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执业医师之卫生毒理学重点

合集下载

公卫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卫生毒理学-第二单元化学毒物的生物转运

公卫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卫生毒理学-第二单元化学毒物的生物转运

公卫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卫生毒理学-第二单元化学毒物的生物转运[单选题]1.毒物动力学中主要参数是A.生物半减期B.清除率C.表观分布容积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江南博哥)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毒物动力学主要参数有: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消除速率常数、曲线下面积、生物半减期、清除率。

掌握“毒物动力学”知识点。

[单选题]5.生物半减期A.进入体内的毒物,通过代谢,排出体外的时间B.毒物进入体内,产生有害作用所需的时间C.进入体内的毒物,通过代谢和排出,存体内浓度减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D.毒物使动物的一半出现某种效应所需时间E.以上均不是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生物半减期指化学毒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掌握“毒物动力学”知识点。

[单选题]6.欲把毒理学剂量反应关系中常见的非对称S状曲线转换为直线,需要将A.纵坐标用对数表示,横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B.纵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横坐标用对数表示C.纵坐标用对数表示,横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D.纵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横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E.纵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横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首先,我们提及剂量-反应关系,那坐标系横轴一定是剂量或者剂量的转换形式,选项A、E横坐标用的是反应频数,显然与剂量无关;选项C、D 横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概率单位是反应率的一种转换形式,因此也不是剂量或者其转换形式。

这样,只有B选项,横坐标用对数,即剂量的对数值表示才对,另外,对于剂量反应关系的纵坐标,应当是反应率或者反应率的转换形式,一般在S型曲线向直线转换时,采用概率单位对反应率进行转换。

掌握“毒物动力学”知识点。

[单选题]7.肾脏排泄主要的机理是A.肾小球简单扩散B.肾小球主动转运C.肾小球滤过D.肾小管主动转运E.以上都是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肾脏是机体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率的排泄器官。

化学毒物经肾脏排泄涉及肾小球被动滤过和肾小管分泌两种机制。

公共卫生考研毒理学重要知识点串讲

公共卫生考研毒理学重要知识点串讲

公共卫生考研毒理学重要知识点串讲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作用的学科。

在公共卫生领域,毒理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掌握毒理学的基本知识点对于了解毒物的致病机制、评估风险以及制定公共卫生政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串讲的形式介绍公共卫生考研毒理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毒物分类毒物按照其来源、性质和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进行分类。

常见的毒物分类包括:化学毒物、物理毒物、生物毒物和放射性物质。

其中,化学毒物是最常见的一类毒物,包括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重金属等。

二、毒理过程毒理过程主要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四个阶段。

吸收是指毒物进入机体的过程,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等途径进行吸收。

分布是指毒物在机体内的传播和积累过程,常受到血液循环和组织亲和性的影响。

代谢是指毒物在机体内经过化学变化的过程,通常以肝脏为主要代谢器官。

排出是指毒物从机体内被排除的过程,主要通过尿液、粪便、呼出气体等途径实现。

三、毒性评价毒性评价是指对毒物对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程度的评估。

常用的毒性评价方法包括急性毒性评价、慢性毒性评价和亚慢性毒性评价。

急性毒性评价主要评估毒物短期暴露下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慢性毒性评价则关注持续或重复长期暴露下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亚慢性毒性评价则是中间期评价,旨在探寻慢性毒性的早期迹象。

四、毒物效应不同的毒物可以引起不同的毒物效应。

毒物效应主要包括急性毒性效应、慢性毒性效应和致畸效应。

急性毒性效应是指毒物短期暴露下生物体所出现的毒性反应,如呼吸困难、中毒症状等;慢性毒性效应则是长期暴露引起的生物体损害,如癌症、神经系统损害等;致畸效应是指毒物对胚胎或胎儿的影响,导致先天性缺陷或发育异常。

五、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毒物暴露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健康效应进行定量评价。

风险评估主要包括危险识别、暴露评估和风险特性等步骤。

危险识别是确定毒物引起的潜在健康风险;暴露评估是评估人群暴露于毒物的程度和频率;风险特性是通过对暴露与效应之间关系的分析,确定暴露下可能出现的风险。

最新整理卫生毒理学考试重点知识讲解

最新整理卫生毒理学考试重点知识讲解

卫生毒理学考试重点第一部分毒理学原理第一章绪论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以发展为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毒物:指较低的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物质。

3、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不存在任何非毒物质,剂量决定了一种物质是毒物还是药物。

4、二巯基丙醇(BAL)可用于治疗砷化物中毒,硝酸盐和硫代硫酸盐可用于治疗氰化物中毒,解磷定(2—PAM)可用于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

5、安全系数(SF):6、毒理学替代法(又称3R法):即优化(refinement)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reduction)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replacement)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7、根据化学物的结构、理化特性和某些生物学活性,即SAR,则可初步预测其潜在的危害性或致癌性。

8、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是生命科学史上第一个大科学工程。

9、系统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整体研究生物系统(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体)的一门学科。

10、系统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和应激因子对生物系统的干扰作用,检测分子表达和毒理学参数的变化,反复整合各种数据和资料以描述生物体更能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性:指化学物引起毒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毒效应:指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

二者是有区别的: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我们不能改变化学物的毒性,而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2、中毒:生物体收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途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注射器等。

特点:各种更能障碍,应激能力下降,维持集体稳态能力下降,对环境中其他有害因素敏感性增高等。

3、任何一种化学物只要达到一定剂量,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可能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

化学物的毒效应总是与一定的剂量联系在一起的的。

剂量是决定化学物毒性的根本指标4、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过程,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生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卫生毒理学重点笔记

卫生毒理学重点笔记

一外源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

3.剂量-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个体或群体中发生的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化学物的剂量越大, 所引起的量反应强度应该越大, 或出现的质反应发生率应该越高。

这俩关系被视为受试物与机体损伤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重要证据。

4.剂量-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曲线以表示效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反应的百分率或比值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绘制散点图。

(1)直线(2)抛物线(3)S形对称非对称(4)U形剂量-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的比较曲线量反应质反应应用个体群体基础毒理与分子生物作用统计学理论中段斜率机制相似的斜率相等易感性分布斜率位置个体易感群体性中位易感性(5)低剂量兴奋效应一些有毒物质, 在高剂量时产生有害效应, 而在低剂量时却具有某些兴奋效应, 一些非营养性的有毒物质, 在高剂量时产生有害效应, 而在低剂量时却具有某些兴奋效应, 也会使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呈U形、倒U形、J形等。

(二)剂量-反应关系研究的意义①确认该效应是化学物的毒性反应②剂量-反应的信息可确定平均(中位数)反应③剂量-反应曲线的斜率提示危害程度和有效剂量范围④剂量-反应曲线左侧的形状可能表示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极易感的亚人群。

⑤以特定的终点反应的平均值和范围可对不同化学物进行定量比较, 特别是如果在类似条件下收集的信息。

⑥从剂量-反应数据可能得到未观察到效应水平(NOEL)或未观察到有害效应水平(NOAEL), 也可得到基准剂量。

这些参数可用于安全性评价和危险评定。

【例题】下列哪项不属于卫生毒理学研究任务A.对外源化学物进行毒理学评价和危险评定B.研究机体中毒机制C.保护高危险人群D.为制定有关安全限值提供科学依据E.研究预防和治疗化学物中毒的措施[答疑编号700846010201]【正确答案】C【例题】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引起损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是A.毒效应谱B.毒素C.毒物D.毒性E.中毒[答疑编号700846010202]【正确答案】D【例题】毒效应谱包括A.负荷增加B.亚临床变化C.死亡D.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E.以上都是[答疑编号700846010203]【正确答案】E【例题】以下关于靶器官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化学物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B.毒效应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毒物在靶的浓度C.甲基汞的靶器官是脑组织D.靶器官中毒物的浓度一定最高E.骨骼不是铅的靶器官[答疑编号700846010204]【正确答案】D【例题】以下不是毒理学研究方法的是A.数理统计法B.整体实验法C.体外实验法D.人体观察法E.流行病学研究[答疑编号700846010205]【正确答案】A【例题】气溶胶包括A.气体、蒸汽、烟B.蒸汽、烟、雾C.雾、烟、尘D.气体、雾、尘E.雾、烟、蒸汽[答疑编号700846010206]【正确答案】C【例题】吸收入血的外源化学物的量为A.暴露剂量B.潜在剂量C.应用剂量D.内剂量E.靶剂量[答疑编号700846010207]【正确答案】D【例题】关于剂量-反应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A.确认化学物毒性B.可确定平均反应, 给出易感性范围C.对不同化学物进行定量比较D.确定基准剂量, 为危险度评价收集资料E.确定何种暴露途径危害更显著[答疑编号700846010208]【正确答案】E四、时间-反应关系在毒理学中, 时间-反应关系涉及多个方面, 如在某一固定剂量时, 毒效应发生的时间过程, 或对于相同的效应,时间与剂量的关系。

卫生毒理学笔记

卫生毒理学笔记

卫生毒理学重点第一章一,三个名词解释,注意其英文:1毒理学(toxicology) :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2卫生毒理学(hygienic toxicology):卫生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从预防医学的角度,研究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可能接触的外源化合物对机体的生物学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3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二,毒理学的两个基本功能:1 检测理化因素产生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2 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三,毒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四,毒理学研究方法:1 体内实验法(in vivo test):多用于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

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

2 体外实验法(in vitro test):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细胞或细胞器进行毒理学研究,多用于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选,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研究。

3 人体观察(Human Toxicology)临床毒理学,通过中毒事故的处理和治疗,人体志愿者试验:低浓度、短时间、轻度、可逆4 流行病学研究(Epidemiological Study)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提出病因假设、已知病因了解严重程度分析性流行病学调查:验证假设,确定因果关系毒理学第二章重点1毒物(poison):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理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poison).2毒性(toxicity):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toxicity)。

3化学物质的毒作用(toxic effect)又称为毒效应: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可称为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卫生毒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卫生毒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卫生毒理学知识要点归纳执业医师考试考点总结卫生毒理学[考点1] 毒理学分为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考点2] 卫生毒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包括:①对环境因子(特别是外源化学物)进行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评定;②研究机体与环境因子有害的交互作用的规律,即中毒机制;③为制定有关安全限值/卫生标准和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④研究预防和治疗化学物中毒的。

