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5讲
(中国古代文论)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2020/7/9
五、在文学与玄学共同影响下的文论
3.创作论 • 缘情说: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情志关系 • 物感说: ➢ 作为宇宙本源的气作用于万物,使人心受到感动,然后
人作出能动的反应,形诸舞咏而产生诗;诗既是宇宙“ 幽微”的显现,又是人孕育出来的一种精神力量。 ➢ 陆机、刘勰、钟嵘认为应物而感形诸舞咏乃是自然情理 的必然表现,使文作为自然之道的显现的观点,与文生 于情的观点,得到了合理的统一。
2020/7/9
五、在文学与玄学共同影响下的文论
4.文学发展观 • 葛洪:古者事事醇素,今则莫不雕饰,时移世改,理自然
也。 • 钟嵘《诗品》:五言诗的历史演变,以《诗》《骚》为我
国文学发展的两个源头。 • 刘勰: ➢ 影响文学发展的外部条件:“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
序”,“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 。 ➢ 文学自身的嬗变规律:参伍因革、望今制奇、参古定法。
2020/7/9
二、从经学的衰落到社会思想的解放
嵇康弹奏《广陵散》
2020/7/9
• 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 ,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 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世说新语·容》三、理论批评中的玄学旨趣
• 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 ➢ 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代替衰微的两汉经学。 ➢ 玄学家在清谈中设立主客往复辩难,这种风气无
疑促进了理论思维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对文学理 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20/7/9
三、理论批评中的玄学旨趣
1.名教与自然:王弼、嵇康 抒写真情实感,反对矫饰,追求一种自然的美
➢ 《文心·原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 道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典论论文》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 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曹丕以七子为 代表,指出作家的才能各有所偏,而通才是极少 的。从文章的方面来看,不同文体有不同的创作 特点。因此,对一个作家来说,往往只能擅长某 一种文体的写作,很难做到各种体裁的文章都写 得很好。“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所以对文人 来说,不应“暗于自见”,不要“各以所长,相 轻所短”,而“文人相轻”实是“不自见之患 也”。
春秋时代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而 曹丕却认为创作作为一种独立的事业,它本身就
具有不朽的价值。一个作家,只要投身于文学创
作,不必靠历史家的记载,也不必依附于政治, 他的作品本身就可以使他名传后世。
第四,曹丕在《典论‧论文》还对批评态度 提出来一些重要的意见。他批评了当时文学批评 中存在的“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不良倾向, 以及“文人相轻”、“暗于自见”的错误态度, 要求持一种客观的科学态度去批评文学。他认为 文人应当有自知之明,不要“各以所长,相轻所 短” 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
所谓“审己度人”,实际上指的是照顾到作 家不同才性,客观的看到别人的优点的公正的批 评态度。曹丕反对“暗于自见,谓己为贤”的狭 隘态度,也反对文学批评中的“向声背实,贵远 贱近”的陋习。所有这些,都说明曹丕是想建立 一个客观的文学批评标准。他为文学批评找到了 一个初步的大体原则,那就是兼容、公正和实事 求是。
实际的。
《文赋》生动的描绘了构思活动的情状。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 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曨而弥鲜,物昭晰而互 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 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 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 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 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 于一瞬。
第五讲 魏晋南北朝:史学的独立与多途发展(上)
第二、防寒人冒充士族、逃避徭役
• 南齐庶族竟相
– 改注籍状,诈入仕(士)流。昔为人役者,今 反役人。(《南齐书· 虞玩之传》)
• 梁尚书令沈约上言检规伪造家谱的“巧伪 ”
– 臣又以为巧伪既多,并称人士,百役不及,高 卧私门,致令公私阙乏,是事不举。宜选史传 学士,谙究流品者,为左民郎、左民尚书,专 共校勘。所责卑姓杂谱,以晋籍及宋永初景平 籍在下省者,对共雠校;若谱注通籍有卑杂, 则条其巧谬,下在所科罚。 (《通典》三,又 《南史· 王僧孺传》,见《全梁文· 沈约三》) 18
– 东晋末年,豪族,废晋安帝,改国号为楚 – “古无纸,故用简,……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 。”(《太平御览· 文部· 纸》) – 简牍文书从此基本绝迹,纸不仅在民间通用,而且成 为官府文件的载体。 – 东晋后,未见有简牍档案的考古出土,说明纸成为日 常公文的唯一制作材料,完全取代了简牍文书。这一 变化,大大方便了文书的草拟、修改、传递、批阅、 审读、保存、查用,极大地提高了文书工作效率。
21
(一)史学取得独立地位
22
1、史书数量与种类的增加
