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微课例
初中物理微型课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微型课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6903c74d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43.png)
初中物理微型课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物理概念和知识点。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物理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物理概念和定义的介绍。
2. 相关实验的演示和讲解。
3. 问题解答和讨论。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2. 理论讲解:简要介绍本节课的物理概念和定义,结合生动的例子进行解释。
3. 实验演示:进行相关实验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 实验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5. 问题解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与学生展开讨论,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和材料:列出所需的实验器材和材料清单。
2. 教学课件:准备相应的教学课件,包括理论讲解和实验演示的内容。
3. 参考书籍:列出相关的参考书籍和资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参考。
五、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内容撰写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问题提出和解答的能力等。
六、教学反思教学结束后,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准备。
以上是初中物理微型课教案模板的基本要素,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增删。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410d186a417866fb94a8e34.png)
真菌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出病毒、细菌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
教学目标 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微生物有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
关爱健康的情感。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生物一年,有了一些生物基 学生学习能
础,对于微生物他们并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困难。 力分析
八年级学生比较好动,提倡学生,动手动脑自己学习。
的)食物放久了为什么会发霉?
述:这些
述:一般我;们将一些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述:所以在显微镜发明以前,人们对于微生物是没
有具体而直接的认识的。
述:微生物包括哪些生物呢?
教学过程
回答
[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草履虫、变形虫、
症原虫等)、一些藻类、立克次式体(非常小,杆状,
引起斑疹伤寒)]
物与我们生活的联系,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也有有弊,有利:生产、食
品加工、医疗等。有弊:致病,食物腐败等。本节内容
学习结束后,让学生基本掌握微生物的特点,可以解释
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如果可以加以应用,教学效果
更佳。
教学策略选
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本节课前老师会引导学生
择与设计 观察身边的微生物,自己预习,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
了理论知识后,安排学生进行一堂实验课,让学生理论
结核实际,采用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在乐学中收获。
述:2003 年引起全国上下一片恐慌的 SARS 是由什
么引起的?美味的酸奶是如何制做的?(利用什么制做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生物
教学课例名
《神奇的微生物》
“悄悄变化的我”教学课例及点评
![“悄悄变化的我”教学课例及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8364812e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c2.png)
“悄悄变化的我”教学课例及点评《悄悄变化的我》是一篇极具启发性的教学课例,全面展现了人类心理、思维与行为在成长过程中的悄悄变化。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本课例引发学生对自我认识、人际关系、心理变化等方面的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一、教学课例】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成长过程中人的心理、思维与行为的变化;2.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与自我管理能力;3. 引导学生倾听和理解他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班级之中的“不好好学习”的普通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 他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个微小的过程而逐渐形成;3. 通过他的学习与生活经历,学生能够理解人的变化是悄悄发生的,需要一个个微小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观看《悄悄变化的我》故事视频;2. 分组讨论,学生交流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悄悄变化;3. 教师进行梳理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成长中的心理、思维与行为的变化;4. 学生展示成果,共同分享成长故事。
四、教学方式1. 视频展示;2. 小组讨论;3. 思维导图与总结;4. 学生成长故事分享。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展示与分享,评价学生对成长过程中心理、思维与行为变化的认知情况;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思维深度。
该课例引发学生对自我认知的思考。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的心理、思维与行为都会发生悄悄变化,但这种变化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一个个微小的过程逐渐形成的。
这种悄悄变化的存在,需要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和交流,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以及自我认知中的变化和发展。
该课例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与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在观看故事视频后,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和思维导图的方式,理清自己的成长问题,找到成长过程中的进步和改变。