[考点3] 毒性是指化学物引起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考点4] 毒物是指能够使生物体发生有害反应、破坏结构和功能甚或引起死亡的任何物质。

[考点5] 毒理学研究方法包括:①实验动物整体(体内)试验;②体外试验;③受控的人体试验;④人群流行病学研究。

[考点6] 损害作用是外源化学物毒效应的具体表现。

[考点7] 速发/迟发作用:①速发作用指机体接触化学物后在短时间内出现的毒效应。

②迟发作用指机体接触化学物后,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才表现出来的毒效应。

[考点8] 可逆作用指停止接触化学物后,造成的损伤可以逐渐恢复的作用。

[考点9] 不可逆作用是指停止触化学物后,损伤不能恢复,甚至进一步发展加重。

化学物的毒作用是否可逆,主要取决于所受损伤组织的修复再生能力和损伤强度。

[考点10] 构成高危险人群易感性的生物学基础包括:①年龄;②性别;③遗传因素;④营养及膳食情况;⑤疾病状况。

[考点11] 生物标志可用于:①毒性测试的指标;②外源化学物毒作用机制/模式研究;③动物体内试验和体外试果外推至人;④外源化学物对人体健康危险度评定。

[考点12] 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发生作用的重要因素,首先是剂量,其次是暴露特征。

[考点13] 在毒理学中,机体最常见的暴露外源化学物的途径为:经口、吸入和经皮。

[考点14] 急性毒性试验是指在24小时内一次或多次染毒;短期重复剂量毒性试验是指在1个月或短于1个月的重复染毒;亚慢性毒性试验是指在1个月至3个月或相当于实验动物生命周期的1/10的重复染毒;慢性毒性试验是指在3个月以上的重复染毒或相当于终生染毒。

XX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卫生毒理学

XX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卫生毒理学

XX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卫生毒理学一、卫生毒理学基本概念 1.毒物、毒性和毒性作用 (1)概念:卫生毒理学、外源化合物、毒物、毒性、毒性作用 (2)卫生毒理学研究方法 (3)选择毒性和靶器官 (4)毒性作用分类 (5)生物学标志2.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 (1)概念:剂量、效应、反应、剂量-效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 (2)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曲线的形式及其转换3.表示毒性常用参数 (1)致死剂量、id50和最大耐受剂量 (2)观察到损害效应的最低剂量 (3)未观察到损害效应的剂量 (4)阈剂量(5)毒作用带二、化学毒物的生物转运 1.生物转运的机制 (1)生物转运的概念(2)被动转运 (3)主动转运 (4)膜动转运2.吸收、分布和排泄 (1)吸收途径和影响因素 (2)分布和影响因素(3)排泄途径和影响因素3.毒物动力学 (1)概念:毒物动力学、消除、时—量曲线、一室开放模型、二室开放模型、非线性动力学 (2)毒物动力学主要参数三、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类型 1.生物转化及其反应 (1)生物转化的概念和意义 (2)ⅰ相反应 (3)ⅱ相反应2.代谢活化 (1)代谢活化的概念 (2)活性代谢产物 (3)经由ⅰ相、ⅱ相反应的代谢活化3.毒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抑制 (1)酶的诱导和诱导剂 (2)酶的抑制及其类型四、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1.毒物因素 (1)化学结构 (2)理化性质(3)杂质2.机体因素 (1)种属、品系 (2)性别、年龄 (3)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 (4)营养状态3.接触条件 (1)接触途径 (2)溶剂和助溶剂 (3)交叉接触4.环境因素 (1)气温、气湿、气压 (2)季节和昼夜节律5.化学毒物联合作用 (1)联合毒作用的概念和类型 (2)联合毒作用的评价五、化学毒物一般毒性作用 1.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评价 (1)急性毒性的概念 (2)急性毒性试验目的与常用参数 (3)急性毒性实验设计(4)急性毒性评价2.局部毒性作用及其评价 (1)皮肤刺激试验 (2)皮肤致敏试验 (3)眼刺激试验3.蓄积毒性作用及其评价 (1)蓄积作用的概念 (2)蓄积毒性试验方法4.亚慢性、慢性毒性作用及其评价 (1)亚慢性、慢性毒性概念 (2)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目的与常用参数 (3)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设计 (4)亚慢性、慢性毒性评价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公卫执业医师之卫生毒理学重点

