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

发稿: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王英

【摘要】伴随着网络对社会事件的关注,“欺实马”、“躲猫猫”、“俯卧撑”、“打酱油”、“很黄很暴力”、“范跑跑”、“正龙拍虎”等热词雷词一波一波不断涌现出来,被网友反复套用、化用,夺人耳目,甚至延伸到现实语境中。本文认为相关新闻事件本身的重大和语言形式内容的新异性是其流行的直接原因,网络宽松的语言环境、技术条件、年轻化的网民构成为流行语提供了土壤,并且塑造了流行语的形态;网络流行语是网友在现实舆论压抑情况下转而在虚拟空间发起的一场语言“狂欢”,客观上起到了“民主助推器”和“社会泄压阀”的作用;流行语的含义约定俗成,甚至成为集体认同的标识。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雷词后现代主义公共领域

近年来,网络民意崛起,伴随网友对众多社会事件的关注,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有人惊呼“雷词爆发,2008年公众语文生活太强了” ,2009年延续了造词运动的势头:“欺实马”、“躲猫猫”、“做噩梦”等网络新名词层出不穷。在此之前,2008年网络众多热点事件制造的“做俯卧撑”、“打酱油”、“正龙拍虎”、“范跑跑”、“朱坚强”等流行词仍富有生命力。

本文所称的网络流行语,是指伴随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在网络上几乎同步发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的热门词语,有时还被称为“网络雷词”或者“网络热词”,从属于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敏感的反映,它不仅是一个独特的语言现象,还是一个深刻的文化现象。流行语有何共同的语言学特征?流行语为何流行?怎样流行?折射出怎样的受众心态?有何效应和影响?是否有规范的必要和可能?本文试图从语言学、传播学和社会文化等多角度,基于文本来观照这一愈来愈热的语言景观和文化景观,以期抛砖引玉。

一、网络流行语的外在特点

新闻事件伴生的网络流行词多是汉字新词,包括旧词新意和原创新词等形式,如“躲猫猫”,本是旧有的儿童游戏,现在因为“躲猫猫事件” 而被赋予了“解释牵强附会,真相扑朔迷离”、“公权力任意妄为”等讽刺性新义,而“欺实马”、“范跑跑”、“正龙拍虎”等属于网友归结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神韵而创造的全新词汇。与“3Q”、“886”、“斑竹”、“GGMM”、“:-)或o(∩_∩)o…” 等数字、外文、符号等镶嵌混用的普通网络语言不同,网络流行语更像是网络谚语,呈现出简洁明了、标新立异、意味深长、类推性强等语言特点。

1、简洁明了,易记易传

一般讲,网络流行语都是由重大事件和风云人物引发,传播速度极快,这与流行

语的切中要害又简洁明了的语言特征不无关系。根据语言交流的经济性原则,网络流行语一般只有3—6个字,句式简短,很少运用长句子和复杂句式,易记易传。在海量信息潮涌和注意力经济主导的网络语言环境下,语言经济性原则被发挥到极致。

“做噩梦”、“躲猫猫”和“俯卧撑”仅3个字就简洁凝练地完成了对新闻事件的命名,直指这三起非正常死亡事件官方解释中的蹊跷之处,并且将稀松平常的做梦、游戏、运动与沉重的死亡联系起来,形成极大的语言冲击力,非常吸引眼球;“周老虎”将陕西野生华南虎照事件简略为3个字,轻松涵盖了其中繁琐的事件过程、复杂的人物及其行为,“周老虎”、“正龙拍虎”随着事件发展流行了一年多,俨然成为含义丰富的新谚语;以“范跑跑”为汶川地震中落跑老师范美忠命名,“跑跑”二字极其简单,却立即凸显出一个舍义贪生的逃跑者形象,幼齿化的叠字形式还带有几分嘲笑和恶搞的味道。借用简约凝炼的流行语,网民参与相关新闻事件的讨论时, 不需多余的解释说明,就可简单指称,提高了交流速度,符合网络追求高效的交流习惯。

2、标新立异,俚俗奇巧

新异性是网络流行语一个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一是对旧有词语的变异新用及新词新语的创造,如“打酱油”在网友的追捧下竟然被赋予了“ 漠不关心、冷眼旁观”等全新含义,并衍生出“酱油党”、“酱油男”等一系列词汇;一是突破常规语法限制,活用词性和句式等,造成奇崛的陌生化效果,比如网络中很流行的“副词+名词”句式,“太CNN”、“很老虎(虚假)”、“史上最牛……”等。网络提供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空间,网络流行语松脱了传统书面语言的束缚,往往构思奇巧,突破常规,标新立异,同时又具有坊间俗语的亲切感,朗朗上口,雅俗共赏。

