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液相色谱法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经典液相色谱法 ppt课件
和薄层色谱。
ppt课件
3
1.2 吸附色谱法的依据
吸附过程的两个规律: 1)吸附过程是可逆的,存在着吸附 平衡,存在一个吸附平衡常数 解附的动态
K=Cs/Cm
2)吸附剂对不同物质的吸附行为有差异
ppt课件 4
吸附机理
流动相通过固定相时,吸附剂表面的活性中心吸附流
动相分子,当组分分子进入柱子时,会赶走流动相分 子而占据吸附剂的活性中心位,即组分被吸附;反之, 溶剂分子也可把溶质分子赶走,即解吸。
SO3H CH CH2 CH
SO 3H CH2 CH
SO3H CH2 CH
SO3H CH2 CH
SO3H
SO3H
SO3H
ppt课件
SO3H
SO3H
50
交换反应: R-SO3-H+ + Na+ + ClR-SO3- Na+ + H+ + Cl-
ppt课件
51
1.2 阴离子交换树脂
根据可交换的离子的不同
低交联度树脂-网状结构疏松,网眼大,具有较好的渗 透性,但存在着易变形和耐压差等缺点。
ppt课件 53
根据分离对象选择树脂交联度:
分离小分子物质(氨基酸) ——选择8%树脂为宜
分离分子量较大的物质(多肽)
——选择2-4%树脂为宜
保留:极性越小的组分保留越强
ppt课件
40
3. 载体
作用:负载固定液 要求:化学惰性,粒度小而均匀,纯净,与固定液间
有较大的分子间作用力。
常用载体:硅胶 、硅藻土 、纤维素
ppt课件
41
4. 固定液相与流动液相
液相色谱PPT课件
11
溶剂等级
水的等级
纯化水 蒸馏水 去离子水
吸 光
去离子水
率 纯化水
波长 (nm) 因为不纯物的存在,去离子的吸光率较高
纯化水中去除了无机和有机的污染物
12
HPLC用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得到:
• 1 专门的纯水机或超纯水机; • 2 去离子水重蒸; • 3 二次或三次重蒸水; • 4 采用类似家用的纯水机; • 5 市场上瓶装的纯净水或蒸馏水; • 6 其它途径;
Modified Si
9
反相HPLC 色谱柱
C18 (ODS) type
C8 (octyl) type Non-polar property
C4 (butyl) type Phenyl type
-Si-C18H37
TMS type
Si
Cyano type
10
流动相
流动相选择注意事项: ▪纯度:采用“ HPLC ”级溶剂 ▪避免使用会引起柱效损失或保留特性变化的溶剂 ▪对试样有适宜的溶解度 ▪溶剂粘度要小 ▪与检测器相匹配 ▪流动相配制时的顺序
26
进样体积与响应值关系
检
测
器
响 应
部分注入
值
定量管体积的一半
18
进样器
▪ 自动进样器 ▪ 手动进样器
原理:(六通阀) 注入方式:
1)全量注入 2)部分注入
返回
19
HPLC六通阀进样器的使用及保养
• 六通阀进样器是高效液相色谱系统中最理想的进样器,它是 由圆形密封垫(转子)和固定底座(定子)组成。美国Rheodyne 公司的六通阀进样器最为通用,各大HPLC仪器制造商均以 此产品作为仪器的进样器。
24
溶剂等级
水的等级
纯化水 蒸馏水 去离子水
吸 光
去离子水
率 纯化水
波长 (nm) 因为不纯物的存在,去离子的吸光率较高
纯化水中去除了无机和有机的污染物
12
HPLC用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得到:
• 1 专门的纯水机或超纯水机; • 2 去离子水重蒸; • 3 二次或三次重蒸水; • 4 采用类似家用的纯水机; • 5 市场上瓶装的纯净水或蒸馏水; • 6 其它途径;
Modified Si
9
反相HPLC 色谱柱
C18 (ODS) type
C8 (octyl) type Non-polar property
C4 (butyl) type Phenyl type
-Si-C18H37
TMS type
Si
Cyano type
10
流动相
流动相选择注意事项: ▪纯度:采用“ HPLC ”级溶剂 ▪避免使用会引起柱效损失或保留特性变化的溶剂 ▪对试样有适宜的溶解度 ▪溶剂粘度要小 ▪与检测器相匹配 ▪流动相配制时的顺序
26
进样体积与响应值关系
检
测
器
响 应
部分注入
值
定量管体积的一半
18
进样器
▪ 自动进样器 ▪ 手动进样器
原理:(六通阀) 注入方式:
1)全量注入 2)部分注入
返回
19
HPLC六通阀进样器的使用及保养
• 六通阀进样器是高效液相色谱系统中最理想的进样器,它是 由圆形密封垫(转子)和固定底座(定子)组成。美国Rheodyne 公司的六通阀进样器最为通用,各大HPLC仪器制造商均以 此产品作为仪器的进样器。
24
《液相色谱分析法》课件
液相色谱分析法
,
汇报人:
目录
01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3 液 相 色 谱 分 析 法 的
技术原理
05 液 相 色 谱 分 析 法 的 优缺点
02 液 相 色 谱 分 析 法 的 概述
04 液 相 色 谱 分 析 法 的 应用实例
06
液相色谱分析法的 发展趋势和未来展
望
Part One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数据处理:对检测到的信号 进行处理,得到样品的色谱 图和定量结果
