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文言文复习之分析综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整体阅读读懂文本课件19张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课前学案反馈
你能读懂这篇文言文吗?你有什么妙招?
阅读步骤一、建立正确的阅读观—整体阅读
方法1:注重文体,整体观照。
(注意出处、标题、正文、注释、试题等。)
根据浏览试题《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的 出处、标题 ,确定选文属于
纪事本末体
( )。内容大致是讲述
“祖逖北伐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的事。
阅读步骤二:文段阅读,领悟“通读”
任务:通读《祖逖北伐》文段 小组翻译交流:质疑解难,疏通字词,初解文意。
方法2:迁移积累,以“词”疏意
丰厚的课内文言文知识积累,是你读懂文言文的关键。
阅读步骤三:文段研读,学会“提取”
任务:提取信息,读懂“结构”
任务1.根据圈画的“叙事六要素”信息以及纪事本末体史传 的结构特点,梳理文脉,完成下表,初步了解主人公祖逖的北 伐经历。
祖逖、 刘琨 、 司马睿
祖逖、 石勒
祖逖、 戴渊
司州主薄、 军咨祭酒、 奋威将军、 州刺史
镇西将军
起因 经过
结果
闻鸡起舞、宗室争权, 戎狄入侵,力请北伐
中流击楫、招兵买马、 重创后赵、同甘共苦、 互通贸易
忧愤离世, 陈留被攻取, 北伐失败
任务2:借助选项,以“题”悟意(关注12题)
任务:选文主体部分,主要叙述了以下几件事情,将文中相关内容,与第
活动二: 合作探究:掌握读懂纪事本末体文言文的方法
真题示例
如何读通读懂纪事本末体文言文?
【2021新高考2卷】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 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 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 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 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 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桓宣 救之,虎解去。晋王传檄天下,称:“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今遣九军,锐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 贼场,受祖逖节度。”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秋七 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 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 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 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 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 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后赵 遂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课前学案反馈
你能读懂这篇文言文吗?你有什么妙招?
阅读步骤一、建立正确的阅读观—整体阅读
方法1:注重文体,整体观照。
(注意出处、标题、正文、注释、试题等。)
根据浏览试题《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的 出处、标题 ,确定选文属于
纪事本末体
( )。内容大致是讲述
“祖逖北伐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的事。
阅读步骤二:文段阅读,领悟“通读”
任务:通读《祖逖北伐》文段 小组翻译交流:质疑解难,疏通字词,初解文意。
方法2:迁移积累,以“词”疏意
丰厚的课内文言文知识积累,是你读懂文言文的关键。
阅读步骤三:文段研读,学会“提取”
任务:提取信息,读懂“结构”
任务1.根据圈画的“叙事六要素”信息以及纪事本末体史传 的结构特点,梳理文脉,完成下表,初步了解主人公祖逖的北 伐经历。
祖逖、 刘琨 、 司马睿
祖逖、 石勒
祖逖、 戴渊
司州主薄、 军咨祭酒、 奋威将军、 州刺史
镇西将军
起因 经过
结果
闻鸡起舞、宗室争权, 戎狄入侵,力请北伐
中流击楫、招兵买马、 重创后赵、同甘共苦、 互通贸易
忧愤离世, 陈留被攻取, 北伐失败
任务2:借助选项,以“题”悟意(关注12题)
任务:选文主体部分,主要叙述了以下几件事情,将文中相关内容,与第
活动二: 合作探究:掌握读懂纪事本末体文言文的方法
真题示例
如何读通读懂纪事本末体文言文?
【2021新高考2卷】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 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 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 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 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 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桓宣 救之,虎解去。晋王传檄天下,称:“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今遣九军,锐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 贼场,受祖逖节度。”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秋七 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 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 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 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 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 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后赵 遂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高中语文复习课件-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件(共374张PPT)
文言文断句考查对实、虚词的理解能力,对 句式的判断能力和对语气的分析能力。
体验高考真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还要注意古人的用语习惯,如称人一般只称名,如 “曾公亮”称“公亮”。尤其注意少数民族人的名字, 字数不定且不是取名的常用字,注意断句及跟其他词性 的字区分开来。
(二)阅读方法
1.阅读全文,着眼全局,梳理事件头绪和人物关 系。 (阅读时养成动笔勾画的习惯)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开头: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 交代传主曾公亮的名字 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 籍贯
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 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
结尾:Βιβλιοθήκη 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 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 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 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
作者评价公亮,用与 王安石有关的事件, 证明其吝啬。
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
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
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 苏轼与世人对公亮的
恭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设宴,能处
之安然吗?”使者于是赴宴。
•
熙宁三年,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
使。第二年,判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城,
体验高考真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还要注意古人的用语习惯,如称人一般只称名,如 “曾公亮”称“公亮”。尤其注意少数民族人的名字, 字数不定且不是取名的常用字,注意断句及跟其他词性 的字区分开来。
(二)阅读方法
1.阅读全文,着眼全局,梳理事件头绪和人物关 系。 (阅读时养成动笔勾画的习惯)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开头: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 交代传主曾公亮的名字 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 籍贯
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 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
结尾:Βιβλιοθήκη 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 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 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 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
作者评价公亮,用与 王安石有关的事件, 证明其吝啬。
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
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
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 苏轼与世人对公亮的
恭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设宴,能处
之安然吗?”使者于是赴宴。
•
熙宁三年,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
使。第二年,判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城,
最新高考语文备考精品课件_分析综合_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讲稿
