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bf645d0cc175527072208db.png)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为临床常用中药。
其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多糖等成分,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抗过敏作用、解热镇痛作用、抗炎作用、抗肿瘤作用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参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本药物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标签:黄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是临床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其性寒,味苦,归肺、胆、脾、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临床主要用于肺热、咯血、肠炎痢疾、黄疸等疾病的治疗[1]。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黄芩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芩苷、黄芩素等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多糖及萜类化合物等,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参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黄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化学成分1.1 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为黄芩的主要化学成分,目前从20多种黄芩中已经分离鉴别出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苷、千层纸素A、千层纸素A苷、木蝴蝶素A、二氢木蝴蝶素A、白杨素等120多种黄酮苷元及苷类化合物[2]。
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苷等为黄芩的特征化学成分,是黄芩及其制剂的主要质量控制指标。
董建萍等[3]首次从川黄芩中分离出粘毛黄芩素-Ⅲ、粘毛黄芩素-Ⅰ。
1.2 挥发油杨得坡等[4]从黄芩根部鉴定出19个相对含量>1%的挥发性成分,其中苯二酸类化合物占26.1%,β-广藿香烯占14.54%,其后依次为异戊二烯、抗氧化剂BHA、α-/β-愈创木烯、乙酰苯等。
巩江等[5]的研究显示,黄芩地上部分挥发油中含有烯丙醇、苯乙酮、石竹烯、α-律草烯、香叶烯、γ-榄香烯等多种成分。
1.3 多糖多糖是由单糖链接而成的多聚糖,杨武德等[6]用硫酸苯酚分光光度法对黄芩不同炮制品中多糖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炒黄芩中多糖的含量最高,其次为酒黄芩、生黄芩、酒蒸黄芩、焦黄芩,而炭黄芩中多糖的含量最低。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a7efff4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c2.png)
化学工程师Chemical Engineer2021年第3期Sum306No.3D01:10.16247/ki.23-1171/tq.20210352黄苓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房城,于兴博,郑秀茜,刘树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黄苓为一种常用中药,因其化学丰富以及强大的药理用备受关注9本文从黄苓的众多化学和药理用阐,为黄苓的、应用以及研究一的依据9关键词:黄苓9化学9药理用中图分类号:R284;R285文献标识码:+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8FANG Cheng,YU Xing-bo,ZHENG Xiu-xi,LIU Shu-min(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arbin150040,China)Abstract;As a kind of Chinese medicine,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attracts widely attentions and used for its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s.This paper illustrate various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s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which provided some basis for the quality control,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mechanism research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Key words;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chemic中药黄',又名山茶根,黄苓条等,是唇形科植物黄苓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70eb83f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ca.png)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常昊摘要:目的综述天然植物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为黄芩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方法主要以近年研究文献资料为依据,查阅整理。
结果黄芩的化学成分、药理研究有一定的发展和突破。
结论黄芩在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上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黄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黄芩又名元芩、枯芩,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唇形科植物S cute llaria—baical ensis Georg i的干燥根[1],主要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作用,已有悠久的用药历史,是我国中医临床常用中药品种之一,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等省区。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现就近几年来有关黄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1化学成分1.1 黄酮及其苷黄芩主要含黄酮类化合物,目前从黄芩中分离的黄酮苷元及苷有40多种,主要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素-5-O-β-D-葡萄糖苷、木蝴蝶素A(5,7-二羟基-6-甲氧基黄酮)、黄芩黄酮Ⅰ(5,2′-二羟基-6,8-二甲氧基黄酮)、黄芩黄酮Ⅱ(5,2′-二羟基-6,7,8,6′-四甲氧基黄酮)、白杨素(5,7-二羟基黄酮)、二氢木蝴蝶素A(5,7-二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等,其中黄芩苷为主要有效成分。
1.2 萜从黄芩中分离到多种倍半萜木脂素苷类。
1.3 微量元素黄芩中也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其中铁、铜、锌、锰的含量均很高[2]。
2药理作用2.1 抗菌和抗病毒作用黄芩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与中医经验治疗“天行热疾”、“火咳肺痿”和“疔疮火疡”相一致。
黄芩抗菌范围较广,其中对金葡菌、绿脓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且对钩端螺旋体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中药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中药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bebcef54afe04a1b071dec4.png)
Vol. 33 No. 1 Jan. 2 0 1 5
2 药理作用 2. 1 抗菌作用 黄芩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菌效应,能有效
木蝴蝶素 A 可诱导的炎症反应[34]。
