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第五章宪法的结构及中国宪法的序言与总纲

合集下载

中国宪法学大纲

中国宪法学大纲

中国宪法学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第一节宪法概述一、宪法的定义二、宪法的形式特征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共性;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宪法内容的根本性;宪法效力的最高性及其表现;宪法制定、修改程序的特殊性。

三、宪法的本质属性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是民主制度法律化的基本形式;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

四、宪法与宪政宪政的含义;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第二节宪法的产生和历史发展一、近代宪法的产生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英、美、法三国宪法的产生及其特点;宪法的发展及其趋势。

二、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宪法的历史沿革;我国现行宪法的内容和特点;宪法修正案。

第三节宪法原则和宪法分类一、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制衡原则。

二、宪法的分类宪法的形式分类;宪法的实质分类。

第四节宪法规范和宪法作用一、宪法关系及其特点二、宪法规范的特点三、宪法的作用第二章宪法的制定、实施和保障第一节宪法制定一、宪法制定概述宪法制定的概念;制宪权与修宪权;宪法制定的主体和机构;宪法制定的程序。

二、中国宪法的制定第二节宪法实施一、宪法实施概述宪法实施的概念;宪法实施的意义。

二、宪法解释宪法解释的概念;宪法解释的体制;宪法解释的程序;中国宪法的解释。

三、宪法修改宪法修改的概念;宪法修改的形式;宪法修改的程序;中国宪法的修改。

第三节宪法实施的保障一、宪法保障的概念二、违宪审查制度违宪审查的概念;违宪审查的对象;违宪审查的模式;违宪审查的方式。

三、中国的违宪监督制度中国违宪监督制度的内容;中国违宪监督制度的完善。

第三章国家基本制度第一节国家性质一、国家性质概述国家性质的概念;国家性质在国家制度中的地位。

二、中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和特点;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结构,爱国统一战线。

三、经济制度经济制度的概念;中国的所有制形式及国家政策;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四、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的含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含义和内容;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大学法学老师教案

大学法学老师教案

一、课程名称:《宪法学》二、授课对象:法学专业本科生三、授课时间:2课时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宪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制度,了解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宪法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宪法的热爱,树立宪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内容:1. 宪法的基本概念2. 宪法的基本原则3. 宪法的历史发展4. 宪法的结构和内容5. 宪法的实施与保障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宪法的基本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关注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2. 讲授宪法的基本概念(1)宪法的定义:宪法是国家根本法,规定国家制度、国家权力、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基本法律。

(2)宪法的特点: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广泛的调整对象。

3. 讲授宪法的基本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法治原则:国家和社会生活必须依法进行。

(3)权利保障原则: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4. 小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学生宪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讲授宪法的历史发展(1)我国宪法的历史沿革:从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现行宪法。

(2)宪法修正案的内容及意义。

3. 讲授宪法的结构和内容(1)宪法结构: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2)宪法内容:国家制度、公民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设置和职权等。

4. 讲授宪法的实施与保障(1)宪法实施的方式:宪法解释、宪法监督、宪法诉讼等。

(2)宪法保障:宪法实施保障机制、宪法解释保障机制、宪法诉讼保障机制。

5. 小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宪法学的掌握情况。

宪法学第 五 章 宪 法 的 制 定

宪法学第 五 章   宪 法 的 制 定
13
( 一 ) 制宪动议的提出 和决定 制宪动议通常是由某些政党或社会集团提出 , 交由 人民或一定的机构来决定是否制宪 。 ( 二 ) 制宪机构的设立 组织制定宪法的机构是落实制宪决定 、 行使 制宪权 、 制定宪法的关键环节 。 制宪机构是宪法 起草的组织者 , 是审议批准宪法的机关 。
14
( 三 ) 宪法草案的提出 制宪机构产生后便进行草案的起草工作 。 制 宪机构在起草宪法草案之前 , 在基本政体模式的 选择 、 公民的宪法地位 、 基本主张和救济制度框 架等方面要确立原则 , 要求具体起草机关在起草 工作中加以贯彻 。
12
第二节
制宪权主体与宪法制定程序
一 制宪权主体 制宪权主体是制宪权得以运行的首要因素 。 对于制宪权的 主体是到底是什么 , 学术界历来充 满争议 。 二 宪法制定程序 宪法制定程序是指制宪机关制定宪法时所经过 的 阶段和 具体步骤 。 宪法作为根本法 , 其制定 程序一般要严格于普通法律的制定程序 。虽然在 具体制定程序的设计上各国不尽相同 , 但为了保 证制宪工作的权威性和 严肃性 , 制宪程序一般都 会包括如下几个环节 。
3
( 三 ) 政治性 政治性即制宪权的产生首先是基于一种政治的 正当性理念 , 并将这种理念运用于政治实践 。 ( 四 ) 短暂时限性与长期存在性 制宪权并非一直处于行使状态 。 当 制宪权的 行使得到了 一部公认的 宪法以后 , 就将经历长期 的停止行使状态 。
4
三 制宪权与相近概念的比较 我们需要把制宪权与相近概念进行比较 , 以 进一步加深对制宪权内涵的理解 。 ( 一 ) 制宪与制宪权 制宪是一种创制宪法规范的历史现象 , 而制 宪权 “ 标志宪法制定行为 的 规范化与自我完善程 度 ”。 ( 二 ) 制宪权与立法权 制宪权是宪法与法律的合法性基础 , 立法权 则是宪法所创设的一种国家权力 , 要受宪法约束 。

