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名词解释最终版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组胚是一个生物学术语,也称为伞胚、干细胞胚体或原胚。
它是指一种早期的胚胎状态,即在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形成的一团细胞,它并没有具体的组织或器官结构。
组胚通常是一个球形,由约10-32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总称为胚细胞。
组胚是多个生物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发育生物学、胚胎学和生殖医学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在人类的胚胎发育过程中,组胚的形成是在受精卵被放置在子宫之前的早期阶段。
在受精卵内部,卵细胞和精子结合后形成的一维六细胞组胚。
这个早期的胚胎经过继续的细胞分裂,快速地形成一个球形的组胚。
组胚内的细胞可以分化为不同的胚胎细胞系,即胚胎干细胞。
这些胚胎干细胞具有多能性,可以进一步分化为各种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再生医学和干细胞研究领域。
组胚的形成对于生物体的发育至关重要。
它标志着一个生物结构的开始,通过后续的细胞增殖和分化,最终形成了生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在多细胞生物中,组胚是不同类型细胞的前体,并且这些细胞通过相互作用和通信来生成和组织。
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移植等技术,科学家可以对组胚进行操作,以研究生物发育的机制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组胚是生殖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试管受孕中,医生通常会从女性体内提取卵子并与精子结合,在体外形成组胚。
然后,最健康的组胚将被选择并被植入女性子宫,以促进受孕和胎儿的发育。
通过使用组胚选择和胚胎植入技术,可以帮助那些无法自然受孕的夫妇实现生育。
总之,组胚是一个生物学术语,用来描述在生物发育过程中早期胚胎形成的一团细胞。
它是胚胎的起始阶段,并且在不同的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
通过研究组胚的形成和发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生命过程,并且可以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治疗。
组胚~名词解释
1.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2.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3.微绒毛: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
电镜下微绒毛表面为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其内可见纵行的微丝。
微绒毛显著地扩大了细胞的表面积,参与细胞吸收物质的作用。
4.纤毛:纤毛是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能摆动的较长的突起,比微绒毛粗且长。
电镜下纤毛表面为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其中含有纵向排列的微管。
纤毛有节律的同步摆动,可将黏附的尘埃,细菌等排出。
5.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是一种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胞质经煌焦油蓝染色后可看到染成蓝色的细网状结构,为残留的核蛋白体。
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的数量可作为了解骨髓造血功能的一种指标。
6.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是各种血细胞的起源细胞,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分化形成各系造血祖细胞(定向干细胞)。
7.骨板:骨组织内的胶原纤维平行排列成板层状,在纤维束间有骨盐的针状结晶体,沿胶原原纤维长轴有规律的平行排列,并以无定形基质黏合在一起,这样便形成了坚固的板样结构,称骨板。
8.骨基质:骨基质简称骨质,即钙化的骨组织的细胞外基质。
由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构成。
有机成分包括胶原纤维和无定形基质;无机成分又称骨盐,使骨坚硬。
9.骨单位(哈弗斯系统):骨单位又称哈佛系统,是构成密质骨的主要结构,由位于中央的中央管和其周围呈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哈佛骨板)构成。
10.肌节:肌节为肌原纤维上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结构,一个肌节由于是1/2明带+暗带+1/2明带组成。
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1.肌浆网:肌浆网是骨骼肌纤维和心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纵行包绕在每条肌原纤维周围。
肌浆网膜上有钙泵和钙通道,能够储存钙离子和调节肌浆内钙离子浓度,在肌纤维收缩中发挥重要作用。
12.横小管:横小管是肌细胞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在明,暗带相交或Z线处环绕每条肌原纤维,可将肌细胞膜的兴奋迅速传导至肌纤维内部。
组胚的名词解释
组胚的名词解释组胚(somatic embryogenesis),指的是在非生殖部位的细胞或组织中形成胚胎发育所需的各种细胞类型的一种过程。
组胚的发生和发育与植物的生长调节、细胞分裂和分化等相关,是一种重要的研究领域,也被广泛应用于植物育种和繁殖技术中。
1. 组胚的起源和类型组胚的起源主要有两种方式:某些植物具有内源性的组胚潜能,即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启动胚胎发生过程;另一种是通过外源性刺激来诱导细胞分化为胚胎。
根据组胚的发生途径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体细胞组胚和胚乳细胞组胚两种类型。
2. 体细胞组胚体细胞组胚是指在植物非生殖器官的体细胞中形成胚胎的过程。
这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界的现象,既可以自然发生,也可以通过人工诱导实现。
体细胞组胚一般分为离体培养和原位诱导两种方式。
离体培养是将细胞通过培养基和适当条件刺激,形成愈伤组织或胚性愈伤组织,再进一步培养分化为胚胎。
原位诱导则是在植物体内或组织内施加外部因素(如激素),刺激细胞分化为胚胎。
3. 胚乳细胞组胚胚乳细胞组胚是指通过处理植物种子的胚乳细胞,使其分化为胚胎的过程。
胚乳细胞是种子发育过程中的一部分,主要起供给胚囊内的胚胎发育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在特定条件下,胚乳细胞也可以通过诱导分化为胚胎。
这种方式相对于体细胞组胚来说更为复杂,需要克服多个生理、解剖和遗传障碍。
4. 组胚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组胚技术在植物繁殖和育种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组胚技术可以解决植物繁殖的问题,例如无性繁殖困难的植物品种可以通过体细胞组胚进行大规模繁殖。
其次,组胚技术可以加速植物育种过程,例如通过组胚选育出高产、耐逆的新品种。
此外,组胚技术还有助于植物的遗传改良和基因工程研究,可以通过组胚将外源基因导入到新胚体中,实现基因的转移和转导。
组胚作为一门研究领域,还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和深入探索的方向。
例如,如何提高组胚成功率和胚体质量,如何改善胚胎转化和成熟的方式,如何克服遗传背景的限制,等等。