抑制多种细菌生长,如蜡样芽胞杆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 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15]。常用
的抗真菌剂对念珠菌病效果不明显,而黄芩素在 4 mg / L 到 32mg / L 之间时,即可抑制念珠菌,抑制率高达 70%[16]。黄 芩苷对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17],效果好于广
2. 5 抗肿瘤作用 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苷、 木蝴蝶素 A 等均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且对正常上 皮、外周血和骨髓细胞几乎没有毒性[35]。黄芩素通过抑制 信号转导分子蛋白激酶 B( protein kinase B,AKT) 、糖原合 成酶激酶(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β,GSK3β) 、细胞外信
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 1,HIV - 1) 细胞表面的包膜, 阻断 HIV - 1 进入靶细胞,具有抵抗 HIV - 1 的能力[20],已 成为当前治疗 HIV 感染的天然产物之一[21]。并且有报道 表明锌和黄芩苷的络合物能增强其抗 HIV - 1 活性[22]。汉
黄芩素能够抵抗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可 能发展成为抗 HBV 的候选药物[23]。
2. 3 抗氧化作用 黄芩素通过激活转录因子 NF - E2 相
metalloproteinase 2,MMP - 2) 、MMP - 9、尿激酶型纤溶酶原 激活物 ( urokinase - typeplasminogenactivator ,uPA) 和 其 受 体( urokinase - typeplasminogenactivator receptor,uPAR) 的表 达,抑制人乳腺癌 MDA - MB - 231 细胞的迁移、侵袭和转 移[38]。汉黄芩素能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引起的 ERK、AKT 和 p38 蛋白的 磷酸化,抑制胃癌裸鼠的肿瘤增殖和肿瘤血管生成[39]。汉
黄芩药理学研究进展
![黄芩药理学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0df3b88e53a580216fcfec9.png)
一
甲醚能显著 抑制 流感 病毒。近几年研究发现 , 黄芩苷和黄芩素
H V) 。Kt ua等 研究证 明 a se 、 i ) 黄芩新 素 I Ⅱ(kl af vn ) 二 氢 黄芩 苷 ( iy r b — 还具有抗艾滋病病 毒 ( I 的作用 J i m r d 、 sul p aoe 、 cl dhdo a
等 进一步探讨黄芩 苷解热 的机制 , 发现 黄芩苷 对 内毒 素 ( T 证明 , 黄芩 素能抑制减少 还原性 辅酶 Ⅱ( A P 导 致的脂质 E) 汉 N D H) 大 鼠发热模型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 并且 翻转 E T对下丘脑 中前列 过氧化 , 但不能抑 制抗 坏血 酸或 F t e n反应 引起 的脂质 过氧化水 o 腺素 E ( G 和 环腺 苷 酸 ( A P) P E) c M 含量 的影 响。相关 分 析显 平 , 认为汉 黄芩素也许 是通过影 响 N D H依 赖的细胞 色素 P一 AP
燥根 , 味苦 , 性寒 , 具有清热燥湿 、 泻火解毒 、 止血安胎 的功效 。黄 论依据 。黄芩 苷对人 T细胞 白血病病 毒 I ( T V一1 的抑 型 HL )
芩有效成分主要 是黄酮类 化合 物 , 目前 已分 离出三 十多种 , 有黄 制呈 剂量一效应关系 , 其作用机制是抑 制 Hr V一1的反转录酶 。 L
剂, 可用于治疗肝 炎 。卢 春风等 研 究表 明黄芩 素 、 芩苷 黄
12 抗炎 .
黄 酮茎 叶总黄 酮能抑 制组织 多肽抗原 ( P 、 T A) 冰醋 均能显著降低 C 1、 C 肝损伤大 鼠血 清丙 氨酸转 氨酶 ( L ) 天冬 AT 、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0eb9313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c9.png)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徐玉田(山东省莒南县中医医院,山东莒南276600)摘要:目的:综述天然植物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为黄芩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方法:主要以近年研究文献资料为依据,查阅整理。
结果:黄芩的化学成分、药理研究有一定的发展和突破。
结论:黄芩在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上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黄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Research development on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modern pharmacology ofHuangQinXU Yu-tian(Jun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nan 2766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review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harmacology of the natural herb HuangQin, provide guidelines and reference for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HuangQin. Method: review and analyze recent publications. Results: there are development and discoveries in the field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harmacology of HuangQin. Conclusion: there are reasonably good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HuangQin.Keywords HuangQin; chemical composition: pharmacological action;research development;黄芩又名元芩、枯芩,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唇形科植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1],主要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作用,已有悠久的用药历史,是我国中医临床常用中药品种之一,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等省区。
黄芩的药理研究进展
![黄芩的药理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add52b5b307e87100f696e8.png)
黄芩的药理研究进展黄芩,是我国常用的大宗药材之一,使用历史悠久,疗效确切,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1药理作用1.1 抗氧化作用及清除自由基黄芩的4种主要黄酮成分在机体的不同系统中均具有消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活性。
BAI(黄芩素)可预防由氢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阴离子等氧自由基引起的成纤维细胞的损伤。
在4种黄芩的黄酮类成分中,BAI是最有效的抗氧化剂。
刘玉萍等通过测定黄芩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发现黄芩提取物的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与黄芩苷的含量呈相关关系。
韩喻美发现黄芩苷具有明显增强红细胞SOD的活性作用,它可加速消除氧自由基,阻断恶性循环。
1.2 抗炎、抗过敏作用杨巧芳等发现黄芩对多种炎症模型有作用,黄芩可不同程度地改善炎症动物模型的表现,对炎症细胞模型的影响作用不同。
王玮等对大鼠气囊滑膜炎抗炎作用机制的研究中证明黄芩茎叶中黄酮对炎症过程中炎性介质白三烯的生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宋春杰等证明黄芩苷可有效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1/ 3吴梅等通过对黄芩苷抗生物制剂过敏反应的研究,初步证明黄芩苷与生物制品相结合有抗动物过敏反应的作用。
1.3 抗肿瘤、抗癌作用顾正勤等研究表明黄芩苷能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凋亡,并对抑制癌细胞增殖有显著作用,表明其具有直接抗肿瘤作用。
