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知识精讲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诗三首》人教实验版必修2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诗三首》人教实验版必修2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必修2 《诗三首》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必修2 《诗三首》二、学习目标1、简单了解魏晋时期诗歌风格2、由《涉江采芙蓉》看古诗十九首3、由《短歌行》看汉魏风骨4、由《归园田居》析陶潜的隐逸三、课文知识分析1、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思考:何人有“所思”,“所思”又何人?看“古诗十九首”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有一段非常有意义的评价:“《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

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

失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咋一别离,则此愁难已。

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

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

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

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2、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里“忧”字出现了多次,你认为作者“忧”的是什么?这首诗的情调是怎样的?3、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到底在追求什么?四、帮你总结古诗十九首,只一“情”字耐人寻味。

人教版高一上册《中国现代诗三首》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上册《中国现代诗三首》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上册《中国现代诗三首》知识点现代诗是十分有趣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高一上册《中国现代诗三首》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再别康桥》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1921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再别康桥》写作背景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在伦敦剑桥大学,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途中。

他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3. 逐节讲析并评价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登高》、《咏柳》、《春望》三首诗。

2.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感悟诗中的意境。

3.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1.背诵三首诗。

2.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2.感悟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分别是《登高》、《咏柳》和《春望》。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情感,领略古典诗歌的魅力。

二、诗歌解析1.《登高》(1)作者简介: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其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被誉为“诗史”。

(2)诗歌背景:本诗作于公元762年,是杜甫流离失所时期的作品。

(3)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诗人登高远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4)诗歌鉴赏: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自己的孤独、落寞和对国家的忧虑。

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句子,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凉。

2.《咏柳》(1)作者简介:贺知章,唐代诗人,字维摩,号石山居士。

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

(2)诗歌背景:本诗作于公元753年,是贺知章晚年的作品。

(3)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春天柳树的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诗歌鉴赏:诗人通过对柳树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好。

诗中的“二月春风似剪刀”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3.《春望》(1)作者简介:王之涣,唐代诗人,字梦得,号鹿门山人。

其诗风格雄健豪放,善于抒发豪情壮志。

(2)诗歌背景:本诗作于公元752年,是王之涣晚年的作品。

(3)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春天景色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的忧虑。

(4)诗歌鉴赏: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现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的忧虑。

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句子,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 人教版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 人教版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教案中国现代诗三首●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知人论世,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及3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2.咀嚼鉴赏,体会三首诗在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

把握诗的意象,领会诗的象征意义。

体会现代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3.强化诵读,训练学生美读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咀嚼、鉴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珍视美好,憎恶丑恶,热爱生活。

2.了解历史,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诵读。

“形象大于思想”,这是诗的重要特征。

“诗是抒情的艺术”,抒情又是诗的独到之处。

通过诵读,把握意象,展开联想,调动生活经验,进行再造想象。

难点:把握3位诗人各自的风格。

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生活道路各不相同,诗歌风格自然迥异。

解决办法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3位诗人和中国现代诗的发展简史。

2.强化诵读,开展诵读比赛。

3.可以组织“诗歌欣赏、创作兴趣小组”,开展、带动诗歌欣赏、创作活动。

●教学手段ppt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再别康桥》●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和《再别康桥》朗诵。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2中国现代诗三首(备课资料)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2中国现代诗三首(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一、课文补遗1.新月诗派新月诗派是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诗歌流派。

新月诗派分前后两期,前期以1926年创刊的《晨报·诗镌》为阵地,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刘梦苇、饶孟侃等;后期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和1931年创刊的《诗刊》为阵地,诗人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朱大楠等。

这是一个在胡适为代表的写实派白话和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派自由诗创作处于衰退、停滞状态下,涌现而出,致力于提高新诗艺、潜心于探索新格律的诗歌流派。

本派诗人以“三美”作为诗艺目标,各自又能腾挪变化,斟酌创新,创作出大量内容与形式臻于双美的诗作,对新诗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其中闻一多、徐志摩的作用尤为突出。

2.九叶诗派九叶诗派因《九叶集》而得名。

这本9位诗人的诗歌合集出版于1981年,但九叶诗派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流派却活跃于40年代后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坛。

这9位诗人是: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

他们是“一批对于人生苦于思索的诗人”(艾青《中国新诗六十年》)。

对于人的生命意识的表现,人生现象的哲理思索,几乎是他们诗歌的共通的主题意向。

九叶派诗人强调“忠实于时代的观察和感受,也忠实于各自心中的诗艺”(袁可嘉《〈九叶集〉序》,在创作过程中,他们首先是寻找与心灵相通的对应物,通过对应物的客观冷静的描写,注重内心世界的反映,让客观对象透视出个人的感受)。

