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权力观之比较
政治学中的国际关系理论
政治学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一、引言政治学作为一门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学科,其中的国际关系理论是其重要分支之一。
国际关系理论旨在解释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国际组织的作用以及全球性议题的处理方式。
本文将探讨政治学中的国际关系理论,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不同流派的观点和理论。
二、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为传统和经典的流派之一。
现实主义强调国家是国际体系中最重要的行为者,其行为受到国家利益和权力的驱动。
现实主义者认为国际关系是一个无情的竞争环境,国家之间的争斗是不可避免的。
著名的现实主义学者有摩根索、肯尼思沃尔兹等,他们提出了不同版本的现实主义理论,如结构现实主义和防御现实主义等。
三、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是另一个重要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与现实主义相对立。
自由主义者认为国际体系可以通过合作和制度来促进和平与繁荣。
他们强调国际组织、多边合作和民主制度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自由主义理论家如凯特琳霍普金斯、约瑟夫奈伊等提出了各自独特的观点,试图解释国际关系中合作与冲突的动态。
四、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是对传统自由主义观点的延伸和发展,强调市场机制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市场经济可以促进国家间贸易和合作,从而推动全球化进程。
他们关注全球经济秩序、跨国公司和贸易规则等议题,试图解释全球化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五、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兴理论流派,强调观念、认同和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塑造作用。
建构主义者认为国际体系并非客观存在,而是由各种社会实践和符号构建而成。
他们关注意识形态、文化差异以及身份认同等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试图解释行为背后的意识形态逻辑。
六、结语政治学中的国际关系理论涵盖了多种不同流派和观点,每种理论都试图从不同角度解释国家间互动和全球事务。
无论是现实主义强调权力与利益,还是自由主义倡导合作与制度,抑或是建构主义强调观念与文化,这些理论都为我们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来理解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格局。
分析国际关系中的主要政治理论
分析国际关系中的主要政治理论在国际关系领域中,政治理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理解国际政治现象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围绕主要的政治理论展开讨论,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
一、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强调国家间的利益冲突和力量对抗。
根据现实主义者的观点,在国际社会中,强国是主导力量,国家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由权力和利益的博弈决定的。
现实主义者认为,国家追求自身利益是唯一的目标,强调国家安全和维持现有国际秩序的重要性。
在现实主义的视角下,国家之间常常采取竞争和冲突的方式来争夺利益和权力。
二、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是另一种重要的国际关系政治理论,强调国家间的合作和共同利益。
自由主义者认为,国际社会不仅由国家间的冲突构成,还存在着共同的价值观和合作的潜力。
他们主张国家间通过双边和多边的合作来实现共同利益,并通过建立国际组织和制定国际法来促进和维护国际秩序。
自由主义者还认为,经济交流、民主扩散和人权保护等因素对国际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三、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相对较新的政治理论,强调国际关系是由社会构建的结果。
建构主义者认为,国际行为不仅仅被国家的利益和权力决定,还受到文化、观念和身份等因素的影响。
他们关注国际制度和规范的形成过程,主张通过对国际制度的理解和改变来推动国际关系的变革。
建构主义者认为,国家和其他国际参与者在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要受到社会认同和思想观念的塑造。
综上所述,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政治理论。
现实主义强调国家间的利益冲突和力量对抗,自由主义强调国家间的合作和共同利益,建构主义则强调国际关系是由社会构建的结果。
这些理论在分析国际政治现象和解释国家间相互关系方面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解释框架。
虽然各政治理论有其局限性,但它们互为补充,共同构建了对国际关系的全面理解。
通过研究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国际关系的本质和动态,为国际政治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
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历程及四次大辩论
国际 关系 理论 发展 历程
四次大辩论
现实主义VS理想主义 行为主义VS传统主义 新现实主义VS新自由主义 理性主义VS建构主义
学科趋势和两大传统
第三次论战
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历程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范式
初期阶段:一战 和二战爆发
(传统自由主义和 传统现实主义)
西方国际政治学的发展宏线
发展交流阶段:20 世纪70年代社会科 学研究(新现实主义、
新自由制度主义、社 会建构主义)
冷战后发展:地缘经 济学、新的国际冲突 理论(文明冲突论、 世界秩序新论、新理 论流派的发展(建构 主义)、传统
浅析国际冲突的根源——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视角
个 国家都拥有平等 的主权 , 国际体系中缺乏相应 的政治制度 ; 国际政治 的其他现象都是从这一特 征中派生出来 的。他从国内和国际二分法的类比
角度说 明了国内政治体 系和 国际政 治体系 的区 别 , 而 得出 国际 政 治 的无 政府 性 结论 。 从 无政府状态意味着国家必须追求最大限度的 安全 . 从而导致寻求更多的权力 , 这样势必带来其 他 国家的不安全感 , 最终升级为冲突或 战争。国 际冲突主要源 自于 国际政治权力分 配 的此消彼 长, 即均势的崩溃和重构引发了国际冲突。例如 , 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正是来源于美苏双方的不安 全感 以及力量对 比。因为权力资源的稀缺性 , 没 有中央权威机构可 以限制对 主权利益的追求 , 一 个 超 国家 的世 界 政 府 就 不 可 能 出现 , 成 国际 体 构 系的单位仍 然是 国家 , 国家体系 中的这种无 政 “ 府状态使 得每个 国家 在与另一个 国家发生 争端 时, 必须努力实现 自身的利益和 目标 , 并且要根据 自身的情况作 出判断 , 采取行动。这就使包括 战
作者简介 : 侯
立 (9 8一) 女 , 18 , 湖北黄 冈人 , 中师范大学 国际政治专业硕 士生 。 华
国际冲突是指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之间因利
工 明确 , 由于各行为体之间是平行关 系——每 但
益争夺 、 观念分歧 、 荣誉竞争或其他因素导致的不 致而产生的一种相互对抗 的状态。由于国际社
一
、
新 现 实主 义理 论视 角—— 无 政 府状 态
新现实 主义 的代 表 人 物 肯 尼 斯 ・华 尔 兹 ( ent Waz 认 为 “ 家 之 间 , 如 在 人 与 人 Kne l) h t 国 正
之间一样 , 无政府状态 , 或者说没有政府的状态 , 是与暴力的发生联系在一起 的。 [(3 也就意味 ” ]1) 3 P6 着, 根据华尔兹的理论 , 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 无政府状态。他指 出, 结构指系统 的构成单位的 排 列方 式 、 国内政 治 中存 在等 级关 系 , 各政 治单 位
国际关系中的权力观
悲哀的是,国际政治从来就是一项 残酷而危险的交易,而且可能永远 如此。虽然大国竞争烈度有时消长, 但它们总是提防着对方,彼此争夺 权力,每个国家压倒一切的目标是 最大化地占有世界权力,这意味着 一国获取权力是以牺牲他国为代价 的——《大国政治的悲剧》
自由主义的权力观
自由主义在关于人性的基本假设上与现实主义是不同的。 它对人性抱有乐观的看法,认为人类可以逃脱追求权力的 欲望,可以逃脱因安全而必须要增加权力的安全困境,任 何冲突都可以通过某种理性中介的调和而化解。但是自由 主义不否认“权力”的存在,也在积极地探索权力因素的
各派都基于它们对国际政治的不同解读给出各异的答 案,也就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各自独特的权力观。
前 言
现实主义的权力观
