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象征性互动理论与人内传播

合集下载

传播学教程整理 第五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传播学教程整理 第五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人内传播定义: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特点:1.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保持衔接关系;2.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3.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4.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主要环节(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三个理论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①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Me)的统一。

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客我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促使“主我”发生新变化,“主我”反过来改变“客我”,二者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在不断的互动中形成自我。

②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与社会。

因此,个人必须适应社会;同时自我又是社会创造的主体,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制约关系。

作为自我传播的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

米德的内省式思考定义:短期的、以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内省的一种。

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他人密切联系。

在此过程中,人的头脑中会出现他人的形象,分析和推测他人如何考虑、采取何种态度,只有在与他人的联系上才能形成个人的态度轮廓,形成决策。

这是重新构筑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因此是个社会过程。

内省式思考是横向的社会过程,也是把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即个人在处理问题过程中,会把有关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调动起来,对它们的意义重新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与新状况相适应的新意义和行为。

内省式思考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对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作出判断时,才会活跃起来。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05-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PPT课件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05-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PPT课件

.
30
一、人际传播的概念
1.人内传播是一个行为主体内部的信息活动; 2.人际传播是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活动。 3.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传播系统。 4.人际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 富的传播现象。 5.范畴:面谈、书信、电子邮件、电话、一对一 网络聊天等。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表象是感觉和知觉信息在人头脑中的在现。我 们见过西瓜,吃过西瓜之后,在听到西瓜或想 起西瓜的时候,我们头脑中会复现出西瓜的形 状、颜色、味道。这就是表象。
.
10
(一)人内传播的结构要素
人内传播主要要素: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符号化层> <筋腱运动层>
听觉信息 视觉信息接收系列 听觉信息接收系列 输出系列 视觉信息输出系列
信息输入过程
信息输出过程
图 人的视听觉信息. 处理模式
6
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一)人内传播的结构要素 (二)人内传播的性质
.
7
(一)人内传播的结构要素
人内传播主要要素: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
23
(一)基模的概念及特点
(一)基模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是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 和改造;
二是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一个树型图;
.
24
(一)基模的概念及特点
(一)基模的概念及其特点
三是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基模中包含着知识、经验以 及对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也包含着价值甚至情感倾向,且按照 一定的关联性,以有机的结构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

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下的人际沟通

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下的人际沟通

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下的人际沟通摘要:人际沟通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技能。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必要手段,每一个社会人都离不开沟通。

如果您是一名销售人员,需要推销您的产品,就要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如果您是一名中层管理者,为了更好的做好上传下达,也需要进行良好的沟通;如果您是公司的客服人员,良好的沟通是您处理客户关系的关键武器。

不仅如此,在生活中,父母同样需要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夫妻之间也需要良好的沟通,才能增进彼此的感情;另外,我们与家人、朋友关系等等都需要良好的沟通。

如果我们拥有一个良好地沟通能力,那么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够和身边的人相处的很好,有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

那么怎样才能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人际沟通的技巧?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是人际沟通的一个重要的沟通技巧,所以我们要学习和掌握。

关键字:人际沟通信息交流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和谐的生活环境一、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该理论是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之一,其创始人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60年代以后美国学家H.G.布鲁默、T.西布塔尼、R.H.特纳等学者对这一理论作了补充和发展。

该理论在传播学史上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传播学者对象征性互动理论还在进一步的完善和总结。

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侧重研究个体和他人的关系,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强调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和他人互动的产物。

符号互动理论注重对个人之间的互动过程的研究。

总结和发展了早期符号互动论的布鲁默明确提出,符号互动论的三大基本前提之一是“事物的意义产生于人们与其伙伴的社会互动当中”。

对符号互动理论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的库利,就提出了著名的“镜中我”概念。

他认为,个体的自我产生于与他人的交流,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是他人对自己所做判断的反应。