宪法学课件讲义(2024版)pdf

宪法学课件讲义(2024版)pdf
行政机关的职权
包括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 业、社会事务,维护社会秩序,保 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等。
司法机关组成及职权
司法机关的定义
司法机关是指依法行使国家审判 权、检察权的机关。
司法机关的组成
我国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 民检察院。
司法机关的职权
包括审判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 行政案件,监督法律实施,维护
宪法实施与监督 介绍宪法实施的主要途径,包括宪法解释、宪法 修改和宪法监督等,并分析其实施效果及存在的 问题。
基本权利保障 阐述公民基本权利的种类、内容及其保障措施, 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
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问题
宪法权威不足
01
分析宪法权威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如违宪行为频发、宪法实施
国家机构概述及分类
01
02
03
国家机构的定义
国家机构是国家为实现其 职能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 国家机关体系的总称。
国家机构的分类
根据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 性质不同,可分为立法机 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等。
国家机构的特点
阶级性、历史性、强制性、 组织性。
立法机关组成及职权
பைடு நூலகம்
立法机关的定义
立法机关是指有权制定、 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机关。
效果不佳等。
基本权利保障不力
02
探讨基本权利保障存在的问题,如权利救济途径不畅、权利受
到侵犯时难以获得有效救济等。
宪政文化建设滞后
03
分析宪政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滞后的原因,如宪法意识淡薄、
法治观念不强等。
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展望
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
提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的具体措施,如完善宪法解释程序、建 立违宪审查制度等。

宪法学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

宪法学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

• 法律的本体是随着社会分工产生的管理与 被管理关系模式所形成的法律权利要求。 这种管理关系表现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 的关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法律乃是 确认人与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和人对物的 依赖关系的规范体系; • 宪法的本体乃是随着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 的日益分离、政教分离、权利与权力的分 离、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的分离产生的政 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互动的关系模 式所形成的最高权利要求。
一、宪法的本体理论 二、宪法的价值理论 三、宪法的制度理论
宪法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
宪法是根本大法,宪法应该很重要,但是在现 实的政治社会中没有任何一部规范性文件像宪 法这样不重要。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解答宪法为 什么存在、为什么能够存在的基本问题。
• 一、宪法的本体理论 • (一)交往产生权利,组织产生权力 • 各种社会交往产生各种权利,其中获得道德规范、 习惯规范、宗教规范和法律规范评价、认可和保护 的,就获得了道德权利、习惯权利、宗教权利和法 律权利的形式。 • 各种组织具有各种相应的管理职能,从而产生各种 相应的权力,社会组织产生社会权力,政府组织产 生法律权力。 • (二)权利、权力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 • 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主体的交往行为必然是有影响 的社会行为,从而结成相应的权利、义务关系,需 要一定的组织被赋予相应的权力,以便履行制定规 则、执行规则和适用规则的职能。因此,如果主体 的行为不具有社会影响,不能形成相应的社会关系, 也就不存在权利和权力问题。
• (二)柔性宪法和刚性宪法 • 按照宪法制定和修改机关和程序是否严格的标准,可将宪 法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刚性宪法是指制定、修改宪 法的机关和程序不同于制定和修改普通法律的机关和程序 的宪法。宪法的制定机关往往并非普通的立法机关,而是 特别成立的机关,如美国宪法是由制宪会议通过,而不是 国会通过的;虽然宪法制定和修改的机关不是特别成立的, 但是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严于普通法律。制定和修改宪 法的机关和程序均不同于普通法律。公民投票决定制定还 是修改宪法。 • 柔性宪法就是指制定、修改宪法的机关和程序与普通法律 相同的宪法。一国若是不成文宪法国家,其往往也是柔性 宪法国家。

《宪法》考试大纲

《宪法》考试大纲

《宪法学》考试大纲一、适用专业法学专业二、课程性质及教材宪法学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法律专业基础课。

它是法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宪法的本质和它的运动规律,国家的本质和形式,国家机构的组织,职权和工作制度,以及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一门学科。

它在法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了解、学习自己国家的宪法,严格遵守宪法,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是作为一个公民的最基本的要求。

