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第二章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ch) (2)

合集下载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量---时间关系
血药浓度 A(给药量)可代替C

n=1:一级动力学

n=0:零级动力学
正值:表示吸收动力学 负值:表示消除动力学
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体内药量以恒定的百分率进行消除(恒比消除() 掌握)
一级消除动力学特点
----线性动力学(掌握)
pH=7
pH=4
总量 A + H+HA
100001 105
1
HAH+ + A 总量
1
102 101
10pH-pKa =
[ A ] [HA]
= 107-2 = 105
10pH-pKa =
[ A ] [HA]
= 104-2 = 102
问题
某人过量服用苯巴比妥(酸 性药)中毒,有何办法加速 脑内药物排至外周,并从尿 内排出?
F、Vd、 T1/2、 CL
(掌握) 简单扩散
(掌握)
首关消除 药酶诱导/抑制 尿液PH对药物排泄影响
(掌握)
一级消除动力学 零级消除动力学
Css 、F、Vd、 T1/2、 CL
被动转运 药物跨膜转运方式
滤过 水溶性扩散
简单扩散 脂溶性扩散

易化扩散
体 扩
主动转运





1.滤过(Filtration) --水溶性扩散(了解)
3.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Carrier-mediated diffusion) (了解

▲有载体协助的顺差转运,有饱和、竟争现象。

药理学(2)药物代谢动力学(学习笔记)

药理学(2)药物代谢动力学(学习笔记)

药理学(2)药物代谢动力学(学习笔记)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考什么?一、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或药代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生物转化)和排泄及血浆药物浓度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

●药物转运:药物吸收、分布和排泄,仅是药物在体内位置的迁移。

●药物转化:即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1.药物吸收及影响的因素吸收概念: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除静脉给药外,其它给药均存在吸收过程。

吸收途径:血管外给药途径有——消化道给药、注射给药、呼吸道给药和皮肤黏膜给药。

(1)消化道吸收:包括口腔吸收、胃吸收、小肠吸收、直肠吸收。

其中小肠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原因有3:吸收面积大、血流丰富、pH适当,既适合酸性药物的吸收,又适合碱性药物的吸收。

)(2)注射部位的吸收:①肌内注射②皮下注射—不包括静脉注射。

③其他注射给药:包括动脉注射和鞘内注射(将药物注射到脊髓的蛛网膜下腔,如进行脊髓麻醉)(3)肺部吸收:挥发性或气体性药物通过肺上皮细胞或气管黏膜吸收。

(4)经皮吸收:局部给药,吸收的速率和程度取决于用药的面积、药物的脂溶性及皮肤受损情况。

【影响吸收的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弱酸性药物在胃中易吸收,而弱碱性药物在小肠中吸收。

●药物吸收与排泄的规律是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

(2)药物的剂型药物制剂释放速率和溶解速率影响药物的吸收。

(3)首过(关)消除:某些药物在通过胃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被代谢失活,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称为首过消除或首关效应。

●“首”代表第一次,“过”谁?——肝脏。

药物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就给代谢了,真正进入血液循环发挥作用——管事的药少了。

●如硝酸甘油、利多卡因、异丙肾上腺素都具有明显的首过消除。

●掌握受过消除的意义:首关消除明显的药物不能采取口服给药。

(4)吸收环境主要涉及胃肠内容物、胃肠液酸碱度、胃肠蠕动和排空、血流量等。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47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Destroyed in gut Not absorbed Destroyed by gut wall Destroyed by liver
Dose
to systemic circulation
48
dC/dt = CL x C
dC = CL x C x dt
Liver
Bile duct Hydrolysis by beta glucuronidase Bile formation
gall bladder
Biotransformation; glucuronide produced
Portal circulation
Gut
由小肠吸收,经胆汁排入小肠,再由小肠吸收,形 40 成的小肠、肝、胆汁间的循环。
P-450 P-450还原酶 辅酶-NADPH
eCYP450 Fe2+
O: ..
H2O
DRUG
H+
eCYP450 Fe2+ CYP450 Fe2+
O2
DRUG
DRUG
O21-
O2
30
Klingenberg (1958)
Spectrophotometry - reduced microsomes vs reduced microsomes + CO
药物从某一制剂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 数量和速度. 静脉给药i.v.: 100% 非静脉给药for non i.v.: 0 to 100%
e.g. lidocaine bioavailability 35% due to destruction in gastric acid and liver metabolism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内容:药物体内过程机体对药物的处置(disposition)吸收(absorption)分布 (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排泄 (excretion)体内药物浓度(血药浓度)变化动力学规律第一节药物的体内过程一、药物的跨膜转运(transport)生物膜:磷脂、蛋白质、多糖转运方式:被动、主动、膜动转运、(一)被动转运 (passive transport)药物分子由浓度高的一侧扩散到浓度低的一侧,其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浓度梯度)成正比。

