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的语言艺术-小白
《牡丹亭》文学语言分析
可知刘阮逢人处?(许浑)回首东风
二、从语言风格 上来看——《牡丹亭》体现了雅正为美的
曲体诗有意两语途言:风大格曲宜施文藻,然忌太深; 小曲宜用本色,然忌太侄。须奏之场上,不 论士人闺妇,以及村童野老,无不通晓,始 称通意方真。词—浅—,王全骥无德一毫书本气。——李
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烟, 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乌夜啼〕
一、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来看
2.语言严格押韵,讲究平仄
【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小姐,和你那答 儿讲话去。〔旦作含笑不行〕〔生作牵衣介〕 〔旦低问〕那边去?〔生〕转过这芍药栏前, 紧靠着湖山石边。〔旦低问〕秀才,去怎的? 也〔着不牙生索【儿低香尾苫答薰声也〕绣】,和被〔则你眠旦待把。〕你领天困忍扣呵春耐松,心温,有游存衣心赏一带情倦晌宽,眠,。袖梢儿揾 那梦儿还去不远。
朱家林 黄柏榕 曾庆俊 谢文 俊 叶建成
戏曲语言的基本形式有两种:
一是宾白,用于对话和独白 二是曲词,用于歌唱。
一、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来看
语言特 色
二、从语言风格上来看 三、从语言的抒情方式上看
一、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来看
1.语言的节奏感
“一出用一韵到底”——李渔《闲情偶寄》 【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
【步步娇】〔旦〕袅晴吹来闲庭院,摇漾春 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 逗的彩云偏。
【醉扶归】〔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
三、从语言的抒情方 式上看
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 ——王国维《人间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 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 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 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 是花 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牡丹亭》的文本语言分析
2015.09在汤显祖的所有作品当中,影响最大的当属《牡丹亭》。
汤显祖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①。
其曲文文采斐然,受人赞赏。
清初戏曲家李渔评论《牡丹亭·惊梦》等出说:“此等妙语,止可作文学观,不得作传奇观”②。
如果说,由戏曲文学构成的剧本是一剧之根本,那么语言则是一剧之基本元素。
袁宏道说:“凡传奇,词是肉,介是筋骨”,“词”是指语言,而“介”则指动作,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戏曲语言的基本形态有两种,一是宾白,二是曲词。
前者用于对话和独白,后者用于歌唱。
戏曲语言虽有白、曲之分,但基本上属于诗体语言,因为宾白也是讲究声律和节奏的。
《牡丹亭》之所以在问世后产生巨大影响,除情节、主题的原因之外,其鲜明的语言风格也是该剧为当时的读者群所广泛接受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下面从三个方面对作品的文本语言进行简要的分析阐述。
一、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来看,《牡丹亭》语言的成功首先表现在其追求语言的节奏感上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指出:“一出用一韵到底,半字不容出入,此为定格,旧曲韵杂,出入无常者,因其法制未备,原无成可守,不足怪也。
”③徐朔方先生也指出:“曲文是戏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每出戏由若干支曲调组成。
每支曲调的旋律基本上是已经确定的,作曲的人只能依谱镇写。
曲调的句数、曲句的字数以至平仄、韵脚都有严格的规定。
”④把戏曲的曲调格律问题居于核心位置,实际上就是要求语言必须讲究节奏感。
语言的节奏是由音的长短关系组织起来,它以节拍为基础,而节拍是通过强弱关系来组织音乐的,所以,节奏实是由音强的不同和音的长度不同组成。
戏曲语言节奏是通过等时性的长短、强弱、轻重及其有规则的反复再现所造成的,而最明显的体现莫过于曲牌体的语言,一般是诗化与词化的长短句组成,体现对称和错落的双重之美。
如《牡丹亭》第二出《言怀》,柳梦梅一上场就以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向观众介绍自己的家世:“【真珠帘】〔生上〕河东/旧族、柳氏/名门/最。
论/星宿,连张/带鬼。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共4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代表作品,现如今已登上了戏曲舞台,成为家喻户晓的舞台艺术作品;舞台中绚丽的服装、优美的乐曲、栩栩如生的人物表情,程式化的动作,受到越来越多的戏曲爱好者以及艺术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当我第一次走近剧院,亲身观感后我为《牡丹亭》的美而震惊。
艺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人物的举止,程式化的动作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息。
正如汤显祖所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毫无疑问,《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戏剧的最高成就。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
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故事美——它讲述了一个在明媚的春天里开始的故事: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后花园是一片姹紫嫣红,但是他的独生女儿杜丽娘被牢牢地关在闺房里。
姹紫嫣红的后花园作为《牡丹亭》的基本背景,主人公杜丽娘在百花争艳、春心荡漾的季节里接受一个六十多岁、咳嗽多病的老学究陈最良关于《诗经》的讲议,灌注贤达、风化的教义。