教材:《宪法》(第三版),周叶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3月第3版,ISBN978-7-0-4-031169-3三、考试内容绪论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二、宪法学的历史发展三、宪法学的学科地位与学科体系四、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意义和方法第一编宪法基本理论第一章宪法的概念第一节宪法释义一、“宪法”词义的演变二、宪法的特征(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二)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三)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三、宪法的定义(一)中外学者的宪法定义(二)宪法定义新探第二节宪法的本质一、认识宪法本质应该注意的问题二、宪法本质的学说评介三、宪法的本质对宪法本质的理解第三节宪法的分类一、宪法分类的意义二、资产阶级学者传统的宪法分类(一)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二)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三)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三、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宪法分类四、其他的宪法分类评介(一)原生宪法与派生宪法(二)纲领性宪法、确认性宪法和中立性宪法(三)规范性宪法、名义性宪法和语义性宪法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第一节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一)英国宪法的产生(二)美国宪法的产生(三)法国宪法产生(四)宪法产生的条件二、宪法的发展(一)近代宪法的发展(二)现代宪法的发展三、宪法的发展趋势第二节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一、晚清皇帝、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的制宪活动与宪法(一)晚清宪法(二)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宪法(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宪法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第三节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二、1954年宪法三、1975年宪法四、1978年宪法五、1982年宪法(一)1982年宪法的主要内容(二)1982年宪法的三个修正案六、我国宪法的发展趋势(略)第三章宪法的制定第一节宪法制定权一、宪法制定权的概念(一)定义(二)制宪权的理论发展二、宪法制定权的性质三、宪法制定权的界限第二节宪法制定机关一、制宪权主体—国民二、制宪机关第三节宪法制定程序一、制宪机构的设立二、宪法草案的提出三、宪法草案的通过四、公布第四章宪法的基本原则第一节宪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征一、宪法基本原则的概念(一)定义(二)宪法基本原则的特征第二节人民主权原则一、人民主权学说的历史发展二、人民主权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第三节基本人权原则一、人权理论的历史发展二、基本人权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第四节权力制约原则一、权力制约思想的历史发展二、权力制约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第五节法治原则一、法治原则的涵义及其发展二、法治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第五章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第一节宪法形式一、宪法形式的概念二、宪法形式与宪法内容的关系三、宪法的渊源形式四、我国宪法的渊源形式第二节宪法结构一、宪法结构概述二、宪法的序言三、宪法的正文四、我国宪法的结构(略)第六章宪法规范第一节宪法规范的概念与特点一、宪法规范的概念二、宪法规范的特点第二节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与种类一、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二、宪法规范的种类第三节宪法规范效力与宪法规范变动一、宪法规范的效力二、宪法规范的变动第七章宪法关系第一节宪法关系的概念和特征一、宪法关系的概念二、宪法关系的特征第二节宪法关系的主体一、公民二、国家三、公民和国家四、宪法关系的其他主体第三节宪法关系的内容一、权利—权力关系是宪法关系的基本内核二、公民权利制约国家权力是宪法关系的基本精神三、国家权力的互相制约是权利制约权力的重要补充第四节宪法关系的客体一、宪法行为是宪法关系的客体二、宪法权利行为三、宪法权力行为四、违宪行为第八章宪法的价值与作用第一节宪法的价值一、宪法价值概说二、宪法的基本价值三、民主和人权是宪法最核心的价值追求第二节宪法的作用一、宪法作用的概念和特点二、宪法的规范作用三、宪法的社会作用第九章宪法观念与宪法文化第一节宪法观念一、宪法观念的概念和种类二、宪法观念的历史发展三、宪法观念的作用第二节宪法文化一、宪法文化的概念和类型二、宪法文化的结构三、加强宪法文化研究,促进宪法文化发展第十章宪法与宪政第一节宪政概说一、宪政的概念二、宪政的基本内涵三、宪政的特征第二节宪法与宪政的关系一、宪法与宪政的联系二、宪法与宪政的区别第三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一、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指导思想二、宪政建设的条件三、我国宪政建设的模式第二编宪法基本制度第十一章国家性质第一节国家性质概说一、国家性质的概念二、国家性质的决定性因素三、各国宪法对国家性质的规定第二节国家政权的阶级归属一、国家政权的阶级归属是国家性质的政治要素二、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三、爱国统一战线第三节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经济制度及其在各国宪法中的表现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第四节国家的基本文化制度一、文化制度及其在各国宪法中的表现二、我国宪法关于基本文化制度的规定第十二章国家形式(上)第一节政权组织形式概说一、国家形式概说二、政体与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三、政体与政权组织形式的种类四、政体与政权组织形式的意义第二节人民代表大会制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形式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四、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三节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一、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制度概说二、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和特点三、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组织四、居民委员会与村民委员会的任务第十三章国家形式(下)第一节国家结构形式概说一、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和种类二、决定国家结构形式的主要因素第二节我国是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一、我国采用单一制的原因二、我国实行单一制的优越性三、行政区划第三节民族区域自治一、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内容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发展三、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四、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第四节特别行政区一、特别行政区是“一国两制构想的产物二、特别行政区的概念与特点三、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四、特别行政区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第五节国旗、国徽、国歌和首都第十四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上)第一节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说一、公民和国籍二、公民与人民三、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概念四、公民权与人权五、新中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历史发展第二节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一、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基本关系二、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内部间的关系对权利与权力关系的影响第三节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保障及其界限一、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保障二、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界限三、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限制方式第十五章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下)第一节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一、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方面的权利和自由(一)平等权(二)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三)政治自由(四)批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二、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信仰自由(一)人身自由(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三)住宅不受侵犯(四)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五)宗教信仰自由三、公民的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权利(一)劳动权(二)劳动者休息的权利(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四)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五)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四、特定人的权利(一)保障妇女的权利(二)保障退休人员和烈军属的权利(三)保护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四)关怀青少年和儿童的成长(五)保护华侨的正当权利第二节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一、履行基本义务是公民的责任二、我国公民基本义务的主要内容第三节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及其行使原则一、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主要特点二、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和自由的原则第十六章选举制度第一节选举制度概说一、选举制度的概念二、选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三、选举制度的作用四、选举制度的体制第二节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一、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二、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三、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四、无记名投票原则五、差额选举原则六、选举权利保障原则第三节选举的民主程序一、直接选举程序二、间接选举程序第四节对代表的监督和罢免一、对直接选举的代表的罢免二、对间接选举的代表的罢免三、代表的辞职四、代表资格的终止和停止第十七章国家机构第一节国家机构概说一、国家机构的概念二、国家机构的阶级本质和类型三、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第二节代议机关一、代议机关概述二、我国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三)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四)全国人大代表三、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三节国家元首一、国家元首概述二、国家元首制的历史发展三、我国现行的国家元首制度第四节行政机关一、行政机关概述二、我国的国务院三、我国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第五节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一、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概述二、我国的审判机关三、我国的人民检察院第六节我国的军事领导机关一、我国军事领导机关概述二、中央军事委员会第十八章政党制度第一节政党和政党制度概述一、政党概述二、宪法与政党制度三、政党制度与民主宪政第二节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二、多党合作制度的内容和形式三、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三编宪法实施第十九章宪法实施概述第一节宪法实施的概念一、宪法实施的概念与宪法实施研究的意义二、宪法实施与宪法实现的关系三、宪法实施的基本方式四、宪法实施的主要特点第二节宪法实施的原则一、最高权威性原则二、民主原则三、合法原则四、程序原则五、稳定原则六、发展原则第二十章宪法实施的条件第一节宪法实施条件概说一、宪法实施条件的意义二、宪法实施的主要条件第二节宪法实施的保障一、宪法实施保障概说二、宪法实施保障体制三、宪法实施保障的基本方式四、我国的宪法实施保障机制第二十一章宪法实施过程第一节宪法实施过程的意义一、宪法实施过程的概念二、宪法实施过程的特点三、加强宪法实施过程研究的意义第二节宪法实施过程的主要阶段一、准备阶段二、实际实施阶段三、实施评价阶段第二十二章宪法解释第一节宪法解释概说一、宪法解释的涵义二、宪法解释的必要性三、宪法解释的分类第二节宪法解释的机关一、国家元首解释制二、立法机关解释制三、普通法院解释制四、特设机关解释制五、公民团体解释制第三节宪法解释的原则和方法一、宪法解释的原则二、宪法解释的方法第二十三章宪法修改第一节宪法修改概说一、宪法修改的涵义二、宪法修改的必要性第二节宪法修改的限制一、限制宪法修改的理论二、限制宪法修改的主要表现第三节宪法修改的方式一、全面修改二、部分修改三、无形修改第四节宪法修改的程序一、提案二、先决投票三、公告四、决议五、公布第二十四章宪法实施评价与违宪审查第一节宪法实施评价一、宪法实施评价的概念及体系二、宪法实施评价标准三、宪法实施评价机制第二节违宪审查的概念和模式一、违宪审查的概念二、违宪审查的主要模式(一)司法机关审查模式(二)立法机关审查模式(三)专门机关审查模式(四)复合审查模式三、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第三节违宪责任一、违宪责任的概念二、违宪责任的特征三、违宪责任的种类四、违宪责任的形式五、违宪责任的归结第二十五章宪法秩序第一节宪法秩序概述一、宪法秩序的含义与构成二、宪法秩序的实现第二节宪法秩序实现的因素分析一、宪法观念的培养二、宪法的适用三、宪法惯例的创设四、考试方式、试题类型及分值:(一)考试方式:本课程考试采用闭卷、笔试。