Scheck 研究表明黄芩苷可抑制原发性或继发恶性胶质瘤细胞增殖,可辅助其他化学治疗药物进行抗癌治疗。
李宏捷等证明黄芩苷对体外培养的人肿瘤细胞和接种的小鼠肿瘤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对肿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也有抑制作用。
1.4 抗菌、抗病毒作用赵铁华等证明黄芩茎叶活性部位有明显的抗菌作用,提出可用于有关细菌感染疾病的临床治疗。
张道广等证明黄芩多糖可在细胞水平抑制病毒增殖。
熊英等证明黄芩苷在体外有较好的抗白念珠菌作用。
1.5 保肝作用罗德生等发现黄芩煎剂具有良好的保护CCl4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作用,为黄芩作为临床护肝药物提供了实验依据。
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e5992c150e2524de5187e67.png)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7 V ol.(9) No.9 -128-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A review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Radix吉晓丽(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7)09-0128-证型:GI【摘要】黄芩是唇形科多年草本植物黄芩的干燥根,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
黄芩在中医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且在现代临床治疗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笔者就本文对黄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黄芩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Abstract】Scutellaria root is the dried root of Labiatae herb Scutellaria, which was earliest recorded in “Shen Nong’s herbal classic”. It is widely used in the clinical TCM treatment, and it also plays a great role in modern clinical treatment.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Radix,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Keywords】Baicalin;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armacological actiondoi: 10.3969/j.issn.1674-7860.2017.09.061黄芩性寒味苦,归肺、心、肝、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在临床治疗中应用非常广泛。
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研究进展
![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421ce57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2a.png)
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黄芩,又名黄精、黄连、黄柏,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自古以来便是中医药学中常用的草本药物之一。
黄芩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痢、凉血安胎等多种药理作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研究进展日益深入,黄芩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黄芩的药理作用,包括其抗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心血管保护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并深入探讨黄芩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应用及其机制。
本文还将对近年来黄芩药对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为黄芩的深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对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研究进展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进一步探索黄芩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二、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黄芩,作为一种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中药材,其药理作用广泛且深远。
这些作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独特的化学成分。
黄芩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其中黄芩苷和黄芩素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成分。
这些黄酮类化合物赋予了黄芩显著的抗氧化、抗炎、抗菌和抗病毒活性。
黄芩苷和黄芩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从而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这一特性使得黄芩在预防和治疗多种与氧化应激相关的疾病中展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
黄芩还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其黄酮类成分能够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有效缓解炎症反应。
这使得黄芩在治疗炎症性疾病如肺炎、肠炎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黄芩还具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研究表明,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能够破坏细菌和病毒的细胞壁或细胞膜,从而抑制其生长和繁殖。
这使得黄芩在防治感染性疾病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黄芩的这些药理作用为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黄芩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也将更加广泛和精准。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ce28784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1b.png)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付国辉;马香芹【期刊名称】《中国当代医药》【年(卷),期】2015(000)022【摘要】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为临床常用中药。