(参照《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3.穆旦的出现曾经为沉寂疲软的中国诗坛注入了一股激荡的生命活水,令人振奋,催人警省。

然而,在一个更需要现实斗争,更需要群体解放的时代,他的独特的个人思想似乎没有赢得更多的喝彩,继之而来的一个充满理想的新社会也并不乐意接受这位诗人的太多的苦难。

于是,就像一颗巨大的彗星,像一道夺目的闪电,穆旦迅速划过四十年代的夜空,消逝在昏蒙蒙、雾沉沉的地平线上。

(李怡《诗人穆旦的痛苦与中国读者的财富》) 五十年代初以来.穆旦频受政治运动的打击,身心遭到极大的摧残,被迫从诗坛上销声匿迹.转而潜心于外国诗歌的翻译,直到骤然去世。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一册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三首》二. 学习目标1. 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2. 咀嚼诗歌语言,把握意象、领会诗人情感。

3. 体会象征的诗歌表现手法。

三. 学法指导1.《再别康桥》诗中意象的揣摩2.《死水》中“死水〞象征意义的分析诗无达沽,不同生活经验的人可以从不同视角来阐释《死水》的象征意义。

在旧社会生活过的人,深知旧时代的黑暗与污秽,容易联想到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现在读这首诗,由于社会环境改变了,体会就可能有所不同,但诗中作者对“丑恶〞所喷发出的激愤、对“丑恶〞的强烈嘲讽,读者会明白地感觉到的。

3.《赞美》意象的象征意义诗中的农夫象征着在苦难耻辱里苦苦挣所的人民,他们在抗战中不断觉醒,抛母别子为国捐躯。

四. 相关知识1.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某某某某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派盟主。

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影响较深。

注重意境的创造与音律和谐。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等。

2.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学者、某某战士。

本名家骅,某某浠水人,早年参加“新月社〞,著有诗集《红烛》《死水》。

1946年7月15日在某某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3.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某某某某人。

在中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某某、在西南联大求学和任教。

五. 题解1.《再别康桥》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三首知识点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三首知识点

[键入文字]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三首知识点
中国现代诗三首是现代诗的代表之作。

以下是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三首知识点,请参考。

(一)《再别康桥》
1.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1921 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3 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 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6 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

1。

高一语文中国当代诗三首、外国诗三首人教版知识精讲.doc

高一语文中国当代诗三首、外国诗三首人教版知识精讲.doc

高一语文中国当代诗三首、外国诗三首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中国当代诗三首《致橡树》《错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二. 学习目标:1. 初步了解当代诗的发展状况及三首诗作者的简历和创作特色。

2. 把握三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及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3. 领略外国诗人的优秀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

三. 作者简历:舒婷:原名龚佩瑜。

1952年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殿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散文集《心烟》。

她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郑愁予:当代诗人,作家,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南。

1949年夏去台湾,1958年毕业于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基隆港务局任职,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都创作于此时。

1968年赴美,为美荷华“国际写作计划”成员。

1970年入文学院“诗剧作坊”,并获艺术硕士学位。

1984年赴耶鲁大学任教迄今。

海子:原名查海生,生于安徽怀宁县高河查湾。

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在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系哲学教研室任教。

1982年开始写诗,先后出版诗集《河流》、《传说》、《麦地之瓮》(与西川合印),另外有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杀式》等。

1989年3月26日于山海关卧轨自杀,留下近200万字的遗稿,死后由友人编辑出版《土地》、《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

普希金:杰出的俄罗斯民族诗人。

十九世纪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富有人民性,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

他一生写了800多首抒情诗,包括著名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致诗人》等,叙事诗《茨冈》、《青铜骑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是“俄国文学的始祖”。

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备课组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②咀嚼诗歌语言,把握两首诗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③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①继续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②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进一步品味诗歌的意境。

③通过两首诗的学习,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3、情感目标:①鼓励学生热爱美丽的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

②培养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二、课前预习1、查阅字典,读准字音。

青荇榆阴浮藻长篙漫溯斑斓笙箫2、课外阅读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一课时一、预习展示:指读第一首诗《再别康桥》,注意读准字音。

二、初步感知:齐读,康桥在你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三、徐志摩及《再别康桥》: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