(1)数量 时代 先秦至西 汉 至东汉 至隋 817部 数量 31部 196部 亡书57部 《隋书· 经籍志》 资料出处 姚振宗《廿五史补编》
《汉书· 艺文志》将史书类附着于《春秋家》,凡12部, 552篇。 《隋书· 经籍志》中史部单独排列,达到13种,817部, 13264卷。其中除了少数是东汉、隋朝的作品外,绝大部 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成就。史学取得独立的地位就在 这个时期。
• 西晋著作郎改隶秘书省,号大著作郎,增至八人:
– “元康二年,诏曰:‘著作旧属中书,而秘书既典文籍 ,今改中书著作为秘书著作。’于是改隶秘书省。后别 自臵省而犹隶秘书。‛秘书郎的职掌为编撰史书(主要 是国史),‚著作郎始到职,必撰名臣传一人。‛ (《 晋书•职官志》)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PPT课件
◆要对作品的“六观”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B、鉴赏者的性情
魏晋南北朝的文论家一方面以肯定的方式对欣赏 者的才能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又以否定的方式论 述了关于鉴赏性情的问题。 ◆信伪迷真 ◆文人相轻,崇己抑人。“暗于自见,谓己为贤” ,“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曹丕《典论.论文》 ) ◆ 贵远贱近,贵古贱今。“贵远贱近,常人之用 情也。”(葛洪《抱朴子. 广譬》) ◆味诗法与意象法。这两种方法是魏晋南北朝文 论家常用的文学鉴赏方法。比如钟嵘的《诗品》 从整体上看采用了“溯流别”,“第高下”的方法。
A、缘情说。 魏晋南北朝的“缘情说”有三大特 征:
◆强调外物对主体情感的感召右摇动。 “阴阳参舒,春秋代序,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文心雕龙·物色》)“气之动物,物之感人, 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诗品序》)
◆强调“摇荡性情”之物,不仅是指“春风春鸟,秋 月秋蝉”之类的自然物象,同时也指“塞客衣单, 孀闺泪尽”社会现象。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概述
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高 潮,这个时期的文学理论成绩斐然,至少有 四个“第一”:第一部文论专著----《典论论 文》,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 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和第 一部体大精深的文论巨制——刘勰的《文心 雕龙》。诸如“缘情说”、“虚静说”、 “物感说”等诗学范畴、美学范畴在这个时 期发展成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三大分支---“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在 魏晋南北朝时期,均获得了巨大的丰收,达 到了一个新境界。所以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 理论在中国诗学史、美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 义。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讲义
、生平:在家闲居(29岁前)、出仕(29—41岁)、隐居(41—去世)。
、思想 :儒、道、玄兼综,与佛学稍有关联
、性格
)崇尚自然
陶渊明的“ 自然哲学”: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着,更重要的是直接
从本源上说,人本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人们把自己从自然
投入到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和名利的争夺中去,以至丧失了真性,使生命充满
严羽《沧浪诗话》:“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
、生平、性格
、嵇康的诗歌:《文心雕龙》评云:“清峻”
、散文创作 《与山巨源绝交书》
两晋诗坛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指以陆、潘为代表的两晋诗风。他们以才华自负、驰骋文思,在诗歌方面,重视拟古,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风格清丽婉转
、体制短小,多为五言四句
、语言清新自然,多用比喻、夸张以及双关隐语等艺术手法
《西洲曲》
以一位江南少女的口吻,抒发了她对江北情郎的无限相思。艺术
、构思上,采用连环式的章法结构。以四季节序变化为主线,语语相承,段段相接,
、多用比兴,而比兴皆取江南风光。如“单衫杏子红”、“日暮伯劳飞”、“海水梦悠悠”
“《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
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士大夫的精神家园;2、不为五斗米折腰;3、酒与菊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吴声歌产生于江南吴地,以建业为中心。西曲歌产生于荆、郢、樊、邓,以江陵为中心
。
2)抒发个人的理想怀抱。如《白马篇》,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不惜
3)反映社会的现实。这类作品不多,今存只有《送应氏》和《泰山梁甫行》两首,很值
文学批评史之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PPT共61页
第二节 陆机《文赋》
陆机简介
•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 远祖陆绩为汉末著名的经学大师
祖父陆逊为东吴丞相 父亲陆抗为东吴大司马 《晋书·陆机传论》:“文武奕叶,将相连华。” • 东吴灭亡,投靠文坛领袖张华,讨伐长沙王乂,兵败,被 诬谋反,与弟陆云被司马颖杀掉,仅四十三岁。 • “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
文学批评史之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一)内涵
