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合集下载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一)探究的问题:在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材料:干湿馒头、塑料袋.方法:条件组合温暖潮湿温暖干燥寒冷潮湿寒冷干燥结论实验方法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暖气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暖气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冰箱里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冰箱里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结果容易发霉不容易不容易不容易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材料:地球仪、纸做的小船、火柴梗等.步骤:(1)用纸做的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梗作为桅杆.(2)让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航行.(3)观察船进港;有什么发现?我的发现:先看见进港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则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结论:地球是球形.(三)实验名称: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资料:铁盒、土豆泥、番茄酱、铁架台、酒精灯等.步骤:(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2)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3)将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受热后番茄酱的外溢现象.现象:先看到冒出大量水汽和烟尘;然后看到番茄酱向外溢出.结论:这个实验说明;火山是由于地下熔化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1 / 5(四)实验名称:地震的模拟实验材料:毛巾、细干木棍等.步骤:(1)把桌上的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在桌上;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观察毛巾会发生什么变化?(2)用手握住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直至压断.注意当木棍被压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征象:毛巾会发生弯曲;成了褶皱状;木棍被压断时;听到“啪”的声响;同时手有激烈的震颤感.结论:地壳的岩层在相互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严重破坏;这就是地震.(五)探究题目:冷暖变化对岩石的破坏感化资料:酒精灯、、水、小石块、镊子、火柴.方法:用镊子夹住一小片石头;在酒精灯火焰上烧一会儿;然后迅速放入冷水中;接着再烧;再浸入冷水中.反复几次;观察石头的变化.征象:重复几回后;小石块碎裂.结论:冷暖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六)探究的问题:流水的搬运作用材料:木条、沙子、泥土、沙盘、胶带、塑料杯、小水盆.方法:1.用本条将沙子和泥土的混合物推至沙盘的一侧.2.将混合物抹平;保证混合物各处的厚度相同.3.将木尺横放在沙盘上;固定住;把底部有孔的水杯架在沙盘和木尺之间.4.沙盘伸出桌外的一端底部有孔;地上放一水盆接水.5.往水杯中加水;观察现象.现象:沙子和泥土不断被水流带走.结论:流水有搬运作用.(七)实验名称:蜡烛变化的实验.材料:蜡烛、烧杯、澄清的石灰水、三脚架、酒精灯、燃烧皿(白瓷)、石棉网等.步骤:(1)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2)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从头罩在火焰上方.(3)将一只白瓷的燃烧皿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白瓷燃烧皿;观察它的底部.2 / 5征象:干燥的烧杯壁有水珠;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清石灰水变混浊;白瓷熄灭皿底部有黑的.结论:蜡烛熄灭后生成新的物资.探究的问题:铁钉生锈的原因(八)假设:铁钉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材料:几根铁钉、几根试管、少许油、干燥剂、冷开水、水.方法:1.将一根铁钉放入有干燥剂的试管里;2.将另一根铁钉放入装满冷开水的试管里;并放入少量的油;3.将第三根铁钉放入一般的水中;并将铁钉的一半露在氛围中.4.天天观察生锈情况.现象:放有干燥剂的试管中的铁钉几乎不生锈;放有冷开水和油的试管中的铁钉也几乎不生锈;放置在有空气和水中的铁钉生锈最快.结论:铁钉生锈与水和氛围有关.(九)实验名称:变色花实验.资料:紫甘蓝水、碱水、毛笔、白醋、纸花等.步骤:(1)用毛笔在“花瓣”上抹白醋.(2)在“叶子”上抹碱水.(3)往纸花上喷一些紫甘蓝水.看一看纸花变成什么颜色?现象:纸花的“花瓣”变成红色;“叶子”变成绿色.结论:这说明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十)探究的题目:比较哪种洗涤用品的效果好我的猜想:洗衣粉的效果好材料:水、大烧杯、洗衣粉、肥皂粉、污物相同条件:污物大小、布料、浸泡时间、搅拌次数、洗涤用品用量.不同条件:不同的洗涤用品方法:1.往2个装有同样多水的大烧杯里分别放入一小勺洗衣粉和一小勺肥皂粉;分别搅拌3分钟.2.每组选择一种污物;并把2块有同样污物的布条分别浸泡在2种溶液中.3 / 53.观察面条上污物的变化;并记录.现象:对于油污;肥皂的效果好;对于果汁;洗衣粉的效果好.结论:不同的污物要用不同的洗涤用品.(十一)实验名称:环行山的形成的模拟实验.资料:盘子、细沙、石子等.步骤:(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2)从不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下一些相同大小的石子.(3)再从同一高度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现象:从不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下一些相同大小的石子;高度高的坑深一些、大一些;再从同一高度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石头大坑深一些、大一些.结论:石块扔下的高度、力度与坑面积的大小、深浅都有关系.(十二)制作:制作“小水塘”进行观察.制作准备:广口瓶、冷水、放大镜、叶子、草、土制作过程:1、在一个干净的广口瓶中加入三分之二的冷水.2、将一些腐烂的和新鲜的叶子、草撕碎后放入水中;并加进一把土.3、将瓶子放在有阳光的窗户附近;三周后;利用放大镜就可以看见水里的变化了.(十三)实验名称: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的关系研究题目: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间隔和行星公转周期的关系我的假定:行星公转周期与行星与太阳之间间隔有关实验准备:1.5米长的细绳、水笔的塑料管、有孔的橡皮塞、秒表、砝码、合适的场地实验过程:1、把细绳穿过塑料管;一头拴上橡皮塞;一头拴上砝码.2、捏住塑料管;举过头顶;让橡皮塞做匀速圆周运动.注意:塑料管下的绳长保持不变.3、分别使转动的绳长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每次转动10圈;然后用转动时间除以10;至少重复三次;取平均值为公转周期.实验结论: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越远;行星的公转周期越长.。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2《实验》说课稿2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2《实验》说课稿2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2《实验》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2《实验》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教材以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物质性质和变化规律的深入理解还需要通过实验来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团队协作的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探究来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实验操作技巧,对物质变化现象的解释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2.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3.现象观察与分析: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4.知识讲解:教师针对实验结果,讲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6.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提供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PPT课件 《实验》 苏教版(共20张PPT)

