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在古文中的用法

合集下载

古文中字的用法和含义不相同

古文中字的用法和含义不相同

古文中字的用法和含义不相同一、古文中字的多义用法与含义演变在古代的文字表达中,一个汉字往往承载着丰富而多样的含义。

这些字所包含的意义随着时代的推移,经历了语言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因此,在古文中,同一个字可能会有不同的用法和含义,这给我们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1 同音异义——多音字在古文中的运用在现代汉语中,许多汉字都有多种不同的读音。

这种情况在古代更为常见。

以"行"为例,它既可以读作“háng”,表示走动;也可以读作“xíng”,表示做事或者进行某个行动。

类似地,“自”既可以读作“zì”,表示自己;也可以读作“zì”,表示原因或理由。

“马”可读作mǎ、mā等。

这些同一个字有着不同读音、并衍生出不同的含义与用法,在研究和理解古文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此外,并非每个字都具备发音和意义上的多义特点。

一些字在古代语境中,可能只有单一的读音和含义。

因此,在阅读古代文献时,我们应该具备辨识多音字和单音字的能力,并且了解它们各自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一、2 多义词汇——一个字的引申与转变除了同音异义外,古文中还存在着许多多义词汇。

这些词汇经过长时间使用和演变后,发展出多个引申意义,并逐渐形成固定的用法。

以"心"为例,它除了表示人体器官外,在古代的文献中还常常被用于描述人的内心、思想或者感情状态。

类似地,“言”既可以表示说话,也可以引申为文章、言论等意思。

在古代文献中,“子”也是一个常见的多义字。

它除了作为亲属关系中的称呼外,还可以指示年龄、品质或事物之类。

“天”也如此,在不同上下文中可以表示范围广泛、包罗万象。

这些例子表明,古代文字在表达时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引申与转变。

二、古文中字形与用法符合古代文化背景古代汉字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的过程。

在古代文献中,字形和用法往往体现着当时社会、历史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

“苟富贵,无相忘”中“相”字释义考辨

“苟富贵,无相忘”中“相”字释义考辨

《陈涉世家》一文,见于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第16课,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

节选部分,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在生动再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即大泽乡起义以及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的同时,也成功地塑造了陈胜这一农民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形象,表现了其远大的抱负和远见卓识以及在关键时刻显示出的非凡谋略和领导才能。

因此,该文在促进学生更为真实地认识我国古代历史、更为真切地感受《史记》这一文学奇葩的魅力、更为深刻地体会文言文的艺术价值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此,准确释义文中各个古词就变得尤为必要了。

对于文中“苟富贵,无相忘”一句中的“相”字,现行的大部分教材和工具书,都将其释义为“相互”。

如《教师教学用书》(九年级语文上,苏教版)对“苟富贵,无相忘”一句便给出了如下解释:“如果有一天我们大家富贵了,不要相互忘记”,再如《教师教学用书》(九年级语文上,人教版)、《古代汉语》(上)(郭锡良等编)及 《古代汉语字典》也不约而同地将“苟富贵,无相忘”中的“相”解释为“相互”这一义项。

此种释义方法,看似并无不妥之处,但细细斟酌后,笔者发现,事实上,将“苟富贵,无相忘”一句中的“相”解释为“互相”尚有许多有待商榷的地方的。

笔者拙见,将“苟富贵,无相忘”一句中的“相”字翻译为偏指一方做倒置宾语的第二人称代词“你”或“你们”,更符合《陈胜世家》节选部分和全文的文意,即“苟富贵,无相忘”一句应被翻译为“如果有一天富贵了,(我)不会忘了你(们)”。

由于“苟富贵,无相忘”释义分歧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我们对于“相”的解释不同而造成的,且“相”字也是一个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古词,故本文中,笔者将对“相”字的义项群先做一个简要的分析,而后再进一步讨论“苟富贵,无相忘”一句的翻译问题。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早期甲骨文阶段,“相”字的写法为“”,象征着“古人爬上高树远眺侦查”。

之在古文里的用法和意思

之在古文里的用法和意思

之在古文里的用法和意思一、引言古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其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字就是「之」。

