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构造地貌学
构造地貌-精选

Splinter——裂纹,碎片
(a) Fault scarp dying out laterally
(b) Fault scarp dying into a series of splinters laterally
图12-18 断层崖的演化(据 Davis) 1.断层崖刚发生,形成高大的断层崖; 2.断块山地被剥蚀 降低,断层崖被侵蚀成断层三角面; 3.三角面进一步降低、 后退,形成圆浑的山嘴,山嘴已距断层一定距离; 4.断块 山地被夷平,断层三角面消失.
茶壶峰(丹霞地貌)
人面石(丹霞地貌)
赤壁丹崖(丹霞地貌)
丹霞山风光(瀑布)
5.剥露构造平原
构造平原 构造阶地
尖山 方山
河流
地壳上升以后,如果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则构造阶地、方 山、尖山等全部被破坏掉,由被挖掘出来的坚硬岩层组成 新的地表面,称为剥露构造平原(次成构造地形)
剥露构造平原一般比原始构造平原复杂,常常带有微起伏, 并可有少量堆积。
外
露
单
岗
面断
倾 斜
山崖 坡
谷
内 露 岗
坡
地
• 台湾野柳地质公园的单面山 • 由新生代中新世厚层砂岩和页岩组成
单面山 (台湾)
猪背脊
猪背脊——岩层倾角较大的单斜构造地貌。岩层倾角 一般大于35o。
猪背脊——Hogback
猪背脊
猪 背 岭
3.受褶曲构造控制的河谷发育
顺向河——顺着岩层倾向发 育的河流(右图中C)。
问题:
1.什么是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的识别标志是什么? 2.水平岩层构造地貌有哪几种主要类型,其特征如何? 3.次生褶曲构造地貌有哪几种主要类型?其特征如何? 4.断块构造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5.火山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6.以你的家乡或你熟悉的一个地区为例,介绍构造地 貌类型及其特征.
课件1:2.2构造地貌的形成

褶皱模型
形态上:背斜拱起;向斜下弯 岩层新老关系上: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地貌上: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问题探究
背斜
向斜
1. 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 2. 解释甲地成为山岭、乙地成为谷地的原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 岩石破碎,易遭侵蚀
向斜槽部受压力 岩石坚硬,不易侵蚀
构造地貌:
交通 运输
雅西高速拖乌山路段 采用双螺旋隧道设计, 大大提高了行车安全 性,同时也最大限度 地保护了山区的生态 环境。
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材料二 交通线示意图。
交通运输干线类型 公路 铁路
最大限制坡度 7%~9% 3%
(1) 与平原比较,山地相对高度比较大,地形崎岖,对交 通运输_方___式___的选择、交通运输_线__路___的方向和延伸方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 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 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碰撞, 形成海沟、海岸山脉或岛弧
东亚岛弧
三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山地 地形
方式 优先建造公路,而后才是铁路 线路布局 地势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线路布局 上坡路段往往呈“之”字形
形成谷地或低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华山 泰山 庐山
宁夏平原
(平原)
渭河
(平原)
汾河
(谷地)
拓展提升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工程应用
• 背斜:挖隧道 • 向斜:修建大坝
天然气 石油
找矿应用
第二章构造地貌(2.2)地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方山(Monument Valley, Arizona-Utah)
砂岩孤丘(Sedona, Arizona),山坡上为松树
称为骆驼峰的砂岩孤丘(Laramie, Wyoming)
科罗拉多大峡谷(Arizona)
猪背山,山脊和顺倾向坡由抗蚀力强的砂岩组成,反倾向坡为页岩
倒转的侏罗系砂岩组成熨斗状单斜山(Marsh Pass, Arizona)
褶皱地貌
受褶皱构造控制的地貌,叫做褶皱地貌。 褶曲地貌可以划分为单斜地貌、背斜与 向斜地貌和穹隆地貌。
和单 倾斜 向地 貌 倾 斜 岩 层 的 走 向
——
单 斜 地 貌
发育在褶曲一翼单向倾斜岩层上的地貌,叫做单斜地貌。
单斜地貌包括单面山和猪背脊(猪背山)。当岩 层倾角比较小时,顺岩层发育的山坡比较和缓,而另一坡比 较陡峭,两坡不对称,这样的山地叫做单面山; 当组成单斜山的 岩层倾角比较大时, 山坡两侧都比较陡, 山地两坡比较对称, 看起来像猪背,故称 为猪背脊
Agathla 山丘,火山颈(Arizona)
喷发不久的基性熔岩流(California),远处为Nevada山脉
印火 度山 群分 岛布 )地 区 的 放 射 状 水 系 ( 东
夏威夷群岛上的两座盾状火山,顶部有积雪( Mauna Kea 4183米 ,and Mauna Loa)
Kilauea活火山口, Hawaii
火山分布
全世界大约有2 000座死火山,516座活火山 (据F.M.巴拉德),大体呈带状分布。 环太平洋火山带:现在已知有319座活火山分 布于环太平洋带,占世界活火山总数的62%。。 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火山带:又称地中海火山 带,横贯欧亚大陆南部,已知有94座活火山分 布于此带上,占世界活火山总数的18%。 大西洋海岭火山带和东非火山带
第二章 构造地貌