六年级上册科学PPT课件  《实验》      苏教版(共20张PPT)
展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文 化的中 心环节 ,集中 体现了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文 化的性 质和前 进方向 。
2.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 系的基 础,体 现出社 会主义 思想道 德建设 的根本 要求。
3.发 达 国 家 和 发展 中国家 是根据 发展水 平的差 异划分 的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实验》
苏教版(共20张PPT)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实验》
苏教版(共20张PPT)
一、填空题
1. 实验 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它主要的两种类型是模拟实验
和对模拟实验

2.有些实验是对事物的内部结构运动变化过程进行模拟,这种实验叫做
模拟实验

3.对比实验要注意的两个问题是 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
和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 和 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 其他因素应保持不变

二、问答题 做科学实验时,应注意什么?
答:做科学实验时,要学会控制。一要注意每次都在公平或均等的条 件下进行;二要注意每次只能选择一个变化的因素;三要注意确定变化时需 要观察的项目。
4.在国际经济秩序中,发达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 的经济 合作并 不平等 5.发达国家需要从发展中国家购买原 料,向发 展中国 家出售 产品。 6.发展中国家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资 金、设 备、先 进的生 产技术 和管
理经验等,并购买一些本国难以生产的 产品。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点(六年级)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点(六年级)
3.将推测的结果画下来;
4.交流各自的推测,并简要说明理由。
2.观察地球构造模型
1.出示地球构造模型,仔细观察;
2.将模型与自己的推测进行比较;
3.明确地球的内部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4.结合教材内容,了解更多关于地球内部构造的秘密。
3.自制地球构造模型
1.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课题:1、各种各样的能量
实验器材: 吸管、剪刀、胶带、记号笔、橡皮筋若干、米尺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制作吸管火箭
按书中步骤与要求,制作一个吸管火箭模型。注意不要剪到手,不要乱扔剩余的吸管。
2.制作发射器
1、按书中步骤与要求制作一个简易的发射器。
2、将吸管火箭模型放到发射器上,在吸管下端标记0刻度,然后往下拉吸管火箭,用记号笔在吸管上以厘米为单位依次标上刻度。
操 作 要 点
1.点燃花生米
1、用温度计测量烧杯里水的温度,并作好记录。
2、将花生米小心地穿在铁丝上,并将铁丝固定在木板上,注意高度略低于三角架。
3、用火柴小心地点燃花生米。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2.加热水
1、将三角架放置在点燃的花生米上,并迅速放上石棉网及装了水的烧杯,将温度计悬垂于水中。
2、等花生米燃烧完毕后,读出温度计上的读数,并记录。
5.实验总结
用文字和图示的方法记录实验现象,并作出解释。
6.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蜡烛是固体,点着时因受热熔化成了液体,随着温度的增高,液体又转化成能燃烧的气体。蜡烛在燃烧时,会发光发热,还会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汽、灰烬等新物质。
实验内容:比较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六年级科学上册 实验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 实验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苏教版一、实验一:探究光的传播1. 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 原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 材料:激光笔、白纸、直尺、铅笔。