结果分析:根据色谱图和定 量结果,对样品进行分析和 鉴定
Part Four
液相色谱分析法的 应用实例
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药物稳定性研究:研究药物 在储存过程中的稳定性
药物成分分析:分析药物中 的有效成分、杂质等
药物质量控制:控制药物的 质量,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
液相色谱分析法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技术
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提高分离效率,降 低检测限
生物样品分析:应用于生物医药、食品安 全等领域
质谱联用技术: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
环境样品分析:应用于环境监测、污染治 理等领域
微流控芯片技术:实现样品的微型化和快 速分析
智能化、自动化技术:提高分析效率,降 低人工操作误差
添加标题
核磁共振检测器:利用核磁共振原理,检测样品中的核磁共振信号,用于结构分析和定量分析
液相色谱分析法的操作流程
样品制备:将样品进行适当 的处理,如稀释、过滤等
样品注入:将样品注入到色 谱柱中
色谱分离:样品在色谱柱 中分离,根据不同组分的 性质和亲和力进行分离
检测器检测:样品经过检 测器时,检测器对样品进 行检测,得到相应的信号பைடு நூலகம்
,
汇报人:
目录
01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3 液 相 色 谱 分 析 法 的
技术原理
05 液 相 色 谱 分 析 法 的 优缺点
02 液 相 色 谱 分 析 法 的 概述
04 液 相 色 谱 分 析 法 的 应用实例
06
液相色谱分析法的 发展趋势和未来展
望
Part One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数据处理:对检测到的信号 进行处理,得到样品的色谱 图和定量结果
结果分析:根据色谱图和定 量结果,对样品进行分析和 鉴定
Part Four
液相色谱分析法的 应用实例
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药物稳定性研究:研究药物 在储存过程中的稳定性
药物成分分析:分析药物中 的有效成分、杂质等
药物质量控制:控制药物的 质量,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
液相色谱分析法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技术
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提高分离效率,降 低检测限
生物样品分析:应用于生物医药、食品安 全等领域
质谱联用技术: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
环境样品分析:应用于环境监测、污染治 理等领域
微流控芯片技术:实现样品的微型化和快 速分析
智能化、自动化技术:提高分析效率,降 低人工操作误差
添加标题
核磁共振检测器:利用核磁共振原理,检测样品中的核磁共振信号,用于结构分析和定量分析
液相色谱分析法的操作流程
样品制备:将样品进行适当 的处理,如稀释、过滤等
样品注入:将样品注入到色 谱柱中
色谱分离:样品在色谱柱 中分离,根据不同组分的 性质和亲和力进行分离
检测器检测:样品经过检 测器时,检测器对样品进 行检测,得到相应的信号பைடு நூலகம்
液相色谱技术PPT课件
11
理论板数的计算方法
N 5.54( tR )2 W1/2
N 16( tR )2 Wb
理论塔板高度: HL N
L---柱长
N---理论塔板数 tR---保留时间 W1/2---半峰宽 Wb---峰底宽度
12
22.2 色谱分离方法的分类
色谱分离方法很多,种类有四、五十种 但常用于生物大分子分离的色谱方法,按机
22 液相色谱技术 Chromatography
1
背景
色谱法也称色层法,是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Michael Tswett发现并命名的。他将植物叶子的色素通过装填有 吸附剂的柱子,各种色素以不同的速率流动后形成不同的 色带而被分开,由此得名为“色谱法” (Chromatography) 。
后来无色物质也可利用吸附柱色谱分离。 英国生物学家Martin和Synge。他们首先提出了色谱塔
理分,有以下几种:
13
按操作形式不同分类:
柱色谱:将固定相装于柱内,使样品沿一个方向移动 而达到分离。
纸色谱:用滤纸做液体的载体,点样后,用流动相展 开,以达到分离鉴定的目的。
薄层色谱:将适当粒度的吸附剂铺成薄层,以纸色谱 类似的方法进行物质的分离和鉴定。
纸色谱和薄层色谱主要适用于小分子物质的快速检 测分析和少量分离制备,通常为一次性使用,而柱 色谱是常用的色谱形式,适用于样品分析、分离。 生物化学中常用的凝胶色谱、离子交换色谱、亲和 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都通常采用柱色谱形式。
V 2 V 1 V t V 0 m 2 m 1
分配系数m影响因素:分子量, 分子形状, gel孔径 结构;与pH, I, T无关.
