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

合集下载

相互以拱手礼的传统礼仪

相互以拱手礼的传统礼仪

相互以拱手礼的传统礼仪
拱手礼,又称作揖、抱拳礼,是中国传统的见面问候、祝福或道谢的礼仪。

行礼时,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双手互握合于胸前。

一般情况男子应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女子则正好相反;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男子为左手握拳在内,右手在外,女子则正好相反。

这种礼仪的具体过程包括:
1. 基本姿势:双腿并步站立,上身挺直(用于平辈之间),上身微前倾(对方是尊长)。

2. 基本手势:双手五指屈拢,握空拳呈拱形合于胸前,拳掌距胸前约20厘米左右。

手位最高不超不过额头,最低不低于胸。

男左女右,双手握空拳相合时,男子左手在上,女子右手在上。

3. 身体动作:向前小推一到两次是常礼,一般不躬身;大礼是抱掌靠于胸前,同时鞠躬四十五度,重礼是鞠躬九十度。

4. 行礼方向:向单人行礼时,目视对方,手向对方晃动。

向多人行礼时,应对不同方向的人分别晃动手势行礼。

以上是相互以拱手礼的传统礼仪的具体过程。

这种礼仪体现了对他人的敬意和尊重,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体现。

中国传统礼仪行走之礼

中国传统礼仪行走之礼

中国传统礼仪行走之礼中国传统礼仪中的行走之礼,那可是大有讲究的。

咱们先来说说在平常走路的时候。

这可不是简单地把脚往前迈就行,就像下棋一样,每一步都有它的规矩。

你看,走路的时候要抬头挺胸,可不能像个没精神的豆芽菜似的弯着腰低着头。

那抬头挺胸是为了啥呢?就好比房子要有个挺直的大梁一样,人要是直不起腰来,那整个人的精气神儿就没了。

而且走路的步伐要有节奏,不是乱踩一通。

你想啊,要是在一个安静的古巷子里,一个人走路像敲破鼓似的,那多煞风景啊。

正常的步伐就该像水流一样,缓缓地、稳稳地向前流淌,既不急促得像发洪水,也不缓慢得像干涸的小溪。

在古代啊,走在不同的地方还有不同的讲究。

在室内的时候,就得像个小猫咪一样,脚步轻轻的。

为啥呢?室内是个相对私密安静的地方呀。

要是在室内还像在外面的大马路上一样哐哐哐地走,那屋里的人不得被你吓一跳啊。

这就好比你到了一个很精致的小花园里,你肯定不会像在旷野里撒欢儿一样乱跑乱跳吧。

在室内行走得蹑手蹑脚,这是对屋里其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种自身修养的体现。

走在大路上的时候呢,可就不能像在室内那么小心翼翼了,但也绝不是大摇大摆、横冲直撞。

古人走路那是很注重方位的,比如说要走在道路的右侧。

这就好比大家都在一条河的右岸走,井然有序,要是有人偏要跑到左岸去,那不就乱套了吗?而且要是和长辈或者有身份的人一起走路,那位置的讲究就更多了。

年轻的或者身份低的,可不能抢在前面走,得稍微靠后一点,就像星星围着月亮一样,得把重要的位置让给长辈或者地位高的人。

这可不是什么封建的等级观念,这是一种长幼有序、尊重他人的体现。

你想想看,如果一个小娃娃在一群大人面前横冲直撞,还抢着走在最前面,大家会怎么看这个娃娃呢?肯定觉得这孩子没教养啊。

再说说过门槛这事儿。

过门槛可不能随随便便一脚就跨过去。

在古代,门槛是有特殊意义的,就好像是一个家的分界线。

过门槛的时候,要先迈右脚,而且动作要轻缓。

这就像你去拜访一个朋友,到了他家门口,你肯定是轻轻敲门,礼貌地进去,而不是哐当一下把门踹开。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华夏祖先用肢体动作传递“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的语言,这些动作叫礼。

传递下来的礼仪动作,承载华夏传统交手礼着祖先传给后人的话语。

这些礼仪动作,源自远古,源自人类没有语言的时代。

是“哑语”,是人皆能懂的“象形字”,是代代承传的“普通话”。

礼仪动作有十,常规礼仪动作有二。

携带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缺一不可、两相适宜的交往原则和做人原则。

十种礼仪动作是:拱手礼、一拜礼、两拜礼、三拜礼、叩首礼、执手礼、推手礼、交手礼、揖礼、鞠躬礼。

两种常规礼仪动作是,初相见、敬父母行一拜之礼,朋友同学同事行拱手礼。

礼仪动作一览礼名动作适用范围礼义拱手礼胸前拱手,后收,前推日常礼仪恭敬,接受,礼让揖礼曲臂,抱手,躬身常规礼仪恭敬,给予,接受一拜礼臂,拢手,躬身30度初相见,敬长恭敬,接受,给予两拜礼展臂,拢手,躬身45度,两次常规大礼恭敬,接受,报答三拜礼高揖至额,躬身90度,三躬敬天地祖师国恭敬,接受,报答叩首礼踞坐至地,拜,叩首特定大礼恭敬,接受,报答执手礼双手出,长下幼上,长执幼行于长幼之间父慈子孝,师道生尊交手礼双手交叉胸前,推出,平示代孔夫子还礼推让,给予,示之鞠躬礼垂手,躬身,可深可浅通行礼仪谦恭,接受,礼让附手礼双手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行大礼前站姿诚意正心1、拱手礼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

向前推,不躬身。

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胸。

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揖礼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