22.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 【答案】2分 形象直观地(1分)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1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 • 23.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 18.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B • A.项城为叛军困 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 C.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D.为君翻作《琵琶行》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A中的“为”是介词,表被动, 译作“被”,B中的“为”是动词,可译为“做”,C中的“为”是介词, 可译作“向”,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门外向你母亲作答”,D中“为” 是介词,译为“替”“给”。
•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 (1)则人谁肯固矣( ) (2)其必济( ) • (3)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 (4)侃率之以乘城(
)
• 答案:4分 (1)坚守,固守(2)成功(3)一起(4)防守,登 • 解析:本题是对文言文中实词意义的考查。重在平时的积累和理解,并注意 联系具体句子的意思翻译。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精品课件15
第三模块: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十八: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讲稿
例1:2008年高考湖北卷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章君秉承先辈遗志,设法筹资,在陈京兄弟的帮助下创办了 龙渊义塾。 • B.章君订立了义塾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并有专人负责财务, 一年结算两次。 • C.章君担心来义塾读书的人不能坚持到底,因此派使者请宋 濂作这篇记。 • D.章君的办学举动得到了官府的支持,本文作者也希望义塾 能一直办下去。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复习之概括分析课件
提取占有关键信息,理解文本主要内容
写人叙事性文言文:是以展示事件过程和情景为中
心,以事件的发生、发展为线索组织行文的。阅读这类文
章,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理清思路,看看作者叙述了什么事,文章如何开端、
谁,怎么样
发展、演绎高潮乃至结束。
(性格、能力、才
②文章写了哪些事?中心事件是什么?主次详略如何? 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用了哪些手法? 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情感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析】错误,根据原文,并非宋朝皇帝主动议和,而是契丹主动议 和,
训练二(2021·全国乙卷) 【原文】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 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选项】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 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 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前文提示:唐太宗即位,与大臣议事:降宗室郡王爵位、减赋清
廉止盗、张玄素谏任群臣,裴矩力谏。)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
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 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②看清层次,文章大致分为几层,每层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是并列还是 层进,使用什么说理手法,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或情感,观点在文中是隐是显, 情感在文中有无变化。
命题陷阱
要求:
误解形象
1、识别五大设“误”陷阱。
张冠李戴
2、检查预习“步步高的思维探究这五组题设置的 时空错误
·[选项C]
·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 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
写人叙事性文言文:是以展示事件过程和情景为中
心,以事件的发生、发展为线索组织行文的。阅读这类文
章,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理清思路,看看作者叙述了什么事,文章如何开端、
谁,怎么样
发展、演绎高潮乃至结束。
(性格、能力、才
②文章写了哪些事?中心事件是什么?主次详略如何? 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用了哪些手法? 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情感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析】错误,根据原文,并非宋朝皇帝主动议和,而是契丹主动议 和,
训练二(2021·全国乙卷) 【原文】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 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选项】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 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 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前文提示:唐太宗即位,与大臣议事:降宗室郡王爵位、减赋清
廉止盗、张玄素谏任群臣,裴矩力谏。)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
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 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②看清层次,文章大致分为几层,每层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是并列还是 层进,使用什么说理手法,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或情感,观点在文中是隐是显, 情感在文中有无变化。
命题陷阱
要求:
误解形象
1、识别五大设“误”陷阱。
张冠李戴
2、检查预习“步步高的思维探究这五组题设置的 时空错误
·[选项C]
·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 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章文言文阅读专题突破课件:第五节分析综合(安徽专用)
求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
言、事、理、情等信息,筛选出来对
选项的表述加以正误的判断。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说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 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这种 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
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
3.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 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却表现得 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 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
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行较为准确的分
析或概括。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
知识盘点 • 要点归纳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1.“文中的信息”包括以下方面:①表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
阅读时不妨边读边勾画,在勾画的基础 上概括段意、层意,理清文章的思路,把
握文章的内容要点.命题人在设置本考
点题目时,常常会设置一些“陷阱”,干扰 考生的思维. 纵观近十年的高考文言题,“归纳概括” 题一般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
思的选项”的方式出现.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
这应引起考生的注意.解答这类题目,要 养成分层阅读的习惯.近年高考题中的
阅读文段都不太长,多为史传文,其内容
往往与文章结构有关联,通过分层,我们 可以更好地掌握文中事件的变化、人物 性格的不同侧面、人物履历的变化以及 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等,从而更好地对
内容要点加以概括和归纳.
现人物行为主旨的.②体现人物志向或 行为主张的.③反映人物才智或道德情 操的.④展现人物性格的.⑤非传记类文 本中反映事物特征的.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之文言实词复习课件
②读zhŭ;意思可以有: 衡少善属文 属予我作文以记之
四掌握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 其词性不同;词义也就不同的特点
例如: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以上例子说明;必须根据上下文去选择 多义词在句中的正确义项 其次要养成平时多 积累的习惯;只有储存的词汇丰富了;才能在 运用中熟能生巧
一 表示时间
1 时汉连伐胡 当时 2 日侍坐备顾问 3 怨酷日深;艰辛历尽 日 月 岁在动词前作状语;含有每日 每月
每年之意 用在形容词前;含有一天天意 思
二 表示动作 行为的特征 状态
1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那样 2 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
像鸟的翅膀一样
三 表示动作 行为所凭借的器具
1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0 不可理喻
11 未雨绸缪 12 先礼后兵 13 春华秋实 14 风雨同舟 15 耳闻目睹 16 乌合之众 17 蜂拥而至 18 衣冠禽兽 19 道听途说
名作状 用道理 名作动 下雨 名作动 以礼相待 动用武力 名作动 开花 结果 名作动 乘船 名作状 用眼睛 用耳朵 名作状 像乌鸦一样 名作状 像蜜蜂一样 名作动 穿衣戴帽 名作状 在道路上;在途中
动词用作名词
主语位置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这里的人
追亡逐北
宾语位置
宾语位置
逃兵
• 动词用作名词