4. 步骤:(1)让学生观察光在空气中传播的现象,记录观察结果。

(2)让学生用激光笔在白纸上画出光的传播路径,用直尺和铅笔测量光斑之间的距离。

(3)让学生分析光传播的特点,引导学生得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结论。

5. 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过程中学生注意安全,避免激光笔直射眼睛。

二、实验二:制作简易温度计1. 目的:通过制作简易温度计,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温度计。

3. 材料:酒精、玻璃管、胶带、温度计模板。

4. 步骤:(1)让学生观察标准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理解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2)让学生根据模板制作简易温度计,将酒精倒入玻璃管中。

(3)让学生观察简易温度计的液面变化,与标准温度计进行对比,记录数据。

5. 注意事项:制作过程中要注意玻璃管的清洁,避免酒精泄露。

三、实验三:探究浮力1. 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原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密度有关。

3. 材料:橡皮泥、玻璃管、水、尺子。

4. 步骤:(1)让学生观察橡皮泥在空气中的状态,记录观察结果。

(2)让学生将橡皮泥放入玻璃管中,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浮沉情况,用尺子测量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

(3)让学生分析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浮力计算公式。

5. 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玻璃管的倾斜度,确保水不会溢出。

四、实验四:制作太阳能小车1. 目的:通过制作太阳能小车,让学生了解太阳能的利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原理: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驱动小车运动。

3. 材料:太阳能电池板、电池、小车模型、导线、开关。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六(1)班任课教师:杨昌慧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 水滴里的生物授课日期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总体上对微生物进行概述。

大体编写结构是: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寻找水中的微生物——再借助显微镜观察微生物——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史和概貌。

预期学习结果1、能够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2、知道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3、了解列文虎克世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观察、人事微生物。

难点: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教时 1 课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放大镜、显微镜、烧杯学生准备:抹布、水样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情况分析一、观察水样引导学生取出水样,交流水样的采集地点,肉眼观察的发现和想进一步了解的知识。

二、用显微镜观察水样带领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并尝试用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

1、出示水样,要求学生把采集的水样由瓶子倒进烧杯,提醒保持桌面整洁。

2、请学生观察水样。

3、教师质疑学生发现:水滴里面除了一些肉眼可以看见的小颗粒外还有有其他的吗?借助什么来观察可能会有收获?4、教师示范用法。

强调轻拿轻放。

5、教师强调:(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1、倒水2、学生有序观察观察,然后进行交流。

显微镜:3、生按顺序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4、小组汇报交流,目镜(对着眼物镜(对着标载物台(放置反光镜(反射光线、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镜臂通光孔镜座。

六年级科学上册 实验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 实验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苏教版一、实验一:探究光的传播1. 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原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 材料:激光笔、白纸、直尺、铅笔。

4. 步骤:a. 让学生拿着激光笔,将光射向白纸。

b. 让学生在白纸上画出光的传播路径。

c. 观察并讨论光的传播特点。

5. 注意事项:确保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安全,避免激光笔照射眼睛。

二、实验二:制作简易放大镜1. 目的:通过制作简易放大镜,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2. 原理:凸透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形成放大的虚像。

3. 材料:两片玻璃、透明胶带、笔。

4. 步骤:a. 将两片玻璃中间保持一定距离,用透明胶带固定。

b. 在玻璃片上画出凸透镜的形状。

c. 将画有凸透镜的玻璃片放在书上,观察放大效果。

5. 注意事项:确保玻璃片干净,避免划伤学生。

三、实验三:探究浮力1. 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浮力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 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 材料:塑料球、水、电子秤、细线。

4. 步骤:a. 用细线将塑料球系住,挂在电子秤上,记录塑料球的重力。

b. 将塑料球放入水中,观察塑料球的状态。

c. 用电子秤测量塑料球的重力,记录数据。

d. 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讨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5. 注意事项:确保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安全,避免塑料球掉落砸伤。

四、实验四:制作太阳能小船1. 目的:通过制作太阳能小船,让学生了解太阳能的利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原理:太阳能电池板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驱动小船前进。

3. 材料:太阳能电池板、小船模型、电线、电池、剪刀、胶带。

4. 步骤:a. 将太阳能电池板与电池连接,用胶带固定在小船上。

b. 将电线连接到小船的底部,确保电路通畅。

c. 将小船放在阳光下,观察小船的运动。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2《实验》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2《实验》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2《实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2《实验》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材料的选取、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经验和观察能力,对于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操作不规范、观察不细致等。