第五章 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

第五章 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

(二)宪法典的组成结构 成文宪法典是一国宪法体系中的核心,也是一国 最根本,最主要问题的法律语言表现形式.所以, 它又可分为: 1.宪法典的形式结构 是指构筑一国成文宪法典各 个要素的外部组合,具体包括宪法典的体例和宪法 典的格式两个方面. . 2. 宪法典内容结构 是指宪法规范依据调整对象的 性质和调整方式不同进行逻辑分类,并进行有机组 合和顺序排列的组织结构.
(二)宪法修正案 是指享有修宪权的法定 机关依据法定程序对宪法典进行部分修改 或补充后形成的法律文书形式. (三)宪法性法律 是指多部关联的体现一 国宪法基本内容的法律形式,具体可以分 为宪法本体法和宪法关联法. 宪法性法律是指由普通立法机关依照 普通立法程序制定或认可的,以宪法规范 为内容的规范性文件.在成文宪法国家, 宪法性法律是宪法典的补充或具体化;在 不成文宪法国家,宪法性法律是宪法规范 的最重要表现形式.
第五章 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
[本章导读] 宪法的形式与宪法结构是两个相关联的宪 法学范畴.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宪 法的渊源这一外部形式和宪法结构这一内 部形式.
第一节,宪法形式 一,宪法形式的概念 形式和内容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哲学概念.内容是 事物的内在诸要素的总和;形式则是内容的存在 方式,即内容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包括内部形式 和外部形式.宪法形式亦可分为宪法外部形式和 宪法内部形式,前者强调的是宪法形式的表现种 类,后者强调的是宪法形式的组织结构. 宪法形式包括宪法的外部形式和宪法的内部形式. 宪法的外部形式即宪法的渊源形式,是指宪法基 于不同的效力来源所形成的外部表现形式;而宪 法的内部形式即宪法的结构形式,包括宪法体系 和成文宪法典的结构形式.
(七)国际条约,协议,习惯和判决 国际条约 是指国际法主体之间就权利义务关系缔结的一种 书面协议. 国际习惯则是指国际法主体之间在相 互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则. 宪法渊源上的协议是指联邦制国家中处理联邦中 央和各成员地方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协议. 司 法判决不是一种正式的渊源,但在有些情况下, 它们会被视为国际法状态的权威依据. (八)权威性宪法理论和著作 权威性宪法著作不 是成文宪法国家的宪法渊源,但在不成文宪法体 系的国家,常常适用这种宪法渊源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文以及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文以及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文以及释义一、前言在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是国家的最高法律权威,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宪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将按法律规则进行。