组胚重点名词解释
1 、肌节(定义、组成和意义)两条相邻Z 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
每个肌节包括1/2 I 带+A 带+1/2 I 带,是肌纤维收缩的结构与功能单位。
2 、骨单位(别称、结构特点)又称哈弗斯系统,有哈弗斯骨板和哈弗斯管共同组成的系统。
哈弗斯骨板介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骨干密质骨的主要部分,它们以哈弗斯管为中心成同心圆排列。
哈弗斯管内有血管、神经及少量结缔组织。
3 、胞吞作用(定义,分类)是通过细胞膜凹陷,将物质包裹进入细胞内部的过程。
分为吞饮作用和吞噬作用。
4 、桥粒(分布、结构和功能)又称黏着斑,成斑状。
单层柱状上皮中位于中间连接的深部。
连接区的细胞间隙内有低密度的丝状物,这些丝状物于中央交织形成一条与细胞膜平行且致密的中间线。
细胞膜的细胞质面各有一椭圆形的附着板,由致密物质构成。
附着板上有许多张力丝附着,并常成袢状返回细胞质。
桥粒是一种最牢固的细胞连接,多分布于易受机械刺激和磨损的部位,故皮肤、食管等部位的上皮中桥粒尤其发达。
5 、微绒毛(定义、光电镜结构和功能)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光镜下的纹状缘和刷状缘即是由微绒毛构成。
电镜下,可见微绒毛表面为细胞膜,中轴的细胞质内含有许多纵行的微丝。
微丝上端伸到微绒毛顶部,下端插入细胞质中并附于细胞质的终末网。
其收缩可使微绒毛伸长或缩短。
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的解除面积,促进细胞的吸收功能。
6 、尼氏体(光、电镜结构特点)光镜下,可见神经元细胞质内含有许多嗜碱性块状或颗粒状的物质称尼氏体,电镜下为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
7 、有孔毛细血管(管壁电镜结构特点和分布)血管壁内皮细胞相互连续,细胞间也有紧密连接。
内皮细胞不含核处很薄并有许多贯穿细胞全层的小孔,孔上或有隔膜封闭,内皮细胞外有连续的基膜。
细胞质内吞饮小泡较少。
有空毛细血管主要分布在胃肠粘膜、某些分泌腺和肾血管球等处。
8 、血象(定义和意义)血细胞的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的含量的测定称为血象。
组胚名词解释最终版
组胚名词解释最终版组胚名词解释最终版▲表示重点中的重点1.▲histology(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这门学科是随着显微镜的出现、在解剖学的基础上从宏观向微观发展形成的。
解剖学主要是在系统和器官水平上研究机体的结构,组织学则是在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机体进行研究2.▲PAS—periodic acid Schiff reaction(PAS 反应):即过碘酸希夫反应,可用来显示多糖和糖蛋白的糖链。
可形成紫红色反应产物。
3.▲in situ hybridization(原位杂交技术):即核酸分子杂交组织化学术,可用来检测基因的有无及在转录水平检测基因的活性。
原理是用带有标记物的已知碱基顺序的核酸探针,与细胞内待测的核酸按碱基配对的原则,进行特异性原位结合,即杂交,然后通过对标记物的显示和检测,而获知待测核酸的有无及相对量。
4. pseudostratified(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主要分布于呼吸管道,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其中柱状细胞最多,表面有大量纤毛。
这些细胞形态不同、高矮不一,核的位置不在同一水平上,但基底部均附着于基膜,因此在垂直切面上观察貌似复层,而实为单层。
(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微绒毛直径约μm,长度因细胞种类或细胞生理状态而有很大差别.微绒毛使细胞表面积显著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指状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电镜下,可见纤毛中央有两条单独的微管,周围有9组二联微管二联微管一侧伸出两条短小的动力蛋白臂。
纤毛向一定方向节律性摆动,把上皮细胞的粘液及其吸附的颗粒物质定向推送。
junction(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相邻细胞膜高度平行,细胞间隙约3nm,胞膜中有许多规律分布的柱状颗粒,称连接小体,它们聚集为斑状,是细胞间直接交通的管道。
分子量小于1500D的物质,包括离子、cAMP等信息分子、氨基酸、葡萄糖、维生素等,可在细胞间流通,使细胞在营养代谢、增殖分化和功能等方面成为统一整体。
(完整word版)组胚名词解释大全
组胚重点名词解释大全1.肥大细胞:起源于骨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含有粗大的颗粒和白三烯、组胺、肝素等物质,常见于疏松结缔组织内2.浆细胞: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是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转化而来的。
胞质嗜碱性,核偏向细胞的一侧,内含大量的RER和Glogi复合体3.致密结缔组织:一种以纤维成分为主的固有结缔组织,可分为不规则和规则两种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和其分化而来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组成的系统,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尘细胞5.网织红细胞:细胞内尚残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洗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6.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起源于人的胚第3周初的卵黄囊血岛,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与红骨髓,其次是脾和淋巴结,外周血也有少量7.造血组织:主要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8.骨单位: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9.骨板:骨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10.间骨板:位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是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平行板,是骨生长和改建过程中哈弗斯骨板或环骨板未被吸收的残留部分11. 同源细胞群:靠近软骨中央,细胞较成熟,体积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而且多为2-8个聚集在一起,它们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故称同源细胞群12.软骨陷窝:基质内的小腔称软骨陷窝13.软骨囊:糖胺多糖在基质中的分布不均匀,紧靠软骨陷窝的部位硫酸软骨素较多,此处呈强嗜酸性,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故此区域称软骨囊14.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15. 三联体: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16. 闰盘:心肌纤维呈不规则的短圆柱状,有分支,互连成网,连接处染色较深,称闰盘17. 肌浆网: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18. 横小管: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小管--T小管19. 终池: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20. 血脑屏障:有些星形胶质细胞末端扩大形成脚板,在脑和脊髓表面形成胶质界膜,或贴附在毛细血管壁上,构成血-脑屏障的神经胶质膜21. 运动终板:躯体运动神经末梢的分支形成葡萄状终末,并与骨骼肌纤维建立突起连接,此连接区域呈椭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22.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实现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通讯23. 尼氏体:尼氏体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24. 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与骨骼肌纤维共同形成的效应器,分布于骨骼肌内,支配肌纤维的收缩。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1.组织: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人体的组织包括:上皮、结缔、肌、神经四大组织。