并且,学生还可以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从而加深对自我的认知,并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认识自己,关注自己的成长,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案例模板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案例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d7a20599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bf.png)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案例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小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 理解和应用基本的数学概念,如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发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将涵盖以下内容:1. 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2. 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3. 数字的排序和比较;4. 分数的简单应用。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入本课的主题;2. 概念讲解:以简明易懂的方式介绍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3. 实例演示:通过具体的实例演示如何进行加减乘除运算;4. 练习巩固:提供一些练习题供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6. 总结回顾: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并鼓励学生自我评价。
四、教学资源- 数学教材:根据学生的年级和水平选择适当的数学教材;- 实物教具:如计算器、数字卡片等,用于辅助教学;- 电子白板或投影仪: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解题步骤。
五、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作业评定:批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并给予反馈和建议;- 小测验:通过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一份小学数学微课教学案例模板,根据具体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特点,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地理微教案模板(精选4篇)_地理微课教学设计模板
![地理微教案模板(精选4篇)_地理微课教学设计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e82cd1f502020740bf1e9b06.png)
【讲解新课】下面我们再来看这样的一张地图,(插入ppt )在这个地图中我们没有看到方向标而是看到有经纬网,这样的地图我们怎样来确定方向呢?前面的章节我们了解到了经纬线是可以指示方向的,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所以有经纬网的地图了我们要依据经纬线指示的方一直确定该地图的方向。 【活动】完成学习卡其次题
3、培训期间,经过培训团队与参训老师的共同点评、指导、打磨,培训结束一周时间内经过个人后期修改、完善,正式录制不超过15分钟的微课,提交到本学科培训团队组建设的qq群,供参训老师共享沟通。培训团队按参训老师总数的10%评出优秀微课,形成精品课例,整个暑期培训结束后,市教化局发文表彰。
三、微课教学设计范例
【总结】地图方向的判读,我们就讲完了。我们来小结一下刚才讲的学问点 有指向标的地图:依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示正北方。 有经纬网的地图:依据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来定方向
既无指向标有无经纬网的地图: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教学效果的预料】:我想通过简洁地图来描述几种确定地图方向的方法。学习每一种判读方法的时候,插入练习题来巩固学生对学问点把握。最终的总结可以再一次加起学生对学问点的理解和巩固。 【教学反思】
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与自然环境联系最亲密、相互影响最深刻的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人类的生产活动总是在肯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也是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深化而不断扩大和加深的。本微课程紧紧围绕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通过介绍季风水田农业的地域分布和影响区位因素,阐述了季风水田农业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这一节课,主要是阐述季风水田农业,重点分析这一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区位条件。
初中微型课获奖教案
![初中微型课获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966c0f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c0.png)
初中微型课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理解,使学生掌握《背影》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增强家庭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背影》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分析父亲的形象,体会父爱的伟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背影》的写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父亲的形象,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中感受父爱的伟大。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亲情故事,感受家庭的温暖,培养感恩情怀。
6. 小结作业: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五、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营造温馨的氛围,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习。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2. 学生对父爱认识的深化,家庭观念的增强。
3. 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感恩情怀的培养。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背影》,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7190bf690c69ec3d4bb759d.png)
