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附教学反思1.1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构成和使用,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但对于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使用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构成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成及使用方法。

2.难点: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及使用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演示法:利用教具和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3.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地球仪,提高实践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球仪模型、PPT等。

2.材料:地球仪制作材料、彩纸、剪刀、胶水等。

3.场地:教室空间足够进行地球仪制作和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如球体、椭球体等,并通过地球仪模型进行直观演示。

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仪的构成。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制作地球仪,教师巡回指导。

过程中,讲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制作完成的地球仪,讲解其特点和优点。

教师点评,总结地球仪的制作要点。

5.拓展(10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仪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地图、导航等,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重要性。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球的认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观点。

2. 教学难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运动和变化。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各种地球的图片、模型以及相关的教学视频。

2. 准备实验器械,如地球仪、天文望遥镜等。

3. 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参观天文馆,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 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教室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太空视角下地球的影片,让学生感受地球的美丽且与众不同。

2.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星球吗?影片中的地球是如何形成的?3. 引出课题:地球和地球仪(二)新课教学任务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活动1:PPT展示地球的形状图片,请学生判断地球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活动2:通过PPT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大小。

活动3:讨论:如果我们要乘坐宇宙飞船去观光,你想选择哪个星球作为目标地?为什么?任务二:认识地球的运动活动1:观察PPT上的地球仪,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活动2: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观察其中的特点。

活动3:PPT展示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带来的影响。

任务三:学习经纬线和地磁线活动1:PPT展示经纬线和地磁线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其基本观点。

活动2:通过PPT展示一些常见的经纬度位置,让学生了解其意义。

任务四:了解地球的运动对人类的影响活动1:PPT展示一些由于地球运动引起的自然灾害的图片,如台风、地震等。

活动2:讨论如何应对这些自然灾害,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精选3篇)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精选3篇)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精选3篇)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1地理部分,尤其有两大块(地球的运动和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是地理必修I的重点也是难点,它们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关键,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此,对于后面的知识掌握的多少都与学好这两大块有关。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的掌握程度是很低的。

这部分内容结合了数学、物理、化学以及文科知识,知识的综合性很强,而学生却对这部分其它学科了解得不够。

因此,在这部分知识的处理上,尤其是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根据我的教学实际,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际操作,课堂反映出的问题,我总结出以下处理难题的办法:一、直观印象化在《地球在宇宙中》中,如果直接用语言来描述地球在宇宙当中的位置,这样教师觉得太空洞学生也很乏味。

体验不到宇宙的广阔性,也无法体会地球的神圣。

因此我就选择了大量的宇宙图片,以及各种天体图片,尤其是太阳系九大行星近观图和它们的关系图(强调2006.8.26颁布的“冥王星被降级”的消息)。

并逐一做了详细的介绍,学生的兴趣很高,边看边想,并将自己知道的天文知识告诉其他同学,使一堂很乏味的地理课变的津津有味,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速度加快,并很有兴趣地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天文知识,使得刚从初中升入高一的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是高中地理非常关键的一堂开头课,为《地球的运动》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巧妙复习巩固化巧妙复习巩固就是巧妙地结合所要学习的知识,将初中地理知识中的《地球与地图》知识进行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新内容、复习旧知识、全面的巩固,加强训练,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达到学习目的。

人教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第—章地球和地图第—节地球和地球仪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本章是初中地理第—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了解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学情分析1:初一学生刚进初中,才开始接触这门新科有强烈的好奇心。

2本节课内容是初中地理教材中难度较大,需要学生有一点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利用对媒体课件教学,通过声音、图片、动画展示出地球的大小形状等知识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球的大小与形状,掌握地球仪上经线、纬线的特点〔指向、形状、大小〕和特别的纬、经线(0·、180·、23.5·、66.5·、20W·、 160E·),。

区别出经线与纬线的差异。

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具体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的形状但要使学生了解地球使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思考。

利用经纬网模型展示经线与纬线,引导学生从大小、形状、指向分析出经纬线特点。

在经纬网上给出一点的经纬度让学生确定某点的具体位置。

3:感情、态度、价值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使学生要有保护地球的意识。

通过对经纬网的学习学生在野外确定某点具体位置,增加一项野外技能。

了解人类对地球外形与大小的熟悉过程,了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熟悉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开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神秘的志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根底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教学上的重、难点在于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大小。

