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优秀说课课件ppt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ppt课件29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29张


合作探究:重点研读四、五、六自然段
第4段 第5段
1.修辞格往往是由此及彼的联想,请归纳文中第 四段所写景物,完成表格并思考其运用了何种修 辞,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2.第五段描写的月光有什么特点?请找出相关句 子进行赏析。
第6段
3.第六段写的是荷塘四周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 物?它们有怎样的特点?
不能见一些颜色
链接:通感
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 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 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例子】
➢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 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宗璞《紫藤萝瀑布》
➢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
自主学习

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请找出来。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 己,到了另一个世界。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 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 不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享受了


一曲《荷塘月色》成就了歌坛的凤凰传
习 目 标
奇,一篇《荷塘月色》成就了文坛的朱自清。 “流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自1927年诞
生以来,《荷塘月色》传诵了八十多个春秋
,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它所描绘的唯
美意境:淡淡的月光,溶溶的月色,田田的
荷叶,静静的荷塘,浸润着作者淡淡的忧愁
与喜悦,给人一种素雅朦胧之美。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 迹》、散文《背影》等。

《荷塘月色》优秀课件ppt

《荷塘月色》优秀课件ppt

2024/1/29
26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2024/1/29
27
2024/1/29
14
04
意境营造与审美体验
2024/1/29
15
荷塘月色中意境的营造过程
2024/1/29
描绘荷塘的自然景色
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勾勒出荷塘的轮廓,描绘荷叶、荷 花、荷箭的形态和色彩,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
烘托月色的朦胧美
运用光与影的交织,营造出月色的朦胧美感,将荷塘与月 色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幽美、静谧的画面。
会。
18
05
知识拓展: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自然观念
2024/1/29
19
中国古代自然观念概述
尊重自然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 思想,认为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
,与自然和谐相处。
2024/1/29
崇尚自然美
古代文人墨客常寄情于山水之间, 通过诗歌、绘画等方式表达对自然 美的热爱和追求。
感悟自然
古代士人通过观察自然景象,抒发 内心情感,寻求人生真谛。
12
独特句式结构和表达效果探讨
句式结构特点
《荷塘月色》中运用了多种句式结构,如并列句、复合句、长短句结合等。课件中可以选取典型的句 子进行句式结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句式的构造和表达效果。
表达效果探讨
通过分析句子中的语气、语调和情感色彩等因素,探讨句式结构在表达作者情感和描绘景物方面的作 用。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中,作者运用通感修 辞手法将嗅觉感受转化为听觉感受,增强了句子的意境和感染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带给读者审美愉悦,《荷塘 月色》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吸引了无数 读者。

《荷塘月色》ppt课件64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64张
第3段漫步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月下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荷塘上朦胧淡雅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色。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文末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梳理文意
1、 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月下散步
2、 哪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呢?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
3、 “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家里有矛盾?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4段,请同桌讨论,文章第 4段从什么方面来描写荷塘美景,并分析第四段用 了哪些修辞方法来描写景色?有什么作用?
荷叶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 ,将荷叶比作舞女的裙,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荷叶舒展婀娜,灵 动飘逸的风姿,富于动态美。
荷花
第二,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 ,把荷塘写“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 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动与静相互衬托,表现出 各自不同的美。
第三,抓虚实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所描 绘出来的景物的特点就是“虚”。对眼前景物客观特点的描绘就是
“实”。
领悟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夜游荷塘,究竟要表达心中的什么呢?
怎样写树影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 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 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 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黑影”和“倩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 “画”一含有人的动作, 仿佛有无形的手在描绘倩影,写出了杨柳的风 姿,富有动感,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荷塘上的月色有何特点?运用了哪些技巧? 朦胧淡雅 正面和侧面描写结合、虚实结合
画面四: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6段,作者描写了荷塘四周的 哪些景物,并比较分析第2段和第6段写景的异同?