自我是通过交往辨证地呈现出来的。

符号互动理论主张人类拥有“自我”,因为这种自我使人们具备了扮演“他人角色”,“通过他人之眼审视自身”的能力。

象征性社会互动

象征性社会互动

象征性社会互动(Symbolic Interaction)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互动效应。

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代表学者有米德(有“主我客我理论”),布鲁默(有“自我互动理论”),西布塔尼,特纳等,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该类理论认为研究象征性行为不仅能够揭示人的本质,而且有助于理解现实生活。

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人类特有。

象征符具有双层意义,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

两层意义之间必须要有某种类似性。

这种类似性基于社会生活的联想或想象。

象征性互动理论,倡始人是米德《精神、社会与自我》象征性社会理论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作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

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个基本前提:认识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行动的;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也称为符号互动,意义互动。

象征性社会互动,首先是一个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

被交流或交换的意义,对传播者是,为发出的符号赋予的含义和对符号可能引起的反应的预想。

对受传者而言,是对传来的符号的理解、解释和反应。

通常具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

意义交换有一个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或文化背景。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传播学概论 教学PPT课件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传播学概论 教学PPT课件
(三)人内传播的相关理论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 “自我互动”理论有助于理解社会传播与个人的自我的关系。它说明,人不但与社会上的
他人进行传播,也同自己本身进行传播,而且这种传播是具有社会性的。因此,自我传 播对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关系上认识自己, 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1.历史与逻辑
人传 类播 传学 播的 的研 历究 史史
2.形态与类型
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
3.结构与功能
传播的五大要素
(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研究、传播效果)
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 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收到影响,怎样互相 影响,……要研究传播学,应先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
第五讲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 1)传递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所传播信息的意义比其他形式的传播更为丰富和复杂。 3)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 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在传播关系上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
未来联系起来、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 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
第五讲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小结: ➢ 人内传播在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反映。 ➢ 这种反映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
第五讲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二、人际传播
第五讲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二)人内传播的特征
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间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主动的反映。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其他类型的传播,都必然伴 随着人内传播的环节。)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是社会成员交 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 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 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到目前为止, 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到目前为止,传播 学对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 域:
• 这种理解认为,无论两人交谈,小团体 之间的讨论,组织间的沟通,为了达到 说服效果,改变态度意见,促进双方了 解,只要在面对面的情境(face to face situation)之下,由一方传达对方的情形, 都属于人际传播的形态。实际上,这是 一种宽泛得多的理解,包含了群体传播 (如“团体”可指与个人自然发生的社 会群体,家庭、亲友、社交圈等)和组 织传播
人际传播的动机(意义)
• 人际传播的首要动机和目的是获得信息, 以满足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 认知自我、他人与社会 •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 情感沟通的需要
人际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的了际传播具 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 非制度化的传播 私密性
• C.H.库利的“镜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概念 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库 利提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 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 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人内传播 与 人际传播
央 视 大 楼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

虽然我自己考的只是南开,我们系在新传业界没有什么影响力,但我想这本书应该很多学校都要考,毕竟算是国内最好的传播学概论著作之一了,希望对后来者有帮助。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解读Made by ljxljx俺认为的核心知识点(括号内数字为word页码):传播学的相关学科(1)社会传播的特点(1-2)精神交往理论(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2)信息社会(2)符号/意义(3)象征性互动理论(3)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消费文化)(3)人内传播(3-4)5W模式(4)传播总过程研究(5)人际传播(5)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为(6)霍桑实验(7)企业识别系统(7)大众传播(8)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8)李普曼/拟态环境(8)极权主义/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民主参与理论(8—9)大众传媒的特点(9)“把关人”(10)麦克卢汉(10-11)“电视人”与“容器人”理论(11)受众(12)大众社会理论(12)“拷贝支配”理论(12)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13)子弹论(13-14)传播流研究(14)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意见领袖”/两级传播(14)《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多级传播(14)“有限效果”理论(14)“说服性传播”研究(耶鲁研究)(15)“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免疫效果”/“警钟效果”(15)自信心假说(15)“使用与满足”研究(15-16)“议程设置”理论(16)“沉默的螺旋”理论(17)“培养分析”(17)“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18)传播学的形成与诞生(18)杜威/库利/帕克/米德(19)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19)施拉姆(19)香农/维纳(19)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19-20)第一章☆*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