作为我国的基本法律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至关重要。

它包含了国家政治制度、国家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

深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于深化我国宪法治国理政有着重要意义。

二、总纲《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法律。

全文一共分为151个条款,它包括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政治体制、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国家机构的组成和运作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解读这一文本,探讨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精神内涵和具体内容。

三、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政治体制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分包括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政治体制。

我们可以理解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履行国家的立法权。

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履行全国政府的职能。

常委会是的常设组织机构,代表行使的职权。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还规定了和副的产生和职权,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职责,国家的法律地位和立法权限等。

通过这些条款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我国的国家机构设置和运作,理解我国的政治体制和运行。

四、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部分包括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在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人身自由权、言论出版权、宗教信仰自由权、财产权等多个方面的权利。

宪法也强调了公民的基本义务,包括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利益、维护社会公德等多个方面的义务。

2. 通过理解宪法中有关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维护自己的权益,更好地履行自己的义务。

五、国家机构的职责和权限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还规定了国家机构的职责和权限。

宪法学-第五章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

宪法学-第五章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
就宪法序言的立法形式来讲,各国不尽一致,有 的称“序言”,有的称“序文”
从现有各国宪法序言来看,大致有下列几种情况: 陈述性序言;原则性序言;纲领性序言;综合性 序言
从表述上看,有明示序言和非明示序言两种
② 宪法序言产生的原因
宪法序言的产生原因有二:一是制宪 者的需要和宪法的规范性特点决定的。 二是宪法序言的产生和保留还有一国 文化传统和立宪技术等方面的原因
法的渊源形式和宪法的结构形式。 宪法的渊源形式是指宪法基于不同的效力
来源所形式的外部表现形式,包括成文宪 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判例 和宪法解释等等; 而宪法的结构形式包括宪法体系和成文宪 法典的结构形式。
二、宪法渊源形式
1、成文宪法典 2、宪法修正案 3、宪法性法律 4、宪法惯例
③ 宪法序言的效力
考察各国宪法序言,其法律效力有以下四种情况。
A、记载历史部分完全没有法律效力,因为该部 分内容只是客观地将历史加以陈述,而历史事实 不能也没必要用法律规范加以强制执行。
B、宪法序言中确认的基本原则部分必须和宪法本 文的有关规定结合起来才具有法律效力。
C、宪法序言中属于规范性的部分具有完全的法律 效力。
三、我国宪法的结构
1、从宪法体系上看,我国现行宪法体 系属成文宪法体系
2、从宪法典的体例上看,3、从宪法典的格式上看,新中国的四 部宪法均有名称、目录、序言、正文, 以及制宪机关、制宪时间、公布机关 和公布时间等等
4、从宪法的内容结构上,按照调整对 象的性质不同,我国现行宪法的内容 包括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 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权限和 活动原则等等
D、有些国家的宪法明文规定序言具有法律效力。

《宪法》各章小结

《宪法》各章小结

《宪法》各章小结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小结宪法是近代的产物。

在宪法产生以后,人们对宪法作出各种解释,但任何定义只能大致地、近似地描述定义对象的本质属性,同时也要受定义角度的局限。

我们对宪法作如下表述:宪法是确立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与政策,调整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基本关系的国家的根本法。

宪法的基本属性在于,它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民主法律化、制度化的基本形式,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的集中表现。

宪法产生以来,学者们对宪法作出了多种多样的分类。

宪法的分类,对于认识各种宪法的特点和优点,对宪法进行比较研究,把握宪法发展的规律以及促进我国宪法和宪政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宪法的渊源,就是宪法的表现形式,具体地说是指一个国家中宪法规范所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

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等条件不同,宪法的渊源也不尽相同。

在我国,宪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解释、条约。

在采取“修正案”形式来修改宪法的国家,宪法修正案也是宪法的基本渊源。

在我国,宪法修正案本身并不具有独立的宪法规范价值,采取修正案方式修改宪法,主要是为体现宪法修改的连续性和宪法内容的稳定性。

在适用宪法时,应当直接引用宪法本文而不是修正案的条款。

宪法是法律,也是由众多的宪法规范组成的有机整体。

宪法规范就是确立国家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调整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国家与公民的基本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宪法规范应当具备法律规范的完整构成要素,制裁要素也同样存在于宪法规范之中。

宪法规范既具有法律规范的共同属性,同时又具有不同于一般法律规范的特殊属性。

宪法关系是我们在法治国家建设所要确立的一种国家权力组织和运行的基本法律关系,它是宪法规范在调整宪法主体行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关系。