公卫执业医师之卫生毒理学重点

第一单元卫生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机体(de)损害作用及其作用机制(de)科学.毒理学(de)职能主要有二:①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de)性质;②评价有害作用在特定接触条件下发生(de)机会.目(de):为制订防止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危害(de)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一、毒物、毒性和毒性作用(一)概念1.外源化学物、毒物和毒性(1)外源化学物、毒物外源化学物是存在于人类(de)环境中,可由外界环境通过一定(de)途径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并呈现一定(de)生物学作用.外源化学物、化学物和外源化学毒物在此具有相同(de)含义.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de)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de)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de)化学物质称为毒物.在毒物与非毒物之间并没有绝对(de)界限,使二者之间发生互变(de)重要条件是剂量.只要达到一定数量,任何物质对机体都具有毒性.Paracelsus说:化学物质本身并非毒物,只有在一定剂量下才变成毒物.毒性还与物质与机体接触(de)途径和频率有关.按化学物(de)用途及分布范围,可将毒物分为:工业毒物、环境污染物、食品中有毒成分与添加剂、农用化学物、嗜好品与日用化学品、天然毒素、医用药物、军事战剂、放射性核素等.(2)毒性是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de)能力.(3)中毒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de)疾病状态.根据病变发生(de)快慢,中毒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亚急性中毒.2.有害作用外源化学物(de)毒性作用又称为毒效应或损害作用,是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致(de)不良或有害(de)生物学改变.损害作用具有下列特点:(1)机体(de)正常形态学、生理学、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影响,寿命可能缩短.(2)机体功能容量降低或机体对外加应激(de)代偿能力降低.(3)机体维持稳态能力下降.(4)机体对其他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de)易感性增高.(二)研究方法1.体内试验也称为整体动物试验.实验多采用哺乳动物,常用8种:大鼠、小鼠、家兔、豚鼠、仓鼠、狗、雪貂(白鼬)和猴等.其结果原则上可外推到人.2.体外试验利用游离器官、培养(de)细胞进行,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作用(de)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de)深入研究.体外试验系统缺乏整体毒物动力学过程,并且难以研究慢性毒作用.3.人体观察(急性中毒事故、受控(de)临床实验),可以直接获得关于人体(de)毒理学资料,临床毒理学主要研究仅限于低浓度、短时间(de)接触,并且毒作用应有可逆性.4.流行病学研究对人群(de)直接观察中取得动物实验所不能获得(de)资料,优点是接触条件真实.但流行病学研究干扰因素多.(三)选择毒性和靶器官1.选择毒性系指一种化学物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有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性作用.2.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de)器官.毒作用(de)强弱主要取决于该物质在靶器官中(de)浓度.但靶器官不一定是该物质浓度最高(de)场所.(四)毒性作用分类化学物(de)毒性作用可根据其特点、发生(de)时间和部位进行分类.1.速发与迟发作用速发作用指某些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在短时间内出现(de)毒效应.迟发作用指机体接触化学物后,经过一定(de)时间间隔才表现出来(de)毒效应.2.局部与全身作用局部作用指发生在化学物与机体直接接触部位处(de)损伤作用.全身作用是指化学物吸收入血后,经分布过程到达体内其他组织器官所引起(de)毒效应.3.可逆与不可逆作用可逆作用指停止接触化学物后,造成(de)损伤可以逐渐恢复.不可逆作用是指停止接触化学物后,损伤不能恢复,甚至进一步发展加重.4.过敏性反应过敏性反应也称变态反应,是一种有害(de)免疫介导反应.该反应与一般(de)毒性反应不同,需要有致敏和激发两次接触,不呈典型(de)S型剂量 -反应曲线.5.特异体质反应特异体质反应是指某些人有先天性(de)遗传缺陷,因而对于某些化学物表现出异常(de)反应性.(五)生物学标志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de)测定指标,可分3种.1.接触生物学标志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de)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其与内源性物质(de)反应产物,作为内剂量(吸收剂量)、靶剂量或生物效应剂量(de)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de)信息.2.效应生物学标志指机体中可测出(de)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de)指标,对健康有害效应(de)信息,包括反映早期生物效应标志、结构和/或功能改变标志、疾病标志3类.3.易感性生物学标志是个体对外源化学物(de)敏感性异常增高(de)指标,即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de)对接触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de)指标.(四)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损害作用是指引起机体(de)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加环境应激(de)反应能力,易感性增高.非损害作用指机体发生(de)生物学变化应在机体代偿能力范围之内,机体维持体内稳定(de)能力不应有降低,机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de)易感性也不应增高.二、剂量-反应关系(一)剂量反应关系(de)概念1.剂量剂量可指外源化学物(de)数量:①给予机体(de)数量,即接触(de)数量;②吸收进入机体数量;③在靶器官作用部位(de)浓度或含量.由于后两种剂量不易测定,所以剂量一般指给予或接触(de)数量,剂量(de)单位是以mg/kg体重表示.提及剂量时,应说明接触途径.2.反应可分为两类:①效应,即量反应,属个体反应,指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引起(de)生物学改变强度,此类效应(de)观察结果属于计量资料,可以某种测量数值表示.②另一类反应属于计数资料,称为质反应,属群体反应,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来表示,如死亡或存活、患病或未患病等.3.剂量反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de)剂量与反应(某个体生物学改变强度或某一群体中反应(de)发生率)之间(de)关系.4.剂量-反应(效应)曲线剂量-反应关系可以用曲线表示,即以表示反应强度(de)计量单位或百分率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绘制散点图,可得到一条曲线.常见(de)剂量 -反应(效应)曲线有直线、抛物线、S形曲线三种形式.(二)剂量反应曲线(de)转换s形曲线可以是对称还是非对称(de).对非对称S形曲线,把横坐标改为对数剂量,再把纵坐标改为概率单位,即可成为一条直线.转换得到(de)直线可以建立数学方程,计算出曲线斜率及各剂量对应(de)反应率,全面反映化学物(de)剂量反应特征.三、表示毒性常用参数(一)致死剂量或浓度1.半数致死剂量(LD50)是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de)剂量或浓度.它是一个经过统计处理计算得到(de)数值.还要求出95%可信限.2.绝对致死量(LD100)是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de)最低剂量或浓度.3.最小致死剂量(MLD,LD01)是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de)最小剂量或浓度.4.最大耐受剂量(MTD,LD0)是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de)最大剂量或浓度.(二)观察到有害作用(de)最小剂量(LOAEL)是在规定(de)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某种损害作用(de)最低剂量.(三)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AEL)是在规定(de)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可检测到(de)损害作用(de)最高剂量或浓度.(四)有害作用阈值有害作用阈值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刚开始发生效应(de)剂量,即稍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稍高于阈值时效应将发生.有害作用阈剂量应该在实验确定(de)NOAEL和LOAEL之间.(五)安全限值安全限值是指为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介质(空气、水、食物、土壤等)中与人群身体健康有关(de)各种因素(物理、化学)所规定(de)浓度和接触时间(de)限制性量值,在低于此值,对个健康(de)危险是可忽略(de).安全限值可以是每日容许摄入量(ADI、最高容许浓度(MAC)、参考剂量(RfD)等. 制定安全限值是从得到LOAEL或NOAEL除以安全系数.而遗传毒性致癌物和致突变物通常认为是无阈值(零阈值),只能利用实际安全剂量(VSD)(de)概念.四、剂量-反应关系比较(一)暴露范围和安全范围1.暴露范围(MOE)2.安全范围(MOS)(二)毒作用带1.急性毒作用带(Zac)2.慢性毒作用带(Zch)A1型题1. 毒物是()A.动植物中(de)天然毒素以及有毒(de)矿物质B.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de)物质C.凡能对机体产生功能和(或)器质损害(de)物质D.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de)效应(de)物质E.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de)物质『正确答案』E2.损害作用所致机体生物学改变不包括()A.机体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影响、寿命缩短B.机体功能容量如进食量降低C.对外加应激(de)代偿能力降低D.机体维持稳态能力下降E.对其他环境有害因素(de)易感性降低『正确答案』E3.下列有关LD50(de)叙述不正确(de)是()A.使一半受试动物死亡(de)剂量B.通常以mg / kg体重表示C.是化学物急性毒性分级(de)依据D.与染毒途径无关E.与动物种属有关『正确答案』DB1型题(4 ~6题共用备选答案)A.内剂量生物标志物B.生物效应剂量标志物C.早期生物学效应生物标志物D.结构和(或)功能改变生物标志物E.易感性标志物4.多环芳烃PAH-DNA加合物()『正确答案』B5.血清AFP(甲胎蛋白)(de)出现()『正确答案』C6.DNA修复酶缺陷()『正确答案』E第二单元化学毒物(de)生物转运一、生物转运(de)机制(一)生物转运(de)概念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是外源化学物通过一系列生物膜(de)过程.是处置(de)环节之一(处置包含生物转运--吸收、分布、排泄,和生物转化--代谢两个环节).(二)被动转运包括简单扩散、滤过和易化扩散三种.1.简单扩散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扩散,指外源化学物从浓度高侧直接穿过生物膜向浓度低侧进行(de)扩散性转运,是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de)主要方式.不耗能,无载体.扩散速率浓度梯度正比,还有其他影响因素.(1)脂溶性:可用脂/水分配系数表示.该系数越大,越易溶于脂肪,转运(de)速率越快.(2)解离状态:非解离态(de)极性弱,脂溶性好,容易跨膜扩散.弱有机酸、有机碱解离态或非解离态(de)比例,取决于其本身(de)解离常数pKa和体液(de)pH.2.滤过透过生物膜上亲水溶性孔道(de)过程.借助于流体静压和渗透压使水通过膜上(de)微孔,化学物随之转运.只能通过分子量小于100、不带电荷(de)极性分子如水、乙醇、尿素、乳酸等水溶性小分子和O2、CO2等气体分子.3.易化扩散又称载体扩散,系指利用载体由高浓度侧经生物膜向低浓度侧移动(de)过程.不需消耗能量.(三)主动转运指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膜由浓度低(de)一侧向浓度高(de)一侧转运.具有下列特点:①需载体;②耗能;③特异选择性,只有具备一定结构(de)物质才能被转运;④载体可饱和;⑤可出现竞争性抑制.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又合称为载体中介转运.(四)膜动转运膜表面张力改变,流动性、变形运动,引起外包或内凹1.胞吞入胞作用:①吞噬作用;②胞饮作用;2.胞吐出胞作用.二、吸收、分布和排泄(一)吸收途径和影响因素1.吸收(de)概念是指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常是机体(de)外表面或内表面(如皮肤、消化道粘膜和肺泡)(de)生物膜转运至血液循环(de)过程.2.吸收途径和影响因素(1)经胃肠道:胃肠道是外源化学物(de)主要吸收途径.主要是通过简单扩散,仅有少数专用主动转运系统.也可通过胞饮和吞噬作用吸收颗粒状物质.吸收可在任何部位进行.小肠上段是吸收(de)主要部位.由于小肠具有极大表面积,绒毛和微绒毛可使其表面积增加600倍左右.影响吸收或改变毒性因素:①酸碱度(胃内pH1.0,小肠pH 6.6,弱有机酸如苯甲酸,弱有机碱如苯胺);②解离情况;③胃肠道内容物、④胃排空时间及肠蠕动.首过消除(效应)先通过门静脉系统达肝,经代谢转化后,再进入体循环.降低毒物原型浓度.(2)经呼吸道:空气中(de)化学物经呼吸道吸收.肺是主要吸收器官.吸收(de)速度相快,仅次于静脉注射.气态物质(气体、蒸汽)(de)水溶性影响其吸收部位.易溶于水(de)气体如氨、氯气等在上呼吸道吸收,水溶性较差(de)气体如二氧化氮、光气等则可深入肺泡,并主要通过肺泡吸收.主要经简单扩散透过.其吸收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①浓度(分压)差;②血/气分配系数(当呼吸膜两侧(de)分压达到动态平衡时,气态物质在血液中(de)浓度与在肺泡空气中(de)浓度之比);③血中(de)溶解度;④肺通气量和血流量(血/气分配系数低取决于经肺血流量;高(de)物质则取决于呼吸(de)频度和深度).气溶胶(烟、雾、粉尘)(de)吸收取决于粒径(de)大小.直径>10μm者鼻咽部;2~5μm者气管支气管;< 1μm者可在肺泡内扩散而沉积下来.阻留在呼吸道表面粘液上(de)颗粒物,纤毛运动使其逆向移动,最后由痰咳出或咽入胃肠道.(3)经皮肤吸收:可分为两个时相:穿透相和吸收相.其限速阶段是穿透相.经皮肤吸收(de)主要简单扩散.故经皮肤吸收好(de)外源化学物应具备脂水兼溶(de)性质.(4)经其他途径:注射进行染毒.(二)分布和影响因素1.分布(de)概念和毒理学意义(1)分布:是指化学物通过吸收后,随血流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细胞(de)过程.(2)不均匀分布(de)原因:器官或组织(de)血流量、对化学物亲和力、经膜扩散速率.(3)贮存库(蓄积):化学物局限分布以相对较高(de)浓度相对集中地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de)现象.浓集(de)部位可能是外源化学物(de)主要毒作用部位——靶器官.更多(de)情况是外源化学物对于蓄积部位并未显示出明显(de)毒作用,它们只是沉积在其中,这些组织器官称为贮存库.贮存库意义:①保护作用,可减少外源化学物到达靶器官(de)数量从而减弱其毒性作用.②但又由于贮存库中(de)外源化学物与其在血液中(de)游离态部分处于动态平衡,随着血液中游离态毒物(de)消除,贮存库中(de)物质会释放到血液循环中来.这样,成为了体内不断释放毒物(de)来源,大量时可引起毒性反应.③可能延缓消除过程及延长毒作用时间.如DDT贮存于脂肪组织中,不呈现毒性作用.但在饥饿情况下,脂肪储备被动用提供能量,贮存(de)DDT游离出来,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等(de)损害.2.影响分布(de)主要因素(1)与血浆蛋白结合:血浆中各种蛋白均有结合(de)能力,白蛋白(de)结合能力最强.①可逆性,结合型与游离型(de)外源化学物处于动态平衡状态.②饱和性.③竞争性,可取代已结合(de)外源化学物,使之成为游离型而发挥毒性.如DDE(DDT(de)代射产物)置换已与白蛋白结合(de)胆红素,使其游离于血中出现黄疸.(2)与肝、肾组织成分结合:肝、肾组织浓集多种外源化学物.肝、肾有一种可诱导(de)金属硫蛋白能与镉、汞、铅、锌结合.(3)在脂肪组织贮存:脂溶性有机物分布和蓄积在体脂内.(4)在骨骼中蓄积:如氟离子可取代羟基磷灰石晶格中(de)0H-,使骨氟含量增加.蓄积在骨骼中(de)外源化学物有无毒作用,取决于其本身(de)性质(如骨氟、铅)对骨则无明显毒性.(5)特殊屏障:机体内有一些生物膜屏障,可阻止或减少外源化学物进入某种组织器官,具有重要(de)毒理学意义.①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de)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紧密连接,几乎没有空隙,在毛细血管周围被星形胶质细胞胞突所包绕.②胎盘屏障:系由位于母体与胚胎血液循环之间(de)一层或数层细胞构成.细胞层数随不同动物种属和不同妊娠阶段而异.(三)排泄途径和影响因素1.排泄(de)概念是指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de)过程,是生物转运(de)最后一个环节.2.排泄途径和影响因素(1)肾脏排泄:肾脏是排泄外源化学物最重要(de)器官,效率极高.①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有较大(de)膜孔(约70nm).分子量<60000(de)都可通过肾小球滤过.②肾小管重吸收:进入肾小管(de)产物凡是脂溶性较高者,被肾小管上皮细胞以简单扩散方式重吸收入血.当尿呈酸性时,有利于碱性毒物(de)解离与排出,反之亦然.③肾小管主动分泌:在肾近曲小管存在有机酸类和有机碱类两种主动转运系统,逆梯度浓度分泌至肾小管.(2)肝胆排泄(肠肝循环):是主动转运过程,可看成是经肾脏排泄(de)补充途径.较大分子(de)物质经胆汁排泄(通常分子量>300).在肝脏至少有三种主动转运系统(有机酸、有机碱和中性有机物).经胆汁排泄(de)主要是在肝内代谢转化产物,如谷胱甘肽结合物和葡萄糖醛酸结合物.肠肝循环:随胆汁进入肠道(de)化学物,一部分由于肠液或肠道菌群(de)作用,脂溶性增加而被肠道重吸收,再度回到肝脏.致毒物从肠道排泄(de)速度减慢,生物半减期延长,毒作用对机体不利.(3)经肺排泄:以气态存在(de)物质,经肺排泄.(4)其他途径排泄:毒物经乳汁排泄具有重要(de)毒理学意义.经乳汁由母体转运给婴儿,也可由牛乳转移至人.经毛发排泄,毛发中重金属(de)含量可作为生物监测(de)指标.三、毒物动力学(一)概念1.毒物动力学:涉及建立数学模型并用速率论(de)理论来揭示化学毒物数量在生物转运和转化过程中(de)动态变化规律.时一量关系是毒物动力学研究(de)核心问题.毒物动力学研究(de)目(de)是:①求出动力学参数,以阐明不同染毒频度、剂量、途径下毒物(de)吸收、分布和消除特征,为完善毒理学试验设计提供依据;②根据毒物时-量变化规律与毒理学效应强度和性质之间(de)关系,明确靶器官、解释毒作用机制,用于人(de)危险度评定.2.消除:由于使化学毒物代谢转化为新(de)衍生物与将其排泄到体外(de)结果都是使原物质在体内(de)数量减少,在经典毒物动力学(de)研究中难以将其准确区分,故把代谢过程与排泄过程合称为消除.3.时-量曲线:化学毒物(de)血浆浓度随时间变化(de)动态过程,可用时-量关系来表示.在染毒后不同时点采集血样,测定毒物浓度;以血浆毒物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作图即为毒物时间-浓度曲线,简称时-量曲线.通过该曲线可定量(de)分析化学毒物在体内(de)动态变化.4.一室开放模型:化学毒物吸收入血后,能够迅速而均匀地分布到全身体液和各组织脏器中,即刻达到动态平衡,称为一室模型.如化学毒物以各种途径、不可逆地从机体排泄或经历生物转化过程(de),称为一室开放模型.5.二室开放模型:化学毒物吸收入血后,在体内不同部位(de)转运速率不同.毒物先进入中央室(又称Ⅰ室,包括血液以及供血丰富、血流通畅(de)组织器官,如肾、心、肝、肺等),再较缓慢地进入周边室(又称Ⅱ室,为供血量少、血流缓慢或毒物不易进入(de)组织脏器,如脂肪、皮肤、骨骼、静止状态时(de)肌肉等),表现为一种有层次(de)分布过程,称为二室模型.当毒物可于中央室或周边室经由代谢或排泄过程消除时,称之为二室开放模型.大多数化学毒物(de)体内动力学符合二室开放模型.6.非线性动力学:进入体内(de)化学毒物数量过多,使机体(de)生物转运、转化及蛋白质结合能力被饱和后,其血浆浓度(de)变化不再符合一级速率过程,而是遵循零级速率过程(de)特点并可用米曼方程表示,此种情况称为非线性动力学.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de)毒理学意义.因为符合该动力学特征(de)化学毒物从体内消除(de)速率相对缓慢,可在靶器官中以较高浓度停留较长(de)时间,有利于发挥毒性.特别是在重复或连续接触(de)条件下,机体内(de)毒物总量可能会无限度(de)增高,以致不会有一个稳态(de)坪值存在.此时,化学毒物(de)剂量-反应关系不复存在,表现为其生物学效应(de)急剧增强.(二)毒物动力学主要参数1.吸收速率常数(Ka),峰浓度(Cmax)和达峰时间(Tmax)均表示化学毒物(de)吸收特点和程度.2.表观分布容积(Vd):是表示化学毒物在体内(de)分布体积(de)重要参数.该参数只有在化学毒物均匀分布于全身组织时才与其真正占有(de)生理容积相等,而这种情况十分罕见,故称之为“表观”.但由于化学毒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血浆中(de)浓度与各组织中(de)浓度之间比值相对恒定,血浆浓度(de)变化可以反映组织中(de)浓度变化.故可在染毒剂量确定后,根据血浆浓度(de)高低来大致估计化学毒物在体内分布范围(de)宽窄.经静脉注射染毒时,一房室模型计算Vd(de)公式为:Vd(L/kg)=X0(染毒剂量,mg/kg)/C0(时间为零时毒物(de)血浆浓度,mg/L)3.消除速率常数(Ke):表示单位时间内化学毒物从体内消除(de)量占体存总量(de)比例,单位为时间(de)倒数h-1.对于特定(de)化学毒物而言,其Ke值为一常数.Ke(de)大小反映了化学毒物从机体消除(de)速度快慢.例如,某毒物(de)Ke值为0.1h-1,即表示该物质每小时约有体存总量(de)10%被消除.Ke是毒物动力学(de)重要参数,与其他消除过程相关(de)参数有关.4.曲线下面积(AUC):指化学毒物从血浆中出现开始到完全消除为止这一时间过程内时一量曲线下覆盖(de)总面积.AUC是一个反映机体吸收和消除能力大小(de)参数.当吸收量一定时,化学毒物(de)AUC越大,从机体消除(de)速度越慢.经静脉注射染毒时,一房室模型计算AUC(de)公式为:AUC(mg/L h-1)= X0/Vd Ke=C0/Ke5.生物半减期(t1/2):指化学毒物(de)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de)时间.它是衡量机体消除化学毒物能力(de)又一重要参数.如前所述,凡体内过程属于一级速率(de)化学物,其半减期为恒定值.半减期(de)计算公式为:t1/2(min、h或d)= 0.693/Ke6.清除率(CL):指单位时间内,机体所有消除途径能够排除(de)化学毒物占有(de)血浆容积值.CL同样是一个反映机体清除化学毒物效率(de)参数.计算公式为:CL(L/kg h-1)=Ke Vd= X0/AUC。