其之等词语修饰 •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 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如:追亡逐北; 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 败逃的人
•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
出 入:产品 收入
使……回去 使……舞动 使……相斗 使……灭亡 使……失望
四掌握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 其词性不同;词义也就不同的特点
例如: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以上例子说明;必须根据上下文去选择 多义词在句中的正确义项 其次要养成平时多 积累的习惯;只有储存的词汇丰富了;才能在 运用中熟能生巧
一 表示时间
1 时汉连伐胡 当时 2 日侍坐备顾问 3 怨酷日深;艰辛历尽 日 月 岁在动词前作状语;含有每日 每月
每年之意 用在形容词前;含有一天天意 思
二 表示动作 行为的特征 状态
1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那样 2 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
像鸟的翅膀一样
三 表示动作 行为所凭借的器具
1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0 不可理喻
11 未雨绸缪 12 先礼后兵 13 春华秋实 14 风雨同舟 15 耳闻目睹 16 乌合之众 17 蜂拥而至 18 衣冠禽兽 19 道听途说
名作状 用道理 名作动 下雨 名作动 以礼相待 动用武力 名作动 开花 结果 名作动 乘船 名作状 用眼睛 用耳朵 名作状 像乌鸦一样 名作状 像蜜蜂一样 名作动 穿衣戴帽 名作状 在道路上;在途中
动词用作名词
主语位置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这里的人
追亡逐北
宾语位置
宾语位置
逃兵
• 动词用作名词
其之等词语修饰 •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 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如:追亡逐北; 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 败逃的人
•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
出 入:产品 收入
使……回去 使……舞动 使……相斗 使……灭亡 使……失望
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课件张PPT
3、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 使、知州、知府、令等。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 掾(yuàn):古代官署 属员的通称。如: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淄市 掾。
高考第一轮复习— — 文言文专题 课件 ( 共1 5 1 张)
高考第一轮复习— — 文言文专题 课件 ( 共1 5 1 张)
除以上有关官职常识外,阅读文言文 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文言实词推断(共120个) 2、部分文言虚词(18个,近年高考已取消, 但翻译中还应该注意) 3、文言句式 4、文言断句 5、文言翻译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课堂演练:
1、解释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
(1)乃设九宾礼于廷 ( 在)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被) (3)况于将相乎 ( 对于) (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向) (5)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 从) (6)赵尝五战于秦(同, 跟) (7)长于臣(比 )
• ⑼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贬连州刺史。(《旧唐书 刘禹锡传》)
• ⑽黜(罢免官职) 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⑾夺(削去、罢免)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
高考第一轮复习— — 文言文专题 课件 ( 共1 5 1 张)
高考第一轮复习— — 文言文专题 课件 ( 共1 5 1 张)
判断句,“也”表示判
五、看代入检验 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 课件 (共151张)
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思,判断正
确的一项是( B ) “因”“乃”:“于是”
飞骑因番请见
“止”“仅”:“只”
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 掾(yuàn):古代官署 属员的通称。如: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淄市 掾。
高考第一轮复习— — 文言文专题 课件 ( 共1 5 1 张)
高考第一轮复习— — 文言文专题 课件 ( 共1 5 1 张)
除以上有关官职常识外,阅读文言文 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文言实词推断(共120个) 2、部分文言虚词(18个,近年高考已取消, 但翻译中还应该注意) 3、文言句式 4、文言断句 5、文言翻译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课堂演练:
1、解释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
(1)乃设九宾礼于廷 ( 在)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被) (3)况于将相乎 ( 对于) (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向) (5)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 从) (6)赵尝五战于秦(同, 跟) (7)长于臣(比 )
• ⑼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贬连州刺史。(《旧唐书 刘禹锡传》)
• ⑽黜(罢免官职) 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⑾夺(削去、罢免)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
高考第一轮复习— — 文言文专题 课件 ( 共1 5 1 张)
高考第一轮复习— — 文言文专题 课件 ( 共1 5 1 张)
判断句,“也”表示判
五、看代入检验 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 课件 (共151张)
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思,判断正
确的一项是( B ) “因”“乃”:“于是”
飞骑因番请见
“止”“仅”:“只”
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客观题课件
练习2.(2021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 概括是否有误。
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 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 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 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文言文概括分析客观题比对角度
1.比对人物(关注句子主语、宾语) 2.比对时间、地点 3.比对人物观点、评价 4.比对关系(原因、结果、内在逻辑关系)
课后练习
练习1.(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 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 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 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解析:选项说傅珪“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与原文有很大的出入。原文说“遂矫旨令二人致仕”,
“矫旨”是正确理解句意的关键,意谓阉党假传圣旨
让他二人辞官退休,非“坚持离职”。傅珪离职的原
因有两个,一个是权贵的逼迫,二是皇上不采纳言官 的请求,而不是“他仍坚持离职”。 此题需特别关注句子省略成分。(傅珪)极陈时弊十 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 以守正见忤,(权幸)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 交章请(朝廷)留, (朝廷)不听。
选项: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 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解析】孟尝君表示……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错误,由文中“王曰:‘寡人愿子 之行也’”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
例2.(2020年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 析是否有误。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复习之分析综合课件
译文:契丹发兵二十万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割让)代州的土
地,本该今年朝见天子的使者不敢去,就命许将去。许将入朝对 答说:“我充任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议不能不知道。万一 契丹人谈到代州的事情,没有话来驳斥他们,就会有失国家大 体。”于是命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居 民骑在房梁上一起观看,说:“看看宋朝的状元。”等到(和契 丹人)练习射箭时,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作陪客,萧禧果然 拿代州之事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限没有定下 来,两国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许将说:“这 件事,指导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 羞惭不能回答。(许将)回来禀告,神宗称赞他。
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 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
事 件
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
杂
有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使
糅
考生难以厘清头绪。
【示例】5.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概括分析 是否有误。