1、“气”之内涵
(1)作家的才性、气质 • “文以气为主” • “孔融体气高妙” (2)作品的语言、文体等方面的特色,即风格。 • “徐幹时有齐气” • “公幹有逸气” (3)内外相通。在作者,是才性、气质;形诸作品,便成
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论》、李充《翰林论》、 刘勰《文心雕龙》,对曹丕文体论的继承和发展。
• “诗赋欲丽” 主张,认识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独特 的审美特征,推动当时和以后的文学创作与批评 更加重视艺术美。
四、批评论
1、批评两种错误的文学批评态度与方法
• “文人相轻 • “贵远贱近,向声背实”
2、揭示“文人相轻”的原因
中国文学之魏晋南北朝文学讲义+笔记)
中国文学之魏晋南北朝文学(讲义)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学元明清文1.诗歌①建安诗歌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之杰)1.诗歌②陶渊明与田园诗《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闲情赋》《归去来兮辞》“白璧微瑕,唯在《闲情》一赋”——萧统“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欧阳修1.诗歌③谢灵运与山水诗大小谢:(1)谢灵运、谢朓[tiǎo];(2)谢灵运、谢惠连“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2.辞赋①曹植——《洛神赋》②王粲——《登楼赋》③左思——《三都赋》3.小说①《搜神记》——古代志怪小说的最高成就(干宝搜集)《干将莫邪(gān jiāng mòyé)》、《董永》《吴王小女》、《李寄斩蛇》②《世说新语》——我国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刘义庆编撰)望梅止渴、七步成诗、咏絮之才、东床坦腹巩固练习1.写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千古名句,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是()。
A.曹丕B.曹操C.曹植D.王粲2.山水诗派的开创者是()。
A.谢灵运B.陶渊明C.王维D.李白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作品是()。
A.《岳阳楼记》B.《桃花源记》C.《归去来兮辞》D.《归园田居》知识梳理中国文学之魏晋南北朝文学(笔记)【说在课前】这次是文学常识的第三节课。
幼儿翻到251页,小学在233页,中学在242页。
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元明清文学【解析】本节课讲解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三部分内容,比较少。
【解析】魏晋南北朝文学包括诗歌、辞赋、小说,诗歌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发展为三个流派,首先讲解诗歌中的第一个流派建安诗歌。
1.诗歌①建安诗歌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空陈王,需软硬留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之杰)【解析】建安诗歌:建安是一个年号,是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的年号,他只是个傀儡,大权掌握在曹操的手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子”就是汉献帝,这一时期诗歌特点慷慨、悲凉、刚健有力、渴望建功立业。
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北朝).ppt.Convertor
魏晋南北朝部分一、魏晋南北朝文论的总特点从东汉末年开始,儒学逐渐衰落,玄学应运而兴起。
所谓玄学,实际上主要是老庄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流变,体现在文学理论批评上尤其是如此。
因此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思想,是由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例如,这一时期的许多文论家都极力推崇自然清新之美,都倾心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都注重研究文学的审美特征等等,这很明显是继承和发展了老庄道家的文艺观。
首先,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
汉代由于受经学的影响,文学成为宣传儒家礼教的工具,文学创作的主题大都以政治教化和美刺讽谏为中心。
到汉末魏初,逐渐转变为以写个人悲欢遭际为主了,着重抒发个人喜怒哀乐之情,描写个人的曲折经历,以及对动乱现实的深沉感慨。
从表现社会政治主题到刻画个人内心世界,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其次,文学思想的变化。
创作上的这种变化,反映在文学思想上就是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
“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在理论上认识到文学创作是在抒情中言志的特点,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
而魏晋南北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
再次,对创作个性的强调。
与上述文学创作主题与文学思想变化相适应,这一时期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中,特别重视要体现作家特殊的创作个性。
从文学创作看,曹操的诗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歌缠绵悱恻,曹植的诗歌慷概多气。
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经学时代,人们的个性往往是受到压抑的。
文学要为封建礼教服务,达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目的,只能表现“天理”而不能描写“人欲”。