公卫执业医师复习资料——临床毒理学学习笔记

公卫执业医师复习资料——临床毒理学学习笔记

临床毒理学学习笔记第一部分毒理学原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毒理学概述1.毒理学的定义——毒理学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现代毒理学已经发展为研究所有外援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主要有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2.管理毒理学——管理毒理学工作者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是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体健康的目的。

3.机制毒理学:①根据对有机磷杀虫剂一般作用机制和有机磷杀虫剂在不同生物体内转化的差异,可以川雀预测有机磷杀虫剂对啮齿类动物的相对毒性作用②广泛使用的人造甜味剂糖精可以导致大鼠膀胱癌,而在人中不会。

只是在尿液中糖精达到很高浓度并形成结晶沉淀的情况下才会诱导膀胱癌③沙利度胺事件导致出生缺陷④对于有机氟乙醇和酸的毒性研究。

可了解糖和脂类的基础代谢第二节毒理学简史1.1775年英国著名职业医学与毒理学家,矫形外科医生Pott描述了烟囱清扫工接触煤烟与其患阴囊癌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是多环芳烃致癌作用的首例报道。

2.1937年引起急性肾衰竭和死亡的“磺胺事件”,促使了1938年Copeland议案的通过,随后的第二个重要议案是成立美国FDA3.用二巯基丙醇BAL治疗砷化物中毒,用硝酸盐和硫代硫酸盐治疗氰化物中毒,用解磷定2-PAM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4.20世纪60年代,震惊世界的“沙利度胺事件1961年”和Carson的著作《寂静的春天》的出版1962年,极大的推动了毒理学科学的发展。

第三节毒理学的展望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从整体动物实验到替代实验从阈剂量到基准剂量从构效关系到定量构效关系从传统毒理学到系统毒理学从危险度评定到危险度管理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第一节毒性和毒效应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内源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经存在和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2011年公卫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卫生毒理学-表示毒性常用参数

2011年公卫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卫生毒理学-表示毒性常用参数

(⼀)致死剂量或浓度
1.半数致死剂量(LD50) 是指引起⼀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它是⼀个经过统计处理计算得到的数值。

还要求出95%可信限。

2.绝对致死量(LD100) 是指引起⼀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3.最⼩致死剂量(MLD,LD01) 是指⼀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剂量或浓度。

4.耐受剂量(MTD,LD0) 是指⼀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观察到有害作⽤的最⼩剂量(LOAEL) 是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种物质引起机体(⼈或实验动物)某种损害作⽤的最低剂量。

(三)未观察到有害作⽤剂量(NOAEL) 是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种物质不引起机体可检测到的损害作⽤的剂量或浓度。

(四)有害作⽤阈值 有害作⽤阈值为⼀种物质使机体刚开始发⽣效应的剂量,即稍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稍⾼于阈值时效应将发⽣。

有害作⽤阈剂量应该在实验确定的NOAEL和LOAEL之间。

(五)安全限值 安全限值是指为保护⼈群健康,对环境介质(空⽓、⽔、⾷物、⼟壤等)中与⼈群⾝体健康有关的各种因素(物理、化学)所规定的浓度和接触时间的限制性量值,在低于此值,对个健康的危险是可忽略的。

安全限值可以是每⽇容许摄⼊量(ADI、容许浓度(MAC)、参考剂量(RfD)等。

制定安全限值是从得到LOAEL或NOAEL除以安全系数。

⽽遗传毒性致癌物和致突变物通常认为是⽆阈值(零阈值),只能利⽤实际安全剂量(VSD)的概念。

XX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卫生毒理学复习重点

XX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卫生毒理学复习重点

XX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卫生毒理学复习重点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反响、严重程度、发生频率和毒性作用机制的科学,也是对毒性作用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的科学。

下面是为大家搜索的xx公卫执业医师卫生毒理学复习重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突变是遗传物质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