此外,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的基本操作,掌握实验材料的选取原则,能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材料的选取、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2.教学难点: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现象的细致观察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好实验方案和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3.器材准备:实验器材、实验材料、实验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演示一个“神奇的水滴”实验,让学生猜测实验原理。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的实验内容,介绍实验的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2《实验》教学设计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2《实验》教学设计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2《实验》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2《实验》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验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验操作的步骤,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实验基础,他们对实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同时,他们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实验操作不规范、观察不细致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实验操作的步骤。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实验操作的步骤。

2.教学难点: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观察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4.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实验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

3.器材准备:实验器材和药品,安全防护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通过展示一个神奇的魔法瓶,让学生猜测其中的秘密。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呈现实验操作的步骤。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实验中的安全问题,如药品的取用、仪器的使用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中的错误,解答学生的疑问。

新苏教版2021-2022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

新苏教版2021-2022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第1课水滴里的生物一、问题解答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的踪迹?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答: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水滴中的那些小家伙,还有细菌、霉、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如瓜果上的霉菌、墙角地缝中的霉菌、人体皮肤上的细菌、空气中飘浮的病毒等等,比如发现物体上的霉斑在慢慢扩大等。

问题2:使用显微镜时要注意什么?答:(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二、实验与制作制作名称:制作“小水塘”进行观察。

制作准备:广口瓶、冷水、放大镜、叶子、草、土制作过程:1、在一个干净的广口瓶中加入三分之二的冷水。

2、将一些腐烂的和新鲜的叶子、草撕碎后放入水中,并加进一把土。

3、将瓶子放在有阳光的窗户附近,三周后,利用放大镜就可以看见水里的变化了。

第2课做酸奶一、问题解答问题1:用哪些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答:(1)、捂住鼻子打喷嚏。

(2)、用热水冲洗筷子。

(3)、勤用肥皂洗手。

问题2:细菌的三个特点是什么?答:(1)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他们有三种基本形态。

(2)细菌也要“吃”食物。

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

(3)细菌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二、实验与制作1、制作名称:自已动手做酸奶。

制作准备:鲜牛奶、白糖、勺子、保温容器制作过程:(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2)待牛奶冷却到35°C-40°C时,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

(4)保温5—6小时后,牛奶变得稠稠的,酸奶就做成了。

2、实验名称:体验细菌繁殖的速度。

实验准备:每组豆子若干、纸杯八个、实验记录纸实验过程:(1)在1号杯中放一粒豆子,代表第一代细菌。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主题为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实验总体目标是探究水、碳酸饮料、啤
酒中气体在何种比例下被释放出来,实验过程如下。

一、准备实验设备:
1、一对用于支撑袋子的针管塞;
2、一个袋子;
3、一节电池、一把试管,装有氢气溶液;
4、三种饮料(水、碳酸饮料、啤酒),每种10毫升。

二、进行实验:
1、将针管塞固定在两个桌子的边缘,并将袋子悬挂在其上,便于实验者拾取袋子放置小瓶;
2、拾取袋子,将三种饮料分别计量后放入,并小心把饮料装进去;
3、把电池和试管放入袋中,并及时缠绕绳子牢固固定;
4、把袋子口及时口固定,放置在安静、室内温度相对稳定的地方;
一段时间后,拾取袋子,用气体量计检测,观察对比三种饮料释放出的气体在何种比例。

三、实验结果:
1、水实验,气体量计测量结果为3.2;
2、碳酸饮料实验,气体量计测量结果为8.0;
3、啤酒实验,气体量计测量结果为11.7。

结论:在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中,以水、碳酸饮料、啤酒为代表的不同饮料中,当气体量计测量结果依次为3.2、8.0、11.7时,气体在不同饮料中释放出来的比例为:水—碳酸饮料—啤酒=1—2.5—3.7:1。

实验结果正是我们期望的结果,证明我们的实验过程可行,实验结果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这项实验告诉我们,气体在不同饮料中释放出来的比例不定,除水以外,啤酒及其他某些饮料中释放出的气体多。

最后,我们在实验室要做好安全措施,严格按照实验程序操作,以免发生不安全情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2.实验》优秀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2.实验》优秀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2.实验》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2.实验》这一课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实验,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基础,对于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也有了一定的经验。

但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严谨性和对实验现象的深入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严谨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2.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

3.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实验操作方法的正确运用,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2.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深入分析和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实验主题。

2.实验操作: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3.实验观察与记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现象,并进行记录。

4.实验分析: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教师进行引导和指导。

5.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原理和现象,并进行拓展讲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实验主题和关键步骤。

可以采用流程图、列表等形式,展示实验步骤、观察现象和分析内容。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分析能力等方面进行。

