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最新背诵条文

合集下载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金匮要略》重要条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0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

【02】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09】师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清,身冷,为入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府即愈。

【11】问曰:脉脱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

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12】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4】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完整版)金匮要略条文

完整版)金匮要略条文

完整版)金匮要略条文问:为什么高明的医生能够治疗未病之症?师曰:治疗未病之症,需要看到肝脏的疾病,知道肝脏传递给脾脏,就需要先治疗脾脏的实证。

四季脾王不受邪气的影响,不需要额外补充。

中等水平的医生不了解肝脏和脾脏之间的关系,看到肝脏疾病,却不知道要治疗脾脏实证。

肝脏疾病需要使用酸性药物进行补充,焦苦性药物进行辅助,甘味药物进行增强。

酸性药物进入肝脏,焦苦性药物进入心脏,甘味药物进入脾脏。

脾脏能够伤害肾脏,如果肾脏气血微弱,水分就不能流动。

水分不能流动,心火气就会过旺,从而伤害肺脏。

肺脏受到伤害,金气就不能流动。

金气不能流动,肝脏气就会过旺,肝脏就会自我治愈。

这是治疗肝脏补充脾脏的关键。

如果肝脏虚弱,就需要使用这种方法进行补充,如果肝脏实证,就不需要使用这种方法。

经文中说:“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这是它的意义。

其他脏器也可以参考这种方法。

人类天生具有五个常数,由于风气的影响而生长。

风气虽然能够生养万物,但也能够伤害万物,就像水能够浮舟,也能够覆舟。

如果五个脏器的元气畅通,人就会健康平和。

外来的邪气和风气会导致人的死亡。

千般疾病难以治愈,但不超过三种情况:第一,经络受到邪气侵袭,进入脏器和肠胃,是内部的原因;第二,四肢和九个孔道,血脉相互传递,阻塞不通,是皮肤外部的原因;第三,房室、金刃、虫兽等伤害。

详细了解这些,就可以治愈疾病。

如果人们能够保持谨慎,不让邪气干扰经络,适当调整经络,使其流向脏器和肠胃,就可以治疗疾病。

四肢感到沉重和不灵活,就可以进行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治疗方法,避免九个孔道阻塞。

此外,还需要避免违反法律法规,避免受到动物的伤害。

在饮食方面,需要减少冷热、苦涩、酸辣、甘甜等因素,避免身体虚弱,这样疾病就无法侵入身体的深处。

深处指的是三焦通会元气的地方,是血气流注的地方;表面指的是皮肤和脏器的文理。

问:什么是急需要救治里面和外面的病?师曰:如果医生给病人使用药物后,病人持续腹泻和身体疼痛,就需要急需治疗内部的病;如果身体疼痛后,腹泻得到缓解,就需要急需治疗外部的病。

金匮要略原文背诵完整的

金匮要略原文背诵完整的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肝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肝入脾。

〔1〕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样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8〕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假设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假设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2)寒伤经,极热伤络。

(13)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11)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12)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

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13)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

完整word版)金匮要略原文背诵完整的

完整word版)金匮要略原文背诵完整的

完整word版)金匮要略原文背诵完整的问:为什么要上工治未病?师答:治未病之法在于看到肝病时,知道肝传脾,应该先补脾。

四季中,脾王不容易受邪,所以不必补充。

中级医者不了解相互传递的关系,只看到肝病就只治疗肝而不知道补充脾也很重要。

对于肝病,应该使用酸味、焦苦味和肝味药物来调理。

酸味进入肝脏,焦苦味进入心脏,肝味进入脾脏。

问:有哪些情况是未到却已到,已到却未到,已到但不离去,已到但过度的情况?师答:在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升起,这时XXX开始生长,天气变得温和。

如果还没有到甲子,天气因为温和,这就是未到却已到;如果已到甲子但天气还没有变温和,这就是已到却未到;如果已到甲子但天气非常寒冷,这就是已到但不离去;如果已到甲子但天气非常温暖,就是已到但过度。