新异性和俚俗性已经成为网络论坛的生存法则,夸张奇异的表达才能在无数的杂乱信息中优胜劣汰脱颖而出。因此,网文作者和网络新闻编辑常常放弃严谨准确的表述,出于对点击率的追求,刻意使用新异流行语,如《……仍在躲猫猫》、《史上最牛/脏……》等新闻标题层出不穷。

3、反讽隐喻,富于张力

“躲猫猫”、“做噩梦”、“周老虎”等流行语无不是绝妙的双关暗语,原本普普通通的词汇经过网友机智的“加工发酵”,已经变成了意味深长的反讽和隐喻,富于语言张力。人们使用这些流行语,既在谈论相关事件,又脱离相关背景,泛用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谈笑戏谑间充满了讽刺的意味,隐含着网友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迂回批评。“俯卧撑”、“躲猫猫”、“打酱油”等一波一波的流行语,夹带着黑色幽默,构成了极富内涵的网络谚语。如网友对某论题不愿发表意见时总爱说:“打酱油的飘过~”;呼唤真实诚信时说:“不做周老虎,真相拒绝躲猫猫”等。

4、复制简便,类推性强

网络流行语往往结构灵活,词意泛化,预留了很大的互动空间,网友不但可以在相关新闻事件背景下使用流行语,更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上任意复制/戏仿,灵活套用,带来更多的新鲜感和互动积极性。最典型的案例是在流行语“很黄很暴力”和“很傻很天真”的基础上提炼出的“很×很××”句式,这一韵律跳动的开放句式被广泛化用于各领域,如“条款很黑很霸王”、“很乐很OPEN”、“那人很轴很倔强”等等。而“躲猫猫”、“俯卧撑”等结构固定的词语也被活用于很多场合,如“涨价方案还在躲猫猫”、“房价不会跳水,它只是在做俯卧撑”、“俯卧撑做还是不做,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等。类推使流行语的所指一再变幻、延迟,如此使用语言符号不单是为了表达意义,更是一种借由能指与所指的语言玩耍,说者和读者共同分享再创造的乐趣。网友乐此不疲地将流行语辐射到各个领域,游戏式的互动中无形扩大了事件影响,也延续了流行语的生命力。

二、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内在动因

美国学者布赖特 ( J. B. Pride) 在他的《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提出了“语言和社会结构共变”理论: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激变时,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会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程度不可谓不激烈。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知情权、话语权、注意力等重要的社会资源正在被重新分配。在中国大陆传统媒体监管较严的情况下,网络被当作相对最自由最草根的平台,越来越多地主导了舆论的方向。网络流行语爆发就是转型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语言系统共变的产物,其产生并迅速流行的动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观照现实的热情

近年来,通过网络传播引起关注的社会事件激增,而且几乎每一个热点新闻事件都会催生出一个或多个网络流行语。汶川大地震、艳照门、瓮安事件、躲猫猫事件等事件本身具有重大的影响力、震撼力,人们对事件存在极大的信息需求或质疑争议,因而催生了语言的激变爆发,随着对事件的关注和讨论出现了“范跑跑”、“打酱油”、“做俯卧撑”、“躲猫猫”等网络流行语。这些鲜明概括新闻事件(或人物)的词汇能广泛流行,实际上是网友表达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宣泄不满情绪的产物。当发生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事件时,舆论在传统媒体难以得到生长和表达的空间,网络因此成为人们观照现实、实现政治参与的替代空间。学者朱大可在《流氓的盛宴》将这群用酷语、色语和秽语对公共事件或人物进行道德、美学评判的匿名网民称为“哄客”,认为网络起哄“形成了国家主流话语、知识精英话语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的民间声音”。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以迥异于革命时期和文革时期的方式复归公众日常社会生活,普通公众的政治意识正在逐步觉醒,“躲猫猫”、“梦做死”等敏感事件中,网友借流行语“起哄”,是公众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重要方式,流行语的风靡本质上是一种无法阻遏的对公共空间和民主权利的社会性集体呼唤,因此流行语现在几乎成为网络民意的风向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