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人内传播,什么是人际传播,二者各有哪些特点,能够用本章所学过的“主我与自我、自我互动”等理论解决传播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人内传播一、人内传播(一)人内传播的定义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如果我们把个人看做是社会传播系统中的个体系统,那么人内传播便是个体系统内的传播。

社会是由作为意识和行为主体的个人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也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二)人内传播的环节及特点(唯物主义认为:人内传播是人的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1.人内传播的环节: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人内传播还伴随着人的感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它们在很多情况下对人内传播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2.人内传播的特点(1)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

(2) 人内传播虽然与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3) 人内传播对外部世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这种能动性表现在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

(4) 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任何一种其他类型的传播都必然伴随着人内传播的环节,而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结果,也必然会对其他类型的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人内传播的互动性:(从社会心理过程方面来讲,人内传播具有社会互动性和互动机制)(一)人内传播有双向互动性人内传播不但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而且具有明确的互动机制。

人内传播是个人体内的信息传播活动,因此,不少人也将之称为“自我”传播。

这说明,人内传播是自我意识主导下的传播活动。

人的自我并不是封闭的和孤立的,相反,它是在与他人的社会联系中形成的,自我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互动性,而自我的社会性和互动性也体现了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学传播发展传播学健康传播学风险传播信息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双重偶然性传播隔阂第二章人类传播历史发展信息爆炸“信息过载”(信息超载)NII计划媒介发展的30年法则赛博空间第三章人类传播符号意义编码和解码能指/所指乔治·赫伯特·米德符号符号互动论符号的任意性语言符号互文性讯息信息与讯息非语言传播非语言符号索绪尔象征性互动理论象征性文化意义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传播者模式5W模式(拉斯韦尔模式)反馈香农—韦弗模式噪音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循环模式施拉姆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马赛克传播模式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另类媒体第五章人内传播人际传播自我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亲身传播主我/客我“自我互动”理论“镜中我”初级群体次级群体基模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社会认同模式群体规范群体压力流言奥尔波特公式集合行为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群体模仿群体传播公共传播组织传播第七章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社会雷达(环境监测)社会地位赋予功能麻醉理论结构功能主义信息环境拟态环境第八章媒介技术媒介组织地球村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热媒介”和“冷媒介”容器人“电子乌托邦”网络成瘾流媒体自媒体媒介生态环境媒介生态把关人(守门人)双重行动模式媒介事件社交媒体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传播制度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媒介责任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观点的自由市场哈钦斯委员会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受众分众观利基受众认知和谐论“政治及有倾向”假说媒体近用权媒介接近权受众商品论选择性接触受众的选择性接受心理和行为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受众的“碎化”受众的极化个人差异论IPP指数“使用与满足”理论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子弹论“证词法”《人民的选择》伊里调查意见领袖(舆论领袖)意见气候二级传播理论创新扩散传播流“元传播”有限效果论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恐惧诉求“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自信心假说宣传策略中的“洗牌作弊法”拷贝的支配第十二章大众传播效果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诺利·诺依曼涵化理论“上限效果”假说知识沟数字鸿沟媒介素养媒介教育视觉素养第三人效果框架研究受众框架媒介的铺垫作用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国际传播全球传播跨文化传播《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大众传媒宣言》《塔罗瓦尔宣言》《阿尔及尔宣言》信息主权文化帝国主义世界信息流通失衡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三个阶段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库利芝加哥社会学派李普曼刻板印象达拉斯·斯密塞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拉扎斯菲尔德施拉姆传播学经验学派阿多诺葛兰西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公共领域文化(工业)产业法兰克福学派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政治经济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观察研究法参与式观察重点访问焦点小组访谈法调查研究法民族志(人种志)方法文献研究法定量研究法抽样抽样调查法分层抽样整群抽样操作化随机抽样滚雪球抽样概率抽样内容分析法叙事分析控制实验实验研究法双盲实验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但其存在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第5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5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5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1.什么是人内传播?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答:(1)人内传播的含义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2)人内传播具有以下性质和特点:①人内传播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