原文:刘玄佐,滑州匡城人。少倜荡,不自业,为县捕盗,犯法, 吏笞辱几死,乃亡命从永平军,稍为牙将。玄佐性豪纵,轻财好 厚赏,故下益困。汴自李忠臣以来,士卒骄,不能自还,至玄佐 弥甚。其后杀帅长,大钞劫,狃( niǔ )于利而然也。
罢科差之法。”诏悉举行。
不合事理
选项B:葛守礼关心农民。他认为徭役征派不合理,造成全国各地 出现了大量的流民移民,所以建议解除征财物和派差役的法令, 皇帝下诏实行。
翻译句子:
译:京城附近、山东一带
畿辅、山东流移日 的流民日益增多,因为
众,以有司变法
有司变法扰乱纲常,征
乱常,起科太重, 收的科税太重,征派又
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
以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分析综合(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三、命题形式:
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 一项是(3分) A.郭生家中经常闹狐患,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 习作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阅读,因此他非常 怨恨狐狸。 B.老友王生前来拜访,郭生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烦 恼。王生觉得狐狸不仅无恶意,而且还可以当郭 生的老师。 C.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 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 并不出色。 D.郭生屡拔前茅之后,狐狸还是涂抹他的文章。 郭生很不以为然,就不再为狐狸设馔,并将读本 锁在箱子里。
2、圈定相关信息,快速比照异同。
因为命题者常常会故意掺杂一些错
误的信息以增加试题的迷惑度,所以,我 们必须圈出原文有关信息的对应点,将选 项与之进行细致入微的比照和推敲,关注 选项对文本信息的转述是否等值。这是做 题中最关键的一环。
悄悄提醒:
另外,阅读文言文时,也要圈点出 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一些专名术语。如 果看不出这些术语,就极容易将它误以 为是普通词语,这样就会在理解上出错。 如:有关人名、官职、年号、年龄、科 举、天文、风俗、地理、音乐、等的词 语。
《名师面对面》试卷 P10
第三题
第14小题
1、梳理文本内容 人物:苏威 官职:太子少保、纳言民部尚书、大理 卿、京兆尹、御史大夫 事件:表陈让;奏减赋役;陈节俭;梁 毗上表劾威;改法令;与卢恺共为朋党, 被揭发查实,谢罪,上不恕。 2、圈定相关信息,快速比照异同。
答案:D
词语误解(得罪:获罪)
积累和细心
★ ★ ★
•
纵观近十几年的文言文试题, 较注重史传类选材。 考纲规定“归纳内容要点,概 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的观点态度”就是要求考生在基本 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 所写的人、事、理、情等内容。其 中对文章内容的辨析就是一道必考 的选题。
2009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讲稿
实词推测技巧回顾
1.据古汉语常用构词法推断 据古汉语常用构词法推断 变化者,山间之朝暮 朝暮也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彼竭我盈 2. 2.根据古今词义的联系推断 蒙故业, 蒙故业,因遗策 腥骚并御,芳不得薄 腥骚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 接近 因袭
至丹以荆卿为计,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声非加疾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疾风劲草 3.根据上下文语意推断 . 再四皆不然 再四皆不然 语境)发火器,再四皆不然。 (语境)发火器,再四皆不然。 通“燃” 帝善其不挠 迁均司隶校尉。 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 (语境)盖忠臣执其义,无有二心, 语境)盖忠臣执其义,无有二心, 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 A项中“为”字均置于疑问句句末, 项中“ 字均置于疑问句句末, 前面有疑问代词呼应, 疑问代词呼应 前面有疑问代词呼应,从这些标志 可判定, 是语气词, 可判定,“为”是语气词,“呢”。 B项“所”字结构的标志也非常明 动词=名词” 显,即“所+动词=名词”,组成 的人” “所……的人”、“所……的事 的人 的事 的情况” 物”、“所……的情况”等。C项 的情况 都放在动词后,本身作代词, “之”都放在动词后,本身作代词, 这样” 项第一个“ “这样”。D项第一个“乃”译作 后一个译作“ “才”,后一个译作“就”。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正确的一项是( 分 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未尝干人荐举 .而未尝干 干:请求 • B.初以荫为泰宁主簿 荫:功绩 .初以荫 • C.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 .分宁,江西剧邑, 讦 尚:盛行 • D.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 .取民之敦孝者, 自己。 之 身:自己。 • B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PPT课件
典型的实词意义要及时积累、灵活运用,迁移到课外。
❖ 例: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
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谓为信然。《隆中对》
(确实、的确)
海客谈瀛州,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 7、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带—腰,佩带)
❖ 8、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幼—冲,年幼)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 四、语法分析法:句子的结构是基本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 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 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介宾短 语充当等。
❖ 1、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顾”通“雇”,雇佣)
❖ 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翼”通“翌”,第二天)
试 ❖ 3、昌宗从旁趣说(人名),使速言(。“趣”通“促”,催促) 一 ❖ 4、旦日不可不蚤来见项王 (“蚤”通“早”,早点)
试 ❖ 5、复之以掌
(“复”通“覆”,覆盖)
❖ 6、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通“猝”,突然)
❖ 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固,形作名,险固的地势
坚、锐,形作名,坚硬 的盔甲、锐利的武器
判断下列句中红字解释的正误:
1、自放驴,取 樵炊爨。 樵:打柴。 (2000年全国)
“樵”作动词“取”的宾语,当为名词,“柴禾”。
2、鸣鹤在阴,其子 和之 和:和睦 (2004湖南)
实词的考查形式:
❖ 一、选择题的形式: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选出正确和 错误的一项;
❖ 例: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
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谓为信然。《隆中对》
(确实、的确)
海客谈瀛州,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 7、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带—腰,佩带)
❖ 8、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幼—冲,年幼)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 四、语法分析法:句子的结构是基本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 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 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介宾短 语充当等。
❖ 1、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顾”通“雇”,雇佣)
❖ 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翼”通“翌”,第二天)
试 ❖ 3、昌宗从旁趣说(人名),使速言(。“趣”通“促”,催促) 一 ❖ 4、旦日不可不蚤来见项王 (“蚤”通“早”,早点)
试 ❖ 5、复之以掌
(“复”通“覆”,覆盖)
❖ 6、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通“猝”,突然)
❖ 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固,形作名,险固的地势
坚、锐,形作名,坚硬 的盔甲、锐利的武器
判断下列句中红字解释的正误:
1、自放驴,取 樵炊爨。 樵:打柴。 (2000年全国)
“樵”作动词“取”的宾语,当为名词,“柴禾”。
2、鸣鹤在阴,其子 和之 和:和睦 (2004湖南)
实词的考查形式:
❖ 一、选择题的形式: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选出正确和 错误的一项;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
基本要求与核心考点
理解现代文的基本要求,掌握核心考点,如主题 思想、情感表达等。
阅读方法与解题思路
学习高效的现代文阅读方法和解题思路,提高阅 读理解与解题能力。
专题三:古代诗歌的复习
1
解读与鉴赏技巧
2
掌握高考古代诗歌的解读和鉴赏技巧, 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形式与特点
熟悉古代诗歌的不同形式和特点,如 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专题四:现代题与表达方式
了解现代诗歌的不同类型和形式,如自由 诗、写景诗等。
学习现代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方式,培养独 立思考和审美能力。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PPT课件
本课件旨在介绍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的重要性,以及课件在帮助学生备考中的 作用。
专题一:文言文的复习
特点与基本知识点
掌握文言文的特点以及基本知识点,例如常用句式、修辞手法等。
常见题型与解题技巧
了解高考文言文的常见题型,学习解题技巧和策略,提高答题准确率。
专题二:现代文的复习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技巧 (课件30张)
请用□标出人名,用横线标出表示时间、地点、官职的词 语,初步了解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梳理文章大意。
14
15
第二步:再读文本,层层画读,以“题”悟意