力 分 析 教 本节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完成基础知识 学的学习,通过课堂练习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最后教师点拨、小结 策复习巩固。为了使教学活动生动起来,教师要多方开发教学资源, 略制作图文并茂的 PPT 课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 选学生的学习思维。通过学生学习之后在全班交流微生物与人类的关 择系的知识点,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搞懂微生物知识在社会 与生活中一些运用和原理,一举多得。 设 计
研享,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一些 究重点的知识需要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才能突破和巩固。 综 述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 初中生物
科 教 《神奇的微生物》 学 课 例 名 称 教 微生物个体微小,但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练习紧密,结合生产 材生活中的事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 分 析 教 1 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 学 2 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目 3 举例说出病毒、细菌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标 学 1.七年级学生好奇心较强但动手能力比较欠缺,好动自控能力 生弱 学 2.知识结构简单,对一些抽象知识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习 能
幼儿园微课程案例
![幼儿园微课程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a1e3f8e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77.png)
幼儿园微课程案例幼儿园微课程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的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处理,通过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传播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本文将以一位幼儿园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微课程案例为例,探讨幼儿园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这位幼儿园老师在教学中遇到了一个问题,如何让幼儿在玩耍中学习?针对这一问题,她设计了一堂微课程,以“小小园丁,我会耕耘”为主题,通过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会耕耘、播种、浇水、收割等农作物的过程,引导幼儿了解农作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在微课程的设计中,老师首先确定了教学目标,即通过游戏引导幼儿了解农作物生长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其次,她设计了一系列的游戏环节,如模拟耕耘、播种、浇水、收割等环节,让幼儿在游戏中亲身体验农作物的生长过程。
同时,老师还设计了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微课程的实施中,老师首先通过幼儿园内部的网络平台,将微课程资源发布给家长和幼儿,让家长和幼儿提前了解微课程的内容,并做好准备。
然后,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和激发,让幼儿参与到游戏中,亲身体验农作物的生长过程。
在游戏结束后,老师还组织了一次小结活动,让幼儿回顾游戏中的收获和体会,加深他们对农作物生长过程的理解。
通过这堂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老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幼儿在游戏中不仅学会了耕耘、播种、浇水、收割等农作物的过程,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家长也通过微课程资源的发布,了解了幼儿的学习内容,可以在家中进行延伸教育,提高了家园合作的效果。
综上所述,幼儿园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同时,通过网络平台的发布,还可以加强家园合作,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学习内容,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案例分析,可以为幼儿园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发。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神奇的微生物》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神奇的微生物》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6416c16551810a6f424864e.png)
学科
初中生物
教学课例名
《神奇的微生物》
称
(简单说明本课的学习内容,说明课题教学的重点
和难点)
神奇的微生物”一节内容涉及了 2 个重要概念,即
“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可以根据特征将生物
进行分类”以及“不同类群的生物各有其特征,在生物
圈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极为重要”。本
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正确地认识细菌,培 养学生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待。给学生 传递一种珍惜健康、珍爱生命的理念。
一、导入:借助腐烂的梨和芒果,提问学生它们腐
烂的原因,由此引出微生物,再通过介绍微生物的主要
特征和包括内容,引出本节学习的课题—细菌。
㈠、细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
1、形态、大小
教师播放光学显微镜下的细菌和不同形态的细菌
图。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感受细菌的不同形态和大小。
并尝试对图中细菌进行分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细菌形态、大小、用具。
学生交流 1-2 分钟后,教师要求学生把课本关起 来,进行提问试教学。
、填出细菌的结构。(教师播放细菌结构图)说出细 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教师展示细菌的结构:
细菌的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 鞭毛-有助运动 ⑵、描述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当学生掌握细菌结构后,教师口头提问以下问题: ⑴、细菌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吗 ⑵、细菌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 ⑶、像细菌的这种细胞结构组成的生物叫什么生 物? 教师详细讲解植物细胞核和细菌核质区别:细菌细 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核区,核质裸露,没有核膜 包被。像细菌这样的细胞称为原核细胞,由原核细胞组 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细菌的结构特点:⑴、有细 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荚膜、鞭毛。⑵、单细 胞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无叶绿体,属于原核生物。 课件展示总结内容。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第十四章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第十四章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ded3b9d58fafab068dc02e3.png)
