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章节肌肉活动能量供应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耗能与产能之间的匹配
肌肉活动随着运动强度的变化而对能量需求有所不 同,强度越大,耗能也越大,这要求产能速率必须与耗能 强度相匹配。否则,运动就不能以该强度持续运动,这是 由ATP供能的连续性决定的。
(三)供能途径与强度的对应性
肌肉在完成不同强度运动时,优先启动不同的供能系 统与运动强度的对应性是由产能和耗能速率的匹配关系决 定的。
④大肠内的消化。 主要机能是吸收一定的水分,同时为消化后的残余物
质提供暂时储存的场所。大肠液的主要作用是其中的黏液 蛋白,它对肠黏膜有保护作用和润滑粪便的作用。
2.吸收
(1)吸收的概念:
是指食物中的某些成分或消化后的产物通过小肠上皮 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2)吸收的部位:
食物在口腔和食道内基本上不被吸收;胃可吸收酒精 和少量水分;大肠主要吸收盐类和剩余水分;营养物质吸 收的主要部位是小肠。
(三)脂肪代谢
脂肪是一种含能量最多的营养物质。1克脂肪在体内 彻底氧化可产生38.94千焦(9.3千卡)热能。人体内脂肪储量 很大,是长时间肌肉运动的重要能源。脂肪还是构建细胞 的组成成分,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对内脏 和机体起着保护垫和热垫的作用。
1. 脂肪的储存与动员:
脂肪细胞可摄取血液中过多的自由脂肪酸(FFA), 并与甘油结合形成甘油三酯储存起来,这称为脂肪储存。 当血液FFA水平下降时,储存在脂肪细胞内的脂肪在激素 敏感脂肪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释放入 血,以供给其他组织氧化利用,此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三磷酸腺苷:ATP是一种存在于细胞内(胞浆和核 浆内)、由自身合成并课迅速分解被直接利用的一种自 由存在的化学能形式。由一个大分子的腺苷和三个磷酸 根组成,故称三磷酸腺苷。
(一)ATP的分解——放能ATP酶
ATP的分解放能,实际上是被酶断开末端高能磷酸键, 水解呈ADP和Pī并释放出能量被人体直接利用的过程,以实 现各种生理功能。即:
三、肌肉活动时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分析
(四)强度变换的持续性运动 以有氧供能为基础 的混合性一类运动。其特点是:以CP供能快速完成技战 术的配合,间歇时靠有氧能力及时恢复的持续性运动, 运动中乳酸能参与的比例较小。
小结:
1、人体内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维持生命活动、保 证身体活动的基础,是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糖原→葡萄糖→丙酮酸→乳酸+ATP
1分子的糖原或葡萄糖可产生3-2分子的ATP,可利用的 热能不到糖分子结构中总热能的5%,其意义在于满足剧烈 运动时快速供能的短时间需要。
3.糖的储备与运动能力
运动性疲劳或过度性训练的原因之一是体内肌糖原的 耗竭,所以在大于1小时的运动适量补充糖,可通过提高 血糖水平,增加运动中糖的氧化供能、节约肌糖原的损耗, 减少脂肪酸和蛋白质的供能比例,可使运动的耐受时间延 长,延缓疲劳发生,提高运动能力。合理膳食与适宜运动 训练相结合是提高机体糖原储备的有效途径。
2. 糖的分解供能
(1)糖的有氧分解: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最终 氧化成CO2和H2O,并生成ATP的过程称为有氧分解。1分 子的糖原或葡萄糖可生成39~38分子的ATP。
糖原→葡萄糖→丙酮酸→乙酰辅酶A→三羧酸循环+O2 →CO2+H2O+ATP (2)糖的无氧分解:葡萄糖或糖原在不需要氧的情况下 分解生成乳酸并释放能量生成ATP的过程称为糖的无氧分 解或酵解。
在众多调控因素中,胞浆内ATP与ADP的比值变化最为 重要,比值上升说明产能大于耗能,反之则耗能大于产 能。
(四)无氧供能的暂时性
根据能量统一体理论,ATP再合成的无氧方式与有氧方 式是一个统一体。启动哪一种方式供能取决于运动强度的变 化,当运动强度耗能速率大于有氧产能最大速率时,必然动 用产能更快的无氧方式,以满足该状态的代谢需要。
(二)糖代谢
糖是机体最主要,来源最经济,供能又快速的能源物 质。1克糖在体内彻底氧化可产生17.17千焦(4.1千卡)热能。 机体正常情况下有60%的热能由糖来提供。运动时糖供能 的比例更大,更重要。
1. 糖在体内的存在形式:
一种是以糖原的形式存在于组织细胞浆内,主要有肝 糖原和肌糖原。另一种是以葡萄糖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 称为血糖。空腹时血糖的浓度较稳定,约为80120mg/100ml。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包括糖、脂肪、蛋白质、无机盐、 维生素、水、膳食纤维等7大wenku.baidu.com,其中只有糖、脂肪、 蛋白质是能源物质。