人类天生具有五个常数,但是风气会影响人的生长。

虽然风气能够创造万物,但也能够破坏万物,就像水能够浮舟,也能够覆舟。

如果五脏元气通畅,人就会健康安乐。

客气邪风会导致人死亡。

治疗疾病只需要遵循三条原则:第一,经络受邪,进入脏腑,是内部原因;第二,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是外皮肤所中;第三,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如果能够遵循这些原则,疾病就会消失。

如果人们能够保持谨慎,不让邪风侵扰经络,及时治疗经络,防止九窍闭塞,避免违反法律,避免被动物伤害,不吃过于冷、热、苦、酸、辛、甘的食物,保持身体健康,疾病就无法入侵体内。

腠指的是三焦通会元气真气的部位,是血气所注入的地方;理指的是皮肤、脏腑的文理。

XXX在上,XXX在下,XXX在表,XXX在里,从口进入的香饪之邪是宿食。

不同的邪气有不同的特点,XXX在前,XXX在晚上,XXX在下,XXX在上,XXX会导致脉搏浮起,XXX会导致脉搏急促,雾邪会伤害皮肤,湿邪会影响关节,食邪会伤害脾胃,极寒会伤害经脉,极热会伤害络脉。

痉、湿、暍等疾病的脉证治疗方法第二条太阳病的症状齐全,身体僵硬,脉搏反而沉迟,这就是痉,应该使用栝蒌桂枝汤治疗。

金匮要略重要背诵条文

金匮要略重要背诵条文

金匮要略重要背诵条文1.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2.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3.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甘草、白术、黄芪)4.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5.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6.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7.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方药: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川乌)8.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饴糖)9.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桂枝、附子)10.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11.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12.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1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栝蒌实、薤白、白酒)14.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栝蒌实、薤白、半夏、白酒)15.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16.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诸之。

17.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18.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柴胡、黄芪、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大枣、生姜)19.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必背条文

金匮要略必背条文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湿病发汗(18)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狐惑病临床表现及内服主方(10)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

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风湿历节(8)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寒湿历节(1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重证证治(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虚劳里急(1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虚寒肺痿(5)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虚热肺痿(10)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热饮迫肺(13)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肺寒饮挟热(13)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主症(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一]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十四]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十五]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十六] 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十七] 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十二]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十三]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十四]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二十]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二十一]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二十二]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二十三]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二十六]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

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金匮要略必背条文

金匮要略必背条文

1《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湿病发汗(18)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狐惑病临床表现及内服主方(10)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

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风湿历节(8)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寒湿历节(1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重证证治(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虚劳里急(1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虚寒肺痿(5)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虚热肺痿(10)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热饮迫肺(13)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肺寒饮挟热(13)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主症(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金匮要略》重点掌握条文

《金匮要略》重点掌握条文

《金匮要略》重点掌握条文《金匮要略》重点掌握条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0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0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09】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11】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6】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伤寒论》《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伤寒论》《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伤寒论》背诵篇太阳病辩证纲要【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6】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7】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8】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9】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1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1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16】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17】太阳中风,脉浮紧,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18】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19】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20】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2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2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背诵

金匮要略背诵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能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三者,房屋、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3.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

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

鼻头色微黑色,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

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9.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

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17.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7.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14.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为湿痹。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18.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

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在,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20.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寒湿在表)21.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风湿在表)(解表祛湿)22.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

(风湿兼气虚)(防己,黄芪,甘草,白术)23.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金匮要略原文背诵完整的

金匮要略原文背诵完整的

问H:上工治未病,何也?师H: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肝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肝入脾。

(1)问H: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H:冬至之后,甲f•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样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P,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而天人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8)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疚难,不越三条:•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音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滕理。

滕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2)□淸邪居上,浊邪居下,人邪中衣,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膜,湿流关节, 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3)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人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括萎桂枝汤主之。

(11)枯萎桂枝汤方:括菱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人枣十二枚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12)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痉为病,•本痉字上有刚字。

金匮要略(背诵)

金匮要略(背诵)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P14)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P18)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P22)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P24)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P29)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P29)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P30)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P31)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P47)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蜮,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嗄。

甘草泻心汤主之。

(P51)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P7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P7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P77)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P83)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P84)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P87)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P92)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完整版)金匮要略条文