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3、一拜礼(拜礼)展臂,至胸前合,拢手。

男左手前,女右手前。

躬身(30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

只行一个。

常规大礼。

4、两拜礼(再拜礼)展臂,至面部前,拢手。

躬身(45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向长上行大礼。

一般行一个,叫“拜”。

最多行两个,叫“再拜”。

5、三拜礼(再拜额手礼)立定,挺身,庄重。

“双手附心。

第二章 传统礼仪的基本动作名师优质资料

第二章  传统礼仪的基本动作名师优质资料

.
大 礼
万福礼.常礼
二、跪拜 跪拜礼是一种隆重的礼仪。 1. 坐姿与跪拜礼 汉以前,没有凳椅。人们在在地上铺上用芦 苇、竹子等编成的席子,称“席地而坐”。 古人的“坐”,是现在的跪。坐时要两膝着 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上。 在接待宾客中,为了表示尊敬,伸直上半身, 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 身向下,逐渐形成了跪拜礼。 “跪”是臀部提起,膝部以上垂直。 “拜”在古代是两手合于胸前,头低触到手的 一种礼节,后世发展为两手着地的大礼。
(6)凶拜
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 《仪礼·士丧礼》:“弔者致命,主人哭拜, 稽顙成踊。”
(7)奇拜
先屈一膝而拜,左腿前屈,右腿后跪,双手 行拜礼,又称“雅拜”。
(8)褒拜 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 “报拜”。
奇 拜
(9)肃拜
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 揖,引手为肃。这是军礼,军人身披甲胄,不便 跪拜 。《周礼· 春官》疏:“肃拜者,拜中最轻, 唯军中有此肃拜。妇人亦以肃拜为正。”理由在 于军士身披贵胄重甲,不便于拜。 《史记》记载,周亚夫对汉文帝说“贵胄之士
“顿首”两字,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
古人席地而座,取跪姿,左手按右手,下至于地,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
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
(3)空首 屈膝跪地,行揖礼,低头至手,而不是引头 至地,是拜礼中较轻者。《周礼》谓“头不至 于地为空手。” 古代的“拜”专指空手,又叫“拜手”。
5.万福礼
古代妇女对人行礼,口里说着“万福”,意为 祝对方多福,称万福礼。万福礼分大礼和常礼。 大礼:行礼时两手伸平,右手压左手上,放到 左腰处,右腿屈膝,鞠躬低头。

第二章传统礼仪的基本动作

第二章传统礼仪的基本动作
“顿首”两字,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
古人席地而座,取跪姿,左手按右手,下至于地,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
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
(3)空首 屈膝跪地,行揖礼,低头至手,而不是引头 至地,是拜礼中较轻者。《周礼》谓“头不至 于地为空手。” 古代的“拜”专指空手,又叫“拜手”。
5.万福礼
古代妇女对人行礼,口里说着“万福”,意为 祝对方多福,称万福礼。万福礼分大礼和常礼。 大礼:行礼时两手伸平,右手压左手上,放到 左腰处,右腿屈膝,鞠躬低头。
常礼:右拳置于左拳之上 ,放到左腰处,双腿 并拢,屈膝躬身以示敬意。 民间礼:右手勾住左手,右手在上,屈膝躬身 以示敬意。
万 福 礼
第二章 一、揖礼
传统礼仪的基本动作
揖礼、跪拜、鞠躬,其他可由此引申和展开 揖礼就是作揖。揖礼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 西周建立后,揖礼大行于天下。
1.手势 周代手势: 两手四指并拢,拇指自然向上,左手在外, 右手在内,两手相贴平叠,掌心朝内;从胸前 举高齐额,向下推出,两臂伸开;同时弯腰鞠 躬,起身时自然垂手或袖手。礼成。
(6)凶拜
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 《仪礼·士丧礼》:“弔者致命,主人哭拜, 稽顙成踊。”
(7)奇拜
先屈一膝而拜,左腿前屈,右腿后跪,双手 行拜礼,又称“雅拜”。
(8)褒拜 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 “报拜”。
奇 拜
抱拳揖礼:源于古代军礼,右手握,左手四 指并拢自然覆裹右拳上,左手拇指扣右手虎囗, 此礼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以此来约束、节制 勇武的意思。汉代以后盛行。
(1)抱拳合臂向前上下移动三次,表示求见 (2)直身俯额,抱拳向上不动,表示恭迎 (3)鞠躬合臂向前上下移动三次,表示谦让 (4)直身合臂向前上下移动三次,表示拜别

中国传统礼仪规矩大全

中国传统礼仪规矩大全

中国传统礼仪规矩大全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以下是一些中国传统礼仪的规矩大全。

1.见面礼仪:拱手礼:双手合抱,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表示客套。

作揖礼: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表示尊敬。

跪拜礼: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表示极高的尊敬。

2.行走礼仪:趋礼: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表示尊敬。

行不中道,立不中门: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3.坐卧礼仪:坐姿端正,不可随意伸腿或翘腿。

卧床时,不可面向门口或背对他人。

4.宴饮礼仪:尊老爱幼,先让长辈入座,晚辈后坐。

饮食时,不可发出声音,不可随意拨弄食物。

尊重主人的款待,不可随意离席。

5.婚丧礼仪:婚礼上,新郎新娘要向双方父母行礼,感谢养育之恩。

丧礼上,家属要披麻戴孝,表示哀悼之情。

6.祭祀礼仪:祭祀时要诚心诚意,祭品要整洁端正。

祭拜时要焚香、叩首,表达对神灵的敬意。

7.礼貌用语:使用敬语,如“您”、“贵姓”等,表示尊重。

在交谈中,避免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应用职务或姓氏加“先生”、“女士”等。

8.送礼与受礼:送礼要讲究时机,不可随意送礼,以免对方感到尴尬或有受贿之嫌。

受礼时要谦逊,当面不要立即打开礼物,以示尊重。

9.服饰礼仪:穿着要得体,不可过于暴露或不当。

在正式场合,男性应穿西装,女性应穿裙装或套装。

10.日常交往:尊重他人,避免触及他人的隐私或敏感话题。

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不高声喧哗。

这些礼仪规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重、谦逊和和谐,是人与人交往中的行为准则。

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些传统礼仪可能不再那么严格,但它们仍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去了解和传承。

