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及反思(黄丽娟)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0篇)
《〈诗经〉》教学设计及反思《〈诗经〉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0篇)在办理事务和工作生活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
那么问题来了,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经〉》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教学设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关雎》和《蒹葭》两首诗都是诗经的名篇,两首诗在主题内容上是相似的,情感基调是相近的,同时在艺术手法方面也都运用了重章叠唱和赋比兴的方式。
见于以上两首诗教多的共同性,本节课,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同学们在反复朗诵中去把握诗歌的优美的意境和古人的质朴、健康的爱情观;同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比较两首诗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及其艺术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并从中得到相应的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 积累《诗经》的有关知识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⑵ 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思维模式;⑶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方法与过程目标:⑴ 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诗的节奏与语感;⑵ 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对两首诗进行解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 正确的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⑵ 增强学生的全面、科学的情商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掌握《诗经》中的赋笔兴的艺术手法;2、运用比较朗读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赏析;3、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节奏美。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法。
2、引导点拨法。
3、比较阅读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
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两首。
(2)理解《诗经》两首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经》两首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两首。
(2)学会欣赏《诗经》中的美景、美德和美好情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诗经》两首。
(2)理解《诗经》两首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经》两首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诗经》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词语含义。
(2)深入理解《诗经》中的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2. 自主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诗经》吟唱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诗经》的魅力。
(2)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经》两首,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诗经》的感受。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经》两首的主题和情感。
(2)分析《诗经》两首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4. 案例分析:(1)选取《诗经》中的典型诗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分析成果。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2)学生尝试运用《诗经》中的手法进行创作。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理解《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的两首诗歌。
(2)学会欣赏《诗经》的语言美、意象美和韵律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两首诗歌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和人文精神。
(2)认识《诗经》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诗经》的两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诗经》的语言特点和古文词义的理解。
2. 对《诗经》的两首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鉴赏。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经》文本,相关参考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预习《诗经》的两首诗歌,了解《诗经》的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经》的两首诗歌,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5. 欣赏与感悟学生分享自己对《诗经》的两首诗歌的感悟,感受诗歌的美。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经》的两首诗歌。
2. 写一篇关于《诗经》的两首诗歌的鉴赏文章。
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诗经》的认识和看法。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意见。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
《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理解《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的两首诗歌;(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诗经》的两首诗歌之间的异同;(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两首诗歌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和价值观念;(2)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理解《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经》的语言特点和古文理解;(2)深入解读《诗经》的两首诗歌所蕴含的丰富意象和象征意义;(3)比较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之间的异同。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练掌握《诗经》中的两首诗歌的内容和背景;(2)收集相关的参考资料和学术观点,为课堂教学提供充足的辅助信息;(3)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讨论的话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经》中的两首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2)查阅相关的参考资料,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3)准备笔记本,记录课堂上的重点内容和自己的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2)引导学生关注《诗经》中的两首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经》中的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3)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读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探讨两首诗歌之间的异同;(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诗经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初中语文_《诗经》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把握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初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内涵,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体会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朗读成诵,体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2、难点:诗歌的鉴赏和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现在的流行音乐当中,有很多是以爱情为主题的。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古时候人们表达爱情所吟咏的歌谣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关雎》。
首先请同学们把自己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诗经》的常识作以简单介绍。
(教师提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二、整体感知:1、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和自己课前预习相对照,用笔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学生引起注意。
睢鸠(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 逑(qiú) 寤寐(wù mèi)3、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跟着音乐练习朗读,要求能根据意思和音节,有节奏的朗读。
三、探究内化:1、跟着音乐男生齐读、女声齐读、全班合读,教师不断进行朗诵指导,学生便读边思,便读边悟。
2、读后,让学生们讨论,用白话文复述一下文章大意,在复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创设一个和原文一样美妙的境地。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理解《诗经》中的文化背景和诗歌的意义。
(3)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诗经》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理解《诗经》中的文化背景和诗歌的意义。
