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和炎症性肠病PPT讲稿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 Sellon RK,Tonkonogy S,Schulm M,et al.Resident enteric
肠道内固有菌群与IBD的发病 (小鼠)
• 小鼠DSS模型:拟杆菌和梭状芽胞杆菌增多,
提示肠道菌群很可能参与小鼠DSS结肠炎的 发病[2]。
• 用转基因或敲除基因方法造成免疫缺陷的
IBD动物模型:在肠道无菌环境下不会发生 肠道炎症,但如重新恢复肠道正常菌丛状 态,则出现肠道炎症。[3-4]
• 高度提示:肠道菌群群成分的存在对IBD发
4. 健康者LPMC对自身肠菌裂解液不发生增殖反应
• 说明健康人对自身的肠菌存在耐受,IBD患者的这
种耐受打破。
肠道菌群参与IBD的发病机制-理论2
正常菌丛(益生菌) 与肠道致病菌竞争机制
• 占领空间,竞争必需营养与
上皮附着点
• 制造抗微生物成份,挥发性
脂肪酸,修饰胆酸,不利致 病菌生长环境
• 诱导免疫细胞汇集,激活适
肝螺杆菌DNA阳性率为14%。而对照组仅 为4%[11]。
• 另一项研究也表明IBD组肠肝螺杆菌阳性率
为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12]。
肠道菌群参与IBD的发病机制-理 论 • 正1常肠黏膜免疫系统对肠道内正常菌群处于
免疫耐受状态,肠道菌群失调时,大量增殖 的病原菌异常激活肠道免疫系统,激活的免 疫系统对肠道内已发生变化的菌群不能耐受, 从而发生过度免疫反应。
• Swidsinski等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技术
305例肠道炎症患者和40名对照者的结肠 镜活检标本肠道炎症患者黏膜细菌含量 显著高于对照者,以CD患者为著。[6]
肠道内固有菌群与IBD的发病(组成不同)
在IBD病人中存在着微生态失衡: 条件致病菌的优势超过生理性细菌,而且
优 在活动期更为突出
• Seksik等发现活动期和静止期CD患者结肠黏
膜黏附有大量大肠杆菌,且侵入黏膜深层[5]。
• Dfeuille-Michaud等检测了63例CD患者和16
例非IBD对照者的回肠标本,发现21.7%的 CD慢性病变可检出致病性黏附侵袭性大肠杆 菌,而对照者仅6.2%检出此细菌[9] 。
肠道致病菌群与IBD的发病
肠道菌群参与IBD的发病机制-理 论1
• Duchmann等[13] 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1.收集活动性IBD患者炎症肠段的黏膜固有层单个核 细胞(LPMC)
2.在体外将LPMC与自身肠道内细菌裂解液共育(其 中细菌细胞壁是重要抗原,激活免疫反应)
3.LPMC发生强烈的增殖反应,IL-2、IFN-7、IL- 10 等细胞因子大量分泌
病是不可或缺的。
肠道内固有菌群与IBD的发病
IBD病人粪便和肠道黏膜菌群与正常人相比
• 含量增高 • 组成显著不同 • 在疾病不同时期肠道菌群的结构也存在差异
肠道内固有菌群与IBD的发病(含量增高)
• Seksik等 rRNA分子探针定量CD患者粪
便标本患者细菌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组,且超过30%属未定型菌种。[5]
当的免疫与炎症反应
肠道菌群参与IBD的发病机制-理 论2
• 正常人肠道从回肠到结肠均由粘液覆盖,
从而保护了肠粘膜不受细菌侵袭[8]。
• IBD病人肠粘膜粘液屏障消失,肠上皮粘附
一层细菌壳,多见于上皮隐窝底部,甚至 可零星分布于肠上皮细胞内,从而激活粘 膜免疫,破坏免疫耐受,诱发IBD的发病。
• 虽然IBD病人的粘液屏障的缺失原因至今未
月第38卷第10期
• 2. Hails W,SchOlmerich J,Gross V,et al.The role of the
resident intestinal flora in acute and ckomc dextral sulfale sodiuminduced colitis in mice.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0,12: 267-273.
明,但有证据显示与吸烟、刺激性食物等 生活方式有关。
目前IBD肠道菌群的研究局限
• 目前肠道菌群的研究局限 • 1.肠道菌群数量庞大,菌群组成复杂,目前
有大量人类尚未识别的细菌种类存在。
• 2.菌群数量和构成个体差异很大。 • 3.方法学的限制,例如动物模型和人类肠道
菌群构成不同,不方便深入研究。
• 3. Tanrog JD,Richardson JA,Cmft JT。et al.The germfree slale
prevents development of gut and joint inflammatory disease in HLAB27 transgenic rats.J Exp Med,1994,180:2359-2364.