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移动的前缘受阻力而弯曲
形成山脉,如安地斯山脉。
移动的后方于拖曳留下破
碎的小陆块形成岛屿,如马
达加斯加岛。
大陆漂移的证据
最初使魏格纳萌发大陆漂移说思想的是大西洋两
岸地形可以较好地拼合在一起这一现象。
进一步分析发现,两岸的古生物、地层、构造等方
面的也都存在密切联系。
非 洲 南 美 地 形 吻 合
反对者提出“陆 桥”说,由条岛状 陆地连接各大陆, 而后沉入海中.
生物学家假设的陆桥
地层与构造连续
从北欧挪威向西南沿伸,
通过苏格兰的一条加里东
褶皱山系(S未形成)在大
西洋东岸消失后,又在西
岸纽芬兰,加拿大出现,
如果把大西洋关闭,褶皱
带正好连接在一起。
古冰川证据
南美、非洲、印度、澳大利亚,这些现代气候和
长约4000KM。它包括一系列南北向裂谷和湖盆,沿线多高大火 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地震亦频繁。
二、大洋区
1. 大陆边缘 大陆架 大陆坡和大陆基 2. 洋底 大洋中脊 大洋盆地
东太平洋底下的一段中脊的地形图
洋中脊是洋底扩张的中心和 新地壳产生的地带。热地幔 物质(熔融岩浆)沿脊轴不 断上升,凝固成新洋壳,并 不断向两侧扩张推移。
转换断层型边界
又称平错型边界
两板块大致在水平面上错动,不发生扩张或聚合,因
此并无板块的新生或消毁。沿此边界有地震及构造变形。
怎么解释?
1. 原来的地壳哪里去了? 2. 地震的成因与震中分布矛盾,怎么解释?
思考讨论:
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 板块的内部和板块的交界处的地壳活动分别是 怎么样?
2-1构造地貌

2021/5/5
22
同一时期,艾里提出另一种均衡的方案,即把面 积相同、密度相同但重量不同的块体放在液体中,在 重力作用下,露出水面越高的块体沉入水下的部分越 深,以此保持块体之间的平衡状态。艾里认为大山好 象冰山浮在海洋里一样,其表面和底部有相应而又相 反的形象,故地面较高的地壳部分其底部也较深,大 山区的底部都存在“山根”。--深部补偿原理
2021/5/5
21
该假说的原理是:把横截面面积相同、重量相同但 密度不同的柱状体放在液体中,由于重力影响,块体的 下界在同一平面上,而上界却高低不平,密度小的高于 密度大的,从而保持了液面上块体之间的平衡状态。 1855年普拉特以此为比喻,说明地壳在高山地区密度 较平原地区小的道理。--密度补偿原理
地壳最初形成时为很薄的花岗岩质硬壳均衡地漂浮于玄武岩质基底上由于地球自转产生自东向西的潮汐摩擦力和离心力导出从两极向赤道方向的力使地壳聚集起来构成较厚的由若干锯齿状大小破块镶嵌在一起的原始联合古陆而其余部分则形成原始海洋这个过程在古生代时完成
第二章 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是在构造影响下形成的地貌,它的作用 力主要是内力,故又称为内力地貌。
2021/5/5
34
大陆漂移说 有关地壳运动的一种假说。1912年由德国 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魏格纳(A.Wegener) 根据任何地球仪上或世界地图上都可看到南北 美洲和非洲、欧洲的边缘相吻合的现象而提出。
2021/5/5
35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壳最初形成时为很薄 的花岗岩质硬壳,均衡地漂浮于玄武岩质基底 上,由于地球自转,产生自东向西的潮汐摩擦 力和离心力导出从两极向赤道方向的力,使地 壳聚集起来构成较厚的由若干锯齿状大小破块 镶嵌在一起的原始联合古陆,而其余部分则形 成原始海洋,这个过程在古生代时完成。
《地貌学》第二章 第二节 陆地的构造地貌

峨眉山金顶
峨眉山金顶
2.断块山与断陷谷 (1)断块山
断块山是受正断层控制的块体,呈整体抬 升或翘起抬升形成的山地。
断块山的特点是山边线平直,山坡陡峭成 崖,即断层崖,与相邻的平地之间没有过渡地 带,常常急转直下。断层崖受横向沟谷的切割, 形成一系列三角形的断层三角面。
华山
断块山可在各种地质构造基础上形 成,有的两面均受断裂的控制,有的是 单独存在,但多数是成群分布,排列方 式为平行的、雁行的、斜交的或同心圆 状的。
昆明西山
有时一系列断陷盆地呈斜列分布, 盆地之间由—隆起高地分隔,断陷盆 地和隆起高地共同构成断陷盆地-断块 山系。
山西断陷盆地系分布图
(三)板块内部稳定区的构造地貌
板块内部稳地区构造长期稳定,新生代 构造运动大多表现为大面积拱起或拗陷。
若拱起区缺少差异运动,形成的地貌类 型和形态单一。如高原、山地、或丘陵。
正在发展为新的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 最典型的大陆裂谷是东非大裂谷。
(二)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
1.褶皱-断块山 先经历了古生代板块碰撞,形成褶皱构造;
在中、新生代又发生了板内块断构造运动,从 而形成褶皱块断山。
它的山前断层的垂直断距很大,构成山体 的岩层保留着原先就有的褶皱构造。因此,在 褶皱-断块山的形成中,褶皱作用和断裂作用 同等重要。
常见的断块山有地垒式断块山和掀 斜式断块山。
(A)地垒式断块山
地垒式断块山的构造基础是地垒 构造。
地垒式断块山又称地垒山,指断块沿两条或多
条断裂隆升而形成的山地。
地垒山的两侧山坡的坡长和坡度基本相等,且 多呈断崖绝壁。
江西庐山是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其外形特点 是两侧山边线平直,并形成悬崖峭壁,而山顶部分 起伏较平缓。庐山的西北侧是莲花洞断层,东南侧 是五老峰断层,两者都是高角度正断层,而且是阶 梯状断层。
地貌学 第2章 构造地貌-3

