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影像诊断及鉴别最新版本
脑梗塞诊断与鉴别诊断
通过询问患者病史、家族史等, 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 、高血脂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通过神经心理学测试,评估患者 认知功能和情绪状态。
特殊检查(如脑电图、MRI等)
脑电图
MRI
主要用于监测脑电活动,对于癫痫等神经 系统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是一种无创性神经影像学检查,能够清晰 地显示脑部结构异常,对于脑梗死的诊断 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急性脑梗塞的诊断 临床症状:如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
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可发现脑部缺血性病变
病例一:急性脑梗塞的诊断与治疗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可了解病情严重程度 急性脑梗塞的治疗
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调脂等药物治疗
病例一:急性脑梗塞的诊断与治疗
血管介入治疗
如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治疗
诱因
可能无明显诱因,也可能在疲劳 、休息不好、用力过猛等情况下 诱发
03
体格检查
一般检查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体温、心 率、呼吸、血压是否正常。
检查患者是否有意识障碍、抽 搐等表现。
观察患者是否有脑膜刺激征、 病理反射等神经系统体征。
神经系统检查
检查患者是否有偏瘫、失语、感 觉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
并发症处理:针对不同并发症采 取相应处理措施,如肺部感染需 要使用抗生素、褥疮需要定期换 药等
病例三:脑梗塞的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原则
根据脑梗塞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包括物理疗法、康复训练等措施
康复治疗实施
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由专业康复治疗师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康复训练等
02
使用物理因子如电刺激、冷热敷等,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
脑梗塞的MRI诊断与影像学表现分析
脑梗塞的MRI诊断与影像学表现分析脑梗塞(Cerebral Infarction)是指大脑血管突发性阻塞导致脑组织血液供应不足,引发脑部损伤的一种疾病。
MRI(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技术,对于脑梗塞的诊断和分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脑梗塞的MRI诊断及其影像学表现进行详细分析。
一、MRI诊断脑梗塞的原理MRI利用核磁共振现象,通过磁场和射频脉冲对人体进行成像。
对于脑梗塞的诊断,MRI主要通过观察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异常信号改变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脑梗塞。
MRI分为T1加权图像和T2加权图像两种类型,两者在显示不同组织及病变时具有不同的特点。
二、脑梗塞的MRI影像学表现1. T1加权图像的表现脑梗塞的早期在T1加权图像上常表现为局灶性信号减弱区,这是由于缺血引起脑组织中脂肪的减少所致。
随着时间的推移,梗塞区域的信号减弱逐渐恢复,但仍然低于正常脑组织。
此外,脑梗塞还可能伴随着血肿的形成,在T1加权图像上呈现高信号。
2. T2加权图像的表现脑梗塞在T2加权图像上呈现高信号,其主要原因是缺血引起的细胞水肿和溶酶体水肿。
早期脑梗塞的T2加权图像上,信号可呈现低或等信号,这可能是由于低氧状态引起的细胞代谢异常。
随着脑梗塞的进展,梗死区域的信号逐渐增强,呈现高信号,周围脑组织呈现低信号。
3. 弥散加权图像的表现弥散加权图像可用于观察脑部水分的扩散情况,对于脑梗塞的诊断也具有较高的价值。
脑梗塞早期的扩散加权图像上,常显示为高信号,这是由于脑梗塞引起了细胞水肿和渗出物的积聚。
然而,由于脑梗塞后期细胞坏死和溶解,扩散加权图像上的信号可能逐渐降低。
4. 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表现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可用于观察脑血管的异常情况,对脑梗塞的诊断与定位有重要意义。
在脑梗塞的磁共振血管成像上,常显示供应梗塞区域的血管痉挛和阻塞,这有助于确定脑梗塞的血液供应情况。
三、MRI对脑梗塞的临床应用1. 早期诊断与定位MRI具有高分辨率的优势,可帮助医生早期诊断脑梗塞并准确确定梗塞区域,为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脑梗死的MRI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分类
•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脑大、中等动脉粥样硬化, 以大脑中动脉闭塞最常见,多50-60岁。 • 腔隙性脑梗死:脑穿支小动脉闭塞,好发基底节 区、丘脑、脑干、小脑等,直径约5~15mm。 • 分水岭脑梗死:两条脑动脉及深穿支供血交界区 的脑梗死。