不妨说,在《牡丹亭》的开头作者扳开了封建礼教的重闸,放进一丝新鲜的气流,然而让我们可怜的女主角倾刻间迷醉和眩晕了。
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她竟然吃惊地发现《诗经》中还有坦率表达男女恋情的诗句,她竟然在每日囚禁着自己的闺房后面看到了袒露得不加任何掩饰的春光!因此,丽娘虽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却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
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唱词、唱腔、台词美——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牡丹亭》之审美意趣浅谈
《牡丹亭》之审美意趣浅谈明代戏曲《牡丹亭》的主“情”色彩使其具有不少艺术上的突破性,戏曲所塑造的绝美人物形象更具有打动人心的独特魅力。
一、语言美《牡丹亭》之语言美主要体现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与雅俗共赏。
生动活泼的语言淋漓地展现了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1.杜丽娘与柳梦梅语言之典雅。
自幼深受文学熏陶的杜丽娘精通诗词曲律,见到满园春色,不由感叹“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糜外烟丝醉软。
”[好姐姐]以牡丹自比,哀怨地诉说自己貌比牡丹,却无法让美妙青春绽放的落寞情怀。
及至触景生情,丽娘则道“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想幽梦谁边,和春光暗流转?”[山坡羊]杜丽娘的这一系列语言生动而不乏典雅,大胆地提出了自己对爱之索求。
柳梦梅作为后来的科场状元,其典雅的语言也是符合人物身份特征的。
面对杜丽娘的美丽画像,柳生感叹:“问丹青何处娇娥,片月影光生毫末?似恁般一个人儿,早见了百花低躲。
”[莺啼序]见了丽娘幽魂之美妙,柳生更是惊为天人:“他惊人艳,绝世佳,闪一笑风流银蜡……金钗客寒夜来家,玉天仙人间下榻。
”[前腔]柳梦梅的这几段唱词都充分地表现了深厚家学渊源,人物的身份地位也因此得以初步展现。
2.春香语言之天真活泼春香本是丫环出身,加之年纪尚小,未曾受过封建正统教育,作者在春香的语言处理上更侧重于其天真活泼的一面,与杜小姐的严肃谨慎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闺塾》一节中集中表现了春香语言俗趣的一面。
讲到“关关雎鸠”,春香立马按照自己的意思作了注解:“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
”春香的这种插科打诨,其实可以看作是杜小姐青春活泼的外在表现形式,杜小姐由于身份的束缚不能说不能做的事皆从春香那里得到了实现。
后来的春香冲口便说“溺尿去来”无疑是杜小姐纵容的结果,两人在先生面前的一番即兴表演更是对陈最良之迂腐的绝妙讽刺。
3.陈最良语言之陈腐身为被封建伦理道德彻底毒害了的一介儒生,陈最良的语言可谓陈腐至极。
女学生上课迟了,陈最良一本正经地训诫“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问安于父母。
抚州采茶戏《牡丹亭》表演艺术审美分析
抚州采茶戏《牡丹亭》表演艺术审美分析摘要:中国民间传统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来源于劳动生活中.通常是劳动人民共同完成创作和表演,以此来表现出一个区域内的生活以及人们的精神风貌。
采茶戏是一门源自茶农自然耕种生活的剧种,生活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表达出人们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理念。
是地方文化和民族风情的典型体现,也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的文化艺术生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意义。
关键词:抚州;采茶戏;表演艺术;审美一、引言江西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厚的文化底蕴,采茶戏则是其文化艺术领域的重要代表之一。
抚州采茶戏作为其重要分支,至今已有了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抚州采茶戏作为我国民间歌舞的地方性剧种之一,在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吸纳了多种剧种的优秀特点,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特点。
而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它成为今人搬演古代剧目的热点,涉及剧种类型多、流传地域广。
最丰富当属戏曲,其中以昆曲为主力,版本繁多、歌舞精湛,是原著艺术风貌在今世立体呈现的权威代表。
怪不得沈德符感叹:“《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乃才情自足不朽也。
”而采茶戏与《牡丹亭》二者的结合也是《牡丹亭》的一个大的分类。
二、采茶戏的表演艺术之美1、语言艺术之美采茶戏的早期形态是采茶歌,劳动人民在山上一边采摘茶叶一边高声歌唱、鼓舞士气,继而发展成为一种有故事情节和人物区分的民间小戏。
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的客家方言,在与各地方言和曲调相互融合以后,形成了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充满乡土气息和民族韵味的集体歌舞表演形式,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
所以这种语言是代表了客家人的独特语言,这种具有特殊语言、特殊文化、特殊民俗和感情的民族,我们不能让他们失去原有的民族特征。
《牡丹亭》的唱词也有曲白相生,雅俗共赏的特点,所以它与地方性质语言的结合也是这种艺术的融合之美。
2、音乐舞蹈艺术之美采茶戏是属于载歌载舞的民间戏曲,题材上多是日常生活的展现,采茶戏的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是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并且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为“三腔一调”灯腔节奏鲜明、舞蹈性强。
简述《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简述《牡丹亭》的艺术特色作者:孟琳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8年第08期内容摘要:汤显祖的《牡丹亭》用独特性、多样性的艺术手法,塑造了杜丽娘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经久不衰的艺术形象。