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

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

他一生留下四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徐志摩是个个性主义者,他有“单纯的信仰”,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他为理想奋斗,一生都在追求爱与美,追求灵性的表现,向往英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但是,当时中国社会已进入新民主义义革命阶段,阶级斗争日益尖锐,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也好,超阶级的人性和自由也好,与时代潮流是相悖的,最后徐志摩“流入颓废的怀疑之中”。

四部诗集真实地记录了他由“单纯的信仰”变为“颓废的怀疑”的过程。

康桥,现通译为“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1920年9月离开美国到达英国,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旁听生学习政治,于1922年8月返国。

这期间和稍后,他写了诗〈康桥西野暮色〉〈康桥再会吧〉〈康河晚景即照〉及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国,重访剑桥大学,并于同年11月6日回国途中在轮船上作〈再别康桥〉这首诗。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当代诗三首之致橡树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当代诗三首之致橡树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当代诗三首之致橡树知识点《致橡树》是舒婷创作于1977年3月的爱情诗,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

以下是第一单元中国当代诗三首之致橡树知识点,请参考。

原诗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①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②;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③、流岚⑤、虹霓④。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注释①攀援:同“攀缘”比喻投靠有权有势的人往上爬。

[1]②慰藉:安慰。

[2]③雾霭:雾气。

[3]④虹霓:同“虹蜺”指彩虹⑤流岚:这里指云雾。

创作背景《致橡树》是舒婷的成名作,舒婷自己也承认:“10年来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总量已经远远超过诗歌。

可是大多数读者只记得我写诗,常常把我的名字等同于《致橡树》。

”在《真水无香》一书中,她回忆了《致橡树》的原型和创作过程。

1975年,福建有位曾经在写作上给予她很大帮助的归侨老诗人蔡其矫,到鼓浪屿作客,那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时,蔡其矫向她说起这辈子碰到的女孩。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公开谈喜欢女孩子是件大胆的事。

蔡其矫说,有漂亮的女孩子,又没有才气;有才气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气的女孩子,又很凶悍,他觉得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难。

舒婷说,当时她听了后很生气,觉得那是大男子主义思想,男性与女性应当是平等的,于是,当天晚上,她就写了首诗《橡树》交给蔡其矫,后来发表时,才改作《致橡树》。

高一语文诗三首三首知识点

高一语文诗三首三首知识点

高一语文诗三首三首知识点诗歌是语言艺术中的重要形式,通过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传递不同的情感和思想。

在高一语文中,学习诗歌是必修内容之一。

下面将介绍三首经典的诗歌及其知识点。

1. 《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示了壮美的自然景观。

它采用对仗工整的七言绝句形式,表达了作者对壮丽自然的赞叹之情。

知识点包括:- 对仗:诗句中的“尽”和“流”、“目”和“楼”形成了平仄对仗,增强了整首诗的韵律感。

- 押韵:每个句子的最后两个字“流”、“楼”押韵,使诗句更加和谐、朗朗上口。

- 意象描写:通过对景色的描述,诗中展现出磅礴的气势和开阔的视野,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2. 《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融入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意境。

它采用了无韵律的五言绝句形式,简洁明了,容易理解。

知识点包括:- 意境描写:通过床前明月光的描绘,表现了作者独处时的思乡之情,透露出一种安静、宁谧的氛围。

- 情感表达:诗中通过对月亮和故乡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无尽思念之情,给人以深深的感动。

- 现实与想象的对比:诗中的月亮带有现实的表象,而故乡却成为了内心的寄托,通过对比强化了诗歌的表达力和哲理性。

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写了作者因在他乡而与家人分离的思绪,以及在佳节之时倍加思念亲人的心情。

它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通过情感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期望。

知识点包括:- 对仗与韵律:诗歌中的“客”与“亲”、“处”与“人”形成了对仗,起到了音韵的协调作用,使整首诗读起来流畅。

- 比喻与寓意:诗中作者将自己比作孤独的客人,通过对茱萸和登高的描述,传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愿望与期待。

- 内外交融:诗中外部的节日和环境与内心的孤独和思念相互映衬,通过结构上的对比增强了读者对作者情感的共鸣和理解。

人教版高一上册《中国现代诗三首》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上册《中国现代诗三首》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上册《中国现代诗三首》知识点人教版高一上册《中国现代诗三首》知识点(一)《再别康桥》1.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1921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再别康桥》写作背景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在伦敦剑桥大学,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途中。

他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3.逐节讲析并评价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

