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毕业设计
文献综述
题目南京工业技术学院
实训中心组群建筑设计
专业建筑学
班级XX
姓名XXX
指导教师 XXX
所在学院城建学院
2013年1月1
1 引言
近年来,在全世界追求“公平而卓越”的教育改革浪潮下,营建育人为本的优质学校建筑成为人们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然而,目前大部分学校建筑普遍“忽视”空间的育人设计,建筑功能基本停留在“能用”、“达标”和“安全”上,未能有效满足现代化的教育需要,也未能适恰彰显一校的品质学校文化。
借助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在“赋予建筑教育的深度,尽显校园文化的魅力”的理念引领下,基于理性考据和案例实证分析,开拓性地从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建筑学等视角建构了学校建筑的理论基础,并对学校建筑的育人功能展开了深入分析,带领读者细细品读学校建筑蕴含的丰富教育意蕴与文化价值。该书为教育规划者、建筑设计师、学校管理者、教育研究者等规划设计或探讨学校建筑,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借鉴,能为新校园营建和学校文化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2 学科领域研究
作为一个相对晚熟的研究领域,对学校建筑的研究需要跨越多个学科领域。显然,首当其冲的是教育学、建筑学和文化学三大学科与学校建筑的关系最为密切。研究者对此三大学科与学校建筑之间关系认知的深入程度,将在本质上决定学校建筑研究的质量。其次,与该研究领域较为密切的学科领域是环境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历史学和美学等,这些学科一方面通过教育学、建筑学和文化学三大“贴身”学科与学校建筑建立间接的学术关系,另一方面也常常通过这些学科的独特研究视角直接对学校建筑开展研究,例如历史学视角下的学校建筑演变史研究。当然,还有众多其它学科与学校建筑密切相关,它们的研究视角同样可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学校建筑研究。
学校建筑是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的教育目的而兴建的教育活动场所,其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它作为载体还是一个社会的教育思想与价值观念、经济与文化面貌等的具体体现者,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并未引起我国当代学术界的太多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们在学校建筑领域面临着重大的理论问题与严峻的实践挑战,主要表现在:近几十年来鲜有学者对其开展过系统的理论研究;不仅专业研究机构缺乏,而且不论是建筑学界、教育学界、
文化研究界还是心理学界,对学校建筑领域都缺乏应有的理论关照与实践关怀;于是,导致我国的很多学校建筑存在未能有效满足师生的教育与学习活动需要、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难以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学校建筑文化魂失落等诸多问题。而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我国与一些主要国家或地区相比更是存在着巨大的发展差距。
上述事实都在指向一个关键议题,即不仅有必要在理论上展开系统探索以弥补现有学校建筑理论研究的欠缺,而且在现实实践中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也突显出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学校建筑的认知与了解,尤其是它的教育意蕴与文化价值。有鉴于此,本研究主要以普通中小学校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田野调查、网络调查、访谈法与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理论建构”、“理论推演与实证分析”两条理路对学校建筑开展研究。
2.1 学校建筑整体形势的主题表达
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封建的教育模式受到冲击,高等学校在原书院基础上发展起来,从此学校建筑不断改革、扩充。在中外建筑文化碰撞的形势下,中国近代学校出现了各种形态的中西交汇的建筑形式。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当时当地的社会历史背景、教育程度、人文特点以及传统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建筑形式。通过建筑历史与理论的角度通过对相关材料进行查阅、整理及分析;以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为背景资料,对近代高等学校建筑按照沿用、改建、扩建旧建筑、创建新建筑进行分类,梳理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脉络;用典型实例阐述学校建筑基本特征。近代建筑受当时中国基本形势影响,建筑中出现了不少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迥异的西洋式建筑。近代高等学校建筑也是如此,并同时表现出特有的地方性和本土化特色,这是关注的另一重要问题。近代高等学校的研究揭示了中西建筑文化在山西碰撞和融合过程,为研究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参考。另外,通过总结与分析现有资料,对近代高等学校建筑状况做基础性的汇总,以期对今后近代学校建筑的研究有所帮助。
2.2 学校建筑灰空间的主题表达
当代大学生户外活动类型丰富,对空间灵活性、随意性、创新性要求更强,然而目前普遍现状是校园不能为学生丰富的活动提供良好的户外空间环境。相关理论和经验表明,户外交往空间是一种促进情感交流的必要手段,是一种涉及到空间、行为、心理的学科,是一种必须精心处理的户外空间,虽然园林设计人士一次又一次地提出户外交往空间的重要性,并用各种空间处理手法刻意营造,但在交往活动空间进—步深入设计中却表现出了理论支持的缺乏。本文提出校园户外景观设计的创造不仅仅表现在树木多丰富、颜色多漂亮、造型多复杂的视觉效果上,人的交往活动空间也不仅仅停留在摆两张桌子、放两张椅子、植一块草坪的概念上。为创造交往并促进交往的更多可能性,以此为依据在建筑灰空间概念上拓展景观灰空间是一种以建筑、植物、坡地等营造手法来形成的半私密、半公共的空间,具有不确定性、灵活性、模糊性,而灰空间这些特性刚好是与学生户外活动对空间的可变性、灵活性、互动性要求特性是相似的。
根据两者特性的共性分析总结其常见运用手法,接着以各高校为例剖析研究目前高校景观灰空间与交往活动存在的普遍问题,如目前校园环境建设中多以营造视觉效果为主,忽视了学生交往活动的空间表达;户外活动空间单一;空间不符合使用者心理需求;阴雨天气户外交往空间考虑不足;户外空间没有营造很好的户外学习空间等问题,并着重以湖南农业大学为具体案例进行剖析。在最后一章中针对分析发现的问题,以景观灰空间具有的通透与私密共融、可广泛包容活动、可促进并深化交往等特点为依据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景观灰空间交往活动互动性、多样性、变化性原则;尊重使用人群需求原则;校园景观灰空间的独特性原则;灰空间应满足看和被看的原则;灰空间材质人性化等原则。阐述了高校校园景观灰空间设计在促进校园人群交往活动营造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