现实主义对权力问题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修 昔底德在其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书中提出的“强 者为所欲为,弱者尽受其苦”可看作是“国家间政治即权 力政治”这一现实主义经典论断的最初论证。此后,马基 雅维利和霍布斯也有过相关论述,但他们关于权为问题的
非影响力。另外还区分了两种性质的相互依赖,
即脆弱性相互依赖和敏感性相互依赖,其中脆 弱性相互依赖在权力来源方面更加具有重要性。
罗伯特·基欧汉 ( Robert.O.Keohane )
罗伯特·基欧汉与约瑟夫·奈
除此以外,约瑟夫·奈( Joseph Nye )的
著作《硬权力与软权力》中认为,仅强调硬权
力,即军事力量、经济实力等硬实力是不够的, 还应该有软权力。软权力包含文化、价值观、
政治制度、政策等等,来源于文化的吸引力、
国民素质和民族凝聚力、创新制度。认为国家 一旦掌握了这种软权力,在解决国家问题时就
不一定需要动用强制措施,也可以达到他国意
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历程及四次大辩论
国际 关系 理论 发展 历程
四次大辩论
现实主义VS理想主义 行为主义VS传统主义 新现实主义VS新自由主义 理性主义VS建构主义
学科趋势和两大传统
第三次论战
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历程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范式
初期阶段:一战 和二战爆发
(传统自由主义和 传统现实主义)
பைடு நூலகம்
西方国际政治学的发展宏线
发展交流阶段:20 世纪70年代社会科 学研究(新现实主义、
新自由制度主义、社 会建构主义)
冷战后发展:地缘经 济学、新的国际冲突 理论(文明冲突论、 世界秩序新论、新理 论流派的发展(建构 主义)、传统国际关 系理论的复兴和发展
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权力观之比较
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权力观之比较内容摘要: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权力。
权力是塑造国际行为的核心变量,但也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和最麻烦的概念之一[1]。
当前国际关系三大理论流派都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论述和研究。
新现实主义对传统现实主义权力观进行了重要的修正。
新自由制度主义提出了国际制度理论,以此来淡化权力的影响,对抗新现实主义。
而构建主义则另辟蹊径,从社会学中借鉴新的概念,认为权力的存在与运作,离不开观念和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因素。
本文对这三大理论流派的权力观进行论述和比较,以便更深一步地对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构建主义理论进行研究。
权力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当前国际关系三大理论流派——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都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论述和研究。
三大理论流派虽然对权力的论述各有不同,但都对权力概念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一、新现实主义的权力观新现实主义自从其产生之日起就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的修正与扬弃。
它摒弃了传统现实主义理论中人性等难以用科学标定、不可证伪的概念和假设,扩展了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
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肯尼斯•华尔兹在其《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运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提出了高度简约的现实主义理论。
华尔兹把无政府秩序和自助体系、权力分配、国家利己主义特征和生存需求等设定为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
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涉及到两个关键要素,即系统的结构和互动的单元。
它假定国际系统结构的排列原则是分权的、无政府的[2],认为只要各行为体之上不存在能够进行有效管理的公认的中央权威,那么无政府状态就将一直持续下去。
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持久不变的特性[3]。
正是因为这种无政府状态造就了互动的单元是相似的。
这里,新现实主义认为互动的单元是指国家。
既然各个国家在领土、财富、权力和形式上千差万别,为什么说它们是相似的呢?新现实主义认为它们的区别“在于能力,而非功能。
浅析西方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
浅析西方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摘要: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是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三大主流理论,它们代表着西方学界对国际关系截然不同的三种看法,对这三种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国际政治的了解和对国际现象的认识。
分析这三种理论的思想渊源、主要观点及核心概念,可以看出这三种理论范式是在相互争论中形成的,它们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关键词:国际关系理论;思想渊源;主要观点国际关系理论是国际关系学者通过对国际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研究,从不同的出发点开始,努力从中寻找一般规律,以对国际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并对未来的国际局势进行预测。
一、现实主义权力是现实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故现实主义理论体系是围绕权力这一核心建构起来的。
现实主义流派的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古希腊时期的修昔底德、文艺复兴时期的马基雅维利、启蒙运动中的霍布斯等等都曾对权力政治做过经典的论述,而他们的思想和论述都深深地影响了现实主义学者对国际关系的看法,有的则直接为后来的现实主义者所借鉴,如霍布斯对人类社会早期恐怖的自然状态和无政府状态的描述,就成为现实主义理论的基本假设。
现实主义是在对理想主义的批判之中发展起来的。
一战结束后,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他在对一战的反思中提出了实现人类和平的十四点计划。
概括起来,就是强调普世的道德原则,重视国际组织、国际法和国际舆论的作用,主张自由贸易、民主体制和民族自决,由此主张建立国际联盟。
卡尔于1939年出版了其代表作《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在书中卡尔针对理想主义,明确指出理想主义思潮和活动掩盖了国际关系的本质,从一战到二战之间是危机四伏的二十年,在一种近乎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中很难界定普世的道德原则,而权力是国际关系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没有国家权力,国际组织就软弱无力,理想主义提出的只是国际社会的“应然”状态,而现实的国际社会是处于无政府状态下的各国为保证自身的生存而展开的激烈的权力争夺。
国际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构建主义的比较
国际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构建主义的比较国际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构建主义的比较国际关系理论是研究国际政治行为和国际体系的学科。
不同的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政治的解释和分析都有着不同的观点和方法。
在国际关系学中,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构建主义是三种主要的理论。
本文将对这三种理论进行比较,以探讨它们对于国际关系的解释和应用。
一、现实主义1.基本原理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领域最早、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现实主义者认为国际政治是由国家之间的权力竞争和追求国家利益所驱动的。
核心观点包括国际体系的无序性、国家的自利性和战争的不可避免性。
2.理论分支现实主义有两种主要的理论分支:经典现实主义和结构现实主义。
经典现实主义强调国家之间的权力竞争和战争。
而结构现实主义更加关注国际体系的结构对国家行为的制约和影响。
3.应用与批评现实主义在对国际关系的解释和分析上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尤其是对于大国之间的外交政策和对抗性行为的解释。
然而,现实主义过于关注国家自利和权力竞争,忽视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二、自由主义1.基本原理自由主义是另一种主要的国际关系理论。
自由主义者认为国际关系是由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合作所构成的。