能够引起突变的物质称为致突变物。

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及染色体数目变化。

三类遗传学损伤的本质是相同的,受损程度不同,是否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区分之。

(一)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指基因核苷酸序列或数目的改变。

1.碱基置换碱基置换指某一碱基被另一个碱基取代所致的突变。

即错误配对。

如果是嘌呤换成另一嘌呤,或者是嘧啶换成另一嘧啶,称为转换;如果是嘧啶换成嘌呤,或者嘌呤换成嘧啶,称为颠换。

转换和颠换的结果取决于其导致密码子改变,成为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或终止密码突变。

2.移码突变移码突变指发生一对或几对(3对除外)的碱基减少或增加,以致从受损点开始阅读框架完全改变。

(二)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畸变指染色体的结构改变,它是指遗传物质大的改变,一般可用光学显微镜检查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相染色体(细胞遗传学检测)来发现。

损伤发生在DNA复制前可诱导染色体型畸变,复制后,那么诱导染色单体型畸变。

1.染色体结构异常染色体结构异常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断裂所致。

能引起染色体或染色单体发生断裂的物质称为断裂剂。

当染色体或染色单体断端不重接或不在原处重接,即出现染色体结构异常。

(1)(断片)缺失:无着丝粒的局部可与有着丝粒的局部分开,形成断片,有着线粒的局部称为缺失。

(2)倒位:在一条染色体或染色单体上发生两处断裂,其中间节段旋转180°后再重接。

如果被颠倒的是有着丝点的节段,称为臂间倒位;如被颠倒的仅是长臂或短臂范围内的一节段,称为臂内倒位。

(3)易位:从某个染色体断下的节段接到另一染色体上。

两条非同源染色体同时发生断裂,交换染色体片段,称互相易位。

(4)重复当插入片段使染色体具有两段完全相同的节段时,称为重复。

2020年公卫执业医师《卫生毒理学》考试大纲

2020年公卫执业医师《卫生毒理学》考试大纲
3.暴露条件
(1)暴露途径、期限和频率
(2)溶剂、助溶剂和赋形剂
(3)交叉暴露
4.环境因素
(1)气温、气湿、气压
(2)季节和昼夜节律
5.化学毒物联合作用
(1)概念
(2)类型
五、化学毒物一般毒作用
1.毒性试验
(1)实验毒理学试验的基本原则
(2)毒理学试验基本程序
(3)毒性试验的基本目的
(4)毒性试验结果的评价
3.化学致癌物分类
(1)IARC分类
(2)作用模式分类:DNA-反应性致癌物、表观遗传学性致癌物、无机致癌物、未分类致癌物
4.化学致癌物的检测
(1)遗传毒理学试验和细胞恶性转化试验
(2)短期致癌试验
(3)动物致癌试验
(4)人群流行病学研究
八、化学毒物生殖和发育毒作用
1.生殖和发育毒性概念
(1)生殖毒性
(2)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
(3)危险交流
(1)蓄积作用、短期重复剂量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
(2)短期重复剂量毒性试验
(3)亚慢性毒性试验
(4)慢性毒性试验
(5)短期重复剂量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试验的评价
六、化学致突变作用
1.化学致突变作用概念
(1)突变、自发突变与诱发突变
(2)遗传毒性和致突变性
2.化学致突变机制
(1)以DNA为靶和不以DNA为靶的致突变物
(1)概念:剂量、效应、反应、剂量-效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
(2)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曲线的形式及其意义
(3)毒物低剂量兴奋效应
3.时间-反应关系
时间-反应关系
4.表示毒性常用参数和安全限值
(1)致死剂量,LD50、LD100和LD0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卫生毒理学复习资料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卫生毒理学复习资料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卫生毒理学复习资料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卫生毒理学复习资料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外源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有害作用的应用学科。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卫生毒理学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毒物一般毒性作用一、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评价(一)急性毒性的概念急性毒性是指机体因一次或在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而产生的毒效应及死亡。

“一次”接触在经口、经静脉途径染毒时,是指将受试物瞬间给予实验动物。

而当经皮肤与呼吸道染毒时,则是指在一个规定期间内使实验动物持续接触外源化学物。

24小时内分多次给予,<3次。

(二)急性毒性试验目的与常用参数1.试验目的(1)获得急性毒性参数(LD50最重要),进行急性毒性分级。

(2)观察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死亡情况,阐明剂量-反应关系和毒效应的特征,估计对人危害性。

(3)为亚慢性、慢性及其他毒理学试验的剂量设计和观察指标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4)为急性中毒治疗和中毒机制提供线索。

2.常用参数①半数致死剂量(LD50)是对受试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主要依据;②绝对致死剂量(LD100)、最小致死剂量(LD01)、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LD0)。