经线、纬线的含义、指向、形状等特点;利用经纬网确定一点的位置。

以及南北、东西半球的划分。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1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1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学生在初中学段首次接触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向学生介绍地球的相关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的基本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使用等方面的知识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地球的形状,了解地球仪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实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识地球,树立全球观念,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2.难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建立空间观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地图等,引导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2.直观教学法:利用地球仪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3.实践教学法: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仪模型、地球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课件,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地图等,引导学生关注地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如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然后,展示地球仪的构造,包括赤道、纬线、经线等,并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的操作实践。

每组分配一个地球仪模型,让学生动手旋转地球仪,观察赤道、纬线、经线等的变化。

最新整理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文三篇

最新整理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文三篇

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下面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供参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图2:“盖天说”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片;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等基础知识。

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但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过程,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2.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3.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制作地球仪的过程。

4.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地球仪模型3.制作地球仪所需的材料(如纸张、彩笔、剪刀等)4.教学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地球仪的图片,提问:什么是地球仪?地球仪是如何制作的?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地球仪。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仪,讲解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提问: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为学习地理知识提供方便。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1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1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知识构造:内容要点:1.地球的大小如左图所示,明确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外表积等方面的有关数据和形状。

2.地球仪由于地球太大,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我们称为地球仪。

它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相貌,理解地球外表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观察简化地球仪〔如左图〕,明确地轴、两极〔北极和南极〕、纬线、经线等概念。

注意:地球上并不是真的有地轴,外表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

3.经线和纬线经线〔子午线〕纬线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圆弧状况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完好的圆圈长度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纬度一样的纬度长度相等;纬度不同的纬线长度不等;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向两极逐渐缩小为零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4.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通过上图,我们可以总结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方法: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西排列,东经是向东度数增加或向西度数减小;西经是向西度数增加或向东度数减小。

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南排列,北纬的度数向北加大,南纬的度数向南加大。

5.东西半球的划分。

从上图可以看出,东经度、西经度是根据0°经线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划分的;东半球、西半球是根据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划分的,20°W向东到160°E为东半球,20°W向西到160°E为西半球。

因此,0°经线以及0°~20°W之间的经线位于东半球;180°经线以及160°E~180°之间的经线位于西半球。

6.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利用经纬网可以准确地确定地球外表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

由于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弧线,将它转给在地图上的投影方法不同,就出现了多种形式的经纬网。

2024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4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基本形状、大小和位置,理解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学生掌握了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能够熟练识别经纬度、方向和比例尺,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到指定的地理位置。
-学生理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能够解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联系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日常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2.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对生活、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评价:
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动手操作情况。
2.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地球仪简图绘制和作业完成情况。
3.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团队合作等。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通过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形成对地球空间形态和地理现象的直观认识。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相关知识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地球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如“地球是什么形状?地球仪有什么作用?”等,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套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套教案

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描绘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3、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重点和难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准备]1、每两人一个小地球仪、一个大地球仪。

2、收集地球形状的证据。

3、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神州五号"升空的视频,观看后提问:通过观看你有什么感想?地球的形状怎样?〔学生回答〕地球是一个球体,在我们看来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在古代科技极端落后的年代,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面让我们追寻古人的足迹经历以下古人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学习新课板书:一、认识地球的形状活动一:分角色扮演:活动准备:1、学生自己挑选角色,角色一:天圆地方;角色二: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角色三:麦哲伦;角色四:杨利伟。

〔学生准备5分钟,要充分发挥想象〕2、学生自由组合一组,通过表演,演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师总结: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之所以现在比较容易得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是因为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请一名同学进一步阅读《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发言〕。

活动二:让我来展示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地球是球体的图片或资料,并在班级交流。

〔教师演示帆船、月食动画〕过度: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你能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吗?板书二、地球的大小学生看图1.2表述教师总结: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71千米。

对比地球的几个半径,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教师总结:地球并非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过度:古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在地球上很难看清楚地球的全貌。

为了研究地球的方便,我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三、地球仪活动三:自已动手制作地球仪学生按照P4活动用10分钟的时间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1.1地球和地球仪》是七年级上册地理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经纬网的构成及其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地球仪的作用,掌握经纬网的构成,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球和地球仪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以生动形象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作用。