我认为这是很好的课堂授课方式。
教学活动选取其中的小组竞技为例:
1.挑选两个小组参加课堂小游戏,通过希沃电子白
板的竞技游戏,让同学们一起区分植物细胞和细菌的结
Hale Waihona Puke 构差异3.得出植物:真核生物自养型;细菌:原核细胞异养 教学过程
型。
4.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大多数)。
通过思维导图展示与扩展:
寄生:从活的生物体内吸取营养物质的方式。
心理上也趋向成熟,较初一的积极活泼而言,多了些理 力分析
性和内敛;思维方式上也更开阔,主观能动性更强,要引
导的方式与方法。
在神奇的微生物一节的教学中,我重点通过学生互 教学策略选
动,与学生完成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对微生物的结构以 择与设计
及分类等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学生游戏过程
中,即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有锻炼学生思考能力,
腐生: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获取营养的方式。
本节是多彩的生物世界的最后一节内容,在学习本
节后,学生应该对生物的种类以及各种不同生物大概的
特征要有一定的了解。在神奇的微生物一节中,应该更
加注重不同生物资料的收集,不单要有图片展示,还要
课例研究综 有视频以及学生动手的接触,所以在这一节中,我设计
述
了探究、观察、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等方式,
力求把课堂交给学生,使他们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在
增强学生对细菌、真菌、病毒的认识基础上,我还未学
生制定了关注健康、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价值目
标,重点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不单单要学,还要建立终
身学习的目标,为他们真正的打开生物学的大门。
主要结构,并能例举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他
们在分类学上的一个大概地位。难点在与如何正确的描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及总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及总](https://img.taocdn.com/s3/m/e6f6d8a2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ab.png)
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进展。
参加学术研讨会和讲座
02
积极参加国内外生物学领域的学术研讨会和讲座,与同行专家
交流,获取前沿信息和学术动态。
关注生物教育政策和发展趋势
03
了解国家教育政策改革和生物学科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教学
思路和策略。
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培训,提高实验技能水平
参加实验操作培训课程
参加针对初中生物教师的实验操作培训课程,学习规范的实验操 作技能和生物安全知识。
开展实验教学研究
结合教学实践,开展实验教学研究,探索实验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 略。
组织学生生物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开展生物实践活动,如生物标本制作、生物实验等,提高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反思总结,持续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
撰写教学反思日记
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日记,记录教学中的得失和改进措施,促进自 我成长。
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实验辅助教学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加
深对微生物的认识和理解。
网络辅助教学
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查找 、整理与微生物相关的资料和信 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03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引入主题
播放一段关于微生物的短视频, 展示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 中的重要作用,引起学生的兴趣
。
专注度
学生是否能够集中注意 力,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听讲。
合作能力
学生是否能够与同学合 作,共同完成任务或实
验。
表达能力
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准 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
想法。
作业布置及批改方式选择
作业类型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选择适当的作业类型,如练 习题、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
小学科学教学课例《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课例《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fb6ba7e6529647d262852b4.png)
学科
小学科学
教学课例名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
称
《水滴里的生物》主要是让我们观察一滴水里面的
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观察是我们在科学探究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从一开始
接触科学这门课,我们就教给孩子各种观察的方法,除
了利用我们身体上的各种感官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外界 教材分析
的工具来观察,譬如说放大镜。但是在这儿我们也要让
学生明白,但以前的观察各种方法都是对显性的宏观世
界的观察,而要想去观察隐性的微观世界,我们就必须
借助显微镜这种工具。用显微镜观察并描述水滴中的微
生物是本课的另一重点。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
信心。由于显微镜是学生新接触的工具,调节过程需要
一定的耐心,另外我们学校的显微镜过于老化,对于调 试效果不是很理想,也从根本上影响了学生的热情。
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
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教学目标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
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
