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考数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考数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考数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直线和方程1. 直线的方程直线的方程有两种常见的表示方法:一般式和斜截式。

一般式是Ax+By+C=0,斜截式是y=kx+b。

2. 直线的性质直线有斜率和倾斜角的概念,斜率是直线的倾斜程度,倾斜角是与x轴的夹角。

3. 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直线与x轴的交点是y=0处的x坐标,与y轴的交点是x=0处的y坐标。

第二节函数及其性质1. 函数的概念函数是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表示为y=f(x)。

2. 函数的性质函数有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性质。

3. 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基本初等函数包括常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和三角函数等。

4. 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函数的图像可以通过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极值、奇偶性等来描述。

第三节数列和级数1. 数列的概念数列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数字序列,可以是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斐波那契数列等。

2. 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用来表示数列的任意一项的通用表达式。

3. 级数的概念级数是数列的和的概念,可以是等差级数、等比级数等。

4. 级数的性质级数有收敛和发散的性质,可以通过极限的概念来分析级数的和是否存在。

第四节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 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有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以及取对数、指数等运算的性质。

2. 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用图像法或者代数法来解决。

3. 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可以通过解二次方程的方法来求解。

4. 不等式组不等式组是由多个不等式组成的方程组,可以用图像法、代数法来解决。

结尾总结高考数学第三章主要涉及直线和方程、函数及其性质、数列和级数、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等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在解决各种数学问题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掌握这些知识对于高考数学的学习至关重要。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练习,掌握这些知识,为高考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物态变化➢知识点1:温度和温度计1.定义: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常用的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实验室液体温度计、测温枪(1)实验室常用的液体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2)体温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细而弯的“缩口”分度值:0.1摄氏度(3)寒暑表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构造:玻璃泡、内径很细的玻璃管、刻度及温标量程:零下30摄氏度—50摄氏度分度值:1摄氏度3.液体温度计的使用(1)看:使用温度计时,要看清它的量程,即温度计所能测量的范围。

还要看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也就是一个小格代表的值(2)选:估计被测量物体的温度,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3)放: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4)读: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微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俯视读数偏大,仰视读数偏小。

(俯大仰小)(5)记:记录温度值,不要漏写或错写单位。

4.常见温度的估计(单位:摄氏度)人体正常的体温:36.5℃-37.3℃人感觉舒适的室内温度:15℃-25℃冰箱冷藏室:0-4冰箱冷冻室:零度——零下24 ℃(-24)人感觉舒适的洗澡水:40℃➢知识点2:熔化和凝固1.熔化及其应用(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需要吸收热量(熔化吸热)。

(2)应用:冰雪消融、铁块熔化、蜡烛“流泪”、雪糕化水、吃雪糕解暑2.凝固及其应用(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需要放出热量(凝固放热)。

(2)应用:水结冰、铁水烧铸兵器、冬天在菜窖里面放水防止蔬菜冻坏.(利用液体凝固放热)3.探究固体熔化规律(1)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温度计、停表、磨碎的固体(海波和石蜡)(2)实验过程:把分别装有海波和石蜡的试管放在盛有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并用搅拌棒不断搅动。

初中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

三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考点 1】天气与气候及其影响1.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变化大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可能差别很大.人们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影响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它影响人们的生工农业生产、生活活动、交通、军事战争等。

3.气候:反映长时间的大气状况,时间长较稳定,变化不大【考点 2】风向及风力参见右图【考点 3】天气预报1.天气预报: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方面情况。

2.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颜色越白表示云越厚。

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3.风向是的风来向。

分力是风的强弱。

一道风尾2级,一面风旗8级。

【考点 4】空气质量预报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空气污染指数划分:空气质量级别空气污染指数(API)空气质量状况一级 0-50 优二级 51-100 良三级 101-200 轻度污染四级 201-300 中度污染五级 >300 重度污染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考点 1】气温及变化1.气温反映大气冷热的程度。