影像表现-DWI
• 超急性期: 细胞毒性水肿,DWI呈高信号。 • 急性期:细胞器肿胀,出现血管源性水肿,DWI呈明显
高信号。 号。 • 慢性期:脑软化,产生快速弥散,DWI呈脑脊液样低信
号。
影像表现-增强
• 急性、亚急性期(血脑屏障破坏、新生毛细血管等): 不均匀脑回样、条状或环状强化,脑膜强化(脑膜炎 症)。
脑梗死的MRI影像诊 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 又名缺血性脑卒中。 • 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脑组织
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相应神经功能缺失的 表现。 • 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一种疾病。 • 常见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等症状。
病因及发病机制
• 高血压是公认的的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 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原因。 • 发病部位与大脑血管的分布有密切关系。 • 脑血流量(CBF)供给障碍 , 神经功能异常(电活动功能
影像表现-PWI
• 明确脑血流灌注减少的区域、程度。 • 梗死区几乎无或完全无灌注。 • 半暗带:急性脑缺血后局部血流量减低,恢复供血后仍可存活区域,灌注
异常区超出DWI高信号的区域,溶栓治疗指征之一。
影像表现-MRS
• 梗死区Lac升高、NAA降低。
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
缺血性脑梗塞早期CT征像
脑灰白质界限消失 脑沟裂变浅、消失 动脉致密征 岛带征 脑组织密度减低
一、缺血期4~6h的CT表现
24小时后
灰白质分 界不清
脑沟、脑 裂变浅消失
一、缺血期4~6h的CT表现
24小时后
灰白质分 界不清
脑沟、脑 裂变浅消失
一、缺血期4~6h的CT表现
岛带征
岛叶密度减低并肿胀。 对大脑中动脉区梗塞, 这是一个非常有提示意 义但又很细微的早期征 像(容易漏掉)。 这个区域对脑缺血是非 常敏感的,因为它们远 离侧枝循环。
大脑外形
纵裂分 左右大 脑半球
中央沟分 额、顶叶
外侧裂 分颞叶与 额顶叶
顶枕沟分 顶、枕叶
大脑外形
纵裂分 左右大 脑半球
中央沟分 额、顶叶
顶枕沟 分顶、 枕叶
横断位
外侧裂 分颞叶与 额顶叶
矢状位
冠状位
大脑内部结构—基底核、丘脑
位置:位于两侧大脑半球的白质内,
靠近脑底。
基底核组成:组成尚有争论,通常认为由
DWI序列上显示一个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广泛的弥散
受阻,基底节同时受累
脑梗死(6小时)超急性期
相当于CT 的动脉致
密征
T2WI
T1WI
常规MRI:信号未见明显异常.病变区脑回增厚、脑沟变窄, 右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起始段以远血管流空消失。
脑梗死(6小时)超急性期
T2WI FLAIR
病变区脑回增厚、脑沟变
脑室系统
室间孔 导水管
脑干和小脑
小脑组成 小脑半球 小脑引部
脑干组成: 中脑 脑桥 延髓
脑干和小脑
脑动脉系统
颈内
脑
常见疾病影像学诊断
常见疾病影像学诊断目录:1.脑部疾病影像学诊断1.1 脑卒中1.1.1 缺血性脑卒中1.1.2 出血性脑卒中1.2 脑肿瘤1.2.1 胶质瘤1.2.2 脑膜瘤1.3 脑血管畸形1.3.1 动静脉畸形1.3.2 动脉瘤2.胸部疾病影像学诊断2.1 肺部炎症2.1.1 肺炎2.1.2 支气管炎2.2 胸腔积液2.2.1 肺水肿2.2.2 胸腔积液2.3 胸部肿瘤2.3.1 肺癌2.3.2 食管癌附件:1.图片1:脑卒中影像示例2.图片2:胶质瘤影像示例3.图片3:动静脉畸形影像示例4.图片4:肺炎影像示例5.图片5:肺癌影像示例注释:1.脑卒中:指由于脑血管破裂或血流障碍引起的短时间内发生的脑功能异常症状。
2.缺血性脑卒中:由于脑部动脉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脑组织缺血和缺氧所致的脑卒中。
3.出血性脑卒中: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脑部出血所致的脑卒中。
4.胶质瘤:一类源于胶质细胞的良性或恶性肿瘤。
5.脑膜瘤:在脑膜组织中形成的肿瘤。
6.动静脉畸形:动脉和静脉之间异常的血管相互连接,导致血流异常。
7.动脉瘤:动脉壁局部血管扩张性病变,常见于脑动脉。
8.肺炎:指肺实质发生炎性反应的疾病。
9.支气管炎:指支气管黏膜和黏液腺发生炎性反应的疾病。
10.肺水肿:指因肺泡间负压减小或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肺泡壁通透性增加,进而肺泡内液体渗出所引起肺部病变。
11.胸腔积液:胸腔内液体积聚所引起的病变。
12.肺癌:源于肺组织的恶性肿瘤。
13.食管癌:食管发生的恶性肿瘤。
本文档涉及附件:见附件1-5。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著作权:对原创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法律保护。
2.专利:对新发明、新型和功用性设计享有的独占权。
3.商标:用于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标识符号。
4.法律责任:因违反法律规定所承担的法律后果。
5.侵权: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脑梗的诊断标准
脑梗的诊断标准脑梗,即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于血管阻塞导致脑部血流供应中断,使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