16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 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6 2、题量及题型分布
• 2014-2019年题量没有变化,4道小题,共19分。题型及考查点的变化:2014年用客观断句题 替代了信息筛选题,2015~2019年用文化常识题替代了实词题,减少了常规考点,避免重 复考查。增加的新考点,体现了对古代文学基本素养的考查,体现了文言文复习的基础性 和高考的指向性。变化之后的4道题依次为:断句题、文化常识题、内容概括分析题和翻译 题。断句:客观题,选取文中五六十字,设几处错误,分别呈现在三个选项中,3分。古代 文化常识:客观题,每项四十字左右,错项往往是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3分。概括分析: 每项四五十字,错项常设于对原文的错误理解,3分。翻译:两句,每句二三十字,各赋5 分,采分点一般为三个实词或短语,每点1分,语意2分。2020年-2021年体现了文言文复习 的基础性和高考的指向性。变化之后的
1
2021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 1、读懂古文的“词”、“题”、“义”
2
考情分析
3 1、选材
• 选材十分稳定,均为“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作品。一 般选自《明史》《宋史》《旧唐书》《史记》,取材集中, 2019、2020年高考全国三套卷均选自《史记》。文中的传 主多为忠直、爱民的官吏,或骁勇善战、战功卓著的名将 能士。阅读材料的字数一般在650字左右,不分段;所选文 本故事内容相对集中,语言朴实,多是比较浅显易懂的文 言文。
14
15
第二步:再读文本,层层画读,以“题”悟意
16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 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6 2、题量及题型分布
• 2014-2019年题量没有变化,4道小题,共19分。题型及考查点的变化:2014年用客观断句题 替代了信息筛选题,2015~2019年用文化常识题替代了实词题,减少了常规考点,避免重 复考查。增加的新考点,体现了对古代文学基本素养的考查,体现了文言文复习的基础性 和高考的指向性。变化之后的4道题依次为:断句题、文化常识题、内容概括分析题和翻译 题。断句:客观题,选取文中五六十字,设几处错误,分别呈现在三个选项中,3分。古代 文化常识:客观题,每项四十字左右,错项往往是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3分。概括分析: 每项四五十字,错项常设于对原文的错误理解,3分。翻译:两句,每句二三十字,各赋5 分,采分点一般为三个实词或短语,每点1分,语意2分。2020年-2021年体现了文言文复习 的基础性和高考的指向性。变化之后的
1
2021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 1、读懂古文的“词”、“题”、“义”
2
考情分析
3 1、选材
• 选材十分稳定,均为“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作品。一 般选自《明史》《宋史》《旧唐书》《史记》,取材集中, 2019、2020年高考全国三套卷均选自《史记》。文中的传 主多为忠直、爱民的官吏,或骁勇善战、战功卓著的名将 能士。阅读材料的字数一般在650字左右,不分段;所选文 本故事内容相对集中,语言朴实,多是比较浅显易懂的文 言文。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综合_语法
1、所(结构助词):
(1)“所+动词”=名词,可作主语或宾语。 所见、所得=看见的、得到的。
英雄所见略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2、“所”可与“为”前呼后应,表被动。
他不为金钱所动。 这本书一向为青年学生所欢迎。 苏轼的词别开风气,为后世所宗仰。
2、动态助词(略) 3、语气助词
他考了第一,这是真的。(陈述语气) 你好吗?(疑问语气) 别急呀!(祈使语气) 气) 努力于提高,还是努力于普及呢? (疑问语气)
句子的成分
• 主语、谓语、宾语; •——三种主要成分 • 定语、状语、补语; •——三种附属成分
水 凉(了)
主语
凉水
中心词
水? 水。
在一定的语言环 境中加上语调, 构成句子。
语法功能: 作句子成份 或短语
虚词:
“和——的”
不表示客观事物的 实在意义。
工厂和商店
“工厂”“商店” 形成并列关系
工厂的商店
“工厂”“商店” 形成修饰关系
不作句 子成份
代
词(实词):
具有代替作用的词,可分为人称代词 (你、我、它们)、指示代词(这、那 些)和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三类。
语 法 功 能:
1、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作状语。
例:他[早]去了。 他[非常]好学。 我[马 上]去。 2、少数副词可以单独回答问题,独立成句。
例:你什么时候走?——马上。 你同意吗?——不,不同意。
介
词(虚词):
1、表处所、方向:从 自 往 朝 向 到 在 于沿着 顺着 2、表示时间:从 自 从 到 在 当 于 趁 临 随着 3、表示对象:对 对于 关于 同 跟 和 把 被 叫 4、表示目的:为 为了 为着 5、表示比较:比 同 跟 和 与 6、表示排除:除 除了 除开 除去 7、表状态、方式:按 照 按照 依 依照 据 根据 遵照 本着 经过 通过 凭靠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课件(共31张PPT)
①感斯人言。(《琵琶行》) ②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即练即悟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举进士,累迁太常博士,特
迁尚书屯田员外郎,以母老固辞,复为通判莱州。州民霍亮为仇 人诬罪死,吏受赇傅致之,劝为辨理得免。时宋绶出知应天府, 杜衍在荆南,劝言:“绶有辞学,衍清直,不宜处外。”又言: “武胜军节度使钱惟演迁延不赴陈州,觊望相位;弟惟济任定州 总管,自请就迁留后;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部侍郎。请趣 惟演上道,罢惟济兵权,追则除命。”又论刘从德遗奏恩滥,贬 太常博士、监潍州税。改祠部员外郎、知莱州。
即练即悟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
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 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 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 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 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淮阴屠宰场里有侮辱韩信的年青人,对韩信说:“你虽然长 得高高大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还是胆怯的。”
板块四
宾语前置句
明确概念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 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前边, 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类型加例句
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如:何、 谁、孰、胡、奚、曷、安、恶(wū)等。 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格式:(主)+宾【谁、奚、胡、曷、安、恶、焉】+动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第二:整个句子必须是疑问句。 2.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可能宾语前置。常见的否定词有不、 弗、毋、无、勿、莫、微、未、非、匪等 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即练即悟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举进士,累迁太常博士,特
迁尚书屯田员外郎,以母老固辞,复为通判莱州。州民霍亮为仇 人诬罪死,吏受赇傅致之,劝为辨理得免。时宋绶出知应天府, 杜衍在荆南,劝言:“绶有辞学,衍清直,不宜处外。”又言: “武胜军节度使钱惟演迁延不赴陈州,觊望相位;弟惟济任定州 总管,自请就迁留后;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部侍郎。请趣 惟演上道,罢惟济兵权,追则除命。”又论刘从德遗奏恩滥,贬 太常博士、监潍州税。改祠部员外郎、知莱州。
即练即悟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
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 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 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 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 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淮阴屠宰场里有侮辱韩信的年青人,对韩信说:“你虽然长 得高高大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还是胆怯的。”
板块四
宾语前置句
明确概念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 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前边, 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类型加例句
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如:何、 谁、孰、胡、奚、曷、安、恶(wū)等。 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格式:(主)+宾【谁、奚、胡、曷、安、恶、焉】+动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第二:整个句子必须是疑问句。 2.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可能宾语前置。常见的否定词有不、 弗、毋、无、勿、莫、微、未、非、匪等 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分析综合(八)高考文言文史传类文体中人物性格行为等辨析题型的解答
2、辨别是直接表现还是间接表现
• 直接表现:正面叙述或描写人物的 语言行动心理 • 间接表现: 作者评论 侧面叙写等
例:2005广东卷11题,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 组,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子是 ( ) ①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②复遣家丞 致礼,晖遂闭门不受。③就闻,叹曰:“志土也, 勿夺其节。”④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 ⑤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⑥主 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②④⑥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八)
——高考文言文史传类文体中人 物性格行为等辨析题型的解答
一、考纲粘贴
•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怎样整体把握文意?
