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判别标准

合集下载

世界卫生组织的心理健康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的心理健康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的心理健康标准:
第一,心理健康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能自尊自爱
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
第二,心理健康的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而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和信任
第三,心理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不断的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标准:
1 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 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无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
3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 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
5 能够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
6 体重相当,身体均匀,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7 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
8 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牙龈颜色正常;
9 头发光泽无头屑;
10 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均匀。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的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的完整和协调,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

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

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
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主观感受:个人的主观感受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如果感到快乐、满足、自信、稳定等,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2. 心理应对能力: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一个人的心理应对能力可以反映出心理健康状态。

如果能够积极应对、采取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3. 社交关系:一个人的社交关系可以反映出心理健康状态。

如果能够与人和睦相处、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4. 行为表现: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可以反映出心理健康状态。

如果能够自我控制、不冲动、行为得体、具有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5. 情绪表现:一个人情绪的表现可以反映出心理健康状态。

如果能够情绪稳定、情绪表达适当、情绪调节合理,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简述我国心理健康判断标准

简述我国心理健康判断标准

简述我国心理健康判断标准
我国心理健康判断标准包含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认知标准:个体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正常状态。

如果这些能力出现障碍,就说明个体的认知标准未达到。

2. 情绪标准:个体的情绪稳定性、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正常状态。

如果个体的情绪经常出现抑郁、焦虑、强迫、暴躁等不良情绪,就说明个体的情绪标准未达到。

3. 行为标准:个体的行为反应、行为控制和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正常状态。

如果个体的行为出现异常,如多动、自闭、抑郁、强迫等行为,就说明个体的行为标准未达到。

4. 社会关系标准:个体的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工作关系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正常状态。

如果个体的社会关系出现障碍,如孤独、冷漠、攻击、逃避等行为,就说明个体的社会关系标准未达到。

综上所述,我国心理健康判断标准涵盖了认知、情绪、行为和社会关系等方面,旨在综合评估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的公认标准

心理健康的公认标准

心理健康的公认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情感和社交层面上的健康状态。

以下是心理健康的公认标准:
1.智力正常:智力发育正常,能够适应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和要求。

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积极向上,能够有效地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3.意志健全: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能够克服困难和挑战,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目标。

4.行为协调:行为反应恰当、得体,没有明显的行为问题或障碍。

5.人际关系适应: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人际矛盾和冲突,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6.反应适度:对外部刺激的反应适度,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和挑战,保持心理平衡。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适应和符合自己年龄段的心理特点。

这些标准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的,只有在各个方面都保持平衡和健康的状态,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评定标准

心理健康评定标准

心理健康评定标准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心理生理方面的状态处于平衡和稳定的状态。

对于每个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自身幸福感的提升,也与工作、学业等方面的成就密切相关。

因此,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评定标准非常重要,下面将对心理健康评定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评定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这种能力可以让人更快地识别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有助于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认知模式。

评定方法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来实现,问卷主要包括多项选择和自由回答型问题,测试者应根据实际情况自我评价。

二、情绪管理能力评定情绪管理能力是指一个人能够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感反应。

评定方法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或实际行动,可以评估个体在其经历的不同情境下如何处理情绪以及认知水平和行为控制能力。

三、人际沟通能力评定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和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人际沟通能力是为了实现愉快、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必须具备的技能。

人际沟通能力的评定通常是结合多种评估方法,在不同情境下观察被测试者的言谈和行为,同时也可以用问卷调查来进行。

四、压力应对能力评定压力是人们面临生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的挑战时所面临的情况。

一个人的压力应对能力强,意味着他在面对种种压力时能够作出恰当的反应,保持平静的心态。

评估方法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实际情境模拟和专业技术测试等手段。

五、休闲生活和心理健康评定休闲活动是人们工作和生活之外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缓解压力、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

评估方法可以通过使用问卷调查等方法,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个体的休闲时间和活动的种类、频率和质量情况。

综合上述评估标准,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综合评估。

心理健康的评估并不能完全替代医院的诊断和治疗,重要的是帮助人们认识自己所处的心理状态。

事实上,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受个人能力、性格、性别、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且跟所处的环境、自然灾害等因素也密切相关。