肠道菌群和炎症性肠病课件
肠道菌群的种类及分布
• 生理状态下,正常成人肠道内含有近500种
细菌,主要定植在结肠和末端小肠
• 肠道的菌群主要分为三大类:[1]
1. 生理性细菌(双歧杆菌、类杆菌和消化球菌) 2. 条件致病菌(肠球菌与肠杆菌) 3. 病原菌(变形杆菌和假单胞菌) 第1、2类称为肠道固有菌群
势 肠杆菌、肠球菌
双歧杆菌、乳酸 非
杆菌
优 势
肠道内固有菌群与IBD的发病[7]
UC
CD
活动期:
肠杆菌、肠球菌、 小梭菌
双歧杆菌、乳酸 杆菌
缓解期: 拟杆菌、双歧杆 菌 小梭菌
活动期: 肠杆菌、酵母菌
双歧杆菌、乳酸 杆菌
缓解期:
双歧杆菌有回升, 但仍明显低于正 常
肠道致病菌群与IBD的发病
• 大肠杆菌与CD关系密切
• 变形梭状杆菌与UC的发病有关
• Ohkusa等[10]从UC患者分离并培养出变形
梭状杆菌,培养皿的上清液具有细胞毒性, 用含有wenku.baidu.com形梭状杆菌的上清液给小鼠灌肠, 小鼠发生类似人类UC样改变。
肠道致病菌群与IBD的发病
• 此外,螺杆菌家族成员也被怀疑可能与IBD的
发病有关。
• 检测IBD患者肠黏膜活检标本的研究显示肠
• 4.IBD病因复杂,是一种社会-心理-生物学
各因素综合致病的疾病。
总结
• 肠道菌群失调与IBD
发病高度相关。
• 表现为致病菌滋生、
益生菌缺失,但目前 还不清楚微生态失调 是IBD的继发事件, 还是IBD的发病原因。
• 而且至今尚未找出
IBD的直接致病菌。
参考文献:
• 1.刘重阳;肠道茵群在炎症性肠病发病中的作用;重庆医学2009年5
肠道内固有菌群与IBD的发病 (小鼠)
• 小鼠DSS模型:拟杆菌和梭状芽胞杆菌增多,
提示肠道菌群很可能参与小鼠DSS结肠炎的 发病[2]。
• 用转基因或敲除基因方法造成免疫缺陷的
IBD动物模型:在肠道无菌环境下不会发生 肠道炎症,但如重新恢复肠道正常菌丛状 态,则出现肠道炎症。[3-4]
• 高度提示:肠道菌群群成分的存在对IBD发
4. 健康者LPMC对自身肠菌裂解液不发生增殖反应
• 说明健康人对自身的肠菌存在耐受,IBD患者的这
种耐受打破。
肠道菌群参与IBD的发病机制-理论2
正常菌丛(益生菌) 与肠道致病菌竞争机制
• 占领空间,竞争必需营养与
上皮附着点
• 制造抗微生物成份,挥发性
脂肪酸,修饰胆酸,不利致 病菌生长环境
• 诱导免疫细胞汇集,激活适
肝螺杆菌DNA阳性率为14%。而对照组仅 为4%[11]。
• 另一项研究也表明IBD组肠肝螺杆菌阳性率
为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12]。
肠道菌群参与IBD的发病机制-理 论 • 正1常肠黏膜免疫系统对肠道内正常菌群处于
免疫耐受状态,肠道菌群失调时,大量增殖 的病原菌异常激活肠道免疫系统,激活的免 疫系统对肠道内已发生变化的菌群不能耐受, 从而发生过度免疫反应。
• Swidsinski等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技术
305例肠道炎症患者和40名对照者的结肠 镜活检标本肠道炎症患者黏膜细菌含量 显著高于对照者,以CD患者为著。[6]
肠道内固有菌群与IBD的发病(组成不同)
在IBD病人中存在着微生态失衡: 条件致病菌的优势超过生理性细菌,而且
优 在活动期更为突出
• Seksik等发现活动期和静止期CD患者结肠黏
膜黏附有大量大肠杆菌,且侵入黏膜深层[5]。
• Dfeuille-Michaud等检测了63例CD患者和16
例非IBD对照者的回肠标本,发现21.7%的 CD慢性病变可检出致病性黏附侵袭性大肠杆 菌,而对照者仅6.2%检出此细菌[9] 。
肠道致病菌群与IBD的发病
肠道菌群参与IBD的发病机制-理 论1
• Duchmann等[13] 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1.收集活动性IBD患者炎症肠段的黏膜固有层单个核 细胞(LPMC)