其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多糖等成分,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抗过敏作用、解热镇痛作用、抗炎作用、抗肿瘤作用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参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本药物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Scutellaria baicalensis,a dried root of perennial herb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in labiatae,is commonly used Chinese medicine in clinic.It contains chemical constituents like flavonoids compounds,volatile oil,and polysac-charides,etc. and it has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including anti-bacterium,anti-virus,anti-allergy,anti-pyresis,abirrita-tion,anti-inflammation,and anti-tumor.Referred to relevant literatures on scutellaria baicalensis,this paper reviews its chemical constituent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 in order to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herb.【总页数】3页(P18-20)【作者】付国辉;马香芹【作者单位】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郑州 451191;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郑州 451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32【相关文献】1.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郑勇凤;王佳婧;傅超美;王建新2.关于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果秋婷; 张小飞3.关于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果秋婷; 张小飞4.黄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J], 任正肖;车萍;李紫薇;莫梅5.黄芩汤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汤鑫淼;崔悦;朱鹤云;安仁波;冯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7b988e1f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d0.png)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黄芩是一种广泛分布在全球的草本植物,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
它的根和茎具有清热解毒、干燥湿度、冷血止血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感冒、咳嗽、痢疾等疾病。
为了更好地了解黄芩的药用价值,本文将详细介绍黄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黄芩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有机酸类化合物等。
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等,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抗炎等作用。
苯丙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绿原酸、咖啡酸等,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有机酸类化合物主要包括苯甲酸、水杨酸等,具有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黄芩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具有抑制作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等。
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和苯丙素类化合物是其主要抗菌成分。
黄芩还能够增强抗生素的效果,如与青霉素类抗生素合用,能够降低抗生素用量,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黄芩对多种病毒具有抑制作用,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其抗病毒成分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和苯丙素类化合物。
在病毒感染初期,黄芩能够抑制病毒的吸附和复制,从而减轻病毒感染的症状。
黄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降低氧化应激反应,保护细胞免受损伤。
其抗氧化成分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和有机酸类化合物。
长期服用黄芩可以改善身体的抗氧化状态,预防衰老和慢性疾病的发生。
黄芩具有利尿作用,能够促进尿液排出,减轻水肿等症状。
其利尿成分主要是有机酸类化合物。
黄芩可以用于治疗尿道感染、肾炎等疾病引起的水肿症状。
黄芩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既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
内服时,可以单味药煎服,也可以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治疗各种疾病。
如与知母、栀子等配伍,可以治疗肺热咳嗽;与黄连、半夏等配伍,可以治疗胃热呕吐;与阿胶、地黄等配伍,可以治疗阴虚内热。
在外用方面,黄芩可以用于治疗痔疮、痈疽等疾病。
黄芩在中医美容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普济方》中记载的“三黄散”,就是以黄芩、黄连、黄柏为主要成分的外用制剂,可以治疗面部长疱、皮肤溃疡等。
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_郑勇凤
![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_郑勇凤](https://img.taocdn.com/s3/m/941cb81079563c1ec5da71c4.png)
图 3 黄烷酮类母核
图 4 查尔酮类母核
类别 黄酮及黄酮醇类
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 黄烷酮 查尔酮
表 1 黄芩中主要的黄酮及其苷类成分
化合物名称
黄芩苷 黄芩素 汉黄芩苷 汉黄芩素 二氢黄芩苷 7,2',6'-三羟基-5-甲氧基二氢黄酮 5,7,2',6'-四羟基二氢黄酮醇 4',5,7-三羟基-6-甲氧基黄烷酮 2',6',5,7-四羟基黄烷酮 2,6,2',4'-四羟基-6'-甲氧基查尔酮
化合物结构
5,6-OH; 7-O-Glu A 5,6,7-OH 5-OH; 8-OCH3 ; 7-O-Glu A 5,7-OH; 8-OCH3 5,6-OH; 7-O-Glu A 7,2',6'-OH; 5-OCH3 5,7,2',6'-OH 4',5,7-OH; 6-OCH3 2',6',5,7-OH 2,6,2',4'-OH; 6'-OCH3
分子式
C21 H18 O11 C15 H10 O5 C22 H20 O11 C16 H12 O5 C21 H20 O11 C16 H10 O6 C15 H12 O6 C16 H16 O5 C15 H14 O5 C16 H14 O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2 萜类化合物 黄芩属植物中含有多种倍半萜木脂素苷 类及二萜类化合物。已从尼泊尔匍匐黄芩中分离得到 3 种 新的倍半木脂素苷类[8]; 除 Scuterpenin H 外,魏顺发[9]等 从黄芩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二萜类多为新克罗烷型双环二 萜类化合物; Shim 从黄芩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了一种新型的 二萜化合物 Barbatellarine F 并确定了其结构[10]。由文献报 道可知,除黄酮类成分以外,黄芩及其同属植物中尚含有 多种萜类成分,但对于黄芩中萜类成分药理作用的文献报 道较少,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1. 3 挥发油 近年来黄芩中的挥发油成分得到了关注,多 个研究通过不同的提取、分析方法对黄芩中所含的挥发油 类成分进行了分析。巩江[11]等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得到 黄芩地上部分的挥发油成分,并采用气质分析方法鉴定了 其中 37 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烯丙醇、石竹烯等; 舒云 波[12]等利用超临界提取技术提取得到的黄芩挥发油成分, 经 GC-MS 分析,鉴定了其中 64 种成分,如棕榈酸、薄荷 酮、亚油酸甲酯等。宋双红[13]等比较了黄芩花、茎叶、根 和种子中的挥发油成分及含有量差异,表明黄芩各部位均 还有大量挥发油活性成分,具有较高的开发及应用前景。 1. 4 微量元素 药材中微量元素的种类与含有量已逐渐成 为衡量药材质量,判别药材道地性的重要指标。黄芩中含 有多种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不仅自身具有生理活性, 还能与药材中所含的有机分子形成配合物以发挥药效。李 化[14]等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了 10 批黄芩药材中 Ca、Mg、Cu、Zn、Fe、Mn 等含有量,结果 表明其含有量存在显著性差异,为丰富和发展黄芩多指标