古代礼仪手势

古代礼仪手势

古代礼仪1、作揖根据不同场合有不同用法,右手握拳左手包于其上称为“吉拜”,常用于过年等喜庆场合,反之则是“凶拜”,一般用于吊丧。

女性的手势和男性是相反的,左手握拳右手包于其上是“吉拜”。

一、作揖时候,手掌在外,因为男左女右,所以是男人的手掌在外在左,女人则在右。

二、男女为阴阳,阴为虚,阳是实。

所以男人右手握拳,女人的俩手都不是握拳状。

三、左掌在包盖右拳,左掌为上,为对方,右拳为自己,右拳形状恰似趴下磕头状。

四、作揖时,抱拳晃动三下,类似磕三个头。

五、右拳代表攻击,被左掌包盖,表示礼貌、善意、尊重,如同凶器不暴露一样。

男吉拜:左手包在上女吉拜:右手包在上晃三下2、荀子: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3、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4、刘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诸葛亮集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6、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8、不学礼,无以立——孔子9、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10、我们应该注意不要用言语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刘少奇11、知耻近乎勇。

——孔丘12、在宴席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

——莎士比亚13、无礼是无知的私生子。

——巴特勒12、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丘13、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周恩来14、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张衡15、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况16、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白居易17、侈则多欲。

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司马光18、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李白19、。

中国人动作讲解

中国人动作讲解

中国人动作讲解一、打招呼中国人见面时通常会互相问候,表达友好之意。

他们会微笑着伸出右手,用手掌握住对方的手,同时说声“你好”或“您好”。

这个动作展示了中国人的热情和尊重,也是彼此交流的开始。

二、握手当中国人握手时,他们通常会用力握住对方的手,表达自己的诚意和真诚。

他们的握手时间通常较长,以示尊重和友好。

握手时,双方的目光会相互对视,传递出互相信任和合作的信息。

三、点头在中国文化中,点头是一种常见的肢体语言,用于表示同意、理解或打招呼。

当中国人点头时,他们通常会微笑,并轻轻地点头示意。

这个动作通常发生在交谈中,用于表示自己在倾听对方的观点或表示赞同。

四、鞠躬鞠躬是中国人表达尊敬和谢意的一种方式。

当中国人向对方鞠躬时,他们通常会弯腰,使上身与地面成一定的角度。

鞠躬的深度通常取决于对方的地位或关系。

这个动作展示了中国人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

五、喝茶中国人喝茶时,他们通常会举起茶杯,用右手托住杯底,左手托住杯身。

他们会轻轻地吹凉茶水,然后小口喝,慢慢品味。

这个动作展示了中国人对茶文化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享受。

六、吃饭中国人吃饭时,他们通常会坐在餐桌旁,用筷子夹起食物。

他们会将食物放入碗或盘子里,然后用筷子夹起来送入口中。

吃饭时,他们会保持安静,尽量不发出声音。

这个动作展示了中国人对饮食文化的重视和对礼仪的遵守。

七、行走中国人行走时,他们通常会保持端正的姿势,双脚平稳地踏在地面上。

他们会保持直视前方的目光,显得自信而坚定。

行走的速度通常适中,不急不缓。

这个动作展示了中国人的自律和坚韧不拔。

八、交谈中国人交谈时,他们通常会面带微笑,保持良好的眼神接触。

他们会用适当的手势和表情来辅助交流,以增强对方的理解。

交谈时,他们会保持友善和耐心,尽量避免争吵和冲突。

这个动作展示了中国人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的重视。

以上是中国人常见的一些动作讲解。

这些动作展示了中国人的礼仪和文化传统,彰显了他们独特的身体语言和情感表达方式。

通过这些动作,中国人与他人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联系,创造了和谐的人际关系。

传统作揖礼讲解

传统作揖礼讲解

传统作揖礼讲解
作揖是中华民族自有的独特见面行礼方式,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作揖礼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贯穿着中国民族自谦而敬人的精神。

以下是作揖礼的讲解:
一、作揖的手势:
正规场合的作揖礼:双掌相合,也就是左右手重叠在一起,男人左手在前,女人右手在前,所有的手指都不能翘起来,两个手臂犹如抱鼓,圆弧平直,柔软自然,身体襟立,保持直立自然,平肩正背,体不摇肘,身倾不僵,双腿挺立,双脚中间留两寸,约一个拳头的距离。

神色端正,眼神庄重。

二、不同场合的作揖姿势:
1. 共立:适用于平辈之间行礼,手朝前推,腰部带动身体和头部自然而然的弯下去,身体微倾(大概往前弯15度)。

2. 肃立:晚辈对尊者,长辈对上司行礼,采用肃立,敬者身体前弯45度。

3. 卑立:卑立也称垂佩,身体往前深弯90度,适用于正规隆重场合,如祭孔仪式。

4. 迎立:是大人对孩子的一种见面礼,双臂往胸前内拉,颔首致意,用于表达对孩子的喜爱。

此外,作揖比较正式,礼仪更隆重。

而拱手、抱拳等更加口语化和随意化。

作揖的正确手势是:作揖的基本手势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对右拳或包或盖,这样的作揖手势是“吉拜”,反之则为凶拜,可用于吊丧。