这一时期文学创作中对创作个性的高度重视,正是当时社会思潮的反映。
第四,重视对文学创作本身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鲁迅先生说当时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
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学批评史之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1、涂光社:《原创在气》,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 2、蔡钟翔:《<典论·论文>与文学自觉》,《文学评论》
1983年第5期。 3、蒋述卓:《说文气》,《中国文学研究》,1995年第4期。
可编辑ppt
13
第二节 陆机《文赋》
可编辑ppt
14
陆机简介
•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 远祖陆绩为汉末著名的经学大师
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论》、李充《翰林论》、 刘勰《文心雕龙》,对曹丕文体论的继承和发展。
• “诗赋欲丽” 主张,认识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独特 的审美特征,推动当时和以后的文学创作与批评 更加重视艺术美。
可编辑ppt
11
四、批评论
1、批评两种错误的文学批评态度与方法
• “文人相轻 • “贵远贱近,向声背实”
2、创作的繁荣
(1)作家:建安三曹、七子,西晋三张、二陆、两潘,东晋陶渊明, 南北朝谢灵运、鲍照、庾信以及萧氏父子 (2)文体:五言诗,山水田园诗,玄言诗,宫体诗,辞赋、骈文、小 说、北朝民歌
可编辑ppt
2
第一节 曹丕的《典论·论文》
• 《典论》/《自叙》、《论文》 • 现存的第一篇评论文学和作家的专论 • “建安七子”:孔融(文举)、陈琳(孔璋)、王粲(仲
• “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知与能,即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可编辑ppt
16
二、艺术创作论
(一)创作发生论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 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 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 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中国古代文论)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曹丕的《典论·论文》 • 第三节 陆机的《文赋》 • 第四节 刘勰及其《文心雕龙》
• 第五节 钟嵘的《诗品》
2020/7/23
魏晋戴巾穿宽衫的士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020/7/23
第一节 概述
•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 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 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 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 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 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 一个时代。
论的角度论证文学的起源,把文学看成是能够沟通天意 人心,体现自然之道的存在现象。
➢ 曹丕“文以气为主”; ➢ 陆机 “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 刘勰“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 文德论与传统诗教观接合在一起 。
2020/7/23
五、在文学与玄学共同影响下的文论
2.文体论 • 曹丕分文体为四科八类 • 陆机所论文体增至十种,有“缘情绮靡”之说 • 文体论专著:
——宗白华《美学散步》
一、乱世政治与文人命运
• 政治风云多变,社会动荡,宫廷在文学活动中起 着核心作用,常常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竹 林 七 贤 图
2020/7/23
一、乱世政治与文人命运
• 政治追求的幻灭→强烈的艺术追求 • 文学创作或理论批评成为精神所寄以及人生价值
的实现方式 • 文学批评异常繁荣
疑促进了理论思维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对文学理 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20/7/23
三、理论批评中的玄学旨趣
1.名教与自然:王弼、嵇康 抒写真情实感,反对矫饰,追求一种自然的美
➢ 《文心·原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 道也”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一、第一篇文论专文:曹丕《典论论文》二、创作论的系统探索:陆机《文赋》三、中国文论史上最伟大的著作:刘勰《文心雕龙》四、五言古诗的历史总结:钟嵘《诗品》五、几个重要的问题:形式美、文笔之分和声律论☆第一篇文论专文:曹丕《典论论文》。
一、重要意义。
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
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二、文体论。
1、文体的分类与风格要求。
虽然简略,但标志了认识的深化。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2、文体与作家才能之间的关系。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三、作家论:气与才。
1、气。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