本文就《牡丹亭》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谈谈个人看法。
关键词:《牡丹亭》多样性独特性汤显祖的《牡丹亭》用独特性、多样性的艺术手法,塑造了杜丽娘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经久不衰的艺术形象,从而奠定了她在中国戏剧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使《牡丹亭》成为千古名剧。
《牡丹亭》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浪漫主义就是运用大胆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和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形象,表现人物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当我们从艺术角度欣赏《牡丹亭》时便会发现,它至始至终闪耀着浪漫主义的光辉。
其一,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
《牡丹亭》写的是杜柳二人的爱情故事,在整个故事中,杜丽娘因情成梦,因梦而亡,死而复生,经过曲折斗争,杜柳二人终成秦晋。
全剧故事曲折离奇,特别是将人间地府结合起来,让主人公在这两个世界中用不同的方式为爱情而抗争,使剧情具有浓厚的梦幻色彩。
这样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剧情,一方面是剧情本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与作者的世界观密切相联。
在作者看来,杜丽娘所追求的婚姻自由,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是不可能实现的,相对于人间来说,阴间却有着更大的自由性——这不能不说是《牡丹亭》所表现的深刻含义。
其二,理想化人物色彩。
与情节的曲折离奇向适应的是,作者运用大胆想象、艺术的夸张,将现实社会与阴曹地府统一起来,将人与鬼统一起来,从而塑造出高度理想化人物形象。
赋予人物理想化色彩,表达了作者的理想愿望。
比如杜丽娘因情而亡,摆脱了现实的羁拌后,作者赋予她超人的本领和行动上的更大自由,使她在非人的世界里,对人间的礼教、法律作更彻底地批判,复活后与柳梦梅为自由婚姻而出走;再如柳梦梅甘冒杀头风险开棺使杜丽娘复活、春香蔑视封建礼教、笑骂封建卫道士等。
曲白相生 雅俗与共——《牡丹亭》文本语言风格刍议
曲白相生雅俗与共——《牡丹亭》文本语言风格刍议《牡丹亭》之所以在问世后产生了巨大影响,除情节,主题的原因之外,其鲜明的语言风格也是该剧为当时的读者群所广泛接受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笔者认为,《牡丹亭真正的"无边文采"在语言风格方面表现为曲白相生,雅俗与共的多重风格的谐调组合。
戏曲传播在中国古代是一种比较广泛的传播现象,开展对这一传播现象的研究,能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文化传播的情况。
笔者不揣浅陋,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传播学的视角来观照汤显祖的戏剧,研究汤显祖戏剧文本在明清时期的传播情况,通过不同时期人们对它的刊印、评点和关注,从另一个侧面审视汤显祖戏剧的社会价值。
一、《牡丹亭》的刊印——突破戏剧传播的时空局限汤显祖创作出《牡丹亭》这一名剧后,首先通过印刷出版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是戏剧文学进入商业化传播的基本条件。
虽然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但商业化印刷时代的到来则是明代以后的事。
商业化印刷使戏剧文本批量化地复制出来,从而使戏剧传播突破时空的局限,传播得更广泛、更久远,这就是印刷传播的价值所在。
影响印刷传播的第一个因素是出版业。
明代官刻图书极为发达,以内府刻本、监本和藩刻本为代表,各级政府机构也无不刊刻书籍。
清人袁栋《书隐丛说》云:“官书之风,至明极盛,内而南北两京,外而道学两署,无不盛行雕造。
”万历以后,印刷业更加繁荣,一时之间士大夫竟以刻书为荣。
明清时期,江西抚州一带流传着“临川才子金溪书”的谚语。
江西金溪县浒湾镇的木刻印书相当兴盛,成为当时一个较有名的书肆,这为汤显祖戏剧文本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据毛效同的《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统计,《牡丹亭》从明到20世纪60年代,有各种版本共计26个,其中明代出版各种版本11个,清代出版各种版本13个,解放后出版的版本2个,另有三个曲谱本:清代2个,民国1个,这一组数字充分说明《牡丹亭》在明清传播的盛况。
以明代为例,《牡丹亭》版本有万历金陵文林阁刻本、石林居士刻本、金陵唐振吾刻本、泰昌刻朱墨套印本、朱元缜校刻本(即怀德堂刻本)、蒲水斋校刻本、天启四年张氏著坛校刻本、崇祯独深居点定《玉茗堂四种曲》所收本、明末柳浪馆刻本、明末汲古阁原刻初印本、汲古阁刻《六十种曲》卯集所收本。
《牡丹亭》文学语言分析
《牡丹亭》文学语言分析
《牡丹亭》是明代杂剧作家唐寅创作的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题的话剧。
该剧通过描绘悲剧一对相爱的男女,以及他们的离奇缘起、沉思哲理、华
丽词藻等元素,展现了中国古代艳情题材的高品位和舞台艺术的高超境界。
同时,它也是杂剧的最高峰之一,为后来的戏曲创作奠定了基础。
在文学语言方面,《牡丹亭》以唐诗宋词为原型,表达了唐代文化的
优美与繁荣。
剧中的对白诗句常常具有华丽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
对偶等。
例如,“双燕囚宿花隔雨,美人迟递水云空”的诗句,生动地描
绘了两位主人公心心相印而又相隔两地的情景。
此外,剧中还经常穿插一
些闲话、广告诗等,用以表达剧中角色的喜怒哀乐、情感起伏等,丰富了
剧情的展开。
除了诗词的应用,唐寅在《牡丹亭》中还采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文学引用,以体现剧作的深度和内涵。
例如,剧中的一段与《红楼梦》相关的话语,表达了爱情的升华和人生的意义;而对于孟母之教、岳母之敬等等,
都展示了中国传统美德和社会伦理观念。
此外,《牡丹亭》还独创了一种叫做“挑腔”的表演形式,使得观众
可以在听到演员的声音和唱腔后,不仅仅从台上演员的动作和表情中获得
信息,还能够通过听觉的方式来感受戏剧艺术的力量。
这种挑腔的方式,
使得《牡丹亭》具有极高的表演性和戏剧性,同时也成为后来传统戏曲的
重要影响。
总之,《牡丹亭》通过华丽的文学语言表达了对爱情、人生、道德等
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其精致的诗词、深刻的哲理以及独特的表演方式,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瑰宝之一。
《牡丹亭》的戏剧艺术与文化意义