脑梗的诊断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梗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脑梗的临床表现多样,根据梗塞部位和程度的不同,患者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眩晕、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症状。
这些症状的出现提示脑部血管可能发生了阻塞,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影像学检查1.头颅CT:CT检查是脑梗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迅速、准确地显示脑梗塞的部位、范围和程度。
在CT图像上,脑梗表现为低密度影,可以清晰地区分出梗塞区域和正常脑组织。
2.头颅MRI:MRI检查对于脑梗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更准确地显示梗塞灶的大小、位置和周围组织的关系。
同时,MRI还可以评估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有助于判断脑梗的预后。
三、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通过检测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如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等,可以了解患者的贫血、感染等全身情况,为脑梗的诊断提供辅助依据。
2.血脂、血糖:高血脂和高血糖是脑梗的危险因素,检测患者的血脂和血糖水平有助于评估患者的脑梗风险。
3.凝血功能: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引发脑梗。
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有助于判断患者的凝血状态。
四、诊断流程1.初步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可能患有脑梗。
此时,应立即安排患者进行头颅CT或MRI 检查。
2.影像学检查:通过头颅CT或MRI检查,医生可以明确梗塞的部位、范围和程度,为脑梗的诊断提供直接证据。
3.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和脑梗风险,进一步确认脑梗的诊断。
4.综合诊断: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可以作出脑梗的综合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脑出血及脑梗塞CT及MRI影像判读诊断
目录
• 脑出血的CT及MRI影像判读 • 脑梗塞的CT及MRI影像判读 • 脑出血与脑梗塞的鉴别诊断 • 脑出血及脑梗塞的治疗与预后 • 病例分析
01
脑出血的CT及MRI影像判读
CT影像表现
01
02
03
出血部位
CT扫描可清晰显示脑出血 的部位,常见于基底节、 丘脑、脑干和小脑。
重度出血
预后较差,死亡率高,存活者多遗留 严重后遗症。
脑梗塞的治疗与预后
急性期治疗
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降纤治疗等,以尽快恢复脑部血流。
手术治疗
对于大面积梗塞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取栓术或搭桥术。
脑梗塞的治疗与预后
• 康复治疗:在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训练,如物 理治疗、作业治疗等,以促进功能恢复。
鉴别诊断
需要与脑出血、脑肿瘤等其他疾病进 行鉴别诊断,根据影像表现和临床特 征进行区分。
03
脑出血与脑梗塞的鉴别诊断
发病机制的鉴别
脑出血
通常是由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脑血管破裂出 血。
脑梗塞
是由于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
临床表现的鉴别
脑出血
发病急骤,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明显,血压升高。
功能障碍。
注意事项
对于脑出血患者,应尽早诊断和 治疗,以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病例三:典型病例展示
患者为70岁女性,突发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
输入 标题
检查方法
CT平扫及MRI平扫+增强。
患者信息
左侧颞叶脑梗塞。
影像表现
诊断
CT平扫显示左侧颞叶低密度影,周围可见水肿带环绕 ;MRI平扫+增强显示左侧颞叶T1WI低信号、T2WI 高信号影,周围可见带状强化。
脑梗塞的病理特征和影像学诊断
脑梗塞的病理特征和影像学诊断【脑梗塞的病理特征和影像学诊断】脑梗塞是指脑血管破裂、阻塞或狭窄导致脑细胞缺血和坏死的疾病。
其病理特征和影像学诊断在临床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病理特征和影像学诊断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脑梗塞的病理特征脑梗塞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梗死区域和梗死后的病理改变。
1. 梗死区域脑梗塞的梗死区域是指因脑血管狭窄或阻塞引起的脑细胞缺血、坏死的区域。
根据缺血程度和病理过程可分为梗死中心区、梗死边缘区和梗死周围区。