特点:①顺浓度差(高低)②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成正比③不耗ATP(能量)类型:简单扩散或脂溶扩散、滤过、易化扩散1、简单扩散或脂溶扩散(Simple diffusion)为大多数药物跨膜转运方式转运规律符合扩散定律(Fick):dQ/dt= -PA△C/△X扩散速率dQ/dt与膜通透系数P、膜面积A、以及药物浓度梯度△C成正比,而与膜的厚度X成反比。

其中,最主要因素是药物浓度梯度。

(生物膜因素:A、 X;药物因素: P、△C )膜通透系数与药物脂溶性成正比;脂溶性与药物的解离度成反比;解离型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跨膜扩散;非解离型极性小、脂溶性大、容易跨膜扩散★影响药物解离度的因素Henderson-Hasselbalch 公式酸性药物: AH = A- + H+Ka = [H+][A-]/[HA]pKa=pH+log[HA]/[A-][HA]/[A-]=log-1(pKa-pH)碱性药物: B + H+ = BH+Ka = [H+][B]/[BH+]pKa=pH+log[BH+]/[B][BH+]/[B]=log-1(pKa-pH)药物解离度大小取决于药物的解离常数(Ka)和体液的pH当 pH = pKa时,[HA]=[A-] 或 [BH+]=[B]pKa等于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50%解离时溶液的pH。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精品课件
(1) 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是逆浓度梯度进行 的载体转运方式。
特点: (1)药物逆浓度差转运 (2)耗能 (3)需要载体,有特异性 (4)有饱和限速及竞争性抑制
精品课件
(2) 易化扩散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指顺浓度差 的载体转运,不耗能。
精品课件
23
(2)器官血流量
再分布(re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首 先分布到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然后再向血流量 小以及药物亲和力较高的组织转移。如硫喷妥钠 先在血流量大的脑组织中发挥麻醉效应,然后由 于脂溶性高又向血流量小的脂肪组织转移,效应 很快消失。
精品课件
(3)组织细胞结合
精品课件
时量关系 (time-concentration relationship):
是指血浆药物浓度(C)随时间(t)的改变而发生 变化的规律。
精品课件
时量曲线(time-concentrarion curve)
c
MTC
Cmax
MEC
Tpeak
t
效应持续时间
一、一次给药的药-时曲线下面积
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药物时量曲线 下面积。反映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总量。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精品课件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精品课件
Definition
药物体内处置 (Disposition)
吸收 (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代谢 (Metabolism) 排泄 (Excretion)

临床药代动力学

临床药代动力学

• 1979年瑞典发现一批癫痫病人中,使用不同批号 苯妥英钠后,发生严重中毒。
原因:苯妥英钠的晶体颗粒大小差异甚大,造成生 物利用度从低于50%到高于98%。
• 卡托普利:进食服药,吸收减少,宜餐前1小时服用。 • 福善美:必须在每天第一次进食前至少半小时
清晨用一满杯白水送服
服药避免躺卧
• 有些药物和食物同服又能促进其吸收,如维生素B2、螺内 酯等。
• 原因:卡马西平为肝药酶诱导剂,西咪替丁为 肝药酶抑制剂,多潘立酮为CYP3A4强效抑制 剂,三者合用有待商榷.