(3)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2. 教学难点:(1)《诗经》中的古汉语词汇和语法。
(2)《诗经》中的文化背景和诗歌的深层意义。
(3)《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诗经》中的文化背景和诗歌意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法,进行分组讨论和汇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意义。
(2)引导学生对《诗经》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内容展示:(1)教师展示《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3. 诗歌意义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背景。
(2)学生进行讨论和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理解。
4. 诗歌修辞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进行讨论和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分析。
5. 小组合作:(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
(2)小组讨论和汇报诗歌的意义和修辞手法分析。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诗经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诗经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2. 课程类型:语文3. 适用年级:八年级4.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2)通过分析两首《诗经》的诗意、诗韵和诗律,提高学生鉴赏古典文学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 教学的两首诗:《关雎》、《蒹葭》。
3. 教学重点:理解两首诗的意境、诗韵和诗律,鉴赏《诗经》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理解诗意,体会诗韵。
3. 课堂讲解:(1)解析《关雎》的诗意,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解析《蒹葭》的诗意,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两首诗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总结拓展:总结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中对两首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介绍了《诗经》的特点和两首诗的艺术特色。
2. 反思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两首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4. 改进措施: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经》的魅力。
2. 利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
3.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对比两首诗的异同,提高鉴赏能力。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诗经二首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诗经二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它朴素优美、韵律和谐的语言特点。
3、掌握部分文言实词。
【教学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它朴素优美、韵律和谐的语言特点。
2、掌握部分文言实词。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学习《关雎》一.作品简介:1.《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汉武帝将《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
《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2.《关雎》是《诗经》开卷的第一首诗,历来为人重视。
它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
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一首爱情诗,感情质朴纯真,语言朴素优美,韵律和谐,意境优美.“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其它篇章亦是如此三.字音及词义(见课件)四.大意: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站在水中的沙洲上。
美丽善良的姑娘,正是小伙子喜爱的配偶。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寻找。
美丽善良的姑娘,我醒着睡着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睡着醒着把你思念。
夜长长相思不断,翻来覆去难成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挑右选。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弹着琴瑟来亲近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拔取。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敲着钟鼓使你快乐。
五.合作探究1、本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写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相思和追求。
2、如何表现男主人公的相思之苦和追求过程?第一章以起兴手法开篇,由关雎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
起兴:就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
比如此处,写鸠鸟鸣叫,既象征男女欢爱,又给诗歌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欢乐气氛。
第一章: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愿望首章以立在河洲上鸣叫的关雎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情思,奠定全篇的基调。
关关雎鸠所听;在河之洲所见;窈窕淑女所思;君子好逑所愿第二章:诗歌以眼前景物为比喻,以时而向左时而向右采摘荇菜的动作,隐喻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诗经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名称:《诗经两首》教案二、学科领域:语文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诗经》中的两首诗歌,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文学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四、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诗歌内容:学习《诗经》中的两首诗歌,分析其主题、形式、意象等方面的特点。
3. 诗歌鉴赏:通过阅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对两首诗歌的主题、形式、意象等方面进行讲解,分析其文学特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价,了解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反馈,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提问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写作等表现,评估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能力,如对诗歌主题、形式、意象的理解和分析。
七、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分享自己的观点,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诗歌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形式、意象等文学特点。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八、教学难点:1. 诗歌的古文理解:由于《诗经》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诗经》两首教案设计
《诗经》两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歌;(2)学会欣赏《诗经》的语言美、意象美和韵律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增强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2)体会诗歌中传达的正能量,提升个人情感素养;(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把握《诗经》的语言特点和韵律美;(2)深入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3)探讨诗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经》两首诗歌的内容、背景和艺术特点;(2)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布置;(3)准备相关辅导资料和参考文献。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经》的背景知识;(3)准备好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和心得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知识和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欣赏的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歌,感受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
4. 诗歌品鉴:(1)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2)欣赏《诗经》的语言美、意象美和韵律美;(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正能量。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表现;(2)强调诗歌欣赏的方法和技巧;(3)布置课后作业。
14《诗经两首》最新教案带教学反思
14《诗经两首》最新教案带教学反思《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理解《诗经两首》中的文化内涵。
2. 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停顿等基本技能朗读《诗经两首》。
3. 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对《诗经两首》的感受与体验。
4. 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文化气息的兴趣和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诗经两首》——《黄鸟》《鹿鸣》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诗经两首》中的文化内涵。
2. 正确朗读《诗经两首》。
四、教学难点:1. 运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对《诗经两首》的感受与体验。