(1)梗死中心区:该区域是梗死灶的主要部分,其特点是神经细胞坏死、破坏和溶解。
(2)梗死边缘区:位于梗死中心区周围,由于血流供应较少,神经细胞处于临床恶化或破坏的边缘状态。
(3)梗死周围区:位于梗死边缘区以外,血流供应相对较好,但可能存在功能障碍。
2. 梗死后的病理改变脑梗塞后的病理改变主要包括炎症反应、胶质增生和组织修复等。
(1)炎症反应:梗死后,机体会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浸润、巨噬细胞活化和炎性介质释放等。
(2)胶质增生:梗死区域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会增生,形成胶质瘢痕,起到修复和重建脑组织的作用。
(3)组织修复:脑梗塞后,机体会启动一系列细胞和分子机制来修复受损组织,包括血管重塑、神经元再生和功能恢复等。
二、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依靠脑血管成像技术,包括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和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
1. MRIMRI是一种常用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用于观察脑组织的结构、血管和代谢功能等。
(1)T1加权图像(T1WI):能够显示脑组织的形态和结构。
(2)T2加权图像(T2WI):能够显示脑组织内部的液体和水分。
(3)DWI(扩散加权成像):可以显示脑梗塞的早期变化区域,是脑梗塞诊断的关键技术。
2. CTCT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脑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脑部图像,对于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脑梗塞的辅助检查与影像学诊断
脑梗塞的辅助检查与影像学诊断脑梗塞是指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中断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和坏死。
这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疾病,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在目前的医学实践中,辅助检查和影像学诊断技术在脑梗塞的早期筛查、定位和评估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脑梗塞的辅助检查和影像学诊断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脑电图(EEG)检查脑电图检查是通过记录脑部神经元活动的电信号变化,来判断脑功能异常的一种方法。
对于脑梗塞的诊断,脑电图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脑部是否存在异常电活动,如脑波慢、脑电波群、局部异常放电等。
然而,脑电图对于脑梗塞的敏感性有限,往往需要与其他检查方法相结合使用方能得到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二、颅脑CT检查颅脑CT检查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广泛应用于脑梗塞的早期筛查。
该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脑出血、脑梗死灶等病变,帮助医生确定脑梗塞的位置、范围和严重程度。
颅脑CT检查具有操作简单、快速便捷的优点,但对于一些小范围、局部性的梗塞病变,其敏感性较低,有可能漏诊。
三、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高分辨率、非侵入性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对于脑梗塞的检测和定位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通过磁共振成像,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脑梗塞灶的位置、范围、形态和血供情况。
此外,磁共振灌注成像(MRP)和磁共振扩散成像(DWI)等技术还可以进一步评估梗塞区域的灌注状态和梗塞周围的脑组织功能状态,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四、脑血管造影(DSA)脑血管造影是一种比较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常在经过其他辅助检查后,仍存在疑诊或需要明确血管内异常情况时进行。
该检查通过在动脉内注入造影剂,利用X线摄影技术观察脑血管的形态和血流状况。
脑血管造影可以直接显示血管腔的狭窄、阻塞或异常扩张等,对于脑梗塞的病因和病变类型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脑梗塞的辅助检查与影像学诊断技术在临床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结合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可以对患者进行准确和全面的筛查、定位和评估,并为后续的治疗和康复提供可靠的依据。
脑梗死CT表现影像诊断
脑动脉的构成
大脑前 动脉
大脑中动 脉
大脑后动 脉
脑主要动脉的分布
中央支 (内侧 豆纹动
脉)
皮质支
中央支 (外侧豆 纹动脉级 脉络丛前
动脉)
皮质支
中央支 (丘纹动 脉及脉络 丛后动脉)
皮质支
纹状体 前部、 内囊前
肢
额顶叶 内侧面 及外侧 面上缘