高一语文 中国现代诗三首 知识全析 人教版

高一语文 中国现代诗三首 知识全析 人教版

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简史。

2.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的简历。

3.体会三首诗在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

4.把握诗的意象,领会诗的象征意义。

【学习障碍】1.对徐志摩、闻一多、穆旦三位诗人创作思想以及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的认识。

2.如何把握现代诗学习的切入点。

3.如何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

【学习策略】策略一:资料卡片积累法资料1:词语集锦(1)青荇(xìnɡ):绿色的水草。

(2)溯(sù):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3)漪沦(yīlún):水上的波纹。

(4)罗绮(qǐ):有彩纹的丝织品。

(5)残羹(ɡēnɡ):吃剩下的美食。

(6)佝偻(ɡōulóu):脊背向前弯曲。

(7)倾圮(pǐ):因毁坏而倒塌。

(8)踟蹰(chíchú):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资料2: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简史中国现代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

诗人们大胆张扬个性,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广泛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以白话为武器,以崭新的形式建立起新的传统;它广泛地吸取外来诗歌的影响,扬弃传统,推陈出新。

胡适是新诗最早的开拓者,文学研究会中诸将严肃地实践着“文学为人生”的主张,致力于否定旧诗,开创新诗风,刘半农、沈尹默、刘大白、朱自清、冰心等人,在形式上与风格上进行各种有益的创作。

1921年以郭沫若为旗帜的创造社成员,“异军突起”,立志创造,郭沫若和他的《女神》,奠定了以创造为宗旨的新诗传统的基础、战斗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基础。

此后,一大批忠实的时代之子,在时代风云的感召下,共同走上了战斗的道路,并显示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戴望舒、汪静之、冯雪峰、蒋光慈、柔石等诗人如群星丽天。

新诗在第一个十年间,以口语入诗,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形式上仍有种种问题。

闻一多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徐志摩、朱湘等人应和,迅速形成格律诗派,亦即新月诗派。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现代诗三首(3)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现代诗三首(3)

中国现代诗三首(3)第三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准确理解《赞美》中的指代词及其指代对象,理解、体味诗歌独特结构的意味。

二、学生诵读《赞美》并理解诗意。

1.全班齐读2.教师X读三、就练习题作点拨分析。

〔分析思路及参考意见见人教社编《教师教学用书》〕补充:穆旦原先在清华园的时候,写雪莱式的抒情诗,但是已常用“野兽〞、“旋转的白骨〞、“紫色的血〞之类的形象,基调是苦涩的。

等到抗战爆发,他的情绪高扬了,但由于他在流亡途中看到内地农民受苦的样子,又是常有忧郁的反思的: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也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这是对战争的直接感应,然而没有叫喊,只有一种静静的表达,着眼的是落在农民头上的忧患,到未了才随着“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断言而变得高昂。

这句话也是诗中几次重现的迭句,显示了穆旦对诗的形式的关注:即便在惠特曼式的滔滔长句中他也是要保持完整的结构的。

穆旦诗歌语言是他情思深化的化身。

他忧患、多情、痛苦、迷惑,感情的繁复和热烈形成诗的语言的扭结,部分诗几乎是喊出来的,他的诗扭曲、多节,内涵突破文字,满载以至超载。

他智力的意志又使得诗篇得到艺术的和谐。

在穆旦最好的诗句中,总有一种情理的交合,一种在概念间抒情的完美,二种庄严、热烈得冷漠的赤诚,一种苦味、永恒和亲切的混合,一种空前深刻的生活感……这些都使他的诗与别人的诗判然有别。

附1:《赞美》板书设计1.我坚忍地承受灾难2.忧患着农民的忧患我深情地拥抱人民感应着战争的冷酷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3.为民族和人民的灾4.历史在无声地推进难而哀哭,博爱是诗山河,人民在等待一人的本能个民族已经站起来附2:参考资料1.某某辞书《新诗鉴赏辞典》2.余世存《穆旦现象的意义》3.王佐良《一个中国诗人》,选自《中楼集》某某教育,1995年10月版。

[有关材料]一、关于徐志摩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版第一册:2《中国现代诗三首》1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版第一册:2《中国现代诗三首》1

2 中国现代诗三首从容说课《中国现代诗三首》包括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和穆旦的《赞美》《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首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感情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优美洗练。