✓药物原形或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或 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途径
肾脏
消化道 肺脏 汗腺 乳汁
罗盖全说明书(部分)
• 【药代动力学】 a)活性成分的一般性质 吸收 骨化三醇在肠道内被迅速吸收。口服单剂本品0.25-1.0μg,3-6小时内达血药峰浓
在血液转动过程中,骨化三醇和其他维生素D代谢产物同特异血浆蛋白结合。 可以设想,外源性骨化三醇能通过母体血液进入到胎儿的血和乳汁中。 代谢 已鉴别出数种骨化三醇的代谢产物,各有不同的维生素D活性。1α,25-二羟-24氧代-维生素D3,1α,23,25-三羟-24-氧代-维生素D3,1α,24R,25-三羟基维生素 D3,1α,25R-二羟基维生素D3-26,23S-内酯,1α,25S-26-三羟维生素D3,1α,25-二 羟-23-氧代-维生素D3,1α,25R-26-三羟-23-氧代-维生素D3和1α-羟基-23-羧基-24,25 ,26,37-四去甲维生素D3。 排泄 血中骨化三醇的清除半衰期为3-6小时,但单剂量骨化三醇的药理学作用大约可持 续3-5天。骨化三醇被分泌进入胆汁并参与肝肠循环。健康志愿者静脉使用放谢标记的 骨化三醇后,24小时内,大约27%的放射活性在粪便中发现,大约7%的放射活性在尿 中发现。健康志愿者口服1μg放射标记的骨化三醇,24小时内大约10%的放射活性在 尿中发现。静脉使用放射标记的骨化三醇后第6天,尿中和粪便中平均累积排泄量分别 是16%和49%。 b)病人的特性 肾病综合征或接受血液透析的病人中,骨化三醇血药浓度降低,达峰时间延长。

第2章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

第2章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
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limination
一、吸 收(absorption)
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 过程。
静脉内给药无吸收过程
影响胃肠道药物吸收的因素:
药物方面: 药物的理化性质(分子量,脂溶性,解离度) 剂型
药物相互作用:氢氧化铝凝胶-地美环素
药物在通过肠粘 膜和肝脏时,因被酶 灭活而使进入体循环 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减少首关效应的办法:
1.适当增加剂量(超过酶灭活能力) 2.改为舌下/吸入/直肠给药
二、分 布(distribution)
药物从血液循环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药物分布入靶器官的速度决定-药物作用的快慢 药物分布入靶器官的浓度决定-药物作用的强弱 药物分布入肝、肾的速度决定药物消除快慢。
即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 关系。
CPK意义:
✓ 1.制定最佳给药方案(给药剂量、频 度),提高用药疗效及安全性
✓ 2.评估疾病及特殊人群,药物相互作 用对药物体内过程影响,指导合理用 药
✓ 3.设计新药、改进药物剂型,生物等 效性研究
第2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ADME: ➢吸收 ➢分布 ➢代谢 ➢排泄
器官血流量
高血流量器官:肝、肾、脑、肺 低血流量器官:肌肉、皮肤、脂肪 再分布
i.v麻醉药-硫喷妥钠
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分布:
血—脑屏障:脑组织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连,不具
多数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组织之间的小孔和吞饮小泡,且外表 面几乎全为星形胶质细胞包围。
青霉素治疗脑膜 炎?为什么首选
弱酸性药在外液浓度高, 不易进入细胞内
药物与组织亲和力
碘-甲状腺(10000X)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肾脏排泄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分泌(主动分泌通道, 竞争性抑制);
肾小管重吸收(被动扩散,尿液pH)、
消化道排泄 肝肠循环: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
肝脏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的肝—胆汁—小肠间的循环。
其他途径 汗液、泪液、唾液、乳汁、呼吸道、头发和皮肤。
第三节 药物的速率过程
一、一次给药的药—时曲线下面积
内转运的药物量随时间而下降;
t1/2恒定,与剂量或血药浓度无关, t1/2=0.693/ ke
消除 5单位/h
2.5单位/h
1.25单位/h
零级动力学消除
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量的药物(超过机体的消除能力),
即血药浓度按恒定消除速度进行消除,也称恒量消除。
过量用药时出现;
单位时间消除恒量的药物;
消除速率与药量或浓度无关,与初始浓度无关;
特点 通过毛细血管壁吸收(简单扩散、滤过); 可避免胃肠液中酸碱及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 可避免首过消除现象; 给药剂量准确; 药物效应快速显著.
影响因素 药物在组织间液的溶解度; 注射部位血流量。
血管内给药
无吸收过程,可迅速起效; 静脉注射、静脉滴注; 静脉滴注适用于治疗指数小、药物容积大、不易吸收或刺激性
代第 谢二 动章 力药 学物
药物代谢动力学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生
物转化(代谢)及排泄的过程,以及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而 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 药物的跨膜转运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方式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滤过、简单扩散 载体转运(active transport):主动转运、易化扩散 膜动转运:胞吐、胞饮