纹状体后 部、内囊后肢源自大脑半球 外侧面大 部和岛叶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分水岭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
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CT征象
●动脉致密征 ●豆状核模糊征 ●岛带征 ●脑实质低密度及灰白质分界模糊或消失
动脉致密征
豆状核模糊征
岛带征
灰白质分界模糊或消失
鉴别诊断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与胶质瘤、脑炎等鉴别,根据年龄、病变的形 状和强化特点可鉴别
●腔隙性脑梗死与软化灶、血管周围间隙等鉴别,需结合临床,必 要时可行增强扫描
●出血性脑梗死与静脉性脑出血鉴别,后者静脉窦可见血栓,多位 于皮层、皮层下,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
背侧丘脑
颞叶底面、 内侧面、 枕叶
小脑动脉
小脑下后动 脉
小脑下前动 脉
小脑上动脉
小脑下面后部 小脑下面前部
小脑上面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
●脑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异常、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导致 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局限性缺血缺氧性坏 死与脑软化
● 机 制 : 缺 血 达 一 定 程 度 后 , 神 经 细 胞 会 发 生 N a + - K + - AT P 酶 功 能 丧 失,细胞水肿、缺血、坏死,血脑屏障破坏等
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
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脑梗塞是指由于脑血管的血流受阻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和坏死。
影像学诊断是脑梗塞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病情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脑梗塞影像学诊断的常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1. CT扫描CT扫描是最常用的脑梗塞影像学诊断方法之一。
它通过获取大量的X射线图像,并利用计算机重建出脑部各个层面的断层图像。
脑梗塞在CT上表现为局部脑组织密度减低,呈现为低密度灶。
CT还可以用来评估脑梗塞的范围、程度和既往梗塞的发生情况。
但是,CT扫描对于早期脑梗塞的敏感性较低,可能会漏诊。
2. 磁共振成像(MRI)MRI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对脑梗塞的早期诊断特别敏感。
MRI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脑部图像,包括灰白质结构、脑血管和脑梗塞的位置、范围等信息。
脑梗塞在MRI上表现为信号异常区域,常常呈现为高信号灶。
MRI还可以进一步实施弥散加权成像、灌注成像等技术,以获得更多的脑血流信息。
3. 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是通过向脑血管内注射造影剂,利用X射线技术观察脑血管的形态和功能变化。
血管造影可以直接观察脑血管的堵塞、狭窄、扩张等情况,对于病因的明确和评估脑血流动态特别有帮助。
但是,血管造影对于患者来说是一种创伤性操作,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谨慎使用。
4. 脑电图(EEG)脑电图可以通过记录脑电图信号来评估脑功能。
脑梗塞患者常常伴随有脑电图异常,如α波节律减弱、δ波增强等。
脑电图对于脑梗塞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 注意事项在进行脑梗塞影像学诊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史进行综合判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不同影像学方法之间的综合应用,可以增加对脑梗塞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
注意与其他脑部疾病(如脑出血、脑肿瘤等)进行鉴别诊断,以避免误诊和延误治疗。
,影像学诊断对于脑梗塞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获得准确的诊断结果。
14页脑梗死的CT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判断是否存在复发或进展的风险。
慢性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有助于指导康复治疗和评
03
估预后,为患者制定合适的生活和工作计划提供依据
。
05 脑梗死CT影像诊断的局 限性
CT影像诊断的局限性
对早期脑梗死的敏感性不足
CT在脑梗死早期可能无法清晰显示病灶,尤其 是小面积梗死。
对后循环梗死诊断的限制
后循环梗死在CT上的显示可能不清晰,易漏诊 。
晚期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在CT影像上表现为低密 度影内出现高密度影,即梗死区内出 现点状或片状出血灶。
在较晚期脑梗死,CT影像上可见脑组 织液化坏死,形成脑软化灶,局部脑 组织萎缩和脑沟增宽。
脑梗死CT影像诊断流程
初步观察
首先观察CT影像上是否有异常 密度影,如低密度或高密度影
,并注意其部位和范围。
辐射剂量问题
CT检查存在一定的辐射剂量,可能对患者的健康产生影响。
临床应用的局限性