但我们现在看很多的贺岁广告经常混淆了,出现了“凶拜”都不自知。

此外,还男女有别:男子右手握拳左手包于其上是“吉拜”,表示尊重,用于见面、告别等场合;相反的手势则是“凶拜”,一般用于吊丧。

女性的手势和男性是相反的,左手握拳右手包于其上是“吉拜”。

作揖因为不需要触碰手部,它相比于外国人的握手有更卫生的特点。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专业礼仪书籍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介绍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介绍
(1)稽首 是指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 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 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臣拜君、子拜父,拜天拜地拜神拜庙,拜 师,拜墓等,都用此礼。后来,演变为双手分开着地,头至地。 僧人举一手在胸前向人行礼,也称稽首。
(2)顿首 就是叩头(不是点头),“顿”是稍停的意思。 古人席地而座,取跪姿,左手按右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 就立即举起,是拜礼中次重者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顿首”两字,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 表示对人家恭敬。
揖礼 揖礼就是作揖。揖礼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西周建立后, 揖礼大行于天下。
1.手势 周代手势: 两手四指并拢,拇指自然向上,左手在外, 右手在内,两手相贴平叠,掌心朝内;从胸前举高齐额, 向下推出,两臂伸开;同时弯腰鞠躬,起身时自然垂手或袖 手。礼成。
抱拳揖礼: 源于古代军礼,右手握,左手四指并拢自然覆裹右拳上,左手 拇指扣右手虎口,此礼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以此来约束、节 制勇武的意思。汉代以后盛行。
3.叉手礼 叉手礼是古代汉族拱手揖礼中的一种姿势,叉手示敬, 唐、宋、辽、金、元时期的一种行礼方式,也叫交手礼。 宋代《事林广记》载“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 把右手四指,左手姆指在右手腕内,左手四指皆直,以右手大指向上。 方为叉手法也。 叉 手礼也演变成双手交叉于胸前,左手握住右 手,右手置于左手拇指与其他四只之间的简单手 法。 一般用于年纪较大,手脚不便的人。
5.万福礼 古代妇女对人行礼,口里说着“万福意为 祝对方多福,称万福礼。万福礼分大礼和常礼。 大礼:行礼时两手伸平,右手压左手上,放到左腰处,右腿屈膝,鞠躬低头。 常礼:右拳置于左拳之上,放到左腰处,双腿并拢, 屈膝躬身以示敬意。 民间礼:右手勾住左手,右手在上,屈膝躬身 以示敬意。

作揖标准动作

作揖标准动作

作揖标准动作
作揖是一种传统的尊敬、致意的礼仪动作,其标准动作包括以下步骤:
1. 站立端正:身体挺直,双脚并拢,双手自然下垂。

2. 右手抱拳:将右手的大拇指放在手掌上,其他四指握拳抱在大拇指上。

3. 右手抱拳贴额:将右手抱拳贴在额头上方,轻轻按压额头。

4. 俯身鞠躬:保持腰背挺直,从腰部以上向前俯身,使得脑袋略低于手臂。

5. 左手扶肘:将左手稍微弯曲,扶住右手的肘部,保持平衡和稳定。

6. 鞠躬致意:俯身鞠躬的角度和时间根据场合和对方的地位而定,通常为轻微的弯腰鞠躬一次或多次。

注意事项:
- 表示尊敬和敬意时,应该语气真诚,态度恭敬。

- 鞠躬的角度和深度应根据场合和对方的地位来决定,避免过
于过分或过轻。

- 在作揖时保持平稳的姿势,不要摇晃或抖动。

- 作揖时应保持面部表情庄重,展现出尊重和礼貌。

- 在作揖完成后,可以站直身体并保持微笑,以示礼貌和感谢。

礼仪的八种手势

礼仪的八种手势

礼仪的八种手势
1. 拱手礼:拱手礼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礼仪,表达尊重,谦虚的态度,是表示问候或敬礼的最常用方式。

2. 握手礼:握手礼是一种国际通用的礼仪,用来表示友好、尊重和祝福。

3. 点头礼:点头礼是一种表示认可、同意、赞同或尊敬的手势,可以在不说话的情况下表达对方的感受。

4. 鞠躬礼:鞠躬礼是一种表示尊敬、恭敬、感谢或欢迎的礼仪,也是对长者表示敬意的传统形式。

5. 合十礼:合十礼是佛教徒间的一种礼仪,表示尊敬、感激和景仰。

6. 敬酒礼:敬酒礼是表示尊敬、祝福、欢迎或致敬的一种礼仪,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流传下来的一种礼节。

7. 跪拜礼:跪拜礼是表示最高礼节、尊敬和谦虚的一种礼仪,常用于对神明、官员或赞誉的人表示敬意。

8. 磕头礼:磕头礼是一种表达尊敬、感激或景仰的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常用的礼节。

礼仪手势规范礼仪手势

礼仪手势规范礼仪手势

礼仪手势规范礼仪手势礼仪手势在交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表达出我们的礼貌和尊重。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礼仪手势,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它们。