教师要注重过程评价,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九. 说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反馈如何,教学方法是否适用,教学重难点是否突破等,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滴管、水样实验过程:1、听老师讲解显微镜使用方法.2、学生分组观察.3、汇报交流:你观察到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实验现象: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这些非常小.实验结论: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生物;叫微生物.2.实验名称:自己动手做酸奶实验材料:锥形瓶100ml 烧杯50ml 汤匙鲜牛奶鲜酸奶橡胶塞实验过程:1 .将所有的容器和工具用沸水消毒.2 .将两袋鲜牛奶煮开后;凉至;30度左右均匀的分装在已经消毒的4个烧杯中.3. 分别向4个盛有等量鲜牛奶的烧杯中加入1勺等量的酸牛奶;搅拌均匀后盖上盖子.4 .将其中两杯放在温暖的环境中;另外两杯放在阴凉的环境中;24小时后进行观察.实验现象:鲜奶变酸了实验结论:放在温暖的环境中的两杯形成的酸奶较酸一些;说明温暖的环境更适合酸奶的形成.3.实验名称:观察馒头霉变现象实验材料:四片馒头、塑料袋.实验过程:(1)选四片馒头;分别贴上号码.(2)在1、3号上滴水;将2、4号烤干.(3)将4片馒头分别装入袋中.(4)将1、2号放在窗台上;3、4号放入冰箱里.(5)几天后;观察4片馒头;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实验现象:1.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面积最大.2号、3号馒头发霉时间和面积居中.4号馒头发霉时间晚;发霉面积小.实验结论: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情况下容易发霉.4.实验名称:观察洋葱、人体表皮细胞的不同实验材料:葱表皮细胞装片、人体表皮细胞装片、显微镜实验过程:步骤:1、各小组先调整好显微镜对焦.2、然后将洋葱表皮细胞装片正确装到显微镜载物台;观察;并画下洋葱表皮细胞的样子.取下洋葱表皮细胞装片;再用同样方法正确装上人体表皮细胞装片;观察;画图.实验现象:洋葱表皮细胞的格子扁长;格子内有一颗很小的黑点;人体表皮细胞的格子短粗;格子里的核比较大.实验结论:不同的生物;它们的细胞形状、结构也不相同.5.实验名称:比较船在球体和平面上航行的不同现象实验材料:地球仪、自制小帆船实验过程:1.用纸做一只小船;插一根小桅杆.2.让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航行.3.观察船进出.4.将船放在平面上模拟航行进行比较.实验现象:先看见进港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则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实验结论:地球是圆的.6.实验名称:制作地表模型实验材料:橡皮泥、小刀、铅笔、白纸、水彩笔、刻度尺、小竹签实验过程:1、用铅笔绘出陆地、海洋、湖泊、高山等地形范围;2、用橡皮泥、小刀等工具、制作地表不同高度的地貌.实验现象: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形实验结论: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形7.实验名称:模拟火山喷发实验实验材料:报纸托盘锥形瓶饭勺纸漏斗干苏打洗涤灵醋烧杯实验过程:1.在桌面上铺上一层厚报纸;把托盘放在报纸的上面;将锥形瓶放在托盘中间.2. 把纸漏斗插进锥形瓶中;将50克的干苏打导入锥形瓶中;正再加入1-2滴洗涤灵.3. 将50ml的醋倒入烧杯中.4. 慢慢的向锥形瓶中倒入醋的混合物;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实验现象:锥形瓶中的液体经过化学反应;迅猛的顺着锥形瓶的外壁溢出;像从一座山的山口溢出一样.实验结论:火山真正的喷发是从内向外喷发的.8.实验名称:模拟地震的发生、判断地震中心和强弱实验材料:纸箱、小木块或积木、记号笔实验过程:在纸盒上画出街道的图形;在每个街道的拐角处用小木块垒成楼房.然后在纸盒底部敲击;使楼房倒塌.根据楼房倒塌的情况;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实验现象:震级越高;烈度越大;震源深度越大;烈度越小;震中距越大;烈度越小;此外烈度和地质构造也有关系.实验结论:震级越高;烈度越大;震源深度越大;烈度越小;震中距越大;烈度越小;此外烈度和地质构造也有关系.9.实验名称:岩石在冷暖变化下会发生什么实验材料:洒精灯、装有水的容器、小石块、镊子、火柴实验过程:用镊子夹住一小片石头;在洒精灯火焰上烧一会儿;然后迅速放入冷水中;接着再烧;再浸入冷水中;反复几次;观察石头的变化实验现象:会发现石头开裂变碎了实验结论:冷暖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10.