2.内皮:指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3.间皮:指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4.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5.分子筛:疏松结缔组织基质中的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A等多糖与蛋白质结合成的具有许多微孔隙的结构。
6.血浆:是血液中的无定形成份,相当于细胞外基质,占血液容积的55%,其中90%是水,内含血浆蛋白、脂蛋白、酶、无机盐等。
7.血清:是血液体外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相当于结缔组织的基质。
8.网织红细胞:是一种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的数量可作为了解骨髓造血功能的一种指标。
9.骨基质:简称骨质。
即钙化的骨组织的细胞外基质。
由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构成。
10.骨单位:又称哈弗系统,是构成密质骨的主要结构,由位于中央的中央管和其周围呈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哈弗骨板)构成。
11.肌节:为肌原纤维上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结构,一个肌节由1/2明带+暗带+1/2明带组成。
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2.肌浆网:是骨骼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纵行包绕在每条肌原纤维周围。
13.横小管:是肌细胞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在明、暗带相交或Z线处环绕每条肌原纤维,可将肌细胞膜的兴奋迅速传导至肌纤维内部。
14.闰盘:心肌纤维的连接处称闰盘。
15.尼氏体:神经元胞质内具强嗜碱性,呈粗大的斑块状、或细颗粒状的物质,称尼氏体。
16.神经原纤维:是神经元胞质内的细丝状结构。
电镜下神经原纤维由神经丝和微管组成,故为神经元的细胞骨架结构。
17.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称突触。
18.血窦:是毛细血管的一种类型也称窦状毛细血管,主要分布在肝、脾、骨髓和一些分泌腺内。
19.淋巴组织: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孔内充满大量淋巴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是免疫应答的场所,分为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组胚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用来描述生物体在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初始细胞团。
组胚起源于受精卵或一细胞胚胎,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有功能的多细胞生物。
在生物体的发育过程中,组胚是一个关键的阶段。
它代表了胚胎发育的最初阶段,通过细胞的相互作用和调控,组胚细胞逐渐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并形成各种组织和器官。
组胚的形成和分化是一个复杂而精确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生物学上的重要机制。
首先,组胚的形成依赖于细胞分裂。
一细胞胚胎经过连续的有丝分裂,产生了许多细胞,这些细胞逐渐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组胚。
这些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通信是组胚形成的重要驱动力。
例如,一些细胞会分泌信号分子,影响周围细胞的分化方向,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
其次,组胚细胞在发展过程中会发生分化。
分化是指细胞从相对未定向的状态逐渐成为特定类型的细胞,具有特定的形态和功能。
分化的过程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调控。
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和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细胞可以选择不同的分化路径。
例如,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组胚细胞会分化成表皮细胞、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等不同类型的细胞。
另外,组胚细胞还会发生细胞迁移和细胞死亡。
细胞迁移是指细胞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以形成不同的细胞层和组织结构。
细胞死亡则是在发育过程中,不需要或有损害的细胞会自我引发死亡,以促进整个胚胎的完整性和正常发育。
这些细胞迁移和细胞死亡的过程是组胚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组胚的形成需要正确的时序和定位。
在整个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分化、迁移和死亡都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和位置发生。
这种时序和定位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生物体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发挥起着关键的作用。
综上所述,组胚是在生物体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初始细胞团,通过细胞分裂、分化、迁移和死亡等复杂机制,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功能完整的多细胞生物。
组胚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发育过程和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1、连接复合体: 在紧密连接、中间连接、缝隙连接及桥粒四种细胞间连接方式中,只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连接方式在一起,则称为连接复合体。
2、微绒毛: 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由细胞膜和细胞质组成。