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一个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

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②人内传播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

人内传播虽然与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人内传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就没有本质区别。

③人内传播对社会实践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这种能动性表现在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它不是对已有的知识、观念、思想进行简单“复制”,而是通过积极的精神劳动,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创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活动。

人内传播的过程由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环节和要素构成,是能动的意识、思维和心理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

④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社会传播的基础。

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它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任何一种其他类型的传播,如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等,都必然伴随着人内传播的环节,而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结果,也必然会对其他类型的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2.试述人内传播过程的主要环节或要素。

答: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这个过程是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或要素构成的:(1)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

感觉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对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如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软硬、凉热等作出的反映,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象征性社会互动

象征性社会互动

象征性社会互动(Symbolic Interaction)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互动效应。

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代表学者有米德(有“主我客我理论”),布鲁默(有“自我互动理论”),西布塔尼,特纳等,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该类理论认为研究象征性行为不仅能够揭示人的本质,而且有助于理解现实生活。

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人类特有。

象征符具有双层意义,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

两层意义之间必须要有某种类似性。

这种类似性基于社会生活的联想或想象。

象征性互动理论,倡始人是米德《精神、社会与自我》象征性社会理论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作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

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个基本前提:认识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行动的;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也称为符号互动,意义互动。

象征性社会互动,首先是一个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

被交流或交换的意义,对传播者是,为发出的符号赋予的含义和对符号可能引起的反应的预想。

对受传者而言,是对传来的符号的理解、解释和反应。

通常具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

意义交换有一个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或文化背景。

《新闻传播学》课程笔记

《新闻传播学》课程笔记

《新闻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传播的定义及特征一、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分享、接收和理解。

以下是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的详细解释:1. 传播者(Sender):信息的发起者,负责编码信息并将其传递出去。

传播者可以是个人、群体或组织,他们的目的、意图和知识水平都会影响信息的传播。

2. 信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或任何可以传递意义的符号。

信息必须被编码,以便通过特定的媒介进行传递。

3. 媒介(Medium):信息传递的渠道或工具,如空气(口语传播)、纸张(书面传播)、电子信号(数字传播)等。

媒介的选择会影响信息的传播速度、范围和效果。

4. 受传者(Receiver):信息的接收者,负责解码和理解传播者发出的信息。

受传者的背景、经验和态度会影响他们对信息的解读。

5. 反馈(Feedback):受传者对信息的回应,它返回给传播者,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传播的特征1. 社会性(Sociality):传播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它存在于人类的所有社会互动中,是连接个体和集体的纽带。

2. 互动性(Interactivity):传播是一个双向过程,涉及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互动。

有效的传播往往需要双方的参与和响应。

3. 心理性(Psychology):传播不仅是信息的物理传递,还包括心理层面的交流,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传递。

4. 目的性(Purposefulness):传播通常具有明确的目的,无论是为了教育、娱乐、说服还是其他目的。

5. 文化性(Culturalism):传播受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内容,传播活动也会塑造和反映文化特征。