《牡丹亭》的戏剧艺术与文化意义《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部传世名剧,作为元曲四大名剧之一,它的戏剧艺术和文化意义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牡丹亭》的戏剧艺术以及对中国文化的意义。
一、戏剧艺术《牡丹亭》是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所创作,并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以生动的故事情节、独特的语言表达和精妙的舞台设计,展现出独特的戏剧魅力。
首先,《牡丹亭》以它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
故事讲述了唐代宰相的儿子杜丽娘与南海国王景阳冈之间因缘巧合的相遇和相爱,并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和困难。
通过紧凑的情节安排,剧作成功地展示了人物之间的情感冲突和爱情的触动,让观众产生共鸣。
其次,在语言表达上,《牡丹亭》采用了融情诗歌和戏曲唱词的形式,使得剧作更具诗意和音乐性。
例如,其中脍炙人口的“恋情唤红豆,别恨隔幽旬”的唱词,不仅呼应了剧情的发展,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最后,《牡丹亭》在舞台设计上也有独到之处。
通过布景、服装、化妆等方面的精心设计,剧作将唐代都城长安的繁华景象以及神仙世界的神秘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舞台上的各种动作和舞蹈也赋予了剧作更多的戏剧张力和视觉冲击力,使观众沉浸其中。
二、文化意义《牡丹亭》不仅在戏剧艺术上具有突出的表现,更在中国文化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核心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
首先,《牡丹亭》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剧中景阳冈与杜丽娘的相遇和相爱正是在牡丹盛开的季节发生的。
这种自然环境与人之间的契合,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合天道,万物全胜”的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其次,《牡丹亭》关注了爱情和婚姻的价值。
剧中的杜丽娘与景阳冈之间的相爱虽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最终得到了圆满的结局。
这种对真爱的追求和对婚姻的肯定,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义廉耻”等价值观念的体现,对于现代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最后,《牡丹亭》还体现了对道德伦理的关注。
《牡丹亭》论文(参考仅供)
《牡丹亭》的魅力摘要《牡丹亭》作为昆曲的代表,自产生以来,久演不衰,带给人们视觉及听觉上的享受。
《牡丹亭》以其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融入了人生中的激情与消况,梦幻与现实的矛盾,营造一个浪漫而传奇的故事。
本文试图通过对《牡丹亭》鲜明的人物形象,清新的语言风格及唯美的意境三方面的分析,有力论证其艺术成就,以此来肯定它在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关键词:浪漫主义至情至性诗意语言梦幻“Peony Pavilion" charmAbstract"The Peony Pavilion"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Kunqu Opera, since, not long, bring people visual and auditory enjoyment. "Peony Pavilion" with the sentimental love story as the main line, into the life of passion and fire situa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dream and reality, creating a romantic and legendary stori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s of "Peony Pavilion", the fresh language style and aesthetic artistic conception.Key words: romantic emotion and poetic language of dreams《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京剧牡丹亭赏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京剧牡丹亭赏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京剧《牡丹亭》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京剧中的经典之一。
它以其精湛的表演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观众的喜爱。
《牡丹亭》的故事情节动人,角色塑造独特,既展示了人物之间的爱情纠葛,又折射出社会的种种困扰和现实的冷酷。
本文将对京剧《牡丹亭》进行全面的赏析,旨在深入解读其艺术特点和魅力,并探讨其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首先,我们将介绍京剧《牡丹亭》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京剧起源于北京,在清代乾隆年间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京剧以其浓厚的京味儿和独特的表演方式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
《牡丹亭》则是京剧中的经典之作,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京剧《牡丹亭》的剧情和角色。
故事情节主要围绕着悲剧恋情展开,讲述了女主角杜丽娘和男主角柳青云的爱情故事。
他们之间经历了艰难险阻,最终因纠葛的种种原因分离。
《牡丹亭》中的角色形象各具特色,既有受人瞩目的主角,也有扮演次要角色但同样不可或缺的配角。
这些角色的形象鲜明,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故事背景。