因此,对心理健康的评估应该是持续的和动态的过程,在维持和提高心理健康方面得到化解。

心理健康分级标准

心理健康分级标准

心理健康分级标准是根据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问题出现的程度和频率划分的。

以下是一个常见的心理健康分级标准:
1. 正常心理:没有明显的心理问题,能够适应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具备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2. 轻度心理问题:存在一些轻微的心理问题,但这些问题不会对个体的生活和工作造成明显的困扰。

3. 中度心理问题:出现较为明显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强迫等,但个体的社会功能尚未受到明显影响。

4. 重度心理问题: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个体的社会功能明显受到干扰和损害,表现为无法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

5. 心理疾病:个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以上分级标准可以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诊断。

对于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个体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自我调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以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

简述心里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

简述心里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

心理学中,对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问题。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有关心理健康和心理异常的话题,但究竟什么是心理正常,什么是心理异常,以及如何进行判别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

一、心理正常的判别标准心理正常通常指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与社会、文化、家庭背景相适应、相协调、积极健康的状态。

心理正常的判别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我感觉是否良好。

正常的心理状态下,个体通常会感到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适应是良好的,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

2. 社会适应能力。

正常的个体通常能够与周围社会、文化环境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工作和学习。

3. 情绪稳定。

正常的个体在经历情绪波动后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情绪稳定,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4. 生活功能正常。

正常的个体能够保持身心健康,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任务。

以上是心理正常的简要判别标准,但在具体情况下,还需要结合个体的特质和环境因素来进行综合评估。

二、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心理异常通常指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与社会、文化、家庭背景不相适应、不协调、不积极健康的状态。

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行为出现异常。

包括但不限于严重的冲动和攻击性行为、自伤、自杀倾向,特殊的回避和逃避行为。

2. 情绪波动明显。

包括但不限于长期的忧郁、焦虑、恐惧、愤怒等情绪,以及对情绪的过度反应或抑制。

3. 生活功能受损。

表现为无法正常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任务,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人际关系。

4. 异常信念和感知。

包括但不限于幻听、幻觉、妄想等症状,以及对现实的扭曲理解和解释。

以上是心理异常的简要判别标准,但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专业的心理评估来进行判断。

总结通过以上简要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不能简单地根据表面的行为和情绪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而需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个体的心理特点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心理健康评价标准

心理健康评价标准

心理健康评价标准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上具有稳定的情绪状态,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

心理健康评价标准是对个体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科学评估的指标体系,通过评价标准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发现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心理健康评价标准。

1. 生活情绪。

生活情绪是评价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积极情绪包括快乐、满足、希望、乐观等,而消极情绪则包括焦虑、抑郁、愤怒、恐惧等。

通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绪表现,可以初步了解其生活情绪状况。

2. 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程度,包括对自己的情绪、性格、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

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的个体往往更加自信、坚定,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3. 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表现和适应能力,包括人际关系、社交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4. 应对压力能力。

应对压力能力是评价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个体在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时的表现可以反映其心理健康水平。

良好的应对压力能力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5. 心理疾病风险。

心理疾病风险是指个体患有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

通过评估个体的心理疾病风险,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评价标准是一个多维度的指标体系,通过评价个体的生活情绪、自我认知、社会适应能力、应对压力能力和心理疾病风险等方面,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因此,对于个体和社会而言,心理健康评价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保持心理健康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健康评估报告成绩评定标准

心理健康评估报告成绩评定标准

心理健康评估报告成绩评定基本标准
优秀(90分以上):能真实地反映自己的心理情况,叙述或描写全面、深刻,对自身优势有自我肯定,对自身不足能自我反思,对今后个人的目标能够有清晰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心理调节技巧。

良好(75—89分):能较为真实地反映自己的心理情况,叙述或描写比较全面、深刻,对自身优势有自我肯定,对自身不足能自我反思,对今后个人的目标能够有较为清晰,掌握了一定的心理调节技巧。

合格(60—74分):基本能真实地反映自己的心理情况,叙述或描写不够全面,对自身优势肯定不够,对自身不足认识不够清晰,还没有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巧。