(一)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1、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1)消化的概念: 消化是指食物在消化道中被分解的过程。消化的方式 有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 (2)消化过程: ①口腔内的消化: 食物在口腔内,经咀嚼肌运动被牙齿磨碎与唾沫充分 混合形成食团,便于吞咽。唾沫的化学性消化能力弱,仅 有少量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降解为麦芽糖。口腔 内的消化是机械性消化为主。
胃的机械性消化包括胃容受性舒张和胃蠕动两种。食物由 胃进入小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三类食物中,糖类排空最快, 蛋白质其次,脂肪类最慢,混合性质的食物由胃完全排空约需 4~6小时。
③小肠内的消化 小肠内的消化是整个消化过程中是重要的阶段。主要
消化液是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小肠的机械性消化有三种: 一是小肠紧张性收缩,二是分节运动,三是小肠蠕动。
供能特点: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持续时间很 长,需要氧的参与,终产物是H2O和CO2,不产生乳酸类的 副产品。
评定有氧工作能力的指标: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等。
第三节 肌肉活动的代谢特征及影响因素
一、肌肉活动时能量供应的代谢特征 (一)ATP供能的连续性
肌肉工作所完成的各种运动形式即技术动作,可能是 周期性的、非周期性的、混合的;也可能是间断性的、连 续性的。在完成所有运动时,能量供应必须是连续的,否 则肌肉工作会因能量供应中断而无法实现。也就是说,ATP 的消耗与其再合成之间必须是连续性的。
②胃内的消化
食物入胃后,借胃壁运动与胃液混合,继续进行机械性消 化和化学性消化。
胃液的成份与特点:pH为0.9-1.5,其中主要成份有盐酸、 胃蛋白酶,正常人胃液分泌量约为1.5-2.5L/d。
盐酸不仅为胃蛋白酶提供酸性环境,而且在进入小肠后能 引起促胰液素分泌,从而促进胰淮、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胃 蛋白酶原在适宜酸性环境下被激活为胃蛋白酶,它能将蛋白质 降解蛋白胨及多肽等。
ATP ATP酶 ADP+Pi+能 肌肉收缩就是利用肌细胞内ATP分解释放的能量供肌肉 收缩克服阻力来做功,以实现化学能向机械能的转化。目前 肯定的是,这种能量转化的部位就在肌球蛋白横桥于肌动蛋 白的结合位点,至于这种能量转化的确切机理虽有研究,但 还不十分清楚。
(二)ATP的再合成——吸能 氧化磷酸化 (三)ATP分解与再合成的关系 二、能量的直接来源——糖、脂肪、蛋白质
供能特点: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 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等类中间产物。
磷酸原系统主要供能的运动项目:高功率输出项目,如 短跑、投掷、跳跃、举重等运动项目。
二、乳酸能系统
概念:乳酸能系统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 分解生成乳酸过程中(又称酵解),再合成ATP的能 量系统。该系统ATP的生成速率取决于底物消耗(糖 原、葡萄糖)到产物生成(乳酸)之间的反应速率。
供能特点:供能总量较磷酸原系统多,持续时间较 短,功率输出次之,不需要氧,终产物是导致疲劳的 物质——乳酸。
衡量乳酸能系统供能能力的常用指标:血乳酸。 乳酸能系统主要供能的运动项目:1分钟高功率输出
项目,如400米跑、100米游泳等。
三、有氧氧化系统
概念: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彻底氧化成H2O和CO2 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2. 脂肪的分解供能
脂肪→脂肪酸→(β氧化)乙酰辅酶A→三羧酸循环+O2 →CO2+H2O+ATP
3. 运动中脂肪代谢与糖代谢比较有以下特点:
(1)动员慢;(2)耗氧量大;(3)能效率低。
4. 运动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1)提高脂肪酸的氧化能力; (2)改善血脂异常; (3)减少体脂积累。
(四)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结构最主要的原料,主要参与新陈
(1)再合成蛋白质更新和修复组织;
(2)合成肽类激素、激酶及核酸碱基等含氮物质;
(3)脱氨基后进一步氧化供能;
(4)脱氨基后再合成糖、脂肪储存。