第0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0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第0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No 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动学 吸收 药物的体内过程 分布 Image 代谢 排泄
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第0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转运的类型
第0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三、 药物代谢 metabolism 生物转化 biotransformation
No 本质是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和药理活 性上的变化
Image 转化的结果
1.失活:药理活性下降或消失,转化为极性 高的水溶性代谢物而利于排出体外,是药物 从机体消除的方式之一
第0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竞争性
第0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Active Transport
No 逆浓度差转运
消耗能量
Image 需要载体 饱和性 竞争性 第0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影响跨膜转运的因素
No 可利用的膜面积大小
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差 脂溶性 大 易通过
Image 分子量 小 易通过
第0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二 药物的体内过程 Process of Drug in the Body
No ➢ 药物经过给药部位进入直至排出机体的过 程。
➢ 药物体内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 (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
Image (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
➢ ADME四个基本过程。 ➢ 代谢和排泄都是药物在体内逐渐消失的过
程,统称为消除(elimination)。
No (一)滤过(filtration)

02(本)药物代谢动力学

02(本)药物代谢动力学
19
1. 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1)顺浓度差,高低; 2)不消耗能量; 3)需要载体; 4)有选择性,饱和性,竞争性;
(如:氨基酸\葡萄糖\K+)
20
2. 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1)是少数药物转运方式; 2)逆浓度差,低高,耗能; 3)需要载体; 4)有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
8 7
�特点:
1)水溶性物质; 2)通过细胞膜的水性通道; 3)顺浓度差,高低; 4)不耗能,不需要载体; 5)无饱和性,无竞争性抑制;
8
(二)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绝大多数药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也称被动转运(Passive diffusion)。是药物转运的最常见、最重要的形式 。
17
问题
某人过量服用苯巴比妥(酸性药)中毒,有何办法 加速脑内药物排至外周,并从尿中排出?
碱化体液
18
(三)载体转运
�定义:跨膜蛋白在细胞膜的一侧与药物或生理性物质结合
后,发生构型改变,在细胞膜的另一侧将结合的内源性物 质或药物 释出的过程。
�特点:
– 选择性(seletivity) – 饱和性(saturation) – 竞争性(competition, 竞争性抑制)
28
2. 给药途径
●常见的给药方式:
静脉 、吸入 、舌下和直肠、肌内注射 、皮下注射 、 口服 、皮肤
●吸收速度:?
29
给药方式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
39 30
(一)口服给药 per os,po
1. 最常用,方便、经济和安全; 2. 从胃肠粘膜吸收,主要在肠道; 3. 吸收慢且不规则; 4. 不适于昏迷、抽搐或不合作的病人; 5. 受首过消除等许多因素影响。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2-PPT资料64页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2-PPT资料64页

步骤:分两步反应
I期反应(Phase I):氧化、还原、水解引
入或脱去基团(-OH、-CH3、-NH2、-SH)
II期反应(Phase II):内源性葡萄糖苷酸
、硫酸、醋酸等与药物或I期反应的代谢 物结合生成极性很高的代谢产物
37
药物
药物 药物
亲脂
代谢
I期
II期
无活性
结合
活性或
结合 结合
排 泄
峰浓度