关于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关于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57ad0b6866fb84ae45c8db5.png)
2019.27科学技术创新标记之后,进行外业调绘补调。
同时,为了保证房屋界址点的精准度,通常需要进行实测,通过实践再次核查房屋界址点数据的精准度。
如下图1所示,为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实践应用流程图:图1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实践应用流程图(3)精度控制策略:为了进一步保证精度,保证农村地籍调查工作的有效性,通常在完成数据采集工作之后,需进行必要的精度验证。
首先,相关人员需要明确地籍图界址点精度规定,平面绝对位置及相对位置误差限值。
其次,结合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应用测量数据,两者进行对比,数据相符的情况下,可说明测量结果有效,满足农村地籍调查具体要求。
反之,一旦测量数据超过精度规定,可说明精度不够。
结合实测数据表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应用测量数据精度误差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满足现代农村地籍调查需求,并且在计算机自动化建模技术支撑下,具有成本输出低等优势,可得出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地籍调查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4结论综上,无人机倾斜摄影在农村地籍调查中的有效应用,能够精准测量出房屋界址点,并且在外业作业的基础上,可转化为内业处理,具有效率高等优势。
同时,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可实现自动化三维建模。
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无人机倾斜摄影将会融合更多先进技术,进而在地籍调查中发挥出更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1]郭岚,王春涛,赵元务.无像控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在农村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9,42(4):216-218.[2]黄晨东.浅谈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在地籍底图测绘中的应用———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平原镇、苏澳镇、芦洋乡)农村地籍和房屋调查项目”为例[J].福建建设科技,2018(5):79-82.[3]黄琳,郭朋良.浅谈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8(8):131-132.[4]彭延锋.基于三维倾斜摄影技术的地籍测量应用研究[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8,32(3):7-10.[5]杨思旋.基于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农村地籍变更中的应用研究[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7,32(2):114-116.关于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果秋婷1张小飞2*(1、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7120002、陕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陕西省中药基础与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陕西咸阳712046)中药黄芩指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属唇形科。
黄芩的药理研究进展
![黄芩的药理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d48dbd7a1c7aa00b52acb55.png)
黄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近代科技的发展,通过对中药黄芩及其活性成分的分析和研究,发现黄芩根部黄酮类物质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抗菌、抗病原体、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对消化系统的作用、解热镇痛镇静、保肝等作用,本文是对黄芩的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黄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综述黄芩,是传统的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唇形科多年生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别名黄金茶、烂心草、山茶根。
黄芩药性苦寒,归肺心、胃、肝胆、大肠经。
黄芩中含有的成分主要有黄酮类、甾醇类(如菜油甾醇Campesterol)、氨基酸和糖类, 迄今已分离出约40种黄酮,在黄酮类中又以黄芩苷( baicalin)、黄芩素( baicalein)、汉黄芩素(wogonin)和汉黄芩苷(wogonoside)、黄芩酮Ñ、Ò( skullcapflavoneÑ、Ò)、千层纸黄素A( oroxy- linA)等为黄芩的特征化学成分[1]。
本文旨在介绍近年来黄芩的药理作用,包括抗氧化、抗菌、抗病原体、免疫调节、抗肿瘤、解热镇静、镇痛、保肝、等作用,为黄芩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思路和依据。
1 抗氧化作用探讨中药的抗氧化作用, 也是近几年来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 对黄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作了大量的工作. 黄芩的主要成分是黄酮和黄酮醇、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苯乙醇糖甙、挥发油以及葡萄糖、蔗糖、苯甲酸、B-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和苯甲醇等[2]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黄酮结构中的2,3双键和4位羰基以及3或5位羟基对黄酮的抗氧化作用有重要贡献. 黄芩中已知的黄酮大都具有酚羟基结构, 因此是较好的抗氧化剂.在研究其主要四种黄酮化合物-黄芩素、黄芩甙、汉黄芩素和汉黄芩甙对脑线粒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时, 分别采用抗坏血酸- Fe2+、2, 2- azobis( 2- amidinopropane) hydrochloride( AAPH)及还原型辅酶Ò( NADPH)三种不同损伤体系诱导大鼠脑皮质线粒体脂质过氧化, 四种黄酮10Lmol#L- 1对NADPH导的脂质过氧化都具有保护作用, 四种黄酮对抗坏血酸-Fe2+体系诱发的线粒体肿胀和膜的流动性降低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显示黄芩黄酮能抑制不同体系诱导的线粒体氧化损伤, 其中黄芩素效果最好[3,4]目前, 有许多化妆品中添加从黄芩中提取的黄酮类物质.2 抗菌抗病原体作用黄芩抗菌范围较广,体外研究发现,黄芩生品及炮制品对痢疾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沙门氏菌有效。
黄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黄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c24d9d6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7c.png)