最后,我们将总结京剧《牡丹亭》的艺术特点和魅力,分析其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京剧《牡丹亭》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艺术手法吸引了广大观众,其精湛的唱腔、精细的化妆和动人的故事情节都是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在。
在当代,京剧《牡丹亭》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如何将其艺术特点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令更多的观众接触和爱上京剧,《牡丹亭》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总之,本文将全面探讨京剧《牡丹亭》的概述,包括其历史背景和发展、剧情和角色、艺术特点和魅力以及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这些分析和探讨,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京剧《牡丹亭》,并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安排,包括正文部分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论述的方向;2. 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衔接方式,确保文章内容连贯、条理清晰;3. 提出文章撰写的方法和策略,指导读者在阅读文章时的思考途径和理解重点;4. 总结文章结构对于文章内容阐释和意义展示的作用,强调文章结构对于整体论述的重要性。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牡丹亭赏析赏析(1):“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可能有时男女之间感情的产生,简单到只需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语言,只要感觉对了,一见钟情也就自然而然的会发生。
《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和柳梦梅在梦中相见,便私定终身。
汤显祖这样写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也让故事本身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我们凡夫俗子常常认为梦中的所见所闻是不可靠的,但杜丽娘偏偏就坚信梦中的男子便是他的如意郎君。
杜丽娘为感情能够生,能够死,生生死死都要和所爱的人在一起,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在深闺里的杜丽娘寂寞苦闷,虽然她才貌端妍,聪慧过人,但苦于无人欣赏。
无限春光的园林,让她感受到了青春的完美,促使了她对美对爱的思想觉醒和强烈追求。
汤显祖在题词中有这样一段话来解释他的“至情”理论“生者能够死,死能够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种贯通于生死之间、如影随形的“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为了追求自由感情,杜丽娘与封建礼教进行了艰苦的斗争,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杜丽娘的死,并不意味着她的斗争就失败了,相反,这正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柳梦梅为了救杜丽娘私自掘墓,两人不告知父母,便私自结婚。
杜丽娘和柳梦梅的这些行为证明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态度变得更加的强烈。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把幻想与现实紧密的联系起来,在情感思想表达上,利用了多重的艺术手法和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
我们能够看到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感情是具有虚幻色彩的,但是他们结合所遭遇的阻力却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杜宝在得知柳梦梅是他的女婿后,不但不认,还想把他乱棒打死,在得知女儿复生的事后,不仅仅没有高兴,还禀奏皇上擒打妖女。
杜宝之因此这样做是为维护封建礼教。
说白了是怕杜丽娘和柳梦梅两人的行为阻碍了他的官位尊严。
为了物质权利名誉,女儿女婿也能够牺牲。
这就是社会的现实。
《牡丹亭》一部感人至深的戏剧作品,悲中有喜,喜中衬悲。
赏析(2):戏剧也是一种娱乐,这个娱乐是一种精神的娱乐,不是感官刺激的皮肉之乐。
简述《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2018.08文学教育简述《牡丹亭》的艺术特色®J l淋内容摘要:汤显祖的《牡丹亭》用独特性、多样性的艺术手法,塑造了杜丽娘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经久不衰的 艺术形象。
本文就《牡丹亭》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谈谈个人看法。
关键词:《牡丹亭》多样性独特性汤显祖的《牡丹亭》用独特性、多样性的艺术手法,塑造了杜丽娘 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经久不衰的艺 术形象,从而奠定了她在中国戏剧 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 位,使《牡丹亭》成为千古名剧。
《牡 丹亭》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浪漫主义就是运用大胆的想 象、夸张的手法和奔放的语言来塑 造形象,表现人物对理想世界的追 求。
当我们从艺术角度欣赏《牡丹 亭》时便会发现,它至始至终闪耀 着浪漫主义的光辉。
其一,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
《牡丹亭》写的是杜柳二人的爱情 故事,在整个故事中,杜丽娘因情 成梦,因梦而亡,死而复生,经过曲 折斗争,杜柳二人终成秦晋。
全剧 故事曲折离奇,特别是将人间地府 结合起来,让主人公在这两个世界 中用不同的方式为爱情而抗争,使 剧情具有浓厚的梦幻色彩。
这样的 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 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剧情,一方面是剧情本身发展的需要,另一 方面也与作者的世界观密切相联。
在作者看来,杜丽娘所追求的婚姻 自由,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是不可能 实现的,相对于人间来说,阴间却 有着更大的自由性一这不能不 说是《牡丹亭》所表现的深刻含义。
其二,理想化人物色彩。