核心观点包括国际合作的可能性、国际组织的作用和民主和人权的重要性。
2.理论分支自由主义有两种主要的理论分支:制度自由主义和商业自由主义。
制度自由主义强调国际体系中的规范和制度对国际合作和和平的促进作用。
商业自由主义关注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3.应用与批评自由主义在解释国际关系中的合作和和平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自由主义过于乐观,忽视了国家利益和权力竞争的现实。
此外,自由主义的一些观点在实践中遇到了挑战,如国际组织的效力和民主化的难题。
三、构建主义1.基本原理构建主义是近年来兴起的国际关系理论。
构建主义者认为国际关系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国际行为是通过社会交往和共同构建认知得到解释的。
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分析与比较
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学派是第二次论战的延伸和演变的产物,它是以传统现实主义为基础,力求对其进行科学的修正和发展,主张在方法论上实现传统主义学派和科学行为主义学派的渗透与融合。
1979年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的兴起。
他在书中提出了新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开了先河。
因此肯尼斯·华尔兹成为新现实主义杰出代表,新现实主义也成为结构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其“新”,主要在于它的科学化程度,它以理性主义为宏观理论假定,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体系结构为主要自变量,以国家行为为主要因变量,以国际体系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条件,构建了一个现实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一、新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秦亚青)三项内容构成了新现实主义大厦的重要支柱,即:国际关系的实质、国际行为体的意义、影响国际行为体行为的重要因素。
前两个因素是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共有的假定,但在新现实主义那里得到了更加明确的界定和阐述;第三个则是新现实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1、国际关系的实质: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
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核心概念都是权力。
WALTZ认为,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最根本的不同在于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同。
国内社会是等级体系,国际社会是无政府体系,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是等同关系,每个单位的功能相似,不存在世界权威或政府。
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虽然面临威胁,但是还没有达到无法容忍的程度,因此国家及其主权者并没有建立某种世界政府的迫切感。
——无政府状态还会带来国家间普遍缺乏互信,信息不透明和囚徒困境,从而阻止各个国家合作的意愿。
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状态意味着国际社会的冲突、暴力和战争难以根除。
因此国际体系只能是自助体系,而自我保护的方式只有增强国力。
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分析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环节:自私的人性,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以及自助的体系单位---国家。
建构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分
建构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分建构主义和现实主义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在社会科学领域更是有着广泛的应用,两者之间的区别也是社会科学学术界库热议的话题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比较建构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差异,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清晰的理解。
一、对于事实的看法建构主义认为事实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而是通过语言和符号的表述来建构和呈现的。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我们的认知和理解是被社会文化环境所塑造的,是人类共同建构出来的。
建构主义相信我们所看到的现实是被主动的建构出来的,并非客观的存在,事实可以因为时间、空间、文化背景等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现实主义则相信客观事实的存在是独立于观察者的,而非通过符号和语言的表述而被创造出来的。
现实主义主张真实的事实存在于我们的观察之外,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些客观事实来获取真实的知识。
二、对于感知的看法建构主义认为我们所看到的、感知到的都是被主观感知和诠释的产物,我们的感知会因为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实际上不存在普遍的真理和普遍的知识。
现实主义则相信我们的感知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客观世界。
现实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独立于我们自己的体验和感觉之外的,我们的感知是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去验证的。
三、对于知识的看法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由人类共同建构而成的,而这种建构的方式是通过语言和符号的表述。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相对的,不同的社会群体可能会对同一事件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现实主义则认为知识是可以被客观地获取,并且可以和真实的事实相对应的。
现实主义主张,我们可以通过现实世界的观察和实验来获取真实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可以被验证和证实的。
四、对于研究方法的看法建构主义认为研究应该从主观的观点入手,通过解释局部情境中的相互作用来理解人类行为的本质。
建构主义强调研究必须考虑到诠释的可塑性和目的性,这是为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类行为及其个体性质。
现实主义则主张研究应该以客观、科学的方式进行。
现实主义认为,唯有通过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才能够得出真实的结论。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与争论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与争论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有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个主要学派,并且这三个学派之间的争论也比较激烈。
现实主义是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中最主要的学派之一,认为国家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角色,强调国家作为自主行为者的重要性。
现实主义者认为国际关系是基于国际权力竞争和国家安全的,因此国际政治是一个零和游戏,即一个国家的利益往往意味着另一个国家的损失。
现实主义者强调削弱其他国家,并积极争取自己国家的利益。
此外,现实主义者强调在国际关系中存在着固定的结构,这些结构使得国际社会是一个安全困境,也就是说,即使所有国家都想要和平和安全,但受限于这个固定的结构,国际社会仍然难以实现全局的和平。
自由主义学派则强调国家间合作、经济互惠以及国内政治制度的影响力。
自由主义者认为,国家之间可以通过谈判和合作来实现共同利益,而不是追求零和游戏。
自由主义者认为,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可以促进国际关系中的和平和合作,因为贸易可以使得不同的国家之间相互依存,从而进行合作。
此外,自由主义者认为,国内政治制度也可以影响国际关系。
民主国家往往更容易达成合作,因为它们更倾向于更加和平和稳定,不愿意使用武力解决 problems。
建构主义是相对较新的学派,强调国际社会中的社会建构,包括符号、规范、信仰等。
Build构主义者认为,国际政治是通过人类信仰、想象力和认可创造的,并且鼓励人们看到国际关系中的更多涉及到建构的方面。
建构主义者认为,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合法的,也就是说,人们不仅仅是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而是根据一定的规范和信仰。