1、提取主要信息。 通过整体阅读,快速准确地把 握如下的信息:主要写的是什么人, 干了什么事,这些事反映了人物的 什么性格等等。
• 2、利用试题题面快捷把握文意。
文言文试题的最后两题,考点一般都是信 息筛选和文意把握. 前者设问点定在把文中能表 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若干信息抽出辨析,据此 可判定文中写的是什么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 或有怎样的品质行为等等。 而最后一题则考查对文意的概述或分析, 所给的几个选项正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 虽有一项“不正确”,但有三项是正确的,这正 是给我们整体把握文意的“提示”,把读过原文 获取的信息与此相对应,便可印证自己的阅读结 果。
例如:《名师面对面》P56 第七题 • 3、下列选项中能体现伯颜深略善断 的一组是
《高三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课件(90张PPT)
❖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 ❖ 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名词 ❖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孰:同“熟”;仔细。形容词 ❖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 文:同“纹”;纹路,纹理。名词 ❖ “因击沛公于坐 。” ❖ 坐:同“座”;座位。名词
二、古今异义
这一类实词,从字面上看与今词意义相 同,而实际上意义不同甚至相反。学习、复 习时可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褒贬色 彩的转换、单双音的变化等方面进行辨析, 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为:像……一样。
第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译为:当作……一样。
第三、表示处所。
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江淮间。 译为:在……
第四、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函封之
译为:用(乘,凭借)……
第五、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考试内容:一词多义、词类活 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 副词。
一、通假字
❖ 通假字包含:本字和借字 ❖ 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 说:本字——悦 ❖ 借字——说
通假字的类型
❖ 1、双声通假: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 ❖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
约束者也”: ❖ 缪:同“穆” 温和,恭敬。例句中为
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译为:善待。 译为:说坏话。 译为:穷尽。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译为:善于。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译为:变小变弱。
特殊的 动宾关系
使
动
为动
用
用法
法
意动
用法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文章
高考选择“浅易”古文作为阅读材料。具体地说,就是选
择比较典范的史传文中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片断。依据这一 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知人、明事、辨理 (1)知人。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 文章写了
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乊间 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 搞清楚。
选文的整体出发来研读与题目相关的局部,以形
成答案。具体地说,就是把选项的有关要求与原 古汉词典 王力
文相关部分作具体对照,以确定答案的正误。强
调“题文对应”,也是有针对性的。一些同学解
答文言文试题时,往往就题答题,不顾语境,不 顾全文,往往出错。这种教训也是应该记取的。
从内容上看,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试题,大多 为“一人多事”型,即选文围绕主人公的思想性格 特点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 结构一般可以概括为:人——简历——性格特点 ——事件①——事件②——事件③——事件④ ……所谓“层层划读”,就是在每读宋一个事件 (或人物)片断时,在文章中用铅笔以竖线划出,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有利亍读懂原文意思,理清文 章脉络;二是即使对原文中的内容读不懂,但也可 以知道这个事件发生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是谁 和这个人之间的事,达到“故事没读懂,但题做对 了”的效果。
四、事件杂糅
所谓“事件杂糅”,就是命题人将文段叙述的几 件事情戒事情的细节迚行有意识地杂糅混编,让 考生难以分辨正误,难以理解头绪。 如: 鲁恭担仸《鲁诗》博士时,广收学徒,到他家 求学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经他选拔仸用的官员多 达几十位。后来······(《后汉书·鲁恭传》) 解析:“经他选拔仸用的官员多达几十位”是他在 公爵职位上事。原文最后一段“(鲁)恭在公位, 选辟高第,至刓卿郡守者数十人”表明这一点。 此题就是命题人将文段叙述的两件事情的细节进 行有意识地杂糅混编,从而迷惑考生。
“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
格,因此,阅读时,这方面应特别注意。
错项陷阱设置揭秘
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第6题是分析和概括文章
的试题。这是考查考生全面把握文言阅读材料内
容与主旨的“压轴题”,年年必考。这道题常常
以指出错误选项的形式来设置,因而探究命题人
错项陷阱设置的技巧,对提高考生的辨别能力,
六、言过其实
命题者故意拔高戒贬低作者的精神从而对其观点态度故
意作出错误解说,这是我们常常在解读时容易犯的毛病
,即对待古人不能依据其具体时代,不能立足亍文本作
出合理评价,常常以今律古。
如2010年江西卷第12题B项: 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 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 赏,受到天子的重用。
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无疑是大
有裨益的。
一、曲解词义
所谓“曲解词义”,就是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内容的 分析和概括时,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地加以曲 解,从而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 如: 另址再建营州城,管理归附的外族;《宊庆 礼传》
[解析]该项源自原文的“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亍柳城 筑营州城”一句。该句中“更” 古义有“复,再” 义,又有“另,又”义,而命题人却将“更” 义曲
解成了后一种“另”义,上文有“玄宗欲复营州亍旧
城”句,庆礼认可。可推知“更”用前义。这就是对 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地加以曲解,导致了分析和 概括的错误。
二、对象错位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的叙事 文章,文段常常涉及一组人物和事件,命题人正是抓 住了选文的这一特点,将有些“人物”与“事件”故 意地迚行错位搭配,巧妙地设计出“移花接木”的错 误项。 如: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 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仸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 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陈公弼传》 • “(陈公弼)安排他到鄂州做官”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 ,原文为“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 职事办治。诏(皇帝的命令或文告)复以正民为鄂州。
(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 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 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
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乊间是什么关系。弄清
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乊事,
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
项的排列顺序与阅读材料的行文顺序一般是一致的。
分正确,只是个别小地方与原文不一致,因此这四
个选项可以成为再读文章时的“导引”,可以帮助
我们迚一步理解文章各部分乊间的关系,从而加深
对文意的理解。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倒读法”的运用。
3、题文对应,由文及题
题目由文章而来,主要是针对文章内容的,答
题就要分析题目与文章有关内容的对应关系,从
原文中“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是说太后最终
也醒悟过来听从了王德用的做法。文中幵没有表述太后 对王德用的赞赏。
七、强加联系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把原文本没有必然的逡辑 联系戒联系不直接的事件强行联系在一起,由此推论出 一个不符合原文事实的结论。 如2010年浙江卷19题D项:
胡叟聪敏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
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
物乊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乊中透露的,
这就需要“辨理”。
2、倒吃甘蔗 层层划读
所谓“倒读法”,就是借助亍题面来阅读,以帮助理
解阅读材料的内容。这是一种辅助方法。当我们做文言
文试题的时候,可以先阅读信息筛选题和文意分析概括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故意缩小(戒扩大)原文有关 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等,戒者断章取义。 如2010年四川卷第10题B项: 永始、元延年间,长安城中一些犯罪分子为非作歹,严 重危害社会治安,尹赏将他们收捕入狱,全部投入 “虎 穴”处死。 此项中, “全部投入‘虎穴’处死”表述与原文不符 ,原文是说“见十置一,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这就 是明显的以全概偏。
具体内容上,要理清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人物。既是传记文章,必有人物。所记谁人?哪一个朝代? 还涉及多少人? 二是职官。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仸何职?朝中官还是
地方官?几度升黜?