(完整版)金匮要略条文

臟腑經絡先後病脉證第一【原文】問曰:上工①治未病②,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③,四季脾王④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傷腎,腎氣微弱⑤,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則肝自愈。

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

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

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

餘臟准此。

(一)【原文】夫人稟五常①,因風氣②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臟元真③通暢,人即安和。

客氣邪風④,中人多死。

千般疢難⑤,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爲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脉相傳,壅塞不通,爲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

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⑥、吐納⑦、針灸、膏摩⑧,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⑨、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⑩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体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爲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

(二)【原文】問曰:病有急當救裏、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体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体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

(十四)【原文】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疾也。

(十五)【原文】師曰:五臟病各有所得①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爲病。

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也。

(十六)【原文】夫諸病在臟①,欲攻②之,當隨其所得③而攻之。

如渴者,與豬苓湯。

餘皆仿此。

(十七)痙濕暍病脉證治第二【原文】太陽病,其證備,身体強几几然①,脉反沉遲,此爲痙,栝蔞桂枝湯主之。

(十一)【原文】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金匮要略必背条文

金匮要略必背条文

金匮要略必背条文1.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汤主之。

2.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3.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4.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5.百合病,渴不差者,括萎牡砺散主之论日: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其脉微数。

6.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干肛者,雄黄熏之7.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

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毗黑。

若能食者,脓已成也,示小豆当归散主之。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8.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

升麻鳖甲汤主之。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

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9.疟母,宜鳖甲煎丸。

10.疟多寒者,名日牡疟,蜀漆散主之11.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12.风引汤:除热瘫痫。

13.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14.诸肢节疼痛身体魁底,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15.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16.血痹,阴阳俱微,处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茂桂枝五物汤主之。

17.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乳迟,为清谷亡血,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砺汤主之。

18.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19.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但利小便则愈;肾气丸主之。

20.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锁丸主之21.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22.五劳虚极底瘦,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金匮要略原文背诵完整

金匮要略原文背诵完整

金匮要略原文背诵完整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肝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肝入脾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样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2)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13)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11)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13)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14)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18)▲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20)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21)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22)防己黄芪汤方: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23)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枚(擘)白术附子汤方: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 大枣六枚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24)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 白术二两附子二枚(炮,去皮) 桂枝四两(去皮)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25)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第页共 5 页1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问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5) 百合地黄汤方: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一升▲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蜮,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嗄甘草泻心汤主之(10)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2)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防己一钱桂枝三钱防风三钱甘草二钱▲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8)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10) 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三两(炙) 川乌五枚(父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2)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8)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13) 小建中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方见脚气中(15)肾气丸方: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茱萸各四两泽泻牡丹皮茯苓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16)薯蓣丸方: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曲干地黄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参七分芎藭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白敛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为膏▲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17)酸枣仁汤方: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芎藭二两深师有生姜二两▲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18)大黄蟅虫丸方:大黄十分(蒸) 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蟅虫半升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10)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5)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12) 桔梗汤方:亦治血痹桔梗一两甘草二两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6)第页共 5 页2射干麻黄汤方: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13) 越婢加半夏汤方: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半夏半升4.寒饮夹热▲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14)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千金》证治同,外更加胁下痛引缺盆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两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1)▲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3)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半斤白酒七升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4)栝蒌薤白半夏汤方: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三两半夏半升白酒一斗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9)乌头赤石脂丸方:蜀椒一两一法二分乌头一分(炮) 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干姜一两一法一分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2)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9)厚朴七物汤方:厚朴半斤甘草三两大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12)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 枳实四枚(炙) 大黄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五两▲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10)附子粳米汤方: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斤甘草一两大枣十枚粳米半升▲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14)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15)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17) 乌头煎方: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父咀)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19) 乌头桂枝汤方:乌头;上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18)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臣亿等校诸本旋覆花汤方,皆同(7)旋覆花汤方:旋覆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16)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1)▲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2)第页共 5 页3▲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15)▲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16)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五苓散方:泽泻一两一分猪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白术三分桂二分(去皮)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29)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方:防己椒目葶苈(熬) 大黄各一两;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黄疸之病,当以十八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18)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23) 越婢汤方: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皮水之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24) 防己茯苓汤方:防己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1)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13) 茵陈蒿汤方: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15) 栀子大黄汤方:栀子十四枚大黄一两枳实五枚豉一升▲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19) 大黄硝石汤方:大黄黄柏硝石各四两栀子十五枚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15) 黄土汤方:亦主吐血衄血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 阿胶黄芩各三两灶中黄土半斤▲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方见狐惑中(16)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1)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8)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方见上(9)▲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14) 四逆汤方: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18)茯苓泽泻汤方:《外台》云治消渴脉绝,胃反吐食之有小麦一升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10)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三两(炙)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怀妊,腹中朽痛,当归芍药散主之(5)当归芍药散方: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芎藭半斤一作三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4)产后病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1)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5)第页共 5 页4半夏厚朴汤方:千金作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