微绒毛内含许多纵行排列的微丝,微绒毛的主要功能是使细胞的表面积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3、同源细胞群:从软骨周边向软骨中央,软骨细胞逐渐成熟,体积逐渐增大,变成圆形或椭圆形,常成群分布,而且多以2~8个细胞聚集在一起,它们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增殖而来,称同源细胞群。
同源细胞群是软骨组织最主要的结构特点。
4、骨单位:是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由4~20层呈同心圆排列的哈佛骨板围绕中央管而构成的长柱状结构,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
骨膜内的细胞、纤维、基质和血管、神经等结构经穿通管进入中央管,使骨组织获得营养,排除废物,进行代谢和生长改建。
5、肌原纤维:是细胞内由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两种蛋白质构成的肌微丝,与肌纤维纵轴平行成束排列,是肌肉收缩的物质基础。
6、横小管:又称T小管,是骨骼肌和心肌纤维的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同一平面上的横小管分支吻合,环绕在每条肌原纤维的表面。
横小管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到每个肌节。
7、三联体:主要见于骨骼肌纤维内,由一条横小管及其两侧相邻的肌浆网终池组成,横小管膜与肌浆网膜紧密相贴形成三联体结构。
三联体将肌膜的兴奋经横小管和三联体连接传至肌浆网膜,引起钙泵活动,使肌浆网储存的钙离子迅速大量释放到肌浆内,引起肌纤维的收缩。
8、肌节:为肌原纤维上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结构,一个肌节由1/2明带+暗带+1/2明带组成。
肌节是肌原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9、尼氏体:是神经元胞质内的强嗜碱性小斑块或颗粒。
电镜下,尼氏体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
尼氏体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主要合成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和肽类的神经调质。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1组织:是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
2HE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苏木素是碱性染料,可使酸性物质着色伊红为酸性染料可使碱性物质着色3腺: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
4内分泌腺:有的腺没经过导管,分泌物(为激素)释入血液,称内分泌腺。
5外分泌腺:有的腺分泌物经导管排到体表或器官腔内,称外分泌腺。
6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7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由细胞膜和细胞质组成。
可使细胞的表面积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8连接复合体: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和紧密连接中,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接邻近存在,则称连接复合体。
9单核吞噬细胞系统:高等动物体内具有强烈吞噬功能的巨噬细胞,及其前身细胞所组成的一个细胞系统,是机体防御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10肥大细胞:起源于骨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含有粗大的颗粒和白三烯、组胺、肝素等物质常见于疏松结缔组织内。
11网织红细胞:细胞内尚残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洗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
12造血干细胞:是能增殖、分化为各种血细胞的最原始的造血细胞;它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有分化成多种血细胞的潜能和自我复制的能力。
13造血组织:主要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14同源细胞群:靠近软骨中央,细胞较成熟,体积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而且多为2-8个聚集在一起,它们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故称同源细胞群。
15软骨陷窝:软骨基质为半固态凝胶软骨细胞在软骨基质中所占的腔隙称为软骨软骨陷窝。
16软骨囊:软骨基质由纤维成分和基质组成软骨陷窝周围基质所含硫酸软骨素较多HE染色强嗜碱性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称软骨囊。
17肌节:为肌原纤维上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结构一个肌节由1/2明带+暗带+1/2明带组成。
肌节是肌原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8闰盘:心肌细胞间的连接结构。
横位部分有中间连接桥粒起固定作用;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便于细胞化学信息的交流和电冲动的传导使心肌功能活动同步化。
组胚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内皮:分布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浆半月: 大部分混合性腺泡主要由黏液性细胞组成,少量浆液性细胞位于腺泡的底部,在切片中呈半月形结构,称浆半月。
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在电镜下清晰可见。
〔光镜下所见小肠上皮细胞的纹状缘〕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电镜下可见纤毛中央有两条单独的微管,周围有9组二联微管〔即9+2结构〕基膜: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电镜下由靠近上皮部分的基板和与结缔组织相接的网板构成。
组织液: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溶解有电解质、单糖、气体分子等小分子的水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入基质内,成为组织液。
网织红细胞: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细胞内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
血小板:从骨髓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细胞,参与凝血和止血。
骨板: 骨组织中的胶原纤维被黏合质(黏蛋白)黏合在一起,并由钙盐沉积构成的薄层板状结构。
破骨细胞: 数量少,散在分布于骨组织表面,由单核细胞融合而成的一种巨大的多核细胞。
能释放多种水解酶和有机酸,溶解骨盐,分解有机成分。
哈弗斯系统:又称骨单位,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由多层呈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
肌卫星细胞:附着在肌纤维表面的一种扁平、有突起的细胞,可增殖分化,参与肌纤维的修复,具有干细胞的性质。
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肌节递次排列构成肌原纤维,是骨骼肌纤维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T小管: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位于暗带和明带的交界处。