1.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学的研究内容传播学是一门跨学科的领域,它涉及多个层面的研究:1. 传播的本质和特征:探讨传播是什么,它的基本要素和过程,以及它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新信息与认知基模吻合, 采取原有的解释和态度
新信息与认知基模不吻合, 确定新的解释和态度
强化原有基模
修改原有基模,形成新基模
作为分析、推理或判断的依据参与下一个信息的处理
(2)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 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详尽分析可能性”的理论
核心路径 边缘路径
以详尽的方式,用严谨的思考来处理信息 以较为粗略的方式来处理信息
第五讲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一、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 我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 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人内传播属于 人体内部的传播,但它仍然能够通过人的 活动表现出来。施拉姆这样阐释人的传播 行为:
1、一个事件发生了 2、这一事件刺激了A先生的眼、耳朵或其他感觉器官,
腺线,产生紧张(张力)、未讲话前的“感觉”等等 9、接着B先生开始按照他惯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把这些感
觉变成字句,并且从他“考虑过的”所有字句中 10、他’‘选择”或抽象出某些词,以某种方式安排这
些词,然后B先生相应地讲话,或做出行动,从而刺激了 A先生―或其他某人 11、这样,传播过程就继续进行下去 … …
C、第三,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我”概念。库利是在
1909 年出版的《社会组织》 一书中提出“镜中 我”概念的。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 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 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个人透过这面 “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 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他人如何“认识” 自己的想象;二是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 想象;三是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 的情感。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 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 中我”的主要机制。 除自我认知以外,相互认知也是确立有效的社会 协作关系的重要条件。