(三)急性毒性试验设计1.实验动物的选择选择原则:反应与人近似;操作方便;易于饲养;易于获得。

以选择哺乳动物为主。

啮齿类动物多选择大鼠。

急性毒性试验通常要求使用刚成年的动物:大鼠180~240g、小鼠18~25g、家兔2~2.5kg、狗10~15kg。

体重变异范围不得超过平均体重的20%。

要求每组10只,雌雄各半。

检疫适应期一般为5~7天。

2.染毒途径的选择一般根据实验目的、受试物的性质和用途以及人类接触该物质的实际途径和方式选择染毒途径。

灌胃针或导管染毒。

灌胃体积应一致,以ml/kg体重或ml/g计。

具体为:小鼠0.2~1.Oml/只,大鼠<5ml/只,家兔和狗<5ml/kg体重。

2021 年公卫执业医师《卫生毒理学》考试大纲

2021 年公卫执业医师《卫生毒理学》考试大纲

2021 年公卫执业医师《卫生毒理学》考试大纲单元细目要点一、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理学、毒性和毒作用(1)毒理学及其研究领域(2)外源化学物、毒物、毒素(3)毒性、中毒(4)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5)毒效应谱(6)毒作用分类(7)选择毒性和靶器官(8)生物学标志(9)毒理学研究方法2.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1)概念:剂量、效应、反应、剂量-效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2)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曲线的形式及其意义(3)毒物低剂量兴奋效应3.时间-反应关系时间-反应关系4.表示毒性常用参数和安全限值(1)致死剂量,LD50、LD100 和LD0(2)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未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NOAEL)(3)损害作用的阈值,有阈毒效应与无阈毒效应(4)安全限值和实际安全剂量5.剂量-反应关系比较(1)危害范围(MOH)[安全范围(MOS)]和暴露范围(MOE)(2)毒作用带(范围)二、化学毒物的生物转运1.生物转运生物转运的概念和膜转运机制:被动转运、主动转运、转运体、膜动转运2.吸收、分布和排泄(1)吸收途径和影响因素(2)分布过程、部位和影响因素(3)排泄途径和影响因素3.毒物动力学(1)概念:毒物动力学、消除、时-量曲线、速率类型(2)经典毒物动力学主要参数:Vd、Ve、AUC、t1/2、CL三、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1.生物转化及其反应类型(1)生物转化的概念和意义(2)Ⅰ相反应及相关酶(3)Ⅱ相反应及相关酶2.代谢活化(1)概念:代谢活化、终毒物(2)代谢活化过程3.毒物代谢的影响因素(1)毒物代谢酶的多态性(2)酶的诱导和诱导剂(3)酶的抑制及其类型四、影响毒作用的因素1.毒物因素(1)化学结构(2)理化性质(3)杂质2.机体因素(1)物种、品系(2)个体:遗传差异、性别、年龄、生理状态、营养状态和病理状态3.暴露条件(1)暴露途径、期限和频率(2)溶剂、助溶剂和赋形剂(3)交叉暴露4.环境因素(1)气温、气湿、气压(2)季节和昼夜节律5.化学毒物联合作用(1)概念(2)类型五、化学毒物一般毒作用1.毒性试验(1)实验毒理学试验的基本原则(2)毒理学试验基本程序(3)毒性试验的基本目的(4)毒性试验结果的评价2.急性毒作用及其评价(1)急性毒性的概念和目的(2)经典急性毒性试验设计(3)急性毒性替代试验:固定剂量法、急性毒性分级法、金字塔法、上-下移动法、限量试验3.局部毒作用及其评价(1)皮肤刺激试验及替代试验(2)皮肤致敏试验及替代试验(3)眼刺激试验及替代试验(4)阴道黏膜刺激试验4.短期重复剂量、亚慢性、慢性毒作用及其评价(1)蓄积作用、短期重复剂量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2)短期重复剂量毒性试验(3)亚慢性毒性试验(4)慢性毒性试验(5)短期重复剂量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试验的评价六、化学致突变作用1.化学致突变作用概念(1)突变、自发突变与诱发突变(2)遗传毒性和致突变性2.化学致突变机制(1)以DNA 为靶和不以DNA 为靶的致突变物(2)DNA 修复(3)DNA 损伤的耐受和突变固定3.化学致突变类型(1)基因突变(2)染色体畸变(3)基因组突变4.突变的后果(1)体细胞突变的后果(2)生殖细胞突变的后果5.化学致突变物的检测及其评价(1)致突变试验的遗传学终点和试验组合的选择(2)基因突变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细胞正向突变试验、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转基因动物致突变试验(3)染色体畸变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畸变分析、显性致死试验(4)DNA 损伤相关试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程序外DNA 合成试验、彗星试验七、化学致癌作用1.化学致癌作用概念化学致癌作用和化学致癌物2.化学致癌机制(1)化学致癌多阶段过程:引发、促长、进展(2)化学致癌的遗传机制和表观遗传机制(3)与化学致癌有关的分子和细胞事件3.化学致癌物分类(1)IARC 分类(2)作用模式分类:DNA-反应性致癌物、表观遗传学性致癌物、无机致癌物、未分类致癌物4.化学致癌物的检测(1)遗传毒理学试验和细胞恶性转化试验(2)短期致癌试验(3)动物致癌试验(4)人群流行病学研究八、化学毒物生殖和发育毒作用1.生殖和发育毒性概念(1)生殖毒性(2)发育毒性2.发育毒性及其评价(1)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2)传统致畸试验的设计和评价(3)致畸物和发育毒物的评价,人类发育毒物(4)发育毒性体外试验3.生殖毒性及其评价(1)生殖毒性的表现(2)三段生殖毒性试验(3)繁殖毒性试验:两代繁殖试验设计和评价九、管理毒理学1.管理毒理学概念(1)管理毒理学概念和范围(2)毒理学在化学物管理中的作用(3)管理对毒理学的影响2.毒理学安全性评价(1)概念:安全性、安全性评价(2)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3.健康危险度评定(1)概念:危害、危险、可接受的危险度、危险评定、危险分析(2)危险度评定步骤:危害识别、危害表征、暴露评定、危险表征4.健康危险管理和交流(1)危险管理的概念和原则(2)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3)危险交流2021 年公卫执业医师《儿童保健学》考试大纲单元细目要点一、体格生长发育1.0~6 岁儿童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1)体重(2)身高(身长)(3)头围(4)其他指标2.生长发育评价(1)评价指标(2)评价方法(3)评价内容二、神经心理发育1.神经系统发育(1)脑发育的可塑性(2)环境对脑发育的影响2.运动语言行为发育(1)运动发育(2)语言发育3.心理发展(1)感知觉(2)注意(3)记忆(4)思维(5)想象(6)意志4.儿童心理测验(1)心理测验的目的(2)心理测验分类(3)儿童常用心理测验方法三、合理营养1.儿童营养需求特点(1)儿童的营养需求特点(2)六类营养素的需求及特点2.母乳喂养(1)母乳喂养重要性(2)乳汁的产生和分泌(3)母乳喂养技巧(4)特殊情况下母乳喂养3.部分母乳喂养和配方奶喂养(1)部分母乳喂养(2)配方奶喂养4.食物转换(1)食物转换的目的(2)食物转换的原则(3)食物转换的方法5.膳食与营养及其评价(1)平衡膳食的概念及要求(2)合理营养的基本原则(3)膳食与营养评价方法6.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1)良好饮食习惯的内容(2)如何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四、预防接种1.疫苗接种的免疫程序(1)疫苗分类(2)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3)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使用原则2.儿童常规接种疫苗的使用说明(1)重组乙型肝炎疫苗(2)卡介苗(3)脊灰减毒活疫苗、脊灰灭活疫苗(4)百白破疫苗(5)白破疫苗(6)麻风疫苗(7)麻腮风疫苗五、心理卫生1.儿童心理卫生的重要性儿童心理卫生的重要性2.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1)躯体因素(2)社会因素(3)心理因素3.不同年龄儿童心理卫生(1)各年龄期儿童心理发展特点(2)心理卫生要点(3)儿童心理健康促进原则4.常见儿童行为发育障碍(1)精神发育迟滞(2)孤独症(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4)抽动障碍(5)异食癖六、儿童各年龄期保健1.新生儿期(1)分期特点(2)保健要点2.婴儿期(1)分期特点(2)保健要点3.幼儿期(1)分期特点(2)保健要点4.学龄前期(1)分期特点(2)保健要点5.学龄期(1)分期特点(2)保健要点6.青春期(1)分期特点(2)保健要点七、儿童保健服务措施1.新生儿疾病筛查(1)遗传代谢病筛查(2)听力筛查2.新生儿家庭访视服务(1)新生儿分类及特点(2)访视次数(3)访视内容3.0~6 岁儿童保健服务(1)定期健康检查(2)生长发育监测4.营养性疾病预防控制(1)营养不良(2)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3)维生素A 缺乏症(4)营养性缺铁性贫血5.五官保健(1)耳及听力保健(2)眼及视力保健(3)口腔保健八、儿童伤害1.现状与预防(1)流行状况(2)危险因素(3)预防策略和干预措施2.常见儿童伤害的预防及急救处理(1)溺水(2)异物损伤(3)中毒(4)烫烧伤(5)电击伤(6)意外窒息2021 年公卫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学》考试大纲单元细目要点一、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定义、分类及特点(1)微生物的定义、特点(2)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的三种形态及测量单位2.细菌的基本结构(1)细菌基本结构的构成(2)肽聚糖的结构(3)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医学意义(4)细菌胞质内与医学有关的重要结构与意义3.细菌的特殊结构(1)荚膜的概念及与医学的关系(2)鞭毛的概念及与医学的关系(3)菌毛的概念及与医学的关系(4)芽胞的概念及与医学的关系4.细菌的染色方法革兰氏染色的结果判定和医学意义三、细菌的生理1.细菌生长繁殖(1)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方式与生长曲线(2)根据对氧需求进行细菌分类2.细菌的代谢与医学有关的主要分解及合成代谢产物四、消毒与灭菌1.基本概念消毒、灭菌、无菌的概念2.物理灭菌法(1)热力灭菌法的种类及其应用(2)辐射杀菌法的原理和应用(3)滤过除菌法的应用3.化学消毒灭菌法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浓度和应用五、噬菌体1.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噬菌体的概念、形态、化学组成及主要应用2.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1)毒性噬菌体的概念(2)温和噬菌体的概念及其与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的关系六、细菌的遗传与变异1.细菌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细菌遗传物质(基因组)的组成特点2.细菌遗传与变异的机制(1)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的概念(2)耐药质粒及其与耐药性的关系七、细菌的感染与免疫1.正常菌群与机会性致病菌(1)正常菌群、机会性致病菌、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的概念(2)机会性致病菌的致病条件2.医院感染(1)医院感染的概念与类型(2)医院感染的微生态特征(3)医院感染的控制3.细菌的致病性(1)细菌的毒力(2)细菌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4.宿主的抗菌免疫(1)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后果(2)胞外菌、胞内菌感染及外毒素致病的免疫特点5.感染的发生与发展(1)细菌感染的来源(2)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菌血症、败血症和脓毒血症的概念八、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1.细菌学诊断检测程序与方法2.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诊断的概念与常用方法3.细菌感染的防治原则(1)细菌类疫苗(2)人工被动免疫制剂九、病原性球菌1.葡萄球菌属(1)形态染色与分类(2)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3)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4)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鉴定要点(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致病特点2.链球菌属(1)形态染色与分类原则(2)A 群链球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3)A 群链球菌的致病性(4)链球菌溶素O 和临床检测的关系(5)肺炎链球菌的形态染色、致病性和防治原则(6)其他链球菌(B 群、D 群、甲型溶血性、变异链球菌)的致病特点3.肠球菌属肠球菌的致病性和耐药性特点4.奈瑟菌属(1)奈瑟菌属的形态染色与培养特点、标本采集与送检原则(2)脑膜炎奈瑟菌的致病性、预防原则(3)淋病奈瑟菌的致病性、防治原则十、肠道杆菌1.肠道杆菌的共同特征(1)形态、染色特点和抗原结构(2)生化反应的特点2.埃希氏菌属(1)大肠埃希氏菌的致病特点(肠道外与肠道内感染)(2)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种类及所致疾病(3)大肠埃希氏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应用3.志贺氏菌属(1)种类、致病性(2)标本采集、分离培养与鉴定4.沙门氏菌属(1)主要致病菌种类、致病性(2)肠热症的标本采集及分离鉴定(3)肥达试验和结果判断十一、弧菌1.霍乱孤菌(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2.副溶血性孤菌所致疾病十二、厌氧性细菌1.厌氧芽胞梭菌(1)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2)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3)肉毒梭菌形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4)艰难梭菌的致病性2.无芽胞厌氧菌致病条件、感染特征及所致疾病种类十三、分枝杆菌属1.结核分枝杆菌(1)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和抵抗力(2)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特点(3)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结果判断和应用(4)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2.麻风分枝杆菌形态、染色和致病性3.非结核分枝杆菌(1)概念(2)鸟-胞内分支杆菌的机会致病菌十四、动物源性细菌1.布鲁菌形态、染色、种类和所致疾病2.耶尔森氏菌鼠疫耶尔森氏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3.炭疽芽胞杆菌形态、染色、抵抗力、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4.贝纳柯克斯体致病特点5.巴通体主要种类及致病特点十五、其他细菌1.流感嗜血杆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所致疾病及预防2.百日咳鲍特氏菌形态、染色、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3.幽门螺杆菌形态染色、培养和生化反应特点、所致疾病的预防原则4.嗜肺军团菌传播途径及其所致疾病5.铜绿假单胞菌形态、染色、色素及所致疾病6.空肠弯曲菌属致病性7.白喉棒状杆菌形态染色、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十六、放线菌1.放线菌属(1)主要致病性放线菌及其致病性(2)硫磺样颗粒及其临床意义2.诺卡菌属主要致病性诺卡菌及致病性十七、支原体1.生物学性状概念、主要生物学特征2.主要病原性支原体(1)肺炎支原体所致疾病(2)解脲脲原体所致疾病十八、立克次氏体1.生物学性状概念、形态、染色及其培养特性2.主要病原性立克次氏体普氏立克次氏体、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恙虫病立克次氏体(恙虫病东方体)的传染源、传播媒介和所致疾病十九、衣原体1.生物学性状概念、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2.主要病原性衣原体(1)沙眼衣原体的生物型和所致疾病(2)肺炎嗜衣原体所致疾病(3)鹦鹉热嗜衣原体所致疾病二十、螺旋体1.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2.密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的形态、染色、所致疾病及其防治原则3.疏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及所致疾病二十一、真菌1.概述真菌及其分类、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及致病性2.主要病原性真菌(1)皮肤癣真菌常见的种类和致病性(2)白假丝酵母菌(白念珠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3)新生(型)隐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4)卡氏肺孢子菌致病性二十二、病毒的基本性状1.病毒的概述病毒与病毒体的概念、形态和测量单位2.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1)结构(2)化学组成与功能3.病毒的增殖病毒复制周期的概念4.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1)物理因素(2)化学因素二十三、病毒的感染与免疫1.病毒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2.病毒的感染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和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3.致病机制(1)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2)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3)病毒的免疫逃逸4.抗病毒免疫(1)干扰素的概念、抗病毒机制及应用(2)中和抗体的概念及作用机制二十四、病毒的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1.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病毒感染的常用诊断方法2.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病毒类疫苗、抗病毒疫苗二十五、呼吸道病毒1.正黏病毒(1)人流感病毒及禽流感病毒生物学性状和变异(2)致病性和免疫性2.副黏病毒(1)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2)腮腺炎病毒的致病性3.冠状病毒(1)冠状病毒生物学性状(2)SARS 冠状病毒、MERS 冠状病毒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4.其他病毒(1)腺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2)风疹病毒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二十六、胃肠道病毒1.概述肠道病毒属病毒的共同特性2.脊髓灰质炎病毒型别、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3.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肠道病毒70 型及71 型致病性、免疫性4.急性胃肠炎病毒种类、轮状病毒的形态和致病性二十七、肝炎病毒1.甲型肝炎病毒(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与免疫性(3)微生物学检查和预防措施2.乙型肝炎病毒(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与免疫性(3)微生物学检查和预防措施3.丙型肝炎病毒(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与免疫性(3)微生物学检查和预防原则4.丁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点和致病性5.戊型肝炎病毒(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3)微生物学检查二十八、黄病毒属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传播途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2.登革病毒流行病学特征、致病性3.寨卡(ZiKa)病毒致病性二十九、出血热病毒1.汉坦病毒形态、结构、培养特性、主要型别、流行环节、致病性及免疫性2.其他出血热病毒(埃博拉病毒、克里米亚病毒-刚果出血热病毒)生物学特点、传播途径、致病性三十、疱疹病毒1.单纯疱疹病毒致病性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致病性3.巨细胞病毒致病性4.EB 病毒致病性5.其他感染人的疱疹病毒致病性三十一、逆转录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生物学特点(2)感染过程和致病机制(3)微生物学检查(4)防治原则三十二、其他病毒1.狂犬病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防治原则2.人乳头瘤病毒分型及致病性3.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病原主要生物学形状、致病性三十三、朊粒朊粒(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2021 年公卫执业医师《社会医学》考试大纲单元细目要点一、绪论社会医学的概念(1)社会医学的性质(2)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3)社会医学的任务(4)三次卫生革命二、医学模式与健康观1.医学模式(1)医学模式的概念与演变(2)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3)现代医学模式的内容(4)现代医学模式的影响2.健康观(1)健康与疾病的概念(2)不同的健康观三、社会因素与健康1.社会因素(1)社会因素的概念(2)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规律与特点(3)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概念与模型2.经济因素与健康(1)经济对健康的促进作用(2)经济对健康的负面影响(3)健康对社会经济的作用3.文化因素与健康(1)文化的概念与特征(2)不同文化类型对健康的影响(3)教育、习俗对健康的影响4.人口、家庭、社会阶层与健康(1)人口与健康的关系(2)家庭与健康的关系(3)社会阶层与健康的关系5.心理行为因素与健康(1)人格与健康的关系(2)心理压力对健康与疾病的作用(3)健康相关行为四、社会医学研究1.研究方法(1)社会医学研究的方法(2)社会医学研究步骤2.定量研究(1)定量研究的特点、主要方法(2)问卷的一般结构(3)问题的种类和答案的格式(4)问卷设计的常见错误(5)问卷的信度和效度3.定性研究(1)定性研究的特点(2)定性研究的用途(3)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五、社会卫生状况与社会卫生策略1.社会卫生状况评价指标(1)社会卫生状况的含义(2)社会卫生状况的主要评价程序2.社会卫生策略(1)21 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总目标(2)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原则和实施策略(3)千年发展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4)新时期中国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六、卫生服务研究1.基本概念(1)卫生服务研究的意义与目的(2)卫生服务研究关注的问题(3)卫生服务研究评价的内容2.卫生服务需要、需求与利用(1)基本概念(2)测量指标与应用(3)影响的因素(4)卫生服务资源配置七、健康管理1.基本概念(1)健康管理的概念(2)危险因素的特点与种类(3)危险因素的作用过程2.评价方法及其应用(1)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步骤(2)实际年龄、评价年龄、增长年龄的关系(3)个体评价(4)群体评价3.健康管理的内容和策略(1)健康管理的核心内容(2)健康管理策略八、生命质量评价1.基本概念(1)生命质量概念(2)生命质量的构成2.生命质量评价的内容和测评工具(1)生命质量评价的内容(2)常用测评工具3.生命质量评价的应用生命质量评价的适用范围九、社区卫生服务1.基本概念(1)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2)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3)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2.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和方式(1)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2)社区卫生服务的方式十、社会病防治1.基本概念(1)社会病的概念(2)社会病的特点(3)几种典型的社会病2.社会病预防与控制社会病防制的基本措施2021 年公卫执业医师《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考试大纲单元细目要点一、概论1.健康教育(1)影响健康的因素(2)健康教育的概念(3)健康素养的概念2.健康促进(1)健康促进的概念(2)健康促进五大领域(3)基本策略及核心策略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意义(1)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措施(2)是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基础(3)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4)是提高公民健康素养的重要渠道4.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进展(1)健康融入所有政策(2)健康教育机构工作规范二、健康相关行为1.人类行为基本特点(1)行为与行为要素(2)人类行为的属性(3)影响人类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因素2.健康相关行为(1)健康相关行为概念及其分类(2)促进健康行为(3)危害健康行为3.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基本理论(1)知信行理论(2)健康信念模式(3)行为改变阶段理论(4)创新扩散理论(5)理性行动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6)社会营销4.健康相关行为干预(1)个体健康相关行为干预(2)团体健康相关行为干预三、健康传播1.健康传播概述(1)传播与健康传播的概念(2)传播要素(3)传播模式(4)传播分类2.人际传播(1)概念与特点(2)健康教育中的人际传播形式(3)人际传播的基本沟通技巧3.大众传播(1)概念与特点(2)传播媒介的选择原则4.新媒体(1)新媒体概念(2)新媒体的特点(3)新媒体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5.健康传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1)健康传播效果(2)影响健康传播效果因素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计划设计1.概述(1)计划设计的概念(2)计划设计的原则(3)计划设计的一般程序2.健康教育诊断(1)概念(2)社会诊断(3)流行病学诊断(4)行为与环境诊断(5)教育诊断(6)管理与政策诊断3.确定优先项目基本原则4.确定计划目标(1)总体目标(2)具体目标5.确定干预框架(1)确定目标人群(2)确定干预策略(3)确定干预场所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的实施1.人员培训(1)人员培训的重要性及原则(2)培训的准备和实施(3)培训工作的评价2.健康教育材料开发(1)材料分类(2)材料制作程序(3)材料预试验方法3.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1)时间表的制定与内容(2)质量控制的内容(3)实施的组织机构(4)实施人员与培训(5)设备与材料4.计划实施的过程评价(1)过程评价概述(2)内容与指标(3)方法六、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评价1.概述(1)评价的概念(2)意义2.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指标(1)近期效果评价(2)中期效果评价(3)远期效果评价3.评价设计方案(1)不设对照组的前后测试(2)设对照组的前后测试4.影响效果评价真实性的因素(1)历史性因素(2)工作人员与参与者的熟练性(3)失访(4)回归因素(5)选择因素七、重要场所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1.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1)概念(2)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3)农村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4)特殊人群健康教育(孕产妇、儿童、老年人)2.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1)概念与特征(2)健康促进学校的实施内容(3)健康促进学校的效果评价3.工作场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1)概念(2)健康教育内容4.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1)概念(2)主要形式与内容5.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健康教育服务规范八、重点公共卫生问题的1.慢性非传染性(1)高血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疾病(2)糖尿病2.传染病(1)艾滋病(2)结核病(3)病毒性肝炎3.烟草控制(1)吸烟的危害:吸烟及二手烟的定义及其主要危害、烟草使用流行情况(2)吸烟的行为干预:烟草依赖疾病的概念、临床场所戒烟指导。

