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赤交角,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共19页文档
黄赤交角示意图
教室良好的遮阳与采光。如图示意遮阳板设计原理。读图,回
答(1)~(2)题:
(1)遮阳板收起,室内正午太阳光 照面积达一年最大值时( A.全球昼夜平分 B.北半球为夏季 C.太阳直射20°S D.南极圈以南地区极昼 )
(2)济南某中学生借鉴这一设计,若两地窗户大小形状相同,则应做 的调整是( ) ②安装高度不变,缩短遮阳板 ③遮 ④遮阳板长度不变,升高安装高度 ①安装高度不变,加长遮阳板 阳板长度不变,降低安装高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思路点拨】 第(1)题,由题意可知,遮阳板收起时室内正午太阳光 照面积最大,说明当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而福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 地区,太阳应直射南回归线,对应的时间应该是北半球冬至日,南极 圈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第(2)题,济南的位置较福建更高,正午太阳 高度比福建小,若要起到遮阳及加强采光的效果,只有加长遮阳板 (高度不变)或降低安装高度(遮阳板长度不变)。 【尝试作答】 (1)D (2)A
时间段,晨昏线与纬线切点纬度变大,说明太阳直射点向赤道移
动;则极昼极夜范围缩小,各地(除赤道外)昼夜差值缩小;全球白 昼范围始终不变。
【尝试作答】 (1)B
(2)C
考点二 图解考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
1.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太阳高度日变化
在极昼期间, 极点上见到的太阳高度在一天之内是没有变化的,其太阳高度 始终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极点上
第4课时
地球的运动(二)——公转
梳理整合 素能提升
考点深化
演练提能
梳理整合
一、地球公转 1.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
方向 周期 自西向东
梳主干
理脉络
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叫做 恒星年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PPT课件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在夏至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 在冬至时,位于南回归线上;在春分和秋分时,位于赤道上。
不同季节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
01
02
03
04
05
春季(3月21日前 夏季(6月22日前 秋季(9月23日前 冬季(12月22日 总结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往返移动,导致不同季节地球表面接 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
随着季节的变化,地表温度、降水等气候要素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 分明的气候特点。
05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影 响
热带范围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热带范围的变 化。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热带 范围向北扩展;反之,当太阳直射点 向南移动时,热带范围向南扩展。
寒带范围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还会影响寒带的范围。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北半球的寒 带范围缩小,而南半球的寒带范围扩大;反之亦然。
寒带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系统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也非常敏感。例如,极地地区的 冰川和冻土都会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和 气候变化。
06
总结与展望
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影响总结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地球上不 同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 从而影响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 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范围, 进而影响热带、温带和寒带的分
布。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对地球的气候 系统产生深远影响,如导致全球 气候变化、极地冰盖变化等。
分析黄赤交角对地球昼夜交替、季节变化 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 。
通过实例演示和互动探究的方式,让学生 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黄赤交角与太阳直 射点移动的相关知识。
黄赤交角变化引起的五带范围、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间及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黄赤交角变化引起的五带范围、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间及正午太阳高度变化黄赤交角变化引起的五带范围、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间及正午太阳高度变化(2006-12-30 11:43:16)黄赤交角变化引起的五带范围、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间及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使用说明(1)赤道平面——过地心与地轴垂直的平面(2)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3)黄赤交角——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面)与赤道平面交角(4)目前黄赤交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66°34′(5)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会发生微弱的变化(6)文中指与原来相比,变大后一定时期基本稳定。
1、黄赤交角变化引起昼夜长短、日出时间、五带范围的变化及气压带风带的移动(1)若黄赤交角变大——①地轴与黄道平面(公转轨道面)的交角变小——②太阳直射点北界北推或南界南推——回归线北进或南进——热带变大;直射点移动角度变大——晨昏线圈摆动角度同幅度的变大——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大(极圈的度数变小)——寒带变大;热带和寒带同幅度变大——温带变小(热带增大的度数是北寒带或南寒带的2倍;北温带或南温带减少的度数与热带相同,是北寒带或南寒带的2倍;总之热带和寒带等于温带减小的度数)——③(常识铺垫:黄赤交角与地球公转运动状况无关,因此黄赤变化时公转运动的轨道不变,周期不变,速度不变。