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
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由于是新接班级,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多,只知道原 来我校两个班级的学生纪律不太好,成绩一般,学习积 学生学习能 极性不高;而这学期新并入我校的六年级 4 班人数较 力分析 多,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生的动手实践能手较弱。多 数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不够重视,导致科学意识淡薄, 科学实验的操作不熟练。
什么是微课及微课范例解读
![什么是微课及微课范例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11436e6b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70.png)
什么是微课(一)及微课范例解读?微课又称微课例或微课堂,主要以视频的方式记录课堂某学科知识点的教与学,此外还包括与其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素材、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学生反馈、专家同行点评等多种教学辅助资源。
一个“微”字就可以说明微课的关键所在。
“微”字意味着微课的上课时间短,而时间的短暂决定了课堂的学习内容少而精。
一般来说微课有四个基本特点:时间短、内容少、容量小、情景化。
例如,微课的时间在5—8分钟为最佳;课堂只需要关注一个知识点的解决;视频容量只有几十兆,而且采用支持网上在线播放的常见格式(RM、WMV、FLV等),方便教师和学生播放、下载保存到手机或手提电脑实现移动学习。
微课最具特色的是可以模拟真实课堂的教学环境,教师教学设计虽然紧扣学生的学习需要,但可以不需要学生在场学习,教师只要在录制视频时预设教学场景,把握知识点的演示或讲解就可以了。
这样对缺乏名师指导或者交流不便、讯息落后地区的学生很有益处,他们可以通过观看网络微课视频,获得更多优秀教师的学习指导,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也可以通过网络留言反馈自己的学习效果和疑惑之处,因此扩大了教师和学生群体交流的数量和范围,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正因为微课是课堂教学与网络信息化结合的产物,带有科技产品易传播、高浓缩、易保存的特点,所以对辅助传统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便教师观摩反思、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多有益处。
下面是一位参加过首届微课程大赛教师的参赛心得,仅供大家借鉴和揣摩。
她在获得对微课的感性和理论认识后,结合音乐学科的教学特点,设计一节音乐微课《认读四分休止符》制定了四点原则,力求借助微课的力量发挥出音乐教学的最大特色。
其内容如下:1.选择一个典型知识点,力求准确表述课题微课的教学知识点通常要选择学生课堂学习的一个重点、难点或疑点,而且是大多数学生无法完成,需要教师引导解惑的问题。
知识点在传统课堂的教学中一样重要,不同的是传统课堂除了完成知识点的教学,还安排了其他环节的活动游戏,而微课的内容则是一堂课教学内容精练、浓缩的精华。
怎样上好20分钟的微型课
![怎样上好20分钟的微型课](https://img.taocdn.com/s3/m/1b2bc6b581c758f5f71f675b.png)
二、1、微型课与微课不同:
微课的特点:(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 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 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 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 或“微课例”。(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 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 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 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 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 ”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3)资源容量较 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 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 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 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 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 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2、微型课与说课的区别
• 微型课和说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
式,切忌把微型课与说课等同起来。
“微型课”的本质是课,具有课的基本属 性。微型课实质上就是一节课,与常态课 不同的是它时间短,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 。而“说课”重点在“说”。说目标、说 教法、说流程……是在“纸上谈兵”,不 是在上课,是在告诉大家准备怎么上,为 什么这么上。
因此它常被教育行政单位或教科研部门 用在很多赛课活动中,来助推教师教学能 力的提高和进行甄别评估优劣。
1、微型课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再现,与常态课不同 的是它时间短。 2、微型课的具体过程和常规课堂教学是一样的, 也就是教师在讲台上把教学过程进行展示,期间包 括老师问题的提出、课堂活动的安排、学生合作解 决问题等过程都要再现。
怎样上好20分钟的微型课
![怎样上好20分钟的微型课](https://img.taocdn.com/s3/m/bc493147b0717fd5370cdc9b.png)
板书设计要精心设计,做到精练、完整、美 观和要点突出,线索清晰。
整理课件
17
6.教学环节要齐。 一是要简约完整——使其“简单”而又“深 刻” 。
过程简约:
整理课件
5
二、微型课的现存问题
1.目标过多。目标确定过多,不会根据目标精 选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不突出,讲得面面俱到, 在简短的时间内,好像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讲到了, 但又是方方面面的内容都没有讲清楚
2.忽略学生。为完成教学内容,忽视学生的主 体地位和不重视对教学过程生成问题的调控。
3.心急语快。因为受时间限制,教师的心态不 稳,语速过快。
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思考自己的教学特 色亮点是什么,在讲课过程中就充分地把它显 示出来。
整理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1
四、处理好两对矛盾
1.处理好“多”与“少”的矛盾。 微型课时间有限,教学内容的容量有限,处理
好“多”与“少”的矛盾,做到恰到好处,犹为 重要。内容过多,未免庞杂;内容过少,未免空 洞。“庞杂”则显重点不突出,“空洞”则显内 存不丰厚。
整理课件
11
2.切入课题要快。 微型课教学时间短,导课必须简洁快速,吸
引学生,激发兴趣。同时还要新颖,不落俗套。 或以课题导入,或以问题导入,或以基本内容 导入,或以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导入。时间控 制在1分钟左右。