最低有效浓度 围
50
40
潜 伏
持续期
30

吸 收
20


10
过 程
0
1
2
3
4
5
残留期
代谢排泄过程
6
7
8
9
10
11
时间
非血管途径给药药-时曲线图
46
(二) 给药途径与药-时曲线
47
(三) 生物利用度(fraction of bioavailability, F)
指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的速率和吸收程 度的一种量度。
(2) 静脉注射给药(Intravenous) 直接将药物注入血管
(3) 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 (Intramuscular and subcutaneous injection)
26
27
(4) 呼吸道吸入给药 (Inhalation) 气体和挥发性药物(全麻药)直接进 入肺泡,吸收迅速 肺泡表面积大(100-200m2) 血流量大(肺毛细血管面积80 m2 )
(药物之间相互作用)
31
组织通透性(生理屏障)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血浆与脑脊

药理精品题库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理精品题库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一.教材要点(一)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是指药物在体内通过各种生物膜的运动过程,多数药物经被动转运跨过细胞膜,其特点是药物依赖膜两侧的浓度差,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该转运方式不需要载体,不额外消耗能量,无饱和性,各药物之间无竞争性抑制现象.分子量小、脂溶性大、极性小的药物较易通过.药物的离子化程度因其pKa值及所在溶液的pH值而定,这是影响药物跨膜被动转运进而影响药物吸收分布排泄的一个可变因素.简单扩散的通透量与膜两侧药物浓度差、通透面积、药物分子通透系数成正比,与膜厚度成反比。

(二)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是指药物自用药部位转运进人血液循环的过程,多数药物通过被动转运吸收,少数药物经主动转运吸收。

1.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脏,若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较大,从而减少进人体循环的药量,称为首关消除。

舌下及直肠给药不经过肝门静脉,避免首关消除,吸收也较迅速。

2.舌下给药:可避免口服后被肝脏迅速代谢。

3.注射给药: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可使药物迅速而准确地进人体循环,没有吸收过程。

肌内注射以简单扩散方式通过毛细血管上皮细胞膜的脂质层;或以滤过方式进入血上皮细胞间隙,故吸收快,皮下注射药物吸收较慢,有刺激性的药物可引起疼痛。

4.呼吸道吸人给药:由于肺泡表面积很大,肺血流量丰富,只要具有一定溶解度的气态药物即能经肺迅速吸收。

吸收的药物通过循环迅速向全身组织器官转运的过程称为分布。

影响分布的因素:血浆蛋白结合率、组织亲和力、体液pH值和药物解离度、器官血流量以及特殊的屏障作用.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及其意义(略),结合型药物的特点:①暂时失去药理活性;②结合型药物为大分子化合物,不易透过血管壁、血脑屏障及肾小球,因而影响被动转运。

但不影响主动转运:③结合是可逆性的;④结合具有饱和性和竞争性.血脑屏障是脑组织内的特殊结构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间的屏障,能阻碍许多大分子、水溶性及解离药物通过的屏障.胎盘屏障是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几乎所有的药物均可通过此屏障进入胚胎循环。

第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2021/3/10
17
首过消除 (First pass eliminaiton)
肠壁 门静脉
体循环
粪 代谢
代谢
吸20收21/3/过10 程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内检测部1位8 18
(2) 注射部位的吸收
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iv) 静脉滴注(intravenous infusion,iv in drop) 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im) 皮下注射(subcutaneous injection,sc)
3
看图思考
简单扩散
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
2021/3/10
44
1.滤过
水溶性小分子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水通道,受流体静压或 渗透压的影响,称水溶性扩散为被动转运方式
肠黏膜上皮细胞及其它大多数细胞膜孔道4~8Å (=1010m ),仅水、尿素等小分子水溶性物质能通 过,分子量>100Da者即不能通过。
药物的理化性质决定其固定的pKa值。
2021/3/10
10
3.载体转运
1.主动转运(上山转运)
特点:
(1)药物逆浓度差转运
(2)耗能
(3)需要载体参与
(4)有饱和现象及竞争性抑制
2.易化转运
特点:(1)药物顺浓度差转运