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

主 我
有 意 义 的 象 征 符
客 我
客我可促使主我发生新 的变化, 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 也可以改变客我, 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 互动形成新的自我 . 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 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 双向性和互动性,互动 双向性和互动性, 的介质是信息
一半天使一半魔鬼的精靈
(二)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要素
1、感觉-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感觉- 知觉-即感觉的集合, 2、 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 上对信息属性的综合 表象- 3、 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 头脑中的再现 概念-对同类事物共同的、 4、 概念-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属性的 认识。 认识。包括外延和内涵 判断- 5、 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 性的思维活动, 性的思维活动,在驾驭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 进行 6、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 推理- 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
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引用温德尔.约翰 施拉姆 引用温德尔 约翰 逊对人们对话过程的描述 阐释人的传播行为 渡边一央 人的视听觉信息 处理模式, 处理模式,充分反映了人内 传播的系统性. 传播的系统性
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互动的人内 传播
人内传播产生过程中的决定环节 1. 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 物的刺激感应性 2. 由刺激感应的反应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 觉和心理 3. 由一般的动物感觉和心理到能动的人的 意识的产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内省式思考
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 内省 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以完善个 人的品德和行为为目的. 人的品德和行为为目的 以解决现实目的为目的的自我反思, 以解决现实目的为目的的自我反思,称为内 省式思考 米德-内省是在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 米德- 况时才会活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因此,米德认为,自我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
构。人们如何建构自我往往很可能就会成为这样的 自我,这个过程,被称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对于自我的构成过程,米德做了极其富于
想像力的描述。这一描述也成为人内传播经 典的社会心理学表述,其核心概念有:
陌生人
婴儿没有自我的概念。1岁
时,儿童开始把自己与环
朋友
境区分开来。接下来,儿童
家庭
自我
在学习语言、对他人做出反 应、内化自己接收的反馈中, 老师
恋人
继续这一过程。
熟人
自我概念为行为提供重要的动机
• 信仰、价值观、感觉以及对自我的评价影响行为,
这是象征性互动理论的中心概念。米德提出,因为 人类具有自我,所以他们就有了自我互动的机制。 这一机制被来引导行为、行动。自我迫使人们去建 构他们的行动和反应,而不仅仅是表达它们。这样, 自我的这种机制,实际上也就是在建构着自我。
教义等 C,习得的符号体系 D,能指与所指关系的任意性
• 2. 运用象征符体系进行交流与社会合作,
进行象征行为。
• 象征性行为建构了我们的拟态环境
象征符号系统建构了一种社会现实,一种对应 于独立于我们意识的客观现实与由我们的主观意 识所形成的现实之外的第三种现实。实际上,这 是一种楔入进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间的象征性 现实。
象征性现实的存在,表明我们的意识与经验并 非直接指向客体世界,而是指向由人工符号所组 成的拟态环境,这个环境(世界)塑造、限定了 我们的意识和行为。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人类如何与他人共同创造 象征性世界,这样的世界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人类 行为。对此的深入研究,形成了象征互动理论。
二、象征性互动理论
• 顾名思义,象征性互动理论(symbolic
主我和客我
• 米德关于自我的理论中提出,通过象征性行为,
人们既可以成为自己的主体,也可以成为自己的 客体。作为主体,我们行动。作为客体,我们观 察自己的行动。米德把主体的自我,称为主我 (I),把客体的自我,或被观察的自我,称为客 我(me)。主我是自发的、冲动的、具有创造性 的,而客我则更具有反思性和社会意识,是与他 人的期待相一致的自我。主我与客我处于不断的 冲突与协调过程中,从而形成了自我内部的传播, 即,人内传播。
interaction theory, SI)的中心问题是 象征符号与社会互动之间的关系,或者说, 是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这一理论主要 由芝加哥社会学系的社会心理 学者米德(George H. Mead)、 布鲁默(Herbert Blumer)等 人提出,并成为影响传播学的重 要理论资源。
• 第三,意义在解释中得到修正。布鲁默指
出,这一解释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 段,行动者确定一个具有意义的事物,这 一过程通过传播保持一致。第二阶段,行 动者选择、检查并在他们所在的语境中进 行意义转化。
2.自我概念的重要性
• 象征性互动理论第二个贯穿始终的思想,是
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重要性,即人们 对自己的相对稳定的一系列感知。
案例:Innes的警察形象研究
• Innes,M.(2002)《警察对凶案调查的象征性建
构与组织传播》