同一平面上的横小管分支吻合,环绕每条肌原纤维,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导至肌纤维内部。
组胚-名词解释汇总
组胚-名词解释汇总组胚- 名词解释汇总1. 组织(Tissue) :是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的。
人体组织可归纳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类型。
E 2. HE 染色法:为XX木精伊红染色法的简称,是最常用的组织学染色方法。
XX木精为碱性染料,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
3. 嗜酸性〔cidophili 〕:易于被伊红等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嗜酸性。
4. 嗜碱性(bsophili) :易于被XX木精等碱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嗜碱性。
5. 微绒毛(Microvillus)::即,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电镜下,微绒毛的外表是细胞膜,内为细胞质,胞质中有很多纵行的微丝。
微绒毛可扩大细胞外表积,有利于细胞的汲取。
6. 纤毛(Cilium) :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
电镜下,纤毛的便面是细胞膜,内为细胞质,胞质中有纵行的微管。
纤毛具有节律性定向摇摆的能力。
7. 质膜内褶〔plsm membrneinfolding):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胞质形成的很多内褶;内含大量长杆状的线粒体。
质膜内褶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外表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转运。
8. 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 :位于细胞的侧面顶端,交叉形成XX络,带状围绕细胞;可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具有屏障作用。
9. 基膜( Bsement membrne) :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电镜下基膜可分为基板和XX板两部分。
具有支持、连接、固着和物质交换的作用。
10. 缝隙连接(Gp junction) :相邻细胞膜上有分布规律的柱状颗粒,称连接体,相邻细胞膜上的连接小体对接,成为细胞间直接交通的管道。
相邻细胞内的某些小分子物质可借小管彼此交换,传递化学信息。
11. 连接复合体〔junctionl complex 〕:在相邻细胞的侧面,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胞连接紧邻存在,即可称为连接复合体。
组胚名词解释
心内膜:由内皮和内皮下层组成。
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表面光滑,有利于血液流动。
内皮下层由结缔组织构成,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细密结缔组织,外层为疏松结缔组织。
肥大细胞:细胞较大,圆形或卵圆形。
核小而圆,胞质内充满嗜碱性分泌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
肥大细胞沿小血管分布,在皮肤、呼吸道、消化管结缔组织内较多。
肥大细胞在受到刺激后合成白三烯等参与过敏反应。
真皮:位于表皮下方,分为乳头层和网织层,二者无明确界限。
乳头层是紧靠表皮的疏松结缔组织,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游离神经末梢。
网织层为致密结缔组织,内有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赋予皮肤较大的弹性和韧性。
被覆上皮:被覆上皮覆盖于身体表面,衬贴在体腔和有腔器官表面,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等功能。
红细胞:在扫描电镜下呈双凹圆盘状,成熟红细胞无核,也无任何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红细胞平均寿命为120天,新生未完全成熟红细胞内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
成骨细胞功能;成骨细胞合成和分泌骨基质的有机成分,还释放基质小泡。
促进类骨质钙化,成骨细胞还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调节骨组织的形成和吸收,促进骨组织钙化。
上皮内杯状细胞:形似高脚杯,底部狭窄,顶部膨大,充满分泌颗粒,颗粒内含黏蛋白,与水结合形成黏液,有润滑和保护上皮的作用。
平滑肌:广泛分布于消化道、呼吸道、血管等中空性器官的管壁。
光镜下,平滑肌纤维呈长梭形,细胞中央有一杆状或椭圆形的核,常呈扭曲状,胞质嗜酸性,无横纹。
电镜下,可见大量密斑、密体、中间丝、细肌丝、粗肌丝。
放射冠:卵泡细胞为柱状,呈放射状排练,称放射冠。
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衬贴在口腔和食管等腔面的复层扁平上皮,浅层细胞有核,含角蛋白少,称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大肠结构:包括黏膜表面光滑,无绒毛。
黏膜下层在结缔组织内有血管、淋巴管。
肌层由内环行、外纵行两层平滑肌组成。
外膜胰腺外分泌部腺泡:为纯浆液性复管泡状腺。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
1、tissue fluid(组织液):由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经毛细血管静脉端和毛细淋巴管回流的细胞基质中的液体。
2、osteon(骨单位):是长骨干主要结构单位,是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的大量的长柱状结构,包括20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佛氏骨板和中央的哈佛氏管构成。
3、pancreas islet(胰岛):胰腺的内分泌部称胰岛,它由内分泌细胞团组成,细胞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其中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B细胞分泌胰岛素,D 细胞分泌生长抑素,PP细胞分泌胰多肽。
4、nephron (肾单位):是肾脏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肾小体由血管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管由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组成。
5、corpus luteum (黄体):排卵后的卵泡壁结构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增大并分化为暂时性的内分泌细胞团,由两种细胞组成:粒黄体细胞和膜黄体细胞。
可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和松弛素。
6、fertilization (受精):指精子进入卵子形成受精卵的过程,一般发生在输卵管壶腹部。
7、implantation(植入):胚泡完全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
开始于受精后第5~6天,第11~12天完成。
8、synapse (突触):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相互联系和信息传递。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1、杯状细胞:形似高脚杯,底部狭窄,含深染色核,顶部膨大,充满分泌颗粒。