依赖医生经验
CT影像诊断脑梗死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和判断。
鉴别诊断的困难
对于某些与脑梗死相似的疾病,如脑出血、脑肿瘤等,CT影像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2
通过观察亚急性期脑梗死病灶的密度变化,可以判断治疗效果
和病情进展情况。
亚急性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有助于发现并发症,如脑水肿、出
03
血转化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脑梗死CT影像诊断在慢性期的作用
01
慢性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可以评估梗死病灶的稳定
性和后遗症情况。
02
通过观察慢性期脑梗死病灶的形态和密度变化,可以
细致分析
对异常密度影进行细致分析, 结合患者病史和临床表现,判 断是否为脑梗死。
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
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一、引言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于决定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流程和相关影像学表现。
二、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流程1.临床背景与症状分析a.患者年龄、性别与病史b.脑梗塞的典型症状及体征c.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排除2.影像学检查选择a.CT扫描b.磁共振成像(MRI)c.CT血管成像(CTA)d.磁共振血管成像(MRA)e.血管超声检查3.CT扫描表现a.平扫b.各种特殊CT技术的应用c.弥散加权成像(DWI)d.CT灌注成像(CTP)e.CT血管造影(CTA)4.MRI表现a.T1加权成像b.T2加权成像c.T2加权FLR序列d.磁敏感性加权成像(SWI)e.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f.磁共振灌注成像(MRP)g.磁共振血管成像(MRA)h.弥散加权成像(DWI)5.血管成像的应用a.CT血管成像b.磁共振血管成像c.血管超声检查6.影像学诊断标准a.病灶定位与分布b.形态特征与大小c.强化情况与灌注情况d.血管病变诊断三、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包括:1.CT扫描片或MRI图像示例3.相关参考文献及资料四、法律名词及注释1.脑梗塞:指由于血液供应中断导致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2.影像学诊断:利用影像学技术对疾病进行辅助诊断。
3.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能够通过多层次的影像采集对人体进行解剖学和病理学的分析。
4.MRI:磁共振成像,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对人体进行成像。
5.CTA:CT血管成像,通过CT技术对血管进行成像。
6.MRA:磁共振血管成像,利用磁共振成像对血管进行成像。
7.DWI:弥散加权成像,通过测量水分子的弥散运动对组织进行成像。
8.CTP:CT灌注成像,对脑组织的灌注情况进行成像。
9.FLR序列:流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可增强液体与非液体组织的对比度。
10.SWI:磁敏感性加权成像,通过磁敏感性效应对显著的磁化差异进行成像。
脑梗死影像表现
慢性过程
DWI高,ADC低,高灌注↑ NAA↓ Cho和Lac↑,
脑脓肿
急,感染症状,实验室检查
灰白质交界区 环形强化 DWI高,ADC低 Lac↑,余变化不明显
脱髓鞘
慢性过程
侧脑室周围 不规则斑片状强化或 无强化
Cho↑
谢谢
脑梗死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 概念 ➢ 脑动脉供血区 ➢ 病理 ➢ 临床表现 ➢ 影像学表现(CT/MRI) ➢ 小结 ➢ 鉴别诊断
概念
➢ 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大或中等管径 的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所引起的病变 血管供应区脑组织坏死
➢ 腔隙性脑梗死:脑穿支小动脉闭塞引 起深部脑组织较小面积的缺血性坏死
➢ MRI vs CT:更敏感、显示脑干、小脑的梗死 更优
鉴别诊断
临床
部位及形态 增强 DWI,PWI MRS
脑梗死
脑肿瘤
急,中老年,动脉硬化、高脂血 症等危险因素,休息或睡眠时起 病
大动脉供血区
不均匀强化(脑回状、环状、条 状、结节状)
DWI高,ADC低,缺血半暗带
NAA、Cho和Cr↓ Lac↑
非梗死区
缺血半暗带
缺血半暗带:局部脑缺血后局部血流量降低,该组织恢复血供后仍可存活 的区域,当PWI异常信号区大于DWI异常信号区时,两者不匹配区即为半暗 带
MRS
小结
➢ 诊断要点:分布与某一血管供应区相一致,呈 楔形或扇形;CT上低密度,MR长T1长T2灶, DWI↑,ADC↓,MRS:NAA、Cho和Cr↓,Lac↑; 同时累及皮髓质,增强脑回状强化
状强化
动脉致密斑
岛带征
岛叶外侧缘灰 白质消失
低密度灶
脑梗塞各种影像表现PPT课件
病因与病理
病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 胖等是脑梗塞的主要危险因素。此外 ,遗传、年龄、性别等因素也与脑梗 塞的发生有关。
病理