这项研究的内容是凶案调查如何在警察组织内部和 外部公共中被建构的。英尼斯在文章开头提出,警 察们一般认为他们的工作主要是与犯罪分子作斗争, 或者是类似的任务。认为自己“是一个对大众有利 并必不可少的国家权力。”接下来,他从其他研究 中发现,这种对警察工作的象征性建构并不准确, 因为警察的工作主要集中于维持社会秩序,而不是 与犯罪分子作斗争。但是,尽管这些研究提出了不 同的“现实”,但是警察与犯罪分子作斗争的象征 符号仍然在不断地被建构。
第五讲 象征性互动理论与人内传播
我们无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 明白自己,我们搞不清楚自己,我们的永恒 判词是:“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 对于我们自己,我们不是“知者” ……
——尼采
一、象征符与象征行为
• 1. 复习:象征符号(symbol)的四特征:
A,人工符号 B,表示具体和抽象事物,后者如观念、思想、
自我交谈与自我的建构
• 自我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构。自我不断通
过自我交谈来建构自己。
• 自我交谈最重要的活动是角色扮演,或称角色转
换。 • 角色扮演:通过象征符号的想像把自我变成他人的自我。
这一过程又称为角色转换,因为它要求一个人悬置自己的 思考角度,从想像中的另一个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当我们 试着想像着另一个人会如何看待某件事时,或者,当我们 想像别人会怎么做时,我们就在进行角色扮演。
• 1993年,美国学者拉罗萨(Ralph
LaRossa)和赖茨(Donald Reitzes)总 结出象征性互动理论的七个核心假设,其 中包含三个核心主题,即:
意义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性
自我概念的重要性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意义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性
• A,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义不是任何事物本身固有的,而是由
人们通过传播过程建构起来的。
休闲秀:活得真累,这样发呆,啥也不想真好!?得 挣多少钱才能无忧无虑的发呆?怎么去挣这些钱?老板应 该有……万吧?他这个傻瓜,就没想到来这里坐坐发呆? 真应该拉上XX来这里!?唉,我的游记写些什么?
发呆秀:网上说,丽江是发呆的地方,我也在丽江发 呆了!?我在发呆,那些游客们看到没?
休闲:那朵云像什么?
角色扮演,特定的他人(particular others) 与概化的他人(generalized others)及主我和 客我。
• 角色扮演(role taking)指的是通过象征性想象
把自我变成他人的自我,也就是要求一个悬置自 己的思考角度,从想像中的另一个人的角度来看 问题。米德认为,角色扮演是一个有助于我们更 清楚地认识自我的象征性行为,甚至可以使我们 建立起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3.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 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最后一个主题是个人自
由和社会限制之间的关系。米德和布鲁默 在这一问题上采取了中间立场。他们既强 调社会过程的秩序,也强调社会过程的变 化。关于这个主题的假设包括: 1),个人和群体受到文化和社会过程的影 响; 2),社会结构通过社会互动发挥作用。
符号互动理论的评价
• 米德认为,自我是一种特殊的角色扮演,是想像
我们如何从他人的角度看自己。他借用库利的概 念,将这一现象称为“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即从他人的注视中看到自我的能 力。
• 这种能力与三个过程有关: • 1.我们想像自己怎样出现在他人面前。 • 2.我们想像他人对我们的出现作出何种评价。 • 3.我们对这些自我印象感到痛苦或自豪,从而对
来决定如何对他人采取行动。
人们经常把戒指与爱情和承诺的联系 在一起,戒指因此也就成为法律和情感的 象征,因此,大多数人
认为这个符号象征具有
正面意义。但有一些人
把婚姻看成是一种无形
的压迫,这些人就会对
戒指和其他被视为可视
的象征符号产生负面的反应。他人也将视 某人对象征物的意义界定而采取行动
你如何看待卡扎菲? 你赋予多国联军轰炸 利比亚以什么样的意 义?
• B,人们之间通过互动的传播行为获得意义。
事实上,互动的目标就是创造共享的意义。 1969年,布鲁默在解释意义在人类行为中 的重要性时提出了三个基本假设,即, (1),人是根据“意义”来从事行动的, (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中创造的, (3),意义在解释中得到修正。
• 首先,人们根据他人赋予某个事物的意义
自我进行调整。
• 对于这些想像中的他人,米德进行了进一步的细
分,分别称为特定的他人(particular others) 和概化的他人(generalized other)。前者是社 会中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个体,后者则是整个社 会群体的态度。
• 这些想像中的他人接近于米德关于自我的另一个
重要分类:主我(I)和客我(me)中的客我。 自我的形成,米德认为,是主我和客我的结构过 程。
• 当我们提出“我是谁”的问题时,这个答案
就涉及到自我概念。可以描述性地说,一个 人对自己的外形、角色、才能、感情状态、 价值观、社会技能和缺陷、智力等方面的认 知就构成了他的自我概念。
• 同时,象征性互动理论还关心人们是如何建
立自我概念的。
• 象征性互动理论把个体看作是一个主动的
自我,它不断地与他人进行互动。
• 象征性互动理论“在本质上提供了一个帮助我们
理解人类如何与他人共同创造符号世界,这个世 界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人类行为的理论框架。” (LaRossa & Reitzes)
• 象征性互动理论成为一座连接关注个人的理论和
关注社会力量理论的桥梁。社会在个人的互动中 才能成为实在的、真实的,这个人的生活和工作, 以使自己的社会世界充满意义。
• 在自我概念重要性的主题之下,包含 着两
个主要假设: 1),个人在他人的互动中建立自我概念; 2),自我概念为行为提供重要的动机。
• 象征性互动理论对传播理论最有意义的是
对人们如何建立自我概念的描述。
个人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建立自我的概念
• 这个假设认为,只有通过与他人接触,我们才会
获得自我的认识。人们的自我概念不是与生俱来 的,而是通过互动逐渐学习的。
• 米德认为,角色扮演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自我的符号性行
为,甚至还可以建立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骑 •行 •西 •藏 •的 •启 •示
人内传播:思想
• 思想 自我内部进行的交谈。
• 丽江发呆的可能思想:
失恋:男(女)人都不是东西!?什么事让他(她) 离开了我?我做错了什么?如果再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我 该怎么做?我该试着挽回还是放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