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倒装句教学文稿

合集下载

《文言文倒装句式》教学设计

《文言文倒装句式》教学设计

《文言文倒装句式》教学设计语文组王凤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高考对文言文倒装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师结合实例对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进行讲解,并进行相关练习。

采用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知识点加以巩固,适当结合高考题进行提高训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倒装句式的特点。

教学难点:在文言文翻译中,准确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归纳积累小组合作学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创设情境,分析“你怎么了?”和“怎么了,你?”的不同。

联系国歌中的“起来,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和高考加油标语“加油,为了我们的明天”,进行分析,引入文言文倒装句式的学习。

二、明确考纲要求及定义《考纲》对本考点的表述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文言文倒装句是指文言文中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

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

三、明确现代汉语中语序:现代汉语中语序:主谓宾,是主干,定语藏在主宾前,谓语一看着了急,前状后补巧打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示例:﹙高中﹚学生〔应努力〕学〈好〉﹙语法﹚知识。

四、文言文倒装句式学习1、宾语前置(1)、概念:将宾语移置到谓语之前的现象。

(2)、阅读书中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并翻译例句。

(3)、师生共同分析学生有疑问的例句,并补充宾语前置中的“介词的宾语前置”。

介词的宾语前置例句:“一以贯之”、“余是以记之”、“奚以知其然也”。

(4)、完成课堂练习。

并学生完成板书。

2、定语后置方法:学生先预习课本内容,了解定语后置的几种情况。

然后观看视频,学习定语后置的相关内容。

之后练习巩固。

并学生完成板书。

教师举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公开课教案】《文言句式·倒装》教案(公开课)

【公开课教案】《文言句式·倒装》教案(公开课)

《文言句式·倒装》教案(公开课)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文言倒装句的类型与规律。

2、以练促学,初步培养学生阅读与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的引导、理解和归纳。

教学方法:问答、探讨、归纳三者结合。

教学设备:多媒体辅助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预习安排:1、复习语文第三册文言常用句式(第109页)。

2、复习归纳语文第四册的第五、六单元的倒装句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

反弹琵琶,初步感知。

(一)你能将下列句子译成文言文吗?我像老鼠爱大米一样爱学习。

(译成状语后置)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译成定语后置)唐·吉诃德大战风车,太荒唐了!(译成主谓倒置)动感地带,我的地盘,听我的!(译成宾语前置)(二)学生思考,提问明确。

1、翻译:余嗜书如鼠之爱米。

卒而不欲为将者不为优也。

荒唐之盛,吉诃德公之力战风车!动感地带者,余之地盘也,唯余是听!2、简明归类: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宾语前置。

二、文句示例,探讨规律。

(一)主谓倒置贤哉回也!——回,贤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予怀渺渺兮。

(二)状语后置1、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于、乎、以”等介词+宾语,后置。

例句:以其无礼于晋;私见张良,具告以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三)定语后置1、中心语+之+定语例句:凌万顷之茫然2、中心语+定语+者例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3、中心语+之+定语+者例句: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四)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句:寂寥而莫我知也。

表否定义的词:不,莫,未,弗,毋,非等。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疑问代词:胡,何,奚,安,谁等。

3、“是”“之”“之为”等标志词,提前宾语。

具体句式:①是/之单用:夫晋,何厌之有?②唯(惟)…是(之)…:唯兄嫂是依。

③唯(惟)…之为…:惟弈秋之为听。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五篇范例)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五篇范例)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五篇范例)第一篇: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总结讲解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包含: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主谓倒装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去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文言文倒装句教案

文言文倒装句教案

文言文倒装句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倒装句的常见类型,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2、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文言文倒装句的方法,并能够准确地翻译倒装句。

3、通过学习文言文倒装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增强对古代文化的感受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这四种倒装句的特点和规律。

能够正确翻译各类倒装句。

2、难点理解宾语前置句中不同类型的条件和用法。

区分定语后置句与正常语序句子的差异。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倒装句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2、练习法:通过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过程1、导入(来点儿趣味的)同学们,咱们来玩一个小游戏。

我给大家说一句话:“我把书放在桌子上。

”现在我把它改成“书我放在桌子上”,你们觉得这两句话一样吗?很明显不一样对吧!在现代,我们习惯说前面那句,但在古代,后面这种语序可是很常见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倒装句。

2、知识讲解(1)宾语前置给大家举个例子,“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该是“有何陋”,这里“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再比如“忌不自信”,正常应该是“忌不信自”,意思是邹忌不相信自己。

同学们,你们想想,为什么古人要把宾语放到前面去呢?其实啊,这有时候是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候是因为一些固定的句式。