因此,建构主义者认为,对国际关系的研究应该涉及到这些“软实力”的因素。
在这些主要学派之间的争论也比较重要。
例如,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学派之间的争论主要关注如何处理安全问题。
现实主义者强调通过自卫机制来保证国家的安全,然而自由主义者认为通过合作可以实现更加持久的安全形势。
另一个争议点是在跨国问题上。
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分析与比较
理论硬核是核心概念加主要逻辑,主要逻辑是核心概念对主要问题的回答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学派是第二次论战的延伸和演变的产物,它是以传统现实主义为基础,力求对其进行科学的修正和发展,主张在方法论上实现传统主义学派和科学行为主义学派的渗透与融合。
1979年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的兴起。
他在书中提出了新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开了先河。
因此肯尼斯•华尔兹成为新现实主义杰出代表,新现实主义也成为结构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其“新”,主要在于它的科学化程度,它以理性主义为宏观理论假定,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体系结构为主要自变量,以国家行为为主要因变量,以国际体系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条件,构建了一个现实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一、新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秦亚青)三项内容构成了新现实主义大厦的重要支柱,即:国际关系的实质、国际行为体的意义、影响国际行为体行为的重要因素。
前两个因素是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共有的假定,但在新现实主义那里得到了更加明确的界定和阐述;第三个则是新现实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1、国际关系的实质: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
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核心概念都是权力。
WALTZ认为,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最根本的不同在于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同。
国内社会是等级体系,国际社会是无政府体系,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是等同关系,每个单位的功能相似,不存在世界权威或政府。
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虽然面临威胁,但是还没有达到无法容忍的程度,因此国家及其主权者并没有建立某种世界政府的迫切感。
——无政府状态还会带来国家间普遍缺乏互信,信息不透明和囚徒困境,从而阻止各个国家合作的意愿。
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状态意味着国际社会的冲突、暴力和战争难以根除。
因此国际体系只能是自助体系,而自我保护的方式只有增强国力。
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分析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环节:自私的人性,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以及自助的体系单位---国家。
西方国家安全理论之比较研究——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与建构主义
第28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11月 Vol. 28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6──────────收稿日期:2005-06-20作者简介:靳利华(1971-),女,河北石家庄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2004级博士研究生。
- 60 -西方国家安全理论之比较研究——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与建构主义靳利华(华中师范大学 政治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9)摘 要: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作为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在国家安全理论方面各有所长,但都不能完全解析国家安全面对的新情况。
因此,只有全面、辨证地分析其主张,才能更好地认识冷战后国家安全的新变化。
关键词:国家安全;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中图分类号:D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6)06-0060-03冷战结束后,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对国家安全的解释和论证形成了多角度的认识,其分歧清晰可见。
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在国家安全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论范式。
它们均从某一方面对国家安全进行了学理性分析,但研究冷战后的非传统安全、综合安全等日益突出的问题,孤立地运用某一种理论范式,并不能给人以信服的解释,且往往使研究者陷入方法选择上的误区,忽视对问题本身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基于此,对这三种理论进行多角度的、综合的解析,方能更好地认识冷战后国家安全观的新变化。
一、新现实主义国家安全观1.国家安全是个体安全。
新现实主义认为,由于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及国家之上没有更高的权力机构,国家完全从自身安全考虑出发,因而强调个体安全。
“因为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维护安全,……由于相互关系总是处于紧张状态,因而行为者总是相互猜疑,并且彼此敌视,尽管就其本性而言,它们并不愿意相互猜疑和敌对。
就个别而言,国家可能只是以此来全力保障自己的安全,且不论每个国家是否具有侵略性。
浅析国际冲突的根源——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视角
浅析国际冲突的根源——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视角第3l卷第2期2011年4月黄冈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HuanggangNormalUniversityV o1.31No.2Apr.2011浅析国际冲突的根源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侯立(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国际冲突发生的原因是国际关系学者探讨的首要问题,也是理解国际政治的关键.三大国际政治理论——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对于其根源的解释也是争论不断.新现实主义把国际突的发生归结为国际政治的无政府性,新自由主义认为冲突来源于相互依赖的非对称性,而建构主义则解释为身份认同.三大流派的解释不尽相同,所以本文认为需要综合三者的观点,以深刻和全面地理解国际冲突的根源.关键词:国际冲突的根源;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中图分类号:D81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078(2011)02—138-03收稿日期:2011-02-27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1.02.42作者简介:侯立(1988一),女,湖北黄冈人,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生.国际冲突是指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之间因利益争夺,观念分歧,荣誉竞争或其他因素导致的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相互对抗的状态.由于国际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利益纷争,意识形态差异以及国家荣誉和优势国际地位的争夺,国际冲突是普遍存在的现象.…㈣据统计,从公元前3600年至2O世纪8O年代,全世界共发生了超过14500场战争,其中只有292年是和平的年份,战争总共造成了约35亿人的死亡.[2](P129)最近,朝鲜半岛发生延坪岛炮击事件,这说明即使是在冷战结束后, 冲突仍旧是人类社会的常态.那么,国际冲突的根源是什么?本文从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和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等不同理论视角予以分析,有利于今后更为全面和深刻地把握国际冲突的根源以及提出更为科学的解决方案.