《荷塘月色》PPT课件优秀课件

《荷塘月色》PPT课件优秀课件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荷塘月 色》PPT 课件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荷塘月 色》PPT 课件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荷塘月 色》PPT 课件
朱自清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荷塘月 色》PPT 课件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荷塘月 色》PPT 课件
朱自清与叶圣陶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荷塘月 色》PPT 课件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荷塘月 色》PPT 课件
朱自清与夫人合影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荷塘月 色》PPT 课件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荷塘月 色》PPT 课件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 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 学者、民主战士。
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 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 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散文代表 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春》《匆匆》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其他代表作还有 《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 骄子》。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荷塘月 色》PPT 课件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荷塘月 色》PPT 课件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 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 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 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 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 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 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 心灵上的折射。

《荷塘月色》ppt课件25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25张

散文的鉴赏技巧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
3.注意散文的表现手法,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5.品味散文的语言。
听读课文
要求: ①找出表明游踪的词语 ②划出直接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③归纳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
思考探究
1.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作者为什么深更 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情)
课文中有哪些主要描写景色的语段?
第4段: 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色
小煤屑路——幽僻、寂寞 荷塘四面树木——无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 荷叶——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 荷花——姿态各异,尽显秀色 荷香——随风飘荡,不绝如缕 荷波——疾如闪电
月光——清幽,如流水 青雾——薄如轻纱 树影——奇形异状、如画如乐 树缝灯光——没精打采 蛙叫蝉鸣——最为热闹
3、为什么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明确: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想起江南
采莲的热闹,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是谓触景生情。
4、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
明确:“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 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心里颇不宁静
文眼
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主旨的关键性的语句。
表现了作者内心某种难以释怀的“不宁静的”情感, 交代游荷塘的原因,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思考探究
2.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夜观荷塘的缘由 荷塘月色 采莲旧俗
• 月下荷塘: • 荷塘月色: • 荷塘四周:
时代背景:
所以在文章的一开始便有了一句:

荷塘月色PPT优秀课件公开课()_图文

荷塘月色PPT优秀课件公开课()_图文
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 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 ,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 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 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 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 ……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 ,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乐曲中的主 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讨论以下问题:
(1)、给本段拟个小标题:
月色下的荷塘
(2)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 的? 有何特点? 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 荷波和流水。 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 态后动态。
(3)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1、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整体把握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 第7-9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在思乡与遐想 中踱回家门。
• (5)这段描写月色下的荷塘,总体特点是什 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素淡,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 本段表面上没有写月色,但处处都有月 色。
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 (1)给本段拟个小标题:

荷塘上的月色
• (2)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 塘上的月色的?
• 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①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 ”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 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 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 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荷塘月色》(51张PPT)

《荷塘月色》(51张PPT)
塘周景色图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清幽 热闹
杨柳
树梢
远山
树缝
灯光
树上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文章的画面美

本文的语言清新自然、生动凝练,请完成下列表格,赏析本文的语言之美。
2.析“语言之美”
原文美句
手法
效果
叠词
博喻
通感
动词
文章的语言美——叠词美
第4段:月下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荷塘上月色的朦胧美妙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9段:由荷塘的景色联想到江南采莲时的流风余韵,热闹喧哗的场景与此时幽静荷塘形成对比。
第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迎接他的仍是一片寂静。
再读课文,梳理段落大意
自读全文,思考:
2、本文作者的行踪路线是什么?

小路
荷塘
( )( )
月光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朦胧优雅
塘上月色图
文章的画面美




赏析第六段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情感归结

《荷塘月色》 课件(共56张PPT)

《荷塘月色》 课件(共56张PPT)

全篇小结

作者以艺术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菏塘美景图:绿叶
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象朦胧的梦幻,象飘渺的歌声。
作者追求的总是淡淡的恰是到了好处的意境,展现的是菏塘月色惊人的美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 梦。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 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 替代“泻”,用“升”替代“浮” 呢?
化静态为动态 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 响地幽静幽美
结论
“泻”的范围广,与“流 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 美,显得生动活泼。“照” 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 不灵泛。
第四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 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 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 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 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 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 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 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 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 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https:///item/%E6%9C%B1%E8%87%A A%E6%B8%85/106017?fr=aladdin
朱自清与家 人,自1903年定 居扬州后,曾居 住过多处。开始 住天宁门街,后 迁居弥陀巷、南 皮市街、东关街、 仁丰里等。现在 保全下来的为安 乐巷27号故居。 图为故居门口。
1916年12月15日,朱自 清在扬州琼花观街朱宅与武 钟谦女士完婚。武钟谦曾随 朱自清辗转杭州、台州、温 州、白马湖、北京等地,夫 妻感情甚好。1929年11月26 日,武钟谦因肺病逝于扬州 家中。朱自清有小说《笑的 历史》、《别》、散文《给 亡妇》和一些旧体诗词记述 了他们美好而深厚的感情。