第3期任正肖,等:黄苓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65-黄苓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任正肖,车萍,李紫薇,莫梅#(山东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心,山东济南250355)摘要:黄苓(ScuO/aTa baica/n S is)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唇形科草本药用植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包括抗炎、抗氧化、抗肿瘤、保护神经系统和肝脏等等,回顾近年来对黄岑的一系列实验和临床研究,就黄岑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作一综述’关键词:黄苓%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中图分类号:TQ460.7;R2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21X(2021)03-0065-03Research Progress on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r ofSch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Ree Zhengxiao,Che Ping,Li Ziwei,Mo Mei*(EipeeimentaeCentee,ShandongUnieeesityooTeaditionaeChineseMedicine,Jinan!250355,China)Abstract:Scutel T Ta baicalensis,as a/ng-standing Lamiaceae herbal medicinal plant in China,has a variety of phaemacoeogicaeactieities,inceudinganti-inoeammatoey,anti-oiidant,anti-tumoe,peotection ootheneeeoussystem and eieee, etc.,according to a series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studies on ScutelTTa baicalensis Georgirecent,This is an review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harmacc/gicai effects of ScutelTTa baicalensis Georgi.Key word5:scute a eiabaicaeensis%chemicaecomposition%phaemacoeogicaee o ect黄苓是唇形科植物,又名山茶根,其根是入药的主要部分,主要生长在亚洲国家,包括中国、俄罗斯、蒙古、朝鲜和日本等⑴。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f27820e453610661ed9f423.png)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作者:陈玉梅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08期摘要: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分布黑龙江、河北、山东、四川、吉林、辽宁、云南、山西、甘肃、内蒙古等地。
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止血、泻火解毒、安胎的功效。
黄芩常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高热烦渴、黄疸、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等。
黄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神经保护、抗氧化、解热、保肝、抗肿瘤、心血管保护、抗高血糖等生物活性。
黄芩根含黄芩甙元、黄芩甙、汉黄芩素、汉黄芩甙、黄芩新素、β-谷甾醇等成分。
黄芩还含有铁、铜、锌、锰等微量元素。
本文对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黄芩;化学;研究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别名腐肠(《本经》)、内虚(《吴普本草》)、空肠(《别录》)、土金茶根(《东北药植志》)等。
黄芩广泛分布黑龙江、河北、山东、四川、吉林、辽宁、云南、山西、甘肃、内蒙古等地。
黄芩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止血、泻火解毒、安胎的功效。
《本草正》记载:“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黄芩常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肺热咳嗽、高热烦渴、黄疸、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等。
《滇南本草》记载:“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黄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神经保护、抗氧化、解热、保肝、抗肿瘤、心血管保护、抗高血糖等生物活性。
本文对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化学成分黄芩含黄芩苷、左旋圣草素(eriodictyol)、黄芩素、木蝴蝶素A-7-O-葡萄糖醛酸甙(oroxylinA-7-O-glucuronide)、黄芩素-7-O-β-D-吡喃葡萄糖甙(baicalein-7-O-β-D-glucopyranoside)、粘毛黄芩素Ⅲ-2-O-β-D-吡喃葡萄糖甙(viscidulin Ⅲ-2-O-β-D-glucoplyranoside)、7-甲氧基黄芩素(7-methoxbaic alein)、2-(3-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基-1-O-α-L-鼠李糖基(1→3)-β-D(4-阿魏酰基)-葡萄糖[2-(3-hydroxy-4-methoxyphenyl)ethyl-1-O-α-L-rhamnosyl(1→3)-β-D-(4-feruloyl)glucoside]、汉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素-5-O-β-D-葡萄糖苷、木蝴蝶素A(5,7-二羟基-6-甲氧基黄酮)、5,72,5-四羟基黄酮(5,7,2,5-tetrahydroxyflavone)、黄芩黄酮Ⅰ(5,2′-二羟基-6,8-二甲氧基黄酮)、黄芩黄酮Ⅱ(5,2′-二羟基-6,7,8,6′-四甲氧基黄酮)、白杨素(5,7-二羟基黄酮)、半枝莲种素(rivularin)、二氢木蝴蝶素A(5,7-二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等成分。
关于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关于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82547bb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69.png)
关于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黄芩是一种中药材,常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感染性疾病、炎症、肿瘤等。
其主要成分是黄芩苷、黄芩苷Ⅱ、黄芩酸、黄芩酸葡萄糖酯等。
这些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菌、抗肿瘤、免疫调节等。
近年来,关于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黄芩中的主要成分是黄芩苷、黄芩苷Ⅱ、黄芩酸、黄芩酸葡萄糖酯等。
黄芩苷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作用。
研究发现,黄芩苷可以通过抑制白细胞粘附、减少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同时,黄芩苷还可以通过减少DNA损伤、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等机制,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黄芩苷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抵御外界的侵袭。
黄芩苷Ⅱ是黄芩中的另一种重要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研究发现,黄芩苷Ⅱ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此外,黄芩苷Ⅱ还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周期的进程,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此外,黄芩苷Ⅱ还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黄芩酸是黄芩中的另一个重要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作用。
研究发现,黄芩酸可以通过抑制氧化酶的活性,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发挥抗氧化作用。
此外,黄芩酸还可以通过抑制白细胞粘附、调节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发挥抗炎作用。
黄芩酸还具有抗菌的作用,可以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黄芩酸葡萄糖酯是黄芩中的另一个重要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降血糖等作用。
研究发现,黄芩酸葡萄糖酯可以通过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减少氧化应激反应,发挥抗氧化作用。