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
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气的含义:文之气:文章的风格。
人之气:人的创作个性。
认识到了创作个性和风格的重要性,是魏晋个体觉醒思潮的产物。
同时认识到了作者创作个性的不同决定了文章风格的不同。
但把创作个性看成是“不可力强而致”,则有神秘化的倾向。
2、才。
唯通才能备其体。
四、价值论。
1、社会意义。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2、个体意义。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对当时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评价,这种分析和评价 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还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 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如重视人情、强调文以载道等思 想,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 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逐渐 从文学创作中分离出来,成为一 门独立的学科。这种独立性对后 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使得文学批评更加专业化、系统 化。
促进了文学理论的发 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不仅 对作品的评价和鉴赏有所涉猎, 还对文学的本质、功能、风格等 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后世的 文学理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 资源。
对世界文学批评的贡献与影响
01
提供了独特的批评视角和方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不仅关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还关注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种独特的批评视角和方法为 世界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02 0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丰富了世界文学批评的宝库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 宝,也是世界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丰富了世界文学 批评的宝库。
详细描述
《文心雕龙》由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全书共50篇,分为“文”和“心”两部分,系统地论述了 文学的本质、起源、功能、文体、创作、批评等方面,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品》的诗歌批评思想
总结词
《诗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部重要的诗歌批评著作,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风格。
详细描述
玄学清谈的文学观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
第二节 曹植的文学批评思想
• 一 文学创作的动机——有感而发 • 他在《前录自序》中总结自己的创作是 “触类而作”。在《赠徐干》中曹植赞徐 干“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
二 文学的作用——垂世留名,“文 以驰志”
• 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 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 也,昔扬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 也,吾虽薄德,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 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 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 若吾志未果,吾道不 行,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 之衷,成一家之言。
三 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文义相扶”
• 《答明帝诏表》
• 奉诏[并见章殊兴,句句感 切;[哀动神明,痛贯天地。楚王
臣彪等闻臣为读,莫不挥涕。]
• 曹植在《前录自序》有较为完整表述:
• “故君子之作也,俨乎若高山,勃 乎若浮云。质素也如秋蓬,摛藻 (铺张辞藻)也如春葩。 ”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
• 第一节 曹丕《典论· 论文》的文学批评价值 • 一 文气说 • 曹丕在《典论· 论文》中谈到作家的创作个 性与作品的风格问题时提出“文气说”,他 指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 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 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四 文学价值论
•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年寿有 时而尽, 荣乐止乎其身, 二者必至之常期, 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 寄身于 翰墨, 见意于篇籍, 不假良史之辞, 不托 飞驰之势, 而声名自传于后。”(《典论· 论 文》)