)一年(回归年)内太阳直射点与地心连线相对于赤道平面移动的总角度增大(原来是4×23°26′)——每一日内太阳直射移动角度增大——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季节,以下同),同一日期同一纬度各地(已出现极昼范围除外)与原来相比昼加长夜缩短,昼夜比值变大——日出时间提前,日落时间推后;冬半年,同一日期同一纬度各地(出现极夜地区除外)与原来相比昼缩短夜加长,昼夜比值变小——日出时间推后,日落时间提前。
南半球类推。
——推论:无论南北半球的夏半年或冬半年,与原来相比,同一纬度各地达到相同昼长或夜长的日期提前(原因:黄赤交角变大,相同日期内太阳直射点摆动的幅度变大,摆动相同角度的时间缩短)。
黄赤交角的变化对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的影响
复
习 时, 则太阳终年直射在赤道上, 全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终年没有变
指
导 化, 即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值为 0 。
四、黄赤交角的变化对昼长年变化值 (某地一年中昼长的最大值
和最小值的差值 )的纬度分布的影响
1 由 图可 知, 当黄赤交角为
23 26 时, 在寒带范围内, 昼长的年
所示, 太阳高度年变化值由南北纬 45 向南北两侧逐渐减小, 从 90
减小到 45 。若黄赤交角大于 45 , 如为 60 时, 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
度年变化值的纬度分布如图 20所示, 在南北纬 30 ~ 60 范围内, 既
有太阳直射现象, 又有极昼极夜现象, 故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值为
90 。由赤道到南北纬 30 纬线,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值逐渐增大,
影响
1 黄赤交角为 23 26 时, 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的年变
化曲线分别如下图所示。
( 1)赤道上
( 2)北回归线上
复
习
( 3)北极圈上
指
导
( 4)北纬 75 纬线上
( 5)北极点上
由以上几种情况分析可知, 太
阳直射点移近时, 正午太阳高度角
中
逐渐增 大, 远离 时, 正午 太阳高度
学
角逐渐减小 (极点周围的极夜区除
已。但当黄赤交角为 0 时, 在一年中, 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都有一个
固定值, 没有年变化, 它的大小等于 90 减去该地的纬度, 如果用坐标
图表示, 则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曲线为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
线 (图略 ); 各地的昼长也没有年变化, 都为 12小时。
三、黄赤交角的变化对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值 (某地一年中正午
人教版必修一1.3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共38张PPT)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空间变化 (同时不同地) 在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
(2)、时间变化 (同地不同时) 在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思考: 太阳直射点位于什么 地方?正午太阳高度 角的变化规律?
南回归线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 侧递减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结论: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规律
(1)纬度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 南北两极递减。
(2)季节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靠近时变 大,远离时变小。
1下列日期中,北京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
A.6月1日
B.7月1日
C.10月1 日 D.元月1日
2赤道上一年中什么时候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 夏至与冬至日(因为这时直射点在回归线上,赤
66°34´S 90°S
①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90 ° N P 23°26′ N
0°
达到全年最大
②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23°26 ′ S 达到全年最小
90° S
90 ° N
23°26′ N
0° 23°26 ′ S P
90° S
达到全年最小
达到全年最大
③北回归线至赤道之间地区
90 ° N
23°26′ N P 0° 23°26 ′ S
B、6月21日21时
•C、6月22日9时
D、6月22日21时
•【答案】B
4、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
H = 90°—︱ ± ︱
=当地纬度 =太阳直射点纬度
注意:
纬度差是指所求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
若直射点与所求点位于同一半球,则该纬度 差为两地纬度之差;
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夏至日
二分日 冬至日
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总结
规律: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 从此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1) 纬度相同的地点, 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2) 离直射点纬度越近,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3) 离直射点纬度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减小1° ( 距直射点纬度相同的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
83°26′N 26°34′N
5)、楼间距问题
计算楼距。
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 区,楼距较大。算最小楼距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 午太阳高度时的楼距。。
L=
h
tanH
h
H
L
6)、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 读右图,思考怎样最大程度的利用太阳能?
正午太阳光线与集热板保持垂直
3米
H1 H2 H1
太阳光线刚好照射到
大门的边上时:
1米 2米
cotH L/ h 3/3
→该日太阳直射点: δ=6°34′N
H2=60°
H2
S
N
90 ① ② ③ 60 30
90 60 30 0
N
60
30
30
60
S
0
(2). 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 (季节) 分布规律
思考:夏至日时地球哪个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了一年中的最大 值?哪个地区达到了最小值?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呢?