一,新现实主义理论视角——无政府状态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肯尼斯?华尔兹(KennethWaltz)认为"国家之间,正如在人与人之间一样,无政府状态,或者说没有政府的状态,是与暴力的发生联系在一起的."[3](P136)也就意味着,根据华尔兹的理论,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无政府状态.他指出,结构指系统的构成单位的排列方式,国内政治中存在等级关系,各政治单位根据其拥有的权力或发挥的功能而相互区别,分工明确,但由于各行为体之间是平行关系——每个国家都拥有平等的主权,国际体系中缺乏相应的政治制度;国际政治的其他现象都是从这一特征中派生出来的.他从国内和国际二分法的类比角度说明了国内政治体系和国际政治体系的区别,从而得出国际政治的无政府性结论.无政府状态意味着国家必须追求最大限度的安全.从而导致寻求更多的权力,这样势必带来其他国家的不安全感,最终升级为冲突或战争.国际冲突主要源自于国际政治权力分配的此消彼长,即均势的崩溃和重构引发了国际冲突.例如, 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正是来源于美苏双方的不安全感以及力量对比.因为权力资源的稀缺性,没有中央权威机构可以限制对主权利益的追求,一个超国家的世界政府就不可能出现,构成国际体系的单位仍然是国家,"国家体系中的这种无政府状态使得每个国家在与另一个国家发生争端时,必须努力实现自身的利益和目标,并且要根据自身的情况作出判断,采取行动.这就使包括战争在内的冲突重复出现变得不可避免,也使得战争与其成为国家体系的正常特征."[4】(眦)二,新自由主义理论视角——相互依赖与现实主义学派"国家中心"(thestate—cen.tric)的观点争锋相对,新自由主义学派认为"全球相互依赖"(globalinterdependent),两位最有影响第2期侯立:浅析国际冲突的根源的新自由主义学者罗伯特?基欧汉(Robert0. Keohane)和小约瑟夫?奈(JosephS.Nye,Jr.)提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跨国交往,世界正在变小——国际相互依赖的深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以国家为中心的传统研究范式显然不适应处于变化中的世界政治.那么,既然相互依赖已经普遍存在,这是否意味着国际冲突从此将会消失呢?许多相互依赖的鼓吹者声称"民族国家间的利益冲突将不复在",正好相反,作者认为相互依赖的发展并没有使国际冲突消失, 冲突会采取新的形式,甚至可能增强.J(由于2008年的经济危机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近两年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保护主义纷纷抬头,造成了原本"互通有无"的经济体之间的摩擦,其典型案例便是美国为转嫁国内债务危机,在2010年底实施货币量化宽松政策,造成其他主要国家的经济通胀压力,从而导致新一轮的金融,贸易摩擦.关于国际冲突继续存在的问题,基欧汉和奈认为"相互依赖即彼此相依赖世界政治中的相互依赖,指的是以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为特征的情形."Es](P4)这是他们对相互依赖所下的定义.这实际上就表明:首先,相互依赖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纯粹依赖,由于相互依赖限制自主权,相互依赖关系总是与代价相关,一方行为体付出代价的结果有可能是另一行为体直接或者有意强加所致,加上所获得的收益不可能总是平等的分配,因此相互依赖并不总是"互利的".其次,相互依赖具有非对称性,依赖性较小的行为体常常将相互依赖视为一种权力来源,在某问题上讨价还价甚至借此影响其他问题.最后,"敏感性"和"脆弱性"是相互依赖的根本特征,敏感性指的是行为者在试图改变局面而作政策调整之前所具有的承受外部强加代价影响的程度,而脆弱性则指行为体因外部事件所强加的代价而受损失的程度,甚至包括政策变化后的情况,它反映了行为体权力资源和调动权力资源以适应环境的水平.由手相互依赖成本一收益的不可预见性,作者更为强调脆弱性对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影响,"在向行为体提供权力资源方面,脆弱性相互依赖的重要性大于敏感性相互依赖."[5】(n'而正是脆弱性大大增加了相互依赖的风险性,因此可能导致冲突的产生例如,1940—1941年美国利用日本的脆弱性,对其实施经济禁运,日本对此进行军事反击,突袭珍珠港和菲律宾.所以,正是相互依赖具有这些特性——与代价相关,非对称性以及脆弱性,使得国际冲突即使是在国际相互依赖加深的背景下仍然不会消失, 甚至会呈现上升趋势.三,建构主义理论视角——共有观念建构主义认为,物质世界并不决定或构成行为者所从事的行为,还存在一个观念的世界,它包含了行为者对其周围世界的解释和理解.建构主义学派强调社会建构对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其主要代表人物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 Wendt)进一步解释到,国际结构不是物质现象,而是观念现象,是知识的分配,是一种文化,是通过主体问的实践活动而产生认知后架构起来的. 在这样的特定社会环境里,对行为体来说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共有观念(sharedideas)——即行为体共同具有的理解和期望.J(n'共有观念能建构行为体的认同与利益,当主体间期望行为体具有高度的信任缺失,使它们总是对对方的动机和意图作出最坏的估计,那么,一旦一方增加军备,另一方势必感到威胁,结果就是安全困境.从另一方面来说,安全共同体则是全然不同的社会性结构:行为体的共有知识使它们有着高度的相互信任,它们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但是它们都相信可以通过和平途径予以解决,结果就是安全共同体.-6J('例如,在核武器问题上情况就是如此,英国拥有核武器和朝鲜拥有核武器,对美国的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美国肯定认为前者不是威胁而后者则是,并因而会采取不同的政策.因此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国际生活的特征取决于国家之间相互存有怎样的信念和期望.上升到体系层次,温特认为国际体系的特性与无政府状态没有必然关系,"无政府状态实际上是一种体系结构,是国际体系中行为者互动的结果.不同的初始行为,通过互应机制,就可以产生不同特征的无政府状态."【8J(根据国家之间互动性质的不同,可能导致多种无政府文化.温特论证了三种不同的国际体系文化:霍布斯无政府文化, 洛克无政府文化和康德无政府文化.如果国家间关系是以互为敌人为特征,那么就会建构一种霍布斯文化;如果国家间关系是一种竞争者的关系, 即使有利益冲突,但仍能够共存,那就会建构一种竞争者的关系;如果国家间关系是以朋友关系为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第3l卷特征,那就会建构一种非暴力和互助的康德文化. 不同的的无政府状态有不同的内涵,至于那一种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则要看国家怎样通过自己的行为进行文化建构.如果行为体的实践活动发生了变化,观念发生了变化,国际体系的结构也就会发生变化,所以决定国际体系的是国家问的共同期望和由此而建构的关系的性质,物质因素(温特认为物质因素主要包括人的本性,自然资源,地理状况,生产性力量和毁灭性力量)只有通过社会性结构,才能决定和改变行为体的行为,认同和利益,在国际政治互动过程中产生作用,从而影响着行为体的认同和利益,并导致相互关系的合作或冲突.以肯尼斯?华尔兹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突破了从个体层次对冲突根源的解释,他认为国际冲突并不是"人性"的结果,而是国际体系作为整体的产物,是来源于由无政府状态下国际生活的国家安全自助.王逸舟称其为现代版本的"霍布斯式自然状态",一个发生在"系统结构"内的"场景".[9](P157)这实际上也说明尽管华尔兹认为国家最终关心的是安全,政治权力只是谋求安全的手段,但他的学说本质上仍然以权力政治为中心,这也就是华尔兹解释冲突根源的逻辑出发点.但由于华尔兹忽视了国家和体系的历史发展和非国家行为体因素的作用,新现实主义理论就无法解释法国会在20世纪7O年代放弃戴高乐总统倡导的全方位防御战略.与新现实主义不同,新自由主义不仅只关注到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关系,而且更看到了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认为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是国际冲突爆发的根源,强调以国际制度和机构来管理相互依赖,适应了国际政治发展的新情况.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新自由主义过多地强调利益的和谐,却忽视了国家利益的根本性冲突.作为国际政治理论的年轻力量,建构主义强调共有观念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证否了无政府性是国际关系第一推动的论点,表明无政府性与自助性,权力政治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建构主义对于解释冷战结束后国际冲突出现的新特征是极有说服力的.但建构主义也存在缺陷,正如秦亚青所言,"为什么在国际体系中霍布斯文化似乎更加容易得以造就,自助性和权力政治更容易被接受?温特理论没有做出明确的解释."j(n卯'综上所述,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对于阐释国际冲突的根源都有各自的理论视角,事实上三大理论流派的解释并不矛盾,理论的演变也反映了不断变化的国际政治现实,新现实主义把国际冲突的发生归结为国际政治的无政府性,新自由主义认为冲突来源于相互依赖的非对称性,而建构主义则解释为身份认同.他们都只是看到国际关系中的某一方面,没有哪一种学派能够对此给出完整的答案.