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细胞癌:诊断、评估和鉴别
肾嫌色细胞癌和集合管癌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例3
男 73岁 双下肢麻木20余天
CT值:22HU、41HU、Fra bibliotek7HU(肾组织)穿刺组织 背景为增生的胶原纤 维,瘤细胞呈立方形、 矮柱状,核染色质细 腻,部分可见核仁, 瘤细胞呈囊管状及乳 头状生长,伴明显坏 死,考虑肾细胞癌, 倾向集合管癌可能性 大
例4
女 42岁 消瘦1年余
CT值:46HU、64HU、67HU
肿块CT值:39HU、63HU、71HU 淋巴结CT值:43HU、67HU、72HU
例2
男 45岁 左腰痛20余天
CT值:48HU、80HU、96HU
(左肾)高级别恶性上皮性 肿瘤,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 化结果,考虑集合管癌,肿 物在肾内多灶性生长,并侵 犯周围肾组织及肾周脂肪组 织伴脉管内癌栓形成。 输尿管断端、肾门静脉管腔 内均查见散落的肿瘤细胞, 肾动脉断端净。(肾静脉) 查见肿瘤组织。(腹膜后淋 巴结)淋巴结(3/4)查见转 移癌
✓ 肾嫌色细胞癌约占肾细胞癌的4%~6% 。 ✓ 好发年龄为50~60岁, 男女比例约为1.1:1。 ✓ 临床表现不典型, 一般由体检或非相关疾病检查偶然发现。
概述
✓ 低度恶性,Fuhrman细胞分级I-II级。 ✓ 起源于肾皮质的插入细胞。 ✓ ①肿块< 4cm 质地均匀,坏死囊变少见;②肿块>7cm,出血、坏死、囊变出现
率增高,可能与肿块大小及乏血供特征有关系。
病理 大 体
✓ 肉眼可见嫌色细胞癌为局限性的实质性黄褐色-棕色肿瘤,
表面有浅分叶。
✓ 镜下细胞壁厚、胞浆浅染、絮状、厚壁血管偏心玻璃样变,经
该类型称为经典型。Hale胶体铁染色将胞浆染成蓝色。
典 型
✓ 嗜酸细胞型在HE染色类似于嗜酸细胞腺瘤,任何需要与嗜
肾透明细胞癌病理诊断标准
肾透明细胞癌病理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肾透明细胞癌(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是肾细胞癌的一种,属于肾上皮性肿瘤的一种。
其病理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肾透明细胞癌的病理诊断标准。
一、临床症状肾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症状并不特异,常见的症状包括腰部疼痛、腹部肿块、血尿、腹部不适等。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症状并非一定全部出现,而且有些症状可能与其他疾病相似,因此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二、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对于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至关重要。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通过这些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肾脏的形态、大小、脏器间的关系以及肿瘤的部位、大小、边界等。
肾透明细胞癌常表现为单发、边界清晰、不规则形状的肿块,密度均匀或有出血、坏死表现。
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注意与其他类型的肾细胞癌进行鉴别,以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三、组织学检查组织学检查是确诊肾透明细胞癌的金标准。
通过肾脏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观察组织形态学特点,才能明确诊断。
肾透明细胞癌的组织学特点包括肿瘤细胞大小不等、质地软、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浆清晰透明,并且核分裂象较多。
还需排除肾透明细胞癌的其他亚型,如肾乳头状肾细胞癌、肾实质肾透明细胞癌等。
四、免疫组化检查免疫组化检查在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染色技术可以检测肿瘤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常用的标记物包括CK7、CK20、VIM、CD10、CA9等。
肾透明细胞癌通常表现为CK7强阳性、CK20阴性、VIM强阳性、CD10弱阳性、CA9强阳性等特征。
免疫组化检查可以帮助鉴别肾透明细胞癌与其他类型的肾细胞癌,并指导进一步的治疗方案选择。
肾透明细胞癌的病理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等多个方面。
肾细胞癌诊断及鉴别诊断ppt课件
治疗
肾穿刺活检对RCC的诊断价值有限,假阳性率2.5%,假阴性率15%,目前仍有 争议,国内外专家共识是不推荐术前活检。除非为了身体条件太差或肿瘤分期太 晚无法手术者确诊、或者有肾外肿瘤为了鉴别原发瘤转移瘤、以及位于肾脏深部 的小肿瘤无法行保留肾单位手术而又不适合根治性切除的患者行微创治疗(射频 消融等)确诊。 手术方式:肿瘤剜除术(适应于良性肿瘤)、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 根治性肾切除术。
假包膜产生的生理学基础是:肾癌生长时,癌基质收到刺激增 生,包绕于肿瘤外周,还与癌灶挤压正常肾实质导致其缺血, 坏死,纤维组织沉积有关。