夏 至 日 ( 月 日 )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近的一天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
公 转 总 结
地球自转 赤道 平面
地球公转 黄道 平面
黄赤交角 23026‘
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一般规律: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所以:1、在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机会,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
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出现极小值。
其中除赤道两个极小值都是最小值外,其它地区以太阳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
2、在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可含南北回归线,在太阳直射本半球回归线时最大,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
例如,北京约在北纬40°,在北半球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这里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约为73.5°;在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这里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约为26.5°。
因为地球的公转致使一年内太阳在地球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一次。
以北半球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为例:一年中当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时,正值我国北方的夏至节气,正午太阳在头顶正上方,即太阳高度角为90°,为一年中的最大值;当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时,正值我国北方的冬至节气,此时的太阳高度角为23.5°,为一年之中的最小值。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太阳的视运动现象(东升西落),即太阳高度的日变化。
由于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从而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现象。
小于23.5度,一年有2次太阳直射。
黄赤交角23.5度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5度),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整个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5度),南北情况与夏至时相反。
其余时间是这两个状态的过渡。
黄赤交角的存在!因为每天正午的太阳高度角最大.黄赤交角使太阳直射点南被移动,随季节的变化而改变,楼上所说的都是在指太阳直射点的不同,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但毕竟只有一处而已!正午是一天中太阳最高的时刻。
这个最高的高度随季节变化。
冬至的时候最低,正午的太阳能从向南的窗户射进大半间屋子,夏至的时候只照进窗台一点点。
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推荐文档)
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即黄道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交角。
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产生的根源。
黄赤交角的变化必然导致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的变化。
下面简单分析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产生的影响:一、太阳直射范围的变化黄赤交角的度数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南北回归线间是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
假如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太阳直射的范围也将扩大或变小。
二、极昼和极夜现象范围的变化地球上极圈内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极圈的度数是回归线度数的余角。
因此,黄赤交角扩大,极圈的度数减小,极圈到极点的范围扩大,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范围也扩大;而如果黄赤交角减小,极圈的度数增大,极圈到极点的范围减小,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范围也随之减小。
三、五带的范围变化热带是指地球上有太阳直射的地方,寒带是指地球上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地方,温带是指没有太阳直射及极夜和极昼现象的地方。
即:回归线和极圈是五带的划分界线。
因此黄赤交角扩大,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的范围缩小;黄赤交角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也将减小,温带的范围扩大。
四、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由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取决于距直射点的纬度差的大小,即假设为角a。
角a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由于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幅度变大,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增大;反之,黄赤交角变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幅度变小,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减小。
五、昼夜长短的年变化由于太阳光线与晨昏圈垂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晨昏圈与地轴的夹角越大,昼夜长短的差值越大。
黄赤交角变大后,冬至和夏至时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大,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增大,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更短、夜更长,昼夜长短的差值也更大。
因此,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增大。
反之,黄赤交角变小,冬至和夏至时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小,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也随之变小。
六、季节的变化由于地球上各地的季节变化主要取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际变化。
黄赤交角的影响及太阳日出方位
黄赤交角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线运动
气压带风带 的季节移动
结论五(黄赤交角与气候)
• 黄赤交角为零,则地中海气候、热带 草原气候不存在; • 黄赤交角变大,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幅 度增大,南亚夏季风势力增强;反之, 减弱。
日出日落方位问题
正午
西 h 南 东 日出
日落
北
天津某日太阳运行图
黄赤交角带来的影响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 线之间做周年运动 出现极昼 极夜的 纬度范 围。
结论一
• 黄赤交角变大,热、寒带范围变大、
温带范围变小。
• 黄赤交角变小,相反。
黄赤交角变化 与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黄赤交角变化 与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结论二