笔者认为,新现实主义非常简明地解释了冲突发生的深层性因素——国家行为体存在利益冲突,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则有助于我们理解冲突爆发的复杂性因素,因此我们需要综合三个理论的解释,吸收各自其中的合理之处,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地把握国际冲突的根源.通过这种理论上的挖掘,希望能找到一条最具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路径,从而对解决国际冲突有所帮助.参考文献:[1]夏安凌,戴轶,王学军.国际政治学导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2]FrancisA.Beer.PeaceagainstWar.SanFrancisco[M]. W.H.Freeman.1981.[3][美]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M].信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阎学通,陈寒溪,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5][美]罗伯特?基欧汉,小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7]秦亚青.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读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J].美国研究,2001,(2).[8]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第二版)[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责任编辑周觅。
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分析与比较
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分析与比较理论硬核是核心概念加主要逻辑,主要逻辑是核心概念对主要问题的回答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学派是第二次论战的延伸和演变的产物,它是以传统现实主义为基础,力求对其进行科学的修正和发展,主张在方法论上实现传统主义学派和科学行为主义学派的渗透与融合。
1979年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的兴起。
他在书中提出了新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开了先河。
因此肯尼斯·华尔兹成为新现实主义杰出代表,新现实主义也成为结构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其“新”,主要在于它的科学化程度,它以理性主义为宏观理论假定,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体系结构为主要自变量,以国家行为为主要因变量,以国际体系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条件,构建了一个现实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一、新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秦亚青)三项内容构成了新现实主义大厦的重要支柱,即:国际关系的实质、国际行为体的意义、影响国际行为体行为的重要因素。
前两个因素是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共有的假定,但在新现实主义那里得到了更加明确的界定和阐述;第三个则是新现实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1、国际关系的实质: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
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核心概念都是权力。
WALTZ认为,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最根本的不同在于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同。
国内社会是等级体系,国际社会是无政府体系,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是等同关系,每个单位的功能相似,不存在世界权威或政府。
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虽然面临威胁,但是还没有达到无法容忍的程度,因此国家及其主权者并没有建立某种世界政府的迫切感。
——无政府状态还会带来国家间普遍缺乏互信,信息不透明和囚徒困境,从而阻止各个国家合作的意愿。
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状态意味着国际社会的冲突、暴力和战争难以根除。
因此国际体系只能是自助体系,而自我保护的方式只有增强国力。
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分析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环节:自私的人性,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以及自助的体系单位---国家。
国际关系理论三大流派
国际关系理论三大流派国际关系理论三大流派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转自:庄周梦蝶)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安全。
安全是塑造国际行为的核心变量,也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概念之一。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安全的保证在于所获权力的多寡。
自由主义提出国际制度理论,以此来淡化权力的影响,认为国际合作和相互依赖可以确保安全。
建构主义则另辟蹊径,从社会学中借鉴新的概念,认为国家安全的存在和追求,离不开观念和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因素。
一、三大主流国关学派的国际安全观简介国际安全问题历来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
冷战的结束,特别是“911”事件以后,引起了国际安全局势的剧变,国际社会对国际安全问题、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国际安全问题的大辩论。
[1]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界形成了三大理论流派论战的局面。
[2](一)、现实主义学派的国际安全观基于对国际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现实主义对于国际政治的本质以及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长久而深入的思考。
在现实主义学派看来,国际安全在本质上是稀缺的,国际安全问题只可以缓解,却不能最终得到解决,而获得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权力。
因此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是围绕权力斗争的关系。
无政府状态成为认识国际政治的基本起点,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则是每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
[3]现实主义学派主要有以汉斯摩根索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以肯尼思沃尔兹和罗伯特吉尔平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和以约翰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
汉斯摩根索一生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的惨痛经历使他一直坚持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认为存在于人自身罪恶的本性不可能根本改变,因此也不可能建立一个安全的国际社会。
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经常会感到岌岌可危,为了能够安全,人们必须自保,要自保就必须获得权力。
国际制度的合法性与有效性--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三种范式比较
国际制度的合法性与有效性--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
建构主义三种范式比较
随新民
【期刊名称】《学术探索》
【年(卷),期】2004(000)006
【摘要】合法性与有效性是研究国际制度无法回避的范畴.权力、利益、观念分别构成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国际制度合法性的核心概念和逻辑起点,三者的合法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危机.关于有效性,三者则分别强调维持国际结构的稳定、降低交易成本、在互构中认同和身份的界定.在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关系上,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都是模糊的,往往陷入因果关系循环的困境;建构主义则强调合法性与有效性的正相关关系.实际上,国际制度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是多维的.