在古文中,「之」有着丰富多样的用法和意思。

本文将从使用场景、语义特点及常见搭配等方面,详细探讨「之」在古文里的用法和意思。

二、多种用法与语义1. 代词:作为代词,「之」常表示所属关系或指称前面出现过的事物或人物。

例如,《论语·述而》中提到了孔子对于“学”的评价:“学而时习之。

”这里的「之」指代前面提到的“学”,表示后续需要进行时时刻刻地学习。

2. 连接助词:在句子中,「之」可以作为连接助词起到连接上下文、衔接逻辑关系的作用。

例如,《毛泽东选集》中有这样一句话:“女扮男装,女扮童装者,两者似乎无可以分别者耶?”这里的「之」表示了两种不同情况之间的联系。

3. 动词后置定语:当「之」跟随在动词后面时,常表示动作结果或者进一步补充说明。

例如,《木兰诗》中写到:“吾闻玉塞事,不为草木知。

”这里的「之」修饰了“玉塞事”,表达了木兰所听到的、与草木无法知晓的秘密。

4. 时间副词:在时间副词前加上「之」,可以表示将来时。

例如,在《金瓶梅》中有这样一句话:“以后未回递还之日也。

”这里的「之」加在“以后”前,强调了行为发生的时间是在将来。

5. 介词:将「之」作为介词使用时,常有表示方向、动作目标等含义。

例如,《红楼梦》中写到:“投墙年纪正青春矣……倚门之老求偶者众。

”这里的「之」引导了目标短语“老”,指明求婚者要找年轻貌美的女子。

三、常见搭配1. 雅称:在古文中,“之”与一些雅称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例如,“家居贵胄,品行端峻者,请以宓子姜先生推齐何孺子、曾参之乡望季弊篇甲。

”这里用「之」和雅称“先生”相呼应,突出了推崇的态度。

2. 动词搭配:在句子中,「之」常与某些特定的动词连用,形成固定搭配。

例如,“夫救人者易救其定矣,而能自济之者则稀。

”这里的「之」与“自济”搭配使用,表示能够解决自己困境、克服困难。

古诗文中15个常用文言虚词用法

古诗文中15个常用文言虚词用法

古诗文中15个常用文言虚词用法古诗文中15个常用文言虚词用法素材来源/网络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之”的法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郕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事件)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勾践灭吴》,代词,他们) 与坐谈,问之客曰。

(《邹忌讽齐王纳谏》,代词,这件事)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滕王阁序》)(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中学古诗文之词类活用总结(名词作动词之二)

中学古诗文之词类活用总结(名词作动词之二)

中学古诗文词类活用总结(名词作动词之二)1、遂命酒.(出自《琵琶行》)名词“酒”受助动词“命”修饰,用作动词:摆酒席。

2、微风鼓.浪(出自《石钟山记》)名词“鼓”带宾语,用作动词:鼓动,激起。

3、而此独以钟名.(出自《石钟山记》)名词“名”出在谓语的位置上,用作动词:命名。

4、但二月草已芽.(出自《梦溪笔谈》二则)名词“芽”受副词“已”修饰,用作动词:发芽。

5、未花.时采(出自《梦溪笔谈》二则)名词“花”受否定副词“未”修饰,用作动词:开花。

6、如平地三月花.者(出自《梦溪笔谈》二则)特殊的指示代词“者”的前面一般只粘附动词而不粘附名词,名词“花”放在“者”字前面,用作动词:开花。

7、深山中则四月花.(出自《梦溪笔谈》二则)名词“花”充当主语“平地三月花者”的谓语,用作动词:开花。

8、诸越则桃李冬实.(出自《梦溪笔谈》二则)名词“实”充当“桃李”的谓语,用作动词:结实。

9、则粪溉者先芽.(出自《梦溪笔谈》二则)名词“芽”充当主语“粪溉者”的谓语,用作动词:发芽。

10、则后种者晚实.(出自《梦溪笔谈》二则)名词“实”充当主语“后种者”的谓语,用作动词:结实。

11、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出自《梦溪笔谈》二则)名词“名”修饰一般不受名词修饰的代词“之”,用作动词:命名。