• 黄赤交角变大,地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 度的年变化也增大。
日出日落方向的确定
N
W
●
E
S
●
N W
●
E
S
日出日落方向的确定
N W E
S
N W E
S
日出日落方向的确定
N
W
●
E
●
S N W
●
E
S
日出日落方向的确定
N W S N E
W
S
E
日出日落方向的确定
N
W
●
●
E
S
N W
●
E
S
日出日落方向的确定
N
W
S
E
N
W E
S
日出日落方向的确定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地球上(除极 昼、极夜地区)日出方位均在东北,日 落于西北。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时,地 球上(除极昼、极夜地区)日出方位均 在东南,日落于西南。直射在赤道时, 为东升,西落。
正午太阳高度
22°
正午太阳高度就差多少度, 纬度差多少度
23.5
(一)根据正午太阳高度来定位 例1、右图表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月降水量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纬度可能为( ) A.90°N~23°26′N之间 C B.90°S~23°26′S之间 C.22°N或22°S D.40°30′N或40°30′S (2)该地气温及降水特征是( ) C A.终年高温多雨 B.夏热少雨,冬温多雨 C.冬温少雨,夏热多雨 D.夏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4、影子问题 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零;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 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
太阳高度角是 900
太阳高度角较 小
太阳高度角更 小
地面
直射点 无影子 影子较长 影子更长
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 太阳高度角越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体的影子越短
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远 太阳高度角越小 物体的影子越长
2、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①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
反之,日影越长。
②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日影 最长,夏至日最短。 ③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点除外),夏至日日影 最长,冬至日最短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冬至日朝向正北直射时日影 最短(等于0)
(二)太阳高度分布
A
C
此时:A、B、C的 太阳高度: A 00
D
B
B
C
> 0 = <0
0
0
标出此时太阳高度为 90°的点。
概念: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看太阳时视线的仰角)。
无论何时何地,太阳直射点的太阳高度总是最大的(90°) 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即当地地方时12时,是一天中太阳 升得最高的时刻,故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二 十 四 节 气 与 四 季
立秋 处暑 白露 我 国 秋 季
我国夏季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秋分
寒露 霜降
我 国 春 季
清明 春分 惊蛰 雨水
立冬
小雪
我国冬季 大雪 冬至 小寒
立春
大寒
(2)、五带的划分--依据:太阳热量的分布多少 北寒带 有极昼极夜无直射 034′N 66
北 极 圈
北 温 带
23026′N 北 回 归 线
0°
90°´N 66°34´N 23°26´N
夏至日 二分日 冬至日
0°
23°26´S
66°34´S 90°´S
地球自转
赤道
小结
地球公转
黄道
平面
平面
黄赤
交角 的回归运动 昼夜长短的
纬度 变化
太阳直射点
昼夜长短的
季节 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 季节 变化 四 季
正午太阳高度的 纬度 变化 五 带
(1)、四季
同一时刻:全球正午太阳 高度自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
递减。(随纬度变化)
同纬度地区:正午太 阳高度随季节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 赤道到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由23°26´增加到46°52´ 回归线到极圈: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为恒值46°52´ 极圈到极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由46°52´ 减小到23°26´ 90°
23°26´N
夏至日
0°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90°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 向南北两侧递减。
0°
90°´N 66°34´ N
0° 23°26´S 夏至日二分日
正午太阳高度角与五带四季
正午太阳高度: 由南回归线向南 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由 太阳直射的纬线 向南北两侧 递减。
• 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减
3.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正午太阳变化示意图
差为两地纬度之差; 若直射点与所求点位于不同半球,则该纬度
差为两地纬度之和。
三、探究问题
1. 影子长短问题
2m
2m
30° 影子长度
60° 影子长度
结论: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
(3)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读右图,思考怎样最大程度的利用太阳能?
(3)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安装角度a=90°-H(正午太阳高度角)
南温带
南极圈
南寒带
有极昼极夜
无 极 昼 极 夜
有极昼极夜
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 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 寒露、霜降、立冬、小雪、 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四季的划分
1.天文四季节: • 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角
最大的季节 • 冬季;一年中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角
正午太阳高度 90°
冬至日 春分秋分日 夏至日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90°S
66.5°S
23.5°S 0°
23.5°N
66.5°N 90°N
4.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
纬度差是指所求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 注意: 若直射点与所求点位于同一半球,则该纬度
地理 中图版 必修一 正午太阳高度角
四季的形成: 四季的形成:
下图为地球日照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据图 完成以下活动:
(1)在图12中圆外短线上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在图12中圆外短线上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中圆外短线上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节气) (2)该图为北半球 夏至 (节气)的太阳光 照图. 照图. 相比, (3)A与B相比,自转线速度较大的是 A ,该 日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是 ,该日白昼时 A 间较长的是 B.