断层谷的特点:
日本长野泡温泉的雪 猴家族
在单一断层线上发育的断层谷走向平直;在两组 不同走向的断层线上发育的谷地走向随断层的变 化而变化,呈之字形或有不自然的转弯(雅鲁藏 布江下游米林县雪卡附近至巴昔卡的大转弯受北 东和北西两组断裂控制)。 当断层切割硬软相间的岩层时候,软岩层上出现 宽谷,硬岩层上发育峡谷,形成宽窄相间的串珠 状谷地。 断层谷谷底常有温泉出露。
(二)方山和峰林
构造高原被切割形成的破碎山体,以平 顶为特征。 红层盆地和大面积砂岩沉积地区 方山和构造台地遭受强烈破坏,形成壮 观的峰林。
土耳其卡帕多奇亚峰林
(三)崖壁
崖壁坡度一般大于60° 形态受岩性控制,类型多样。 崖壁岩层硬软相间,形成各种大小形状 不同的岩洞、溜痕等。
(一)断层崖
在断层面两侧的上、下盘位移时所形成的陡崖,即 为断层崖。如秦岭北坡的大断层崖、庐山南北坡的 断层崖等。
断层崖的特点:
断层崖走向挺直,可以贯穿不同的古老地形,崖下 可能出现串珠状洼地、涌泉或温泉,崖壁上的地层 往往在另一侧谷底出现。 断层崖的高度和坡度分别取决于断距的大小和断层 面的倾角。 大同盆地口泉断裂小石沟断层崖
三、岩浆活动构造地貌
岩浆在地壳中的活动有侵入和喷出两种形 式。 岩浆侵入形成的各种岩体,形成各种岩浆 岩构造地貌; 岩浆喷出地表,大面积覆盖地表,或停积 在喷出口周围形成各种火山岩构造地貌。
(一) 岩浆侵入活动形成的地貌穹窿构造
这种构造主要发生在花岗岩侵入区,侵入作用 使上覆岩层穹起而成。其核心为花岗岩,盖层 为沉积岩。 穹窿构造早期未受破坏时,地貌上为典型的穹 窿山,水系呈放射状。 穹窿构造发育的晚期,由于构造顶部张节理和 断裂发育而易被侵蚀,中央露出花岗岩及发育 出花岗岩山地,外围岩层则发育出猪背山或单 面山,围绕单斜崖发育出环形水系。
地貌学——构造地貌

(二)成因
六十年代后期诞生板块构造理论,而作为这个理论先驱与 基础的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概念,又把洋底地貌的认识和分 析作为重要的依据。
太平洋板块
分勒 为比 六雄 大将 板全 块球
欧亚板块 印度洋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本世纪60年代由赫斯把地球内部物质对 流运动与洋脊的生成联系起来,提出海底扩张 假说,并被凡因和马修斯根据磁极多次倒转现 象相对比的检验方法所证实。与此同时大陆漂 移说得到了新生。但在新的理论中并不象魏格 纳在大陆漂移说中设想的那样,它不是在塑性 洋底上漂移的运动体,整个地壳和上地幔组成 的岩石圈板块是随地球内部物质对流运动的表 层的被动部分
与上述外部过程不同,发生在地壳以及其下深处的质量转移是地球内部 的物质运动,它是引起包括地壳均衡运动在内的整个岩石圈构造运动的根本 原因。特别是新生代的岩石圈构造运动更是直接大陆与洋底,以及它们内部 构造地貌的生成,并且控制着这些地方的地壳均衡运动。一般来说,凡是新 生代构造运动强烈作用的地方常出现明显的地壳均衡异常现象。
大地水准面也是反映外营力地貌过程的一个重要基 准面。陆地上的河流,除了一些内陆河流注入低于海平 面以外的凹地,其它入海河流的河水到达海平面时就会 停滞下来,所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大地水准面也就是 陆地的终极侵蚀基准面。
二、大陆与洋底
(一)特征
一般来说,海岸线是陆、海的分界线。但是从固体 地球表面形态起伏和地壳结构来看,陆地和洋底之间的 浅海区为一过渡性的大陆边缘地带。下面对洋底、陆地 和大陆边缘的基本形态和地壳特征作一一简述。
三 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
(一)特点
根据新生代的构造运动特点,可将地球表面分为带状分布的 构造活动带和位于构造活动带之间的相对稳定区。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2构造地貌的形成(共68张ppt)

√C.丙
D.丁
地壳运动造成岩层的变形和变位为地质构造。如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地势抬高
容易形成山地,反之为向斜,地形表现为谷地。读图,完成以下各题。
4. 图中地质构造类型为( A )
A. 背斜谷
B. 向斜山
C. 背斜山
D. 向斜谷
5. 图中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A )
A. 受力挤压—岩层向上拱起—外力侵蚀
7. 图示地区出露地表的各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D )
A. 自西向东由老到新
B. 自东向西由老到新
C. 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
8. 图中长腰山是( B )
D. 自A向B由老到新
A. 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B. 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C. 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D. 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读“宁夏平原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5~6题。
11.下列能正确表示宁夏平原形成过程的是(C )
A.地壳运动→断裂陷落→流水侵蚀
B.地壳运动→褶皱凹陷→流水侵蚀
C.地壳运动→断裂陷落→流水沉积
D.地壳运动→褶皱凹陷→流水沉积
12.与宁夏平原地质构造相同的地区是( A )
A.渭河平原
B.华北平原
C.长江三角洲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2.2 构造地貌的形成
观察下列山脉有何不同之处?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岩层的变形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褶皱和断层是常见的地质构造。
(一)褶皱 1.概念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
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
2.类型
新
老
新
老
新
老
形态上看: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2章第2节构造地貌的形成