实验名称:流水搬运的演示实验实验材料:木条、沙子、泥土、沙盘、胶带、塑料杯、小水盆、水杯实验过程:1、用木条将沙和泥土的混合物推至沙盘的一侧.2、把混合物抹平;保证混合物各处的厚度相同.3、将木尺横放在沙盘上;固定住;把底部有孔的水杯架在沙盘和木尺之间.4、沙盘伸出桌外的一端底部有孔;地上放一水盆接水.5、往水杯中加水;展示现象;并描述结果.实验现象:往水杯中加水;沙子和泥土会被水冲走;并且水盆里有沙子和泥土.实验结论:流水的搬运作用可以侵蚀岩石;使地表发生变化.11.实验名称: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实验材料:蜡烛、烧杯、火柴、适量的水、适量的澄清石灰1.实验过程: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2.将另一只内壁涂有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罩在火焰的上方.将一只白瓷碗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取下白瓷碗;观察它的底部实验现象:石蜡受热时熔化、蜡烛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取下烧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得浑浊.实验结论:石蜡受热会熔化,燃烧时形成炭黑.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两种物质.12.实验名称:做铁钉生锈分组实验实验材料:三只透明的小玻璃瓶(代替试管)三只经过打磨除锈的铁钉(同一厂家;同一型号)蒸馏水(购得)食用油干燥剂(硅胶)电吹风实验过程:1、将三个玻璃瓶洗净;用电吹风烘干.2、向经烘干的;干燥的A瓶内放入一枚铁钉、少量硅胶;并用瓶塞将瓶塞住;使其与外部的空气无法接触.3、在B瓶内装入一定量的蒸馏水;使蒸馏水将铁钉完全浸没.再向水上滴加食用油;使其与空气隔绝.4、在C瓶内装入少量蒸馏水;使铁钉一部分在水里;另一部分裸露在空气;不封口;使其与外部空气接触.实验现象:铁生锈的必要条件是氧气.水同时存在. 破坏其中任意一个即可防止锈蚀实验结论:铁生锈的必要条件是氧气.水同时存在. 破坏其中任意一个即可防止锈蚀13.实验名称:用自制甘蓝水检测身边各种物质酸碱性实验材料:紫甘蓝或紫牵牛花、塑料袋、温水、烧杯等实验过程:1、将紫甘蓝(50克)撕成小碎块;装入厚的透明塑料袋中.2、往塑料袋中加入半杯温水(约50℃—60℃).3、握住袋口;反复挤压菜叶3、分钟;直到流出紫色的水为止.4、将紫甘蓝水倒入烧杯中.5、用自制的紫甘蓝水检测身边的物质;观察颜色的变化. 现象:有的物质使紫甘蓝水变成红色;是酸性物质;有的物质使紫甘蓝水变成绿色;是碱性物质.实验现象:常见的物质有的是酸性物质;有的是碱性物质.大多数是碱性物质.实验结论:常见的物质有的是酸性物质;有的是碱性物质.大多数是碱性物质.14.实验名称:试一试那种洗涤用品的效果好实验材料:不同的洗衣粉若干、勺子、干净的布、烧杯和水若干、玻璃棒、天平实验过程:1、选取相同大小的干净布;涂画相同且适量的污迹.2、将带着污迹的布同时分别放入烧杯中.(小组成员合作完成)3、同时进行搅拌;并努力保证搅拌次数一致.4、取出布片;放置于利于观察的白纸(或其他物体)上;观察污迹发生的变化;用排序的方法记录结果.实验现象:不同的洗衣粉去污能力是不相同的实验结论:不同的洗衣粉去污能力是不相同的15.实验名称:研究环形山的形成实验材料:托盘实验过程:1、在托盘内铺上约3厘米的细沙;2、从不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下一些相同大小的石子;3、再从同一高度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4、观察石子坑影子的变化.实验现象:环形山是石块撞击形成的实验结论:环形山是由于来自宇宙的流星和陨石撞击而成的16.实验名称: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有什么关系实验材料:1.5米长的细绳、水笔的塑料管、有孔的橡皮塞、秒表、砝码、合适的场地实验过程:1、把细绳穿过塑料管;一头拴上橡皮塞;一头拴上砝码.2、捏住塑料管;举过头顶;让橡皮塞做匀速圆周运动.塑料管下的绳长保持不变.3、分别使转动的绳长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每次转动10圈;然后用转动时间除以10;至少重复三次;取平均值为公转周期.实验现象:绳子短;圆周的半径就短;橡皮塞运动的长度短;完成圆周运动所需时间就短;绳子长;圆周的半径就长;橡皮塞运动的长度长;完成圆周运动所需时间就长.实验结论: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越远;行星的公转周期越长.17.实验名称:做星座放映器实验材料:纸板、细线、橡皮泥实验过程:1、纸版上打孔;2、1-7号孔上挂线;3、按15、12、15、17、27、27、14CM的长度在线下端挂上橡皮泥小球;侧面照射.实验现象:橡皮泥小球的影子构成了勺子形.实验结论:像勺子形状的就是北斗七星.18.实验名称:从高处丢纸和小球实验实验材料:纸、小球实验过程:1.假设结果;2.让纸与小球同时从高处丢下;3.让一张纸揉成团;再把它与另一张纸同时从高处丢下.实验现象:小球先着地.实验结论:空气对小球比揉成团的纸的阻力小.。