(2)不耗能

(3)需要载体参与
2021/3/10
11
4.膜动转运
• 指大分子物质通过膜的运动而转运,包 括胞饮和胞吐。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2021/3/10
1
学习内容与要求
一、理解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二、掌握药物的体内过程 三、掌握药物的消除方式 四、理解体内药物的药量-时间关系 五、掌握药动学的基本参数

(word完整版)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word完整版)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1. 被动扩散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2. 孔道转运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及膜的性质有关3. 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常需要能量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有选择性4. 其他转运方式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①药物和剂型的影响②胃排空时间的影响③首过效应④肠上皮的外排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三、研究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1. 整体动物实验法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

缺点: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2. 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 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 Caco-2细胞模型法Caco-2细胞的结构和生化作用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并且含有与刷状缘上皮细胞相关的酶系。

优点:①Caco-2细胞易于培养且生命力强,细胞培养条件相对容易控制,能够简便、快速地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②Caco-2细胞来源是人结肠癌细胞,同源性好,可测定药物的细胞摄取及跨细胞膜转运;③存在于正常小肠上皮中的各种转运体、代谢酶等在Caco—2细胞中大都也有相同的表达,因此更接近药物在人体内吸收的实际环境,可用于测定药物在细胞内的代谢和转运机制;④可同时研究药物对粘膜的毒性;⑤试验结果的重现性比在体法好。

缺点:①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此外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有影响;②缺乏粘液层,需要时可与HT—29细胞共同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第1节概述⒈何谓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代动力学、PK),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limination)过程随时间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

⒉开展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意义:⑴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通过研究临床用药过程中人体对于药物处置的动力学过程以及各种临床条件对体内过程的影响,计算及预测血药水平,制定最佳给药方案、剂量和给药频度,指导合理用药。

①例如对一些安全范围比较窄的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②例如根据时辰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结果,调整某些药物的给药剂量(茶碱—白天少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晚上少服)或设计更合理的剂型(如抗心绞痛药缓控释剂型)。

③例如通过遗传药理学药物代谢多态性的研究指导临床合用药。

⑵有助于新药的开发①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成为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基础(如提高生物利用度研究、缓控释剂型的研制等)。

②通过药物在体内代谢产物和代谢机制的研究,可以发现生物活性更高、更安全的新药(如研究氯雷他定代谢产物→活性更强的洛他定、对地西泮代谢产物的研究,得到系列活性代谢产物→多数已开发上市。

)③是新药临床试验的重要内容:如Ⅰ期临床试验中的新药临床动力学研究,是制订新药给药方案的依据。

⑶充实基础药理学理论,深化人们对药物作用的认识本章将着重介绍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主要药动学参数及其意义。

第2节药物的体内过程前已述,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的一门学科。

一般地,药物要产生药效或毒性,必须先经吸收进入血液,然后随血流分布到组织中,部分药物还在肝脏等组织中发生代谢,药物及其代谢物经胆汁、肾脏等途径排泄出体外。

药物在体内自始至终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一)吸收(absorption)⒈概念:吸收是指药物未经化学变化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通常用吸收速度和程度来表示,如生物利用度。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药物制剂因素(如药物理化性质(如粒径大小、溶解度和药物的晶型等)、处方中赋型剂的性质与种类、制备工艺、药物的剂型以及处方中相关药物的性质等)和生理病理因素(病人的生理特点如胃肠pH、胃肠活动性、肝功能及肝肠血流灌注情况、胃肠结构和肠道菌丛状况、年龄、性别、遗传因素及病人饮食特点等)⒉药物在不同部位的吸收:⑴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吸收及影响因素:口服给药是常用的给药方式,也是最安全、方便和经济的方式。

因消化道各部位组织结构以及相应的pH值不同,对药物的吸收能力与吸收速度也是不同的。

药物的吸收通常与吸收表面积、血流速率、药物与吸收表面接触时间长短以及药物浓度有关。

大多数药物在胃肠中吸收是被动扩散的,因此脂溶性的、非离子型药物易吸收。

影响因素①药物和剂型:口服药物制剂,药物经过释放、溶解和跨膜转运三过程。

药物制剂的释放速率和在胃肠中的溶解速率影响药物吸收速率和程度。

不同的制剂因药物释放速率和溶解速率不同,吸收速率不同。

如果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溶解速率大于跨膜转运速率,则药物的跨膜转运速率是吸收的限速因素。