(5)再合成新的氨基酸。
3. 蛋白质分解代谢供能 蛋白质的分解供能是由氨基酸代谢实现的。体内不是
所有的氨基酸都能参与分解供能,主要有丙氨酸、谷氨 酸、门冬氨酸、支链氨基酸等通过脱氨基和氧化等复杂过 程,转变成丙酸酸、α-酮戊二酸、草酰乙酸和脂酰辅酶A 等不同途径参与三羧酸循环的氧化分解供能。蛋白质分解 供能很不经济,一般情况下不作为主要供能物质。
(二)中低强度的长时间运动 运动的前期以启动 糖有氧氧化供能为主,后期随着糖的消耗程度增加而逐 渐过渡到以脂肪氧化供能为主。
三、肌肉活动时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分析
(三)递增速度的力竭性运动 运动开始阶段,由 于运动强度小,能耗速率低,有氧氧化系统能量输出能满 足其需要,故启动有氧氧化系统(主要是糖氧化分解)。 随着运动负荷的逐渐增大,当有氧供能达到最大输出功 率,仍不能满足因负荷增大而对ATP的消耗时,必然导致 ATP与ADP比值明显下降,此时必然动用输出功率更大的无 氧供能系统。
代谢实现自我更新的物质。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蛋白质 代谢以氨基酸代谢为基础。
1. 人体内氨基酸的来源主要有: (1)食物蛋白质消化分解产生的氨基酸; (2)各组织细胞蛋白质降解出的氨基酸; (3)其他物质经中间代谢转化而来的氨基酸。 这些氨基酸共同构成人体内“氨基酸代谢库”
2. 代谢库内氨基酸的去路:
(五)有氧代谢的基础性
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来看,有氧供能是机体生命活动 最基本的代谢方式。它具备完善的代谢场所、途径、方 式和调节系统。
二、能量统一体理论
(一)概念 运动生理学把完成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所需能量之
间,以及各能量系统供应的途径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整 体,称为能量统一体。
(二)表现形式
① 以有氧和无氧供能百分比的表现形式: ② 以运动时间为区分标准的表现形式。
小肠的结构和机能特点:(1)小肠具有巨大的吸收面 积和相适应的结构,人的小肠长度约4米,其黏膜具有环 形皱襞,并有大量的绒毛,绒毛上的每一柱状上皮细胞的 顶端约有17000条微绒毛。小肠的吸收面可达200平方米。 (2)食物在小肠内移动得慢且停留时间长。食物在小肠停留 的时间随食物的性质而有不同,脂肪停留时间最长。(3)食 物在小肠内基本完成了最终的消化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三个供能系统各自特征以及运动 强度、时间的对应关系。
2、不同性质运动中的能量代谢规律 及应用。
第一节 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
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 生物体从单细胞的低等生物到多细胞的高等生物以
及人体,其体内的一切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都直接来源 于ATP。肌肉的收缩活动也是如此。
2、糖、脂肪、蛋白质是人体内的三大能源物质,它 们在人体内的分解氧化可以释放大量的能量,合成人体 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ATP。
思考题:
1、三种能源系统为什么能满足不同强度的运动需要? 2、简述能量统一体理论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意义。
根据不同运动项目无氧和有氧供能比例,确定各类运 动在能量统一体中的相对位置,并能了解该运动项目无氧 和有氧供能的百分比(图1-6)
(三)能量统一体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1.着重发展起主要作用的供能系统 2.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
三、肌肉活动时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分析
(一)最大强度的短时间运动 最大强度的运动必 须启动能量输出功率最快的磷酸原系统。
第二节 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
Margaria计算了体内能源物质最大供能的总容量 和输出功率,并比较了它们之间各自特点,把供ATP再 合成的能源物质按无氧功能和有氧供能分成了三个系 统。即磷酸原系统、乳酸能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图1 -5)
一、磷酸原系统
概念:通常是指ATP和磷酸肌酸(CP)组成的系统,由 于二者的化学结构都属于高能磷酸化合物,故称为磷酸 原系统(ATP—CP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