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第二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汇总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
2、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教育中介)
3、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
(2)心理起源说
(3)劳动起源说
4、教育的基本形态
5、教育的历史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
6、近现代教育
第七章教育研究
第一章教育目标
第二章教学过程
第三章教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设计
第五章教学实施
两种教育形态:
7、20世纪以后教育
(1)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2)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3)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含义
(2)教育学根本任务
(3)萌芽阶段特点、创立阶段特点
第二章教育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五章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
第六章课外活动
教育学知识体系结构
目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定义二、教育形态的类型划分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五、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六、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第六章课程一、课程的分类二、课程目标三、课程设计四、课程实施五、课程评价六、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与生产力三、教育与科学技术四、教育与文化第七章教学(上)一、教学的任务二、教学过程三、教学原则四、教学方法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四、初、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第八章教学(下)一、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二、教学组织形式三、教学策略第四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作用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三、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四、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五、素质教育第九章德育一、德育的概念二、德育的意义三、德育的目标四、德育的分类五、德育的内容六、德育的过程七、德育的原则八、德育的途径九、德育的方法第五章学生与教师一、学生二、教师三、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第十章班级管理一、班级管理的功能二、班级管理模式三、班集体四、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一. 教育的定义1. 古今中外对“什么是教育或教育是什么(即教育的定义)”的解释(常考选择题)(1) 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2) 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08年填空题) (3) 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a. 学校教育的含义b. 学校教育的特点:可控性,专门性,相对稳定性(09年填空题) (4) 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a. “终身教育....”思潮..是影响最大、意义最深远的教育思潮。
○1“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学习化的社会和教育观念的变革。
○2大教育观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上的教育观。
教育基础知识考点总结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1、教育的起源:①、神话起源:关于教育的最古老的观点②、生物起源:沛西能、利脱而诺(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③、心理起源:孟禄(遗传性)④、劳动起源2、原始教育的特征:①、教育水平低②、教育没有阶级性③、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3、我国奴隶社会的学校:痒,序,校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4、欧洲奴隶社会:斯巴达教育:重视培养骄勇的军人,武士(军事体操)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5、欧洲封建社会:教会教育:培养教士,僧侣(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培养封建骑士(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6、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①、古代学校的出现(人类最早的学校: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我国学校: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③、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7、终生教育思想——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欧洲。
法国人保罗.朗格郎提出8、教育的社会属性:①、永恒性②、相对独立性③、时代性9、孔子——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倡导仁的学说。
被后人称为师祖,清朝康熙皇帝称他为“万世师表”10、柏拉图——《理想国》11、昆体良——《雄辩术原理》: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方法的书1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本教育学,标志着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诞生13、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著作。
(教育科学之父)14、实验教育学: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反对赫尔巴特的概念思辨的教育学15、文化教育学: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作为科学教育学的实验教育学和理性主义的赫尔巴特式教育学的对立面而存在与发展16、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教育即生活17、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教育学》:第一本指导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的理论著作杨贤江——《教育史ABC》:中国第一部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史《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赞科夫——“一般发展理论”2、内发论:孟子:人的本性是行善的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创始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3、外铄论: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华生4、智力发展理论:三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习得成分的紧密联系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5、道德发展理论: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他的明辨是非的能力6、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从低层到高层,但可以逾越)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①、制约着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②、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③、制约着教育结果的变化和内容的选择④、制约着教育形式与手段的更新2、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3、人力资本论:舒尔茨4、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选择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5、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的人才②、教育可以促进民主③、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6、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①、科学技术能有力的改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②、科学技术能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③、科学技术要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7、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①、对科学知识再生产②、推动科学体制化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④、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了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第四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指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体要求,是教育培养人的总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2、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与教育目的是特殊与普遍的关系)3、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这些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科目所规定的,要求学生经过一段的时间学习之后应达到的标准4、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工作阶段时,希望受教育者应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结果5、教育方针: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的方向6、按照价值取向,教育目的观可分为: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7、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①、哲学观念会影响教育目的的设定:柏拉图:理性的培养是教育目的论的核心洛克: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人对外在环境的兴趣②、教育目的的确定还受到思想家或制定教育目的的制定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还会受到主体有关理想人格之观念的影响8、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①、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②、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③、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历程④、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9、我国教育目的的建立理论: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的产生的基本条件:①、社会生产水平提高②、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逐渐分离③、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④、国家机器产生2、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活动产生于:夏代称作:校3、学校活动的运行机制:动力系统、工作系统、监控系统4、学校文化的功能:①、导向功能②、约束功能③、凝聚功能④、激励功能5、西方现代学制的发展阶段:初始阶段、形成阶段、深化发展阶段6、中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清末开始。