世界主要海沟分布
全球岛弧分布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
探究3
阿留申海沟——千岛海沟——日本海沟——马里亚纳海沟以及太平洋西侧 的岛弧的分布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板块交界处附近。
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时,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形成阿留 申海沟——千岛海沟——日本海沟——马里亚纳海沟,亚欧板块受力褶皱隆起形 成岛弧。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
探究1
六大板块分布示意
1.哪个板块几乎全部是大洋?哪个板块
既是陆块又是洋块?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
2.阿拉伯半岛位于哪一板块中?
印度洋板块 3.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哪两大板块之间?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
1 板块构造学说
思考:为什么亚洲多火山、地震?为什么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而大西洋沿 岸火山地震相对要少?新西兰多地震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图中反映了山区什么样的自然环境特点?
滑坡
泥石流
山洪
➢ 山地地质构造复杂,坡地稳定性差,洪水形成快,水流急,都对交通运输设施和 人员安全构成威胁。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2 山地影响交通布局
1.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思考:在山地地区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的原因。
表1 修建铁路和公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交通运输干线类型
汇聚型 离散型 转换型
板块边界
陆块与陆块 陆块与洋块
巨大褶皱山系 海沟、海岸山脉/岛弧
裂谷、海洋、海岭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1 山地的自然环境特点
思考:图中反映了山区什么样的自然环境特点?
华山长空栈道
马春海溜索运送物料
➢ 山地相对高度和坡度大,不利于人类通行。
2、全球大地构造地貌11

海底扩张与板块运动
全球板块移动历史
消亡型边界
增长型边界
平错型边界
(二) 地壳均衡学说
地壳位于岩石圈的表层,因构造不同而分为陆壳和洋壳。
属性
物质组成 厚度 km 密度 g/cm3 年龄
陆壳
Si~Al层(花岗岩层) + Si~Mg层(玄武岩)
25~70(35)(厚)
洋壳
Si~Mg层(玄武岩)
5~15(8)(薄)
冰川、水和堆积均衡作用与地表升降
第二节 巨地貌
海洋巨地貌
大陆边缘巨地貌
陆地巨地貌
一、 海洋巨地貌
(一) 大洋中脊 和 中央裂谷
大洋中脊——是洋底由海底扩张形成的重要地形,是位于大 洋中间、纵横世界大洋的巨大海底山脉,是地球上延展最长 的山脉。(全长80000km,是大洋板块新生的地方,增长型 边界)
构造活动十分强烈,发生大规模的升降运动。断层活动以逆
断层和逆掩断层为主,伴随强烈的挤压褶皱推覆。 有大规 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发。 全球两条巨大的构造山系: •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 科迪勒拉山系 ——世界上最长的褶皱山系
2、大陆边缘
• 指陆地周围水深小于3000米的海底,成带状围绕在大陆的 周围,其地壳具有过渡性。
3、洋底
洋底为水深超过3000米的大洋底部,起伏比陆地大,最深 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 -11034m)至最高的海底山脉(夏 威夷岛的冒纳罗亚火山海拔4170m),高差约15000m。 在世界大洋中,太平洋面积最大最深,北冰洋面积最小最
密度均衡面厚度冰川水和堆积均衡作用与地表升降海洋巨地貌海洋巨地貌大陆边缘巨地貌大陆边缘巨地貌陆地巨地貌陆地巨地貌大洋中脊大洋中脊dem大洋中脊地貌剖面高出洋面的大洋中脊冰岛是洋底由海底扩张形成的重要地形是位于大洋中间纵横世界大洋的巨大海底山脉是地球上延展最长的山脉
第二章 大地构造地貌

而实际情况是,地壳下面的均衡面即是起伏的,同时物质又是不均一的。 根据W.A.Heiskanen的意见,实际地壳均衡63%是艾里模式来成,而37%由 普拉特模式进行。这就解释了大洋与大陆显体地貌的成因。
(3)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Hale Waihona Puke 地学界对陆地与海洋的成因一直有两种观点:固定论和活动论 活动论学派由来已久,在20世纪初德国学者魏格纳首次提出大陆漂移 学说,解释海陆分布。但由于种种缺陷一直没有被接受,到20世纪中 叶,由于深海钻探的发展,大洋研究的深入,发现海底扩张。在海底 扩张和大陆漂移的基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并用其解释大陆海 洋的成因的问题。
海陆分布的另一特点是其分布的不均匀性。大部 分陆地分布在北半球,占此半球总面积的39%。 而南半球陆地仅占南半球总面积的17%左右。 地表最大的起伏为20km,最高的山峰为珠穆朗玛 海拔8844.43m,最深的海洋为马里亚纳海沟说- 11022m,地表平均高度为-2450m。
2、大陆和海洋分异
火山庐山地垒式断块山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庞越地区的布罗莫火山左和塞梅鲁火山冒出浓烟剥蚀山地剥蚀山地的形成不发展受到的外力作和新极造运动对山地形态塑造的影响
第二章 大地构造地貌
一、地貌概述 二、大陆区的形态 三、大洋区的形态
一 、地貌概述
(一) 地球表面的基本轮廓 显然地球表面的起伏很复杂,但其表面的基本轮廓可明显地表现 为大陆表面高地和海洋底部低地两部分。
黄 冈 山 冰 蚀 山 地
鲁 山 构 造 侵 蚀 山 地
-
乌蒙山-岩溶山地
(二)平原
1、平原的高度分类
2、平原的成因分类
①构造平原 构造上升作用大于剥蚀作用,平原面与岩层面 一致。如前第四纪水平(或缓倾斜)岩层和熔岩等的固结 岩层形成的平原和高原。 ②剥蚀平原 构造上升作用与剥蚀作用大致相等,平原面切 过岩层面,地面微有起伏。
地貌学:第二章( 构造地貌)