不合格(60分以下):不能真实地反映自己的心理情况,有抄袭现象,没有对自身优势做出肯定,对自身不足也没有反思。

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

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

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心理健康是人们在认识、情感和行为方面的良好状态。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助于确定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提供指导和干预的依据。

以下是评估心理健康的几个重要标准:1. 自我感知个体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觉察是评估心理健康的基础。

自我感知包括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观察和反思。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辨别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思维方式以及与他人的互动。

因此,自我感知是评估心理健康时的重要指标之一。

2. 心理症状评估个体是否存在心理症状是评估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

常见的心理症状包括焦虑、抑郁、恐惧和压力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可能表明个体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

评估心理健康时需要关注个体是否存在心理症状,并了解这些症状的程度和影响。

3. 社交功能个体的社交功能是评估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与他人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表达情感并解决冲突。

评估个体的社交功能可以从个人与他人的互动方式、社交支持网络和适应社会环境能力等方面进行。

4. 应对能力评估个体的应对能力也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指标之一。

应对能力是指个体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的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拥有积极的应对策略,能够有效地应对挑战和适应变化。

评估个体的应对能力可以观察其面对困难时的行为和情绪反应。

5. 日常功能心理健康与个体的日常功能密切相关。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任务和责任。

评估个体的日常功能包括研究和工作能力、家庭职责履行以及自理能力等方面。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帮助识别心理健康问题,并为干预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然而,评估心理健康需要综合考虑以上标准,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同时,评估结果应当与个体的背景和情境相结合,以获得更准确和全面的评估结果。

以上是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张晓莉. (2015). 心理健康评估标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研究应用[J]. 现代商业, (10), 116-117.- China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2014). 国家心理健康教育标准体系解读. 中国著名专家讲座丛书, 13(04), 5.。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心理健康是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没有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焦虑、忧郁、过度紧张等。

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下面就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心理健康的标准吧。

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标准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条件,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一切社会人学业成功、事业有成的心理基础。

用IQ值来表示,智商≥90为正常,上不封顶,<70为智力落后。

智力不正常的人心理不可能健康,但是IQ不能说明一个人的成就,IQ高也不能保证心理健康。

因此,IQ高的人不要幸灾乐祸。

2、情绪标准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

情绪稳定,而且还得心情愉快才是情绪健康的标志,且情绪的变化应由适当的原因引起,还要与情绪反应的程度相适宜。

3、意志标准是指人自觉地确定活动目标,支配自己行动,克服重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成功做任何事情的阶梯,如果做事过于优柔寡断、徘徊不前、思前想后,或不计后果、草率等都是意志不健康的表现。

4、社会适应标准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主要包括:①具有较好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②能建立积极而和谐的人际关系,能适应周围的人际关系;③处理和应付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能力。

如作出决定、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情绪控制、心理换位、人际沟通等能力。

5、“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基本相符研究证明,不能有效地面对现实、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

所以要面对现实、把握现实,主动适应现实。

6、心理活动特点应符合年龄、性别特点人的一生要经历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每个年龄阶段都有该年龄阶段的特点。

7、注意力集中度注意力是一切活动取得成功的心理保证。

如果一个人缺乏注意集中和保持稳定的能力,就不能很好完成有目的的活动,如儿童多动症,成人的焦虑抑郁症等都会存在注意力问题。

一般5~7岁可连续注意时间约为15分钟;7~10岁为20分钟;10~12岁为25分钟;12岁以上为30分钟,甚至更多。

心理健康等级的划分标准

心理健康等级的划分标准

心理健康等级的划分标准
心理健康等级的划分标准可能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专业领域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划分标准:
1. 普通人口心理健康水平:
根据常规标准,心理健康状态可分为正常、亚健康和病态三种状态。

正常状态是指一般人群中的心理健康状态,亚健康是指不够健康或健康程度下降的状态,病态是指疾病及其相应的症状和表现。

2. 专业医疗标准:
根据专业医疗标准,将精神疾病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级。

轻度病人病情一般不会影响日常生活,中度病人则需要医疗干预,重度病人需要进行更为专业的治疗和辅助。

3. 心理学家和心理医生评估标准:
心理学家和心理医生通常会使用不同的评估工具来评估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评估结果会根据心理状况进行分类和划分,这些分类可能特别适用于一定的人群,如兒童或老年人。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等级的划分标准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专业领域和年龄层之间的差异,同时也需要配合实际的情况以进行科学的分级。