产生假包膜是机体的适应保护机制,可以限制癌灶生长及扩散。
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AML 良性肿瘤
囊变坏死的信号特点
T2WI明显高信号同样见于:富含新鲜纤维成分或富含血窦病变
肾细胞癌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杯口征: 肾实质与肿瘤交界处之杯 口样隆起
劈裂征: 肿瘤肾内部分与肾实质交 界平直,形似劈裂
杯口征 阳性
杯口 征阴 性
劈裂 征阳 性
劈裂征 阴性
结果
无或少脂成分错构瘤两征象的判断
杯口征阳性 6例/7例( 85.7%) 劈裂征阳性 5例/7例( 71.4%)
2016版WHO肾脏肿瘤分类 —对已知肾脏肿瘤的新认识
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更名为低度恶性潜能多房 性囊性肾肿瘤,WHO/ISUP分级为1级或2级 集合管癌:为侵袭性恶性肿瘤,约2/3患者两年内 死亡 髓质癌:为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时 间以月计算(1天-26月)
临床资料
流行病学 最常见的肾细胞癌类型,约占肾细胞癌的70%-80%。 40岁-75岁,男性多发(男女比例2-3:1)。大部分单侧发病,
肾细胞癌的CT诊断
肾癌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ppt课件
Radiology 2003; 228:330–334
-
23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
脂肪成分
肾癌内可含少量脂肪成分,有学者认为是由于肾非 上皮基质部分骨性化生,有骨小梁和骨髓成分→ → →肾癌常见到钙化,而AML罕见钙化
而当AML中含有少量脂肪时,两者鉴别比较困难
20
Robson分期( Ⅲb)T N1---N3
-
21
Robson分期( Ⅳb)N4M1
-
22
主要鉴别诊断
高密度肾囊肿( highattenuation renal cysts )
Michael Suh 对高密度肾囊肿(CT值>20Hu)和 肾癌的病人进行了对比研究,门脉期 CT值>70Hu 或病变中间密度不均匀时,肾癌的可能性大于高密 度肾囊肿(CT值>20Hu)
-
9
-
10
-
11
-
12
Robson分期(Ⅰ)T1
-
13
Robson分期(Ⅰ) T2 N0
-
14
Robson分期(Ⅱ)T3a
-
15
Robson分期(Ⅲa)T3b
-
16
Robson分期(Ⅲb)T3cN1
-
17
Robson分期(Ⅲa)T3c
-
18
Robson分期(Ⅲa)T4b
-
19Biblioteka --29Thank you!!!
-
30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学习愉快!
课件仅供参考哦, 实际情况要实际分析哈!
感谢您的观看
密度的异常正是其不同程度囊变,出血、坏死、 钙化结果
实性肾细胞癌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实性肾细胞癌中最常见的亚型包括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及嫌色细胞癌,本文总结了3种常见肾细胞癌亚型的影像学特征,并同主要的良恶性肿瘤及类肿瘤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包括肾脏集合管癌、淋巴瘤、转移瘤、嗜酸细胞腺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以及肾梗死等,旨在使影像科和泌尿科医师更好地认识实性肾细胞癌的影像学特点,从而理解及掌握其鉴别诊断。
肾脏实性肿块中以肾细胞癌最为常见,其中最常见的亚型包括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和嫌色细胞癌。
影像学检查的目的是将肾细胞癌与其他良恶性病变区分开来,并提供肿瘤的分期诊断等信息,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的术前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的依据。
在肾脏病灶的术前定位、定性及分期诊断中,CT及MRI等检查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CT对成熟脂肪及钙化、囊性成分等的检测比较敏感,因此对于肿瘤的定性及分期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CT上如果肾脏肿瘤中有肉眼可见的成熟脂肪成分,则是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的可靠征象。
但要注意在极少数情况下,肾细胞癌也可能含有脂肪,尤其当钙化和脂肪同时存在时,应考虑肾癌的可能。
MRI在肾脏肿瘤性病变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价值,尤其是结合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同反相位成像等序列,对于肾脏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T1WI上的高信号通常见于含出血性或富蛋白成分以及含有成熟脂肪的肿瘤。
T2WI上的低信号见于含血性成分、钙化或富含纤维成分的肿瘤。
MRI 可通过同反相位序列中反相位的信号减低而识别细胞内的脂质或脂肪变性,约80%的肾透明细胞癌中有细胞内脂质或脂肪变性,因此反相位信号减低对透明细胞癌的诊断有很高的特异性。
同时MRI对囊性病变及出血性病变的诊断也优于CT,并对肿瘤周边富含纤维组织的假包膜显示率较高,还能更好地显示病变的强化。