气温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

气温的高低不同,人们的住房建筑特色也不同。

气温影响商业。

1.气温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测量时放在百叶箱里,百叶箱距地面1.5米。

测量单位一般采用摄氏度,记做“℃”。

在8时、14时、20时、2时进行测量。

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考点 2】气温的变化1.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就做气温年变化。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2.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

4.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考点 3】气温的分布1.等温线:把同一时间气温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接起来,这种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平滑曲线,就是等温线。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知识点一、光的传播1. 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现象。

2. 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且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 镜面反射:光滑表面反射光线,形成清晰的倒影。

- 漫反射:粗糙表面反射光线,光线分散,形成柔和的光照效果。

3. 光的折射- 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 折射定律:斯涅尔定律,n1*sin(θ1) = n2*sin(θ2),其中n1和n2是两种介质的折射率,θ1和θ2分别是入射角和折射角。

- 光的色散:不同波长的光在通过介质时折射角不同,导致光的分离。

二、透镜1. 透镜的分类- 凸透镜:两侧向外凸起,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 凹透镜:两侧向内凹陷,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 透镜成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 当物体位于焦点之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 当物体位于焦点之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 凹透镜成像规律:- 物体在透镜两侧都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3. 透镜的应用- 放大镜:利用凸透镜的放大作用。

- 照相机、望远镜、显微镜等光学仪器。

三、光的三原色1. 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被称为光的三原色。

- 这三种颜色的光可以按不同比例混合,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2. 色光的混合- 加色混合: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光的强度增加,可以产生新的颜色。

- 减色混合:从白光中减去某些颜色的光,可以得到新的颜色。

四、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应用1. 平面镜成像- 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 特点: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2. 眼镜- 近视眼镜:使用凹透镜,使光线发散,帮助近视眼聚焦在视网膜上。

- 远视眼镜:使用凸透镜,使光线会聚,帮助远视眼聚焦在视网膜上。

五、光的色散和应用1. 彩虹的形成- 原理:阳光通过空气中的小水滴,发生折射和反射,导致光的色散。

- 特点:彩虹呈现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第三章 知识点归纳

第三章   知识点归纳

第三章知识点归纳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形成1.近代中国国情——社会性质“两半论”、★2.近代中国主要矛盾——最主要矛盾论、★3.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推翻三座大山。

4.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帝国主义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5.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1921-1949)教材p67-69第2-6自然段:(按历史时期划分)(1)1921-1926:党的一大到四大的理论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逐步形成;(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中国特点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初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3)抗日战争时期:三大法宝、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党的建设等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熟。

(4)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6. 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和表述的2篇重要历史文献。

7.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教材p69-75)8. 关于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2篇重要历史文献。

(p76)9.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的内容(三大纲领:政治-经济-文化p776-78)★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10.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相关知识点:(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红军长征前毛泽东的理论著述及其内容★红军长征后抗战初期毛泽东的理论著作及其内容。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什么中国革命只能取暴力革命方式?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过存在?p80-81)★(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践中,如何正确处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4)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成功案例)★1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p81-87)(1)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中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指的是什么?★(2)什么是统一战线?其必要性、可能性是什么?(p82)(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及其作用(p8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的基本原则有哪些?★(5)新民主主义革命党领导统一战线最根本的经验是什么?12. 武装斗争相关知识点(1)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是什么?(2)军队的唯一宗旨是什么?(3)战略战术原则(4)武装斗争与其他战线斗争形式的关系13.党的建设(p84-87)(1)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是什么?(p 85)(2)么是党内的“城市中心论”,什么事“左”倾教条主义?其主要表现是什么?(3)三大法宝之间的辩证关系式什么?(p 86) ★1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意义(p 86-87)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1)近代中国革命实践的理论指导意义(2)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发展的意义(3)中国历史意义(4)国际历史意义。

第三章 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有机化合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常有氢和氧,还含有氮、磷、硫、卤素等元素。

【注意】(碳的氧化物、碳酸及其盐、碳的金属化合物是无机化合物)。

烃:只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甲烷是最简单的烃。

)2、物理性质:甲烷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甲烷)3、化学性质:通常情况下,甲烷比较稳定,与酸性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不反应,与强酸、强碱也不反应。