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

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

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上的良好状态,包括情绪稳定、心理弹性、自我认知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

而要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下面将从情绪稳定、自我认知、社会适应能力等几个方面来介绍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

首先,情绪稳定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能够在面对挫折和压力的时候保持情绪稳定,不易被外界因素所左右。

他们能够理性地面对问题,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情绪失控,也不会因为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情绪稳定的人能够在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问题能够冷静分析,不会被消极情绪所影响。

其次,自我认知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有清晰的自我认知,能够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且有信心和勇气去改进自己。

他们能够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不会因为自卑而影响正常的社交和工作。

自我认知健康的人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不会因为自我否定而产生心理问题。

另外,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能够良好地融入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不会因为人际关系问题而产生心理困扰。

他们能够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得自如得体,不会因为社交焦虑而影响正常的社会交往。

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能够有效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不会因为社会压力而产生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情绪稳定、自我认知和社会适应能力是评判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能够保持情绪稳定,有清晰的自我认知,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会因为外界因素而产生心理问题。

只有通过全面的评估和观察,才能更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帮助。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状态。

评估心理健康的10标准【可编辑版】

评估心理健康的10标准【可编辑版】

评估心理健康的10标准评估心理健康的10标准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

以下是评估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1.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后,仍能随遇而安。

情绪稳定,不受天气、地理条件影响,也很少受人际关系变化的影响。

2.心理强度情绪变化不强烈,能冷静地寻找原因,抗精神压力的能力强,属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一类。

3.心理承受力有些精神压力不是突然而来、迅速而去的。

它们缠缠绵绵,伴随着人的工作与生活长时间存在。

能坦然面对这种境况的人,心理承受力较好。

4.心理自控能力人对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思维活动,对自己的言行举止都具有自我控制能力,只是这种能力有个体差异。

一个心理比较健康的人,自控力是较强的。

5.自信心自信心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支柱。

当一个人面临生活问题和工作任务时,首先要估计一下自己的能力,想一想自已有无足够的能力去应付客观要求。

真正的自信心有赖于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

6.心理活动的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有自身的节律,比如意识状态便有明显的节律,觉醒——睡眠周期便是意识的节律性表现。

这种周期被破坏,便会产生所谓的失眠,从而可能引发心理焦虑。

7.意识水平的高低指观察水平而言。

在观察力中,自我观察是对自己的情绪、思维、个性特点及行为表现的体验及察觉,通常也称为自觉性。

对环境的观察力包括对客观事物的存在、发展以及细小差异的察觉。

正常的意识活动是保证心理健康的敏感指标。

8.社会交往状况正常的社会交往,是符合人情事理的人际交往。

它可以增强人的生活情趣,增进社会适应能力。

在生活事件发生时,能及时获得社会支持。

所以社会交往既可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又是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

9.思维的品质思维品质以其现实性和逻辑性为标志。

不良的思维品质,多表现为空泛性和反逻辑性。

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活动不具备现实性、不合逻辑性,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必然处处碰壁,并由此造成种种不愉快的情绪,影响身心健康。

10.心理受创伤后的康复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在蒙受精神创伤后,可以很快恢复常态,不留严重后遗症。

心理正常与否的判断标准

心理正常与否的判断标准

心理正常与否的判断标准对于心理正常与否的判断,是一个复杂而又多维度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判断标准,但请注意,这些标准并非绝对,具体情况还需根据个体进行具体分析。

适应性:个体能否适应环境,是其心理正常与否的重要标志。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根据环境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与环境保持和谐。

反之,无法适应环境或对环境反应过度,可能是心理不正常的表现。

自我认知:对自己有清晰、客观的认识,既不过度自卑,也不过度自负。

能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因自己的长处而自大,也不因自己的短处而自卑。

情绪稳定性:心理健康的人情绪稳定,不会因小事而大喜大悲,也不会长时间陷入某种情绪中无法自拔。

他们能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社交能力:一个心理正常的人,能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也能妥善处理人际冲突。