1. 握手:握手是最常见的礼仪手势,用于表达问候、友善和尊重。

握手应该用力适中,避免太过松弛或太过用力。

同时,握手的时间不应过长,一两秒足够。

2. 鞠躬:鞠躬是一种表示尊敬和崇拜的手势,主要在亚洲国家中使用。

鞠躬的角度和深度应该与对方的身份和地位相匹配。

一般来说,对于长辈、领导或老师,鞠躬的角度和深度应该更大。

3. 点头:点头是一种示意和认同的手势,用于回答问题或表示同意。

点头的频率和角度应该适中,过于频繁或过于大幅度的点头可能会让人感到不自在。

4. 托手:托手是一种亲近和友好的手势,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和照顾。

在交谈中,可以适当地用手托住对方的手肘或肩膀,但不要使用过于强烈的力量。

5. 拥抱:拥抱是一种亲密和热情的手势,用于表示亲近和友谊。

在拥抱时,要确保对方愿意并适度地用力。

对于陌生人或商务场合,应避免使用拥抱这种手势。

6. 挥手:挥手是一种远距离问候和告别的手势,常用于车辆、船只和飞行器等交通工具上。

挥手应该挥动幅度适中,既不能过于夸张,也不能过于保守。

7. 敬礼:敬礼是军人和部分组织人员用于表达敬意和纪律的手势。

敬礼应该挺胸抬头,手臂与身体成角度,并保持静止的姿势。

敬礼应该是整齐划一的,以展示团队的纪律性。

除了这些常见的礼仪手势,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着装得体:在正式场合,需要着正式的服装,以显示尊重和礼貌。

衣着应该整洁,颜色选择也要适合场合。

2. 姿势端正:站立或坐下时,应保持端正的姿势,不要趴在桌子上或伸直腿。

这样的姿势会给人一种不尊重的感觉。

3. 设身处地:在与他人交谈时,要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的感受。

不要说或做可能冒犯对方的事情,尊重对方的隐私和个人空间。

4. 注意言谈:要注意用词得体,不要使用粗俗或冒犯性的语言。

同时,在交谈中要注意倾听对方,不要打断或抢白。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

1、拱手礼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

向前推,不躬身。

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胸。

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揖礼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

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3、一拜礼(拜礼)展臂,至胸前合,拢手。

男左手前,女右手前。

躬身(30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

只行一个。

常规大礼。

4、两拜礼(再拜礼)展臂,至面部前,拢手。

躬身(45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向长上行大礼。

一般行一个,叫“拜”。

最多行两个,叫“再拜”。

5、三拜礼(再拜额手礼)立定,挺身,庄重。

“双手附心。

”双手附在胸腹之间,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

叠并,两肘与手成直线。

双手表示“与天地合其德”。

天德大刚健,大恒久,大信用,大起始。

地德大承载,大包容,大丰富,大付出。

两德兼备而各有显。

显德可以因时因境而变化。

“高揖。

”双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额头前方,两臂伸直。

“行礼(拜)。

”头、颈、手臂皆不动,腰部下躬,深躬(90度)。

“兴。

”起身,双手升至额前。

“再行礼(再拜)。

”“兴。

”“额手。

”双手贴向额头,再推出。

“三行礼(三拜)。

”“兴。

”“礼成。

”双手复位,至胸腹间。

用于敬天地祖先先师,特定场合敬父母,行人生大礼。

用于集体行大礼。

大礼站着行要行三个,叫“再拜额手”,相当于古代的“再拜稽首”。

6、叩首礼古人因为席地坐在小腿和脚后跟上,叫“踞”、“正坐”,行这个大礼很方便。

古人行的最大礼是“再拜叩首礼”。

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离开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来。

先行拜礼,行两个。

拜礼的动作是,双手在额前揖起,下落,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随手臂前倾。

行第三个礼时,两手下行,分开,手心向上。

躬身,手背贴在侧前方地面上,额头叩至地面。

第三个礼仪动作也可以双手不分开,额头叩至手心。

这三个礼仪动作表示越来越敬。

今人可以再拜叩首,也可以只行一个叩首礼。

站着行就是“再拜额手礼”和“额手礼”。

十个基本礼仪动作

十个基本礼仪动作

十个基本礼仪动作
嘿,咱中国人讲究礼仪,这礼仪动作可不少呢!今天就来和大家唠唠十个基本礼仪动作。

你说见面打招呼重要不?那肯定重要啊!微笑着挥挥手,简单又亲切,就像阳光照进心里,暖乎乎的。

还有啊,和人说话的时候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这就好比射箭要瞄准靶子一样,这能让人感觉到你的真诚和尊重呢。

吃饭的时候可别乱了规矩。

长辈没动筷子,咱可不能先吃,这就像是一场比赛,得等发令枪响了才起跑呀!夹菜的时候也别乱翻,想想那菜就像一群小伙伴排着队,你这么一搅和,它们得多乱呀。

进出门的时候,给后面的人扶一下门,这多贴心呀,就像给人递上一杯热茶。

递东西给别人要用双手,这多郑重呀,好像把自己最宝贝的东西捧出来一样。

在公共场合说话声音别太大,不然就像在安静的图书馆里突然大喊一声,多吓人呀。

别人帮忙了,一定要说声谢谢,这就像给别人的心田里洒下了一颗甜蜜的种子。

坐着的时候别跷二郎腿,那可不好看,就像好好的一棵树长歪了。

和长辈一起走路,要稍微慢半步,这是对长辈的尊敬呀,就像小船跟在大船后面稳稳地航行。

最后一个,打喷嚏的时候要用手捂住嘴,可别让口水到处飞,这就像给调皮的小狗套上了链子。

咱这十个基本礼仪动作,就像是生活中的调味剂,让我们的相处更加融洽,更加美好。

大家都养成这些好习惯,那我们的生活不就更加和谐愉快了吗?咱中国人的礼仪传统可不能丢,要一代代传下去呀!。

国学礼仪手势

国学礼仪手势

国学礼仪手势
国学礼仪手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国学礼仪手势包括了许多不同的手势,这些手势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一、双手合十
双手合十是最常见的国学礼仪手势之一,它表示尊敬和虔诚。