但在一定条件下,甲烷也会发生某些反应。

1)燃烧反应:CH4+2O2CO2+2H2O 。

(纯净的甲烷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火焰呈淡蓝色)2)取代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里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甲烷与氯气的反应方程式①。

②。

③。

④。

★(条件:光照)五种产物(两种气体:一氯甲烷和氯化氢,其他三种均为液体)甲烷与氯气取代反应实验现象:气体颜色逐渐变浅,试管壁有油状液滴出现,同时试管上方有白雾生成,试管内液面逐渐降低。

二、烷烃:(烃分子中碳原子之间都以碳碳单键结合成链状,剩余价键均与氢原子结合,使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达到“饱和”,这样的烃叫做饱和烃,也称为烷烃)。

分子通式为C n H2n+21、烷烃的命名:烷烃碳原子数在十以内时,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依次代表碳原子数,其后加“烷”字,碳原子数在十以上时,以“汉字数字”代表。

例如:十一烷。

2、烷烃的物理性质:常温下的状态(设碳原子数为n),当n ≤4 时为气态;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烷烃的熔沸点依次升高,烷烃的密度依次增大。

3. 烷烃的化学性质:1、稳定性:与甲烷类似,通常情况下,不与强酸、强碱、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反应。

2、可燃性:都能燃烧,反应通式为C n H2n+2+213nO2nCO2+(n+1)H2O。

3、在光照条件下能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4、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1.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同系物。

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上册

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上册

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3.1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学问点1:氧气的物理性质1、色、味、态通常状况〔101.3kPa,20℃〕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标准状况〔101.3kPa,0℃〕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1.293g/L〕。

3、溶解性常温下,氧气不易溶于水〔1L水只能溶解30mL氧气〕。

4、三态变化气态 (183℃) 液态 (218℃) 固态无色气体→淡蓝色液体→淡蓝色雪花状固体学问点2:氧气的化学性质及用途1、供应呼吸: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都离不开氧气。

潜水、登山、太空行走、医疗急救都需要氧气。

2、支持燃烧〔助燃性、氧化性〕: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气体,能够跟很多物质发生反响。

气割气焊、炼钢、航天、化工等都需要氧气。

3、常见物质与氧气之间的反响碳+氧气二氧化碳C+O2CO2铁+氧气四氧化三铁Fe+O2Fe3O4硫+氧气二氧化硫S+O2SO2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石蜡+O2CO2+H2O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P+O2P2O5镁+氧气氧化镁Mg+O2MgOCu+O2CuO铜+氧气氧化铜考前须知:〔有助燃性〕,但其本身无可燃性;物质燃烧一般要发光放热。

2.可燃物燃烧猛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燃烧更猛烈,甚至有的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可以燃烧;反响的猛烈程度与可燃物和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

4、详细试验操作与现象学问点3:化合反响和氧化反响1、氧化反响:但凡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响称为氧化反响。

〔1〕猛烈氧化: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2〕缓慢氧化:食物腐败、动植物呼吸、铁生锈、酒醋的酿造等;2、化合反响: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响叫作化合反响。

通式:A + B + … → X特点:多变一3、化合反响和氧化反响的比拟化合反响不肯定是氧化反响氧化反响也不肯定是化合反响但有氧气参与的化合反响肯定是氧化反响3.2 制取氧气学问点1:催化剂和催化作用1、探究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中的作用图1 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很慢,放出氧气少。

【高中生物】第三章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第三章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第三章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第三章、新陈代谢第一节新陈代谢与酶名词:1、酶:就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备催化作用(功能)的一类有机物。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就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就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就是蛋白酶),也有的是rna。

2、酶促发展反应:酶所催化剂的反应。

3、底物:酶催化作用中的反应物叫作底物。

语句:1、酶的发现:①、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②、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③、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④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2、酶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能使生物体内复杂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而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质量并不发生变化。

