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三次浪潮及其成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三次浪潮及其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欧、亚洲的不少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带领与迫使下,许多国家倾向于照抄照搬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依照苏联体制建立起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虽在短时期内达到特定目标、取得一定成就,但它们忽视了本国国情,随着国家进入正常的经济发展时期,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明显暴露出来。在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严重失调,生产效率底,经济效益差,人民缺乏生产积极性;在政治领域,官僚主义作风盛行,特权和专权现象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在此基础上,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可划分为三次改革浪潮:第一次浪潮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第二次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第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这三次改革浪潮都分别取得了不同的或多或少的成就。

一、第一次改革浪潮: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首先由南斯拉夫发起,由于南斯拉夫坚持走自我发展道路,与苏联产生矛盾,为摆脱苏联的控制,南斯拉夫进行了自治改革,扩大民主,下放权利,对高度集权的苏联体制提出了全面的挑战。随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也逐渐暴露出苏联体制的弊端,并先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以苏联为例,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全盘否定斯大林,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个人崇拜之风,有利于党内的民主化。之后他对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局部性的改革,在外交上,他提出“和平相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意欲“苏美合作,主宰世界”。在经济上,他大力进行农业改革,试图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同时,他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虽扩大了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总的说来,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一些成就,但成效不大。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实验,他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也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的改革使得苏联社会重新焕发了活力才有了后来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短暂繁荣。

在苏联的影响下,东欧各国也先后开始进行调整与改革,如波兰、匈牙利等,它们都是在基本保持原体制的前提下而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革,虽力度不大,也不彻底,但都开始注意“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扩大企业自主权,对于今后经济发展的探索有积极作用。

二、第二次改革浪潮: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苏联东欧国家经济增长的势头开始明显减弱,经济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这表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能适应集约型经济的发展,推动苏联东欧国家提出改革传统体制的问题。

匈牙利想要通过改革建立一种“计划指导下的市场经济模式”,以弥补苏联模式出现的弊端。在改革前期,匈牙利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有较大改善;到70年代中期,基本上形成了这一独特的社会主义模式。捷克斯洛伐克也提出并实践了一系列适合本国国情的改革措施,实行民主,采用市场竞争,扩大企业自主权,形成了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但其改革却因苏联领导华约五国入侵而中途夭折。苏联勃列日涅夫于60年代中期也实行了全面改革。政治上,他主张集体领导,通过加强政治体制的集中和统一、加强党的领导和中央政治局的权利、提高干部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加强人民监督、扩大人民权利等来稳定局势和秩序,未能真正改变苏联存在的根本问题——单一的所有制形式、排斥市场经济的产品计划经济、难以调动广大民众积极性的官僚体制,最终导致政治体制有稳定向僵化发展,政治思想僵化无力。经济上,实行新经济体制,其中心内容是引进经济方法,加强物质刺激,完善计划管理办法,收到不少成效,企业生产力提高,工人积极性有所增强,因此70年代中

期成为了苏联历史上人民生活最好的时期。

第三次改革浪潮: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国家几乎都加入了改革的行列,中国、苏联、东欧各国都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政治与经济体制的变革,它把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推向了高潮。到了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普遍由于累积的各种问题而导致社会不稳定、政局动荡、经济大幅下滑。东欧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面对日益严重的国内危机,在国内各种敌对势力的逼迫下,放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宣布实行政治多元化或多党制,使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中国于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了改革的方针和原则,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苏联在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下,也进行了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1985—1988年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前期,也可以说是经济体制改革时期,1988—1989年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后期,主要是从事政治上的改革。前期改革中,戈尔巴乔夫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即在不变动旧体制总体框架的前提下加以改进与完善,所谓的“改进与完善”其实是全面改革所有制关系,取消起主导作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生产资料的非国有化、私有化和自由市场经济,经济上的改革不但未见成效,反而还造成社会生产的全面停滞。后期的政治改革中,戈尔巴乔夫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其实在意识形态上已背离了社会主义,而走向了资本主义,最终改革以失败结局。

社会主义国家的这三次改革浪潮虽然成效不大,但它反映了作为新生制度的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历程,这三次改革浪潮的成功与失败为继续前行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中国的社会主义在改革的荡涤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结合本国国情,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