与情 节的曲折离奇向适应的是,作者运 用大胆想象、艺术的夸张,将现实 社会与阴曹地府统一起来,将人与 鬼统一起来,从而塑造出高度理想 化人物形象。
赋予人物理想化色 彩,表达了作者的理想愿望。
比如 杜丽娘因情而亡,摆脱了现实的羁 拌后,作者赋予她超人的本领和行动上的更大自由,使她在非人的世界里,对人间的礼教、法律作更彻底地批判,复活后与柳梦梅为自由婚姻而出走;再如柳梦梅甘冒杀头风险开棺使杜丽娘复活、春香蔑视封建礼教、笑骂封建卫道士等。
《牡丹亭》修辞格研究
《牡丹亭》修辞格研究
《牡丹亭》由戏剧大师汤显祖所创作,是明代传奇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中国浪漫主义戏曲中的杰作。
《牡丹亭》戏曲语言典雅、优美,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修辞现象,主要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摹绘、对偶、排比、反复、双关、别解、引用等十种。
这些修辞格的巧妙运用,使得剧中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剧情环环相扣,情境宛在目前。
根据修辞格产生的语言表达效果,这十种主要的修辞格可以分成三大类,分别是:体现戏曲语言形象美的修辞格,包括比喻、比拟、借代、摹绘四种辞格;体现戏曲语言音乐美的修辞格,包括对偶、排比、反复三种辞格;体现戏曲语言意蕴美的修辞格,包括双关、别解、引用三种辞格。
通过对《牡丹亭》修辞文本数量的统计,可以发现:在以上三类主要的修辞效果类型中,体现语言形象美的修辞格数量最多,其次为体现语言音乐美的修辞格,体现语言意蕴美的修辞格数量则最少。
这种修辞现象与戏曲的艺术特征(程式化、表演性、通俗性)有直接关系。
修辞现象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修辞运用与一定的社会时代背景、民族文化心理,甚至特定文学现象有关,因此,只有把修辞纳入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修辞现象才能得到更加全面地阐释。
戏曲作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形式,其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
戏曲语言研究不仅能丰富语言学的研究材料,也为文学艺术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所以说,《牡丹亭》修辞研究很有价值。
牡丹亭的语言
牡丹亭的语言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作品,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巅峰之作。
它以其精湛的表演和优美的语言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牡丹亭的语言特点、表达方式以及对观众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牡丹亭的语言以诗词为主,融入了大量的唐诗宋词,使得整个剧本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剧中的对白和唱词都以七言绝句为主,这种形式的语言使得剧情更加优美动人。
同时,牡丹亭还采用了对偶的手法,通过对比和呼应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这种对偶的语言形式使得剧中的对白更加生动有趣,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牡丹亭的语言表达方式非常细腻,充满了情感和感悟。
剧中的人物通过对白和唱词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例如,在剧中的第一幕中,杜丽娘和柳梅梅的对话中,通过诗词的表达,展现了她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命运的无奈。
这种细腻的语言表达方式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剧中人物的情感世界。
牡丹亭的语言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情感,更是为了传递思想和价值观。
剧中的对白和唱词中融入了许多哲理和人生智慧,使得观众在欣赏戏曲的同时也能够得到一些启示和思考。
例如,在剧中的第三幕中,杜丽娘在梦中与刘兰芝相遇,通过对白和唱词的交流,表达了对生死和爱情的思考。
这种思想性的语言使得观众在欣赏戏曲的同时也能够得到一些精神上的满足。
牡丹亭的语言对观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通过欣赏牡丹亭,观众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同时,牡丹亭的语言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人学士都受到了牡丹亭的启发,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总之,牡丹亭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精湛的表演艺术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的语言以诗词为主,表达方式细腻动人,同时融入了许多哲理和人生智慧。
牡丹亭的语言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情感,更是为了传递思想和价值观。
通过欣赏牡丹亭,观众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牡丹亭》的语言艺术-小白
《牡丹亭》的语言艺术-小白《牡丹亭》的语言一、牡丹亭中的名句:1.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2.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3.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二、《牡丹亭》诗化的戏剧语言1、陈继德《牡丹亭题辞》天:“独汤临川最称当行本色,以《花间》、《兰畹》之余彩,创为《牡丹亭》,刚翻空转换极矣。
”2、王骥德《曲律》亦云:《牡丹亭》,“掇拾本色,参错丽语,境往神来,巧凑妙合,又视元人别一蹊径”(他们都认为,此剧语,既继承了元杂剧本色语言的优良传统,又融合有六朝辞赋、五代词作的绮丽文采,自出机抒,别具风格,所以才“又视元人别一蹊径”。
)试看《牡丹亭·惊梦》中杜丽娘的抒情唱词:【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坦。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好姐姐】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茶縻外烟丝醉软。