此外,黄芩酸葡萄糖酯还可以通过抑制白细胞的粘附和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此外,黄芩酸葡萄糖酯还可以通过调节血糖代谢的相关酶的活性,降低血糖水平。
总的来说,黄芩的化学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菌、抗肿瘤、免疫调节等。
这些作用机制复杂多样,涉及各种信号转导途径和分子靶点。
中药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中药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c226b5e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39.png)
中药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黄芩,作为中国传统中药材中的瑰宝,自古以来便在中医药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黄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逐渐深入,揭示了其广泛的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潜力。
本文旨在综述黄芩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包括其主要活性成分的类型、提取方法以及结构鉴定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还将重点介绍黄芩的药理作用,如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黄芩的药用价值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医药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黄芩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前沿信息,推动黄芩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的发展与应用。
二、黄芩的化学成分黄芩,作为一种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中药材,其化学成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黄酮类、苯乙酮类、挥发油类以及多种微量元素等。
这些成分赋予了黄芩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黄酮类化合物是黄芩最为突出的化学成分之一,其中黄芩苷(baicalin)是最具代表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
黄芩中还含有黄芩素(baicalein)、汉黄芩素(wogonin)等黄酮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都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对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除了黄酮类化合物外,黄芩中还含有苯乙酮类化合物,如黄芩酮(scutellarein)等。
这类化合物同样具有抗炎、抗氧化等药理作用,是黄芩发挥药效的重要成分之一。
挥发油类化合物也是黄芩的重要成分之一,包括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等多种成分。
这些挥发油类化合物赋予了黄芩特殊的香气和味道,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如抗菌、抗炎等。
黄芩中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铁、锌、铜、锰等,这些元素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黄芩的化学成分多样且复杂,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其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黄芩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将会得到更深入的研究和发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黄芩为临床常用的清热燥湿药,主要含有黄酮及其苷类、萜类化合物及挥发油等成分,具有解热、抗炎、抗微生物、抗肿瘤、抗氧化等药理作用,对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对黄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黄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黄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黄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小肠、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用药历史悠远,现临床常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肺热咳嗽等证。
为中医临床和中成药中最为常用的中药之一,如根据贾蔷等的统计,在《中药部颁标准》中有477个成药含有黄芩,包含主治疾病153种。
因此,对黄芩的研究一直广受关注,国内外学者对黄芩的栽培鉴定、加工炮制、物质基础、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报道,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大量文献,对近年来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黄芩药材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一定依据。
1、化学成分化学成分是药材发挥多种作用的基础,开展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鉴定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是探索黄芩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的前提。
1.1黄酮及其苷类黄酮及其苷类是黄芩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目前从黄芩属药材中已发现了40余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黄酮及黄酮醇类(见图1、表1)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等;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见图2、表1)多在C5和C7有羟基取代,常见的有二氢黄芩苷、7,2′,6′-三羟基-5-甲氧基二氢黄酮、5,7,2′,6′-四羟基二氢黄酮醇等;还含有4′,5,7-三羟基-6-甲氧基黄烷酮、2′,6′,5,7-四羟基黄烷酮等黄烷酮类成分(见图3、表1)以及查尔酮类成分(见图4、表1)2,6,2′,4′-四羟基-6'-甲氧基查尔酮等。
炮制是中药临床应用的特点,中药材炮制前后其所含成分可能发生改变而产生减毒增效的作用,黄芩的炮制品主要有酒黄芩、炒黄芩、黄芩炭等,研究发现,黄芩的不同炮制品中,其黄酮苷类成分含有量有所降低而黄酮类苷元成分含有量增高,物质基础的改变对黄芩及其炮制品的各类药理作用产生了一定影响.图1 黄酮类母核图2 二氢黄酮类母核图3 黄烷酮类母核图 4 查尔酮类母核2 萜类化合物黄芩属植物中含有多种倍半萜木脂素苷类及二萜类化合物。
已从尼泊尔匍匐黄芩中分离得到3种新的倍半木脂素苷类;除ScuterpeninH外,魏顺发等从黄芩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二萜类多为新克罗烷型双环二萜类化合物;Shim从黄芩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了一种新型的二萜化合物Barbate11arineF并确定了其结构。
由文献报道可知,除黄酮类成分以外,黄芩及其同属植物中尚含有多种萜类成分,但对于黄芩中萜类成分药理作用的文献报道较少,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1.3 挥发油近年来黄芩中的挥发油成分得到了关注,多个研究通过不同的提取、分析方法对黄芩中所含的挥发油类成分进行了分析。
巩江等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得到黄芩地上部分的挥发油成分,并采用气质分析方法鉴定了其中37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烯丙醇、石竹烯等;舒云波等利用超临界提取技术提取得到的黄芩挥发油成分,经GC-MS分析,鉴定了其中64种成分,如棕榈酸、薄荷酮、亚油酸甲酯等。
宋双红等比较了黄芩花、茎叶、根和种子中的挥发油成分及含有量差异,表明黄芩各部位均还有大量挥发油活性成分,具有较高的开发及应用前景。
1.4 微量元素药材中微量元素的种类与含有量已逐渐成为衡量药材质量,判别药材道地性的重要指标。