在佛教和道教中,双手合十是最常见的祈祷姿势。

在现代社会中,双手合十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如婚礼、葬礼、开幕式等。

二、揖
揖是一种表示尊重和谦虚的姿态,通常用于向长辈或高级官员致意。

揖的动作是右手捧拳放在左掌上,并向前微微弯腰示意。

三、抱拳
抱拳是一种表示恭敬和敬意的姿态。

抱拳时,左右两个拳头相互交叉抱在胸前,并稍微弯腰示意。

四、跪拜
跪拜是一种表示崇敬和恭顺的姿态。

在古代中国,跪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用于向皇帝或神灵祈求保佑。

现在,跪拜用于各种宗教仪式和庄严场合。

五、拜年
拜年是中国传统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

在拜年时,人们通常会向长辈或亲友行礼问候,并献上贺年卡或红包。

六、抱拥
抱拥是一种表示亲密和感激的姿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抱拥通常用于表达夫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感情。

七、手心合十
手心合十是一种表示谦虚和尊敬的姿态。

在手心合十时,两只手掌心相对放置,并稍稍弯腰示意。

总之,国学礼仪手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些手势不仅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而且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文化所具有的尊重、谦虚、敬意等美德。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些美德,并将其融入到我们生活和工作中。

传统礼仪动作详解

传统礼仪动作详解

传统礼仪动作详解揖礼:揖礼是一种表示敬意的动作,主要用于向长辈、上级、客人等表示敬意。

揖礼的动作是站立时,将右手的五指并拢,贴近大腿内侧,右手与大腿成约60°的角度。

小臂与前臂成90°的角度,同时微微弯腰,有节奏地向前方斜下方伸出右手,以表示汇报和敬礼的意思。

行礼:行礼是一种正式的敬礼动作,通常用于向长辈、上级和重要客人表示敬意。

行礼的姿势为垂直站立,双臂自然下垂,右手掌心向内,微微贴近大腿侧,与大腿成约30°的角度,左手轻放于右手之上。

先将身体重心稍微向前倾斜,然后保持上身挺直,并且目视前方,腰部不要弯曲。

作揖:作揖是一种诚恳谦逊的礼仪动作,常用于向长辈、上级和重要宾客表示敬意。

作揖的动作是微微弯腰,把身体的重心由双腿转移到前胸部,同时双手自然下垂,手掌靠近大腿的一侧。

揖动作应该缓慢、轻柔、有节奏地进行,以表达自己的诚意和敬重。

抱拳礼:抱拳礼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敬礼方式,表示臣服和敬意。

手指并拢,放在胸前,右手的拳头抱在左手上。

同时,身体稍微弯腰,目视下方,是一种表示尊敬和敬意的礼节。

叩头礼:叩头礼是古代中国的一种表示敬意的传统礼仪动作,通常用于表示对长辈、上级或者重要客人的敬意。

叩头礼是指身体下腰,用额头轻轻接触地面,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恭敬。

叩头礼应该缓慢、轻柔,符合场合的要求。

以上是一些传统礼仪动作的详解,每一种动作都具有特定的形式和意义,代表了人们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

这些动作的传承与弘扬,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凝聚人心,同时也体现出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现代社会,人们虽然用的较少,但是在特定场合,这些传统礼仪动作的使用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标准二十四拜礼图解

标准二十四拜礼图解

标准二十四拜礼图解引言:二十四拜礼,又称古代礼仪二十四拜,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拜礼源自于禮記中的《曲禮上下》篇,是古代官员和贵族们在各种重要场合进行的一种尊敬和表示敬意的礼节动作。

本文将图解方式逐一展示二十四拜礼的各个步骤和讲解其含义。

一、拜尊位1. 双脚并拢,身体端正站立。

双手握拳,置于胸前。

2. 同时,小腿向外稍微弯曲,随后迅速将拳头放在额前。

拜尊位是对尊贵的长官或贵族表示敬意的动作。

这个动作表明个人对长官或贵族的尊重和崇敬。

二、拜左右庶人1. 双脚并拢,身体端正站立。

双手握拳,置于胸前。

2. 将右脚向左脚靠拢,同时将拳头放在额前。

3. 迅速将拳头放在左耳后。

拜左右庶人是对庶人表示敬意的动作。

这个动作展示了对普通人的尊重和友好态度。

三、拜左右尊人1. 双脚并拢,身体端正站立。

双手握拳,置于胸前。

2. 将左脚向右脚靠拢,同时将拳头放在额前。

3. 迅速将拳头放在右耳后。

拜左右尊人是对尊贵的人表示敬意的动作。

这个动作表明对尊贵的人的尊重和崇敬。

四、拜祖先1. 双脚并拢,身体端正站立。

双手握拳,置于胸前。

2. 将左脚向右脚靠拢,同时将拳头放在额前。

3. 迅速将拳头放在右刀骨上方。

拜祖先是对已故祖先表示敬意的动作。

这个动作体现了对祖先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五、拜先王1. 双脚并拢,身体端正站立。