2016版WHO肾脏肿瘤的病理分类中,肾细胞肿瘤中最常见的是肾细胞癌,其中肾透明细胞癌占比例最高,其次是肾乳头状细胞癌及嫌色细胞癌。
肾癌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肿瘤浸润超过肾周筋膜
AJCC
美国癌症联合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区域淋巴结(N)
Nx
区域淋巴结转移无法评估
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
单个区域淋巴结转移
N2
一个以上区域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M)
MX
远处转移无法评估
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远处转移
如果淋巴结病理检查结果均 为阴性或仅有1 个阳性,被 检测淋巴结数目<8 个,则 不能评价为N0 或N1。但如
T1b
肿瘤局限于肾内,肿瘤最大径≤7cm
T2
肿瘤局限于肾内,最大径>7cm
T3
侵及主要静脉、肾上腺、肾周围组织,但未超过肾周筋膜
T3a
侵及肾上腺或肾周脂肪和(或)肾窦脂肪,但未超过肾周筋膜
T3b
肉眼见肿瘤侵入肾静脉或肾静脉段分支(含肌层)或膈下下腔静脉
T3c
肉眼见肿瘤侵入膈上下腔静脉或侵犯腔静脉壁
T4
T3c N1 M0
Ⅳ
T4 N0 M0
T4 N 1 M0
任何T N2 M0
任何T 任何N M1
AJCC
美国癌症联合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肾癌临床Robson分期
Ⅰ期:肿瘤位于肾包膜内。 Ⅱ期:肿瘤侵入肾周围脂肪,在仍然局限于肾周围筋膜内。 Ⅲ 期:肿瘤侵犯肾静脉或局部淋巴结,有或无下腔静脉、肾周围脂肪受累。 Ⅲ a期:肿瘤侵犯肾静脉或下腔静脉。 Ⅲ b期:区域性淋巴结受累。 Ⅲ c期:同时累及肾静脉、下腔静脉、淋巴结。 Ⅳ期:远处转移或侵犯邻近器官。 Ⅳ a期:肿瘤侵犯除肾上腺外的邻近器官。 Ⅳ b期:肿瘤远处转移。
肾细胞癌诊治指南ppt课件(1)
(试行版)
中华医学会 泌尿外科分会
1
肾癌的概述
• 肾细胞癌是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官上皮系统的恶 性肿瘤,又称肾腺癌,简称肾癌.
• 肾癌的发病率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3%,肾脏恶性 肿瘤的80-90%.
• 在美国2001年有30,800人患病,12,100人死 亡。
• 在我国肾癌的发病率位居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第 二位,近年来又逐渐增高的趋势。
27
局部进展性肾癌术后辅助治疗
★ 术后辅助干扰素或/和IL-2治疗相关的多中心、随 机对照研究正在进行中,尚无定论。
★ 尚无理想联合治疗方案 ★ 对未能彻底切除干净的Ⅲ期肾癌术后可行术中或
术后放疗 ★ 术后辅助瘤苗可能提高生存率
28
瘤苗辅助根治性肾切除 治疗局限性肾癌随机对照研究
术后辅助性应用自体肿瘤疫苗可以延长T3期肾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期,但需多中心性研 究进一步证实。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医药管理局对新药临床试验治疗的准入制度 29
其中1例术后9个月复发,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其他3例 术后随访26、59、120个月未见复发。其它295例平均 随访51个月,3(1%)例死于转移,2(0.7%)例于术后 6、100个月复发 结论:手术中不必常规进行切缘组织冰冻病理检查
21
J Urol,2005,,173,: 385-3857
微创治疗
★ 射频消融、高强度聚焦超声、冷冻消融治 疗肾癌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尚无循证医学 Ⅰ~Ⅲ级证据水平的研究结果,远期疗效 尚不能确定,应严格按适应证慎重选择
★ 不推荐作为外科手术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案 ★ 如进行此类治疗需向患者说明
22
局限性肾癌不推荐行区域或扩大淋巴结清扫术依据
Pantuck等报道根治性肾切除术900例,其中798例可评价N分期,根据病理检查结果 分为4组。M0患者中淋巴结阳性率7.4%,M1患者中淋巴结阳性率26.7%。N+M0、N0M1、 N+M1三组术后8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别。495例术前临床分期为N0的患者中,257例未行 淋巴结清扫术,238例行区域淋巴结清扫术,二组术后8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别
肾细胞癌 MRI 表现病理分型 VS 鉴别诊断(叶慧义 )
病例简介
• 27 岁男性,查体发现右肾 病变, 无血尿,腰痛等症状
Axial T2WI
Coronal T2WI
In-phase & Opposed-phase
预扫
皮质期
髓质期
延迟期
术前影像诊断
• 右肾少血供实性肿瘤,恶性 肿瘤,以肾癌可能性大
病 理 诊 断
乳头状肾细胞癌
肾乳头状癌
病例简介
• 36
岁女性,查体发现左 肾病变, 无血尿,腰痛 等症状,血压正常
Axial T2 WI
Coronal T2WI
In-phase & Opposed-phase
预扫
皮质期Leabharlann 髓质期冠状位延迟期
术前影像诊断
• 左肾实性肿瘤,恶性肿瘤, 以肾癌可能性大
左肾乳头状肾细胞癌,2型,高级别, 肿瘤大小为3.8×3.8×2.8cm。癌组 织未侵破肾被膜,肾组织切缘未见癌。
预 扫
皮质期
肾脏病变 ?