• 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曹丕所以讲求提倡文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
串讲原文:
傅毅:当时名大,“文雅显于朝廷”,到大将军窦宪府做记室官。班固:弟班超妹班昭,兰台:东汉宫名,收藏王家图书典籍。下笔不能自休:文章拉杂、冗长。
从作家的才气体现的不同风格来说,作家才气、才性不同,贯注于文章中,则有不同的风格特点。
3、文气说。
“文以气为主”,气指才气、才性,作家精神上的气质、气度,不同才气、才性灌注于作品,则是文气,文气“清浊有体”,“巧拙有素”,体现为作品不同的风格特点,如王粲悲而不壮,曹植说他“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徐干擅辞赋,但有齐气,不明快;应瑒和而不壮,和顺而无气势等等,七子才气、才性不同,灌注作品即是文气各异,风格各异。丕以为文气是无法传授的,作为先天意义上的文气,自然无法传授。曹丕的“文气”说不同于孟子的“养气说”,因为孟子的养气主要指的是道德内容;也与刘勰的“养气说”有区别,《风骨》、《养气》诸篇认为气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由养而致的,而曹丕的“文气”则是先天的,“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其后论文气较有名的有韩愈的“气盛言宜”说;有苏辙论文气“文者,气之所形。”(《上枢密韩太尉书》)是对韩愈说法的发展,认为文气合一。
其时,作家们讲究文辞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文思的过程,作品的评品,文理的探求,显示出对文学艺术特性的自觉意识和追求;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与批评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第二节第一篇文论——《典论·论文》
一、曹丕及其《典论·论文》简介
曹丕(187-226)字子桓,操次子(长子昂),为太子,后任魏王,220年33岁做皇帝,称魏文帝。生于乱、长于军,娴习弓马、骑、射、剑术。丕出身于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家庭,从小爱读书,文化修养很高,即位后,要手下编重要著作定名《皇览》。他即位后,一反操的好权术,主张以智力定天下,较宽厚,以德化民,效法汉文帝,省刑罚、薄赋税、抑宦官,郭沫若称他是旧式明君的一个典型。丕实行九品官人法,把士族品到上品,阻碍了下层文人的晋升之路,发展到六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丕在政治上远不及在文学批评史上那么有影响。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其次,重视作家创作个性的体现。 随着强调社会性与共性的儒家经学的衰落和重 自然、重个性的道家玄学的兴起,一个个性觉 醒的时代已然到来。 这大大促进了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转变与繁 荣。 第三,重视文学创作自身规律与特点的研究。 这与玄学在魏晋南北朝期间得到广泛传播 关系 密切。
言、象、意的关系
论表现技巧
(1)在结构和布局上,必须安排好“意”和 “辞”,所谓“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2)重视“意”的主导作用:“理扶质以立 干,文垂条而结繁。” (3)提出艺术技巧的若干原则:“其会意也 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既音声之迭代,若五 色之相宣。” 构思巧妙、辞藻华美、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这些正是六朝文学在形式美方面的三个主要 追求。
《文赋》的影响
从总体上说,《文赋》开始体现了中国 古代文论论创作以道家为主、论功用以 儒家为主的儒道结合的文艺思想特征。 不仅《文心雕龙》是对《文赋》的全面 继承和发展,而且挚虞、李充的文体论, 沈约的声律论,萧统《文选》中的文学 观念,等等,都受到《文赋》的某种影 响。
第四节、永明声律论和文笔之争
《文赋》论文学的构思与创作
一、如何进行艺术构思,是《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 1.构思的前提条件:玄览、虚静的精神境界和知识学问的 丰富积累。此即《文赋》开篇提出的:“伫中区以玄览, 颐情志于典坟”。 “玄览”一词出自《老子》,河上公注谓:“心居玄冥 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它是指一种不受外物 及杂念干扰而能统观全局、烛照万物、思虑清明、心神 专一的精神状态。这是针对“意不称物”而提出的。 而针对“文不逮意”则要求作者通过广泛学习来汲取前 人的学识与艺术经验。
“文以气为主”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人”的自觉带来“文”的自觉:
文笔之分,纯文学的自觉。 “缘情”的主张大盛。 强调个性,“气”、“韵”、“神”等文 论概念都与作家个性相关。 对文学形式的考虑越来越多。
曹丕《典论· 论文》:
最早的一篇文学批评专论
文学的地位和价值:‚盖文章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年岁有时而终,荣乐止乎其身, 不若文章之无穷也。‛
《文心雕龙》
总论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 文体论二十篇:明诗、乐府、诠赋、颂赞、祝盟、铭
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 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
创作论十九篇:神思、体性、风骨、通变、定势、情
采、镕裁、声律、章句、丽辞、比兴、夸饰、事类、练字、 隐秀、指瑕、养气、附会、总术
批评论五篇:时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 序志
《文心雕龙》的理论贡献:
初步建立了发展的文学史观; 阐发了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从创作的各个环节总结了丰富的文学创作 经验; 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钟嵘《诗品》: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反对用典:‚ ‘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