教育学一到四章ppt课件-PPT精品文档
第一节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性 第二节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性的含义 第三节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性的具体表现
第一节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教育学概念的界定及阐释 第二节 教育及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教育、教育概念的界定及阐释
一、教育概念的界定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二)逻辑规则与“教育”概念的科学界定
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 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第一节 教育、教育学概念的界定及阐释
第二节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二)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2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3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4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 5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第二节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实事求是地评价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作用 1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 2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第三节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作用
(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1 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 2 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第三节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作用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一)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二)教育能够促进教育民主化 (三)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
第三节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作用
第四节 教育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人的制约作用
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二)教育的存在具有必然性 (三)教育既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四)教育具有继承性 (五)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教育学各章节重点归纳1-2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 (判)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3. 前制度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特点:①教育主体确定;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⑤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4. 制度化教育又称“学历教育”。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第一个颁布但未实施),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颁布并实施)。
5.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库姆斯、伊里奇。
6. (简答)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⑴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⑵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⑷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⑸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⑹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7. 古代教育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以吏为师,官师合一,学在官府”)。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是指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成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3、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5、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6、教育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7、教育具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的社会特征。
8、教育的起源有: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朱熹)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佩西·能。
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无意识的模仿。
(美国孟禄)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9、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10、教育中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11、按教育功能作用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教育的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方向,可分为正向与负向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形式,可分为显性与隐性功能。
12、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的特点;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3、学校教育最早产生于我国奴隶社会初期,同时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
14、我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其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学在官府、以吏为师”夏代“序”和“校”。
“序”设置于国都,面向奴隶主贵族子弟进行教育;“校”分布于乡里,面向平民甚至奴隶进行教育。
商代“大学”、“小学”、“痒”“序”。
此时已经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再教育上的要求划分了不同的教育阶段。
西周的学校教育“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学校教育制度已发展得比较完备有“国学”“乡学”之分。
教育学知识点梳理(调整版)
教育学知识点梳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3教育形态: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 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从非制度化教育是中演化而来的,是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美国教育家、非学校化的倡导者伊里奇:学校教育体系是“组织化”、“同质化”、“仪式化”,总体上具有“压制性”、“同质性”、“破坏性”,妨碍真正学习和教育,降低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导致人们没有创造性,对出乎意料事物的惊奇和对事物的想象和对生活的热爱。
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建立与其上的学校化社会,取代之“教育网络”。
)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洛克《教育漫话》在健全人格方面,学校教育无法取代,今日学校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
)学校教育: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发展;为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不断改良我们的学校。
)社会教育: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社会传统的教育:一个社会的传统风尚对个体的发展具有教育性,“国民性”由国家或民族的社会传统塑造。
社会制度:当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对个体的态度、行为和信念的塑造作用。
一个方面良好的社会制度有助于个体德行的发展和形成。
社会活动或事件的教育:指个体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经验中所获得教育。
4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根本错误:非科学。
5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根本错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而没有从内在的目的的角度来论述起源问题,从而把教育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包括教育的基本规律、目的、制度、师生关系、课程、教学、德育、班级管理、课外校外教育、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等内容。
以下是教育学的主要章节。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是一种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
教育的属性是育人性,即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目的性、社会性和育人三个方面。