他们既能享受孤独,也能享受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光。

生活态度:心理健康的人积极向上,对待生活有热情和目标。

他们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也愿意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逻辑思维能力:心理健康的人思维清晰,逻辑严谨。

他们能理性地分析问题,不轻易受外界影响而做出冲动的决定。

道德观念:心理健康的人有明确的道德观念,能区分对错,有自己的行为准则。

他们不仅知道什么是对的,也会在实际行动中贯彻这些观念。

自我调节能力:面对压力或逆境时,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不轻易陷入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

他们知道如何放松自己,如何寻找支持。

自我效能感: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有信心,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目标。

他们不怕失败,愿意尝试新事物。

符合社会规范:心理健康的人能遵守社会规范,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做出损害他人或社会的行为。

他们知道什么是可接受的,什么是不可接受的。

以上标准仅供参考,具体还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如果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疑虑,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郭念锋关于心理健康水平评估十标准

郭念锋关于心理健康水平评估十标准

郭念锋关于心理健康水平评估十标准
郭念锋关于心理健康水平评估十标准
1.心理活动强度:指对突发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2.心理活动耐受力:指长期经受慢性精神刺激的能力;
3.周期节律性:指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的内在自然节律;
4.意识水平:指精神活动的专注水平,以注意力品质作为指标;
5.暗示性:指一个人的思想和情绪是否容易受到他人或自我的影响;
6.康复能力:指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
7.心理自控能力:指对情绪表达、思维过程及行为方式的自我调控能力;
8.自信心:正确自我认知的能力;
9.社会交往:正常社会接触、人际交往的能力;
10.环境适应能力:面对变化的环境条件,应对自我完善和完善的能力;
◇主动适应:积极地去改变环境和自我;
◇消极适应:躲避环境的冲击.。

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判断标准

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判断标准

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判断标准
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判断标准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统一性标准:即符合社会范围内制定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

2.个体主观幸福感标准:即个体自身对于生活的满意程度、对于自身的情绪状态、身体感觉、人际交往等方面是否感到幸福快乐。

3.功能障碍标准:即是否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交等产生影响,影响程度、范围和时间长短。

4.病理性标准:即是否存在心理疾病的症状和表现,如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判断标准并非单独适用,而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

同时,不同文化、社会群体和个体对于心理健康的要求不同,也需要综合考虑。

心理健康的五标准

心理健康的五标准

心理健康的五标准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有着基于他们各自理论基础的一套说法。

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心理健康并非一个绝对、恒定的概念,而是具有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动态指标。

通常,判别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可根据以下五个方面的标准进行:1.适应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

人的一生中,内外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变化还很大,因此要求人们对各种变化作出相应的适应性反应。

而对变动着的环境是否适应,是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

2.耐受力对精神刺激或压力的承受能力及抵抗能力统称为耐受力。

不同个体的耐受力各不相同,对精神刺激的反应也各不相同。

例如,亲人不幸死亡,有的悲痛欲绝,号哭不已;有的立刻昏倒,人事不省;有的虽遭受强烈的情感打击仍能保持坚强;有的则可能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病等。

耐受力的不同,还表现为对刺激时间的持续性方面。

生活中有一类精神刺激是频繁出现或持续存在的,虽不十分强烈,但总是在折磨着人的精神。

有的人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会出现心理异常,人格改变,精神萎靡,或导致心身疾病。

有的人虽然终身伴随种种精神刺激,但并不导致心理上的严重问题。

也有的人把克服这种精神刺激带来的种种不快,变为人生奋斗的动力。

还有的人在几平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奋发图强,做出辉煌的成绩。

3.控制力控制力是指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人对自己的情绪、情感、思维和注意等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是可以自觉地加以控制和调节的。

当一个人心身健康时,心理活动就稳定正常,思维流畅,情感表达恰如其分,行为举止大方得体,反应良好。

如果一个人总是不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则表明他的心身出现了问题。

所以,控制力水平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

4.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交往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人类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有赖于社会交往的发展。

个体若与世隔绝,社会交往被剥夺,往往出现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崩溃。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优选篇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优选篇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优选篇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1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__,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