3、酶的特性: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③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原因是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4、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如消化酶就是在细胞外消化道内起作用的;酶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与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激素不同;虽然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它并不被消耗;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它的合成受到遗传物质的控制,所以酶的决定因素是核酸。

5、既要除去细胞壁的同时不损伤细胞内部结构,正确的思路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酶具有专一性,去除细胞壁选用纤维素酶使其分解。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温度、酸碱度都能影响酶的催化效率,对于动物体内酶催化的最适温度是动物的体温,动物的体温大都在35℃左右。

6、通常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主要在适宜条件下才有活性。

胃蛋白酶是在胃中对蛋白质的水解起催化作用的。

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完全总结

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完全总结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完全总结第一节分子和原子一、分子和原子的异同分子原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备注1.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4.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5.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6.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二、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1.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3.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成化合物分子。

4.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高中物理必修一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学问点总结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学问点总结一、重力,根本相互作用1、力和力的图示2、力能转变物体运动状态3、力力量物体发生形变4、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1)、施力物体(2)受力物体(3)力产生一对力5、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6、重力:由于地球吸引而受的力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匀称分布、外形规章物体:几何对称中心质量分布不匀称,由质量分布打算重心质量分部匀称,由外形打算重心7、四种根本作用(1)万有引力(2)电磁相互作用(3)强相互作用(4)弱相互作用二、弹力1、性质:接触力2、弹性形变:当外力撤去后物体恢复原来的外形3、弹力产生条件(1)挤压(2)发生弹性形变4、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5、常见弹力(1)压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物体(2)支持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物体(3)拉力:沿绳子收缩方向(4)弹簧弹力方向:可短可长沿弹簧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6、弹力大小计算(胡克定律)F=kxk劲度系数N/mx伸长量三、摩擦力产生条件:1、两个物体接触且粗糙2、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力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力方向:沿着接触面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大小:0≤f≤Fmax 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有相对滑动大小:f=μNN相互接触时产生的弹力N可能等于Gμ动摩擦因系数没有单位四、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等效替代力的合成:求与两个力或多个力效果一样的一个力求合力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是以两分力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对角线长度即合力的大小,方向即合力的方向)合力与分力的关系1、合力可以比分力大,也可以比分力小2、夹角θ肯定,θ为锐角,两分力增大,合力就增大3、当两个分力大小肯定,夹角增大,合力就增大,夹角增大,合力就减小(0<θ<π)4、合力最大值F=F1+F2最小值F=|F1-F2|力的分解:已知合力,求替代F的两个力原则:分力与合力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本质: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找分力的方法:1、确定合力的作用效果2、形变效果3、由分力,合力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连接4、作图或计算(计算方法:余弦定理)五、受力分析步骤和方法1.步骤(1)讨论对象:受力物体(2)隔离开受力物体(3)挨次:①场力(重力,电磁力......)②弹力:绳子拉力沿绳子方向轻弹簧压缩或伸长与形变方向相反轻杆可能沿杆,也可能不沿杆面与面接触优先垂直于面的③摩擦力静摩擦力方向1.求2.假设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滑动方向相反或与相对速度相反④其它力(题中已知力)(4)检验是否有施力物体六、摩擦力分析静摩擦力分析1、条件①接触且粗糙②相对运动趋势2、大小0≤f≤Fmax3、方法:①假设法②平衡法滑动摩擦力分析1、接触时粗糙2、相对滑动七、补充结论1.斜面倾角θ动摩擦因系数μ=tanθ物体在斜面上匀速下滑μ>tanθ物体保持静止μ<tanθ物体在斜面上加速下滑 2.三力合力最小值若构成一个三角形则合力为0若不能则F=Fmax-(F1+F2)三力最大值三个力相加扩展阅读:高中物理必修一学问点总结:第三章相互作用高中物理必修一学问点总结:第三章相互作用在我们生活的世界有形形色色的物体,他们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种物体之间都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第三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4、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 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 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 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 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 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 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4)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虽然也是人类社会赖以 存在和发展永恒的物质生活条件、自然前提,但 是,他们对社会历史发展只起着加速或延缓作用, 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他们本身也是受 生产方式制约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以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 21、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然后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类社会不是从来就有阶级的,“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 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马克思:“无论是发现现代社 会中阶级的存在还是发现这些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 劳。……我新做的工作就是证明了:(1)阶级的存在仅仅 同生产的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 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本身不过是达到消灭一 切阶级和达到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22、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 量” ,这是因为(P123-124):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①改变了社会生产力 的构成要素。②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③改变了社会经济 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23、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 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 展带来消极后果。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1、生产关系(狭义、广义):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物质(经济) 关系。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 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 产关系的基础,是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区分不同生产方式的客观依据; 所有制形式决定生产关系其他两个方面;同时,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全 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 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12、人类社会中的生产关系基本类型:公有制、私有制。 1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形成、性质和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 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在于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是 适合还是不适合的,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不能离开生产力的状况 和要求,孤立地、抽象地看待生产关系。) 14、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新版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人类家园知识点总结