‘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 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
反对声病说:蜂腰鹤膝,仆病未能;双声叠韵,
里俗已具。
对文学与现实生活关系的看法; 对诗歌内容与形式统一完美的要求。
文学选本:
[梁]昭明太子萧统编《昭明文选》 [陈]徐陵编《玉台新咏》
Hale Waihona Puke 二、关于写作技巧,如剪裁:‚苟铨衡之所裁,固应绳其必当 ‛。 警句:‚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 独创:‚必所拟之不殊,乃暗合乎曩篇。虽 杼轴于予怀,怵佗人之我先。‛‚谢朝华于 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不可过于短小而空泛:‚或托言于短韵,对 穷迹而孤兴。俯寂寞而无友,仰寥廓而莫承。 譬偏弦之独张,含清唱而靡应。 ‛ 不可庞杂而不统一:‚混妍蚩而成体,累良 质而为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的基本框架与理论体系
基本结构: 全书凡 50 篇,前25篇为上篇,论文之纲领; 后25篇为下篇,论文之眉目。 其中上篇之前五篇,即《原道》《征圣》《宗 经》《正纬》《辨骚》为“文之枢纽”,即全书的 总纲。 一般认为《原道》《征圣》《宗经》三篇为根 本纲领,《正纬》《辨骚》为一般性纲领。
“文笔”之辨,后世仍聚讼纷纭,但不脱南朝“文笔 说”窠臼,基本沿袭刘勰与萧绎二说。
二、
四声八病:沈约论声律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483一493)。这是 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永明年间,一场声势 浩大的声律运动兴起,沈约等不失时机地创立了 汉语声律之学,开创了以讲究对偶与格律之美为 特色的永明体,使中国古典诗歌从此走上了律化 之路。这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八病
第一,平头,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 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 犯者名为犯平头。 第二,上尾,五言诗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名 为上尾。 第三,蜂腰,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 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 第四,鹤膝,五言诗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 言两头细,中央粗,似鹤膝也,以其诗中央有病。 第五,大韵,五言诗若以“新”为韵,上九字中更 不得安“人”、“津”、“邻”、“身”、“陈”等字。 既同其类,名犯大韵。 第六,小韵,称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名为犯小 韵病也。就是说,一韵之内,韵脚之外的九字内不得有 叠韵、同声调之字,否则就犯小韵病。
八病
第七,傍纽,沈约称之为“大纽”,是指五言诗一 句之中有“月”字,更不得安“鱼”、“元”、“阮”、 “愿”等之字,此则双声,双声即犯傍纽。纽者,相当 于宋元以后等韵学所谓“字母”,即现代汉语音韵学中 所谓“声母”。 第八,正纽,沈约称为“小纽”。正纽者,五言诗 “壬”、“枉”、“任”、“人”四字为一纽,一句之 中,已有“壬”字,更不得安“枉”、“任”、“人” 等字,否则,就犯正纽之病。正纽,谓两句之内有隔字 双声,如“壮哉帝王居,佳丽殊百城”,其中 “居”“佳”双声,“殊”“城”双声。 “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为声调之病; 大韵、小韵、正纽、傍纽,为声母、韵母之病。合而言 之,八病乃声韵之病,充分体现出沈约等南朝永明体诗
“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为声 调之病;大韵、小韵、正纽、傍纽,为声 母、韵母之病。合而言之,八病乃声韵之 病,充分体现出沈约等南朝永明体诗人及 批评家们对诗文声韵之美的热烈追求。
(三)声律论的意义与影响
l.永明声律论崛起之后,研究者风起云涌, 周颙以降,王融以往,声谱之论郁起,病犯之 名争兴,家制格式,人谈疾累,形成了一股声 病热。极大地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繁荣发展, 在汉语音韵史上具有开拓意义,是汉语音韵学 的一场革命。
张少康《文心雕龙新探》认为《文心雕龙》的文学理 论体系,主要有以下十三个问题: (1)原道论:论文学的本质与起源; (2)神思论:论文学的构思与想象; (3)隐秀论:论文学形象的特征; (4)物色论:论文学创作的主观与客观; (5)体性论:论文学的风格; (6)风骨论:论文学的精神风貌美与物质形式美; (7)通变论:论文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 (8)情采论: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 (9)文体论:论文学的体裁与种类; (10)文术论(上下):论文学的写作技巧; (11)时序论:论文学发展与时代的关系; (12)知音论:论文学的欣赏与批评; (13)折衷论:论《文心雕龙》的研究方法;
3.随着永明体的崛起与中国律诗绝句的繁荣发 展,中国诗歌走上了律化之路。所谓诗歌国度之 誉,实际上是律诗、绝句等格律诗的王国。因此, 永明声律运动以后,声律成为诗歌创作和文学批 评的准则与标准之一。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诗学 批评,注重格律形式,以格调声韵为法,强调诗 歌的艺术形式之美与音律和谐之美,皆源于永明 声律论。
名词:四声八病