导入的方法是灵活的,切入的途径是多样的, 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哪条途径,都要求引人 入胜,力求新颖,更要求与题目的关联紧凑, 迅速切题,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这是导课 必须遵循的原则,有利于把较多的时间分配给 内容的讲授。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d4dfefd7cd184254a353548.png)
1、描述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
类生活的关系。
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秩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
2、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出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收集整理从网上查询有关细菌、真菌、病毒的 信息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 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通过探究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培养动手操作 的实验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小组探究中培养合作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 态度。 2、关注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事物都是一分 为二的辨证观点。
择与设计 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的影响,和学生一起讨论微生物的优 劣,既要学生认识各种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又要让学生
理解并认识微生物的作用以及对我们人类的危害,正确 看待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建构模型,形象直观地了解细菌结构 首先,教师让学生看图说话,使学生了解细菌主要分为 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细菌的主要 结构及功能。并请学生将黑板上的细菌挂图各部分结构 “贴一贴”,将各部分结构名称在挂图上通过贴纸的形 式标示出来。 教师展示植物细胞结构图,请学生回顾植物细胞基本结 构。并要求学生利用红色贴纸将细菌细胞和植物细胞相 似结构标示出来,用黄色贴纸将植物细胞、细菌细胞不 同之处标示出来。通过让学生上台贴细菌各部分结构名 教学过程 称以及比较细菌和植物细胞区别,使学生了解细菌和 动、植物细胞的本质区别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教师详细讲解植物细胞核和细菌核质区别:细菌细胞没 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核区,核质裸露,没有核膜包被。 像细菌这样的细胞称为原核细胞,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 物称为原核生物。然后,告诉学生,有些细菌还有荚膜 和鞭毛。 最后,学生小组合作,建构模型,更形象直观地了解细 菌的各部分结构及功能。在学生建构模型之前,教师先 展示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制作的模型照片,指导、开
六年级语文微型课教案
![六年级语文微型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f6030f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0d.png)
六年级语文微型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成语的含义及用法。
2.学会运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3.能够在阅读中感知和应用成语。
4.加深对汉字和成语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内容成语故事《刻舟求剑》三、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10分钟)先与学生互动,问学生以前是否听过成语故事。
然后教师介绍本课要学的成语故事《刻舟求剑》,通过讲故事引导学生学习成语。
2.讲述成语故事(25分钟)教师讲述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注意表情、语调抒情。
3.理解词语(10分钟)教师将故事中涉及到的生字生词逐一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成语及应用(20分钟)教师先讲述成语“刻舟求剑”的意思,并给学生讲解其来源和用法。
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并分组展示应用成语的场景,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5.课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堂练习,如编故事、填空、造句等。
6.总结复习(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复习所学知识点。
四、教学重难点1.学习成语“刻舟求剑”的实际含义及用法。
2.引导学生加深对汉字和成语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故事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和展示成语的应用场景,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书本七、教学评价1.在学习故事中,学生表现积极,大多数学生能沉浸在故事中,理解故事内容。
2.通过教学,学生明确了成语“刻舟求剑”的实际含义及用法,学生分组展示及讨论成语的应用场景表现积极。
3.在学习中,教师能够耐心细致地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增强学生对汉字和成语的理解和掌握。
微能力点学科教学课例
![微能力点学科教学课例](https://img.taocdn.com/s3/m/40b49a9c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ac.png)
微能力点学科教学课例引言微能力点学科教学是一种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潜能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批次设定学习目标和个性化指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以数学学科为例,介绍如何设计和实施一节微能力点学科教学课例。
1. 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具体包括: - 了解常见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 能够绘制常见函数的图像,并分析其性质; - 掌握函数图像的平移、伸缩和翻转规律; - 能够应用函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包括: - 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介绍; - 常见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线性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等; - 函数图像的平移、伸缩和翻转; - 函数的应用:实际问题的解决。
3. 教学步骤本课采用微能力点学科教学模式,分为预习阶段、教学阶段和巩固阶段。
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并完成一份预习测验。
预习测验旨在了解学生对函数的基本概念和图像的掌握程度。
3.2 教学阶段步骤一:导入新知识教师通过简洁有趣的导入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给学生展示一些函数图像,让学生观察图像特点并猜测函数表达式。