新版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人类家园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 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为 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 千米);赤道周长约为 万千米。

4.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事例:(1)远去的帆船总是 先消失; (2)站的高看得远;(3)地球在月球表面的影子的轮廓是弧线(月食);(4)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5)麦哲伦航海;5. 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壳:0-17千米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上地幔 -----→软流层:岩浆的发源地。

地幔:17-2900千米下地幔内地核2900-6371千米外地核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一.地球仪:1. 经线和经度(1) 经线:也叫 。

经线是 ,所有经线长度 。

经线指示 方向。

(2) 经度:零度经线也叫 。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 ,以东的180°属于 ,用“ ”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 ,用“ ”作代号。

(3) 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

2. 纬线和纬度:(1) 纬线:纬线都是 ,也称为纬线圈,长度 。

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指示 方向。

(2) 纬度: 是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 ,用“ ”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 ,用“ ”作代号。

(3) 北纬、南纬各有 。

3. 东西半球的划分(1) 习惯上以(20 °w )和(160 °E )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成东西半球。

(2) 注意:东半球不全是东经度;西半球不全是西经度。

4. 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赤道以南为。

二. 地图地图的三要素:、、1.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

即: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在同样的图幅上:○1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距离范围,但表示的内容越,精确度越。

○2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内容越,精确度越。

第三章 铁金属材料 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铁金属材料 知识点总结

Fe(OH)2 + 2HCl==FeCl2+ 2H2O Fe(OH)2 + 2H+==Fe2+ + 2H2O; Fe(OH)3 + 3HCl==FeCl3 + 3H2O; Fe(OH)3 + 3H+==Fe3+ + 3H2O;
2Fe(OH)3 Fe2O3 + 3H2O;
(3)铁盐和亚铁盐是如何让鉴别的? Fe2+.Fe3+常用的检验方法 ① Fe3+的检验: a.观察颜色:Fe3+的溶液呈棕黄色 b.加碱液:Fe3+ + 3OH=Fe(OH)3(红褐色沉淀) c.加 KSCN 溶液(显色反应):Fe3 + 3SCN=Fe(SCN)3 (血红色溶液) ②Fe2+的检验: a.观察颜色:Fe2+的溶液呈浅绿色
Fe2+
Fe3+
直接观色
浅绿色
棕黄色
与 KSCN 不显红色加氯水变红色 利用显色反应
加碱溶液 白色沉淀→灰绿色→红褐色
血红色 红褐色沉淀
利用 Fe3+的氧 a 与铜片
无明显现象
Cu 被腐蚀溶液变蓝绿色
化性
b 与淀粉
试纸不变蓝
试纸变蓝色
KI 试纸
酸性 KMnO4 溶液
褪色
a 与铜片反应离子方程式:2Fe3+ + Cu=2Fe2+ + Cu2+
常温下铝.铁遇浓硫酸或浓硝酸钝化。加热能反应
但无氢气放出。
③与盐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 ( Fe +Cu2+=Fe2++Cu );
④ 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物态变化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的状态改变。