2、浆半月:混合性腺底部有少量浆液性细胞,在切片中为半月形。
3、微绒毛:上皮细胞的指状突起,扩大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吸收。
4、缝隙连接:又名通讯连接,细胞间的信息通道,受钙离子的因素的控制。
5、基膜: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分基板和网板。
6、软骨陷窝:软骨基质中的腔隙,内含软骨细胞。
7、骨单位:又名哈弗斯系统,(位置)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形状)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形成。
8、破骨细胞:(位置)散在分布在骨组织边缘,是一种多核的巨细胞,由单核细胞融合成。
(功能)具有很强的融骨、吞噬和消化能力。
9、肌节:横纹肌肌纤维的结构和收缩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相邻两Z线间的一段机原纤维,包括:1/2I带+A带+1/2I带。
10、闰盘:相邻肌纤维连接处染色较深处称闰盘。
光镜结构:深染的横行或阶梯状粗线,位于Z线水平。
电镜结构:纵向为缝隙连接,便于细胞间化学信息的交流和电冲动传导,横向为中间连接与桥粒连接,使心肌纤维连接更牢固。
11、视杆细胞:杆状视细胞,具有感光作用,当视紫红质缺乏时会导致夜盲症。
12、视网膜中央凹:视网膜最薄的地方,只有色素上皮和视锥细胞,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
13、螺旋器:又名柯蒂氏器,是膜蜗管基底部膜上呈螺旋状行走的膨大结构,是听觉感受器。
14、肌性动脉:即中动脉,管壁中平滑肌十分丰富,故得名。
15、内弹性膜:中动脉内膜与中膜的交界处的薄膜。
16、血窦:窦状毛细血管,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内皮间隙较大,易化大分子进出血液。
主要分布在肝、脾、骨髓和某些内分泌腺。
17、淋巴小结:又名淋巴滤泡,(形态)淋巴组织构的球形小体,(构成)含有大量B细胞、TH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分类)初级淋巴小结和刺激淋巴小结。
18、***胸腺小体: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缺乏时无法培育T细胞。
组胚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上皮组织:简称上皮,由排列密集的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呈膜状结构。
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
2、组织:分化相同(形态、结构、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与由这些细胞产生的细胞间质形成的有机结构。
由组胚早期细胞发育而来。
3、被覆上皮:由排列紧密而规则的、形态相似的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组成共成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柱毛柱状上皮,变移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
上皮组织特殊结构:1、游离面:细胞衣、微软毛、纤毛、微皱襞。
2、侧面: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相嵌连接。
3、基底层: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
4、腺上皮:由腺细胞组成并以分泌为主要功能的上皮。
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
5、感觉上皮:上皮组织在和外界接触的过程中分化成具有特殊感觉机能的上皮,又称神经上皮。
6、结缔组织:由少量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组成,但细胞种类多。
分为固有结缔组织、支持细胞、血液和淋巴。
7、固有结缔组织:由少量种类繁多的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组成,具有联系、连接、保护、贮存等作用。
又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结构、脂肪组织。
8、支持细胞:支持性结缔组织,又分为软骨组织和骨组织。
9、血液和淋巴:血液由血细胞和细胞间质(血浆)组成,血细胞包括淋巴细胞。
10、肌肉:肌肉是机体活动的动力器官,能够接受刺激而发生收缩。
11、肌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肌细胞之间发布有少量的结缔组织及其中的血管和神经。
又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
12、桥粒:上皮细胞相邻接面深层,间隙20-30nm(大小不等的点,相连接),隙间含中间线,膜内侧有致密附着板,并发出微丝、板块状连接。
一种很牢固的细胞连接。
13、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又称神经元,其形态多样,结构复杂,能感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
14、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组织辅助部分,无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但具有支持、营养、绝缘、保护和修复的作用,数量多于神经元。
组胚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成纤维细胞:P17是疏松结缔组织中的主要细胞成分。
其核大,核仁明显,胞质呈嗜碱性。
能分泌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
肌节:P43 相邻两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
是肌原纤维的结构单位和骨骼肌纤维收缩的基本功能单位。
闰盘:P47 心肌纤维呈分支短杆状,端端相连连接处有闰盘。
突触:P55 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
尼氏体:P52分布于核周细胞质及树突内,光镜下间许多粗面内质网及游离核糖体。
其主要功能是合成结构蛋白和分泌蛋白。
其可作为神经元功能状态的标志。
网织红细胞:P34从骨髓进入血流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称网织红细胞。
血睾屏障: P177 生精小管和血液之间存在着血睾屏障,其组成包括间质的血管内皮及其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紧密连接是构成血睾屏障的主要结构。
嗜铬细胞:P109 胞质嗜碱性,经铬盐处理标本,胞质内可见黄褐色的嗜铬颗粒,称嗜铬细胞。
有肾上腺素细胞和去甲肾上腺细胞两类。
赫令体:P114神经垂体内有些分泌颗粒在轴突沿途或在轴突终末聚集成团,构成光镜下均质状的嗜酸性小体,称赫令体。
是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的储存场所。
胃粘膜屏障:由表面粘液和柱状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构成,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粘膜的侵蚀和消化。
小肠绒毛:P129 由小肠上皮和固有层组成的呈指状、圆锥状或叶片状的突起。
肝小叶:P143是肝的基本结构单位,呈多角棱柱形,肝小叶界限不清,中央有一条中央静脉纵贯小叶长轴。
贮脂细胞:P147 位于窦周隙内,又称肝星状细胞,常欠于两个相邻肝细胞的凹陷内。
储脂细胞的脂滴内含有维生素A。
门管区:P147肝的小叶间结缔组织较少,多集中于血管和胆管的周围,构成门管区。
内含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胆管,此外还有小叶间淋巴管和神经。
气血屏障:P158 是肺泡腔内气体和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