12、原.其理(出自《梦溪笔谈》二则)名词“原”带宾语“其理”,用作动词:推究。

13、以旌.其所为(出自《五人墓碑记》)名词“旌”带宾语“其所为”,用作动词:表彰。

14、去今之墓.而葬焉(出自《五人墓碑记》)连词“而”一般只连接两个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墓”由连词“而”与动词“葬”连接,用作动词:修墓。

15、其疾病..而死(出自《五人墓碑记》)连词“而”一般只连接两个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疾病”由连词“而”与动词“死”连接,用作动词:生病。

16、为之声.义(出自《五人墓碑记》)名词“声”带宾语“义”,用作动词:伸张。

17、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出自《五人墓碑记》)特殊指示代词“者”的前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抚”粘附在“者”的前面,用作动词:出任巡抚。

陈太丘与友期行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文言文翻译及原文1. 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翻译和字词翻译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

注释元方:即,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县名;长,长官。

古代常以地名称其官长。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至:到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

舍,丢下;去,离开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假字,通“否”。

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回头看。

信:诚信,讲信用。

时年:这年(那时)。

非:不是。

相委而去: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委,丢下,舍弃。

而,表示修饰。

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惭:感到惭愧。

礼:礼貌。

不:不,“不”通“否”,语气词,无意已去:已经离开。

哉:助词,语气词,并无实际意义。

曰:说则:就是信(则是无信):信用古今异义词1.去古意:离开今意:到、往2.委古意:丢下、舍弃今意:委屈、委托3.顾古意:回头看今意:照顾通假字1、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ou(三声)表示否定。

“相”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详解

“相”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详解
穿青色衣领的学子,寄托着我悠长思慕之心。就是因为渴慕贤才,焦虑吟沉直到如今, 鹿儿嗷嗷鸣叫呼唤朋友,共享原野上找到的艾蒿。我有了尊贵的贵宾,更会设宴鼓乐盛情款待。 清明如约的博学贤才,什么时候被我招来?我的忧虑发自内心,日日夜夜都不会断绝, 有劳您走过阡陌小路远道跋涉,枉驾来致意问候我。久别重逢欢宴畅谈,感念您还结记着旧日的恩情。

1、副词
一、读xiànɡ。 (一)动词
1、(会意。从目,从木。本义:察看;仔细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看”、“观察””看相” 等。如现代语中的相面、相术(指观察相 貌,预言命运好坏的方术)。

在文言中的用法 例如:
① 大丈夫相时而动。(曹雪芹•《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大丈夫要看好时机行动。
③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蒲松龄•《狼》) ——狼不敢上前,只是瞪着眼睛朝着他(屠夫)。
④ 杂然相许。 (列子•《愚公移山》) ——全家人都赞同他的移山主张。
⑤ 相委而去。——《世说新语·自新》 ⑥ 噪而相逐。(相逐,追逐他。相,特指代词,单指毛一鹭。)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二、读xiāng (一)副词。它主要有三种类型。 3.表示动作行为是由几个主体共同发出的,常和“相与”连用。相当

——儿童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②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二、读xiāng
(一)副词
2.表示动作行为一方偏指(涉及)另一方。 实际上起代 词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你”、“他”、 “她”、“它”等意思。

B 表示偏指第二人称“你”,表对称。例如:
二、读xiāng
(一)副词
2.表示动作行为一方偏指(涉及)另一方。

中学古诗文之词类活用总结(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中学古诗文之词类活用总结(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中学古诗文之词类活用总结(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一、使动用法(一)名词的使动用法1、人在室中,极.目四望(出自《观巴黎油画记》)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到极点。

2、汗.牛塞屋(出自《黄生借书说》)汗,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流汗。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出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域,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定居。