常见的物态变化有固态到液态的熔化、液态到气态的汽化、固态到气态的升华、气态到液态的凝结、液态到固态的凝固等。

1. 熔化:固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变为液态,称为熔化。

熔化是物质从有序排列的固态结构转变为无序排列的液态结构。

熔点是物质熔化的温度。

2. 汽化:液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变为气态,称为汽化。

汽化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沸腾,即液体中部分分子剧烈运动,液体不断产生气泡;另一种是蒸发,液体表面的分子从液态直接跃入气态。

3. 升华:固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直接变为气态,称为升华。

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结构直接转变为气态结构,没有液态中间过程。

升华是一种不常见的物态变化,常见的升华物质有干冰、樟脑等。

4. 凝结:气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变为液态,称为凝结。

凝结是物质从无序排列的气态结构转变为有序排列的液态结构。

凝结的逆过程是汽化。

5. 凝固:液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变为固态,称为凝固。

凝固是物质从无序排列的液态结构转变为有序排列的固态结构。

凝固的逆过程是熔化。

在物态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即质量在不同物态之间不变。

物质的温度在物态变化过程中保持不变,直到物态变化结束后才会再次升高或降低。

物质的物态变化与外界条件有关,如升华物质的升华温度取决于环境的压强,液体的沸点受到大气压力的影响等。

物态变化的过程中,物质吸收或释放了一定的热量。

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物质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潜热,是保持物质在固态和液态之间存在的能量。

在汽化和凝结过程中,物质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也称为潜热。

物态变化可以通过变化条件来控制,如加热物质可以使其熔化或汽化,冷却物质可以使其凝固或凝结。

根据物质的特性和需要,可以利用不同的物态变化过程来进行物质的分离、提纯和加工。

第三章磁场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磁场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磁场知识点1.了解磁现象和磁场:能说出电流的磁效应;能描述磁场和地磁场;知道我国古代在磁现象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能举例说明磁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用罗盘指引航向,探索航道,将船舶航向的变动与指南针指向变动的对应关系总结出来,画出的航线在古代称作“针路”或“针径”。

利用“针路”,船能够靠指南针导航。

1.磁场的产生:磁场是存在于磁体、电流和运动电荷周围空间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物质,本质上讲磁场是由于电荷运动所产生的。

变化的电场空间也产生磁场。

2.磁场的基本特性:磁场对处于其中的磁极、电流和运动电荷有力的作用;磁极与磁极、磁极与电流、电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3.磁场的方向:规定在磁场中任意一点小磁针北极的受力方向(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为该点处磁场方向。

4.磁现象的电本质: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电生磁)后,安培提出分子电流假说:认为在原子、分子等物质微粒内部,存在着一种环形电流——分子电流,分子电流使每个物质微粒都成为微小的磁体,它的两侧相当于两个磁极;从而揭示了磁铁磁性的起源:磁铁的磁场和电流的磁场一样都是由电荷运动产生的;根据分子电流假说可以解释磁化、去磁等有关磁现象。

5地磁场(1)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磁的N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的S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2)地磁场的分布和条形磁体磁场分布近似;(3)在地球赤道平面上,地磁场方向都是由北向南且方向水平(平行于地面);(4)近代物理研究表明地磁场相对于地球是在缓慢的运动和变化的;地磁场对于地球上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意义。

知识点2.理解磁感应强度:知道磁感应强度的概念,会运用磁感应强度的概念描述磁场.1.定义:在磁场中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直导线,所受的安培力F跟电流I和导线长度L之乘积IL的比值叫做磁感应强度,定义式为B=F/IL。

2.对定义式的理解:(1)式中反映的F、B、I方向关系为:B⊥I,F⊥B,F⊥I,则F垂直于B和I所构成的平面。

九年级物理-第三章-认识电路-知识点复习-总结

九年级物理-第三章-认识电路-知识点复习-总结

第三章认识电路重点1:电路知识点一:电路的组成(1)电路定义: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路径。