【总页数】6页(P69-74)
【作者】随新民
【作者单位】外交学院,北京,1000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0
【相关文献】
1.国家利益研究的范式之争: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 [J], 方长平;冯秀珍
2.无政府状态和合作的限制:对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现实主义批评 [J], 约瑟夫·格里科;姬高升
3.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权力观之比较 [J], 焦宇
4.冲突与合作--制度视角下新自由制度主义与新现实主义之比较研究 [J], 靳利华
5.中美实力对比变化对国际秩序的影响——权力转移论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比较研究 [J], 游启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不同视角看待中国和平崛起_对现实主义_新自由主义和构建主义三种观点的比较研究
2011年第4期辽宁行政学院学报No.4,2011 (第13卷第4期)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Vol.13.No.4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国际政治从不同视角看待中国和平崛起———对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构建主义三种观点的比较研究王雪娇李璀(武警北京指挥学院,北京100012)[摘要]随着综合国力的日渐增强,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和平崛起的态势也引起了国外很多学者的注意。
本文梳理了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构建主义流派对中国崛起的不同看法,指出掌握这些观点有利于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交往。
[关键词]中国和平崛起;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构建主义[中图分类号]D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53(2011)04—0103—02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日益显现出举足轻重的地位作用。
许多国际观察家开始思索中国崛起对世界形成的影响,中国的大国地位已成为一种广泛的共识。
从国际关系研究的学术视角审视中国崛起,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构建主义等学术思想流派都有各自不同的观点。
研究梳理这些观点,对于研判国际对华政策、正视中国崛起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外部问题和困扰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一、以“遏制”为核心的现实主义观点现实主义是以一个相对悲观的思想流派,认为国与国之间的潜在威胁是绝对的,国家间的不信任与不合作是必然的。
既然每个国家都视他国为敌人,那么国家间的竞争则不可避免。
现实主义者相信每个国家都会把为自身利益服务作为基本原则。
国家的物质条件,即经济能力、技术先进行和自然资源等是国际政治的决定性因素。
现实主义者认为这些就是国际政治中的“硬通货”,一个国家能否掌握控制权正是基于其物质能力的强弱,所以“威胁概念”的产生也是由于物质能力而非思想因素的作用。
国家利益研究的范式之争_新现实主义_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
2002年5月第4卷 第3期国际论坛International ForumMay,2002Vol.4 No.3理论探讨国家利益研究的范式之争: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方长平 冯秀珍 [摘要] 本文通过比较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以及建构主义的基本假定和理论主张,认为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作为理性主义方法的代表,主张国家利益是天然固有的,是外生于国际体系的,并且包含有物质主义的内涵;但是,建构主义则认为,国家利益是由国际体系建构的,国际体系结构不仅可以改变国家行为,更重要的是可以建构国家的身份和利益。
[关键词] 国家利益;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中图分类号] D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1755(2002)0320053259 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和国家对外行为的基本动因,对国家利益的研究也是国际政治研究的热点问题。
长期以来,学界多数认为国家利益是现实主义学派的专有变量,但实际上强调国家利益并非现实主义一家之言,因为任何学派都不否认国家行为的动机是认识到的国家利益,甚至也不同程度承认国家利益是自私的,或者在国家互动过程中有自私倾向。
本文试图从理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以及建构主义所包含的基本理论主张和分析框架出发,对国家利益研究所涉及到的理论范式进行总体上的检讨和总结。
〔1〕当然,通过考察三大理论范式在国家利益研究问题上的争论,我们对这三大理论范式本身也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一、新现实主义之于国家利益研究西方现实主义从卡尔注重历史描述的传统学派到摩根索强调权力的经典现实主义学派一直到沃尔兹注重理论构建的新现实主义学派,都对国家利益表示了执着的关怀。
一般认为,现实主义的国家利益观是从现实主义的四个核心假定引申出来的:首先,现实主义学说都认为,主权国家是世界政治最主要的行为主体;第二,国家被认为是根据自我利益行动的相似单位;第三,国家是理性的;第四,国际社会不存在合法的权威,因而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无政府状态决定了国家行为的“自助”(self-help)特征:人人对我,我对人人,国家只能依靠自身力量进行自我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权力观之比较内容摘要: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权力。
权力是塑造国际行为的核心变量,但也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和最麻烦的概念之一[1]。
当前国际关系三大理论流派都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论述和研究。
新现实主义对传统现实主义权力观进行了重要的修正。
新自由制度主义提出了国际制度理论,以此来淡化权力的影响,对抗新现实主义。
而构建主义则另辟蹊径,从社会学中借鉴新的概念,认为权力的存在与运作,离不开观念和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因素。
本文对这三大理论流派的权力观进行论述和比较,以便更深一步地对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构建主义理论进行研究。
权力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当前国际关系三大理论流派——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都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论述和研究。
三大理论流派虽然对权力的论述各有不同,但都对权力概念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一、新现实主义的权力观新现实主义自从其产生之日起就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的修正与扬弃。
它摒弃了传统现实主义理论中人性等难以用科学标定、不可证伪的概念和假设,扩展了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
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肯尼斯•华尔兹在其《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运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提出了高度简约的现实主义理论。
华尔兹把无政府秩序和自助体系、权力分配、国家利己主义特征和生存需求等设定为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
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涉及到两个关键要素,即系统的结构和互动的单元。
它假定国际系统结构的排列原则是分权的、无政府的[2],认为只要各行为体之上不存在能够进行有效管理的公认的中央权威,那么无政府状态就将一直持续下去。
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持久不变的特性[3]。
正是因为这种无政府状态造就了互动的单元是相似的。
这里,新现实主义认为互动的单元是指国家。
既然各个国家在领土、财富、权力和形式上千差万别,为什么说它们是相似的呢?新现实主义认为它们的区别“在于能力,而非功能。
尽管功能各异,但是国家都面临着相似的任务。
国家完成或试图完成多数属于共有的任务。
它们追求的目标很相似”[4]。
与国内政治系统不同,国际政治系统中,能力(包括权力)的大小是区分单元的标准。
