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第一课时优秀课件

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第一课时优秀课件
今义: 轻视或粗俗、低下
古义: 案件,官司 狱
今义: 监狱 古义:只指第二次 再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古义: 参与
又何间焉 间
1
今义: 中间或隔开,不连接
古义:指猪、牛、羊等祭品

牺牲玉帛 牺牲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 的生命,引申为丢弃某种利益。

弗敢加也
古义: 虚报、虚夸 加
单独
安身注释不 享有 凭 把
同“遍 答复 〞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普遍
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问:“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 〞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 我不敢单独专有,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答复说:“这是小恩小惠,没 有普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的。〞
背景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 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齐襄公即位后政令 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 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 君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 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 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 桓公。齐桓公起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鲁军 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 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 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小知识: 春秋时代的战争2
春秋时代的作战方式是车战:一车 四马,上乘三个甲士〔一人驾车,左右 各一〕,车后还有72步卒。击鼓是进攻 的信号。进攻时战车冲锋在前,步卒紧 跟其后。打败的一方往往离开车辙,人 仰马翻,落荒而逃。所以本文有“公与 之乘〞“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等 语。
请你指出“轼〞

曹刿论战第一课时

曹刿论战第一课时

21、曹刿论战[教材分析]:《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这一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教学本文,首先应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并要求学生积累文言重点词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其次应引导学生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选材,组材,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课堂教学应以诵读法贯穿始终,读读译译,想想品品,以读代讲,以品促读,让琅琅书声伴随课堂每一角落,让学生思考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全面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

把握文意;研读课文第一段,背诵第一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让我们通过长于记述战争的《左传》去了解鲁国取胜的原因。

二、资料助读:1.《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初中语文_曹刿论战(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曹刿论战(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曹刿论战》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1.了解战争文化和作品背景。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注重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积累。

【教学重难点】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难点)【教学方法】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3、积累法(解说:培养学生善于积累,勤于记录的习惯)【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战争文化1.请你记诵两条关于战争的古今名言★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诸葛亮★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毛泽东2.《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的人?孙武,春秋时期3.“千里走单骑”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它出自哪一部描写战争的著名小说?关羽,《三国演义》4.谜语猜与“军事”有关的成语。

(1)“神农布阵”;草木皆兵(2)“军事论文”纸上谈兵5.说一说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及相关人物。

•官渡之战巨鹿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一鼓作气释义:表示鼓起干劲, 一口气完成。

这个成语来自哪儿?让我们一同走进《曹刿论战》。

二.学习目标1.了解战争文化和作品背景。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注重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积累。

三.补充文体知识及背景1.《左传》简介《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史书。

曹刿论战(第一课时).ppt

曹刿论战(第一课时).ppt
曹刿论战Fra bibliotek《左传》
一 、简介《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 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 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 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具有很高 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合称“春秋三传”。
解“题”
主人公——曹刿
主要内容——论战 历史背景——齐鲁之
第二段:齐鲁长勺之战 的经过。 1 、本段主要写了哪两 件事?
击鼓、逐师。
2体现鲁庄公鄙的句子:
“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3 体现曹刿指挥正确的句 子:
“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三)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 已经 战胜,攻下 原因、缘故 句首发语词 衰竭、衰尽 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振作 第二次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庄公与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 勺摆开了阵势。庄公将要击鼓命令进 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国的军 队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曹刿说: “现在可以了。”齐国的军队大败。 庄公将要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 “还不行。”他下车观察齐军战车的 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 子前面的横木向远处眺望,说:“可 以追击了。”于是庄公下令追击齐军。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
为人所信服 赐福,保佑
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案件 即使 明察 根据实情判断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
尽心竭力。 类 可以凭借
从。”
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 不能被人神所信服,神是不会 赐福给你的。”庄公说:“大 的或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 查清,也会按照实情来判断。” 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 类事情,可以凭此来作战,如 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曹刿论战》PPT课件(第1课时)

《曹刿论战》PPT课件(第1课时)