(2)电路的组成部分: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

(3)各部分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电源: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为电路提供电能。

导线:连接各电路元件的导体,是电流的通道。

用电器:利用电流来工作的设备,在用电器工作时,将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开关:控制电路连通、断开。

观察:观察教室电路。

看看这个电路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思考:家庭用电器与演示实验中所用的开关是否相同?你在家里和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与此不同的开关?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是否相同?练习题:下图所示的四个电路中,正确的电路图是()知识点二: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各处连通的电路。

(2)开路(断路):断开的电路。

(3)短路: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①电源短路:用导线直接把___________连接起来。

用电器不能工作,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很容易引起火灾。

②用电器短路(局部电路短路):用导线直接把__________两端连接,该用电器(或部分电路)不能工作,没有电流通过该用电器(或部分电路)。

知识点三:电路图(1)、使用规定的符号画出的电路叫做电路图。

(2)、识记电路元件的符号。

(3)、画电路图的要求:导线要横平竖直,呈长方形,各元件分布均匀,拐角处不画元件。

美观、简洁、直观。

【当堂训练】1、一种声光报警器的电路如图所示.同时闭合开关S1和S2后,则( )A.灯亮,铃不响B.灯不亮,铃不响C.灯亮,铃响D.灯不亮,铃响2、如图所示,当开关S闭合时,两只小灯泡能同时发光的正确电路是()3、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时,电灯L1、L2都不亮。

用一段导线的两端接触a、b两点时,两灯都不亮;接触b、c两点时,两灯都不亮;接触c、d两点时,两灯都亮。

对此,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灯L1断路 B.灯L2 断路C.开关S接触不良D.灯L2 短路重点2:电路的连接知识点一:串联电路(1)、串联电路:把电路元件_______________首尾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做串联电路。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水循环1.水循环的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分类: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领域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上空海洋上空环节海水蒸发变成水汽。

水汽上升到空中,被气流输送到大陆空中,部分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

一部分在地面流动。

形成地表径流;陆地上的水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

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海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

又降到海面意义使陆地水得以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是最重要的水循环补充陆地水的数量很少,对内陆地区意义重大水循环的参与水量最大【知识拓展】(1)三种水循环跨越领域最大的是海陆间循环;从参与水量看最大的是海上内循环。

(2)百川入海属于地表径流;台风登陆属于水汽输送。

(3)长江是外流河,参与海陆间循环;塔里木河是内流河,参与陆地内循环。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①更新陆地淡水资源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②进行物质迁移与能量转换4.水循环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

①物质迁移: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地表径流源必修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水循环成第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②能量转换: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由于水循环的存在,在定时期内,全球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④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水循环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第三章--整式的加减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整式的加减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整式的加减知识点总结1、代数式:由数和字母用运算符号连接所成的式子称为代数式。

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凡是式子中含有等号、不等号式子的都不是代数式)2、代数式的书写规则:(1)、数和表示数的字母相乘,或字母和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或用“.”来代替。

( 2)、当数和字母相乘,省略乘号时,要把数字写到前面,字母写后面。

如:100a或100•a,na或n•a。

(3)、后面接单位的相加式子要用括号括起来。

如:( 5s +1)元。

(4)、除法运算写成分数形式(5)、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带分数要写成假分数的形式。

3、列代数式时要注意:(1)、语言叙述中关键词的意义,如“大”“小”“增加”“减少”“倍”“几分之几”等词语与代数式中的运算符号之间的关系。

(2)、要理清运算顺序和正确使用括号,以防出现颠倒等错误,例如“积的和”与“和的积”“平方差”“差的平方”等等。

(3)、在同一问题中,不同的数量必须用不同的字母表示.4、代数式的值: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叫做代数式值(当数值是负数或者分数时,一般要打上括号)5、单项式:表示数字或字母乘积的式子,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字母也叫单项式。

(凡是含有+、-,分母含字母的均不是单项式)6、单项式系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7、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8、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9、多项式的项与项数: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 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多项式里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