如果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溶解速率慢,释放速率和溶解速率是药物吸收的限制因素。

如灰黄霉素在胃肠道溶液中很难溶解。

当固体给药时,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溶解,因而吸收不完全。

延长胃肠排空时间,可增加该类药的吸收。

②胃肠排空作用延缓胃排空时间,有利于一些碱性药物在胃中溶解,因此会促进其进入肠道吸收;对于某些酸性药物则相反。

食物对不同药物在胃肠道中吸收影响不一。

(延缓:如利福平(rifampicin)、异烟肼(isoniazide)、左旋多巴等;促进:如硝基呋喃妥因(nitrofurantion)、克拉霉素)肠蠕动对药物吸收是必要的,适当的肠蠕动可促进固体药物制剂的崩解和溶解,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但另一方面,蠕动加快又使一些溶解度小的药物或有特殊转运的药物,因其在肠内停留时间缩短,反而使其吸收不完全。

③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药物在到达体循环之前,经肠道、肠壁和肝脏的代谢分解,使进入体内的相对药量降低,这种现象称之为首过效应首过效应大的药物,口服给药往往生物利用度很低,或个体差异大,难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对于这类药物最好采取其它给药途径,避免首过效应。

④肠上皮的外排机制近来研究发现在肠粘膜细胞上存在P-糖蛋白等外排系统,使得通过其它转运途径进入上皮细胞中的药物外排到肠腔,这也可能是多种药物生物利用度低的原因之一。

⑤疾病有胃肠疾病的人往往药物吸收变异较大,这种变异与疾变的部位及严重程度无直接联系,故难以预测。

⑥药物相互作用当两个或以上的药物合用时,可通过以下途径影响药物的吸收:(1)改变肠腔pH,使药物的解离度发生改变;(2)改变药物的溶解度;(3)影响胃肠蠕动或胃排空;(4)形成复合物;(5)吸附剂作用;(6)抑制前药活化;(7)竞争同一转运载体。

⑵药物在其他部位的吸收:①药物在口腔粘膜中吸收:药物在口腔粘膜可以看成是被动扩散。

不经过肝脏而直接进入心脏,避免了肝脏的首过代谢。

②药物在直肠粘膜中吸收:直肠给药仍然存在肝脏的首过效应可能性。

另外直肠给药吸收不规则,剂量难以控制。

③药物透皮肤吸收:皮肤可以简单地分为四个层次:角质层、生长皮层、真皮层和皮下脂肪组织。

经皮吸收药物的主要屏障是角质层,一般认为,脂溶性强的药物,由于可以与角质层中脂质相溶,角质层屏障作用小,而分子量大、极性或水溶性的化合物难以通过。

对于一些局部外用药物可以考虑用皮肤吸收制剂,有时利用药物皮肤吸收特点,制成透皮吸收制剂,以达到缓释和控释目的。

在制剂中增加促吸收剂,可以增加药物的透皮吸收作用,以达到全身用药的目的。

④药物在肺部的吸收:药物吸收快,可避免肝肠分解,若用于肺部治疗,则可得到局部用的目的。

但这种方式的缺点是药物的剂量难以控制,药物也会对肺上皮细胞产生刺激。

⑤药物在眼部吸收::1)简单、经济。

2)避免肝首过效应。

3)眼部刺激性。

4)剂量损失。

5)药物在眼部的停留时间短。

⑥药物在鼻腔粘膜中吸收:对于许多分子量小于1000的药物吸收迅速有效,避免肝、胃肠的代谢。

⑦药物在肌肉中吸收:肌肉注射给药也是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水溶性药物注入肌肉后,迅速吸收,吸收速率取决于注射部位的血流速率。