双手握拳,置于胸前。

2. 将左脚向右脚靠拢,同时将拳头放在额前。

3. 迅速将拳头放在额上边缘。

拜先王是对先代的帝王表示敬意的动作。

这个动作展示了对国家和历史的崇敬和致敬。

六、拜师长1. 双脚并拢,身体端正站立。

双手握拳,置于胸前。

2. 将右脚向左脚靠拢,同时将拳头放在额前。

3. 迅速将拳头平摊在胸前,向下压。

拜师长是对老师或导师表示敬意的动作。

这个动作表明对师长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七、拜相亲1. 双脚并拢,身体端正站立。

双手握拳,置于胸前。

2. 将左脚向右脚靠拢,同时将拳头放在额前。

3. 迅速将拳头向右斜45度角打开,手背朝上。

古人敬礼的动作

古人敬礼的动作

古人敬礼的动作1、拱手礼(1)动作: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

向前推,不躬身。

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胸。

(2)适用范围: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揖礼(1)动作: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

略躬身或不躬身。

(2)适用范围: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2、一拜礼(1)动作:展臂,至胸前合,拢手。

男左手前,女右手前。

躬身(30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2)适用范围: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

只行一个。

3、两拜礼(1)动作:展臂,至面部前,拢手。

躬身(45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2)适用范围:用于向长上行大礼。

一般行一个,叫“拜”。

最多行两个,叫“再拜”。

4、叩首礼(1)动作: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离开小腿,即不要下跪。

第一个礼拜,第二个。

敬礼的动作是双手在额头前鞠躬然后倒下。

双手向前方的地面鞠躬,身体向前倾,手臂向前倾。

在进行行第三个礼时,两手下行,分开,手心向上。

低头,手背放在身体前方的地面上,额头轻触地面。

第三个礼仪动作也可不可分开双手,前额轻拍手掌。

这三种礼仪行为越来越受到尊重。

今天人们可以再次朝拜和磕头,或者只能举行磕头仪式。

站在线上的是“再拜额手礼”和“额手礼”。

(2)适用范围:只用于特殊的仪式,如敬天拜祖、在特定场合敬祖、在特定场合敬拜父母、祖父母、结婚当天向夫妻拜年等。

你不能随便做。

这是亵渎神明。

这是亵渎神明。

5、执手礼(1)动作:双手平伸并出,晚辈手心向下,长辈手心向上,长辈握住晚辈的手。

长辈可以坐着,执晚辈之手。

(2)适用范围:家庭礼仪。

结婚时夫妻礼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华夏祖先用肢体动作传递“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的语言,这些动作叫礼。

传递下来的礼仪动作,承载华夏传统交手礼着祖先传给后人的话语。

这些礼仪动作,源自远古,源自人类没有语言的时代。

是“哑语”,是人皆能懂的“象形字”,是代代承传的“普通话”。

礼仪动作有十,常规礼仪动作有二。

携带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缺一不可、两相适宜的交往原则和做人原则。

十种礼仪动作是:拱手礼、一拜礼、两拜礼、三拜礼、叩首礼、执手礼、推手礼、交手礼、揖礼、鞠躬礼。

两种常规礼仪动作是,初相见、敬父母行一拜之礼,朋友同学同事行拱手礼。

礼仪动作一览礼名动作适用范围礼义拱手礼胸前拱手,后收,前推日常礼仪恭敬,接受,礼让揖礼曲臂,抱手,躬身常规礼仪恭敬,给予,接受一拜礼臂,拢手,躬身30度初相见,敬长恭敬,接受,给予两拜礼展臂,拢手,躬身45度,两次常规大礼恭敬,接受,报答三拜礼高揖至额,躬身90度,三躬敬天地祖师国恭敬,接受,报答叩首礼踞坐至地,拜,叩首特定大礼恭敬,接受,报答执手礼双手出,长下幼上,长执幼行于长幼之间父慈子孝,师道生尊交手礼双手交叉胸前,推出,平示代孔夫子还礼推让,给予,示之鞠躬礼垂手,躬身,可深可浅通行礼仪谦恭,接受,礼让附手礼双手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行大礼前站姿诚意正心1、拱手礼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

向前推,不躬身。

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胸。

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揖礼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

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3、一拜礼(拜礼)展臂,至胸前合,拢手。

男左手前,女右手前。

躬身(30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

只行一个。

常规大礼。

4、两拜礼(再拜礼)展臂,至面部前,拢手。

躬身(45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向长上行大礼。

一般行一个,叫“拜”。

最多行两个,叫“再拜”。

5、三拜礼(再拜额手礼)立定,挺身,庄重。

“双手附心。

”双手附在胸腹之间,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

叠并,两肘与手成直线。

双手表示“与天地合其德”。

天德大刚健,大恒久,大信用,大起始。

地德大承载,大包容,大丰富,大付出。

两德兼备而各有显。

显德可以因时因境而变化。

“高揖。

”双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额头前方,两臂伸直。

“行礼(拜)。

”头、颈、手臂皆不动,腰部下躬,深躬(90度)。

“兴。

”起身,双手升至额前。

“再行礼(再拜)。

”“兴。

”“额手。

”双手贴向额头,再推出。

“三行礼(三拜)。

”“兴。

”“礼成。

”双手复位,至胸腹间。

用于敬天地祖先先师,特定场合敬父母,行人生大礼。

用于集体行大礼。

大礼站着行要行三个,叫“再拜额手”,相当于古代的“再拜稽首”。

6、叩首礼古人因为席地坐在小腿和脚后跟上,叫“踞”、“正坐”,行这个大礼很方便。

古人行的最大礼是“再拜叩首礼”。

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离开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来。