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和基膜,薄层结缔组织,连续型毛细血管的基膜及内皮。
组胚名词解释整理
上皮组织1.内皮(位置及定义):衬贴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2.间皮(位置及定义):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3.连接复合体(定义):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四种细胞连接中,只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紧邻存在称连接复合体。
血液1.红细胞(结构特点、功能):双凹圆盘状,无核、无细胞器,细胞内充满血红蛋白,具有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软骨和骨1..骨单位(定义):又称哈弗氏系统,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
肌组织1.肌节(定义、组成):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
肌节=1/2 I带+A带+1/2I带。
2.细肌丝(在肌节中位置、组成):位于肌节两侧,一端附着于Z线,另一端伸至粗肌丝之间,与之平行走行,其末端游离,止于H带的外侧,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组成。
3.三联体(组成):骨骼肌纤维的每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
4.闰盘(定义,电镜下结构):是指两心肌细胞之间的连接结构,在光镜下与心肌纤维相垂直。
电镜下其横向部分为中间连接和桥粒,纵向部分为缝隙连接。
神经组织1.突触(定义):是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2.尼氏体(光镜、电镜结构、功能):光镜下呈嗜碱性的颗粒状或斑块状,电镜下由发达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功能是合成分泌蛋白质。
免疫系统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单核细胞和由其分化而来的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包括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的巨噬细胞、骨组织的破骨细胞、神经组织的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库普弗细胞)和肺巨噬细胞(尘细胞)等。
2.胸腺小体(位置、组成):是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由胸腺上皮细胞呈同心圆排列而成。
3.毛细血管后微静脉(位置、形态结构特点、功能):位于淋巴结副皮质区,其内皮细胞呈立方形或低柱状,淋巴细胞再循环的重要部位。
内分泌系统1..滤泡旁细胞(位置、染色特点、功能):位于甲状腺滤泡之间和滤泡上皮细胞之间,在HE染色切片中胞质着色较浅,于镀银染色切片可见其胞质内有黑色的嗜银颗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胚名词解释最终版▲表示重点中的重点1.▲histology(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这门学科是随着显微镜的出现、在解剖学的基础上从宏观向微观发展形成的。
解剖学主要是在系统和器官水平上研究机体的结构,组织学则是在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机体进行研究2.▲PAS—periodic acid Schiff reaction(PAS 反应):即过碘酸希夫反应,可用来显示多糖和糖蛋白的糖链。
可形成紫红色反应产物。
3.▲in situ hybridization(原位杂交技术):即核酸分子杂交组织化学术,可用来检测基因的有无及在转录水平检测基因的活性。
原理是用带有标记物的已知碱基顺序的核酸探针,与细胞内待测的核酸按碱基配对的原则,进行特异性原位结合,即杂交,然后通过对标记物的显示和检测,而获知待测核酸的有无及相对量。
4. pseudostratified(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主要分布于呼吸管道,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其中柱状细胞最多,表面有大量纤毛。
这些细胞形态不同、高矮不一,核的位置不在同一水平上,但基底部均附着于基膜,因此在垂直切面上观察貌似复层,而实为单层。
5.microvillus(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微绒毛直径约0.1μm,长度因细胞种类或细胞生理状态而有很大差别.微绒毛使细胞表面积显著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6.cilium(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指状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电镜下,可见纤毛中央有两条单独的微管,周围有9组二联微管二联微管一侧伸出两条短小的动力蛋白臂。
纤毛向一定方向节律性摆动,把上皮细胞的粘液及其吸附的颗粒物质定向推送。
7.gap junction(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相邻细胞膜高度平行,细胞间隙约3nm,胞膜中有许多规律分布的柱状颗粒,称连接小体,它们聚集为斑状,是细胞间直接交通的管道。
分子量小于1500D的物质,包括离子、cAMP等信息分子、氨基酸、葡萄糖、维生素等,可在细胞间流通,使细胞在营养代谢、增殖分化和功能等方面成为统一整体。
8.plasma membrane infolding(质膜内褶):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胞质所形成的许多内褶,内褶与细胞基底面垂直,内褶间含有与其平行的长杆状线粒体。
质膜内褶主要见于肾小管,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
9.▲fibroblast(成纤维细胞):是疏松结缔组织中最主要的细胞,常附着在胶原纤维上。
功能活跃时细胞较大,多突起;核大,卵圆形,着色浅,核仁明显;胞质较丰富,呈弱嗜碱性。
电镜下,它具有蛋白质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即含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成纤维细胞主要合成和分泌构成结缔组织的纤维和基质成分。
10.▲plasma cell(浆细胞):从B淋巴细胞来,合成分泌免疫球蛋白。
呈卵圆形或圆形;核圆,偏于一侧,异染色质常呈粗块状,从核中心向核被膜呈辐射状分布;胞质丰富,呈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
电镜下,胞质内含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核旁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11.▲mast cell(肥大细胞):一类胞质内富含嗜碱性颗粒的细胞。
细胞较大,圆或卵圆形。
核小而圆,染色深,居中,;胞质内粗大的嗜碱性分泌颗粒可被醛复红等染为紫色。
颗粒易溶于水,故在切片上难以辨认该细胞。
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和嗜酸性颗粒细胞趋化因子等。
在炎症和免疫反应时,颗粒被释放。
12.▲macrophage(巨噬细胞):是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形态多样,随功能状态而改变。
功能活跃者,常伸出较长的伪足而形态不规则。
核较小,圆或肾形,着色深;胞质丰富,多呈嗜酸性,可含有异物颗粒和空泡。
电镜下,细胞表面有许多皱褶、微绒毛和少数球状隆起。
胞质内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噬泡、残余体以及数量不等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线粒体。