步骤二:知识讲解与示范教师以讲解的形式介绍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并通过示范绘制常见函数的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特点。
步骤三:小组探究与合作学习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常见函数(如线性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等),探究该函数的图像特点和性质,并在小组内分享和讨论。
教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与交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步骤四:知识梳理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引导学生总结函数图像的平移、伸缩和翻转规律,以及函数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步骤一:练习与巩固教师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函数的定义和性质,进行图像绘制、性质分析和应用解决问题等练习。
步骤二:学生展示和评价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几个典型题目进行展示和讲解,引导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思路和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微课例
![小学数学教学微课例](https://img.taocdn.com/s3/m/aa5dbade581b6bd97e19ea8a.png)
小学数学教学微课例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
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
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吕薇教师教学《认识角》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教师设计的“我们去旅游”的情景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口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生:交通标志师:它们有什么不同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师:还有吗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师:什么不同生:转弯指示牌表示……,限速警示牌表示……,生2:我不同意…..接着学生争论起来。
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
我们老师总是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千方百计创设情景,再引出问题;在这些情景的渲染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会抛出一些无关的问题,并且认为完全尊重学生的所有问题和兴趣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生1已经讲到要害时,教师的那句“还有吗”,本是想让更多的学生来叙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不想教师的随意发问是画蛇添足。
可见,教师的设问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发问,就不能发挥相应的价值和作用。
教师的问要适可而止,把握好度,当学生偏离基本的思维方向的时候,教师来一点“武断”的纠正也是必要的。
[案例背景]前几天上了一节“三角形的面积”感触颇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教学微课例
方殿君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课标版第九册第七单元21.《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
研究观点: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
一、微设计
1.明确问题
以《圆明园的毁灭》的三自然段为例,指导学生如何整理、运用收集到的资料。
2.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把握段落中心
1.出示课件,展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2.再读中心句,感悟圆明园建筑的宏伟。
环节二:学习作者围绕中心,整理、运用收集的资料的方法。
1.引导提问:自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围绕着中心整理、运用搜集的资
料的。
2.学生讨论。
3.以文为本,指导学生围绕中心,整理、运用收集的资料的方法。
(1)引导学生理解,第三自然段的前三句分别从“景物类别”、“建造方法”、“建筑特色”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2)通过学习第三自然段第一句,抓住“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热闹街市”、“田园风光”这些词语,感受作者选取的材料典型,具有对比性。
(3)引导学生学习“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的句式,感受这一写法让文章条理清晰、富有韵味。
环节三:迁移运用。
运用微资源:雨果先生对圆明园的描写,引导学生学习用恰当的语言串联资料的方法。
二、微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继续“走进”圆明园。
历史的长卷徐徐展开,圆明园这座皇家园林,带着历史的沧桑,向我们讲述着昔日的辉煌。
播放《圆明园复原组图》
师:眼前的这一切美景,真如法国作家雨果先生描述的那样:“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漫步园内……(教师引读)
生:齐读“漫步园内……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这句话也是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
师:刚才我们交流了大家收集的有关圆明园建筑特点的资料,老师也有三个有关圆明园的数字和大家分享:“100000、600、150”。
圆明园占地10万平方米,园内悬挂匾额的建筑600座,园内有150余景,建造修缮历经150余年。
这么多的资料如果我们全部不加整理的罗列,这篇文章会怎么样?
生:文章会显得没有条理、凌乱。
师:请同学们自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围绕着中心整理、运用搜集的资料的。
可以在批注后同桌讨论,讨论时间1分钟。
生:我发现这个自然段对圆明园的景物进行了分类。
(板书:进行分类)师:是如何分类的?
生:比如第一句话(读第一句话),这句中提到圆明园有殿堂、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这就是把景物进行分类。
师:你读的真仔细,这是作者按景物的类别分类的。
生:还有第二句话(读第二句),这句前半句说的是圆明园有的景物是仿造各地名胜建造,而后半句说的是圆明园中有的景物是建造者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
师:是啊,像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这样的景物现实中存在吗?生:不存在,其实是建造者想象出来的。
师:你说的太棒了,作者根据建造的方法分类,这样虚实结合的建造方式这令人惊叹。
生:我发现建造的方式还有不同的地方,有民族建筑和西洋景观的区别。
师:作者还根据建筑的特色进行分类,三句话就涵盖了150余景。
师:除了分类的方法外,作者选择的景物还有什么特点?请大家一起来读第一句。
生齐读第一句话。
师:如果我把这句话改为:“圆明园中,有殿堂,也有亭台楼阁;有‘买卖街’,也有山乡村野。
”行吗?