毒理学各章节总结(公卫人)

毒理学各章节总结(公卫人)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毒理学各章节总结(公卫人)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第一章绪论1、现代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

毒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即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2、卫生毒理学:是与公共卫生工作有直接联系的各个毒理学分支,包括环境毒理学、工业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农药毒理学、放射毒理学等的基础和总称。

卫生毒理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任何一种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是对机体有害的,卫生毒理学的目的就在于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性和产生毒性作用的条件,阐明剂量-效应(反应)关系,为制订卫生标准及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3、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外来化合物并非人体的组成成分,也非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而且也不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由外界环境通过一定的环节和途径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机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

4、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R”法:1)优化(refinement)试验方法和技术,2)减少(reduction)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3)取代(replacement)整体动物试验的方法。

5、目前常用的化学物质有:6~7万种。

6、体外试验方法常用:A.游离器官 B.原代培养细胞 C.细胞器 D.CHO,V79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物(poison):在一定条件下,在较低剂量下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成为毒物。

卫生毒理学考试重点

卫生毒理学考试重点

卫生毒理学考试重点第一部分毒理学原理第一章绪论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以发展为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毒物:指较低的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物质.3、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不存在任何非毒物质,剂量决定了一种物质是毒物还是药物。

4、二巯基丙醇(BAL)可用于治疗砷化物中毒,硝酸盐和硫代硫酸盐可用于治疗氰化物中毒,解磷定(2—PAM)可用于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

5、安全系数(SF):6、毒理学替代法(又称3R法):即优化(refinement)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reduction)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replacement)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7、根据化学物的结构、理化特性和某些生物学活性,即SAR,则可初步预测其潜在的危害性或致癌性。

8、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是生命科学史上第一个大科学工程。

9、系统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整体研究生物系统(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体)的一门学科。

10、系统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和应激因子对生物系统的干扰作用,检测分子表达和毒理学参数的变化,反复整合各种数据和资料以描述生物体更能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性:指化学物引起毒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毒效应:指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

二者是有区别的: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我们不能改变化学物的毒性,而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2、中毒:生物体收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途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注射器等。

特点:各种更能障碍,应激能力下降,维持集体稳态能力下降,对环境中其他有害因素敏感性增高等.3、任何一种化学物只要达到一定剂量,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可能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化学物的毒效应总是与一定的剂量联系在一起的的.剂量是决定化学物毒性的根本指标4、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过程,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生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毒理重点