《荷塘月色》授课课件(33张PPT)

《荷塘月色》授课课件(33张PPT)

修辞手法 通感
荷叶
月 下 荷 塘
荷花
动 静
荷香


荷波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 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 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赏析 第五 段
可否用“照”替代 “泻”,用 “升”替代“浮”呢?
“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照”的范 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
树 荷
塘 阿
阴阴乍看 像烟雾般
整 体 的




周 树梢 ( 远山 ) 树上 (蝉声 )
树缝 ( 灯光 ) 树下 (蛙声
)
淡淡 喜悦
带门 出去
颇不 现实 宁静 现实
推门 进来 无法 回避
淡淡 哀愁
走在 路上
幽雅 宁静 朦胧
江南 旧俗 惦记 江南
淡淡 喜悦 月下 荷塘
塘上 淡淡 月色 喜悦
塘的 四周
无限 慨叹
《荷塘月色》的语言美
1、丰富多样的修辞之美 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通感等 2、绘声绘形的叠词之美 传神的表现力 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感,充 满诗意 3、恰当精准的练字之美 泻、浮、画等 富有表现力,水乳交融、浑然天成
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香。
1、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 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 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 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
显得不灵泛。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失去和 谐感。
一览无余
一个“泻”字,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 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 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 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 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 围,意境相当优美。

荷塘月色 课件(共27张PPT).ppt

荷塘月色 课件(共27张PPT).ppt

讨论
从文章中我们能看出作者的情感基调是喜悦的还是哀愁的? 为什么?
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几种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出自 己的理由。
荷塘月色
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 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 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 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 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 无边的荷香月色”。
我们应该努力去体会作者郁结的烦闷和满怀愁绪无处诉说 的苦衷,把偶然写到的闲情看作是苦情的反衬,才符合文章的 实际,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姚效先 《<荷>有浓浓的哀愁》
荷塘月色
不消沉 无哀愁
这里流露了爱国知识分子热爱祖国山河的热烈情怀,……这 种感情流露在“独裁代替民主”的逆转时代,更使人觉得诗人对 未来充满希望,并不消沉,并无什么“哀愁”。同时,也流露了 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霎时 琐屑
弥望 脉脉
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幽辟 蓊蓊郁郁 袅娜 凝碧 风致 倩影 艳歌
弥望
脉脉 田田 参差 丰姿 消受
敛裾
课堂练习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通感:
课文分析
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 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 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 达感受,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

《荷塘月色》ppt课件38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38张

学习目标
活动一
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 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 绍兴。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民主 主义战士。1917年,他报考北京大学时 改用“朱自清”之名,意出《楚辞 ·卜 居》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为 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他取“自清” 为自己的名字,其寓意是勉励自己在困 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自己的 清白。少年时,他随家人迁居扬州。
的 荷 塘
荷香 荷波
缕缕 (通感)
颤动 (比喻、拟人)
流水
看不见的 脉脉

幽 雅 宁 静

小结
这段文字写得形、味、色、声俱 全,动静相宜,虚实相应。作者在描 写景物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通过 细腻的描写,表现了月下荷塘的淡雅 静美。
塘上月色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5段,第5段描写了塘上的月色, 月色本是抽象的事物,很难描绘。作者是如何表现月色 的?
朱 自
荷月 清 塘色
01 语言建构与运用:赏析文中写景抒情 的妙处,学会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02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生平, 以及作者文字背后的苦闷及原因
03 审美鉴赏与提升:赏析写景段落, 品析语言特色,掌握文中的描写手 法和修辞手法。(重点)
04 文化传承与理解:在美丽的自然之 景中受到美的熏陶,并领会深厚的 人文情怀
活动三
美景赏析
月下荷塘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4段,请小组讨论,作者抓 住了哪些具体景物进行描绘?运用了什么修辞? 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所写景物
景物特点
荷叶
繁密、高
荷花
娇美,晶莹,洁白
荷香
似有若无,沁人心脾