21
2)凝胶介质 对介质的要求: 1st 亲水性高; 2nd 表面惰性,不发生化学和物理变化; 3rd 高稳定性,有较宽的pH和I适应范围; 4th 具有一定的孔径分布; 5th 机械强度高,耐高压操作,寿命长。
理论板数的计算方法
N 5.54( tR )2 W1/2
N 16( tR )2 Wb
理论塔板高度: HL N
L---柱长
N---理论塔板数 tR---保留时间 W1/2---半峰宽 Wb---峰底宽度
12
22.2 色谱分离方法的分类
色谱分离方法很多,种类有四、五十种 但常用于生物大分子分离的色谱方法,按机
22 液相色谱技术 Chromatography
1
背景
色谱法也称色层法,是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Michael Tswett发现并命名的。他将植物叶子的色素通过装填有 吸附剂的柱子,各种色素以不同的速率流动后形成不同的 色带而被分开,由此得名为“色谱法” (Chromatography) 。
后来无色物质也可利用吸附柱色谱分离。 英国生物学家Martin和Synge。他们首先提出了色谱塔
理分,有以下几种:
13
按操作形式不同分类:
柱色谱:将固定相装于柱内,使样品沿一个方向移动 而达到分离。
纸色谱:用滤纸做液体的载体,点样后,用流动相展 开,以达到分离鉴定的目的。
薄层色谱:将适当粒度的吸附剂铺成薄层,以纸色谱 类似的方法进行物质的分离和鉴定。
纸色谱和薄层色谱主要适用于小分子物质的快速检 测分析和少量分离制备,通常为一次性使用,而柱 色谱是常用的色谱形式,适用于样品分析、分离。 生物化学中常用的凝胶色谱、离子交换色谱、亲和 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都通常采用柱色谱形式。
V 2 V 1 V t V 0 m 2 m 1
分配系数m影响因素:分子量, 分子形状, gel孔径 结构;与pH, I, T无关.
21
2)凝胶介质 对介质的要求: 1st 亲水性高; 2nd 表面惰性,不发生化学和物理变化; 3rd 高稳定性,有较宽的pH和I适应范围; 4th 具有一定的孔径分布; 5th 机械强度高,耐高压操作,寿命长。
《液相色谱技术》课件
通过液相色谱技术,可以检测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如农药、酚类等,为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毒理学研究
液相色谱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理学效应,有助于了解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危害。
液相色谱技术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HPLC是液相色谱技术中的一种,具有高分离效能、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HPLC的分离柱、检测器等关键部件也在不断改进,提高了分离效果和检测灵敏度。
智能化与自动化:随着机器人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液相色谱技术的操作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未来的液相色谱仪将更加便捷、高效,能够实现自动化进样、自动优化分离条件等功能,大大提高分析效率。
感谢观看
THANKS
流动相的准备与更换
根据实验要求,准备好适量的流动相,并定期更换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定期清洗进样器、色谱柱和检测器,保持仪器表面清洁。
日常保养
定期校准
常见故障排除
对仪器进行定期校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遇到问题时,应先检查电源、管线连接等基本情况,再根据仪器手册排查故障。
03
02
01
液相色谱技术的实验设计
色谱柱
检测色谱柱流出的组分,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便于记录和检测。
检测器
用于采集、处理、分析和存储色谱数据。
数据处理系统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集色谱数据,进行峰识别、定量和合适的流速、检测波长等参数,开始色谱分离。
进样
将样品注入进样器,设定进样量,启动进样程序。
准备工作
检查仪器是否正常,准备好流动相、色谱柱和样品。