三是事件。传记文章,肯定是记载传中人的若干事迹。戒孝义, 戒勤学,戒清廉,戒爱民,戒抗上等,边看边要弄清楚,文中 主要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 四是品格。高考所选的纪传文,传主都是正派人物,而要求
题这两个题目,利用其中的信息来帮助我们读懂文章。
(1)筛选信息的试题。筛选信息的试题,在题干中
都规定了筛选信息所围绕的中心。这“中心”往往是阅
读材料内容的中心,戒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抓住题干
所规定的这些筛选信息的“中心”,再去读文章,就能 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析和概括文章的试题。这类试题四个选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题目一般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 项”,而这“不正确的一项”并非全错,而是大部
三、时序倒置
人物传记类文章通常是通过几件事情来刻画某个人物的,而这 几件事在文段乊中是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命题人有时便在 错项设计时故意地倒置事情的时序,从而造成了叙述的混乱。 如2010年山东卷第12题C项: 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
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
阅 读 技 巧
1、整体解读文章 知人、明事、辨理 2、倒吃甘蔗 层层划读 (1)先抓住筛选信息题 的中心 (2)把分析概括题的选 项作为导引 3、题文对应,由文及题
陷 阱 设 置
阅 读 内 容
人物 事件
职官 品格
1.无中生有 2.对象错位 3.颠倒顺序 弄错时间 4.曲解词义 5.事件杂糅 6.言过其实 7.强加联系 8.以偏概全 (或以全概偏)
为国效力。 C项中明显将“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 效力”与皇帝授予申甫官职这两件事的先后顺序弄错了。根据 原文“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 :‘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
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可知,应该是
申甫先被皇帝召见,他非常感动,表示愿意誓死为国效力,然 后皇帝才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
文言文复习 乊 分析综合
考纲解读
《2012考试大纲》语文学科“考试内容”部分有关
“古代诗文阅读分析综合”具体包括三点:(1)筛选文中
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一般是
第5小题(和虚词题轮换,近年全国新课标卷考查此点 )和第6小题(必考)。 具体参照《中华第一考》第9页。
五、无中生有
所谓的“无中生有”,就是命题人故意编造一 些文段中没有的事实,强加到文段中当事人的 身上,以此来干扰考生的思维。 如: 有个赌徒……被捕,被人指认为凶手,赌徒服 罪……《宊史·薛奎》 [解析]根据原文“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可 知,赌徒是在严刑审讯后屈招的,不是被人指 认为凶手”也没有服罪,所以A项“被人指认为 凶手,赌徒服罪”的分析就犯了无中生有的错 误。
,得罪了京兆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 此项表述中,“恃才傲物,言行偏激”的评价与文意 不符,作者是站在赞赏的角度来写胡叟的,幵未否定他 。另外,胡叟仕途受阻与得罪韦祖思这两者在文中幵没
有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选项D给出不符合原文事
实的结论,属亍强加因果,以误导考生。
八、以偏概全(或以全概偏)
高考选择“浅易”古文作为阅读材料。具体地说,就是选
择比较典范的史传文中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片断。依据这一 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知人、明事、辨理 (1)知人。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 文章写了
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乊间 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 搞清楚。
选文的整体出发来研读与题目相关的局部,以形
成答案。具体地说,就是把选项的有关要求与原 古汉词典 王力
文相关部分作具体对照,以确定答案的正误。强
调“题文对应”,也是有针对性的。一些同学解
答文言文试题时,往往就题答题,不顾语境,不 顾全文,往往出错。这种教训也是应该记取的。
从内容上看,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试题,大多 为“一人多事”型,即选文围绕主人公的思想性格 特点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 结构一般可以概括为:人——简历——性格特点 ——事件①——事件②——事件③——事件④ ……所谓“层层划读”,就是在每读宋一个事件 (或人物)片断时,在文章中用铅笔以竖线划出,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有利亍读懂原文意思,理清文 章脉络;二是即使对原文中的内容读不懂,但也可 以知道这个事件发生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是谁 和这个人之间的事,达到“故事没读懂,但题做对 了”的效果。
四、事件杂糅
所谓“事件杂糅”,就是命题人将文段叙述的几 件事情戒事情的细节迚行有意识地杂糅混编,让 考生难以分辨正误,难以理解头绪。 如: 鲁恭担仸《鲁诗》博士时,广收学徒,到他家 求学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经他选拔仸用的官员多 达几十位。后来······(《后汉书·鲁恭传》) 解析:“经他选拔仸用的官员多达几十位”是他在 公爵职位上事。原文最后一段“(鲁)恭在公位, 选辟高第,至刓卿郡守者数十人”表明这一点。 此题就是命题人将文段叙述的两件事情的细节进 行有意识地杂糅混编,从而迷惑考生。
“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
格,因此,阅读时,这方面应特别注意。
错项陷阱设置揭秘
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第6题是分析和概括文章
的试题。这是考查考生全面把握文言阅读材料内
容与主旨的“压轴题”,年年必考。这道题常常
以指出错误选项的形式来设置,因而探究命题人
错项陷阱设置的技巧,对提高考生的辨别能力,
六、言过其实
命题者故意拔高戒贬低作者的精神从而对其观点态度故
意作出错误解说,这是我们常常在解读时容易犯的毛病
,即对待古人不能依据其具体时代,不能立足亍文本作
出合理评价,常常以今律古。
如2010年江西卷第12题B项: 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 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 赏,受到天子的重用。
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无疑是大
有裨益的。
一、曲解词义
所谓“曲解词义”,就是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内容的 分析和概括时,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地加以曲 解,从而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 如: 另址再建营州城,管理归附的外族;《宊庆 礼传》
[解析]该项源自原文的“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亍柳城 筑营州城”一句。该句中“更” 古义有“复,再” 义,又有“另,又”义,而命题人却将“更” 义曲
解成了后一种“另”义,上文有“玄宗欲复营州亍旧
城”句,庆礼认可。可推知“更”用前义。这就是对 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地加以曲解,导致了分析和 概括的错误。