⑧药物在皮下部位吸收一般来说,皮下注射给药吸收缓慢,可以维持稳定的效应。

(二)分布(distribution)药物吸收进入循环后,向各个脏器和组织的转运称为分布。

药物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分布到机体各组织中。

药物首先分布于血流速率快的组织,然后分布到肌肉、皮肤或脂肪等血流速率慢的组织。

药物的分布类型取决于生理因素和药物的理化性质,包括组织血流速率、生理性屏障存在、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药物的脂溶性、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情况等。

1.组织血流速率,又称灌注速率(perfusion rate)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分布的速率受到血流灌注速率和药物经膜扩散两个因素的影响。

若药物是脂溶性小分子,则药物很容易通过组织细胞膜,或通过结构疏松的毛细管壁,此时扩散因素不是药物分布的限制因素,而组织血流灌注速率成为限制因素。

2.膜扩散速率(membrane diffusion-rate)许多药物进入血流后,快速分布到各组织, 但往往难于进入到脑等具有生理性屏障的组织。

药物进入这些组织必须通过相应的屏障。

体内主要生理性屏障有血脑屏障(blood brain-barrier,BBB)、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和血睾屏障( blood testis barrier)等。

药物透过这些屏障多以被动转运为主,往往取决于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膜扩散速率是主要限速因素。

血脑屏障的特点:血脑屏障(BBB)是指血-脑(blood-to-blood)及血-脑脊液(blood-to-cerebrospinal fluid)构成的屏障。

主要的屏障是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构成的屏障。

与其它组织不同的是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联接,缺乏孔道转运和胞饮转运。

限制了一些极性大、电荷性高和大分子化合物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

脂溶性药物多数是通过被动转运进入脑内,其难易程度往往取决于脂溶性大小和分子大小。

影响药物通过血脑屏障的因素:(1)药物的脂溶性:药物通过血脑屏障与脂溶性存在一阈值,脂溶性超过阈值,在一定的范围,随脂溶性增加,药物通透性线性增加,最后通透性达极值,即不再随脂溶性增加而增加。

(2)分子量大小:(3)生理因素和病理因素:①渗透压:高渗透性溶液可显著开放血脑屏障,促进药物进入脑内;某些疾病:如中风、惊厥、脑水肿等也会引起血脑屏障渗透性开放。

②各种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或毒物:如化学致惊剂,金属离子铝和铅等可引起不可逆地BBB开放。

③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如脑缺血、缺氧,脑外伤等均可不同程度地影响血脑屏障的通透性。

④炎症及其炎症介质通过各种机制促进BBB开放。

(4)药物相互作用:某些药物可能通过作用于同一载体,而影响药物的转运。

如p-糖蛋白抑制剂环孢素A(cyclosporin A)通过抑制BBB上的P-糖蛋白功能,促进多种药物如柔红霉素(doxorubicin)、尼莫地平(nimodipine)等进入脑内。

3.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药物进入血液后,通常与血浆中蛋白质结合,只有游离的药物才能透过生物膜进入到相应的组织或靶器官,产生效应或进行代谢与排泄。

因此结合型药物起着类似的药库作用。

药物进入到相应组织后也会与组织中蛋白结合,也起到药库作用。

这类贮库对于药物作用和维持时间长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常以结合药物的浓度与总浓度比值表示,称为血浆蛋白结合率。

①酸性药物主要与白蛋白结合;②碱性药物主要与α1酸性糖蛋白或脂蛋白结合;③许多内源性物质及维生素等主要与球蛋白结合。

这种结合是可逆的,结合与解离处于动态平衡。

当结合率大于0.9,表示高度结合;而低于0.2,则血浆蛋白结合很低。

对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在药物结合达饱和时,再增加给药量,血药浓度骤增。

注意:两种药物竞争血浆蛋白的同一结合部位可使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在血浆中的游离浓度显著增加,产生毒性反应。

(三)代谢(metabolism)药物代谢:药物进入体内后,发生化学结构上的变化,又称为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药物进入机体后主要以两种方式消除:①是药物不经任何代谢而直接以原型随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②是部分药物在体内经代谢后,再以原型和代谢物的形式随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

将药物的代谢和排泄统称为消除(elimination)。

药物的代谢是药物从体内消除的主要方式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