样品前处理的挑战:液相色谱技术对于样品的要求较高,需要进行适当的前处理以去除杂质、提高分离效果。目前常用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包括沉淀、萃取、吸附等,但这些方法操作繁琐、耗时长且效果不稳定。为解决这一问题,新型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如固相萃取、免疫吸附等正在不断发展,以提高样品处理的效率和效果。
生态毒理学研究
液相色谱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理学效应,有助于了解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危害。
液相色谱技术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HPLC是液相色谱技术中的一种,具有高分离效能、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HPLC的分离柱、检测器等关键部件也在不断改进,提高了分离效果和检测灵敏度。
智能化与自动化:随着机器人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液相色谱技术的操作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未来的液相色谱仪将更加便捷、高效,能够实现自动化进样、自动优化分离条件等功能,大大提高分析效率。
感谢观看
THANKS
流动相的准备与更换
根据实验要求,准备好适量的流动相,并定期更换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定期清洗进样器、色谱柱和检测器,保持仪器表面清洁。
日常保养
定期校准
常见故障排除
对仪器进行定期校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遇到问题时,应先检查电源、管线连接等基本情况,再根据仪器手册排查故障。
03
02
01
液相色谱技术的实验设计
色谱柱
检测色谱柱流出的组分,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便于记录和检测。
检测器
用于采集、处理、分析和存储色谱数据。
数据处理系统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集色谱数据,进行峰识别、定量和合适的流速、检测波长等参数,开始色谱分离。
进样
将样品注入进样器,设定进样量,启动进样程序。
准备工作
检查仪器是否正常,准备好流动相、色谱柱和样品。
样品前处理的挑战:液相色谱技术对于样品的要求较高,需要进行适当的前处理以去除杂质、提高分离效果。目前常用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包括沉淀、萃取、吸附等,但这些方法操作繁琐、耗时长且效果不稳定。为解决这一问题,新型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如固相萃取、免疫吸附等正在不断发展,以提高样品处理的效率和效果。
9第九章经典液相色谱法65页PPT
点滴实验法
平面色谱法
规律:
①酸性组分-加入一定比例的酸,可防止斑点拖尾 ②碱性物质-氧化铝为吸附剂,中性溶剂为展开剂
硅胶为吸附剂,碱性展开剂;碱性较弱的生物 碱可使用中性展开剂
42
平面色谱法
3)操作技术 • 选择 • 制板 • 点样 • 展开 • 检视 • 分析
43
平面色谱法
• 选择 (1)选板:玻璃板、塑料膜、金属铝箔
参照物 -另外加入的某一物质的纯品 -试样混合物中的某一组分 Rf VS. Rst -取值范围不同: Rf值小于1,Rst值不一定小于1
37
平面色谱法
分离度(Rs)
两相邻斑点中心间距离与两斑点平均宽度(直径)的比值
RS
2l(2l1) 2d W1W2 W1W2
l2、l1-原点至两斑点中心的距离 d-两斑点中心间的距离 W1、W2-两斑点的宽度
16
液相色谱的固定相和流动相
1. 化合物的极性及其判断规律
常见化合物按其极性由小到大顺序为:
烷烃<烯烃<醚硝基化合物<二甲胺<酯类<酮类<醛 类<硫醇<胺类<酰胺类<醇类<酚类<羧酸类
依据规律:
(1)基本母核相同—基团极性越强,整个分子极性越强 (2)分子中双键越多,吸附能力越强
共轭双键越多,吸附能力也越强 (3)基团的空间排列—能形成分子内氢键吸附能力较弱
33
平面色谱法
• 在给定条件下,Rf值为常数,其值在0~1之间 • Rf=0
表示化合物在薄层上不随溶剂扩散移动,仍在原点位置
• Rf=1
表示溶质不进入固定相,即表示溶质和溶剂同步移动
• 一般要求Rf值0.2~ 0.8之间,最佳范围0.3~0.5
34
平面色谱法
平面色谱法
规律:
①酸性组分-加入一定比例的酸,可防止斑点拖尾 ②碱性物质-氧化铝为吸附剂,中性溶剂为展开剂
硅胶为吸附剂,碱性展开剂;碱性较弱的生物 碱可使用中性展开剂
42
平面色谱法
3)操作技术 • 选择 • 制板 • 点样 • 展开 • 检视 • 分析
43
平面色谱法
• 选择 (1)选板:玻璃板、塑料膜、金属铝箔
参照物 -另外加入的某一物质的纯品 -试样混合物中的某一组分 Rf VS. Rst -取值范围不同: Rf值小于1,Rst值不一定小于1
37
平面色谱法
分离度(Rs)
两相邻斑点中心间距离与两斑点平均宽度(直径)的比值
RS
2l(2l1) 2d W1W2 W1W2
l2、l1-原点至两斑点中心的距离 d-两斑点中心间的距离 W1、W2-两斑点的宽度
16
液相色谱的固定相和流动相
1. 化合物的极性及其判断规律
常见化合物按其极性由小到大顺序为:
烷烃<烯烃<醚硝基化合物<二甲胺<酯类<酮类<醛 类<硫醇<胺类<酰胺类<醇类<酚类<羧酸类
依据规律:
(1)基本母核相同—基团极性越强,整个分子极性越强 (2)分子中双键越多,吸附能力越强
共轭双键越多,吸附能力也越强 (3)基团的空间排列—能形成分子内氢键吸附能力较弱
33
平面色谱法
• 在给定条件下,Rf值为常数,其值在0~1之间 • Rf=0
表示化合物在薄层上不随溶剂扩散移动,仍在原点位置
• Rf=1
表示溶质不进入固定相,即表示溶质和溶剂同步移动
• 一般要求Rf值0.2~ 0.8之间,最佳范围0.3~0.5
34
平面色谱法
分析化学 液相色谱法PPT课件
• 阴离子交换反应
RN(CH3 )3+ OH- + X- == RN(CH3)3+X-+ OH-
2021年5月
32
第32页/共68页
树脂的再生
• 阳离子交换树脂用HCl溶液处理 •
• R阴离子-交S换O树3-脂M用N+aO+HH溶液+处C理l- == R - SO3-H + + M+Cl-
RN(CH
2021年5月
21
第21页/共68页
(六)操作方法
• 1.装柱 • 2.加样 • 3.洗脱
2021年5月
22
第22页/共68页
二、 液-液分配柱色谱法
• (一)分离机理 • 利用混合物中不同组分在两相溶剂中溶解性不同(分配系数不同),当流动相携 带样品流经固定相时,各组分在两相间不断进行溶解、萃取,再溶解、再萃取。 样品在色谱柱内经过无数次分配之后,而使分配系数稍有差异的组分得到分离。 • 正相色谱:流动相的极性比固定相的极性弱 • 反相色谱:流动相的极性比固定相的极性强
第十二章 液相色谱法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柱色谱法 • 第三节 平面色谱法 • 思考与练习
2021年5月
1
第1页/共68页
第一节 概述
色谱法(chromatography)又称层析法,是一种依据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如溶解性、极性、离子 交换能力、分子大小等)而进行的分离分析方法。
• 一、 色谱法的产生和发展
•
原理:硅醇基(吸附中心)与极性基团形成氢键(吸附性),组分与硅醇基形成氢键(被吸附)的能力不同而
分离。
•
应用:酸性和中性物质的分离,如有机酸、酚类、醛类.
RN(CH3 )3+ OH- + X- == RN(CH3)3+X-+ OH-
2021年5月
32
第32页/共68页
树脂的再生
• 阳离子交换树脂用HCl溶液处理 •
• R阴离子-交S换O树3-脂M用N+aO+HH溶液+处C理l- == R - SO3-H + + M+Cl-
RN(CH
2021年5月
21
第21页/共68页
(六)操作方法
• 1.装柱 • 2.加样 • 3.洗脱
2021年5月
22
第22页/共68页
二、 液-液分配柱色谱法
• (一)分离机理 • 利用混合物中不同组分在两相溶剂中溶解性不同(分配系数不同),当流动相携 带样品流经固定相时,各组分在两相间不断进行溶解、萃取,再溶解、再萃取。 样品在色谱柱内经过无数次分配之后,而使分配系数稍有差异的组分得到分离。 • 正相色谱:流动相的极性比固定相的极性弱 • 反相色谱:流动相的极性比固定相的极性强
第十二章 液相色谱法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柱色谱法 • 第三节 平面色谱法 • 思考与练习
2021年5月
1
第1页/共68页
第一节 概述
色谱法(chromatography)又称层析法,是一种依据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如溶解性、极性、离子 交换能力、分子大小等)而进行的分离分析方法。
• 一、 色谱法的产生和发展
•
原理:硅醇基(吸附中心)与极性基团形成氢键(吸附性),组分与硅醇基形成氢键(被吸附)的能力不同而
分离。
•
应用:酸性和中性物质的分离,如有机酸、酚类、醛类.
