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本课在前几课的认知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四季的成因。许多学生对四季的成因有着错误的认识,较普遍的一个观点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本课则是让学生根据不同季节杆影变化的特点来推测地球所处的季节及四季的成因。在本课的探究中,要让学生明白,四季的成因与太阳直射或斜射有关,从而纠正了四季的形成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远近有关的错误认识。教学目的:
1、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2、能根据地球公转的特征做模拟实验,并做好记录。
3、在模拟实验过程中能收集证据,并根据证据进行推理。
4、从古代人们观察四季中杆影的长短这一现象,推想四季的形成与地轴的倾斜有关。教学重点: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小木棍(火柴或者大头针),地球公转、四季成因挂图等。
备注:
首先地球公转是南北半球的四季变化的原因,没有公转的黄道面和地轴的夹角,就没有南北半球四季之差;正是公转,使得南北半球接受光照在时间上造成受热角度不一样而引起温差;如夏天,地球地轴是倾向太阳方向,使得太阳直射北半球,这样大陆的温度因为太阳的直射受热迅速升温,加上日长夜短的原因,铸造了炎热的夏天;然而此时,南半球受热表面均是得到太阳的斜射,温度上升很慢,且日短夜长,刚刚温暖的气温很快到了夜里迅速下降,地面吸收的热量远比散发的多,久而久之(数日而已),便是寒冷的冬天。光照受热和受热面角度的问题,可以举个例子:早上的太阳光(照射角度小)没中午(照射角度接近90°)的强烈。反之,当地轴背向太阳方向时,南北半球的季节交替。
然而,南北半球交替的季节不尽相同,还与海陆面积有着重大关系,北半球陆地面积是南半球的2倍多,这样就从另一方面说明海洋面积的比例。有个常识,在夏天,海水的温度比陆地的温度上升得慢;冬天,海水的温度比陆地下降的也慢(因为水的热容量很大,是泥土的5倍,要使它变温,升温也慢,降温也慢),所以这也是南北半球的四季变化不一样的重要原因。
板书设计: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地球公转地轴倾斜
《一年为什么有四季》教学反思
这个学期我们研究的主题定为:培养学生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上教研课《一年为什么有四季》让我感受很深。
《一年为什么有四季》一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七课时。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本课在前几课的认知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四季的成因。许多学生对四季的成因有着错误的认识,较普遍的一个观点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本课则是让学生根据不同季节杆影变化的特点来推测地球所处的季节及四季的成因。在本课的探究中,要让学生明白,四季的成因与太阳直射或斜射有关,从而纠正了四季的形成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远近有关的错误认识。
这是一节非常有难度的课。正像教参考所说,学生对四季的成因有着错误的认识,普遍的观点认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在几个班教学中,反映的情况也基本如此,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成因的解释几乎是空白。如果按照教材先讲古人对四季的研究,接着模拟古人的做法进行实验探究,再归纳总结一年四季的成因,就缺少了探究的过程。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将教材进行了处理,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从生活感受入手,关注四季形成的问题:1、(出示四季图片)我们每年都要经历春夏秋冬,在不同的季节中,同学们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这四个季节在气温高低、湿度高低、降水多少、风向、影子长短等方面有哪些特征?2、正如同学们所说,春秋气候宜人,夏天炎热,冬天寒冷。四季交替,循环往复,年年如此。同学们想过没有,四季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拖出课题:为什么一年有四季?)3、我们已经知道,经历一个春夏秋冬,是多长时间呢?(1年)根据这一知识请你推测一下:四季的形成和地球的哪种运动有关呢?(和地球的公转有关)为什么呀?(地球公转是一年)4、冬天烤火时,距离火的远近不同时,人的感觉有什么不同?5、如果太阳就是这个大火炉,烤火的人就是地球,你会得出什么结论?6、与书上的图示作比较,我们的结论和书上的一致吗?哪个是正确的?7、引导学生探究太阳在公转轨道上所处的位置,以及地球大气层的作用。
二、设计实验验证。我利用四个充电手电筒和四个地球仪,将地球仪放置在对应的四个位置,并在南宁处用双面胶固定了一根火柴。实验前,我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上实验说明,让他们小组讨论:模拟实验需要观察的对象?实验时地球仪的位置应该怎么放?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的要求和需要关注的对象。按照书本上介绍的方法,我用强光照射着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光线照射在地球仪上的变化和火柴棒影子的变化,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模拟实验的结果,学生发现随着地球公转到不同的角度,太阳照射在地球上的位置和照射到的范围在不断发生变化,光线从北半球慢慢移至赤道附近而后又慢慢接近南半球,而此时北半球似乎有一些地方不能被照到。当然这个模拟实验的效果其实和材料、仪器关系很大。接着我有给学生演示了同行们做的精美课件,更精细地观察随着地球公转,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变化。
此时学生似乎有点觉察到四季形成的原因了,只是此时还不会完整的表达出来。一些学生观察到太阳照射到的影子位置在发生变化,我即引导学生回忆一天当中影子的变化和温度之间建立关系。当太阳直射下来而到了傍晚太阳光线斜射过来,温度就逐渐降低。引导学生将直射点位置的变化与温度建立联系,从而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三、介绍古人研究四季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简单分析体会从古人的研究中至少可以得出:研究时间要统一,物体长度和位置要统一,观察时间要长,至少一年。从图示中,学生可以明显看到不同季节太阳照射到物体上的角度和影子长度发生了变化。
四、完善四季的认识,观测南半球的阳光直射和斜射的变化。1、提出自己的思考提问:我们一直在关注北半球,南半球的情况又是怎样呢??2、出示视频了解南半球的阳光直射和斜射的变化。
五、总结1、今天通过一节课的时间,研究了一年四季的形成,为什么一年会有四季呢?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地球上的四季形成的原因。2、是不是地球上所有地方都有四季呢?我们可以在接下来的科学课上继续研究。
设想:
在教学中还可以再加一个环节:深入分析影长变化与阳光照射的关系。
1、刚才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一直强调地轴一直都是向北倾斜保持不变的,如果地轴不倾斜呢?还会有杆影长度的变化吗?(实验)生汇报。
2、是的,如果地轴不倾斜,地球仪上的杆影长度将不会变化,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四季的形成和什么有关(地轴的倾斜),对,就是在公转的过程中,是向北倾斜保持不变的。提问:其实影长的变化还只是我们看到的一个现象,为什么古人可以通过影长来判断四季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的进行分析,我们在上学期学过光影知识,大家一起来看,当手电筒的照射角度由小变大的守侯,影子是怎么变化的?(视频)
3、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杆影长度的变化说明太阳照射角度有什么变化呢?
4、那么太阳的照射角度和温度有什么变化呢?接下了爱让我们做一个小小的实验:用手电筒照射桌面,照射角度由由小变大,观察一下照射在桌面的光斑有什么特点?
5、总结:通过刚才的分析研究,我们明白了影长---照射角度小----光弱----温度低---冬天影短---照射角度大----光强----温度高---夏天学生初步理解后,再来思考更本质的因素,为什么在地球上会出现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有哪些原因是太阳直射点产生变化的重要原因?学生们此时基本能说出公转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地轴始终保持固定的倾斜角度还需要老师稍加引导,学生才能明白,最后让学生对结论进行总结。
启示:
学生在回答四个季节在气温高低、湿度高低、降水多少、风向、影子长短等方面有哪些特征?这个问题时气温高低普遍不成问题,但什么是湿度;春季、夏季到底哪个降水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