(2)定语后置咱们来看“马之千里者”,正常语序应该是“千里之马”,“之……者”就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还有“求人可使报秦者”,正常语序是“求可使报秦之人”。

这种定语后置的句子,是不是读起来有点特别呀?(3)状语后置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正常语序是“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于蓝”就是表示地点的状语,放到后面去了。

再比如“具告以事”,应该是“以事具告”。

(4)主谓倒装这个比较简单,比如“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就是为了强调谓语。

文言文倒装句教案

文言文倒装句教案

文言文倒装句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倒装句的概念和类型。

2、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倒装句的结构和特点。

3、培养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和翻译文言文倒装句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这四种倒装句的结构和特点。

(2)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对文言文倒装句进行准确的翻译。

2、难点(1)理解宾语前置句中不同类型的语法规则和逻辑关系。

(2)区分定语后置句和正常语序的句子结构差异。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倒装句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2、举例法通过大量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倒装句的特点和用法。

3、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文言文倒装句的识别和翻译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句子的语序和我们现代汉语不太一样。

比如“何陋之有”,按照我们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有何陋”。

这种语序不同的句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倒装句。

(二)讲解文言文倒装句的概念文言文倒装句是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的成分顺序发生了变化,与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不同。

倒装句主要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这四种类型。

(三)宾语前置句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思是“拿什么”)“沛公安在?”(“安在”应理解为“在安”,意思是“在哪里”)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余欺”应理解为“不欺余”,意思是“不欺骗我”)“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为“莫肯顾我”,意思是“不肯顾念我”)3、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夫晋,何厌之有?”(“何厌之有”应理解为“有何厌”,意思是“有什么满足的”)“唯利是图”(“唯利是图”应理解为“唯图利”,意思是“只贪图利益”)(四)定语后置句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倒装句复习课教案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倒装句复习课教案

文言文倒装句复习课【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已学文言句式的分析,总结不同倒装句的特点和规律。

2、过程与方法:把理论运用于实践,面对陌生文句,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调动他们阅读古文的积极性,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重点了解宾语前置句和状语后置句的特点。

学习难点:利用掌握的倒装句的规律解决文言语句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学习方法】归纳法、合作探究、讲练结合【教学课时】第一课时【学情分析】通过高中阶段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对基本的文言知识点有了一定的掌握,但缺乏归纳和总结,没有系统掌握,尤其是特殊文言句式,在文言文运用中存在一定问题,需要结合所学课本中的文言例句加以归纳,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语法规律,形成能力。

这样,学生自己探究总结出来的要比老师直接讲授后再通过例句验证的方法更加有助于学生对于规律性知识的记忆。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教学目标1、能准确判断课内文言倒装句的类型并翻译。

2、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总结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的特点。

3、尝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面对陌生文句,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考点解读1.考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2.出题形式:结合翻译题考查。

四、知识梳理1、复习现代汉语句子成分。

2、文言倒装句类型: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

五、梳理探究(一)宾语前置1、探究一: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大王来何操?②沛公安在?③彼且奚适也?句子特点:1.疑问句2.疑问代词作宾语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奚、曷、安、焉等2、探究二: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忌不自信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秦人不暇自哀。

句子特点:1.否定句2.代词作宾语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不、未、莫、无、毋等常见的代词:余、吾、自、汝、尔、之3、探究三: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文言倒装句式复习教案

文言倒装句式复习教案

文言倒装句式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倒装句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对典型例句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并熟练运用各种文言倒装句式。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倒装句的基本概念、分类及运用。

2. 教学难点:文言倒装句式的识别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举例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倒装句式。

2. 通过小组讨论、同伴互助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文言倒装句的相关资料和典型例句。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文言文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

1.2 提问:什么是文言倒装句?为什么会出现文言倒装句?2. 知识讲解2.1 讲解文言倒装句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2 分类讲解文言倒装句式,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2.3 分析典型例句,使学生理解并熟练运用各种文言倒装句式。

3. 课堂练习3.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2 教师选取部分练习题进行讲解,纠正学生的错误。

4. 小组讨论4.1 学生分组讨论文言倒装句式的识别和运用。

5. 课堂小结5.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6. 作业布置6.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文言文,识别并运用文言倒装句式。

6.2 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7.2 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查漏补缺,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教学拓展6.1 引导学生了解文言倒装句在古代汉语中的广泛应用,举例说明其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6.2 对比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分析两者在表达上的差异。

6.3 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七、课堂练习7.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2 教师选取部分练习题进行讲解,纠正学生的错误。

文言文倒装句教案

文言文倒装句教案

文言文倒装句教案第一篇:文言文倒装句教案文言文倒装句专题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对文言倒装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倒装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学习重点】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倒装句式方法。