第二十章经讲义典液相色谱法
吸附剂类型: (1)硅胶: 硅胶H, 硅胶G, 硅胶GF254
固定相
流动相
(2)氧化铝: 氧化铝G,氧化铝H, 氧化铝HF254
(3)聚酰胺
展开剂选择: 单一、二元、多元 展开剂?
选择三原则:综合考虑
1.被分离组分性质, 2.展开剂极性, 3.吸附剂活度
2.可用点滴实验法选择展开剂
第二十章经典液相色谱 法
精品
经典液相色谱法
❖包括经典柱色谱法和平面色谱法。 ❖经典液相色谱法是在常压下靠重力或
毛细作用输送流动相的色谱方法。 ❖经典色谱法与现代色谱法的区别:
主要在于输送流动相方式、固定相 种类和规格、分离效能、分析速度和 检测灵敏度等方面。
经典色谱法优点:
❖设备简单,操作方便。 ❖分析速度快。 ❖广泛的应用:在药物研究、食品化学、环
❖硅胶由于硅醇基的存在,能吸附大量水分,这 种表面吸附水称为“结合水”,加热至 105℃~110℃左右能除去“。活称化为”
H
O
Si O Si
Si
硅胶:中等极性吸附剂
吸附机制: 表面的硅醇基,与物质形成氢键 失活:水与硅醇基结合使其失去活性 活化:105-110℃加热30min 适用范围:具微酸性,适于酸性和中性物质
粒度:100~200目
硅醇基的两种形式:
1.
H
游 离
O
O
型
Si
△到 2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Si Si
2.
HH
键O O
硅醚结构
合
型 Si Si
非极性,不再对极性化合物 有选择性保留作用而失去色
谱活性
2.氧化铝:强极性吸附剂
吸附机制:碱性位置、Al-OH 粒度:100~200目 分类:碱性、中性和酸性 活化温度:200~400℃
固定相
流动相
(2)氧化铝: 氧化铝G,氧化铝H, 氧化铝HF254
(3)聚酰胺
展开剂选择: 单一、二元、多元 展开剂?
选择三原则:综合考虑
1.被分离组分性质, 2.展开剂极性, 3.吸附剂活度
2.可用点滴实验法选择展开剂
第二十章经典液相色谱 法
精品
经典液相色谱法
❖包括经典柱色谱法和平面色谱法。 ❖经典液相色谱法是在常压下靠重力或
毛细作用输送流动相的色谱方法。 ❖经典色谱法与现代色谱法的区别:
主要在于输送流动相方式、固定相 种类和规格、分离效能、分析速度和 检测灵敏度等方面。
经典色谱法优点:
❖设备简单,操作方便。 ❖分析速度快。 ❖广泛的应用:在药物研究、食品化学、环
❖硅胶由于硅醇基的存在,能吸附大量水分,这 种表面吸附水称为“结合水”,加热至 105℃~110℃左右能除去“。活称化为”
H
O
Si O Si
Si
硅胶:中等极性吸附剂
吸附机制: 表面的硅醇基,与物质形成氢键 失活:水与硅醇基结合使其失去活性 活化:105-110℃加热30min 适用范围:具微酸性,适于酸性和中性物质
粒度:100~200目
硅醇基的两种形式:
1.
H
游 离
O
O
型
Si
△到 2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Si Si
2.