《荷塘月色》ppt课件38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38张
“浮”写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弥漫,描绘出雾的 轻飘柔美状态。营造了恬静朦胧,水气迷蒙、月色 轻笼的境界。
分析鉴赏•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光的柔美朦胧
分析鉴赏•塘上月色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
树色
一团烟雾
远山 阴暗迷蒙 隐隐约约
路灯
没精打采
蝉声蛙声
热闹
分析鉴赏•荷塘周围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
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荷月世界是暂时的
对心灵自由的解放 是不彻底的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 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 一般。
能力提升•手法探究
2.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 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 排遣忧愁。
巩固提高•小结
小结
本文通过作者月夜游览荷塘的 所见、所闻、所感以及由此引发 的联想,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他 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美好 生活的向往,以及幻想超脱现实 而又无法超脱的彷徨苦闷心理。
THANKS
作者在这幅“荷塘月色”中为我们描写 的景物,全是静物,却被他写得活灵活 现,结合前面讲的荷塘四面的环境,谈 谈你的看法。
1、月下荷塘
叶:田田 花:多姿 香:缕缕 波:凝碧
上静 下动
幽 美 宁 静
2、塘上月色
月光:泻 月影:和谐
青雾:浮 叶花:洗
柔 美 朦
(侧面烘托) 胧
3、四周景色
树色、树姿 树梢、远山
荷塘月色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的另一重境界。

《荷塘月色》ppt课件42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42张


杨柳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树梢


树缝
树上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清 幽
远山
灯光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由上到下
荷塘四周
(1)四面的树,由远及近----杨柳最多(远),将一片河塘重重 围住(近) (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 (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是写景,实则点名 心境,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 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我”虽然完全沉 浸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当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二)运用了绘画技巧来描写荷塘的环境,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 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②浮——以动景写静景,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 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描绘雾的轻盈飘逸之态。
③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洁白纯净的 状态。
3、此段写景特点是什么?(提示: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 月色荷花漂浮的姿态,创造了一种摄人心魄的意 境。
塘上月色
(月光 )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月影 )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塘上月色
2.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描绘月光形象,试举例分析。 ①泻——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 一泻千里的动感,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可是 现实并不允许他去实现自己的这么一丁点儿的愿望。