二、大陆与海洋
(一)特征
一般来说,海岸线将缘。因此地球表面分成三大部分:洋底、陆地 和大陆边缘。
2.陆地
(1) 陆地的概况
陆地面积1.49* 108 km2,占地球总面积 的29%,平均海拔850m。
(2) 陆壳的厚度
陆壳比洋壳厚,平原地区一般30km左右, 山区和高原等地区60—70 km。
上海31 km、成都47km、兰州53km、拉 萨70km
(3) 陆地的结构
陆地是双层结构,具有硅镁层和硅铝层。
普拉特 + 艾里 = 地壳均衡理论
后来地震资料表明,实际情况应当是普拉 特和艾里二种观点的综合,即地壳下的均衡面 是有起伏的,不同地段的地壳物质密度也是不 均的,要保持陆壳与洋壳的均衡,陆壳得用较 大的厚度来弥补密度小所带来的质量不足,洋 壳则以密度大来补偿厚度小所带来的质量不足。 由此可见,二种地壳分别用厚度或密度来取得 均衡的,并由此而造高起的大陆和低陷的大洋。
大陆和洋底的地壳特征
(二)大陆与大洋形态及地壳性质 差异的成因
地壳均衡说
英国学者普拉特(J.H.Pratt,1854)和艾 里(C.B.Airy,1855)对喜马拉雅山进行了引 力研究之后,同时用均衡理论来解释地形的高 低差别问题,但观点各异。
(1)普拉特的地壳质量均衡机制
普拉特假设地壳之下有一个平坦的均衡面, 此面之上的各段物质密度不等,但沿铅垂方向 上其总质量是一致的,为保持均衡,密度小的 地段,地势要高,反之地势就低。形态高差是 地壳岩石密度不同的表现。
面积:14892万km2
第二章 地质构造地貌PPT课件

结束语 CONCLUSION
感谢参与本课程,也感激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积极的参与。课程 后会发放课程满意度评估表,如果对我们课程或者工作有什么建议和 意见,也请写在上边,来自于您的声音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帮助, 大家在填写评估表的同时,也预祝各位步步高升,真心期待着再次相 会!
39
断陷盆地
沿黄山南北两侧的主干断裂,发育了一系列 断陷盆地
谭家桥盆地 汤口盆地
40
断层谷
逍遥溪谷地:沿黄山断层发育,全长十 余千米。
排云亭谷地:它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断层 谷,谷地两侧断崖保存清晰。
41
悬谷
百丈泉 人字瀑 九龙瀑
42
怪石、奇松、云海、温泉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43
• 黄山,无山不峰,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山情 水景,奇松怪石,变化万千,令人目不暇接。黄山汇奇松、 怪石、云海、温泉“四绝”于一体,是大自然造化中的奇 迹。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受世界保护的人类自 然遗产目录,已成为全人类的瑰宝。
第二章 构造地貌景观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前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地质构造:承受地壳运动的岩层或岩体 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变位的结果, 称为地质构造。 受地质构造控制并能反映构造特点的地 貌,称为构造地貌。
3
基本的构造类型:水平构造、倾斜构造、 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4
一、水平构造地貌
原始岩层一般是水平的,它在地壳垂直运动 影响下未经褶皱变动而仍然保持水平或近似 水平状态,这样的构造称为水平构造。
构造地貌 教学PPT课件

全球构造地貌
海底构造地貌 洋底构造地貌
大陆边缘构造地貌
陆地构造地貌大洋中脊 Nhomakorabea洋盆
深海平原 海岭
大陆架 岛弧、海沟
大陆坡 大陆隆
山地 高原 平原 盆地
洋底火山与火山链 平顶海山 珊瑚礁
火山海岭、断裂海岭
3
全球构造地貌
大陆漂移
海底扩张
板块构造
洋底构造地貌
活动区:大洋中脊
相对稳定区:大洋盆地
大陆边缘构造地貌 太平洋:活动的大陆边缘 大西洋:稳定的大陆边缘
成,大陆边缘可宽达 1000km,火山地震频繁。
71
1、大陆架
旧金山 附近海 底地貌
大陆架是指被海水淹没的大陆延伸 部分,又称陆棚。水深一般 <200 m , 全球平均约 130m ,这深度相当于第四 纪冰期的最低海面的深度。地形平坦, 坡度小(平均坡度仅 0.1°)。
稳定大陆边缘的大陆架宽度大,活 动大陆边缘的大陆架宽度小,全球平均 宽约 70km。
板块的划分不受陆地和海洋的限制,只 根据板块边界而划分。随着研究的深入,板 块的划分越来越细,板块数量越来越多。
49
全球六扩大张型板板块块边界 汇聚型板块边界 平错型板块边界
②
⑤
③
①
⑤
② ④③
⑥
⑥
50
(四)全球构造地貌的演变
51
太古代 Ar( Archaeozoic Era )
地球形成(46亿年前)至 25 亿年前
在震旦纪时,地球发生了第一次大冰期 (称为震旦纪大冰期)。
53
晚元古代 华南
华北
震旦纪大冰期
晚寒武纪
华北
寒武纪的广泛海侵
华南
第二章 构造地貌(修)

• 2、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 地貌特征: 在太平洋周围最为典型。由海沟
与岛弧或边缘山地组成,是构造运动最强烈的板 块边界,多火山地震。
• 成因:这里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冲撞挤压的
地带,当大洋板块自洋脊向两侧移动时,由于洋 壳板块的岩石密度大,位臵较低,遇到大陆板块 时,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在俯冲带上形成深 海沟以及与其平行的山脉或岛链。
–
– –
– 2、事实:动态均衡理论——地壳厚度是不一的,密度也是
不均一的(根据W.汉斯克的意见,实际地壳均衡63%是艾里模式 来成,而37%由普拉特模式进行)。 任何部分发生比重上或体积 上的改变,则会造成地壳均衡的调整,既地壳均衡异常。地壳由 老的均衡向新的均衡不断发展。这种均衡运动的根本动因是地球 内部的物质运动,它就是大洋与大陆形成的根本原因。
北、中、南,中间有吐鲁番、哈密,艾比湖等盆地
• 山体断裂升降活动剧烈。如天山升降幅度达11000-15000米。
2.断块山与断陷谷
• A、成因:在古生代的板块内部稳定区,由于新生代强烈 的断块运动,岩层断裂上升而形成的山地称为断块山,相 对下降的称为断陷谷,二者往往伴生。
• B、地貌特点: • 断块山山坡一般为急陡的断层崖,山形呈地垒式或掀斜 式。P20 图。如我国的太行山、吕梁山、恒山、贺兰山、 庐山、泰山 • 断陷谷横剖面呈地堑形或簸箕形,有很厚的堆积层。如
我国的汾河和渭河谷地
(三)、板块内部稳定区的构造地貌 • 该区长期以来构造宁静,新生代构造运动 大多表现为大面积的拱起和拗陷。 • 1、高原 • 2、盆地 • 3、平原
• 1、高原:
• A、成因:是板块内部大面积的拱起区后受外力微弱侵蚀 切割的结果。如非洲、巴西、青藏、蒙古等高原。 • B、地貌特点: • 海拔高度在1000m以上、相对高度500m以上,形态单一, 起伏不大的广大地面; • 边缘为受到强烈侵蚀的陡坡或起伏显著的山地; • 坡麓往往有来自高原边缘的粗大碎屑物
《地貌学》第二章 第一节 大陆边缘构造地貌