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标准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条件,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一切社会人学业成功、事业有成的心理基础。

用IQ值来表示,智商≥90为正常,上不封顶,70为智力落后。

智力不正常的人心理不可能健康,但是IQ不能说明一个人的成就,IQ高也不能保证心理健康。

因此,IQ高的人不要幸灾乐祸。

2、情绪标准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

情绪稳定,而且还得心情愉快才是情绪健康的标志,且情绪的变化应由适当的原因引起,还要与情绪反应的程度相适宜。

3、意志标准是指人自觉地确定活动目标,支配自己行动,克服重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成功做任何事情的阶梯,如果做事过于优柔寡断、徘徊不前、思前想后,或不计后果、草率等都是意志不健康的表现。

4、社会适应标准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主要包括:①具有较好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②能建立积极而和谐的人际关系,能适应周围的人际关系;③处理和应付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能力。

如作出决定、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情绪控制、心理换位、人际沟通等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健康判别标准
怎样衡量心理健康及其水平,许多心理学家从多种不同行为表现的角度进行观察,得出了一些不同的标准,如司柯特(Scott)的10项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和6项区别正常与异常心理的标准;马斯洛和麦特曼(Mitte-lman)关于正常心理的10项标准等。

综合以往的各种标准,大致可分为以下3类:第一类,认为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有一个平均值,这个平均值就是正常的标准;第二类,认为考察心理行为的异常主要是作自身比较,每个人以往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普通的行为模式,就是正常标准;第三类,认为人的心理行为应该有一个理想标准,就像正常的生理指标那样可以用量化来表示。

上述种种观点,都有其合理的方面,但也都存在着片面性,其原因在于制订这种标准时所根据的原则不太合理。

事实上,企求绝对客观地划分标准是困难的,心理健康与否的界限只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

一、判断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
心理活动的正常标准,应该根据心理学原则,从心理活动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心理是否健康。

本着这个原则,以下三条标准可供参考。

1.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同一性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必须在形式入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即同一性。

人的心理和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前面一些看法中所说的“人们心理与行为的平均值”或“普通的行为模式”都包括在这种同一性标准之中,而同一性标准要比这两种概念更为广泛。

例如,按照人的行为的均值,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吵大闹,但假若一个人在公共场所所受到不能容忍的污辱,怒不可遏而大吵一番,虽然背离了“均数”水平,但仍然是十分正常的行为,因为它在量与质的方面都与外部刺激保持着一致关系。

又如,信教的人作祷告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宗教仪式过程中,有人可能过度想象而出现了似乎与天使对话的幻觉。

这种心理行为按行为均数水平也不能说是异常,但他却实实在在产生了幻觉,已经出现了心理异常。

2.心理过程之间的协调一致性
一个人的认知、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在自身是一个完整协调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了个体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性能。

例如,当一个人遇到一件愉快的事时,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并以欢快的语调和行为来表达,这就是正常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

如果一个人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作出欢快的反映,那么他的心理过程便失去了协调一致性,出现了异常心理。

3.个性特征的相对稳定性
个体在自己长期的生活经历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这种个性特征形成以
后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

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这种个性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出现变化,就应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出现异常。

比如一个平时热情爽朗的人,突然变得冷淡沉默,而且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就要考虑他出现了异常的心理活动。

二、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
上述3条标准是从个体的行为表现是否正常来分析他的心理是否健康,但这3条标准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够的,因为即使心理健康的人也还有健康水平高低的问题。

个体的心理活动超越正常界限而进入异常状态,也总是以原有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基础的。

比如,同样的外界环境的变化,在某些人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心理异常,而对另外一些人的影响可能并不明显,这中间一个很生要的原因就是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一致。

这样,可以在心理正常的人们中区分出不同的健康水平来,即便于更具体地对人们的心理行为加指导,又便于在心理咨询中给人们提供更科学的帮助。

心理健康水平的划分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1.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适应能力,是个体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