宪法创制是宪法规范的产生、存在和变更的活动。

通常包括宪法制定、宪法修改和宪法解释三种活动。

宪法的制定,也称立宪,是指统治阶级通过一定的程序创制宪法规范的活动。

中国宪法

中国宪法

中国宪法(第三版)导言一、宪法学的基本特征1、宪法学的综合性2、宪法学的实践性3、宪法学的系统性4、宪法学的开放性二、宪法学的历史发展三、宪法学的分类四、宪法学的研究对象1、宪法文本2、宪法理论3、宪法规范4、宪法运行五、宪法学的体系六、宪法学的研究方法一般研究方法:历史分析、系统分析、比较分析、综合分析具体研究方法:功能分析、实证分析、规范分析、价值分析、宪法判例分析七、宪法学的基本功能1、宪法学与法学教育2、宪法学与国家立法3、宪法学与执法活动4、宪法学与公民的基本生活方式5、宪法学与国家决策科学化6、宪法学与国家的对外政策上篇宪法总论第一章宪法的概念第一节宪法的词源一、西方国家宪法词源的演变二、非西方国家宪法词源的演变第二节宪法的概念一、西方国家宪法学者对宪法概念的论述二、非西方国家学者对宪法概念的论述宪法:是确认一国民主制度,通过规范和控制国家权力以保障公民权利,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第三节宪法的特点一、宪法与法的共性经济基础、国家强制力、规定权利与义务、制裁性二、宪法与法的区别1、宪法内容具有根本性2、宪法制定和修改程序的特殊性3、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三、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四、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五、宪法的本质第四节宪法的分类一、传统宪法分类学二、现代宪法分类(一)以宪法概念性质为标准的宪法分类社会学意义的宪法概念法学意义的宪法概念(二)以宪法存在形式为标准的分类(三)以宪法规范与现实关系为标准的宪法分类(四)以宪法形态论为标准的宪法分类(五)以国家体制的类型为标准的宪法分类三、宪法分类的发展趋势第五节宪法的功能一、宪法发挥功能的基本条件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即具有正当性,包括内容、程序、形式上二、宪法的具体功能(一)确认功能(二)保障功能(三)限制功能(四)协调功能三、宪法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一)宪法在立法中的作用1、宪法确立了法律体系的基本目标2、宪法确立了立法的统一基础3、科学的法律体系的建立是实现宪法原则的基本形式之一4、宪法规定了解决法律体系内部冲突的基本机制(二)宪法在执法中的作用(三)宪法在司法中的作用(四)宪法在守法中的作用第六节宪法与宪政一、宪政的概念一)概念宪政强调宪法精神实现过程的制度与宪法秩序,通常指一种运用立宪主义宪法的国家政治形态,即宪法国家。

宪法的结构分类与特征

宪法的结构分类与特征
(4)综合性序言。为数最少,篇幅最长。 最典型的是前南斯拉夫1974年的宪法序言。
宪法序言是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从
其规定的内容及其地位和作用来看,大部分宪法
序言与总则或总纲的内容有重合或者交叉之处, 因此应该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宪法正文。从结构上看,宪法的正文一 般包括总则、分则和附则三个部分。
5、宪法是相对稳定的。宪法的基本性和重 要性决定了它必须具有稳定性。普通的法律也必 须具备稳定性,但是宪法对稳定性的要求更高。 修改宪法程序的要求比一般法律修改程序更高, 也反映出宪法稳定性要求更高这一点。
当然,宪法也不是不能修改,在社会的不 断发展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产生的新情况、新进步都需要宪 法不断地予以确认和适应。
2、宪法是授权性的。各国宪法仅仅是对公 民提供基本权利的保障,对政府施加尊重和保障 公民权利的义务,而一般不对公民施加法律义务。 宪法首先是一部保障权利的“法”——这是宪法 和普通法律之间最大的区别。
3、宪法是一部保障每个人权利的“社会契 约”。宪法不仅是一部普通的权利宣言文件,而 且是一部保护所有每一个人的权利的基本文件, 是社会中每一个具有理性的人同意接受的“社会 契约”。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可以反映出这一 点。
(2)原则性序言。这类序言主要表述宪法 的基本原则,字数一般在100到200字左右。例如 法国1958年宪法的序言。世界上60%的国家宪法 序言是原则性序言。
(3)纲领性序言。采用这种序言的多为第 三世界国家的宪法。我国1982年宪法在总结历史
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并规定了 我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和对外政策等。
4、宪法是“基本法”。宪法不是保护公民 一般的权利,而是对公民的各方面来说最重要的、 最根本性的权利。从各国的宪法规定来看,所谓 的“基本权利”,主要是指关系到公民的人身、 财产与精神方面的权利。在传统上,基本权利都 是消极权利,即针对国家或政府的权利,要求它 们不干预公民。但进入20世纪的福利社会时期之 后,有些国家的宪法还赋予公民要求政府提供最 低生活保障的“积极”权利。

现行宪法文本的总纲有什么内容?

现行宪法文本的总纲有什么内容?

Efforts may not be able to succeed, but giving up is definitely a failure.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现行宪法文本的总纲有什么内容?导读:现行宪法共分四章一百四十三条,从各个方面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国家机关的构成;确立了国家的首都、国歌、国徽和国旗。

做为法律章程都会有总纲,那么,现行宪法文本的总纲有何规定?为大家具体介绍如下:现行宪法共分四章一百四十三条,从各个方面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国家机关的构成;确立了国家的首都、国歌、国徽和国旗。

做为法律章程都会有总纲,那么,现行宪法文本的总纲有何规定?为大家具体介绍如下:第一章总纲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学习笔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学习笔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学习指导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它规定了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问题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

近代意义上的宪法起源于英国、美国和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是伴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主制度而产生的。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除序言外,共7章,60条。

共同纲领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方面的基本政策,在1954年前发挥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除序言外,共4章,106条。