脑梗塞发生后,阻塞的血管供应的脑 组织会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导致 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脑梗塞的症状因发生部位和严重程度而异,常见症状包括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言语不清、吞咽困难等。
与颅内感染的鉴别诊断
脑脓肿
脑脓肿在影像上通常显示为低密度或 等密度影,周围有水肿带和占位效应。 增强扫描时,脓肿壁有明显强化。而 脑梗塞在影像上通常显示为低密度影, 无强化表现。
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在影像上通常显示为脑 膜增厚、脑池变窄或消失等表现。增 强扫描时,脑膜有明显强化。而脑梗 塞在影像上无异常表现。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与颅内肿瘤的鉴别诊断
脑胶质瘤
脑膜瘤
脑胶质瘤通常在影像上显示为低密度或等密 度影,有时伴有囊性变或坏死。增强扫描时, 肿瘤实质部分常有明显强化。而脑梗塞在影 像上通常显示为低密度影,无强化表现。
脑膜瘤在CT上通常显示为等密度或稍高密 度影,MRI上则显示为与硬脑膜相连的肿块。 增强扫描时,肿瘤有明显强化。而脑梗塞在 增强扫描时无强化表现。
MRI扫描 MRI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脑部 结构信息,对于脑梗塞的早期诊 断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DSA检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和 血流情况,有助于判断脑梗塞的 原因和程度。
预后判断的影像学指标
梗塞面积
梗塞部位
梗塞面积是判断脑梗塞预后的最重要因素 之一,大面积梗塞通常会导致较严重的神 经功能缺损。
2024版年度医学脑梗塞
心理干预可激发患者康复训练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促进康复效果提升。
2024/2/2
22
05
预防措施及生活方式调整 建议
2024/2/2
23
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策略部署
确定高危人群
包括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 血脂等患者,以及有脑梗塞家族
史的人群。
制定干预策略
针对不同高危人群,制定个性化 的干预策略,如药物控制、生活
对于严重言语障碍患者, 可教授代偿性交流方法, 如手势、写字板等,提高 患者交流能力。
21
心理干预在康复训练中重要性
减轻焦虑抑郁情绪
脑梗塞后患者常出现焦虑、抑郁等负 面情绪,心理干预可帮助患者调整心 态、增强信心。
提高康复积极性
改善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心理干预,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 家庭和社会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前景展望
随着对脑梗塞病理生理机制的深 入研究,神经保护剂有望发挥更
大的治疗作用。
16
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与调整策略
评估患者病情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前需全面评估患 者病情,包括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伴 发疾病等。
制定初始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初始治疗方案, 包括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 等。
2024/2/2
14
溶栓后需密切监测患者 生命体征、神经功能变
化及出血并发症。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指南
01
02
03
04
药物种类
常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包括阿 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
等。
2024/2/2
使用时机
急性期后可考虑使用抗血小板 聚集药物,一般需持续使用数
月。
注意事项
脑梗塞影像诊断及鉴别62页PPT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脑栓塞的CT影像表现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二)、腔隙性脑梗塞
脑穿支小动脉闭塞引起的深部脑组织较小面积的缺血性改 变。 主要病因: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 好发部位:基底节区、丘脑区,也可发生于脑干,小脑以 及顶叶深部脑白质区。 病灶大小约5~15mm,大者可达20~35mm 临床上可有轻偏瘫,偏身感觉异常或障碍等局限性症状。
(三)、出血性脑梗塞
临床特点:原有症状和体征加重,并又出现新的症状体征。 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生:与病人早期活动,情绪激动,血压波 动及早期应用抗凝剂、扩血管药物等不适当的治疗有关。 其症状和体征加重的程度,取决于出血量的多少,继发出血的 时间,及是否应用抗凝、溶栓、扩溶及扩血管药物治疗。
精品课件
男,63岁,左侧肢体活动不灵3h
急 性 期 脑 梗 塞
精品课件
男,63岁,左侧肢体活动不灵3h
急性期脑梗塞
精品课件