先行拜礼,行两个。

拜礼的动作是,双手在额前揖起,下落,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随手臂前倾。

行第三个礼时,两手下行,分开,手心向上。

躬身,手背贴在侧前方地面上,额头叩至地面。

第三个礼仪动作也可以双手不分开,额头叩至手心。

这三个礼仪动作表示越来越敬。

今人可以再拜叩首,也可以只行一个叩首礼。

站着行就是“再拜额手礼”和“额手礼”。

三,表示多,再多也还是三。

只用于特定大礼,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场合敬先师,特定场合敬亲生父母辈祖辈,结婚那一天夫妻对拜。

不可以随便行。

随便行是亵渎礼仪,亵渎对方。

7、执手礼双手平伸并出,晚辈手心向下,长辈手心向上,长辈握住晚辈的手。

长辈可以坐着,执晚辈之手。

家庭礼仪。

结婚时夫妻礼仪。

8、交手礼仅用于生向孔夫子行拜师礼时,师代孔夫子还礼。

孔子像上,孔夫子用的是这个还礼动作。

双手在胸前交叉叠并,推出,平示。

师不能随便还这个礼。

9、鞠躬礼垂手,躬身。

鞠躬幅度可大可小,越下越敬。

颔首、躬身,长者用于还礼。

10、附手礼双手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

行大礼前站姿,升国旗站姿。

表示诚意正心。

握手、挥手、摆手、招手、拥抱、起身、鼓掌、点头、躬身、应答、微笑、示请、示让,也是礼仪,属于“仪”、“貌”的范畴。

以上礼仪动作看似复杂,而平常只用朋友间平等对等的拱手礼和敬长的一拜礼。

对方怎么行,自己怎么还,很简单。

礼的规则是有来有往,双向对等、有序有位。

对方行礼,必须还礼。

无论地位多高,辈份多长,都要还礼,否则就是失礼和无礼。

应答、点头、躬身,都是还礼。

给天地祖先先师行礼,天地祖先先师不还礼。

因为他们一直在对我们“施礼”,我们只是在还礼,报答。

礼仪动作根据礼仪的两个基本价值规则和礼义而生而定。

以上只是基本规范。

礼仪动作可以有变化。

各地文化、风俗、习惯不同,礼仪动作也有差异。

有基本定式,又有不同,才能区别,才能适宜。

日本、韩国、其它儒教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保留有儒教文化传统,都是儒教文化的支脉。

按自己的传统行礼,这样就有别有位了,适宜了。

新礼继承古礼,礼仪动作拉开人的距离,使互敬。

同时发展变化,顺应人心,拉近人的距离,增加“执手”礼,使互爱。

通两得中合宜。

礼仪动作一改卑下之相,乾德刚毅正大,坤德典雅尊贵。

行礼人乾坤合德。

总结礼的内在规则:施报双向,平等对等,有序有位。

礼的功用是:礼生敬,敬生情,敬情生神圣。

礼生之敬,可移于工作、学习、待人,敬业、敬事、敬人、受敬,人是一流人。

人失去了礼仪、仪式,也就没有了敬,凡事皆不敬,成了二流三流人。

祖先的礼仪动作,先使人生敬。

握手只能生情,不能生敬。

升人品,提国格,非礼不能。

礼以直道为中,兼行重道,兼行恕道。

施(始)的规则:卑己尊人,行敬让之道。

报的规则:以直道相报,来而有往,投桃报李。

可以重报,投我木桃,报以琼瑶。

不可以反报,不可以轻报,不可以不报。

知礼者知理,有礼者有理,合礼就是合理。

礼自心生,礼由己发。

“克己”与“由己”相结合。

“复礼”与“为仁”相结合。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中国地理一、概况1.地理位置和范围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内海为渤海和琼州海峡,黄海、渤海全部分布在大陆架、东海大部分、南海一部分。

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

经纬度位置:4°N-53°N(分属热带和北温带),73°E-135°E(分属五个时区)。

范围:北至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至新疆帕米尔高原;东至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

2.邻国:14个陆上邻国(陆界长2万多千米),6个隔海相望国家。

3.行政区划: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4.民族: 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壮族(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汉族分布遍及全国,集中在东部、中部。

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云南、贵州、广西、新疆等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省区。

5.人口:东部人口多,人口密度较大;西部人口少,人口密度小。

人口密度线:黑龙江黑河至云南的腾冲一线。

农村人口比重仍然偏大。

城市发展政策: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建设新型乡镇,大小城市有机结合,城乡人口合理布局。

侨乡:广东、福建。

人口方面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二、地形1.地形的总体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2/3)。

①关注:阶梯交界处的水电站 ②我国沿不同经纬度的地形剖面图:沿经线作剖面:30°N 、38°N 、45°N沿纬线作剖面:90°E 、100°E 、110°E2.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的影响利于湿润空气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地段,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3.主要山脉——构成地形骨架,成为地形区之间的分界线(结合地形图)东西走向:北:天山—阴山; 中:昆仑山—秦岭; 南:南岭东北—西南走向:东:台湾山; 中:长白山—武夷山; 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最雄伟,主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尼泊尔边境,海拔8848米其他走向: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南北走向:横断山脉、贺兰山注意:跨三级阶梯的山脉——秦岭;位于第三级阶梯的山脉:长白山、南岭、武夷山、台湾山脉。

省区界线附近的山脉:太行山(山西、河北)贺兰山(内蒙古、宁夏)武夷山(江西、福建)、南岭(湖南、广东)大巴山(四川、陕西)巫山(重庆、湖北)祁连山(甘肃、青海)流域界线:巴颜喀拉山和秦岭(黄河、长江)、南岭(珠江、长江)、冈底斯山(雅鲁藏布江、怒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