4、以膏泽..斯民(出自《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到好处。

5、人各自利.也(出自《原君》)不敢自利.(出自《原君》)人各得自利.(出自《原君》)利:使……得到利益。

名词的使动用法。

6、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出自《病梅馆记》)病,名词使动用法:使……生病。

7、陡者级.之(出自《游黄山记》)级,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级。

8、举疾.首蹙頞(出自《庄暴见孟子》)疾,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疾,使……痛。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出自《乐羊子妻》)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污,玷污。

2、复还终.业(出自《乐羊子妻》)终,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终,修完。

3、郎诚见完.与恩.(出自《童区寄传》)形容词“完”与名词“恩”一起带前置的宾语“见”,用作动词。

完,使动用法:使……完好;保全。

恩,施与恩德;待……好。

4、则不快.吾意(出自《大铁椎传》)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出自《陋室铭》)形容词“乱”,动词“劳”均为使动用法:使……乱,扰乱;使……劳累。

6、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出自《核舟记》)“竖”是形容词,其性质是主语使宾语具有的,用作使动:使……竖,竖起。

7、凄.神寒.骨(出自《小石潭记》)凄,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8、食之不能尽.其材(出自《马说》)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9、而独不足.子所乎(出自《卖柑者言》)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足,使……满足。

10、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出自《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作者:不详时间:2012-4-7 23:36:43 来源:会员原创人气: 443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

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吾:吾与汝毕力平险余:余闻而愈悲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予:予观夫巴陵胜状谦称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

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自称其名。

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自称低贱的身份。

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

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注意“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

如: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卬(áng)”,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臣”是春秋战国时的人自称。

后来则变成臣子的自称了。

第二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

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汝:汝是大家子尔:尔等若:若属皆且为所虏尊称“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您”。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建传》)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例如: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

(《孟子•滕文公下》)3、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修辞的翻译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修辞的翻译

文言文常见修辞的翻译班级姓名 _________________一、比喻的翻译1、明喻仍译为明喻。

古文中的明喻一般与现代汉语的使用习惯相同,所以直译就行了。

例:(1)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

(《冯婉真》)译文:“像猿猴一样剽悍敏捷”。

(2)火烈风猛,船往如箭。

(《赤壁之战》)译文:“船像箭一样往前冲”。

2、暗喻用了比喻词的,仍译为暗喻不用比喻词的,译为明喻。

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译文: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

(2)古来万事东流水。

译文: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去的流水一样。

(3)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译文:秦王有像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

3、借喻译为它所比喻的事物,即把喻体还原成本体。

例:(1)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过秦论》译文:在北边筑起长城来把守边疆。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归园田居》译文:误入污浊的官场,一误就是三十年。

二、借代的翻译古今汉语在借代的使用上差别很大,如果把借代直译过来,会让人感到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借代应意译,译为它所代替的人或物。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译文:做官的人见识浅陋,不能做长远的打算。

2、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指南录后序》译文:考虑到元军也许还能够用言语来打动。

3、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译文:魏忠贤也迟疑不决,害怕正义,篡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

4、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鸿门宴》译文:沛公承受不住酒力,不能前来告辞。

5、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六国论》译文: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杀害,赵国成了秦国的一个郡。

三、夸张的翻译1、状态、程度方面的夸张,仍译为夸张,前面加上“像要”或“快要”。

例:(1)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蔺相如于是拿着和氏壁退后站在那里,靠在柱子上,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

(2)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

《促织》译文: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空着,就急得快要出不来气,说不出话。

2、数量方面的夸张,可把数量词换成表示“多”“高”“大”等副词、形容词例: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必考点及答题技巧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必考点及答题技巧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必考点及答题技巧2018-03-31课外文言文阅读在中考语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不少同学苦不堪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理一理课外文言文怎么考怎么答!常考课外文言文主题有写人记事和讽谏劝说。

先来两道题感受下(文末附翻译):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写人记事类)申不害者,郑之贱臣也,学黄、老、刑名,以干昭侯。