(多项式的项要包含前面的+、-号)10、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常数项的次数为0注意:(若a、b、c、p、q是常数)ax2+bx+c和x2+px+q是常见的两个二次三项式.11、多项式的升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叫做按这个字母的升幂排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陕西省为例
1、两类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②市场广阔:我国能源需求量大,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优势具体表现
储量丰富探明储量为2700亿吨,按2007年生产规模计算,可开采430年
分布范围广全省40%的土地下有煤田分布
煤种齐全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
煤质优良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
开采条件好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煤田煤种特点用途大同煤田优质动力煤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燃料发电
河东煤田优质主焦煤低硫、低灰、抗碎强度大、抗磨性好冶炼钢铁
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三条外运铁路主干线起止点铁路名称起止点大秦线山西大同-河北秦皇岛京包线北京-内蒙古包头
神骅线陕西神木-河北黄骅港太焦线山西太原-河南焦作
焦日线河南焦作-山东日照石太线河北石家庄-山西太原
3、能源基地建设: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2000年后,晋电外输增长迅速,此举对山西省的有利影响是:①缓解运输压力;②减轻
大气污染;③提高经济效益。

4、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
5、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
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
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山西内蒙古东部储量(占全国比例) 1/3 1/10 矿种齐全单一
特点煤质优良,埋藏浅煤质中等,埋藏浅
开采条件优越,适宜露天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区位我国中部紧邻东北重工业基地邻近工业中心北京、天津、郑州、洛阳、西安、咸阳哈尔滨、长春、沈阳、北京铁路线京包、石太滨州、京通、通霍
6、环境的保护与治理: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②调整产业结构(山西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
根源所在在: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③“三废”的治理。

废渣(煤矸石:用于发电、
供热和填充矿坑及塌陷区;煤泥:经干燥除尘后再利用);废气:做好消烟除尘工作;废水:
沉淀净化;营造防风林带,开展复垦绿化造林。

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黄河—长江文明、印度河—恒河文明。

2、田纳西河概况: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
大的分支,属于二级支流;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密西西比河-俄亥俄河-田纳西河(干流-一级支流-二级支流),类似于黑龙江-松花江-嫩江、长江-岷江-大渡河、泾河-渭河-黄河。

3、不同地段的保护: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4、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②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对较少,降水与灌溉的矛盾→兴修水利工程。

③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④矿产资源:丰富的煤、铁、铜、磷、云母等。

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5、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①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盛产棉花、马铃薯、蔬菜,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
影响不大。

②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
会问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③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6、流域的综合开发:流域的开发都是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TV A(田纳西河流域管理
局)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7、河流的航运条件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主要取决于河流流经地区的气候和地形条件。

气候条件:湿润,降水丰富,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河流径流量比较稳定。

地形条件:地形平坦,地势起伏小,水流平稳。

航运条件好不一定航运价值高!航运条件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航运价值还取决于流域内的经济发展状况,货运量的多少等。

8、大规模水电、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
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使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

9、三峡工程的作用和意义:
任何选择正确的坝址:
①地质条件:向斜,应避开背斜、断裂;
②岩石类型:花岗岩,避开沉积岩;(沉积岩是指成层堆积的松散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曾称水成岩。

是组成地壳的三大岩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之一。

沉积物指陆地或水盆地中的松散碎屑物,如砾石、砂、粘土、灰泥和生物残骸等。

)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却形成的火成岩,主要成分是长石和石英。

因为花岗岩是深成岩,常能形成发育良好、肉眼可辨的矿物颗粒,因而得名。

花岗岩质地坚硬,难被酸碱或风化作用侵蚀
③地形条件:临近较大集水盆地的峡谷或鞍部。

在此结合地形图。

阿斯旺的利弊:利:灌溉、防止旱涝灾害、发电、养殖、航运、旅游;弊:土地肥力下降、河口外渔业资源减少、三角洲盐渍化作加重、三角洲后退。

10、水系为线状或网状,流域呈面状。

能源与资源相关概念见必修一3张总结最后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