【学习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学习课时】1课时【学习过程】一、学:练习导学阅读下面的文段,涵盖了多种文言特殊句式,请将画线的句子特征作判断,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问曰:“画孰最难?”曰:“犬马最难。

”“孰最易?”曰:“鬼魅最易。

”“何为?““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也,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1)客有为齐王画者(句式:)翻译:(2)不罄于前(句式:)翻译: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

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三、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探:双主探究)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① 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②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③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兮)二、宾语前置(重点)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③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③而又何羡乎?(而又羡何乎?)3.用“之”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公开课教案】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教案

【公开课教案】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教案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和掌握文言倒装句式及其用法。

过程与方法:梳理并归纳各类句式格式,并通过相关练习巩固和提高学生对相关句式的掌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辨析掌握较复杂的文言倒装句的方法。

教学方法:点拨法、归纳法、自主探究法一、初步感知请牢记以下汉语句子结构图: (定)主+(状)谓+(定)宾(补)这是讲述一切语法知识的根本!二、合作探究(一)定语后置我们知道,定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

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形式变为:主(定)+谓+宾或者:主+谓+宾(定)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①(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分析: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例如:③(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惠王下》)(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分析:③④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语法与文言倒装句教案

语法与文言倒装句教案

语法与文言倒装句倒装句所谓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

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主谓倒装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

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2、宾语前置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

例如: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张衡传》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莫振救之《论积贮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

例如: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赤壁之战》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鸿门宴》③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鸿门宴》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

例如:④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⑥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岳阳楼记》(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

例如: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有何功哉?《信陵君窃符救赵》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③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孜孜焉唯急进修《问说》④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惟依兄嫂《祭十二郎文》3、定语后置文言文里有时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就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加上“者”、“之”、“所”等字,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

这类定语后置有个特殊标志,总是用助词“者”来煞尾。

例如:①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况且将军可以凭借来抵抗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

高考文言文倒装句(公开课)

高考文言文倒装句(公开课)

高考文言文倒装句(公开课) 【学习目标】一、初步感知文言文倒装句的基本类型,并尝试归纳总结其大致规律;二、学以致用,能将其运用于文言阅读的翻译中。

【学习重难点】重点理解分析宾语前置及定语后置的几种常用规律类型。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宾语前置(一)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王问:“何以知之?”微斯人,吾谁与归?而彼且奚适也?彼且恶乎待哉?胡为乎惶惶欲何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规律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P.S.常见的疑问代词: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

(二)古之人不余欺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而莫之夭阏者不吾知其亦已兮三岁贯汝,莫我肯顾忌不自信规律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P.S.(1)否定副词:不、弗、莫、未、非、毋……(2)代词:余、吾、尔、自、是……P.S.“相”表单方的副词(你、我、他),“见”表单方的副词(我)。

“渠”代词。

(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何厌之有?何陋之有?唯命是从唯利是图规律3:宾语+“之”/“是”+谓语P.S.宾语前置固定句式:何……之有,唯……是(四)一言以蔽之。

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规律4:名词/名词性短语+介词(以、向、于、与、自)+谓语小结:二、定语后置(一)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群臣侍殿上者。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规律1:中心语+定语(动词性:主谓/动宾)+“者”P.S.判断“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是否为定后句式?(否)启示:规律并非万能的,具体语境需要具体分析问题。

(二)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规律2:中心词+“之”+定语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吏二缚一人诣王。

《晏子使楚》规律3:三、状语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公开课)精选课件PPT

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公开课)精选课件PPT

试一试:你能快狠准地判断出下列倒装 句的类型吗?依据是什么?
1、宋,何罪之有?
宾语前置
2、古之人不余欺也。
宾语前置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定语后置
4、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定语后置
5、会于西河外渑池。
状语后置
6、頒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状语后置
7、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
状语后置
8、善哉,祁黄羊之论!
1、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C )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宋何罪之有?
2、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 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A )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1、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是( B )
情窦初开的年华,一朵鲜花,谁采不是采,谁献不是献。也可以说、谁先采来谁先戴。但是、爱情还存有它诸多的要素与情感的诠释。 人到成熟自然而然就会寻求恋爱。恋爱会造就情侣的幸福与美满。爱情与年龄无关;有共同语言,相似情怀,类似的经历坦诚自然的交流,毫不做作的表现。只有深入了解,才有爱情的起因。爱情用真情来实现相互交流的过程。爱情是向往,是打造婚姻的基础。 爱情自由,婚姻自主。从古至今,在世俗面前往往是种摆设。门当户对,门第观念。才会有爱情悲剧故事的上演:《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全面再现了封建世俗末世人性世态,揭示了弱势与强势的种种悲剧与无法调和的社会矛盾。 爱情的行为是柔,慢条斯理,不是急于求成。爱情是双方感情的因果,一个人的行为不叫爱情。爱情是有针对性的,千万别搞错,有的只是友情层面上对你好,那不是爱情。一个人来维持痴情那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没有物质的爱情是可悲的,他保证不了爱情的延续性。