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

申子尝请仕其从兄,昭侯不许,申子有怨色。

昭侯曰:“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

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已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请乎?子尝教寡人修功劳,视次第;今有所私求,我将奚听乎?”申子乃辟舍请罪曰:“君真其人也!”(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二》)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答: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内修政教(整治、整顿)(2)终申子之身(去世)(3)申子尝请仕其从兄(曾经)(4)申子有怨色(脸色或表情)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申不害者马之千里者B.以干昭侯皆以美于徐公C.我将奚听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D.申子乃辟舍请罪曰乃入见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

答:我之所以向你学习,是打算用来治理国家的。

5.请简要说说文中的韩昭侯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答:①知人善用;②明法度;③善于说理;④坚持原则。

(答出两点即可)6.简要谈谈你对文中“修功劳,视次第”的理解,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答:按照功劳的大小来封赏等级。

这样做有助于维持君王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安定。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讽谏劝说类)后唐庄宗猎于中牟,践蹂民田,中牟令当马而谏。

庄宗大怒,命叱去斩之。

伶人敬新磨率诸伶走追其令,擒至马前。

数之曰:“汝为县令,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奈何纵民稼穑,以供岁赋,何不饥饿汝民,空此田地,以待天子驰逐?汝罪当死,亟请行刑!”诸伶复唱和,于是庄宗大笑,赦之。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必考点及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必考点及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必考点及答题技巧课外文言文阅读在中考语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不少同学苦不堪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理一理课外文言文怎么考怎么答!常考课外文言文主题有写人记事和讽谏劝说。

先来两道题感受下(文末附翻译):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写人记事类)申不害者,郑之贱臣也,学黄、老、刑名,以干昭侯。

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

申子尝请仕其从兄,昭侯不许,申子有怨色。

昭侯曰:“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

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已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请乎?子尝教寡人修功劳,视次第;今有所私求,我将奚听乎?”申子乃辟舍请罪曰:“君真其人也!”(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二》)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答: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内修政教(整治、整顿)(2)终申子之身(去世)(3)申子尝请仕其从兄(曾经)(4)申子有怨色(脸色或表情)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申不害者马之千里者B.以干昭侯皆以美于徐公C.我将奚听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D.申子乃辟舍请罪曰乃入见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

答:我之所以向你学习,是打算用来治理国家的。

5.请简要说说文中的韩昭侯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答:①知人善用;②明法度;③善于说理;④坚持原则。

(答出两点即可)6.简要谈谈你对文中“修功劳,视次第”的理解,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答:按照功劳的大小来封赏等级。

这样做有助于维持君王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安定。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讽谏劝说类)后唐庄宗猎于中牟,践蹂民田,中牟令当马而谏。

庄宗大怒,命叱去斩之。

伶人敬新磨率诸伶走追其令,擒至马前。

数之曰:“汝为县令,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奈何纵民稼穑,以供岁赋,何不饥饿汝民,空此田地,以待天子驰逐?汝罪当死,亟请行刑!”诸伶复唱和,于是庄宗大笑,赦之。

文言文字词解释

文言文字词解释

文言文字词解释文言文字词一,【而】;一,用作词词。

,表示列词系并。

一般不词~有词可词词“又” 。

1蟹六而二~非蛇词之穴无可寄者;《词》,?词词词词而崔嵬~一夫词~万夫莫词;《蜀道词》,跪螯学当?北救词而西却秦~此五之伐也;《信陵君符救词》,霸窃?,表示词词词系。

可词词并且或而且。

2\"\"\"\"君子博而日省乎己。

;《词》, ?楚词王词而信词词~遂词词;《屈原列词》,学参学?回词日词以西峰~或得日~或否~词词色~而皆若词;《登泰山词》,皜?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山词》,禅?,表示承接词系。

可词词就接着~或不词。

3\"\"\"\"故舍汝而旅食京词~以求斗斛之;《词情表》,?置之地~拔词撞而破之。

;《词词宴》,禄?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词词》,?,表示词折词系。

可词词但是却。

4\"\"\"\"青青学国~取之于词~而于词;《词》, ?有如此之词~而词秦人词威之所劫;《六词》,?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词情表》,?,表示假词词系。