大陆边缘构造地貌 陆地构造地貌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 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三、学习目标
1、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分析全球和区域地貌的 形成和分布; 2、分析地质构造、岩性和外营力对地质构造 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影响。
四、重点难点
1、陆地构造地貌类型及其形成; 2、地质构造地貌的特征和形成。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第二章 构造地貌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导学 一、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构造地貌的类型、 分布和结构,地貌与构造的关系, 构造地貌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构 造地貌过程所揭示的地球内部构造 动力过程。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二、知识结构
第二章 构造地貌
东亚型大陆边缘——陆缘弧
第二,边缘弧
边缘弧的弧后盆地具有洋壳性质 ,而火山弧的基底具有陆壳性质。
东 亚 型 大 陆 边 缘 边 缘 弧
——
第三,洋内弧 包括弧后盆地和火山岛弧在内
的整个基底都由洋壳组成。如马 里亚纳群岛及以西海域。
洋 内 弧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稳定大陆边缘是大陆裂谷和洋 底扩张造成的。
稳 定 的 大 陆 边 缘
稳定型大陆边缘—大西洋型
A:拱起阶段
B:大陆裂谷阶段
C:大洋盆地阶段
二、活动大陆边缘
(一)分布 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因此也称为太平
洋型大陆边缘。 (二)构造特征
活动大陆边缘是构造运动最强烈的块与大洋板块强烈碰撞的地带。
(三)活动大陆边缘的类型 1、安第斯型大陆边缘
安第斯山的山坡与海沟直接相接, 大陆架和海岸平原非常窄。
地貌学知识整理剖析

地貌学知识整理剖析第二章构造地貌复习要点1、构造地貌规模分级;一: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洋底。
二:大地构造地貌—如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洋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
三:地质构造地貌—由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2、地壳均衡理论;固体的地壳在熔融状态的地幔之上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快体一样,地壳厚的地点,突出地表愈高.插入下部地幔愈深;反之,地亮薄的地点,插入下部地幔愈浅。
如此就形成地壳均衡。
3、全球有三大构造活动地貌带(名称、特点);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集中了世界上60%的活火山和绝大部分的深源地震,并伴有极其频繁的浅、中源地震。
新生代地层因受构造活动造成比较复杂的地质构造现象,也是典型的活动大陆边缘所在。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地震频繁,某些段降有火山活动。
新生代地层受强烈水平挤压作用呈现大规模逆掩推覆现象。
洋脊裂谷带:地形起伏较缓,新生代岩层形变错位别强,非常少有新生代火山岩浆活动,地震活动弱。
4、洋底构造地貌的类型;(1)大洋中脊(2)大洋盆地:海岭、深海平原、海沟5、活动大陆边缘的类型和特点: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以太平洋的东岸最为典型。
由海沟与边缘山脉组成,大陆架很狭窄。
东亚型大陆边缘:以东亚的大陆边缘最为典型。
自海向陆依次浮现海沟、岛弧和弧后盆地,构造复杂多样。
陆缘弧:指陆地和火山岛弧之间的弧后盆地的基底具有典型陆壳性质,并因有丰富的陆源碎屑堆积,成为浅海大陆架,其陆壳向来延伸到火山岛弧区域。
边缘湖:它的弧后盆地基底更多的具有洋壳性质,并往往成为深达2千米左右的海盆,而火山岛弧的基底却具有陆壳性质。
洋内湖:包括弧后盆地和火山岛弧在内的整个基底都由洋壳组成。
6、地质构造地貌的类型(重点掌握单歪地貌)。
断裂地貌:断层崖、断层线崖、断层谷、掀歪山褶皱地貌:单歪地貌(向一具方向倾歪的状态称为单歪构造。
发育在构造盆地的边缘、穹窿高地的边缘、褶曲两翼等的单向倾歪岩层上的地貌,统称为单歪地貌。
第二章 构造地貌