教育的定义可以从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两种角度来看。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更狭义的教育是德育,即思想品德课。
个体角度上,教育等同于个体研究与发展的过程。
教育的社会属性是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和生产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然现象,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包括教育的普及规律、发展规律、差异规律和相互作用规律。
教育的普及规律是指教育的普及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教育的发展规律是指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育的差异规律是指教育的发展不同于地区、不同于个体;教育的相互作用规律是指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有用的人才。
教育制度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教育的类型、层次、阶段和课程设置等。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学生是教育实践的客体。
教师应当具备专业知识、教育素养和创新能力,学生应当具备自主研究、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
第五章课程课程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
课程的设计应当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
第六章教学教学是教育实践的核心环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
小学教育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
3.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4.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之外,还包括适合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5.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6.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小学教育1. 小学教育: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2. 普及教育:是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
3. 广义的小学教学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4. 狭义的小学教学目的:指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是指人从生到死的一生中身心两方面发生的积极的变化的过程。
2.发展的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3.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4.年龄特征:是指在发展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5.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维果斯基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完整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重点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性质:1.实践性。
2.交往性: 个性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基础、密不可分。
动力性: 教育活动在上述进程中起到促进和加速作用。
社会性:教育活动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也是塑造不同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学校教育的定义: 学校教育实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 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 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 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要素的关系: 相互独立、相互规定、构成完整的系统。
学校教育的过程就是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二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起源:1.神话起源说宗教(错误的、非科学的)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3.教育不只存在于人类社会, 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 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4.没有把握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论述。
5.心理起源说代表人: 美国教育史家孟禄6.劳动起源说代表: 主要集中在前苏联和我国, 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产生发展: P16各阶段教育的特征: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1.原始社会教育:2.教育水平低3.教育没有阶级性4.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密切的联系1.奴隶社会的教育:2.古代学校的出现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奴隶主对精神生活和生产资料的绝对占有, 同样占领了学校, 使学校培养奴隶主阶级治理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对象主要是奴隶主贵族子弟, 内容以军事教育与道德教育为主。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有非正规的教育方式。
1.封建社会教育:2.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 传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治国方略, 培养能够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官吏。
现代教育学(1-3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
人猿相揖
原始社会教育的一般特征
1977年-2008年高考录取 数
• 1998年11月,亚洲开发银行驻北京代表处 首席经济学家汤敏,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写信, 提出《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 招生量一倍》的建议书。他陈述5个理由支 持大学扩招: • 其一,当时中国大学生数量远低于同等发展 水平的国家; • 其二,1998年国企改革,大量下岗工人进 入就业市场,如果大量年轻人参与竞争,就 业将面临恶性局面;
研究生教育结构实现历史性转型
•
记者从国务院学位办获悉,2009年国家从 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增招了3.8万名专业学位硕 士生,实行全日制培养,这意味着硕士研究生 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 人才为主转变。 —— 北京考试报2009年11
月18日
专业硕士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 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
• 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 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 狭义的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 、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的概念
• 宏观(作为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是以教育活 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科学。
现代教育学
扈中平 李方 张俊洪 主编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电子教材)
《教育学》(电子教材)目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2)第二章人类发展与教育 (19)第三章个体发展与教育 (39)第四章教育与现代社会发展 (53)第五章教育目的 (71)第六章教师与学生 (85)第七章课程 (86)第八章教学(上) (87)第九章教学(中) (88)第十章教学(下) (89)第十一章德育(上) (90)第十二章德育(下) (91)第十三章班级管理 (92)第十四章综合实践活动 (93)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概念与教育的历史发展同学们都经历了12年左右的学校教育,并且一直都在接受家庭教育,应当说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不陌生的。
同学们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教育有什么要说的吗?能不能给它们下一个定义呢?┅┅一个人对教育有自己关心的角度和把握的深度是很正常的,它既与一个人认识教育问题的方式和能力有关,也与一个人接触到的是什么样的教育素材有关。
给教育下定义是对教育现象进行理性认识的一个惯用手法。
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但由于20世纪前,人们很少把这两个字合起来作为一个词使用,所以这里的“教育”主要指“教”或“育”。
按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的解释,即“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教育论说中,与“教”相伴出现的字多为“学”。
这与古代的“教”主要指“教学生学有关的知识”,“学”主要指“儿童在房子里学习有关的知识”,“教”与“学”只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种活动有关系。
在现代英语中,教育是“education”;在法语中,教育是“éducation”;在德语中,教育是“erziehung”,三词都来源于拉丁文“educare”。
“educare”是名词,它是从动词“educěre”转换来的。
“educěre”是由前缀“e”与词根“ducěre”合成的。
00442教育学(二)
语言直观。
17.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说理教育(说服教育),基本途径是教学。
18.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班主任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9.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三简答题20.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基本特性?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④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1.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什么?①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②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22.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知识素养?①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②精深的专业知识;③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