可词词如果假如。

5\"\"\"\"词君而有意~瞻予词首可也。

;《词婉词》,?死而有知~其何;《祭十二文》,几离郎?,表示修词词系~词接词。

可不词。

即状6吾词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词也;《词》, ?然鼓之~兵刃接~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也》,跂学填既弃国?词王按词而曰,“客何词者,”;《词词宴》,跽?,表示因果词系~7余亦悔其之而不得夫游之词也;《游褒山词》, ?表词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词》,随极禅?,表示目的词系~8词立词词~而望幸焉;《阿房词词》, ?籍吏民~封府词~而待词;《词词宴》,将?;二,通“词”~用作代词~第二人~词词称你的~偶词也作主词~词词你。

\"\"\"\"而翁词~自汝词算耳;《促词》, ?词每词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词;《词脊词志》,与?;三,通“如”,好像~如同。

以在古文中的意思

以在古文中的意思

以在古文中的意思
1、因为,由于: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2、而,来。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

3、把,拿,用。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4、以为,认为。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5、凭,靠。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6、按照,依照。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7、根据。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
10、在。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逆以煎我怀。

12、为。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13、通“已”,止。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

与在古文中的用法相同的句子有

与在古文中的用法相同的句子有

与在古文中的用法相同的句子有一、在古文中的用法相同的句子意味着什么?二、如何使用与在古文中的用法相同的句子?一、在古文中的用法相同的句子意味着什么?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独特而美丽的表达方式。

这些表达方式不仅是语言艺术的体现,更承载了丰富深邃的思想内涵。

使用与在古文中相同的句式和结构能够增添我们写作或口语表达时的韵味与格调。

这种用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延续至今。

首先,使用与在古文中相同的句子可以激发读者对于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价值观念的兴趣。

许多经典名篇都以其独特而优美的言辞著称,通过保留其特有之处,我们可以将这些优秀作品延续至今,让读者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

其次,在写作或口语表达时使用与在古文中相同的用法也能够使人们产生共鸣并加深理解。

由于这些用法经过了长期时间和无数前人的实践,其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已经成为大家所熟知的一部分。

因此,在适当的场景下运用这些句型和结构,能够迅速引起读者或听众的共鸣,并加深他们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最后,使用与在古文中相同的句子也可以锻炼我们对中文语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因为古代文学作品常常要求使用特定的词汇、句式和辞藻,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并学习这些表达方式,才能正确地进行创作或口语表达。

这种锻炼有助于提升我们对于中文表达的敏感性和技巧性,使我们在写作时使用更加得体、精准的语言。

二、如何使用与在古文中的用法相同的句子?1.灵活运用成语、俗语与典故:在适当的语境中使用成语、俗语与典故是一种增添文章色彩与禅味的好方法。

比如,“鹏程万里”、“斗转星移”等成语都可以增强文章或论述主题时的气势。

2.运用古风词汇:选择一些具有浓郁古风的词汇,能够为文章增加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神韵。

比如,“举案齐眸”、“翩翩起舞”等词语,都能使文章更具古风。

3.运用对仗句型:在写作时使用对仗表达方式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将同类型或相反意义的词语组合成对偶结构可以增强表达的艺术感。

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古文中相的用法是怎样的

古文中相的用法是怎样的

古文中相的用法是怎样的
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

古文相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古文相的用法,欢迎阅读
古文中相作为官名的用法
官名。

春秋末齐景公置左右相,相为官名始此。

古文中相译为交互;互相的用法
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小国寡民》
古文中相译为共同的用法
鲁孟孙、叔孙、季孙相勠力劫昭公——《韩非子·内储说下》
又如:上下相安
古文中相译为递相;先后的用法
死者相藉。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相传以为雁荡。

——宋·沈括《梦溪笔谈》
古文中相表自称的用法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古文中相表对称的用法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亲友如相问。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古文中相表他称的用法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聊斋志异·狼三则》
杂然相许。

——《列子·汤问》
古文中相表相差的用法
三王五霸,其所道不过爵禄,而功相万者,其所道明也。

——《商君书·错法》。

相在古文中的用法

相在古文中的用法

相在古文中的用法古文,是指在1954年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相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相在古文中的用法,欢迎阅读文章中相在古文中作为动词的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看”、“观察”等意思。