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制定,规定比较完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后的新宪法,这部宪法除序言外,共4章,仅30条。

1975年宪法是在极“左”思潮影响下的产物,带有强烈的文革痕迹,条文过于简略和粗糙,规范性、逻辑性都很差。

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又通过了一部新宪法,除序言外,共4章,60条。

1978年宪法体现了拨乱反正的努力,改正了许多1975年宪法的错误,但从总体上说,由于这部宪法是在文革结束后不久制定的,仍然体现了“左”的思维和文革的残余,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国家的需要。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并公布施行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全国人大又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对这部宪法进行了修正,共31条修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由序言和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组成,共138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及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是我国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大一宪法考第五章知识点

大一宪法考第五章知识点

大一宪法考第五章知识点宪法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法律,它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权力的运行方式等核心内容。

在大一宪法考试中,第五章通常是考察宪法中基本权利和自由的章节。

本文将从宪法第五章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论述。

知识点一:宪法第五章的结构宪法第五章共由五节构成,分别为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节“社会权利和义务”、第四节“国民经济和文化生活”以及第五节“国家教育”。

知识点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在第二节中,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这些权利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和人身尊严受法律保护等。

同时,宪法也规定了公民的义务,如遵守法律、尊重他人权利、维护国家安全等。

知识点三:社会权利和义务第三节主要规定了社会权利和义务。

宪法规定了劳动者的权利,如就业、劳动保护、工资报酬等。

宪法还强调了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以及残疾人的权益保护。

此外,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义务,如教育义务、维护国家安全、支援国防等。

知识点四:国民经济和文化生活第四节主要关注国民经济和文化生活。

宪法规定了国家保护私有财产权,同时也鼓励和保护各种形式的经济成分。

另外,宪法还规定了国家保护和发展文化事业,保障公民的文化权益。

知识点五:国家教育最后一节是关于国家教育的规定。

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义务教育,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

同时,宪法强调教育应该贯彻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宪法第五章是宪法中关于基本权利和自由的章节。

它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社会权利和义务、国民经济和文化生活以及国家教育的相关内容。

熟悉并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大一宪法考试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能为你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和帮助。

我国宪法的构成

我国宪法的构成

领导全国武装 力量。
返回3
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第一百三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第一百三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 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第一百三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
这是我们 熟悉的!
是我们热爱 的!
97.有三个人是我的朋友爱我的人.恨我的人.以及对我冷漠的人。 爱我的人教我温柔;恨我的人教我谨慎;对我冷漠的人教我自立。――[J·E·丁格] 98.过去的事已经一去不复返。聪明的人是考虑现在和未来,根本无暇去想过去的事。――[英国哲学家培根] 99.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只是为了寻找全新的景色,也为了拥有全新的眼光。――[马塞尔·普劳斯特] 100.这个世界总是充满美好的事物,然而能看到这些美好事物的人,事实上是少之又少。――[罗丹] 101.称赞不但对人的感情,而且对人的理智也发生巨大的作用,在这种令人愉快的影响之下,我觉得更加聪明了,各种想法,以异常的速度接连涌入我的脑际。――[托尔斯泰] 102.人生过程的景观一直在变化,向前跨进,就看到与初始不同的景观,再上前去,又是另一番新的气候――。[叔本华] 103.为何我们如此汲汲于名利,如果一个人和他的同伴保持不一样的速度,或许他耳中听到的是不同的旋律,让他随他所听到的旋律走,无论快慢或远近。――[梭罗] 104.我们最容易不吝惜的是时间,而我们应该最担心的也是时间;因为没有时间的话,我们在世界上什么也不能做。――[威廉·彭] 105.人类的悲剧,就是想延长自己的寿命。我们往往只憧憬地平线那端的神奇【违禁词,被屏蔽】,而忘了去欣赏今天窗外正在盛开的玫瑰花。――[戴尔·卡内基] 106.休息并非无所事事,夏日炎炎时躺在树底下的草地,听着潺潺的水声,看着飘过的白云,亦非浪费时间。――[约翰·罗伯克] 107.没有人会只因年龄而衰老,我们是因放弃我们的理想而衰老。年龄会使皮肤老化,而放弃热情却会使灵魂老化。――[撒母耳·厄尔曼] 108.快乐和智能的区别在于:自认最快乐的人实际上就是最快乐的,但自认为最明智的人一般而言却是最愚蠢的。――[卡雷贝·C·科尔顿] 109.每个人皆有连自己都不清楚的潜在能力。无论是谁,在千钧一发之际,往往能轻易解决从前认为极不可能解决的事。――[戴尔·卡内基] 110.每天安静地坐十五分钟·倾听你的气息,感觉它,感觉你自己,并且试着什么都不想。――[艾瑞克·佛洛姆] 111.你知道何谓沮丧---就是你用一辈子工夫,在公司或任何领域里往上攀爬,却在抵达最高处的同时,发现自己爬错了墙头。--[坎伯] 112.「伟大」这个名词未必非出现在规模很大的事情不可;生活中微小之处,照样可以伟大。――[布鲁克斯] 113.人生的目的有二:先是获得你想要的;然后是享受你所获得的。只有最明智的人类做到第二点。――[罗根·皮沙尔·史密斯] 114.要经常听.时常想.时时学习,才是真正的生活方式。对任何事既不抱希望,也不肯学习的人,没有生存的资格。