同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仪及其作用,掌握经纬网的构成,学会在地图上使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及其证据2.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3.经纬网的构成及其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作用。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操作地球仪,学会在地图上使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4.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准备一个地球仪,用于直观展示地球的形状和经纬网的构成。

2.地图:准备一些地图,用于让学生实践在地图上使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3.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作用。

4.学习资料:准备相关学习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地球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一)纬线和纬度1.教材中将纬线和纬度的概念以简述与图释结合的方式呈现。

要求学生明白赤道、纬线及指示方向,南纬、北纬及各自表示方式,低、中、高纬度地区的范围等,并把它们落实在图上。

2.认识纬线和纬度的活动是围绕地球仪而设置,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地球仪,感知纬线的特点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二)经线和经度1.教材将经线和经度的概念以简述与图释结合的方式呈现。

要求学生明白经线及指示方向,本初子午线,东经、西经及各自表示方式等,并把它们落实到图上。

2.认识经线和经度的活动是围绕地球仪展开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地球仪,感知经线的特点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地理学科,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对于纬线、纬度、经线、经度等这些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的难度。

但是因为他们刚刚接触地球及地球仪相关知识,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因此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强的动力。

三、教学目标1.明白地球仪上特殊的点、线、度数等的含义。

2.知道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划分,并能够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3.学会书写和阅读经度、纬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含义及划分,并能够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难点:学会书写和阅读经度、纬度。

五、教学方法只有选择了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把握好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方法:本课时内容教学主要采取讲授法、地图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来展开。

充分使用地图法这种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通过地球仪,传授和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技能,发展记忆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1。

同时考虑到本节内容的难度,故尽量采用小组合作辅助地图法学习,教师加以必要讲解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六、教具准备:教科书,教案(包括教学设计和课件两部分),地球仪(教师1个,学生每人1个),红、黄、蓝三色水彩笔学生每人准备一套。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表格式)2022版的课程标准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表格式)2022版的课程标准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1.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教材归纳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阶段。
2.通过图片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大小。
3.通过教具和教师讲述帮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相关知识。
探究一
设计意图:
1.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与对教材的理解,认识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漫长而曲折。
活动一
设计意图:
2.通过教师讲授、图片等教具的使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并且在完成活动题时,通过与学校中熟悉事物的比较,更直观的感受地球的大小。


探究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
(新授)在古代,人类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一直是猜测论证,直到20世纪,人类进入太空,从地球以外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才第一次认识到了地球的真面貌,可以说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பைடு நூலகம்组讨论)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别都达到了什么认知水平?
活动一
1.展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描述地球的大小,解释极半径和赤道半径。
2.感受地球的大小,描述地球的形状。
极半径6357km 赤道半径6378km
平均6371km 可见地球是个两极稍窄,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让学生自主完成课本活动题2
活动二
展示地球仪,向学生说明地球如此庞大,要研究其全貌只能借助模型-地球仪。
2.“区域认知”中的“建立地理空间观念”,具体对应的内容是:“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内容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第二小标题,本课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能够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第二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及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能够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建立基本的地理认识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仪的结构及其使用方法。首先,介绍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其次,阐述地球仪的构成,如经纬线、刻度、比例尺等,并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学习。
3.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地球的自转、公转以及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地球仪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使用地球仪查找某一地区的位置。
2. 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了解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学生已经在小学阶段接触过简单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基本概念、自转和公转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已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地球仪的简单使用。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多样化的学习风格,有的学生擅长视觉学习,有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还有的学生喜欢通过讨论交流来掌握知识。
2. 教学活动设计:
(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地球仪实物,引发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探究活动:将学生分组,每组观察地球仪,讨论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比例尺等要素,并尝试运用地球仪解决实际问题。

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

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

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理解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使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准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理解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使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以前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理解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图2:“盖天说”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片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理解世界.简单地理解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

比如: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学生活动)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

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一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一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一新人教版
这节课的内容就比较抽象,内容比较难,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从学校实验室借了5个地球仪,每个学习小组一个地球仪。

这样就能让学生比较直观的观察地球的全貌,还能更直观的观察经纬线的方向及分布情况。

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课文,这很容易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学习的兴趣。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不要过度的讲解,应注重探究,注重发现,注重学生的年龄段认知特点 2、注意问题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3、开展活动,让学生多观察,多合作,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总之,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应该全心全意地付出,为每个学生服务,让他们学到知识,成为国家栋梁。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径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本初子午线。