高考复习文言文之倒装句(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高考复习文言文之倒装句(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高考复习文言文之倒装句(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牢固掌握。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流程一、引入理解句式、翻译句子是现在要求学生必备的能力,而在古代也要求学生学会断句,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句读类似于现在的段落和标点符号所起的作用,但是由于古时没有像现在的段落或标点符号,所以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

例(古代故事):有一个穷秀才,他很穷,天天吃不饱。

所以就想办法去混口饭吃。

他有一位挺富裕的朋友,每当人家差不多快开饭时,他就会到人家家里“拜访”。

而且还编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让他的朋友留下他来吃饭。

这一天,秀才又“拜访”友人。

友人实在想不出什么理由让他离开,就打算看看情形再说。

天突然下雨,秀才说:“天下大雨了!”那个富朋友想来想去,就留一张纸条: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白话意为:“下雨天就要留客(下雨天留客)?天留你,但我不留你(天留,人不留)。

”富朋友留下纸条后就走回房间,心想:一会儿再来,看你还好不好厚脸皮留下。

可是一会儿那个富朋友回来时,看到秀才还在那。

就问:“呀,你怎么还在这儿,你不走吗?”秀才就说:“是你让我留下的啊。

”富朋友就奇怪了,问怎么回事。

秀才指着那张纸条:“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白话意为:下雨天就是留客天,留人吗?留!)”秀才就笑着说:“你都这么客气了,我还好意思走吗。

”那富朋友差点晕过去。

可见,不明句读会误解语意,甚至会闹出笑话。

同样的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理解文言句式,那么对于我们阅读文言文也会带来这样或那样的障碍。

从这节课开始让我们一起进入对于文言句式的学习。

高考中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文言特殊句式之倒装句教案

文言特殊句式之倒装句教案

文言倒装句之宾语前置句(教案)西安交大彬县阳光高级中学张敏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与掌握宾语前置句式的特征;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逐步归纳出宾语前置句的特点,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辨析、翻译宾语前置句。

考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分析归纳;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PPT教学过程一导入:列举一个现代汉语的句子,让学生明白现代汉语的句法成分。

(学生自己造句,并添加成分)引入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明确文言特殊句式是与现代汉语比较而言的。

二初步探究1、提问:文言文特殊句式都有哪几类?明确: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2、倒装的意思是谁的位置颠倒了?都有哪些类型?PPT展示倒装句各成分的变化关系明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三合作探究学习归纳宾语前置句的几个特征。

1、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大王来何操?②沛公安在?③客何为者?指名翻译,师生共同讨论句式特点。

明确:结论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完成练习题。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C )A、豫州今欲何至?B、臣实不才,又敢谁怨?C、若事之不济(成功),此乃天也。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2、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指名翻译,并让学生自己仿照结论一总结出规律二。

明确:结论二:【】中【】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否定句;代词)完成下列习题。

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C )A、城中皆不之觉B、时人莫之许也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D、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3、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②、夫晋,何厌之有?③、唯命是从④、唯利是图学生自己翻译,自己总结。

明确:结论三:用“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高中语文复习课件-4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 (公开课定稿)

高中语文复习课件-4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 (公开课定稿)
A、“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何陋之有? D、父母唯其疾之忧。
倒装句——宾语前置
将下列句子调整成现代汉语形式,归纳句式特点。 ① 何以战? ② 余是以记之。 ③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④ 项王项伯东向坐
倒装句——宾语前置
将下列句子调整成现代汉语形式,归纳句式特点。
在安
③客何为者?
为何
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 置。
疑问代词:谁、孰、何、胡、奚、安、恶、焉
疑问代词:谁、孰、何、胡、奚、安、恶、焉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 C)
A、豫州今欲何至? B、童子何知? C、若事之不济(成功),此乃天也。 D、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倒装句——宾语前置
将下列句子调整成现代汉语形式,归纳句式特点。 ① 忌不自信。 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 古之人不余欺也!
倒装句——宾语前置
将下列句子调整成现代汉语形式,归纳句式特点。
① 忌不自信。
不信自
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未有之
③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不、未、莫、勿、弗 常见的代词:余、吾、自、汝、尔、之
① 何以战?
以何
② 余是以记之。
以是
③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以பைடு நூலகம்为期
④ 项王项伯东向坐
向东
规律四:介宾结构中,宾语提前以强调宾语。 注意:介词“以”的宾语经常前置。
宾语前置句类型归纳:
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规律三:用“是”或“之”把宾语提到 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规律四:介宾结构中,宾语提前以强调 宾语。