沈约《宋书· 谢灵运传论》中提出的声律理论。 在沈约之前,我国诗歌的节奏美一直是建立在自 然基础之上的。沈约利用前人及当时人关于声韵 研究的成果,将之运用于诗歌的声律,正式提出 了“四声八病”说。所谓“四声”即:“夫五色 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 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 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八病”就是写诗常犯 的八种声律方面的毛病:平头、上尾、蜂腰、鹤 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一)永明声律论的兴起 永明年间,一场声势浩大的声律运动勃然兴起,究其 原因有三: 其一,汉语诵读本身所具备的抑扬顿挫的节奏之感, 乃是永明声律论得以产生与发展的自然基础。汉语由方 块汉字组成,重训诂,重声训,四声调类是汉语本身所 固有的。先秦汉语中就有声调。据北师大俞敏《古四声 平议》一文算,《易· 上经》2064个字,其中平声912(占 44%)、上声426(占21%)、去声353(占17%)、入声373(占 18%) 。古人诵书,本注意抑扬顿挫,声音悦耳动听。 《续晋阳秋》载,东晋袁宏讽咏《咏史》诗,而为谢尚 所激赏,称其“声既清会,辞又藻拔”。南朝讲舍, 《梁书》本传称之“善诵书,背文讽说,音韵清辩”。 可见古人早就注重诵读的声音之美。
名词:永明体
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483~493)形成的一种诗体、 诗风。这一诗体严格遵守“四声八病”说,要求 写诗必须做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 轻重悉异。”其特点是:平仄协调,单韵铿锵,词 采华丽,对仗工整,体裁短小,是我国格律诗的 开端,对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影响很大。谢朓抒发 仕途坎坷之情和描写秀丽景色的诗作,清新流丽, 并不严格遵守沈约的声韵格律,他是这种诗体成 就最高的诗人。
(1)从文章形式入手划分 “文”“笔”:
以有无韵者区分文笔,乃南朝人习惯说法。刘勰 《文心雕龙· 总术》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 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镜秘府论》 西卷《文笔十病得失》引《文笔式》云:“制作之 道,唯笔与文。文者,诗、赋、铭、颂、箴、赞、 吊、诔是也;笔者,诏、策、移、檄、章、奏、 书、启等也。即而言之,韵者为文,非韵者为 笔。”
刘勰编定的上篇首论文学本体,以《原道》为核 心,总论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总原则,统领全 书的思想内容和文学理论批评体系;次论文体, 按文笔之别,以十篇论“文”的十六种文体,以 十篇论“笔”的十八种文体。一般而言,此种编 排体例,本身就体现了刘勰的文学观念与美学思 想,是《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的表现。下编 二十五篇,除《序志》一篇为序跋之外,其余二 十四篇则为创作论与批评论。 所以,刘勰《文心雕龙》的整个文学理论批评体 系,大凡由本体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 大系列构成。
第五讲:“自觉的”魏晋南北朝 文学理论批评(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南朝文笔之争; 2、沈约“四声八病”声律论。
一、文笔之争:南朝文体分类批评
文笔之争,是南朝关于文体分类引发出的一场辩论。 它在中国文体分类学的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文”与“笔”对举,源于汉人关于“文学”、 “文章”的性质和形式之别而加以区分。汉代,凡具有 文学性质的作品,一般统称为“文”或“文章”。随着 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批评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各种文体 的辨析,日趋精细,于是产生“文”“笔”的区分。据 现有史料,文笔之分最早始于刘宋初年。范晔《狱中与 诸甥侄书》、沈约《宋书· 颜竣传》均有“文”“笔” 对举之述,称颜延之最早将“文笔”析之为二。之后, 文学批评家开始把中国文体划分为“文”与“笔”两大 类。但具体划分的依据、标准各自有差异:
八病
至于四声如何运用于诗文创作,则沈约又 有“八病”之说。《南史· 陆厥传》云:“(沈) 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为四声,以 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 只言及“平头”等四种病。所谓“八病”, 是据宋人李淑《诗苑类格》与魏庆之《诗 人玉屑》所载而定的,《文镜秘府论》西 卷“文二十八种病”与“文笔十病得失” 亦包括了沈约所言八病。
2.以“四声八病”为主的永明声律论,力 求诗文创作做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 中,轻重悉异”,特别是“八病”之说,或失之 烦苛,或不够完整,难以遵行,但其强调音韵和 谐变化之美,则深化了对汉语语言内部规律的探 寻,在诗歌的格律化之路上迈出了一大步,使中 国诗歌的韵律呈现出一种新的体貌。永明新体诗 的诞生与发展,至唐初而衍变成为格律诗,并由 此而产生了四六文、联语等文体,实现了中国诗 歌艺术由古体诗向近体诗的改革。
其二,印度梵音的传入与佛经翻译之风是永明声律 运动勃兴的催化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梵语是拼音文字,注重音节的组合,故梵语诗律分为波 哩多(有规则组合)和阇底(瞬间有规则组合)二种类型。 宋人郑樵《通志· 艺文略》说:“切韵之学,起自西域, 旧所传十四字贯一切音,谓之婆罗门书。”郑氏所谓 “切韵之学”,就是拼切字音之法。 东汉之世,梵语以佛经东传为媒介传人中国。翻译佛经, 研习梵字,于是梵音之风日盛,从佛徒僧侣到士族文人, 多以梵音为尚。这就是说,曹植曾经深研梵音之学,并 启迪时人,传习了42个梵音字母。谢灵运曾根据梵文十 四音,传习梵文字母。当时,“婆罗门50字母”,通过 佛经翻译,在中国广为传播,使等韵之学应运而生,引 起了中国汉语音韵学的一场革命,为永明声律运动奠定 了广泛的基础。
(2)从文章性质入手划分: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 立言》说, “古人之学者有 二”,是指“通圣人之经”之儒与“止于辞赋”之文。 前者属于学术的范畴,后者属于文章的范畴。 所谓“今人之学者有四”,指:①墨守五经章句之儒; ②博穷子史而不能通其理之学者;③擅长“笔”之作 者;④擅长“文”之作者。前二者属于学术范畴,后 二者属于文章的范畴。这种“文”“笔”之辨,已不 是从形式上按有韵、无韵来区分,而是从作品本身的 性质上指出“文”“笔”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