23.我国中小学德育应完成哪几个方面的任务?①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③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④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四论述题24.在我国建国后的教学实践中,曾出现过学生走出校门,学工学农学军等作法,认为学生获得知识主要借助于他们自身的社会实践。
试从某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出发,对这一作法进行评述。
①这一作法违背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过程规律。
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具有特殊性。
因为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接受间接经验来实现的。
借助间接经验认识世界,是认识上的捷径。
③强调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绝不是说学生不需要直接经验,直接经验不仅是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途径之一,而且在学生获取间接经验中具有重大作用,直接经验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认识基础。
④在教学过程中,既不应只强调直接经验而忽略间接经验的掌握,也不应只强调间接经验而忽略直接经验的掌握,应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⑴苏格拉底的助产术。苏格拉底经常以向别人
请教的方法,来传播自己的思想。他声称:“我自 知无知”,只有把问题提出来请教。但是,当别人 做出回答时,他又对其他种种答案进行反驳、“讥 讽”,最后,终于引导对方把苏格拉底自己所主张
的观点说出来。人们称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叫“助
产术”。也可以简单地称其为“问答法”。 ⑵柏拉图的《理想国》。
第一节 一、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
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
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㈠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㈡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三、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理论
㈠内发论 1.基本理解:身心发展力量源于自身内在需要,人性本善或 善导论。 2.主要观点:“善”主要指人有爱他人的本性及有利于人类 发展的智慧与创造性;人性本善论者,对教育的力量充满了信心, 而且强调教育的作用就是顺应自然,使人的本性得到充分发展; 主张用顺导受教育者人性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例如:卢梭说“出 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变坏了。” 3.代表人物: ⑴中国的孟子。 ⑵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⑶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 ⑷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
并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㈡古代(奴隶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 1.古代学校教育特点: ⑴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⑵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
性。 ⑶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
守性。
⑷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 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教育学概论
《教育学概论》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三个阶段: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中国教育的发展演变: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建国后的教育。
西方教育的发展过程:古代教育、中世纪教育、西方近代教育及其特点。
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全民化、教育终身化、教育民主化、教育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西方教育学的发展:1、古代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教育思想;3、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中国教育学的发展:1、古代教育思想——孔子儒家教育思想、《学记》、《大学》、《颜氏家训》、《师说》。
2、20世纪教育学的演变:(1)借道日本引进西方教育理论;(2)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3)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的引进及影响;(4)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教育学的意义: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助于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热爱教育事业。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4、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推动学校教育改革。
第二章教育与发展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与经济(一)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2、经济基础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内容与手段;4、经济体制决定着教育体制。
(二)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积累、传播、发展科学技术;二、教育与政治(一)政治对教育的决定性作用1、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2、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3、政治决定教育的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1、教育培养政治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延续和发展政治制度;3、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平等。
三、教育与文化(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二)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1、教育使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播;2、教育使文化得到整理、发展和创新;3、教育创造了独特的学校文化。
教育学 各章节重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统领后面的教学内容,因而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都可能出,需要重点学习。
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教育和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2)在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和主要观点。
(3)教育和教育学在历史各阶段发展的特点。
(4)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和个案研究法在教育学研究中的运用。
(5)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
考纲链接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2.广义的教育是指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1)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2)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3)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2)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
(3)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
5.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6.现代教育的特点:(1)具有鲜明的生产性;(2)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3)内容日益科学化;(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5)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小学教育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
3.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4.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之外,还包括适合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5.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6.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小学教育1. 小学教育: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2. 普及教育:是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
3. 广义的小学教学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4. 狭义的小学教学目的:指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是指人从生到死的一生中身心两方面发生的积极的变化的过程。
2.发展的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3.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4.年龄特征:是指在发展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5.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维果斯基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3、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