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
(这巧妙地把抒情与写景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委曲地透留了这个少女爱情的苦闷,展现了心理活动和境界美,富有诗情画意。
此出曲文,妙语连珠,佳句迭出,典雅优美,宛转清丽,而且选用的是“言前”辙,一韵到底,宛如一泓清泉流动,鸣响着泠泠的韵调,给人以明快的美的享受。
王彦泓《疑雨集》云:“玉茗先生迥出尘,语言无处不清新。
”颇中肯綮。
从《牡丹亭》全剧来看,作者正是以如此自然本色而又绮丽清新的戏剧语言,表达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奔放感情和委婉心理,恰到好处。
杜丽娘歌唱的曲文,可算是优美的抒情诗,但并非单纯的抒情诗,而是抒情性与戏剧性的结合,相得益彰。
这就在于,抒情诗要求感情色彩浓厚、节奏鲜明的凝练语言,抒发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内心感受。
戏剧要求的是鲜明的人物性格,完整紧凑的情节,贯串的动作,而这些却是抒情诗所不能容纳的。
试论《牡丹亭》的语言艺术
试论《牡丹亭》的语言艺术[内容提要]汤显祖在《牡丹亭》中题辞说:“天下好有情,宁有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乎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以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为了这一主题,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段,使作品形成了所谓“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它那璀璨优美的语言艺术,真可谓“天地妙文”,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南戏——传奇中的杰出作品。
《牡丹亭》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它创作于盛产戏曲的元代,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好评,作品里描写的杜丽娘爱情故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璨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士包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腕赞叹不已,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本文拟就《牡丹亭》里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语言艺术,试为论述几点。
一、《牡丹亭》语言艺术的丰富性只要读过《牡丹亭》的人都觉得这部剧作的语言文字很美,让人有一种感觉,就好像走进一座迷人的语言艺术宫殿,觉得异彩纷呈,目不暇接、如珠似玉、叹为观止,这部剧作包涵了多种不同风格的艺术语言,而不留雕琢疤迹地融合为一体,浑然天成。
所以,研究《牡丹亭》的语言艺术,我们首先应当注意到它语言艺术的丰富性。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深闺中的人只能在若有若无的游丝中窥见春的消息,同时这也是她春情萌发的象征。
“停丰晌,整花细,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不是她照镜子,而是菱花镜偷看了她,害得把花卷也弄得歪斜了,即使在自己的闺房中,也怕被人看见,人看镜,说成镜看人,不仅在修辞上使人有新鲜之感,更妙的是把杜丽娘的羞怯心情别出心裁地表现出来了。
《牡丹亭》文学语言分析
春望逍遥出画堂,(张说)间梅遮柳不胜芳。(罗隐) 可知刘阮逢人处?(许浑)回首东风一断肠。(韦庄)
二、从语言风格上来看
——《牡丹亭》体现了雅正为美的诗意语言风格 曲体有两途:大曲宜施文藻,然忌太深;小曲宜用本色, 然忌太侄。须奏之场上,不论士人闺妇,以及村童野老,无 不通晓,始称通方。——王骥德
意真词浅,全无一毫书本气。——李渔《闲情偶寄》 【山坡羊】〔生笑介〕小姐,咱爱杀你哩! 【香罗带】〔老旦〕丽娘何处坟?问天难问。 梦中相见得眼儿昏,则听的叫娘的声和韵也,惊 跳起,猛回身,则见阴风几阵残灯晕。〔哭介〕 俺的丽娘人儿也,你怎抛下的万里无儿白发亲!
一、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来看
1.语言的节奏感
“一出用一韵到底”——李渔《闲情偶寄》 【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 小庭深院。〔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 去年?〔乌夜啼〕
一、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来看
2.语言严格押韵,讲究平仄 【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 幽闺自怜。小姐,和你那答儿讲话去。〔旦作含笑不行〕〔生 作牵衣介〕〔旦低问〕那边去?〔生〕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 着湖山石边。〔旦低问〕秀才,去怎的?〔生低答〕和你把领 扣松,衣带宽,袖梢儿揾着牙儿苫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 【尾声】〔旦〕困春心游赏倦,也不索香 薰绣被眠。天呵,有心情那梦儿还去不远。
画廊金粉半零星二从语言风格上来看牡丹亭体现了雅正为美的诗意语言风格三从语言的抒情方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朱家林 黄柏榕 曾庆俊 谢文俊 叶建成
戏曲语言的基本形式有两种:
一是宾白,用于对话和独白
二是曲词,用于歌唱。
一、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来看
语言特色
二、从语言风格上来看
《牡丹亭》戏曲语言的修辞艺术
《牡丹亭》是一部经典的中国戏曲,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家庭和人性的故事。
在这部戏曲中,作者使用了许多修辞艺术来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一种常见的修辞艺术是比喻。
在《牡丹亭》中,作者使用了许多比喻来描述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例如,主人公苏小小的心情被比作"一朵残花",表示她心碎的感觉。
另外,主人公的母亲被比作"一条裂开的绸带",表示她因为与儿子的决裂而伤心欲绝。
另一种常见的修辞艺术是排比。
在《牡丹亭》中,排比常用于表示人物的感受和想法,并使用节奏感强烈的语言来增强效果。
例如,当苏小小感到绝望时,她会说:"我不想再看到这个世界,不想再听到这个世界,不想再触摸这个世界。