人类除了能被动消极地去适应环境外,还能通过实践和认识去改造环境。

然而,在很大程度上人并不能左右自己的生存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等等。

在人的一生中,这些环境条件总是在变化着,有时甚至变化很大,但人们对环境的变化往往无力控制,必须采取主动的适应和被动的适应。

因此,对环境的适应,特别是对生活环境突然发生变化时的良好适应,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2.心理活动的强度
心理活动的强度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当面临着强烈的精神刺激时,有的人马上休克、有的人痛苦悲恸、而有的人虽然经受着强烈的情感打击但不失理智,这就可以看出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强度水平有高有低。

强度低的人在面临着一次精神刺激后,可能长期遗留着某种心理疾患;强度高的人可以有反应,但一般不会致病。

心理活动的强度水平,也是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志。

3.心理活动的耐受力
在现实生活中,除了突然来临的强大精神刺激外,还有一类在生活中长期反复出现的慢性精神刺激。

对慢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称为心理活动的耐受力。

毫无疑问,耐受力水平比强度水平更重要,有的人虽然能抵抗一时的强度刺激,但对于慢性刺激却无法抗衡。

这种耐受力水平的提高,虽然依靠着人的先天素质,但更重要的是人在后天生活经历中所形成的坚强意志和积极的人生观,而且更依赖于在生活道理上自觉确立的人生奋斗目标。

4.心理活动的自控力
这是指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人对自己的情绪、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是可以自觉控制的,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动机的趋向和取舍,都可以受人的意识控制。

所谓不能控制的情绪、情感和思维,都是相对的,严格地说它们都有随意性,只是水平不高
而难以察觉而已。

心理活动和过程的随意性程度以及自觉控制的水平高低,与自控能力有关,自控力的水平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

5.心理活动内部的协调性
尽管心理活动的协调性是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但在正常心理活动的范围内,这种协调性的水平也是有差别的。

如果一个人述说一件小事时情绪特别激动,会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但又不像精神症状那样严重。

这种情况可以说此人心理活动的内部协调性不好。

协调性不好的人往往有某些情感性精神创伤的历史,但又没有形成精神病,只是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6.心理活动的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无论就形式和效率上都有自身的内在节律,一个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有周期节律性。

一般而言,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做指标去观察这种客观节律的变化。

比如,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太高,但到了晚上却很有精神,有的人则相反。

根据这种周期节律,可以把人分为昼间型和夜间型。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于紊乱状态,就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7.意识水平的高低
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在临床上则多以意识的清晰度来衡量。

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项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某种精神病的早期表现,但这种注意涣散往往没有固定指向性。

在遇到某种问题时思想上难以摆脱也可形成注意涣散,但却是在总想着某件事时而对眼前的工作有所忽略。

这两种情况虽然不同,但都表示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因为都降低了意识活动的有效水平。

8.社会交往能力
人类的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而有效的社会交往。

一个人与社会其他成员的交往,也标志着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当一个人毫无理由地与亲友断绝往来,或变得十分冷漠时,就要考虑他是否形成了社会接触不良;而当一个人无选择地进行过份热情的广泛交往,也要考虑是否属于躁狂状态。

一般人在社会交往中,应当是智谋而有选择性的。

过份的自我隔离和过份的热情泛化,其心理健康水平都不高。

9.对暗示的接受力
受暗示这种特点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只是水平和程度的差异很大。

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由于一些无关因素引起情绪波动和思维动摇,其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而转移,这样,心理活动就不太稳定。

不易受暗示的人,情绪状态和思维活动都比较稳定。

所以,暗示性很强的人,心理健康水平是不高的。

10.心理康复能力
指在蒙受精神刺激后心理创伤的复原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不能避免蒙受精神刺激,只是程度不同和频率不同而已,但心理创伤却有经有重。

当个体蒙受精神刺激后,可能呈现出情绪的极大波动,心境的急剧变化,行为的暂时改变、甚至出现某些躯体症状。

但是,由
于人们的认识能力不同,个人经验不同,气质与性格不同,因此需要复原的时间和程度也不同。

心理康复能力较好的人,很快能够恢复,并且不留什么痕迹,以后回忆这次创伤时,表现得比较平静,这次创伤对以后的心理及行为并不产生明显的影响。

心理康复能力较低的人,却截然相反。

所以,心理康复能力也是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