皮质期
髓质期
肾脏病变 ?
髓质期
延迟期
诊
断
• 术前诊断:左肾含丰富脂质脂肪 多血供病变,考虑恶性,以小肾 细胞癌(透明细胞癌)可能性最大 • 病理:肾透明细胞癌
肾透明细胞癌
病例简介
•男性 37岁,查体发 现左肾囊性病变
肾囊性占位 ?
T2WI
DWI
肾囊性占位 ?
T2WI
肾囊性占位?
同反相位
3D LAVA 预扫
肾囊性占位?
皮质期 髓质期
肾囊性占位?
髓质期 延迟期
诊
断
• 术前诊断:左肾囊实性(囊 性为主)肿块,恶性肿瘤, 以肾细胞癌(透明细胞癌) 的可能性最大 • 病理:左肾囊性透明细胞癌
肾细胞癌诊治指南解读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
肾细胞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与遗传、吸烟、长期慢性炎症、致癌物质暴露等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
肾细胞癌的发生与多种基因突变有关,如VHL、MET、FGFR等基因的突变或扩增,导致肿瘤的发生 和发展。
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肾细胞癌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血尿、腰痛、腹部肿块等 症状。
谢谢观看
05
指南解读的重点和亮点
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早期诊断有助于提高治愈率
肾细胞癌在早期阶段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因此早期诊断至关重 要。通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
和转移的风险。
定期筛查和体检
指南建议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和体检,通过B超、CT等 影像学检查以及血液检查等手段,及早发现肿瘤的存在。
提高公众对肾细胞癌的认识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肾细胞癌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以便及时发现并就医。
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 2 3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个体化治疗原则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 龄、性别、肿瘤分期、病理类型等,制定针对性 的治疗方案。
综合治疗手段的应用
除了传统的手术和放化疗外,个体化治疗还涉及 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 以提高治疗效果。
新疗法研究
针对肾细胞癌的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新型治疗方法的研究正在不断 深入,未来有望为患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
临床试验
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以验证新型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 性,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早期诊断
加强肾细胞癌的早期诊断技术研究,提高早期诊断率,有助于提高治 愈率和改善患者预后。
肾肿瘤如何鉴别诊断?
肾肿瘤如何鉴别诊断?不同种类肾肿瘤临床表现各异,诊断应依据其具体症状、体征进行鉴别。
此外,必要的医学检查在各类肾肿瘤的诊断和鉴别中有重要作用。
肾肿瘤分肾实质和肾盂肿瘤两类。
(1)肾实质:恶性:肾细胞癌,肾母细胞瘤,肉瘤。
良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血管瘤,纤维瘤,平滑肌瘤,脂肪瘤和腺瘤。
(2)肾盂:肾盂癌。