3、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径线和径度。

2、纬线和纬度三、教具地球仪和活动小黑板。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五、教学设计(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下面同学们思考: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2、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分别是多少?(同学回答,老师总结)好,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二、地球的模型(板书)人们要认识地球,研究地球,最好是进行实地考察,但是地球太大了,人们很难看到它的全貌,于是就依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此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模型——地球仪(板书)同学们现在看老师手里拿的就是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在地球仪上用颜色,文字,符号,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指图讲解)我们看用蓝色表示河流湖泊,用黄色表示山脉,文字表示名称,用符号表示国界,铁路等。

大家看(转动地球仪)地球每天自西向东的转动,是绕着一根轴在旋转,这根轴就代表地球的旋转轴——地轴(板书)事实上,大家想一想,地球里会不会真有一根轴呢?不是的,地轴只是人们假想的地球旋转轴。

地轴穿过球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同学们看,指向北方的一点,叫北极(板书),指向南方的一点叫南极,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

三、地轴和两极(板书)同学们再看,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我们把它叫做纬线,而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我们就叫它经线,好,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纬线和经线,(配合地球仪来讲)四、纬线和经线(板书)(用移动小黑板列表格对比纬线和经线。

)(1)所有的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的纬线长度是否相等?(2)我们从地球仪上可以看出,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经线圈呢?(3)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同学回答,老师填表格)好,这个表格填完了,那么同学们应该明确,纬线和经线是不同的,纬线是圆,经线是半圆,经线圈是由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概述
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

2.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认识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

5.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6.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重点内容解析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及球形证据——重在科学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地球的大小——重在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3.通过地球仪的制作认识地球仪——重在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4.通过活动及小字部分认识经纬网及其作用——重在利用经纬网定位。

本节教学建议
1.建议2~3课时。

2.主用探讨式引导教学。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难点在于对不同地区时间差异的理解上,学生受活动范围的限制,理解这个问题比较困难,只要求掌握结论。

2.地球公转形成的四季和五带的划分,对于这两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学生
理解的难点,教材也没有深入分析,就主用教材上图文结合的方式简易地介绍即可,不宜深挖。

本节教学建议
1.建议2课时。

2.教学尽可能浅化,重现象、清原理,结合生活实际,忌作学术推理。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1.地图要素的处理及教学——重读图、用图。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是本节的难点。

3.地图的种类和作用,尤其是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深深地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4.教材中的活动设计了与观察生活中密切联系的真实情景,让学生完成活动的同时,掌握了学习地图的技能。

本节教学建议
1.建议1~2课时。

2.重在培养看懂地图、使用地图的能力,能用学到的知识制作简易的地图。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计算海拔与相对高度——重在培养阅读与使用地图的能力。

2.在不同地形图上识别主要地形——重在从平面地图过渡到形成空间感官的地形图,达到较高能力要求。

本节教学建议
1.建议1~2课时。

2.在教学中加强引导,让学生亲自参与并动手制作等高线模型和地形剖面图,达到对所学知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2课时)
第一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2.举例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3.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4.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来认识。

5.借助地球仪,使用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列表比较法等了解经纬线,并比较和归纳它们的特点。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教学难点
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六分钟读懂宇宙138亿年历史》,了解地球的今世前身。

说明人类对地球从未停止过。

探究:引出先人对地球形状的认知。

[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师演示] 动画演示“天圆地方—麦哲伦航海认识地球的形状—精确测量的地球形状”,提示学生思考: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能否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学生思考)
[提问] 地球真正的形状应如何描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合作探究
[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师板图]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

你们可以照自己的观察、想象画图。

(学生在笔记本上画图,鼓励不同的答案,如果有优秀作品教师要展示并予以鼓励)
先通过动画,使学生对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有个了解,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画图,表示出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同时表明教师的观点:“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使学生在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同时,不再只是崇拜教师的权威,培养创新的意识。

[讲解] 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即6371千米。

[应用强化]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地球是球形的?(学生讨论回答)
[承转] 人类在地球上生活,要了解它的面貌,但是,地球对于我们来说实在太大了,怎么办?这就需要建立地球的模型,即地球仪。

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的转动情况、形状、球面上有些什么。

(学生观察、回答)
[板书] 二、地球仪
[演示动画] 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