“系统的结构会随着系统单元能力分配的变化而发生变化”[5]。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新现实主义与传统现实主义一样,还是把权力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但与后者不同的是,新现实主义把权力看成一种实现国家利益(尤其是生存利益)的手段,而不是国家利益本身[6],放弃了以权力界定利益的观点。
华尔兹指出,尽管权力是现实主义理论的关键概念,但如何对它进行恰当的定义仍然存在争议。
另一个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吉尔平就认为,权力概念是国际关系领域最混乱的概念之一[7]。
作为结构现实主义的另一个版本,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拥有的权力越多越好。
国家希望拥有更多的权力,为了自身的安全,它们也永远需要更多的权力。
但是很难相信存在着保证国家安全的最好方法。
某一个国家拥有太多的权力将使其他国家感到惊恐不安,促使它们团结起来与其对抗,从而使它变得更加不安全。
而如果一个国家拥有太少的权力,则会诱使其他国家对其实力的虚弱加以利用”[8],从而对这个国家的安全造成影响。
与经典现实主义不同,新现实主义区分了权力与武力的不同,认为权力的拥有不应与武力的使用相混淆。
武力的有用性也不应与其可用性混为一谈。
武力不能等同于权力,而权力也不仅仅只包括武力。
武力的使用往往并不能够为武力的使用者带来政治上的控制,因为除去武力的因素,武力的使用者很可能忽视了其他的因素带来的影响。
权力并不能等同于控制。
华尔兹认为,“如果权力等同于控制,那么自由的国家就是强大的国家,而它们所享有的自由则体现了拥有强大物质力量的国家的弱点。
但是与富有的、遵纪守法的人相比,弱者与纪律散漫的人更难控制”[9]。
那么在新现实主义者看来,权力到底有什么作用,或者说权力能给行为者带来什么呢?华尔兹在他的《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指出了权力的四种作用:“首先,当别国使用武力时,权力可以用来维护本国的独立自主;其次,享有更大权力的国家可以拥有更为广阔的行动余地,同时使行为结果难以确定;第三,与弱国相比,强国享有更大的安全余地,并对于进行何种博弈游戏以及如何进行更具发言权;第四,巨大的权力使其拥有者在系统中具有重大利益,并赋予其为实现其利益而采取行动的能力”[10]。
就权力的第一种作用,我们不必多言,因为显而易见。
当面临别国入侵时,权力小的弱国自然会比权力大的国家更难于维护本国的独立自主。
其次是面对同一个问题时,权力大的国家比权力相对小的国家更有选择余地。
权力相对大的国家在选择行动方案时,可以选择这个方案,也可以选择那个方案。
但是弱国往往没有什么选择余地。
它们往往在面对一个问题时,只能这样或只能那样应对。
华尔兹列举了1972年10月间,基辛格与黎德寿达成协议以终止越南战争为案例来说明权力的第三种作用。
当协议签署后,阮文绍反对该协议的签署。
他对基辛格说道:“美国是个巨人。
因此,你们也许能够轻松地对待这一协议。
签订一个糟糕的协议对你们来说无关紧要。
....对于我们来说,这不是一个要在莫斯科与北京之间作出选择的问题,而是生与死的抉择”[11]。
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权力观20世纪70年代,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以美国为主导的霸权体系呈衰落之势。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面对这些新问题,新现实主义也越来越难以对其加以解释。
因此,这就为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1977年,由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合著的《权力与相互依赖》一书出版,标志着新自由制度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兴起以及对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挑战。
该书构成了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理论基石。
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相互依赖。
在《权力与相互依赖》中,作者首先提出“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12]。
“一般而言,依赖指的是为外力所支配或受其巨大影响的一种状态。
简而言之,相互依赖即彼此相依赖。
世界政治中的相互依赖,指的是以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为特征的情形”[13]。
相互依赖的增加究竟是能否创造一个充满合作的、美好的世界,以取代充满国际冲突的、恶劣的旧世界?新自由制度主义对此持谨慎态度。
这就是说,相互依赖并不必然带来和平与合作。
它能使国际冲突减少,但有时能增加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因为各个行为体联系甚密,一国的决策势必要影响到他国,这就为纷争的出现买下了伏笔,从而增加冲突的可能性。
相互依赖也有赖于强制力或者要付出代价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
相互依赖并不必然是“均衡的(evenly balanced)彼此依赖”[14]。
依赖的非对称性(asymmetries in dependence)是最有可能影响行为体应对过程的。
这样,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权力来源于非对称性依赖。
对别的国家依赖性较小的国家可以以这种非对称的依赖在某些问题上和别的国家讨价还价甚至借之影响其他问题。
但是非对称性相互依赖产生的权力只是一种潜能而不是影响力[15]。
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权力的概念常常是令人捉摸不定的。
权力的来源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权力可以被视为一种能力,即某行为体促使其他行为体做其原本不会去做的事情(其代价为前者可以接受)。
权力也可以被视为对结果进行控制的能力”[16]。
当我们认为权力的来源之一是非对称性相互依赖时,权力被视为对资源的控制或对结果的潜在影响。
“在某种关系中,依赖性较小的行为体常常拥有较强的权力资源,该行为体方付出的代价小于他方。
但是这种优势并不能保证,因为在非对称相互依赖处于优势地位而获得的政治资源一定会导致在对结果的控制方面占据优势”[17]。
罗伯特•基欧汉与约瑟夫•奈创造性地区分了相互相互依赖中敏感性和脆弱性两者之间的关系。
这种区分对理解权力在相互依赖中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敏感性指的是“某政策框架内做出反应的程度——一国变化导致另一国发生代价变化的速度多块?所付出的代价多大?”[18]。
“就依赖的代价而言,敏感性指的是在试图改变局面而做出变化之前受外部强加代价影响的程度”[19]。
但是,“由于政策往往难以迅速变更,外部变化的直接影响往往表现为敏感性相互依赖。
脆弱性相互依赖的衡量标准只能是,在一段时间内,行为体为有效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做出调整应付的代价”[20]。
脆弱性相互依赖在向行为体提供权力资源方面的重要性要大于敏感性相互依赖。
罗伯特•基欧汉与约瑟夫•奈以1972-1975年的美苏农产品贸易为例说明了此问题。
美国与苏联都对对方的粮食贸易持敏感态度。
但是两者间的脆弱性是不对称的。
局势对美国有利。
因为“美国将粮食卖给苏联的替代选择(如政府的粮食储备、较低的国内价格、向国外提供更多的粮食援助等)多于苏联从美国购买粮食的选择(如宰杀牲畜、减少肉类消费等)”[21]。
因此,这种农产品贸易可以被美国视为一种权力来源、一种优势,把它作为与苏联政府进行政治谈判的工具。
新自由制度主义与新现实主义在前提假设、研究方法和部分理论构想方面是趋同的[22]。
新自由制度主义视非对称相互依赖为一种权力来源。
这与新现实主义的权力观有些区别,但是两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把物质性因素视为权力的来源之一,忽视了非物质性因素对权力的影响,这就为建构主义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条件。
三、建构主义的权力观建构主义在80年代中后期兴起,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开始成型并受到学术界重视。
90年代中后期成为强劲的理论学派,其主要理论家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亚历山大•温特[23]。
他以一部《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奠定了国际关系理论大师的位置。
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建构主义属于整体主义/理念主义理论。
温特也强调建构主义是一种结构理论。
但与新现实主义不同,建构主义的结构是社会意义上的结构(sociological structure),认为国际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24]。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结构主要是观念的分配,而不是权力的分配。
它的构成是行为体的共有观念,因此其核心内容不具有物质主义性质。
建构主义的结构包含三个主要因素:第一个是共有知识,它是指行为体在一个特定社会环境中共同具有的理解和期望。
国家的身份及利益由共有知识构建而成。
第二个是物质性因素的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结构包含物质性因素,但是,温特认为物质性因素本身的意义十分有限,它只有通过社会性结构才能对行为体的行为起到有意义的影响。
温特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
假设英国和朝鲜都有核力量。
核力量是物质性因素,但是对美国来说,感到具有威胁的必然是朝鲜的核力量,而不是英国的核力量。
即使英国拥有比朝鲜更大的核力量,情况也会如此。
由此,美国就会对英国核朝鲜的核力量采取不同的政策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