5、从个人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or教育媒介or教育措施。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作用)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三、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孟禄)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没有把握教育目的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1第一章第二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广义的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第二节教育的本质一,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知识 1 教育是上层建筑知识 2 教育是生产力知识 3 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识知识 4 教育是一种综是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识知识 5 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识知识 6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二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第三节教育的结构与功能一,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 / 14(一)教育者在社会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是教育活动构成的基本要素。
(三)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二,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一)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本体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派生功能。
(二)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正向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最新资料推荐------------------------------------------------------ (三)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
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等。
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第四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朱熹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它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心理起源说孟禄(美);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知识 1 原始社会的教育(其主要标志是教育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教育没有从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分化出来,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中进行的。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 3,原始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知识 2 古代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手中的工3 / 14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古代东西方的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许多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1)学校萌芽夏代:序(设置于国都,面向奴隶主贵族子弟进行教育)校(分布于乡里,面向平民)商代:大学小学庠序;瞽宗(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它是奴隶主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学校)(2)西周的教育周王朝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其显著特征是学在官府,又称为学术官守。
国学乡学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礼:政治、历史、伦理道德教育乐:音乐、诗歌、舞蹈教育射:射技御:军事技术教育书:文字教育数:计算(3)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4)两汉时期的教育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设立太学,是当时最高教育机构东汉灵帝时,设立鸿都门学,这是一种专门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汉代地方官学通常称为郡国学或者郡县学,其发展起始---------------------------------------------------------------最新资料推荐------------------------------------------------------ 于景帝末年、武帝初年的文翁兴学。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学校设置上的新举措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北魏献文帝下令建立,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被认为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设置专门的学校(南朝宋文帝下令开设四馆:儒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6)隋唐时期的教育。
隋唐时期重振儒术,三教并重的文教政策。
在选士制度上采取科举制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7)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宋代产生了程朱理学,经元到明清发展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这时期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固定形式(八股文的出现,标志着封建社会教育开始走向衰落八股文的出现,标志着封建社会教育开始走向衰落。
)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婆罗门即僧侣、刹帝利即武士、吠舍即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首陀罗即奴隶或处于奴隶地位的穷人公元前 9 世纪以前,婆罗门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记诵《吠陀》经。
5 / 143,古代埃及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4,古代希腊、罗马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 5,中世纪的西欧教会教育:七艺和神学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代表人物: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埃拉斯莫斯、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人文主义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1)在教育目标上,反对僧侣主义教育,提出身心和人格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2)在培养对象上,扩大了教育对象,反对体罚和侮辱儿童,强调尊重、爱护儿童(3)在教育内容上,反对神道之学,提倡人文之学(4)在教学方法上,破除经院学风,提倡新的教学方法(一)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1,近代社会教育(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德国 1763 年作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 2,现代社会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
---------------------------------------------------------------最新资料推荐------------------------------------------------------ 主要表现特征:(1)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个多样性日趋突出(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0 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如下第一,教育的终身化: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首先是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的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
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教育功能的多元化;教育文化环境的多元化。
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技术上的应用,包括教育设备、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的现代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
第六,教育全球化第七,教育信息化第八,教育具有科学性第二章教育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7 / 14是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事实:是对现实教育活动物质方面的概括,是可以观察和统计的,也是与教育价值相对而言的。
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求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和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二,教育学研究的价值(一)宏观角度的研究价值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教育学是对日常教育经验的一种历史性超越。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教育学对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是有理论依据的,而不是直接建立在感性经验与判断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是一种科学的解释。
3,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教育学研究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促进教---------------------------------------------------------------最新资料推荐------------------------------------------------------ 育理论知识的增长,而且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实践。
(二)微观角度的研究意义(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1,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3,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4,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5,有利于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教育学总结教育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因而对教育改革有很强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