2. 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文化气息的兴趣和能力。
五、教学方法:1. 查阅相关资料,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2. 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口语表达和创意写作。
3. 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和《诗经两首》文本。
2. 师生互动:了解学生对《诗经两首》的认知,学生自主学习相关资料,教师讲解古典诗歌的语言特点。
3. 小组合作探究:分小组,探究文化内涵,讨论与创意,展示成果。
4. 朗读训练: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指导正确的朗读技巧,进行朗读训练。
5. 创意写作:学生自主作文,教师指导,进行交流和分享,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6. 课后反思:教师与学生一起反思课程中的理解和感受,为下一次课程做好准备。
七、评价方式:1. 学生参与度;2. 学生作文的质量;3. 学生表现出的理解和感受;4. 课程的整体效果。
八、附件:1.《黄鸟》《鹿鸣》文本。
2. 有关古典诗歌的资料。
九、法律名词及注释:无十、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困难: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困难。
解决办法:增加丰富多彩的辅助教学材料,结合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总结: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文化,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诗经两首》的文化内涵,提高朗读技巧和写作能力。
《4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经》的基本观点及两首诗的背景。
2. 理解并赏析两首诗的意境和语言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赏析两首诗的意境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2. 难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诗歌的图片、原文、注释、译文等。
2. 准备相关的音乐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3. 安置学生预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经》的基本观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砚们,你们知道孔子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吗?2. 引入: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倡“诗可以观风俗”,也就是说,诗可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经》两首,就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
3. 简单介绍《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前770—前476)的诗歌305篇。
《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及思想内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更是如此。
(二)朗读指导1. 听录音朗读,注意停留和重音。
2. 学生自由朗读,自我纠正字音、节奏和停留。
3. 小组内互相朗读,互相纠正。
4. 请个别同砚上台表演,全班评判。
(三)合作探究1. 分组学习: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深入学习,可以从作者介绍、写作背景、诗歌主旨、艺术手法、个人感悟等多方面进行探究。
2. 展示各组学习效果,全班交流评判。
(四)个人展示请学生个人根据自身特长选择一首诗进行朗诵,其他同砚评判。
(五)小结作业1.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
2. 作业:背诵《诗经》两首,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其中的故事或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诗经》两首教学反思:在这次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探究、展示、评判,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他们学习《诗经》的兴趣。
《诗经两首》教学反思(通用6篇)
《诗经两首》教学反思(通用6篇)《<诗经>两首》教学反思(通用6篇)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经>两首》教学反思(通用6篇),欢迎大家分享。
《<诗经>两首》教学反思篇1《关雎》和《蒹葭》在内容、表现手法等艺术特色上都有相同之处,所以《关雎》拟重点讲授,《蒹葭》则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
在学习《关雎》基础上进一步熟悉相应文学常识,有利于学生识记古代文言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上创设优美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
所选的图画音乐一定要轻柔欢快,让人充满憧憬。
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
《<诗经>两首》教学反思篇2《关雎》这首诗描写一位君子爱上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像之中,这也许就是“单相思”。
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是令人感动的。
你看,虽然为想那位河边的“窈窕淑女”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才能赢得姑娘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位小伙子不愧是真正的“君子”。
难怪古人把“用诗歌来教育感化人”称之为“诗教”,它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
这首诗很短又很完整,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作为一首爱情诗,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
《诗经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内容1.1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正确朗读并背诵两首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提升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经》的两首诗歌的意境、情感及诗歌手法。
(2) 教学难点: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进行深入分析。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对比分析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对比分析:将两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应用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对比分析和应用拓展等环节,学生对《诗经》的两首诗歌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鉴赏。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今后需加强课堂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教学方法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采用更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增加学生的互动机会,提高课堂活力。
注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2.3 教学内容拓展《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的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诗经》的知识,如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生活经历等,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诗经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理解两首诗歌的背景、作者、创作年代及文学特点;(3)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及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热爱文学、亲近经典的情感态度;(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首诗歌的字词解释、句意翻译;(2)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及艺术手法分析;(3)诗歌创作实践。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3)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作者、创作年代及文学特点;(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让学生思考: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及艺术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3)教师点评,总结要点。
4. 诗歌鉴赏:(1)让学生欣赏两首诗歌的美妙之处;(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鉴赏;(3)教师点评,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诗歌创作:(1)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运用所学手法;(2)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3)优秀作品展示,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1)是否全面、准确地讲解了两首诗歌的字词、句意、主题、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2)是否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诗歌鉴赏和创作实践。
2. 教学方法:(1)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2)是否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3)是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诗经》两首 》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经》中的诗篇;(2)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题和情感;(3)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的意义;(2)学会欣赏《诗经》的语言美、形式美和意蕴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增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经》诗篇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3. 领悟《诗经》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诗经》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3. 对《诗经》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篇背景、字词含义、修辞手法等;2. 互动式教学:提问、讨论、分享,激发学生思考;3. 情境教学: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经》的美;4. 欣赏教学:引导学生品味《诗经》的语言、形象和情感。