它以美的语言、美的旋律、美的物象表达了一种极普通的离情和那微波轻烟似的别绪,如一首忧伤的小夜曲,轻柔舒缓,令人回味无穷。

鉴于本诗的特点,我精心录制了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潺潺小溪的录像,再配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情的曲子,首先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然景物与个人自由天性相融合的氛围,并以诵读法贯穿教学全程,使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其别具一格的意境之美,进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节奏高度和谐一致,体现了闻一多“三美”的主张。

诗人以奇特的比喻创造出了深刻幽玄的意境,曲折地抒发了他归国初期忧愤沉郁的感情。

本诗的教学,仍以诵读法贯穿全程,闻一多先生关于“三美”的创作主线,只作简要介绍,主要通过教师指导诵读,学生反复诵读感悟、理解诗人的情怀,体会诗歌的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

穆旦的《赞美》一诗,以深沉的笔触,描摹了忧患中的祖国,赞美了在日寇铁蹄践踏下,“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走上了抗争道路的中国农民,赞成美了“一个已经起来"的民族。

这首诗歌的教学除注重诵读外,重在指导学生体会诗中生命的庄严感、历史的厚重感、现实人生的时代感.本课所选的三首诗,风格迥异,异彩纷呈.在针对其各自特点设计不同教学方案的同时,本教案也注意到了其共性之处。

因此,将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作为教学重点.将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作为难点来突破.本课教学具体的步骤为: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品味感悟,突破难点——延伸阅读,深层探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2。

咀嚼诗歌语言,把握三首诗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当代诗三首知识点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当代诗三首知识点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当代诗三首知识点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本文是关于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当代诗三首知识点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感谢您的阅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于1989年所写的一首抒情诗。

以下是第一单元中国当代诗三首知识点,请参考。

作品原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89年1月13日,距诗人在同年3月卧轨自杀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

作者是属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一代人”,亲身经历了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扼杀物欲、只讲精神,到80年代末期的摒弃精神、物欲横流的社会转型过程。

面对现实,理想主义者的作者困惑了,希望破灭了,觉得不能“诗意地栖居于世”了。

同别人盲目沉醉于物质生活享受的幸福感比较起来,他更多地感到来自内心分裂矛盾的痛苦。

这篇诗歌便是他人生痛苦体验的结晶。

[3]作品鉴赏文学赏析这首诗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一个诗人的真诚善良。

抒情主人公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愿意把“幸福的闪电”告诉每一个人,即使是陌生人他都会真诚的祝愿他“在尘世获得幸福”。

诗人想象中的尘世,一切都那样新鲜可爱,充满生机与活力,字里行间透出积极、昂扬的情感。

整首诗乍看是以淳朴、欢快的方式发出对人的真诚祝愿。

大海是作者诗中的核心意象,广阔浩荡,心旷神怡,生机勃勃,是安魂之乡,是搏斗之乡,是理想之乡,是作者作为“海之子”的精神归宿,是他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感的地方。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种海市蜃楼,然而这是作者所能感受到的一种明丽的幸福感受。

这个题目的意蕴张力在于,它将人们现实中的思维定势扯得七零八落,然后万花筒式地重组,用自己强烈的主导意念使它明丽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一册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三首》二. 学习目标1. 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2. 咀嚼诗歌语言,把握意象、领会诗人情感。

3. 体会象征的诗歌表现手法。

三. 学法指导1.《再别康桥》诗中意象的揣摩2.《死水》中“死水”象征意义的分析诗无达沽,不同生活经验的人可以从不同视角来阐释《死水》的象征意义。

在旧社会生活过的人,深知旧时代的黑暗与污秽,容易联想到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现在读这首诗,由于社会环境改变了,体会就可能有所不同,但诗中作者对“丑恶”所喷发出的激愤、对“丑恶”的强烈嘲讽,读者会明白地感觉到的。

3.《赞美》意象的象征意义诗中的农夫象征着在苦难耻辱里苦苦挣所的人民,他们在抗战中不断觉醒,抛母别子为国捐躯。

四. 相关知识1.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派盟主。

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影响较深。

注重意境的创造与音律和谐。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等。

2.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本名家骅,湖北浠水人,早年参加“新月社”,著有诗集《红烛》《死水》。

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3.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

在中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在西南联大求学和任教。

五. 题解1.《再别康桥》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2.《死水》诗题具有象征意义(1)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不堪外国人的歧视写许多爱国诗篇。