东非裂谷的断裂面
(二)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 1.褶皱块断山脉 2.断块山与断陷谷 (三)板块内部稳定区的构造地貌。 该区长期以来构造宁静,新生代构造运动大多表
现为大面积的拱起和拗陷。 如果大面积的拱起区内缺少构造差异活动,经长
期侵蚀形成高原或低山丘陵,形态单一,起伏不 大;如果在大面积的拱起区内有一定的构造差异 活动。则地形起伏较为复杂。 大面积的拗陷区经长期堆积则形成广阔的堆积平 原。
1、活动褶曲构造山地
(1)含义: 是在水平挤压力的作用下,地表褶曲隆起形成山地,
新生代构造褶皱带隆起的高山多属于这一类,目前仍 在抬升,常延伸上千公里。
Hale Waihona Puke 2、挤压构造盆地(1)含义: 是在水平挤压力的作用下,地表凹陷或沿断裂面陷落形
成的盆地称为挤压构造盆地。
(2)分类:通常把由拗陷作用形成的盆地称为拗陷盆地; 由断层陷落而成的盆地称为压陷盆地。
一、陆地构造地貌分区
(一)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
1.新生代褶皱山带
新生代板块的碰撞俯冲作用形成的。这里构造活 动强烈,有频繁的地震,某些地段还有近期的火 山活动。
2.大陆裂谷带
陆壳受拉张作用正发展为新的板块边界构造活动 带。地震显著,裂谷低地有火山喷发与熔岩溢流 活动,它与洋脊裂谷相同,都处在地球内部物质 对流上涌的张裂地带上。大陆裂谷的存在预示着 新洋壳和新大洋盆地的生长。
(二)大洋盆地
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两侧,向外与大 陆边缘相接。它是洋壳从洋脊向外迁移过 程中形成的。这里构造运动相对平静,岩 浆活动微弱,缺少地震活动。其中主要地 貌类型有:
l.海岭
海岭是大洋盆地内部大型正地形的总称。
其成因类型有火山海岭、断裂海岭和陆壳 海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海底的构造地貌
大陆与洋盆的生成与变动,皆起因于板块运动,它们的次 一级构造及其地貌表现。 海底地貌的特点: 外力作用的影响相对较小
海底主要可分出下列地貌区: ——大洋中脊、洋盆、大陆边缘
大洋中脊
• 全球构造地貌发育、演化最重要的发动机
是地球上最大、最长的山系,这条洋底山系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连续 延伸,并展入北冰洋,成为环球山系,总长度约8万km,大洋中脊顶部水深 约2000~3000m,高出两侧洋盆
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指地质构造被外力剥蚀后所反 映的地貌特征,如单面山、背斜山、向斜谷以及火山锥、 熔岩台地等。
第一节 全球构造地貌
• 地球的形状
• 大地基准面,终极侵蚀基准面
一.地球的形状
这里所说的地球的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态, 即假设的静止的平均海平面(大地水准面)通过大陆 与岛屿而围成的整个地球的形体。 地球为一接近扁率1:298的旋转椭球体,但地 球与标准的旋转椭球体还是有差异的。其原因可能 是地幔内部物质差异的表现,或是地球内部对流运 动导致密度差异的表现。
.
深海沉积层厚度小。
3.海沟
(1)定义: 海沟是沿着岛弧或大陆海岸山脉延伸的 狭长的深海凹地。 海沟是地球表面最底的地方,深8—10km,最深 的马里亚拉海沟达11034m;海沟通常长达数千公里, 大部分海沟具有不对称的v字型横断面,靠大洋一侧 坡度较缓,靠大陆一侧坡度较陡,是岛弧或沿岸山脉 的外侧斜坡。 (2)分布: 海沟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围与大陆边缘相 接的地方,并在大陆边缘伴生一条岛弧或沿岸山脉。 (3)形成:海沟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的产物。
0
hW W
h
0 h T t 1t 0T t 0 h , t h , 0
0 0
t’
0 0
T
海洋
0 W hW t'
t'
t
0 W hW , t' ' hW ' 0 W /
东太平洋海隆:坡度和缓,在0.001% ~0.002%,逐渐过渡到深海平原,宽度可达 2000~4000km,顶部未出现如大西洋中脊那 样显著的裂谷,但平行隆顶方向有许多低矮 的海脊和海槽。 大西洋中脊:宽1000~2000km,轴部都出现 明显的裂谷。 印度洋中脊许多地方出现中央裂谷,两侧也 有许多与轴向平行的海脊与海槽。 大西洋中脊扩张速度较慢,两翼岩石圈有充 分的时间冷却、沉陷,故中脊边坡较陡。东 太平洋海隆、印度洋中脊东南支,扩张较快, 边坡较平缓。 中脊的形态取决于海底扩张的速度、扩张的 过程。
地球重力场
地球重力分布
地球重力异常分布
地震学揭示的全球地壳厚度分布
地壳均衡学说
• 通过地震测深工作,得到了地球外层的详细图像。地形、 地壳厚度和布格重力异常它们之间显示出极好的相关性。 • 不难得出结论,艾里模式与地震学结果一致。 • 布格重力异常的数量,大致反映了低密度地壳的厚度补偿 深度。 • 艾里模式是地壳均衡的基本模式。 • 重力均衡从物理角度分析,主要是阿基米德原理在地球最 上层(岩石层与软流层)的应用。在补偿深度之下,较软的 软流层会发生横向流动,对上覆岩石层产生浮力,这就是 重力均衡部分。
二、大陆与海洋
(一)特征
一般来说,海岸线将地球分为陆地与海
洋,在陆地与海洋之间还有一过渡性的大
陆边缘。因此地球表面分成三大部分:洋
底、陆地和大陆边缘。
面积:14892万km2
占地球表面积的29.2%
海洋面积:36108万km2
占地球表面积的70.8%
1.洋底
(1).洋底的概况 洋底是水深超过3000m的大洋底部,全球洋底 平均深度3800m,面积2.81*108 km2,占地球总面积 的55%。 洋底的起伏也是很大的,如以最深的海沟(马 里亚纳海沟 -11034m)至最高的海底山脉(夏威夷岛 的冒纳罗亚火山海拔4170m)相比,高差达15000多
和海岸平原非常窄。
边缘山脉
安 第 斯 型 大 陆 边 缘
(2).东亚型大陆边缘