《荷塘月色》ppt课件36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36张

失宁静 失宁静 失宁静
知识积累
线索
概念 指事情可寻的端绪,路径,或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等。 根据内容分类: ①以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线索; ②以时间顺序为线索;
分类 ③以空间变换作线索; ④以具体的事物或人物为线索; ⑤以思想(情感)变化为线索。 根据出现方式:明线、暗线
第2段写了什么景?有何特点?
思考探究
《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 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
借用青年男女的相思之情来表达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也表达了自己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机环境的不满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蓊蓊(wěng)郁郁
峭楞楞(qiào léng léng)
梵婀玲(fàn) 弥望(mí) 斑驳(bó )
初读课文,概括大意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第7-10段
月夜前往荷塘的缘由。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四周的景物。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小路上的景色: 小路(幽僻、寂寞) 树 (蓊翁郁郁) 月光(淡淡的)
“寂寞”一词移情于物,作者不直接 说自己内心寂寞,而说小路“寂寞”
--环境的寂寥,烘托抑郁心境
--浓重的夜晚气氛
--与作者的感情相合,心中淡淡的哀愁
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烘托心境
第3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 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一句有什么作用?
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他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散文。
字词积累
酣(hān)眠
煤屑(xiè)
幽僻(pì)
踱(duó)步
脉脉(mò)
霎(sh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感知
三、朗读(10分) 1、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自己读得 不准字音和自然段的序) 2、教师指导朗读 3、齐读重点段落 四、启发引导,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配乐默读,回答问题(5分)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B)画出描写作者行踪和心情的句子。 引导学生画出本文的结构,形成【板书一】 2、分组讨论(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讨论下面三个问题,最后请代表回 答)(10分) (A)为什么“心里不宁静”的作者要“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B)为什么认为月色“恰到好处”? (C)为什么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引导学生得出情景关系,形成板书二
课后作业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 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板书一
寄情于景
触景生情
缘情写景
板书二
月色下的荷塘
曲曲
折折
荷香
田 田
荷波
袅娜 羞涩流水ຫໍສະໝຸດ 静 态 动 态缕缕
颤动
脉脉
第一课时:分析讨论
3、结合时代背景,回答问题(5分) (A)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者? (B)理解“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的 含义,“平常的自己”指什么?“另一个世界”又指什么 。 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出发,得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五、总结回顾 结合以上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主题,带领学生回顾情景交 融的过程。这我只是点到为止,不作过多的解释,多媒体的 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 力,去感悟文章意境的美。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 伴随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 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第二课时
四、品味语言(10分) 展示ppt: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比喻句,填写下列表格: 本体 叶子 白花 喻体 完整的句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 的舞女的裙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 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 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 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 茫的歌声似的。 月光如流水一般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 纱的梦。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2分钟) 用ppt展示配乐的荷塘图片,并配以描写荷花的诗文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 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检查预习,了解时代背景(6分钟) 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并请2-3名学生上台介绍作 者和写作的时代背景。 教师补充明确(从作者人格美角度,培养学生爱 国主义情感和高洁的品格方面出发)
荷 塘 月 色
目录
1 2 3 4 3 5 3 说教材 说学情 教学目标 教法和学法 教学程序
6
板书设计
1
说教材
《荷塘月色》位于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的第一单 元第一课,本单元学习的是写景状物散文,目的是 通过对这些经典散文的学习,培养审美情趣,发展 独立阅读的能力。 《荷塘月色》以其景物描写细腻、感情含蓄、语言 优美而著称,所以教学时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 文中作者苦闷的情绪与美丽的景色相互交融,情景 交融手法使用的炉火纯青,也是学生观摩学习的典 范
教学难点: 体会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理解作者的深层思想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抒情散文的情景交融手法 •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
过程与方法
•理清全文结构 •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情感与态度
•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 的哀 愁” •理解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4
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指导朗读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 比较阅读法 学法:朗读法、解疑法、讨论法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同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相似点
裙 明珠 星星 美人
高楼上渺茫 的歌声
修长 挺拔 宽大
明亮 繁多 柔美
清香
月光 月光下 的叶子 和花
隐隐约约
似有似无 流动 倾泻而下
流水

朦朦胧胧
乳白的色泽 节奏和谐
光与影
名曲
在与其他比喻句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通感”修辞手法。
第二课时: 五、知识迁移(10分) 1、比较阅读,掌握方法 2009年全国高考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海棠花》, 通过分析文章的线索、结构和情景交融手法,总 结巩固阅读景状物散文的方法。
第二课时:欣赏景物(20分)
一、设置问题,探讨写景细节 阅读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 阅读第五段,指出哪几个字分别写出了月色的颜色、动感 和情态 结合两段,思考作者在第四段只写了荷塘,在第五段只写 了月光吗?为什么? 形成[板书二] 二、再次出示有关荷花的幻灯片,强化学生的感受,进一步 体味文章的意境。 三、再次让学生齐读这三段
2
说学情
说学情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 初中学习了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在上学期学习现代诗歌时,已经对“情景交融” 的写作手法有一定的认识了,所以再次出现,并 不陌生。
但是高中生的阅历和知识背景有限,对于理解作 者的思想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重点 : 一是领会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 一体的特点 二是理解本文中的“月”与“荷”是一种怎样的 感情载体。
5
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 教师:《荷塘月色》朗读带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制 成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和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 ,使学生逐渐理解文章的中心。 第二课时 通过对456三段景物描写的分析,学习写景方法;通过对 个别语句的品评,学习精美的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