(2)1926年,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

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的爱和期望,成为本诗的思想根基。

于是,他便以艳丽鲜明的语言来刻写丑恶,再以精心刻写的丑恶来加强对现实批判与否定的力度。

从那愤激的反语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3)黑暗的旧中国的象征【重难点讲析】《再别康桥》1. 中国诗词中写离别的诗作不胜枚举,看下面几个例子,与《再别康桥》比较,看看《再别康桥》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1)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2)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4)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答:一般离别诗离别的对象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离别的对象特别2. 云彩是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2)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4)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卢纶《送李端》答:以上几首诗给我们的感觉是“沉重”,就象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营造的气氛轻松3. 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什么?什么是诗歌的意象?“意”和“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意”属于人的主观意识,“象”则是客观事物。

两者并列,是一个带有浓厚主观感情色彩的概念。

它体现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具体物象。

我们在诗歌中所读到的种种具象或物象,其实是经过诗人主观世界改造乃至变形了的客观事物,这种诗人的“意中之象”,在不同的情景中表现出迥异的意味和象征,从而使意象成为具有生动活泼的艺术生命力的东西。

意象的选择很新颖:“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小结:这首诗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表现不出五四时代的时代精神。

但从艺术角度看,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4. 意境悠婉怡人5. 欣赏诗歌的画面美、音乐美、建筑美6. 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死水》1. 为何要用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了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

诗人选用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

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

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人思考的魅力。

2. 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是怎样在这首诗中体现的?答:这首诗从第二行起,每一行都用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的,所以每行的字也一样多;全诗都用形象的词藻,语言富有色彩,绘声绘色,给人以视觉的绘画感;每行诗收尾的都是双音词,读起来音调和谐,诗歌双行押韵,每节一韵,每句四顿富有音乐美。

从诗歌外形看,每句九字,每节四句诗句整齐,富有建筑美。

《赞美》诗歌对于民族生存力的讴歌答:尽管流露了低沉悲怆的情调,但贯穿全诗的是一种强烈的爱。

作者从“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

诗人把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国、义无反顾的农夫身上。

战争打破了乡村的安宁,农夫便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一条征战之路。

他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我们整个中华民族。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坚定信念。

【模拟试题】A类一. 阅读下文,完成1~3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1. 两节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 写出两节诗的韵脚。

3.“招摇”“甘心”有什么深意?二. 阅读下文,完成4~6题: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4. 第三、四两句的修辞5. 诗歌在韵律上具有什么特点?6. 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三.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7. 给第一句划节奏8.“死水”象征着什么?9.“绝望”一词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0.“丑恶”指什么?能造出个什么世界?四. 阅读卞之琳的《断章》,完成11~13题: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 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 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 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

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12. 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做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 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 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 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13. 阅读臧克家的《老马》一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老马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诗句着一“扣”字,描绘出老马筋疲力竭、奋力挣扎的形象,展现了老马肉体和精神的重压,形神毕现,触目惊心。

B.“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诗人将老马人格化,展现了无尽的悲哀和痛苦,描绘出老马悲惨的命运。

C.“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老马虽遭鞭挞,但依然对未来充满向往和憧憬,相信苦难的一切终会过去,幸福的生活就在前方。

D. 诗人利用象征手法,通过“老马”这一意象,表现了在重压下挣扎的人的悲愤。

B类一. 阅读下文,完成1~5题:手茧二十多年,蘸溪蘸泉,二十多年,磨岭磨山……山峦在你手里压缩,便成了这铁也似的厚茧。

伸出手掌吧,场长,让我数一数那茫茫群山,攥着拳头,你笑了:“你数前面未开垦的山峦。

”1.《手茧》着重表现了林场场长的精神。

2. 通过“手茧”写人,刻画人的灵魂,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笔墨。

这是采用了的写法。

3.“山峦在你手里压缩”运用了的手法,诗句的含义是。

4.“铁也似的厚茧”象征。

5. 对“你数前面未开垦的山峦”一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 刻画了老场长谦逊的品格。

B. 表现了老场长壮心不已的性格。

C. 刻画了老场长“踏遍青山人未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D. 表现了老场长的历史责任感。

二. 阅读下文,完成6~8题:绿的·白的你献给山峦的胶林是绿的,你献给平原的剑麻是绿的,你献给荒地的蔗园也是绿的,你的鬓发怎么是白的?胶乳是白的,剑麻的纤维是白的,白糖和纸也是白的,我的鬓发也该是白的。

6.《绿的·白的》通过的方式,表现了老场长的品质。

7.《绿的·白的》抓住两种颜色进行联想,这是运用的写作手法。

8. 对“我的鬓发也应该是白的”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面对年华既逝,老场长为获得的成功而无比自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