六年级科学上册 实验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 实验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苏教版第一章:分子的运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分子的运动现象。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 分子的运动现象。

2. 分子运动的实验探究。

三、教学重点:1. 分子运动的实验现象。

2. 分子运动的原因。

四、教学难点:1. 分子运动的微观解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如香味四溢的饭菜,引起学生对分子运动的兴趣。

2. 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酚酞溶液在热水和冷水中的变色情况,引导学生发现分子运动的规律。

3. 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分子运动的内在原因。

4. 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分子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总结分子运动的规律和原因。

第二章:空气的成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成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成分。

2. 空气成分的实验探究。

三、教学重点:1. 空气的成分及其比例。

2. 空气成分的实验方法。

四、教学难点:1. 空气成分的实验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如氧气助燃,引起学生对空气成分的兴趣。

2. 探究: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和二氧化碳,引导学生发现空气成分的规律。

3. 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空气成分的内在原因。

4. 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空气成分在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总结空气的成分及其比例。

第三章:水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水的性质。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 水的性质。

2. 水的性质的实验探究。

三、教学重点:1. 水的性质及其特点。

2. 水的性质的实验方法。

四、教学难点:1. 水的性质的实验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引起学生对水性质的兴趣。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复习点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复习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复习要点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1.制作蜡烛:切碎蜡块,蜡块形状由大变小;加热蜡屑,蜡块由固态变成液态(蜡油);倒入模具,插入棉芯,蜡油凝固成固体,蜡烛制成。

切碎蜡块加热蜡屑倒入模具2.点燃蜡烛:观察燃烧后的现象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白雾;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变白色;白瓷碗放在火焰上方,白瓷碗底部有黑色烟灰。

3.点燃纸:纸燃烧时逐渐变小、伴有黑烟和发光发热现象,最后化为灰烬。

实验发现: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蜡块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蜡烛和纸燃烧后都产生了新物质。

4.研究铁锈和铁的不同:锈铁块铁钉(1)用锤子敲击:很软很硬(2)用砂纸摩擦:无光泽有金属光泽结论:铁锈和铁不是同一物质。

5.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实验结论:(1)在有水和空气的环境中,铁生锈快;(2)在有水无空气中,铁微微生锈;(3)在无水有空气中,铁几乎未生锈。

6、做铁锈生成实验:(1)将一小团细铁丝塞入量筒底部,倒扣在加水的烧杯中,让量筒内外的水面平齐,记下水面位置。

(2)每天观察铁丝的变化和量筒内的水面位置。

记录铁丝生锈的变化时间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铁丝变化思考:为什么量筒内的水面位置会发生变化?(变高)实验结论:铁生锈需要水和空气。

铁生锈消耗掉量筒内的部分空气,导致内部气压减小,所以水面上升。

7.检测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实验:实验操作:(1)在装有小苏打的锥形瓶中倒入白醋。