精读课文
字词句式·古今异义
肉食者鄙 又何间焉
古义: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古义:参与 今义:挑拨使不和;离间
衣食所安
古义:指安身 今义:安定
精读课文
字词句式·古今异义
牺牲玉帛
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弗敢加也
古义:虚夸,夸大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助学资料
历史散文的三种体例
文学常识
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如?国语?和?战国策?。 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如?春秋??左传?和 ?资治通鉴?。 纪传体 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如?史记?。
预习思考
学习字词
曹刿 〔 guì〕
又何间焉〔 jiàn〕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曰:“可矣。〞 遂逐齐师。
副词,就,于是 追赶,追击
译文:鲁庄公正要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还不行。〞他向 下查看了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 国军队,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精读课文
已经 战胜
原因,缘故
鼓起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曹刿论战》PPT课件( 第1课时)
统编版 · 语文 · 九年级〔下〕
20.曹刿论战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 2.能够疏通文义,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理清行 文思路。〔重难点〕
新知导入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 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曹刿论战(第一课时)》教案

《曹刿论战(第一课时)》教案

《曹刿论战(第一课时)》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3.梳理故事情节。

学习重点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异义的差别。

学习难点理解词语古今异义的差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有很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他称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

二、资料助读1.《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

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

《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一、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

二、判断句式。

三、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及曹刿的战略思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法
教学设想
一、指导学生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然后进行课文分析。

三、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也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战略)和正确的方法(战术)等思想教育。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预习,研习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革命战争能取得胜利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概述,引入新课:革命战争能取胜的最根本原因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人民是基础,也是强大的后盾,这是战略;另外,也重视了各个战役的战术。

得当的战略战术是战争取胜的主要原因。

古代的军事家,在战略战术方面也很重视。

今天我们来读读我国《左传》中记载的《曹刿论战》,看看曹刿是怎样在这两方面论述战争的。

(板书课题)
二、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编者加的。

《左传》是根据我国春秋时代鲁国历史编写的编年史书。

作者据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

这部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的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题目是一个主谓短语,点明曹刿谈论战争是本文的中心。

三、听读朗读课文,疏通感知、全文。

四、指导预习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鄙间徧帛勺辙轼夫靡
2.解释下面的词语,并注意黑体词的古今含义:
师伐肉食者间鄙牺牲加信孚
属败绩既克夫一鼓作气狱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六、研习课文,背诵课文
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

3.选一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多媒体显示:
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

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

可以一战。

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
曹刿否定。

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多媒体显示:
七、布置作业
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

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牺牲玉帛小大之狱
作出牺牲越狱逃跑
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
以情动人忠于人民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情:实情;感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总结,指导练习。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翻译全文,重点句强调、强化。

二、学习新课(重点分析)
1.提问:(1)文中讲了哪些具体的事?(2)哪些详写?哪些略写?(3)以什么为线索?
(上面三个问题答完一个再答一个,学生边回答,老师边作如下板书。


2.提问:前面四件事为什么略写?后面三件事为什么详写?还有什么事没提到?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
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

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

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

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

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3.提问:我们写记叙文在材料剪裁方面要注意些什么?
(要求学生能答出:突出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起衔接、交待、照应作用的材料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不写。


4.根据以上的分析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1)提问。

①文章记叙了什么?(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史实。


②说明了什么?(要讲究正确的战略战术,战争才能取得胜利。


③表现了什么?(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2)让学生把上面分析回答的内容整理在笔记本上。

5.联系实际。

(1)古代战争要注意战略战术,现代战争也同样要讲究战略战术。

长勺之战是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毛主席很重视。

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评论了这次战争。

请同学们联系革命战争的实际,谈谈对战略战术的认识。

(2)不但战争要讲究战略战术,我们的学习、工作也得讲究战略战术。

请大家想想,谈谈这方面的认识。

(可以先几个人议论,然后发言)
三、复习巩固,指导作业
1.整理生字、重点词、几种句式。

2.自己做课后练习,有不懂的要提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