一、肾实质恶性肿瘤:肾细胞癌:发生在任何年龄,以60—70岁多见。
男性高于女性2倍。
多发生一侧,早期不出现症状,无痛性血尿是最早信号,生长在肾边缘或向外生长的血尿出现晚或不出现。
(一)病理类型:按细胞成分:1、透明细胞癌;2、颗粒细胞癌;3、未分化癌;依据癌细胞的排列构型:1、肾腺癌(腺管状结构为主);2、肾乳头状腺癌(乳头状构型为主)robson,tnm分期:1期:肿瘤局限于肾包膜内;2期:肿瘤侵犯脂肪囊,局限在筋膜内;3期:肿瘤侵犯肾静脉或局部淋巴结,有无下腔静脉.肾周围脂肪受累;4期:远隔脏器转移或侵犯邻近脏器;(二)肾癌声像图:肾内出现占位性病灶、园型、椭圆型,的良好的球体感,小肿瘤边清、大肿瘤边欠清呈分叶状。
内部回声多变:2~3cm直径小肿瘤呈高回声;2~4cm中等肿瘤呈低回声;巨大肿瘤内部出血,液化,坏死,钙化呈不规则回声。
肿瘤位于肾脏表面有局部隆起,向内推挤或侵犯肾盂。
要点:1、低回声光团内有多个结节,结节边缘低于结节中心区。
隐约呈环状,出现所谓的瘤中之瘤。
2、也有一部分肾细胞癌的周边有低回声晕圈,晕圈有窄有宽,窄者仅1mm,宽2~3mm。
肾细胞癌的不同类型的超声表现:1、透明细胞癌:肾肿瘤中多见占60%。
病理改变:体积较大,包膜清晰,胞浆充满透明脂肪,染色阳性。
(1)圆形、球形、椭圆形,有假包膜;(2)多有出血或坏死,囊性变;(3)肿瘤内部为囊和囊隔,囊腔呈无回声或漂浮低回声,伴有扩张实质性结节;(4)瘤体较大,恶性度较低;(5)多血流改变。
2、颗粒细胞癌:病理改变:直径约为透明细胞癌的一半,胞浆少,包膜可清或不清,内充满嗜酸颗粒。
肾癌22832282
组织学分级 • 1982年版Fuhrman分级: Ⅰ级、Ⅱ级、Ⅲ级、Ⅳ级。 • 1997年WHO推荐将Ⅰ级、Ⅱ级合并为高分 化,将Ⅲ级定为中分化,Ⅳ级定为低分化 或未分化。 • 推荐采用将肾癌分为高分化、中分化、低 分化或未分化。
• 分期 • 推荐采用2002年AJCC的TNM分期和临床是起源于泌尿小管上皮系统的恶 性肿瘤,又称肾腺癌,简称肾癌,占肾脏 恶性肿瘤80~90%,不包括来源于肾间质 和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系统的肿瘤。
几个名词解释
• 无症状肾癌(incidental cell carcinomas): 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由B超或CT检查发 现。 • 副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s): 发生于肿瘤原发病灶和转移病灶以外但由 肿瘤引起的临床症候群。 • 局限性肾癌(localized renal carcinoma): 2002年版AJCC的TNM分期中的T1T2N0M0期肾癌,临床分期为Ⅰ、Ⅱ期。
2002年AJCC肾癌TNM分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原发肿瘤(T) TX 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0 未发现原发肿瘤 T1 肿瘤局限于肾内,最大径≤7cm T1a 最大径≤4cm; T1b 4cm<最大径≤7cm T2 肿瘤局限于肾内,最大径>7cm T3 肿瘤侵及主要静脉、肾上腺、肾周组织,但未超过肾周筋膜 T3a肿瘤侵及肾上腺或肾周脂肪或肾窦脂肪 T3b肿瘤侵及肾静脉或肾静脉分枝或膈下下腔静脉 T3c肿瘤侵入膈上下腔静脉或侵犯腔静脉壁 T4 肿瘤浸润超过肾周筋膜 区域淋巴结(N) N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 N0 无淋巴结转移 N1 单个区域淋巴结转移 N2 一个以上区域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M) MX 远处转移无法评估 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远处转移
肾细胞癌的不典型CT、MR表现及鉴别诊断
2 0 3: 4 —8 0 6. 8 5.
[ ] 李威 , 2 黎竹勇. 老年人腰椎结核 的影像表现 特点[ ] 中华老年 医学 杂 J. 志 ,04,3 9 :1 20 2 ( )6 9—6 2 2. [ ] 穆迎 民, 3 马永 飞.0例胸腰椎结核的 C 4 T诊断分 析[ ] 宁夏 医学杂 志, J.