毒理重点

广药公卫·大三上毒理·11级·张老师给的重点:
1、什么是毒理学?其研究领域有什么?
2、体内、外实验的特点
3、什么是蓄积系数?
4、什么是毒物分布?
5、什么是阈剂量?
6、急性、慢性毒作用带
7、什么是半减期?
8、急性、慢性毒物的毒性周期
9、亚慢性毒性的目的
10、急性、亚慢性毒物实验动物选择特点
11、动、静式染毒优缺点
12、什么是寇氏改良法
13、什么是脏气系数?
14、体内、外实验常用方法
15、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常见类型
16、毒理学发展的4个时期
17、喂食法染毒的优缺点
18、化学物经皮肤吸收阶段
19、常见局部作用试验方法
20、危险度评价的4个因素
21、常用致突变因素有哪些
22、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
23、影响致癌作用的因素
24、大鼠致畸作用的给药时间
25、危险度评价的核心内容
26、致突变试验的质量控制
27、致癌物的最终去路
28、什么是脂水分配系数?
29、什么是內源化合物?什么是外源化合物?
30、什么是内剂量?什么是外剂量?
31、什么是生物转化?
32、什么是胚体毒性?什么是胎体毒性?
33、什么是急性毒性?什么是慢性毒性?
34、什么是畸形?
35、什么是遗传复合?
36、计算LD50;并写出一个实验方案
37、啮齿类动物试验的各项指标
38、什么是生物转运方式?其优缺点有哪些?
39、什么是癌基因?它是如何诱导癌症发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卫生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毒理学的职能主要有二:①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性质;②评价有害作用在特定接触条件下发生的机会。

目的:为制订防止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危害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一、毒物、毒性和毒性作用?(一)概念1•外源化学物、毒物和毒性(1)外源化学物、毒物外源化学物是存在于人类的环境中,可由外界环境通过一定的途径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并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

外源化学物、化学物和外源化学毒物在此具有相同的含义。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在毒物与非毒物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使二者之间发生互变的重要条件是剂量。

只要达到一定数量,任何物质对机体都具有毒性。

Paracelsus说:化学物质本身并非毒物,只有在一定剂量下才变成毒物。

毒性还与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途径和频率有关。

按化学物的用途及分布范围,可将毒物分为:工业毒物、环境污染物、食品中有毒成分与添加剂、农用化学物、嗜好品与日用化学品、天然毒素、医用药物、军事战剂、放射性核素等。

(2)毒性是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

(3)中毒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根据病变发生的快慢, 中毒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亚急性中毒。

2•有害作用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又称为毒效应或损害作用,是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损害作用具有下列特点:(1)机体的正常形态学、生理学、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影响,寿命可能缩短。

(2)机体功能容量降低或机体对外加应激的代偿能力降低。

(3)机体维持稳态能力下降。

(4)机体对其他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

(二)研究方法1.1体内试验也称为整体动物试验。

实验多采用哺乳动物,常用8种:大鼠、小鼠、家兔、豚鼠、仓鼠、狗、雪貂(白鼬)和猴等。

其结果原则上可外推到人。

2.|体外试验|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进行,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研究。

体外试验系统缺乏整体毒物动力学过程,并且难以研究慢性毒作用。

3.|人体观察|(急性中毒事故、受控的临床实验),可以直接获得关于人体的毒理学资料,临床毒理学主要研究仅限于低浓度、短时间的接触,并且毒作用应有可逆性。

4.|流行病学研究|对人群的直接观察中取得动物实验所不能获得的资料,优点是接触条件真实。

但流行病学研究干扰因素多。

(三)选择毒性和靶器官1.1选择毒性|系指一种化学物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有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性作用。

2.|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毒作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该物质在靶器官中的浓度。

但靶器官不一定是该物质浓度最高的场所。

(四)毒性作用分类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可根据其特点、发生的时间和部位进行分类。

1•速发与迟发作用速发作用指某些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在短时间内出现的毒效应。

迟发作用指机体接触化学物后,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才表现出来的毒效应。

2•局部与全身作用局部作用指发生在化学物与机体直接接触部位处的损伤作用。

全身作用是指化学物吸收入血后,经分布过程到达体内其他组织器官所引起的毒效应。

3•可逆与不可逆作用可逆作用指停止接触化学物后,造成的损伤可以逐渐恢复。

不可逆作用是指停止接触化学物后,损伤不能恢复,甚至进一步发展加重。

4•过敏性反应过敏性反应也称变态反应,是一种有害的免疫介导反应。

该反应与一般的毒性反应不同,需要有致敏和激发两次接触,不呈典型的S型剂量-反应曲线。

5•特异体质反应特异体质反应是指某些人有先天性的遗传缺陷,因而对于某些化学物表现出异常的反应性。

(五)生物学标志生物学标志| (biomarker)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3种。

1•接触生物学标志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其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内剂量(吸收剂量)、靶剂量或生物效应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2•效应生物学标志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包括反映早期生物效应标志、结构和/或功能改变标志、疾病标志3类。

3•易感性生物学标志是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敏感性异常增高的指标,即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接触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四)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损害作用是指引起机体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加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易感性增高。

非损害作用指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应在机体代偿能力范围之内,机体维持体内稳定的能力不应有降低,机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

二、剂量-反应关系(一)剂量反应关系的概念1•剂量剂量可指外源化学物的数量:①给予机体的数量,即接触的数量;②吸收进入机体数量;③在靶器官作用部位的浓度或含量。

由于后两种剂量不易测定,所以剂量一般指给予或接触的数量,剂量的单位是以mg/回体重表示。

提及剂量时,应说明接触途径。

2•反应可分为两类:①效应,即量反应,属个体反应|,指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强度, 此类效应的观察结果属于计量资料,可以某种测量数值表示。

②|另一类反应属于计数资料,称为质反应,属群体反应|,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来表示,如死亡或存活、患病或未患病等。

3•剂量反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反应(某个体生物学改变强度或某一群体中反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4•剂量-反应(效应)曲线剂量-反应关系可以用曲线表示,即以表示反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百分率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绘制散点图,可得到一条曲线。

常见的剂量-反应(效应)曲线有直线、抛物线、S 形曲线三种形式。

(二)剂量反应曲线的转换s形曲线可以是对称还是非对称的。

对非对称S形曲线,把横坐标改为对数剂量,再把纵坐标改为概率单位,即可成为一条直线。

转换得到的直线可以建立数学方程,计算出曲线斜率及各剂量对应的反应率,全面反映化学物的剂量反应特征。

三、表示毒性常用参数(一)致死剂量或浓度1.半数致死剂量(LD50 )|是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它是一个经过统计处理计算得到的数值。

还要求出95%可信限。

2.|绝对致死量(LD100 )|是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3•最小致死剂量(MLD,LD01)是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4•最大耐受剂量(MTD,LD0)是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二)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小剂量(LOAEL)是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某种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三)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AEL)是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可检测到的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四)有害作用阈值有害作用阈值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刚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即稍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稍高于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有害作用阈剂量应该在实验确定的NOAEL和LOAEL之间。

(五)安全限值安全限值是指为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介质(空气、水、食物、土壤等)中与人群身体健康有关的各种因素(物理、化学)所规定的浓度和接触时间的限制性量值,在低于此值,对个健康的危险是可忽略的。

安全限值可以是每日容许摄入量(ADI、最高容许浓度(MAC )、参考剂量(RfD)等。

制定安全限值是从得到LOAEL或NOAEL除以安全系数。

而遗传毒性致癌物和致突变物通常认为是无阈值(零阈值),只能利用实际安全剂量(VSD )的概念。

四、剂量-反应关系比较(一)暴露范围和安全范围1•暴露范围(MOE)2•安全范围(MOS)(二)毒作用带1•急性毒作用带(Zac)2•慢性毒作用带(Zch)A1型题1.毒物是()A.动植物中的天然毒素以及有毒的矿物质B.对大鼠经口LD50>500mg /kg的物质C.凡能对机体产生功能和(或)器质损害的物质D.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效应的物质E.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的物质『正确答案』E2•损害作用所致机体生物学改变不包括()A.机体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影响、寿命缩短B.机体功能容量如进食量降低C.对外加应激的代偿能力降低D.机体维持稳态能力下降E.对其他环境有害因素的易感性降低?『正确答案』E?3•下列有关LD50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使一半受试动物死亡的剂量B.通常以mg / kg体重表示C.是化学物急性毒性分级的依据D.与染毒途径无关E.与动物种属有关?『正确答案』D?B1型题(4〜6题共用备选答案)A.内剂量生物标志物B.生物效应剂量标志物C.早期生物学效应生物标志物D.结构和(或)功能改变生物标志物E.易感性标志物4•多环芳烃PAH-DNA 加合物()『正确答案』B?5•血清AFP (甲胎蛋白)的出现()『正确答案』C?6.DNA修复酶缺陷()『正确答案』E第二单元化学毒物的生物转运一、生物转运的机制(一)生物转运的概念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

是外源化学物通过一系列生物膜的过程。

是处置的环节之一(处置包含生物转运--吸收、分布、排泄,和生物转化--代谢两个环节)。

(二)被动转运包括简单扩散、滤过和易化扩散三种。

1•简单扩散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扩散,指外源化学物从浓度高侧直接穿过生物膜向浓度低侧进行的扩散性转运,是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

不耗能,无载体。

扩散速率浓度梯度正比,还有其他影响因素。

(1)脂溶性:可用脂/水分配系数表示。

该系数越大,越易溶于脂肪,转运的速率越快。

(2)解离状态:非解离态的极性弱,脂溶性好,容易跨膜扩散。

弱有机酸、有机碱解离态或非解离态的比例,取决于其本身的解离常数pKa和体液的pH。

2•滤过透过生物膜上亲水溶性孔道的过程。

借助于流体静压和渗透压使水通过膜上的微孔,化学物随之转运。

只能通过分子量小于100、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如水、乙醇、尿素、乳酸等水溶性小分子和02、CO2等气体分子。

3•易化扩散又称载体扩散,系指利用载体由高浓度侧经生物膜向低浓度侧移动的过程。

不需消耗能量。

(三)主动转运指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膜由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

具有下列特点:①需载体;②耗能;③特异选择性,只有具备一定结构的物质才能被转运;④载体可饱和;⑤可出现竞争性抑制。

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又合称为载体中介转运。

(四)膜动转运膜表面张力改变,流动性、变形运动,引起外包或内凹1•胞吞入胞作用:①吞噬作用;②胞饮作用;2•胞吐出胞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