"这个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得人物的感受变得更加强烈。
此外,《牡丹亭》还使用了许多其他修辞艺术,如对比、拟人等。
这些修辞艺术的运用使得这部戏曲的语言生动、丰富,并使得故事更加感人。
例如,在《牡丹亭》中,作者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来表示苏小小与丈夫之间的差异。
丈夫被描述为一个冷酷无情的人,而苏小小被描述为一个温柔善良的人。
这种对比使得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并使得故事更加感人。
另一个常见的修辞艺术是拟人。
在《牡丹亭》中,作者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述人物的心理状态。
例如,当苏小小感到孤独和寂寞时,作者将她的心情比作"一只孤独的小鸟",使得人物的感受更加真实。
总之,《牡丹亭》是一部经典的中国戏曲,作者在这部戏曲中使用了许多修辞艺术来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这些修辞艺术包括比喻、排比、对比和拟人等,使得这部戏曲的语言生动、丰富,并使得故事更加感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牡丹亭》的语言
一、牡丹亭中的名句:
1.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2.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3.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二、《牡丹亭》诗化的戏剧语言
1、陈继德《牡丹亭题辞》天:“独汤临川最称当行本色,以《花间》、《兰畹》之余彩,创为《牡丹亭》,刚翻空转换极矣。
”
2、王骥德《曲律》亦云:《牡丹亭》,“掇拾本色,参错丽语,境往神来,巧凑妙合,又视元人别一蹊径”
(他们都认为,此剧语,既继承了元杂剧本色语言的优良传统,又融合有六朝辞赋、五代词作的绮丽文采,自出机抒,别具风格,所以才“又视元人别一蹊径”。
)
试看《牡丹亭·惊梦》中杜丽娘的抒情唱词: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坦。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好姐姐】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茶縻外烟丝醉软。
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
(这巧妙地把抒情与写景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委曲地透留了这个少女爱情的苦闷,展现了心理活动和境界美,富有诗情画意。
此出曲文,妙语连珠,佳句迭出,典雅优美,宛转清丽,而且选用的是“言前”辙,一韵到底,宛如一泓清泉流动,鸣响着泠泠的韵调,给人以明快的美的享受。
王彦泓《疑雨集》云:“玉茗先生迥出尘,语言无处不清新。
”颇中肯綮。
从《牡丹亭》全剧来看,作者正是以如此自然本色而又绮丽清新的戏剧语言,表达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奔放感情和委婉心理,恰到好处。
杜丽娘歌唱的曲文,可算是优美的抒情诗,但并非单纯的抒情诗,而是抒情性与戏剧性的结合,相得益彰。
这就在于,抒情诗要求感情色彩浓厚、节奏鲜明的凝练语言,抒发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内心感受。
戏剧要求的是鲜明的人物性格,完整紧凑的情节,贯串的动作,而这些却是抒情诗所不能容纳的。
简言之,《牡丹亭》中诗化的戏剧语言,其特点,就是感情真挚,节奏鲜明,饱含“戏”的因素,诗的色彩浓重。
这就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增强戏剧的感情色彩,使剧本产生更大的感染力量。
)
三、《牡丹亭》叙述语法探讨
(一)、显在叙事特征的表现
1、符号学大师巴特说:“叙事作品是一个多层次的等级体系。
读(听) 一部叙事作品, 不仅仅是一个词一个词地读(听) 下去, 也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读(听) 下去。
”以这样的视角看《牡丹亭》, 全剧可大致分为三个大层次。
第一层次, 生情而死。
第二层, 为情复生。
第三层, 社会承认。
2、从叙事角度来看,在《牡丹亭》全剧中, 有三出几乎是只有陈最良一个角色。
《标目》里, 他独自一人介绍了全剧概况;《腐叹》里,他交待了自己的身世和杜宝请先生教小姐的要求;《骇变》里, 他发现杜丽娘墓中无尸并准备去找杜宝告状。
陈最良在这几出戏里, 是一个
“叙述者”。
全剧首尾, 均由他交待情节发展。
(二)、典故的叙事扩张
讨论《牡丹亭》叙述语法, 修辞是一个重要方面,如人名的推敲。
师父陈最良,说明了他的迂腐,男主角柳梦梅的名字也是后来才起的,这个名字暗示了故事发展的情节。
不过, 《牡丹亭》里最引起我们注意的修辞手法是大量运用典故, 一般每出用典都在十个以上, 下场诗更是全篇用典。
重点的场次如此, 一般场次也这样。
如第二出的《言怀》, 五百多字篇幅, 用典就有近二十个。
上场诗:“刮尽鲸鳌背上霜, 寒儒偏喜往炎方。
凭依造化三分福, 绍接诗书一脉香。
能凿壁, 会悬梁, 偷天妙手绣文章。
必须砍得蟾宫桂, 始信人间玉斧长。
”连续用了“占鳌头”、“匡衡凿壁”、“孙敬悬梁”、“妙手”、“蟾宫桂”等典故。
对于这些典故, 我们认为是一种叙事的扩张。
这里的扩张, 与巴特所指的“扩展”不完全一致, 不是用语言符号的“畸变”而造成, 而是联系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即指内容, 又指表达)。
如前所引上场诗,“占鳌头”指目前的状况,“凿壁”、“悬梁”指苦学,“蟾宫桂”指愿望, 每个典故都有自己的叙述内容, 它是以典故这个媒介物表现出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里, 所指的意义就不再是几个方块汉字的容量, 而是可以引入一段又一段故事的叙述, 即完成扩张。
这里, 可视典故为叙事的基本单位, 属分布类, 即功能。
“占鳌头”以后是“凿壁”和“悬梁”,再以后是“蟾宫桂”。
这几个典故组成叙事的铰链。
典故之间, 则是结合类功能, 即标志。
它填补铰链被隔开的空间, 起着催化作用。
当这几个典故进入叙述层后, 柳梦梅的经历就概括出了中国封建社会读书人的一般人生轨迹。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叙事扩张。
正是这样的叙事扩张, 作品才体现出摇曳多姿的风采, 也体现了汉文化的魅力。
四、《牡丹亭》的宾白饶有机趣
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
剧中生旦诉情曲多用南词;而描写战争或鬼怪,如《虏谍》、《冥判》等出则间用北曲,正是各取所长。
但有些曲词还不够本色。
表现在石道姑、杨娘娘等身上的庸俗描写,以及滥肆才情(如《道觋》的长白,《冥判》的增句词)、结构不够严密的缺点,也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