例如:① 大丈夫相时而动。

(曹雪芹•《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大丈夫要看好时机行动。

② 非相度不得其情。

(钱泳•《治水必躬亲》)——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

三.作名词用,读xiànɡ。

常作官名,或称呼,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宰相”、“丞相” “相国”或“相公”。

例如:①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宰相”、“丞相”等)难道是天生的吗?② 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还有像您(相公)一样痴的人呢!相在古文中作为副词的用法1.表示动作行为的交互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互相”或“相互”、“彼此”等意思。

例如:① 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沈括•《梵天寺木塔》)——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持,塔当然不会晃动。

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民歌•《木兰诗》)——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

③ 苟富贵,无相忘。

(《史记•陈涉世家》)——如果富贵了,可不要互相忘记。

④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吴均•《与朱元思书》)——百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2.表示动作行为一方偏指(涉及)另一方。

实际上起代词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你”、“他”、“她”、“它”等意思。

例如:① 儿童相见不相识。

(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② 杂然相许。

(列子•《愚公移山》)——全家人都赞同他的移山主张。

③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蒲松龄•《狼》)——狼不敢上前,只是瞪着眼睛朝着他(屠夫)。

④ 士别三日,即便括目相待。

(司马光•《孙权劝学》)——跟读书的人分别三天,就应该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之在古文中的六种意思

之在古文中的六种意思

之在古文中的六种意思之在古文中的六种意思有: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5、代词,这,那;6、虚用,无所指。

之在古文中的六种意思1之在古文中的六种意思1、到……去;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3、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4、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5、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6、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

“之”的解释还有很多,需要结合文章理解。

主要有:1、动词,指到……去。

如:《为学》:“吾欲~南海。

”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代指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

如:《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

”《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

”4、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

如:《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5、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

如:《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

”6、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

如:《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

”7、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

如:《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

”8、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劝学》:“蚓无爪牙~利。

”9、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

如:《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

”10、用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师说》:“句读~不知。

”11、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

如:《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

”12、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

如:《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在古文中的用法
古文,是指在1954年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相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整理的相在古文中的用法,欢迎阅读文章中相在古文中作为动词的用法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看”、“观察”等意思。

例如:
①大丈夫相时而动。

(曹雪芹•《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大丈夫要看好时机行动。

②非相度不得其情。

(钱泳•《治水必躬亲》)
;;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

三.作名词用,读xiànɡ。

常作官名,或称呼,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宰相”、“丞相”“相国”或“相公”。

例如:
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王侯将相(“宰相”、“丞相”等)难道是天生的吗?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还有像您(相公)一样痴的人呢!
相在古文中作为副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交互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互相”或“相互”、“彼此”等意思。

例如:
①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沈括•《梵天寺木
塔》)
;;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持,塔当然不会晃动。

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民歌•《木兰诗》)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

③苟富贵,无相忘。

(《史记•陈涉世家》)
;;如果富贵了,可不要互相忘记。

④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吴均•《与朱元思书》)
;;百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2.表示动作行为一方偏指(涉及)另一方。

实际上起代词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你”、“他”、“她”、“它”等意思。

例如:
①儿童相见不相识。

(贺知章•《回乡偶书》)
;;儿童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②杂然相许。

(列子•《愚公移山》)
;;全家人都赞同他的移山主张。

③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蒲松龄•《狼》)
;;狼不敢上前,只是瞪着眼睛朝着他(屠夫)。

④士别三日,即便括目相待。

(司马光•《孙权劝学》)
;;跟读书的人分别三天,就应该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⑤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柳宗元•《黔之驴》)
;;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东西。

这种用法,“相”常作动词宾语,且宾语放在动词前面,“相知”
就是“知相”。

3.表示动作行为是由几个主体共同发出的,常和“相与”连用。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共同”、“一同“一起“一块儿”或“交结”等意思。

例如:
①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一同而归。

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③你而今相与(交结)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
(吴敬梓•《范进中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