HH
键O O
硅醚结构
合
型 Si Si
非极性,不再对极性化合物 有选择性保留作用而失去色
谱活性
2.氧化铝:强极性吸附剂
吸附机制:碱性位置、Al-OH 粒度:100~200目 分类:碱性、中性和酸性 活化温度:200~400℃
《液相色谱法》课件
DATE
ANALYSIS
SUMMAR Y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5
液相色谱法的优化与注 意事项
实验条件的优化
1 2
流动相的选择
根据分析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流动相,如有机溶 剂、缓冲液等,以达到最佳分离效果。
流速的优化
流速对色谱分离效果有重要影响,需根据实际情 况调整流速,以达到最佳分离效果。
3
柱温的优化
柱温会影响物质的吸附和扩散速度,适当提高柱 温可以加快分析速度,但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柱 效降低。
液相色谱柱的维护与保养
使用前清洗
新柱子使用前需进行彻底清洗,以去除残留物和 污染物。
使用中维护
使用过程中应定期清洗和再生色谱柱,以保持其 性能和寿命。
储存条件
色谱柱应存放在干燥、避光的地方,避免直接阳 光照射和高温。
反相色谱法
总结词
反相色谱法是利用非极性固定相和极性流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分离物质的分离 模式。
详细描述
反相色谱法中,固定相通常是烷基键合硅胶,流动相则是极性的溶剂,如水、甲 醇等。在分离过程中,非极性或弱极性的组分更容易被固定相吸附,因此会先被 洗脱出来。
离子交换色谱法
总结词
离子交换色谱法是利用离子交换剂与溶液中的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分离物质的分离模 式。
动相。
流动相的流速和组成对分离效果 也有影响,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
固定相
固定相是色谱柱中的填料,用于吸附样品中的组分。
常见的固定相有硅胶、氧化铝、活性炭等,根据不同分离需求选择合适的固定相。
固定相的粒径和性质对分离效果有影响,粒径越小,性质越均匀,分离效果越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分离物质的极性 大 小
吸附剂活性 小 大
流动相极性 大 小
流动相可用一元 , 两元或三元,也可采用 梯度洗脱等技术 。
16
第2节 液-液分配柱色谱法(LLC)
一、基本原理 将液体均匀地涂渍在惰性物质(载体)表
面上作为固定相,利用被分离组分在固定相 与流动相中的溶解度差别所造成的分配系数 差别而被分离。
加热除水,活性提高,吸附力加强(活化) 吸水,活性下降,吸附力减弱。
三、色谱条件的选择
选择色谱分离条件时,必须从吸附剂、被分离物 质、流动相(洗脱剂)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13
1. 被分离物质的极性 被分离物质的极性越大,被吸附剂吸附得越牢! 常见的化合物极性大小顺序:
烷烃 < 烯烃 < 醚类 < 硝基化合物 < 二甲胺 < 脂 类 < 酮类< 醛类 < 硫醇 < 胺类 < 酰胺 < 醇类 < 酚类 < 羧酸类
硅醚结构(Ⅲ)没有吸附活性。
9
由于硅胶具有弱酸性,能与碱起反应,只适用 于分离酸性和中性化合物。
(2)氧化铝
碱性氧化铝 pH 9~10 适于分析碱性、中性物质 中性氧化铝 pH7.5 适于分析酸性碱性和中性物质 酸性氧化铝 pH 4~5 适于分析酸性、中性物质
(3) 聚酰胺 由酰胺聚合而成的高分子物质。
一、基本原理
1.吸附与吸附平衡
2
吸附过程是试样中组分分子与流动相分子 争夺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的过程。
图10-1 吸附色谱示意图 m.流动相 a.吸附剂 Xm.流动相中溶质分子 Ym.流动相分子 Xa.被吸附的溶质分子
3
这种吸附平衡过程可表示为
X m + n Y a 解 吸 吸 附 附 X a + n Y m
O
CH2
CH2
C
CH2
CH2
CH2
N
H
n
10
酰胺基中的羰基与酚类、黄酮类、酚类中 的羟基或羧基形成氢键;酰胺基中的氨基与醌 类、硝基类中的醌基、硝基形成氢键而产生吸 附作用。
(4)大孔吸附树脂 一种不含交换基团,具有大孔
网状结构的高分子吸附剂。理化 性质稳定,不溶于酸、碱及有机 溶剂。大孔树脂可分为非极性和 中等极性两类,在水溶液中吸附 力较强且有良好的吸附选择性, 而在有机溶剂中吸附能力较弱。