2.在体外将LPMC与自身肠道内细菌裂解液共育(其 中细菌细胞壁是重要抗原,激活免疫反应)
3.LPMC发生强烈的增殖反应,IL-2、IFN-7、IL- 10 等细胞因子大量分泌
病是不可或缺的。
肠道内固有菌群与IBD的发病
IBD病人粪便和肠道黏膜菌群与正常人相比
• 含量增高 • 组成显著不同 • 在疾病不同时期肠道菌群的结构也存在差异
肠道内固有菌群与IBD的发病(含量增高)
• Seksik等 rRNA分子探针定量CD患者粪
便标本患者细菌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组,且超过30%属未定型菌种。[5]
当的免疫与炎症反应
肠道菌群参与IBD的发病机制-理 论2
• 正常人肠道从回肠到结肠均由粘液覆盖,
从而保护了肠粘膜不受细菌侵袭[8]。
• IBD病人肠粘膜粘液屏障消失,肠上皮粘附
一层细菌壳,多见于上皮隐窝底部,甚至 可零星分布于肠上皮细胞内,从而激活粘 膜免疫,破坏免疫耐受,诱发IBD的发病。
• 虽然IBD病人的粘液屏障的缺失原因至今未
月第38卷第10期
• 2. Hails W,SchOlmerich J,Gross V,et al.The role of the
resident intestinal flora in acute and ckomc dextral sulfale sodiuminduced colitis in mice.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0,12: 267-273.
明,但有证据显示与吸烟、刺激性食物等 生活方式有关。
目前IBD肠道菌群的研究局限
• 目前肠道菌群的研究局限 • 1.肠道菌群数量庞大,菌群组成复杂,目前
有大量人类尚未识别的细菌种类存在。
• 2.菌群数量和构成个体差异很大。 • 3.方法学的限制,例如动物模型和人类肠道
菌群构成不同,不方便深入研究。
• 3. Tanrog JD,Richardson JA,Cmft JT。et al.The germfree slale
prevents development of gut and joint inflammatory disease in HLAB27 transgenic rats.J Exp Med,1994,180:2359-2364.
肠道菌群和炎症性肠病课件
肠道菌群的种类及分布
• 生理状态下,正常成人肠道内含有近500种
细菌,主要定植在结肠和末端小肠
• 肠道的菌群主要分为三大类:[1]
1. 生理性细菌(双歧杆菌、类杆菌和消化球菌) 2. 条件致病菌(肠球菌与肠杆菌) 3. 病原菌(变形杆菌和假单胞菌) 第1、2类称为肠道固有菌群
势 肠杆菌、肠球菌
双歧杆菌、乳酸 非
杆菌
优 势
肠道内固有菌群与IBD的发病[7]
UC
CD
活动期:
肠杆菌、肠球菌、 小梭菌
双歧杆菌、乳酸 杆菌
缓解期: 拟杆菌、双歧杆 菌 小梭菌
活动期: 肠杆菌、酵母菌
双歧杆菌、乳酸 杆菌
缓解期:
双歧杆菌有回升, 但仍明显低于正 常
肠道致病菌群与IBD的发病
• 大肠杆菌与CD关系密切
• 变形梭状杆菌与UC的发病有关
• Ohkusa等[10]从UC患者分离并培养出变形
梭状杆菌,培养皿的上清液具有细胞毒性, 用含有wenku.baidu.com形梭状杆菌的上清液给小鼠灌肠, 小鼠发生类似人类UC样改变。
肠道致病菌群与IBD的发病
• 此外,螺杆菌家族成员也被怀疑可能与IBD的
发病有关。
• 检测IBD患者肠黏膜活检标本的研究显示肠
• 4.IBD病因复杂,是一种社会-心理-生物学
各因素综合致病的疾病。
总结
• 肠道菌群失调与IBD
发病高度相关。
• 表现为致病菌滋生、
益生菌缺失,但目前 还不清楚微生态失调 是IBD的继发事件, 还是IBD的发病原因。
• 而且至今尚未找出
IBD的直接致病菌。
参考文献:
• 1.刘重阳;肠道茵群在炎症性肠病发病中的作用;重庆医学2009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