生:我认为原句更好,因为金碧辉煌让我们感受到殿堂很宏伟,很大,玲珑剔透正好相反,说明亭台楼阁很精巧,很小。
热闹街市写出了买卖街热闹的特点,田园风光让我们感觉很宁静。
师:你关注到句子表达间的内在关联,太棒了!是的,作者选择的景物很典型、也很有对比性,园中景物大小相间,动静结合,我们不得不赞叹建造者的伟大。
(板书:典型、对比)
师:我们再看看,作者是如何将三句话进行连接?
生:作者用了“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的句式。
师:这样的表达真是条理清晰,富有蕴味。
(板书:恰当的表达方法)除了可以用关联词把材料进行串联外,你还能想出什么方法?
生1:对比生2:排比……
师总结:作者就是这样利用收集的资料,围绕中心句,选取典型的,有对比性的材料,运用分类的方法,用上恰当的表达方法描绘圆明园的宏伟建筑的。
三、微练习:
我们的家乡福州,也有一处全国文明的古建筑群——三坊七巷。
请同学们利用收集的资料,围绕中心句,选取典型的,有对比性的材料,运用分类的方法,用上恰当的语言描绘福州的“三坊七巷”。
四、微反思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力求达到让学生“得意”又“得言”的效果。
“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课标版第九册教材第七组课文的一个训练重点,也是本堂微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
在设计《圆明园的毁灭》微课教学时,我仔细阅读了文本,发现课文第三自然段介绍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在语言运用上很有特色。
这一自然段描写从景物的类别、建造方法、建筑特色三方面展示了园内景观众多,建筑宏伟。
三句话分别运用了“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的句式,条理清晰,富有蕴味。
作者将浩如烟海的资料进行了分类,并从中选取了典型的,有对比性的素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串联。
如何让学生领悟并学习这一写法?教学中,我开门见山抛出议题:“作者是如何整理、运用收到的资料的”,让学生自读课文,先独立思考,进行批注,然后同桌小声讨论,合作交流。
在反馈时,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把
材料进行分类”这一方法。
接着我引导学生读这一自然段第一句:“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在学生理解“金碧辉煌”与“玲珑剔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发现这一处景物描写,作者采用的是“大”“小”的对比,学生举一反三,立刻发现“热闹街市”与“山乡村野”之间是“动”“静”对比。
最后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关联词句式(7个“有”)来串联材料,写出了圆明园内景观众多而又各具特点,显得文章层次分明,有条理。
可进入课堂与孩子们一起学习后发现,效果没有预想的好。
首先,因为突出了“语用”学习,无形中淡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显得过于理性;其次,原计划对文本语言的学习要经历“由读到写”的过程,因为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造成了引导的多,学生感悟的少,导致预设的拓展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由此,我也对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一、没有情感参与的语文课是死气沉沉的,而没有“语用”学习的语文课是本末倒置的。
二、十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精选教学内容而不是面面俱到决定教学的成败。
五、微资源
1.请建造一个梦境,材料用大理石,用美玉,用青铜,用瓷器,用雪松做这个梦境的房梁,上上下下铺满宝石,披上绫罗绸缎,这儿建庙宇,那儿造后宫,盖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又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片片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有某种人类异想天开产生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而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这就是这座园林。
(排比)选自法国作家雨果《两个强盗闯进圆明园》
2.走进拉萨古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极富特色的藏族民居。
平顶的白色楼房一座挨着一座,黑框的门窗上装饰着条条漂亮的短皱帘,家家的楼顶上五彩经幡飘飞……古城民居的建筑风格独特,色彩鲜明,无论是颜色还是造型,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排比)我们藏民大多是虔诚的信徒,同时也是热爱生活的人,我觉得八廓街比世界上任何街道都美。
街上商店、摊点星罗棋布,热闹非常,与大昭寺内庄严肃穆的气氛既矛盾又统一。
人们的诵经声与讨价还价的嘈杂声混在一起,香炉中吐出的桑烟香味与外国香水的气味混在一起,古老质朴的藏戏唱腔与节奏激烈的迪斯科乐曲混在一起……。
佛教与尘世,宁静与喧哗,虚无与真实……这一切使圣地拉萨富有魅力,使古城拉萨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秘之地,神圣之地,幸福之地。
(对比)选自次多《拉萨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