经典液相色谱法优秀 课件
1
第1节 液-固吸附柱色谱法(LSC)
经典的液—固吸附色谱(liquid solid adsorption chromatography,LSC)是 以吸附剂为固定相,有机溶剂为流动相,利用不 同组分在吸附剂上吸附性能的差异,进行分离分 析的方法。
用于分离分析极性至弱极性的化合物,不适用 于分离分析强极性的物质。
CS为溶质在固定相表面的分析浓度, Cm为溶质在流动相中的分析浓度
K与组分的性质、吸附剂的活性、流动相的
性质及温度有关。
5
K值小,说明该物质的吸附能力弱,在固定相 中滞留时间短,移动速率快,先流出色谱柱;若 K值大,说明该物质的吸附能力强,在固定相中 滞留时间长,移动速率慢,后流出色谱柱。在一 定条件下,不同组分因吸附系数的差异得以分离。
K Cs Xs Vs Cm Xm Vm
17
分配系数小的组分,移动速度快,先流出色谱 柱;分配系数大的组分,移动速度慢,后流出色谱 柱。
二、载体
载体(担体)起支撑与分散固定液的作用 要求:化学惰性,不吸附被分离组分,纯 净,颗粒大小均匀。
常用的载体有硅胶、纤维素、硅藻土等
三、 固定液与流动相的选择 固定液是机械吸附在惰性载体上的液体
吸附剂的活性↑大,对被测组分的吸附能力↑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物质的极性 吸附剂活性
大
小
防吸附太牢,难洗脱
小
大
防tR太小,不易分离
3. 流动相的极性 流动相极性大,对被测组分的洗脱能力强
15
常用流动相极性强弱顺序:
石油醚 < 环己烷 < 四氯化碳 < 苯 < 甲苯 < 乙醚 < 氯仿< 醋酸乙酯 < 正丁醇 < 丙醇 < 乙醇、甲醇 < 水
柱内溶质 C 浓度的分 布曲线
C
流出曲线
保留时间 tR 与进样量 的关系
A CS
Cm
B CS
Cm
C
L C
t tR
mg/g
C
L C
t tR
mg/g
C Cm
L t
7
mg/g
二、 吸附剂 1. 对吸附剂的要求: (1)表面积大,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 (2)不应与流动相发生化学反应。 (3)粒度要细,一般为150目左右。
吸附平衡常数:
K
Xa Ym n Xm Ya n
因为流动相的量很大,Ymn Yan 近似于常数,而
且吸附只发生于吸附剂表面,所以,吸附平衡常 数可写成
4
KX Xm aX X m a//V Sm aC C m s
[Xa]为溶质分子在吸面 附的 剂浓 表度 [Xm]为溶质分子在流的 动浓 相度 中
Sa为吸附剂表面面积 Vm为流动相的体积
18
分配色谱根据固定液和流动相的相对极性, 可以分为两类:正相色谱和反相色谱
被分离物质的极性与结构的关系 (1) 基本母核相同 , 基团极性愈大 , 分子极性愈大。 基本母核相同 , 极性基团数目愈多 , 分子极性愈大。
(2) 分子双键多, 吸附力 ↑。 (3) 空间排列 , 影响极性。
例如羟基处于能形成分子内氢键的位置时
14
OH C
O H O
< HO
O C OH
2. 吸附剂的活性:
11
2. 吸附剂的吸附活性: 氧化铝、硅胶的吸附力的大小, 还与其含水量有
较大的关系:
表10-1 硅胶、氧化铝的含水量与活度级别的关系
硅胶含水量 (%)
0 5 15 25 38
氧化铝含水 量(%)
0 3 6 10 15
活度级别
Ⅰ Ⅱ Ⅲ Ⅳ Ⅴ
12
活度级数 小 大
含水量 少 多
活性 大 小
吸附能力 强 弱
2.吸附等温线
在一定温度下,某一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
之间达到平衡时,以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Cs 为纵坐标,以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Cm为横坐
标得到的曲线。
6
等温线有三种类型:线性、凸形和凹形。通常在 低浓度时,每种等温线均呈线性,而高浓度时, 等温线则呈凸形(常见)或凹形。
CS
吸附等温
柱内溶质 浓度分布
2. 常用吸附剂
有机类 活性炭、淀粉、葡萄糖、聚酰胺、大孔 树脂等
无机类 氧化铝、硅胶、活性炭、碳酸钙、 硅藻土等
(1)硅胶(SiO2·xH2O)
8
结构:内部——硅氧交联结构→多孔结构 表面——有硅醇基→氢键作用→吸附活性中心
H O
Si
H
O
O
Si
Si
O
Si
Si
游离羟基(I)
键合羟基(Ⅱ)
硅醚结构(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