细胞膜内侧有较多微丝和微管,参与细胞运动。
13.mesenchyme cell(间充质细胞):一种分化程度低、无紧密联系,分化能力很强的细胞。
大,呈星形,细胞间以突起互联成网;核大,卵圆形,核仁明显;胞质呈弱嗜碱性。
间充质细胞分化程度低,增殖能力强。
在胚胎时期能分化成多种结缔组织细胞、肌细胞、血细胞、内皮细胞等。
成体的结缔组织内仍保留有未分化的间充细胞。
14.undifferentiated mesenchymal cell(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分布在小血管,尤其是毛细血管周围,其形态似纤维细胞,是成体结缔组织内的干细胞,保留着间充质细胞多向分化的潜能。
在炎症及创伤修复时大量增殖,可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参与结缔组织和小血管修复。
15.▲molecular sieve(分子筛):由大量蛋白多糖聚合体形成的有许多微孔的分子筛,允许水和营养物,代谢产物,激素,气体分子等通过。
而大于空隙的大分子物质,细菌等则被阻挡,嗜基质成为限制细菌扥有害物扩散的防御屏障。
16.blutbild (血象):血细胞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
▲课本第31页的血细胞正常值范围表,需要大家背诵记忆17.reticulocyte (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是刚从骨髓进入血液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用煌焦油蓝染色,可见网织红细胞内有染成蓝色颗粒或细网,是细胞残留的核糖体,仍有合成血红蛋白的功能。
在血流中经过约一天后核糖体消失,细胞完全成熟。
在成人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0.5%~1.5%。
在造血功能发生障碍的病人,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
18.anemia(贫血):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的临床综合征。
国内临床诊断标准为: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红细胞<4.0×1012/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3.5×1012/L。
贫血可能产生的原因包括:(1)失血性贫血(2)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3)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输血血型不符所导致的急性输血相关性溶血后导致贫血。
19.isogenous groups (同源细胞群):位于软骨中部的软骨细胞成群分布,每一群由2~8个软骨细胞聚集在一起,由同一个幼稚的软骨细胞分裂增殖而成。
越靠近软骨中部,同源细胞群的细胞数量就越多,是软骨间质性生长的结果。
20.▲osteone(骨单位)Haversian system (哈弗斯系统):是长骨的密质骨中的主要结构。
长圆筒状,由中央管和呈同心圆排列的多层哈弗斯骨板组成。
是长骨中起支撑作用的主要结构。
21.▲sarcomere(肌节):肌原纤维上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结构。
每个肌节由1/2I带+ A带+1/2I带构成。
肌节依次排列构成肌原纤维,肌节是肌原纤维和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2.sarcoplasmic reticulum (肌浆网):是骨骼肌纤维和心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
其中中部纵行包绕一段肌原纤维,称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
肌浆网膜上有钙泵和钙通道,能贮存钙离子和调节肌浆中钙离子浓度,在肌纤维收缩中发挥重要作用。
23.triad(三联体):在骨骼肌纤维的A带与I带交界处,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横小管,肌浆网在横小管之间纵向包绕肌原纤维,形成纵小管longitudinal tubule。
纵小管靠近横小管处膨大并相互连接形成终池。
由横小管及其两侧相邻的终池构成三联体。
三联体的功能是将兴奋经肌膜传至肌浆网膜。
24.▲intercalated disc (闰盘):是心肌纤维间互相连接的部位,光镜下呈着色深的粗线,与肌纤维长轴垂直或呈阶梯状,闰盘位于Z水平,电镜下可见其由相邻心肌纤维在连接处伸出的许多短突起彼此凹凸嵌合而成。
在连接的横位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相邻细胞借此牢固连接;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有利于相邻细胞相互交流化学信息和电冲动,是心肌纤维的兴奋同步化。
25▲.nissl body(尼氏体):分布于神经元胞体和树突中,具有强嗜碱性,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核糖体构成。
合成蛋白质,主要合成更新细胞器所需的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以及肽类的神经调质。
26.synapses(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称为突触。
突触也是细胞连接的方式。
分为电突触和化学突触两类。
27.▲motor end plate(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与肌纤维间的一种化学突触结构。
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抵达所支配的骨骼肌时失去髓鞘,其轴突反复分支,每一分支形成葡萄状膨大,与一条骨骼肌纤维接触,形成化学突触连接,连接处呈椭圆形板状膨大,称为运动终板.28.▲blood-brain barrier(血脑屏障):由介于血循环与脑实质间的软脑膜、脉络丛的脑毛细血管壁和包于壁外的胶质膜所组成,能阻挡病原生物和其他大分子物质由血循环进入脑组织和脑室。
29.cone cell(视锥细胞):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中部,感受强光和颜色。
外形较视杆细胞粗大,核较大,染色浅,外突圆锥形,内突末端膨大呈足状。
有三种功能类型,分别含有红敏色素,绿敏色素,蓝敏色素,用于分辨相应的颜色。
30.rod cell(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周围部,感受弱光,数量远多于视锥细胞。
较细长,核小染色深,外突呈杆状,内突末端膨大呈小球状。
31.Spiral organ(螺旋器):是人类的听觉感受器,位于内耳膜迷路的蜗管的下壁(下壁即蜗鼓壁又称基底膜或螺旋板)由指细胞、毛细胞、柱细胞、以及盖膜组成。
32.角膜缘(corneal limbus):为角膜与巩膜的带状移行区域,环绕角膜周边。
此处通常是临床眼球前部手术的入路之处。
33.thyroid follicle(甲状腺滤泡):大小不等,直径在0.02~0.9mm,呈圆形或不规则性。
滤泡由单层立方的滤泡上皮细胞围成,滤泡腔内充满透明的胶质。
滤泡上皮细胞合成与分泌甲状腺素。
在功能活跃时,滤泡上皮细胞增厚呈低柱状,腔内胶质减少;反之,细胞变矮,呈扁平状,胶质增多。
34.parafollicular cell(滤泡旁细胞):位于甲状腺滤泡之间和滤泡上皮细胞之间。
细胞较大,在HE染色切片中胞质着色较浅,银染发可见胞质内有棕黑色颗粒。
滤泡旁细胞分泌降钙素,使血钙浓度降低。
35.▲hypophyseal portal system(垂体门脉系统):垂体门微静脉及两端的毛细血管网共同构成垂体门脉系统。
下丘脑所分泌的释放激素和释放抑制激素经过垂体门脉系统进入腺垂体远侧部,从而调节远侧部细胞的分泌活动。
36.herring body(赫令体):视上核与室旁核的分泌颗粒沿轴突被运输到神经垂体神经部,在轴突沿途和终末,分泌颗粒常聚集成团,使轴突呈串珠状膨大,于光镜下呈现为大小不等的弱嗜酸性团块,称赫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