ADDIE模式课程设计

ADDIE模式课程设计

ADDIE模式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尊重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意识。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宪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制度,掌握宪法的结构和主要内容,了解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宪法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增强宪法意识,尊重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培养良好的法治观念和法律信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宪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制度,宪法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

具体包括:1.宪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制度:宪法的定义、性质、功能,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的制度体系。

2.宪法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宪法序言,宪法的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国歌、首都。

3.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宪法的制定过程,宪法的修改程序,宪法的解释和监督。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宪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制度,宪法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使学生掌握宪法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宪法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宪法运用能力。

3.讨论法:教师学生就宪法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实验法:教师学生参观宪法博物馆等场所,让学生亲身感受宪法的历史和权威,增强宪法意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相关教材。

2.参考书:宪法学、宪法案例分析等参考书籍。

3.多媒体资料:宪法知识讲座、宪法历程纪录片等。

4.实验设备:计算机、投影仪等。

5.校外资源:宪法博物馆、律师事务所等。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

宪法学第五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笔记

宪法学第五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笔记

宪法学第五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笔记第五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一节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概述一、宪法与其本权利(一)基本权利的内涵1.权利:(1)权力指的是在一定的法律关系中,法律关系的一方对另一方所享有的可以要求作出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并未法规范所认可的一种资格。

(2)权力的主要特征:第一,权利反映了主体之间的一种对等的法律关系。

第二,权力是由法规范所认可的。

第三,权力是一种法律上的资格。

2.基本权利:许多人把基本权利称为人权。

德国称其为基本法。

3.我国宪法中的人权和基本权利2004年修宪之前,一直使用的是基本权利,认为人权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

80年代之后,理论上逐渐对人权的理念发生了转变。

1998年10月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2001年《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2009年《国家人权行动计划》这是中国政府第一个国家人权行动。

由此看来,对基本权利的确认和保障,构成了整个宪法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核心。

(二)基本权利的基本性质1.固有性与法定性(1)固有性:自然法学法定性:实证法学(2)没有宪法的规定,就没有基本权利(专制)------法律实证主义(3)天赋人权----自然法思想。

(4)无论是自然法思想和法律实证主义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5)首先要承认法律的固有性,再分析法律的法定性的正确与否。

(6)固有性和宪法规定性是相互统一的。

2.不受侵犯性(固有性)和受制约性(法定性)3.普通性和特殊性(三)基本权利的享有主体1.基本权利享有主体的分类2.各种主体(1)一般主体。

公民为我国宪法所确定的基本权利的一般性的主体。

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第33条第1款的规定,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特殊主体。

即法人与外国人。

法人与外国人是享有基本权利的特殊主体。

(3)特定主体。

(4)关于“集体权利”(四)基本义务的宪法含义指的是根据法律规范的规定,一定的主体必须做出某种作为或不作出某种作为的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 财产。
11
三、中国宪法的总纲
▪ (3)经济政策(第14条-15条):市场经济 和社会保障制度两条腿走路。
▪ (4)市场主体的权利(第16条-18条): 国有企业与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
12
三、中国宪法的总纲
▪ 7、社会政策 (第19条——26条)
第19条:教育事业——《教育法》等法律的制定依据 第20条:科学事业——《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的制定依据 第21条:医疗卫生、体育事业——《体育法》等法律的制定依
9
三、中国宪法的总纲
▪ 6.经济制度
思考:中国确立的经济制度是怎样的?
(1)所有制与分配制度 (第6条——11条)
【讨论1】“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分配政策 存在什么问题?
10
三、中国宪法的总纲
▪ (2)财产权保护(第12条-13条) ▪ 【讨论】应当如何解释《宪法》第12条的
“公共财产”?
• 第12条: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 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禁止任何组织或
4
二、中国宪法的序言
(二)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原则 • 四个现代化: 工业 、农业 、国防与科学技术 • 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
5
二、中国宪法的序言
(三)实现国家任务的国际国内条件
• 与敌对分子进行斗争、实现祖国的统一 • 建立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 实行各民族间的平等 、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 • 确保世界的和平
大家好
1
陵水红太阳2014年 12.4国家宪法日 教职工专题讲座
主讲人:罗锦豹
2
一、宪法的结构的概述
宪法结构就是一部宪法是怎样构成的,是 宪法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该问题主要针对 成文宪法典展开。
各国宪法的内容结构一般包括序言、正文、 附则三大部分。
3
二、中国宪法的序言
(一)中国历史上的四件大事情 ▪ 辛亥革命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消灭剥削制度 ▪ 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据 第22条:文化事业——《文物法》等法律的制定依据 第23条:人才事业 第24条:精神文明建设事业 第25条:计划生育政策——《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制定依据 第26条:环境保护政策——《环境保护法》的制定依据
13
6
二、中国宪法的序言
(四)宪法本身的地位 “宪法是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最高法律效力”的含义:
1.一切法律、法规都必须依据宪法 2.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3.一切组织(包括共产党在内)和个人都应以宪法
作为自己最高的行为准则,一切违反宪法的总纲
▪ 1.国家性质(第1条)
思考: 1.共和国与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 关系是什么?
2.中国的根本制度是什么?
8
三、中国宪法的总纲
▪ 2.人民主权(第2条) ▪ 3.民主集中制原则(第3条) ▪ 4.民族政策 (第4条) ▪ 5.法治原则(第5条)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