2 0 ,7 2 :2 . 0 52 ( ) 14
2 2 受血 者 输 血前 血液 感 染性 指标 检 测 结果 分析 16例
彭 蓉
宜 宾 市 矿 山急 救 医院 检 验 科 , 四川 宜 宾 6 4 0 45 1
【 摘要 】 目的 : 了解患者输血前血液感染性指标的阳性率 , 其检 测意义。方法: 探讨 回顾性分析 2 0 0 3年 O 月 一 0 0 l 1 2 1 年 2月我 院 22 16例受血者血 清 乙 型性肝 炎表 面抗原 ( B A ) 丙型肝 炎病毒抗体( H V—IC) 梅毒螺旋体抗体 、 类免疫缺 陷病 毒抗体 ( V +2抗 体) H sg 、 抗 C g 、 人 HI1 四项感 染性 指标检测结 果。结 果 : s g的阳性率为 1 . %, HC HB A 21 抗 V—IG的阳性 率为 13 % , 毒的感染率为 0 7 % , V抗体的阳性率为 0 0 7 g .6 梅 .0 HI .4 %。结论: 对患者进行输血前 感染性 指 标检 测 是 必要 的 , 可 以避 免 和 预 防 医护 人 员 的 职 业感 染 , 可 以避 免 因输 血 而 引起 的 医疗 纠 纷 。 它 也 【 关键词 】 输血前 ; 感染性 疾病 ; 标志物 ; 检测 d i1 .9 9 jin 10 o:0 3 6 /. s .0 6—15 .0 10 .4 s 9 9 2 l .7 37 文章编号 :0 6—15 ( 0 1 O 3 6 0 10 9 9 2 l )一 7— 1 1— 1 输血在临床治疗和抢救病人 中是 一项不 可替代 的治疗 方法 , 因输血 但 而引起的传染病造成的医疗纠份 也时有发生 , 这也 引起 医患 双方 和政府 主 管部 门的高度重视 , 受血者输血前常规检测血液感染性 指标也在《 临床输血 技术规范》 中作 了明确规定 。我院 自20 0 3年0 1月开始对受血者作 输血前 血 液感染性指标检测 , 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
肾细胞癌诊断治疗指南
四、诊断
推荐必须包括的实验室检查项目 尿素氮、肌酐、肝功能、全血 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钙、血糖、血沉、碱性磷酸酶和乳酸脱 氢酶(推荐分级C)。 推荐必须包括的影像学检查项目 腹部B超或彩色多普勒超声,胸 部CT平扫、腹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碘过敏试验阴性、无相关 禁忌证者)。腹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及胸部CT是术前临床分期 的主要依据(推荐分级A)。 推荐参考选择的影像学检查项目 在以下情况下推荐选择的检查 项目。核素肾图或IVU检查指征:未行CT增强扫描,无法评价对 侧肾功能者;核素骨显像检查指征:①有相应骨症状;②碱性磷 酸酶高;③临床分期≥Ⅲ期的患者(证据水平Ⅰb);头部MRI、CT 扫描检查指征:有头痛或相应神经系统症状患者(证据水平Ⅰb); 腹部MRI扫描检查指征:肾功能不全、超声波检查或CT检查提示 下腔静脉瘤栓患者(证据水平Ⅰb)。
根据肿瘤大小、位置、病人情况、医生经验决 定是否行保留肾单位手术, NSS的疗效同根 治性肾切除术(证据水平Ⅲ)。 行保留肾单位手术时,只要能完整切除肿瘤, 边缘的厚度不影响肿瘤复发率(证据水平Ⅲ)。
五、治疗(一)局限性肾癌的治疗
NSS可经开放性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进行,开放性肾部分 切除术目前仍是肾部分切除术的标准治疗技术,而腹腔 镜或机器人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是开放性肾部分切除术 之外可选择的治疗手段之一(推荐分级C)。 对于低分期(T1N0M0期)特别是T1aN0M0期肾癌患者, 若适合进行保留肾单位手术,建议首先选择保留肾单位 手术(肾部分切除术),对于不适用肾部分切除术的 T1aN0M0期肾癌患者也可选择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 T1bN0M0期肾癌患者,根治性肾切除术或肾部分切除 术都是可选择的治疗手段,此期肾癌患者采用肾部分切 除术与根治性肾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没有明显差别(证据 水平Ⅲ ,推荐分级C)。推荐按各种适应证选择实施 NS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头状肾细胞癌
具有乳头状结构的肾实质恶性肿瘤; 约占外科标本肾细胞癌中的10~20%; 症状和体征与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相似; 较其他类型肾细胞癌,累及双侧肾脏及多灶性着更常见。
乳头状肾细胞癌
大体标本出血、坏死和囊性变多见,可有假包膜;
乳头状肾细胞癌,可见乳头样结构。
乳头状肾细胞癌,可见肿瘤 出血灶和假包膜。
肾髓质癌 Xp11.2易位癌 神经母细胞瘤相关性肾细胞癌
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
未分类的肾细胞癌