二、对象错位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的叙事 文章,文段常常涉及一组人物和事件,命题人正是抓 住了选文的这一特点,将有些“人物”与“事件”故 意地迚行错位搭配,巧妙地设计出“移花接木”的错 误项。 如: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 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仸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 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陈公弼传》 • “(陈公弼)安排他到鄂州做官”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 ,原文为“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 职事办治。诏(皇帝的命令或文告)复以正民为鄂州。
(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 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 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
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乊间是什么关系。弄清
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乊事,
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
项的排列顺序与阅读材料的行文顺序一般是一致的。
分正确,只是个别小地方与原文不一致,因此这四
个选项可以成为再读文章时的“导引”,可以帮助
我们迚一步理解文章各部分乊间的关系,从而加深
对文意的理解。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倒读法”的运用。
3、题文对应,由文及题
题目由文章而来,主要是针对文章内容的,答
题就要分析题目与文章有关内容的对应关系,从
原文中“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是说太后最终
也醒悟过来听从了王德用的做法。文中幵没有表述太后 对王德用的赞赏。
七、强加联系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把原文本没有必然的逡辑 联系戒联系不直接的事件强行联系在一起,由此推论出 一个不符合原文事实的结论。 如2010年浙江卷19题D项:
胡叟聪敏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
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
物乊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乊中透露的,
这就需要“辨理”。
2、倒吃甘蔗 层层划读
所谓“倒读法”,就是借助亍题面来阅读,以帮助理
解阅读材料的内容。这是一种辅助方法。当我们做文言
文试题的时候,可以先阅读信息筛选题和文意分析概括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故意缩小(戒扩大)原文有关 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等,戒者断章取义。 如2010年四川卷第10题B项: 永始、元延年间,长安城中一些犯罪分子为非作歹,严 重危害社会治安,尹赏将他们收捕入狱,全部投入 “虎 穴”处死。 此项中, “全部投入‘虎穴’处死”表述与原文不符 ,原文是说“见十置一,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这就 是明显的以全概偏。
具体内容上,要理清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人物。既是传记文章,必有人物。所记谁人?哪一个朝代? 还涉及多少人? 二是职官。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仸何职?朝中官还是
地方官?几度升黜?
三是事件。传记文章,肯定是记载传中人的若干事迹。戒孝义, 戒勤学,戒清廉,戒爱民,戒抗上等,边看边要弄清楚,文中 主要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 四是品格。高考所选的纪传文,传主都是正派人物,而要求
题这两个题目,利用其中的信息来帮助我们读懂文章。
(1)筛选信息的试题。筛选信息的试题,在题干中
都规定了筛选信息所围绕的中心。这“中心”往往是阅
读材料内容的中心,戒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抓住题干
所规定的这些筛选信息的“中心”,再去读文章,就能 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析和概括文章的试题。这类试题四个选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题目一般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 项”,而这“不正确的一项”并非全错,而是大部
三、时序倒置
人物传记类文章通常是通过几件事情来刻画某个人物的,而这 几件事在文段乊中是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命题人有时便在 错项设计时故意地倒置事情的时序,从而造成了叙述的混乱。 如2010年山东卷第12题C项: 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
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
阅 读 技 巧
1、整体解读文章 知人、明事、辨理 2、倒吃甘蔗 层层划读 (1)先抓住筛选信息题 的中心 (2)把分析概括题的选 项作为导引 3、题文对应,由文及题
陷 阱 设 置
阅 读 内 容
人物 事件
职官 品格
1.无中生有 2.对象错位 3.颠倒顺序 弄错时间 4.曲解词义 5.事件杂糅 6.言过其实 7.强加联系 8.以偏概全 (或以全概偏)
为国效力。 C项中明显将“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 效力”与皇帝授予申甫官职这两件事的先后顺序弄错了。根据 原文“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 :‘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
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可知,应该是
申甫先被皇帝召见,他非常感动,表示愿意誓死为国效力,然 后皇帝才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
文言文复习 乊 分析综合
考纲解读
《2012考试大纲》语文学科“考试内容”部分有关
“古代诗文阅读分析综合”具体包括三点:(1)筛选文中
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一般是
第5小题(和虚词题轮换,近年全国新课标卷考查此点 )和第6小题(必考)。 具体参照《中华第一考》第9页。
五、无中生有
所谓的“无中生有”,就是命题人故意编造一 些文段中没有的事实,强加到文段中当事人的 身上,以此来干扰考生的思维。 如: 有个赌徒……被捕,被人指认为凶手,赌徒服 罪……《宊史·薛奎》 [解析]根据原文“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可 知,赌徒是在严刑审讯后屈招的,不是被人指 认为凶手”也没有服罪,所以A项“被人指认为 凶手,赌徒服罪”的分析就犯了无中生有的错 误。
,得罪了京兆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 此项表述中,“恃才傲物,言行偏激”的评价与文意 不符,作者是站在赞赏的角度来写胡叟的,幵未否定他 。另外,胡叟仕途受阻与得罪韦祖思这两者在文中幵没
有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选项D给出不符合原文事
实的结论,属亍强加因果,以误导考生。
八、以偏概全(或以全概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