(2)迅速盖上橡胶塞,导管的另一头同时插入澄清石灰水中。

(3)仔细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实验现象:澄清的石灰水慢慢变浑浊。

实验结论: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8.自制柠檬汽水:思考:在制作柠檬汽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什么时候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什么时候的变化产生了新物质?小结:在放入柠檬汁、糖和色素时,味道、颜色发生了变化,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在放入小苏打的时候,产生了气泡,产生了新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一)探究的问题:在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
材料:干湿馒头、塑料袋.方法: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材料:地球仪、纸做的小船、火柴梗等.
步骤:(1)用纸做的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梗作为桅杆.
(2)让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航行.
(3)观察船进港;有什么发现?
我的发现:先看见进港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
出港的船只;则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
结论:地球是球形.
(三)实验名称: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材料:铁盒、土豆泥、番茄酱、铁架台、酒精灯等.
步骤:(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将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受热后番茄酱的外溢现象.
现象:先看到冒出大量水汽和烟尘;然后看到番茄酱向外溢出.
结论:这个实验说明;火山是由于地下熔化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四)实验名称:地震的模拟实验
材料:毛巾、细干木棍等.
步骤:(1)把桌上的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在桌上;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观察毛巾会发生什么变化?
(2)用手握住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直至压断.注意当木棍被压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
现象:毛巾会发生弯曲;成了褶皱状;木棍被压断时;听到“啪”的声响;同时手有强烈的震颤感.
结论:地壳的岩层在相互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严重破坏;这就是地震.
(五)探究问题:冷暖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材料:酒精灯、容器、水、小石块、镊子、火柴.
方法:用镊子夹住一小片石头;在酒精灯火焰上烧一会儿;然后迅速放入冷水中;接着再烧;再浸入冷水中.反复几次;观察石头的变化.
现象:反复几次后;小石块碎裂.
结论:冷暖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六)探究的问题:流水的搬运作用
材料:木条、沙子、泥土、沙盘、胶带、塑料杯、小水盆.
方法:1.用本条将沙子和泥土的混合物推至沙盘的一侧.2.将混合物抹平;保证混合物各处的厚度相同.3.将木尺横放在沙盘上;固定住;把底部有孔的水杯架在沙盘和木尺之间.4.沙盘伸出桌外的一端底部有孔;地上放一水盆接水.5.往水杯中加水;观察现象.
现象:沙子和泥土不断被水流带走.
结论:流水有搬运作用.
(七)实验名称:蜡烛变化的实验.
材料:蜡烛、烧杯、澄清的石灰水、三脚架、酒精灯、燃烧皿(白瓷)、石棉网等.
步骤:(1)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2)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罩在火焰上方.
(3)将一只白瓷的燃烧皿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白瓷燃烧皿;观察它的底部.
现象:干燥的烧杯壁有水珠;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清石灰水变浑浊;白瓷燃烧皿底部有黑的.
结论:蜡烛燃烧后生成新的物质.
探究的问题:铁钉生锈的原因
(八)假设:铁钉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
材料:几根铁钉、几根试管、少许油、干燥剂、冷开水、水.
方法:1.将一根铁钉放入有干燥剂的试管里;
2.将另一根铁钉放入装满冷开水的试管里;并放入少量的油;
3.将第三根铁钉放入一般的水中;并将铁钉的一半露在空气中.
4.每天观察生锈情况.
现象:放有干燥剂的试管中的铁钉几乎不生锈;放有冷开水和油的试管中的铁钉也几乎不生锈;放置在有空气和水中的铁钉生锈最快.
结论:铁钉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
(九)实验名称:变色花实验.
材料:紫甘蓝水、碱水、毛笔、白醋、纸花等.
步骤:(1)用毛笔在“花瓣”上抹白醋.
(2)在“叶子”上抹碱水.
(3)往纸花上喷一些紫甘蓝水.看一看纸花变成什么颜色?
现象:纸花的“花瓣”变成红色;“叶子”变成绿色.
结论:这说明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十)探究的问题:比较哪种洗涤用品的效果好
我的猜想:洗衣粉的效果好
材料:水、大烧杯、洗衣粉、肥皂粉、污物
相同条件:污物大小、布料、浸泡时间、搅拌次数、洗涤用品用量.
不同条件:不同的洗涤用品
方法:1.往2个装有同样多水的大烧杯里分别放入一小勺洗衣粉和一小勺肥皂粉;分别搅拌3分钟.
2.每组选择一种污物;并把2块有同样污物的布条分别浸泡在2种溶液中.
3.观察面条上污物的变化;并记录.
现象:对于油污;肥皂的效果好;对于果汁;洗衣粉的效果好.
结论:不同的污物要用不同的洗涤用品.
(十一)实验名称:环行山的形成的模拟实验.
材料:盘子、细沙、石子等.
步骤:(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
(2)从不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下一些相同大小的石子.
(3)再从同一高度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
现象:从不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下一些相同大小的石子;高度高的坑深一些、大一些;再从同一高度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石头大坑深一些、大一些.
结论:石块扔下的高度、力度与坑面积的大小、深浅都有关系.
(十二)制作:制作“小水塘”进行观察.
制作准备:广口瓶、冷水、放大镜、叶子、草、土
制作过程:1、在一个干净的广口瓶中加入三分之二的冷水.
2、将一些腐烂的和新鲜的叶子、草撕碎后放入水中;并加进一把土.
3、将瓶子放在有阳光的窗户附近;三周后;利用放大镜就可以看见水里的变化了.
(十三)实验名称: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的关系
研究问题: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的关系
我的假设:行星公转周期与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有关
实验准备: 1.5米长的细绳、水笔的塑料管、有孔的橡皮塞、秒表、砝码、合适的场地
实验过程:1、把细绳穿过塑料管;一头拴上橡皮塞;一头拴上砝码.
2、捏住塑料管;举过头顶;让橡皮塞做匀速圆周运动.注意:塑料管下的绳长保持不变.
3、分别使转动的绳长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每次转动10圈;然后用转动时间除以 10;至少重复三次;取平均值为公转周期.
实验结论: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越远;行星的公转周期越长.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