东亚型大陆边缘是由海沟、火山岛弧和弧后盆地组成。 根据地壳性质及其所处的位置的差异,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陆缘弧 陆地与火山岛弧之间的弧后盆地的基底是典型的陆壳 性质,并沉积了陆源碎屑物,形成浅海大陆架。如我国的 东海与日本琉球之间的大陆边缘。 第二,边缘弧 边缘弧的弧后盆地具有洋壳性质,而火山弧的基底具 有陆壳性质. 3.洋内弧 包括弧后盆地和火山岛弧在内的整个基底都由洋壳组 成。
0
hW W
h
h 0 D
h D 0 D
0
D
海洋 W hW D hW 0 D
0
hW W 0 D hW
(2)Airy-Heiskanen 山根浮在地壳上部,地壳在岩浆中漂浮,山脉越高,限入 岩浆中的山根越深,海洋地区有反山根,山根与反山根在 地球表层产生的质量不足与过剩形成补偿质量与地形补偿 质量。 陆地
海岭:是大洋盆地内部大型正地形的总称,不 包括大洋中脊。火山海岭、断裂海岭和陆壳海 台等。 火山海岭是指火山串连的海底山脉。如太平洋 的夏威夷海岭和天皇海岭等;
断裂海岭系指断裂活动造成的海岭。如东印度 海岭;
陆壳海台是指一些地壳厚度较大,并有中间型 地壳或花岗岩质陆壳的洋底块状高地,海台地 面起伏不大,但周围为陡坡。如新西兰海台和 罗卡尔海台等
(3)Vening Meinsz
>25km
局部补偿
区域补偿
三.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
(一) 特点
1 活动构造地貌带及其特点
全球有三条活动构造地貌带: (1)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 (2)地中海-喜玛拉雅山脉带 (3)洋脊裂谷带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 地形高差起伏悬殊,新生代岩层发
生显著变形错位、火山与岩浆活动强烈,地层显著变质、 以及频繁的地震活动等。
海 沟
二、大陆边缘构造地貌
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大陆边 缘的地壳一般属陆壳性质,但厚度小于大陆内部的地 壳,大陆边缘的宽度变化较大,大陆边缘上沉积了大 量的陆源和海洋的沉积物,形成平坦的浅海大陆架和 坡度较大的大陆坡。 根据新生代板块运动的特征和构造地貌特征,大 陆边缘分为两大类型:
稳 定 的 大 陆 边 缘
稳定型大陆边缘—大西洋型
(二)、活动大陆边缘
1.分布 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因此也称为太平洋型大 陆边缘。 2.构造特征 活动大陆边缘是构造运动最强烈的板块边界,是 地球上地震和活火山的主要集中地,这里是大陆板块 与大洋板块强烈碰撞的地带。
3.活动大陆边缘的分类 (1).安第斯型大陆边缘 安第斯山的山坡与海沟直接相接,大陆架
稳定的大陆边缘— 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活动的大陆边缘—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东亚型、 安第 斯型)
(一)、稳定的大陆边缘
1.分布 稳定的大陆边缘主要分布在大西洋两侧的大陆边缘。 2.形态特征 沉积了几千米厚的新生代陆源沉积,形成宽阔的大陆 架和大陆坡。大陆坡常被海底峡谷分隔,并在大陆坡的坡 鹿形成深海扇。 3.构造特征 现代构造运动十分微弱,没有活火山,也极少地震. 4.形成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稳定大陆边缘是大陆裂谷和洋底 扩张造成的。
火 山 海 岭
火山海岭与海底平顶山的生成
陆地海台
陆壳
海沟
陆壳 海台
洋壳
பைடு நூலகம்
印度洋的东经90°海岭,南北延伸达3000km,走向挺直。有人认为它是一条巨 大的地垒构造海岭,为印度板块北移过程中走向滑动断层的产物。
新西兰海台
2.深海平原 深海平原是大洋盆地中被海岭分隔开的低 地。其特点是水深大(5—6km),地形平坦,
大 洋 中 脊 的 地 形
转换断层与平移断层的区别
– 什么是转换断层?
(二).大洋盆地
1.大洋盆地的位置. 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的两侧,向外与大陆边缘相 接。 2.大洋盆地的特点 构造活动较弱,少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 3.大洋盆地的地貌构成 大洋盆地常由海岭、深海平原和海沟组成.
大洋盆地
海 岭
米,比陆地的高差还大得多。
在世界各大洋中以太平洋最深,北冰洋最浅。
(2) 洋底的厚度
洋底厚度较薄,一般只有5—10公里, 其表面覆盖薄层的深海沉积物,平均厚 度只有7.3公里。
(3) 洋底的结构 洋底是单层结构,只有硅镁层(代表性的岩石 是玄武岩),其密度为2.9g/cm3。该层具有连 续分布的特点,即从洋底延伸至陆壳下部,以 至把整个地球包围起来。大部分洋底之上缺失 花岗岩层,但往往堆积了薄层的碎屑物。
2.陆地
(1) 陆地的概况
陆地面积1.49* 108 km2,占地球总面积的 29%,平均海拔850m。
(2) 陆壳的厚度
陆壳比洋壳厚,平原地区一般30km左右,山区 和高原等地区60—70 km。 上海31 km、成都47km、兰州53km、拉萨70km
(3) 陆地的结构
陆地是双层结构,具有硅镁层和硅铝层。
大陆和洋底的地壳特征
(二)大陆与大洋的成因
关于大陆与大洋形成的学说很多,其中以地壳 均衡说和海底扩张—板块运动说最为重要。 1.地壳均衡说
英国学者普拉特(J.H.Pratt,1854)和艾
里(C.B.Airy,1855)对喜马拉雅山进行了引力
研究之后,同时用均衡理论来解释地形的高低差
别问题,但观点各异。
3.大陆边缘
(1)大陆边缘概况 大陆边缘是指陆地周围海水深度小于3000m的 海底,面积81* 106 km2,占地球总面积的16%。 (2)大陆边缘的厚度 大陆边缘地壳厚度一般小于30km. (3).大陆边缘的结构
大陆边缘具有过渡性,也有双层结构,即硅镁层和硅 铝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