男,48岁,因失语4天入院。查体:神志清,混合性失语, 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余颅神经正常,颈 软,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膝反射(++),病理征未引 出。头颈MRA、DTI、SWI如下:
被抑制,局部胶质增生呈高信号。
精品课件
影像学表现——MRI表现
2.增强扫描: 超急性期 T1图像,可出现: ①血管内强化:梗塞区和/或临近血管腔的曲线样强化,增强血 管主要为动脉,可能为血管闭塞或狭窄时局部血流变慢所致。 ②脑实质强化:此期梗塞脑实质的强化与急性晚期或亚急性期的 强化不同,表现为脑实质片状轻微强化,边界模糊不清,可能为 血管充血或血脑屏障的早期开放。 ③脑膜强化:表现为条状强化,主要是脑膜的侧支血管充血所致。 急性期:梗塞区内可出现血管强化。梗塞后1~3d还可出现软脑膜 强化。 亚急性期:梗塞区出现脑回样强化。 慢性期:8~10w后不再出现强化。
精品课件
(一)脑动脉闭塞性脑梗塞
以大脑中动脉闭塞最多见,其次为大脑后、大脑前动脉 以及小脑的主要动脉闭塞。 多见于50~60y以上患有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脂症者 常于休息或睡眠时起病。 临床症状和体征依梗塞区部位不同而异;偏瘫和偏身感 觉障碍、偏盲、失语等;小脑或脑干梗塞常有共济失调、 吞咽困难、呛咳等。
2期:发病2d~2m,CT具有典型表现 ⑴发病24h后,CT能清楚显示梗塞灶 第1w内,梗塞灶呈低密度区,位于大脑皮质区的病灶与脑 血管支配区的分布一致,按血管分布区不同,病灶形状不 同。边缘可清晰或模糊,内部密度可不均匀;可产生不同 程度的占位效应。 3期:发病2m后: 梗塞区内的坏死组织被吞噬细胞清除,形成边缘清晰锐利 的低密度囊腔,增强无强化。 伴有局限性脑萎缩:患侧的脑室及脑沟扩大,中线结构向 患侧移位。
影像学表现——CT表现
CT平扫 1期:发病24h之内。发病4~6h脑缺血区出现脑水肿,部分病 例CT显示局部脑沟消失;12h脑细胞坏死,血脑屏障开始破 坏,此时约1/2的患者局部显示低密度灶。 动脉致密征,岛带征,豆状核密度减低、边缘模糊,凸面脑 叶的皮髓质界面消失。
精品课件
影像学表现——CT表现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三)、出血性脑梗塞
定义:发生脑梗塞后,出现动脉再开通,血液从病变的血管 漏出,或穿破血管进入脑组织而形成。
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脑血管发生栓塞后,其供血区内脑组 织弥漫性缺血、缺氧,血管壁尤其是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 或麻痹,当侧支循环再建或过度灌流时,血流力图通过吻合 支进入已麻痹损害的血管,则导致出血。
脑梗塞后动脉血管的再通率很高。日本学者入野忠劳氏报道, 血管闭塞者有40%~75%可以再开通,多数在发病后的2~3天, 少部分在7天内再开通。个别病例在数月或数年后仍可再开通。
规律:栓塞性脑梗塞发生出血性梗塞者,多于非栓塞性梗塞; 大面积梗塞比小梗塞灶多见;早期应用抗凝、溶栓、扩溶、 扩血管药物以及早期外科手术等,均可促发出血性脑梗塞的 发生。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PS:基底节丘脑区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模糊,直径10~15mm, 无明显占位效应;可多发。4w左右形成软化灶,可伴有局限 性脑萎缩。 CE:梗塞后3d~1m可发生均一或不规则形斑片状强化;形成软 化灶后不强化。
MRI表现
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序列呈高信号,无占位效应。
脑梗塞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精品课件
脑血管病的发病情况
• 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 • 150万-200万/年新发脑卒中 • 目前700余万患者 • 存活的患者中3/4劳动力丧失, 重度致残占40% • 70%缺血性脑卒中
精品课件
脑梗塞概述
属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部位与缺血的原因有直接关系。 循环衰竭引起者,梗塞常发生在脑血管各主要分支的交界 区和边缘带,或脑动脉的终末小分支区 局部缺血者则与受累的动脉支配区一致。 梗塞区大小与有无侧支循环及其有效程度有关。 病因:脑血管本身的病变>心脏病>血液病和其他原因; 最主要病因:脑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
精品课件
影像学表现——MRI表现
MRI平扫 急性期:病变的血管内无流空效应 T1图像:局部皮质信号减低,皮髓界限消失,脑沟变浅消失; T2图像:病变呈浅淡的长T2信号。 亚急性期:梗塞区呈典型的长T1T2信号,形态及占位效应与 CT同期表现类似。 慢性期:梗塞区信号越来越长,直至最终形成与脑脊液信号 一致的脑软化灶。FLAIR序列病灶呈长T2信号,软化灶信号
精品课件
脑梗塞的分型
1、病因分型(TOAST)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心源性栓塞型 小动脉闭塞型 其他明确病因型 不明原因型
精品课件
脑梗塞的分型
2、根据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检查分为 大面积脑梗塞 分水岭梗塞 出血性脑梗塞 多发性脑梗塞
3、根据病程和病情分为 突发型 20 % 进展型 30 % 缓慢进展型 30 % 无症状型 10 %
精品课件
病理过程
梗塞发生后4~6h脑组织发生缺血与水肿,继而脑组织坏死; 1~2w后脑水肿减轻,坏死组织液化,梗塞区出现吞噬细胞 浸润,清除坏死组织,同时有胶质细胞增生和肉芽组织形 成。 8~10w后形成含液体的囊腔即软化灶。 少数缺血性脑梗塞在发病24~48h后可因再灌注而发生梗塞 区出血。
精品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