4:分别求算出冬至时,70°N的正午太阳高度 :分别求算出冬至时, ° 的正午太阳高度
90°- (23°26′+70°) = ° ° + ° -3°26′(夜半球) ° (夜半球)
5,实际生活中与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有关的常见的问题
(1) 前后楼房的间距问题: 前后楼房的间距问题: 为了保证后楼低层全年正午时候不被前楼当光, 为了保证后楼低层全年正午时候不被前楼当光,在全年 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的地区, 的间距较小, 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的地区,前后楼 的间距较小,而在 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的地区,前后楼的间距较大. 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的地区,前后楼的间距较大.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南回归线
春分日和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分日和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赤道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2).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达最大值, 冬至日达最小值 随季节 变化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达最大值, 夏至日达最小值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 但回归线上直射一次
太阳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越长
冬
半 年
秋分~冬至
冬至日
冬至~春分
昼渐短,夜渐长,纬度越高,
昼越短
长昼
昼长达一年中最小值,极圈内 短
全部为极夜
夜
昼渐长,夜渐短,纬度越
23
高,昼越短
探究1: 读夏至日地球日照图,观察各地正午太阳
高度的数值有何变化规律?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 递减
春、秋分日时有何变化 规律?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时又有何变化规 律?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 递减
③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④每年3月21日前后和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均为12小
时。
26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同一地点随季节变化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 春分、秋分:赤道为最大值,向南、北逐渐递减
24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在正午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
2、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 阳 光
南极
a 3月22日前后 9月23日前
后
北极 23°26′
太 46°52′ 阳 90° 光 43°08′
66°Hale Waihona Puke 4′ 0°b 6月22日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探究3:
夏至日(6月22日 )时, 地球上任意a、b、c、d四点 中,哪些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了一年中的最大值?哪 些点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1)北回归线及其以 北的地区H正达一年中 最大值 (2)赤道以南各纬度 H正达一年中最小值
1.3--5地球的运动--太阳高度角
③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差
正负号选取原则:东加西减。
(所求区时的时区位于已知区时时区的东侧,取“十”; 若位于西侧,则取“一”。)
注意事项:计算时采用全天24小时制,区时计算结果若大 于24小时,则为第二天,该数值减去24小时,即为所求时刻, 若区时小于0,则为前一天,需用24减所得数的绝对值,即为 所求时刻。
返回
正午 太阳 高度 变化
A
B 0°
90°
C
D
E
S
春秋分日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
正午太阳高度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90°N 66°34′N
23°26′N
0° 23°26′S
66°34′S 90°S
夏至日: 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分布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 90°
夏至日 春分秋分日 冬至日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90°N 66°34′N
23°26′N
0° 23°26′S
66°34′S
90°S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总是从__太__阳_直__射__点___
向 南北两侧 递减。 夏至日时地球上哪些地区的正午太阳高
昼夜长短的判断方法: 昼弧长则昼长,夜弧长则夜长
6时
极夜切点:12时
昼弧和夜弧
(1)昼夜长短状况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
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2)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
直射点移向的 半球昼增长
直射点向北移,北半球昼增长。 直射点向南移,南半球昼增长。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5)局部图 解题时把图像补充完整,可降低解题难度。
(6)地球公转轨道图 在地球公转轨道图中,完整展现二分二至日的光照图,一 般结合地轴方向、近日点、远日点进行判读。
(7)公转轨道局部图结合公转方 向和昼夜分布判读。图中阴影 为夜半球,太阳直射在赤道上, 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可 确定为9月23日前后的光照图。
针对训练
(2011· 四川文综,10~11)右图为经纬 4. 网图。图中A点位于南纬68度,AB为 晨昏线的一段;此刻,北京处于白昼; 近期,C地日出时刻越来越早。据题 设条件回答(1)~(2)题。 (1)此刻,与北京日期不相同的是( B )。 A.圣保罗 B.华盛顿 C.开普敦 D.莫斯科 (2)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D )。 A.该日,大约在7月中旬 B.该日,C地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 C.该季节,正值尼罗河枯水期 D.该季节,马达加斯加岛白昼比塔斯马尼亚岛长
考点四
光照图判读
图说考点
常见光照图的类型 (1)侧视图 一般北极在上,南极在下,赤道为一直线居中,晨昏线与 太阳光线垂直,并平分赤道。二分日时,晨昏线起止于南、 北两极点;二至日时,晨昏线起止于与南、北极圈相切的 两切点。
以上三图在纵切面上昼夜半球平分,下面的图在纵切面上 昼夜半球不等分。
(2)极地俯视图 中心为极点,外圆为赤道,虚线为南、北回归线和南、北 极圈。
考点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计算
图说考点
图示昼夜长短状况规律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 高纬白昼时间越长。由此可见,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决定昼 夜长短状况,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无关。如图所示:
图解法动态理解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由此可见,太阳直射点 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变化情况,与直射点位置无关。如 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