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
由胞浆透明的肿瘤细胞构成的恶性肿瘤;
外科标本中最常见的肾细胞癌类型,约占70~80%;
肿瘤呈实性、位于肾皮质,不到5%的病例呈多中心发
病或累及双侧肾脏;
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肾癌合并淋巴结转移的主要方法。
CT可见肾脏占 位(大箭头)及左侧 腹主动脉旁多发肿大
淋巴结(小箭头)。
病例讨论
患者女,58岁;
主诉:左腰腹部胀痛不适半年余,肉眼血尿半月;
B超:左肾下极等回声团块,大小约4.9×5.4 cm,其
内回声不均匀、血流信号丰富、走行紊乱。左肾门处
目前,术后随访2月余,患者无明显不适。
不同TNM分期肾癌的预后
Ng, et al. AJR:191, 2008
肾癌合并淋巴结转移
不同期别肾癌合并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
T1~T2
2%~3%
T3~T4 10%~20% M1 45%
主要转移至肾门淋巴结、主动脉旁淋巴结、腔静脉淋巴结、主
动脉腔静脉间淋巴结;
可见多发等回声团块,边界清,最大约4.2cm×1.8cm,
其内血流信号丰富。
CT示左肾癌,肾盂受侵,腹腔及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
诊断:左肾癌伴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
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后,在全麻下行腹腔镜左肾根治性
切除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经腹腔肾区探查、
腹腔引流术。
术后所见切除肾脏 标本,剖面呈黄色鱼肉 样,上图为术中切除腹 主动脉旁淋巴结。
肿瘤中常见囊腔、坏死、出血和钙化;
细胞核分级(Furman 分级)对于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
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病理示包浆透明,包膜清楚, 高倍镜可见血管丰富,呈网状分布。 (影像学表现的病理基础)
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
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由于肿瘤内血管丰富,故强化 明显,皮质期和排泄期肿瘤呈现“快进快出”的表现。
时已有转移;
集合管癌预后差,约2/3患者在诊断后2年之内死亡。
肾脏间叶组织恶性肿瘤
病例讨论
患者女,67岁; 主诉:发现左肾占位一月余; 既往:体健; 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CT:左肾上极实质内见肿块影,增强扫描肿块强化低于肾实质, 边界欠清,部分肾皮质受累,左肾上组肾盏受压改变。
囊性肾透明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囊性变)
患者男,72岁,MRI(水平位和冠状位)T2相可见囊肿壁内不规则结节 突出,Bosniak分级IV级,术后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
囊性肾透明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囊性变)
部分肾透明细胞 癌发生囊性变,并伴
出血、坏死,可见实
性肿块。
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
双侧肾癌合并双侧肾上腺转移。
肾癌合并静脉瘤栓
肾癌合并肾静脉瘤栓的发生率为20%~35%;
肾癌合并下腔静脉瘤栓的发生率为4%~10%;
由于右侧肾静脉短且直,大部分肾癌合并静脉瘤
栓发生于右侧。
A. 水平位可见肾脏占位及腔静脉内瘤栓形成; B. CT重建可见瘤栓进入膈上下腔静脉(T3c)。
少,病理诊断困难。
囊性肾瘤
又称多房性囊性肾瘤、多房性肾囊肿; 多发于30岁以上的女性; 是含有上皮和间质成分的良性囊性肿瘤; 囊性肾瘤有包膜,边界清楚,完全由囊及其分隔构成,
无实性和坏死区。
囊性肾瘤
患者女,52岁,CT可见突入肾窦的囊性占位,分隔强化不明显, Bosniak分级III级,术后病理证实为囊性肾瘤。
性占位,强化明显,
肾静脉及腔静脉瘤 栓形成。
额状位CT
重建可见腔静
脉内瘤栓形成。
术前诊断:右肾占位,右肾癌?
右肾静脉、下腔静脉瘤栓形成
患者经过充分术前准备,行全麻下右肾区探查,右肾
癌根治性切除术,静脉瘤栓取出术。
上图为切除病变肾脏及瘤栓,术后病理证实为肾细胞癌。
患者术后8天拔出肾周引流,予以出院。
肾混合性上皮间质瘤
肿瘤主要呈实 性,其中有散在的
囊腔,囊腔内面光
滑,常突入肾盂。
复杂肾囊肿
CT对于单纯性肾囊肿诊断的准确性接近100%; 单纯性肾囊肿出现出血、感染、炎性反应等后转变为
复杂性肾囊肿,会影响对于囊肿性质的判读;
多数复杂性肾囊肿表现为Bosniak II级。
复杂肾囊肿
病理诊断:
左肾乳头状肾细胞 癌,2型。肿瘤呈多 结节状,侵及肾门 淋巴结(5/5),腹
主动脉旁淋巴结可
见癌转移(4/4)。
肾脏囊性病变的鉴别
病例讨论
患者女,32岁;
主诉:发现左肾囊性占位2年,肿物逐渐增大; 既往:2年前行剖宫产术。
左肾下极囊实性占位,其内可见分隔及条索样不规
则强化,Bosniak分级IV级。
患者女,72岁,CT可见肾脏腹侧均质的囊性占位,无明显强化, Bosniak分级II级,符合肾囊肿出血后改变。
复杂肾囊肿
患者女,51岁,CT可见肾脏的囊性占位,强化后囊肿内可见发丝样钙化, Bosniak分级II级。
不同类型肾细胞癌的鉴别
病例讨论
患者男,70岁; 主诉:发现右肾占位5天; 既往:高血压病10余年,规律服药控制可; 查体:无阳性体征。
囊性肾瘤
肿瘤由大小不 等的囊腔构成,与
周围正常肾组织界
限清楚。
肾混合性上皮间质瘤
由上皮和间质成分相混合构成的肾脏良性肿瘤; 多发于成年女性,以季肋部疼痛或血尿为首发表现; 肿瘤发生于肾脏中央,为膨胀性生长的肿瘤,常突入
肾盂,由多个囊腔和实性区域构成。
肾混合性上皮间质瘤
患者女,45岁,CT可见肾脏中央囊性占位,其内分隔钙化且强化较明显, Bosniak分级III-IV级,术后病理证实为肾混合性上皮间质瘤。
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
囊性肾瘤
肾混合性上皮间质瘤
复杂肾囊肿
囊性肾透明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囊性变)
约占肾透明细胞癌的4~15%;
囊肿内结节和分隔强化是鉴别囊性透明细胞癌和复杂
性肾囊肿的关键。
囊性肾透明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囊性变)
患者女,60岁,CT(水平位和冠状位)可见囊肿内有厚壁分隔且被强化, Bosniak分级III级,术后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
良性肾囊肿,其内有少许细小分隔,增强扫描后囊壁不强化, 囊壁或分隔处可有少量钙化,< 3 mm的均质高密度囊肿也 归于此级;
II F 此级囊肿边界仍清楚,较Ⅱ级可有更多的细小分隔且可轻微 F for follow-up 强化,可伴有结节状或较厚钙化灶,囊内没有强化的软组织
成分,>3 mm的均质高密度囊肿归于此类;
穿刺活检(特殊病例)
肾细胞癌的评估
肾细胞癌侵犯肾上腺 肾细胞癌合并静脉瘤栓 肾细胞癌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肺、肝、骨
肾癌侵犯肾上腺
肾细胞癌合并肾上腺转移的发生率为1.1~10%; 其中,同侧肾上腺的转移率为3%,对侧肾上腺的转
移率为0.7%;
CT是发现肾癌肾上腺转移最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
III IV
肾囊肿壁厚,其内有不规则分隔,可伴有钙化,囊壁及分隔 强化较明显;
典型的肾脏恶性病变表现,囊肿壁厚,其内有实性肿块且伴 多个分隔,可见强化的软组织肿块影。
近年来不同Bosniak分级与术后病理资料对比资料汇总
不同Bosniak分级发生囊性肾癌的比例
肾脏囊性病变的鉴别
囊性肾透明细胞癌
肾脏囊性占位
肾脏囊性占位在影像学上的表现常作为决定患者
治疗方案的依据;
部分肾囊性病变影像学表现较为复杂,病变性质
难以确定;Bosniak分级系统已经成为此类病变较 规范的诊断标准。
Bosniak 分级系统
category I II description
良性单纯性肾囊肿,囊肿壁薄、光滑,囊液密度均匀,没有 囊壁增厚、钙化和分隔,增强扫描后囊壁不强化;
右肾上极占位,边界 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
描呈轻度欠均匀强化。
初步诊断:右肾占位,恶性可能性大;
完善术前准备,行全麻下后腹腔镜右肾根治
性切除术。
术后病理:右肾嫌色细胞癌。
不同类型的肾细胞癌
WHO 2004 肾细胞癌组织学分类
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
多房性囊性细胞癌
乳头状肾细胞癌 嫌色性肾细胞癌 集合管癌
嫌色性肾细胞癌
病理切片可见 沿血管排列的嫌色 细胞。
嫌色性肾细胞癌
嫌色性肾细胞癌CT表现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等 密度软组织影,强化不明显,无出血、钙化。
集合管癌
来源于Bellini集合管的恶性上皮性肿瘤; 集合管癌罕见,不到肾恶性肿瘤的1%; 临床表现为腹痛、季肋部肿块、血尿,约1/3患者发现
约占RCC的1~4%; 相比于其他类型的肾细胞癌,肿瘤分化程度高,预后
好,几乎不发生复发和转移;
肿瘤有纤维包膜与正常肾组织分隔,边界清楚,囊腔
大小不等,其内充以浆液性或血性液体,肿瘤细胞以 小灶状聚集,不形成大的结节。
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
患者男,63岁,CT可见突入肾窦的囊性占位,强化后可见其内分隔增厚 并轻度强化,Bosniak分级III级,术后病理证实为多房性囊性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