五、教学内容:1. 《诗经》的简介:了解《诗经》的产生背景、地位和影响;2. 诗篇一:《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 诗篇二:《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
维叶萋萋,黄鸟于飞。
);4. 诗篇三:《卷耳》(卷耳采采,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5. 诗篇四:《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6. 诗篇五:《兰曲》(兰曲兰叶,役夫执创设。
)。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地位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诗篇朗读:让学生朗读诗篇,感受《诗经》的音韵美;3. 诗篇解析:分析诗篇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4.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篇的理解和感悟;5. 诗篇翻译:讲解诗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及反思(黄丽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采薇》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讲解
诵读
分组探讨,疏通文意
分析思路
1、介绍《诗经》的相关知识。
2、教师范读课文
3、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4、引导学生分析思路。
5、总结艺术特色。
1、回忆学过的诗经的相关知识。
2、学生代表朗读课文
3、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自主探讨。
1、情境感染
2、感知情感
3、探究合作,提高鉴赏能力。
板书设计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
《采薇》出自《诗经小雅》,是一首描写戍边士卒生活的诗,诗中主要抒写了兵士们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及其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诗经》的里的三首诗歌,对诗经的知识并不陌生,现在准备学的这两首也是诗经中的经典,故事性很强,学生在理解上应该不存在问题。所以重点应该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深刻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经两首教案及反思
诗经两首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包含了那段时间的诗歌、内容、写法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每首诗的内容、中心、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通过三首诗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
4、了解卫、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氓【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请学生自己读课文,不要老师来示范,让他们自己亲自体验,老师不要代劳他们的工作。
2、明确字音和个别词语的意思并牢记。
3、请学生示范读课文,进一步明确字音和意思,请大家识记,当堂课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2分钟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来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
让我们走近他们!一、新授:1、请一位学生读文题。
2分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①读对了字音,méng,及时表扬,大家齐读。
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含义,明确这是“古今异义”,把“古今异义”四个字写在注释处。
第二种情况是读成了máng,请其他同学纠错,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含义,读音和意思古今都不同。
2、自己对照课下注释的内容读课文。
明确字音,读到顺畅为止。
15分钟一定要让学生独自的自己来读,有的学生读的快,有的学生会读的慢。
照顾多数学生,甚至于照顾到最慢的那个学生的速度。
3、请基础差一些的学生示范读课文10分钟请大家仔细的听读,用笔画出有读音出入的词语,等同学读完之后,一起订正,不要打断学生的朗读的过程。
《诗经》二首名师教学设计及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知识与技能1.积累与《诗经》有关的知识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思维模式。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诗的节奏与语感。
2.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对两首诗进行解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地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重点1.掌握《诗经》中的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运用比较朗读的方式,对课文进行赏析。
难点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节奏美。
教法反复诵读法、引导点拨法、比较阅读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音频。
教时 2课时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个国度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
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来一颗遥远但又明亮的星斗――《诗经》,一同欣赏那雍容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可见《诗经》的重要性。
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掌握的有关《诗经》方面的知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
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
《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
《诗经》由于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有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
1.文学知识。
《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司马迁用的也是这个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后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2.背景知识。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教师范读课文
3、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4、引导学生分析思路。
5、总结艺术特色。
1、回忆学过的诗经的相关知识。
2、学生代表朗读课文
3、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自主探讨。
1、情境感染
2、感知情感
3、探究合作,提高鉴赏能力。
板书设计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
基本信息
课题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诗经二首》
作者及工作单位
黄丽娟百色民族高中
教材分析
《氓》是《诗经》里弃妇诗的翘楚。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读之感人心弦,催人泪下。《氓》诗是以抒情为主,所叙的故事远不如《孔雀东南飞》那样完整细致,但它已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真实细致地反映出来。将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时而夹以慨叹式的议论。就这些方面说,这首诗已初步具备中国式叙事诗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后二千余年的叙事诗,在《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直到近代姚燮的《双鸩篇》中。
《采薇》出自《诗经小雅》,是一首描写戍边士卒生活的诗,诗中主要抒写了兵士们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及其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诗经》的里的三首诗歌,对诗经的知识并不陌生,现在准备学的这两首也是诗经中的经典,故事性很强,学生在理解上应该不存在问题。所以重点应该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深刻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采薇》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讲解
诵读
分组探讨,疏通文意
分析思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德育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教师针对学生在组内的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整合其他组员意见的能力和表述问题看法、意见的表现等三方面做出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表现也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很久以前上过《诗经》中的《氓》,针对当时学生基础比较差,自学能力不强的情况,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讲授法,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教学效果良好。现在在新教改的要求下,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法:首先布置学生在课前自己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在上课时叫个别学生讲解诗歌大意,接着分组讨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接下来引导学生自己概括主旨,分析艺术特色,最后老师才小结。基本上,整个过程都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效果一样良好。由此得出,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只要是符合学生实际,学生能够掌握好知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