金匮背诵原文最新实用版

金匮背诵原文最新实用版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2、3、4、5、6
呕 疮11吐 痈12、 、哕 肠11下痈44、、利浸11病淫55、、脉病11证脉66治证、、第并1177十治、七第21:十、八52、3:、83、4、29、4、4130、 肺消血妇妇痰血水脏疮中黄五血黄血中黄 肺血呕疮痰疮消痿渴痹人人饮痹气腑痈风疸脏痹疸痹风疸痿痹吐痈饮痈渴肺 小 虚 妊 妊 咳 虚 病 经 肠 历 病 风 虚 病 虚 历 病肺 虚 哕 肠 咳 肠 小痈便劳娠娠嗽劳脉络痈节脉寒劳脉劳节脉 痈劳下痈嗽痈便咳利病病病病病证先浸病证积病证病病证 咳病利浸病浸利嗽淋脉脉脉脉脉并后淫脉并聚脉并脉脉并 嗽脉病淫脉淫淋上病证证证证证治病病证治病证治证证治 上证脉病证病病气脉并并并并并第脉脉并第脉并第并并第 气并证脉并脉脉病证治治治治治十证证治十证治十治治十 病治治证治证证脉并第第第第第四第并第五并第五第第五 脉第第并第并并证治六二二十六:一治五:治六:六五:证六十治十治治治第:十十二::第:第:::治:七第二第第1111、、、、第十:::十十第:十:十十22122222、、5、(2、2、(2、七三八一七八八三222、、、、 523、、、32下33下3、、::::::::、、1、1、1、1、3310)33)381138、、58、13、78、8、 18、3533、、、、、4、、、、、、、、、、、、441、11191541、、1148511518551、4144、、、3631、、53、3、、 、36、、55、、5、、、、1、1065、、、11111658、、11108118108、1、1、、566751、65、5、 5711、、、6、、1、1、1200、1110202、、11191919、1、1、、6861、6、6、 6811、、、7、、1、1、1121222242、3、、121111111、2、、727、7、7、 72111、、、、、、1、1222322253、4、121212121、2、838888311、1、3236、5、2、2、4411、1、424772、2、55、2、3122、288、2、33、30042、4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一]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十四]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十五]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十六] 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十七] 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十二]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十三]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十四]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18】。

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二十]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二十一]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二十二]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二十三]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二十六]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

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百合狐蜮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1】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识之疾,而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二]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5】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十]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13】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

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14】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唾脓血。

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2】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八]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十]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二]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3】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八]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十三]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十四]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十五]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十六]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十七]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十八]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一] 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

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

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五]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六]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十]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

[十一]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十二]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十三]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十四] 肺胀,咳而上气,烦燥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二]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1】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脉弦故也。

[三]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四]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五] 胸痹心中痞气,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六]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七]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八]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九]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三]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九]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十]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十一] 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十二]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十三]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十四]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十五]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十七] 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十八]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十九]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七]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十五]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十六] .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做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不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

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二]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十五]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十六]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十七]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十八]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二十二]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二十三]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二十四]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

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二十五]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二十六]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二十七]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二十八]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二十九]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已椒苈黄丸主之。

[三十]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三十一]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三十五]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三]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四]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五]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十]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十二]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十三]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一]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五]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

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

越婢加术汤主之。

[十]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痛。

水病脉出者,死。

[十一]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

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十八]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二十二]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腹痛者加芍药。

[二十三]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二十四]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二十五]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二十七]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二十八]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三十一]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