黄芩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不仅自身具有生理活性,还能与药材中所含的有机分子形成配合物以发挥药效。
李化等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了10批黄芩药材中Ca、Mg、Cu、Zn、Fe、Mn等含有量,结果表明其含有量存在显著性差异,为丰富和发展黄芩多指标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1.5 其他此外,黄芩中还含有多糖[15-17]、β-谷甾醇、苯甲酸及黄芩酶[18-19]等成分。
2 药理作用2.1 解热、抗炎中医遣方用药,辨证施治,实热证多以“热者寒之”的治则为指导,黄芩性寒,因此在临床上对实热证的治疗有一定功效。
近年来对黄芩及其成分的解热抗炎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黄芩苷和黄芩素能够通过干扰花生四烯酸的代谢通路、抑制细胞因子的活性[20-23]等产生解热抗炎作用。
李倩楠等通过灌胃给予酵母诱导的发热大鼠黄芩苷后,测定其血浆、下丘脑及脑脊液中的细胞因子含有量,证实黄芩苷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并推测其机制可能与减少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介素-1β(IL-1β)的量有关。
研究表明[21]通过静脉注射给予内毒素诱导的发热家兔黄芩苷后,发热家兔体温明显降低,推测黄芩苷可能通过减少TNF-a的量和抑制下丘脑中N-甲基-N-天冬氨酸受体依赖羟基旁路而发挥解热作用。
付璟等通过测定二甲苯诱发急性炎症的小鼠耳廓肿胀度及血清中TNF-a及IL-1的量,表明黄芩素可明显抑制模型小鼠耳廓的肿胀,具有体内抗炎作用。
WooKJ[23]等建立了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研究黄芩苷及黄芩素的抗炎机制,发现黄芩素能够抑制环氧合酶COX-2基因的表达,以阻止转录因子C/EBPβ与DNA结合,从而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而产生抗炎作用。
此外,黄芩苷能通过抑制TNF-amRNA,P选择素(P-se1ectin)蛋白的表达,改善血液微循环[25]等,降低急性胰腺炎大鼠体内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明显降低急性胰腺炎大鼠的死亡率。
2.2 抗微生物黄芩具有较强的抑制微生物作用,其水煎液具有广谱抑菌作用,此外尚能抗多种真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微生物。
黄芩及其有效成分抑制细菌、真菌、衣原体的生长,可能与其抑制ATP合成酶、微生物被膜的形成及抑制某些蛋白的表达相关[26-28]。
现代研究表明,黄芩素对细菌类如大肠杆菌[26]、固着微球菌、人型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真菌类如白色念珠菌[27]等微生物具有非常好的抑制作用;黄芩苷对幽门螺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酵母型真菌、肺炎衣原体[29-31]等均表现出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最新研究发现黄芩苷能够增加酵母型真菌白色念珠菌的细胞凋亡率,其机制可能与黄芩苷抑制琥珀酸脱氢酶(SDH)、Ca2+-Mg2+ATP酶的活性,增加细胞质中Ca2+的量及破坏白色念珠菌的超微结构有关[32]。
黄芩素及黄芩苷与庆大霉素、氟康唑、β-内酰胺类抗生素[33-35]等联用,将产生协同作用,抗菌作用增强。
黄芩的有效成分尚对多种病毒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病毒复制及保护宿主细胞有关。
黄芩苷能在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的早期阶段阻止DNA的复制而产生抗HIV病毒的作用[36];黄芩苷在体内外均具有抗流感病毒作用,最新研究发现,黄芩苷能通过调节病毒蛋白NS1,致使细胞中干扰素诱导的抗病毒信号上调、PI3K/Akt信号减少,而对甲流病毒H1N1-pdm09体内外均产生抑制作用[37];近期研究发现,黄芩苷亦是黄芩抑制登革病毒活性的主要有效成分[38]。
黄芩素能够通过抑制表皮生长因子络氨酸激酶的活性及阻断抗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核转位,产生抗HCMV病毒的作用[39]。
此外,黄芩苷和黄芩素等有效成分对呼吸道合胞体病毒(RSV)、乙型肝炎病毒(HBV)、柯萨奇病毒(CVB3)、猪生殖和呼吸系统综合征病毒(pRRSV)[40-41]等病毒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3 清除自由基、抗氧化自由基具有强氧化性,可损害机体的细胞和组织,进而引起慢性疾病及衰老。
黄芩中黄酮类成分的分子结构中多含有酚羟基,故具有一定的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
黄芩素、黄芩苷是黄芩中有效的抗氧化剂,对多种自由基,如超氧化物阴离子、氢过氧化物酶、烷过氧自由基、羟自由基等均具有强大的清除作用[42]。
此外,黄芩素及黄芩苷能有效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代谢产生氧自由基,可用于治疗与自由基及氧化应激相关的疾病。
苏宁[43]等从抗氧化应激反应的角度探讨了黄芩苷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功能影响的机制,认为其可能是通过提高肾脏抗氧化系统的功能而减轻肾脏局部氧化应激反应。
除黄芩素及黄芩苷外,研究[44]也发现黄芩中的黄芩黄素、汉黄芩黄素等成分也具备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2.4 抗肿瘤随着对黄芩研究的深入,陆续发现了黄芩对多种肿瘤细胞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及汉黄芩素等成分是黄芩抗肿瘤作用的物质基础,但其机制各不相同。
黄芩苷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大鼠胰岛细胞瘤细胞增殖[45]。
黄芩素可使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停滞在G1/S期,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从而产生抗肿瘤作用[46];黄芩素还可抑制皮肤癌A43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达到抗肿瘤目的[47]。
最新研究发现,汉黄芩苷能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抑制恶性胶质瘤的生长[48],而汉黄芩素能上调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GraB等的表达,增强NK细胞对胃癌MKN45细胞的影响[49],能通过抑制瘤体端粒酶基因hTERT的表达而抑制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裸鼠移植瘤的生长[50]。
黄芩茎叶总黄酮也有抗Wa1ker-256瘤株肿瘤细胞转移、侵袭的作用[51]。
综上所述,黄芩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且抗瘤谱广,可作用在肿瘤细胞生长的多个环节,起到抗肿瘤的作用。
2.5 保肝、抗溃疡活性研究表明,黄芩苷具有保护肝损伤、治疗慢性肝炎、抗肝纤维化等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其抑制炎症介质的分泌以及清除自由基、抗氧化密切相关。
黄芩苷可能通过降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TNF-a、IL-6的量以及抑制血小板衍生因子-β(PDGF-β)受体的表达,起到改善四氯化碳所致的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52]。
黄芩苷元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因子NO的生成,从而对四氯化碳造成的小鼠肝损伤起到保护作用[53]。
如黄芩苷胶囊,即由黄芩中提取的黄芩苷制备的胶囊制剂,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原均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乙型肝炎病毒DNA的复制;用药后能明显降低谷丙转氨含量,对肝脏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临床上用于急、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的辅助治疗[54]。
最新研究表明,黄芩苷可能通过促CD4+CD29+增殖作用,调节溃疡性结肠炎外周血维甲酸相关孤儿核受体(RORC)、叉状头转录因子P3(Foxp3)mRNA的表达水平及其他多方面[55-56]的免疫抑制调节免疫平衡而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反应。
此外,黄芩的根、叶提取物也具有一定的抗溃疡活性。
2.6 抗缺血再灌注损伤黄芩的心脑血管保护活性主要表现在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以及降血压、抗血栓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