中学语文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分析教案

中学语文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分析教案

中学语文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分析教案一、引言倒装句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特别在文言文中应用广泛。

掌握倒装句的使用方法和特点,对于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以中学语文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为主题,探讨其基本用法和分析技巧,并提供相应的教案。

二、倒装句的定义倒装句是指将句子中的主语与谓语动词按照特定的规则调整位置的句子结构形式。

根据倒装的方式可以分为完全倒装和部分倒装两种。

三、完全倒装句1. 完全倒装句的基本形式为“谓语动词+主语”,常见于疑问句中。

例1:什么时候开始下雨了?例2:你知道他为什么生气了吗?2. 在以“有”、“是”、“在”、“能”、“要”、“得”、“以”、“为”等词开头的句子中,主语与谓语动词也会发生倒装。

例3:有理想的人不会被现实打败。

例4:为了国家,他勇往直前。

四、部分倒装句部分倒装句是指只将谓语动词的一部分与主语调换位置的倒装形式。

1. 在以“不但…而且…”的句型中,常见部分倒装的表达方式。

例5:他不但瘦了,而且变得更健康了。

2. 在以“只有”、“只要”、“不是…就是…”等表达条件、限制和选择意义的句子中,也常用部分倒装句。

例6: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五、倒装句的特点和作用1. 倒装句的倒装形式突破了平常语序,以独特的句式结构提高了文章的表达手法和文学效果。

2. 倒装句常用于强调句意,使句子更加凝练、生动、有力,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3.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的使用频率较高,因此掌握倒装句的用法对于理解文言文文章的内涵和风格是至关重要的。

六、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掌握倒装句的定义与基本形式;2. 熟悉倒装句在文言文中的应用场景;3. 分析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并解释其作用和特点。

七、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通过短视频、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创造力。

八、教学流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倒装句的视频或课堂讲解,激发学生对倒装句的兴趣,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倒装句教案

倒装句教案

倒装句教案第一篇:倒装句教案《文言句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本专题共3课时。

其中讲读课1节,练习课1节,讲评课1节。

二、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 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一、倒装句倒装句是把谓语动词的一部分提到主语前面,使语序颠倒的一种句式。

常用于强调、疑问和表示否定等语气。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形式较多,常见的有下列几种:1、主谓倒装:把动词提到主语前面,用于加强句子语气。

例如:时至兹乃方始春。

(《谷梁传》)2、谓宾倒装:把宾语放到谓语动词前面,用于强调宾语。

例如:夫神气者,莫之能加也,死生安之。

(《庄子·养生主》)3、主谓宾倒装:即把宾语提到主语和谓语动词的前面,用于强调宾语。

例如: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小雅·车舝》)4、状语倒装:将表示时间、地点或方式等状语提到句首,常用于强调性语句。

例如:阳春白雪,江山如画。

(《红楼梦》)二、比拟句比拟句是一种把事物与事物相比较的句式。

文言文中的比拟句多采用“如…之…”的形式,表示以某种事物作为标准,将另一件事物与之相比较。

例如:德如水,法如束;仁者爱人,信者让人。

(《道德经》)三、并列句并列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句或复合句分别用逗号、句号、分号等连接起来的句子。

并列句的连接词往往是“且”、“及”、“而”、“或”等。

例如:斯见矣,肇乎其名,夫惟贤达,能有所鉴也。

(《论语·里仁篇》)四、反问句反问句是用疑问词或不用疑问词,表示肯定的意思,常采用反问的语气来表达强烈的态度,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彼何人也?子之谁也?(《论语·里仁篇》)五、破折句破折句是指一个长句被打断成数个小句子,各个小句子中间用“、”或“,”等标点符号分隔开来,使句子有节奏感,更具表现力。

它常用于强调或描写具体事物。

例如:辛苦者,其所得甚微,安乐者,其所受甚少。

(《论语·公冶长》)六、排比句排比句是指在语言表达中,重复使用同一类词汇或句型结构,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例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国语·晋语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
浅谈高中文言文倒装句
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定)主─[状]─谓─(定)─宾“,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定语或状语)在中心语前。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

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

文言倒装句中,一般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这四种情况。

下面,我们来逐个分析一下它们的特点和用法。

一、状语即介宾结构后置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中,按出现频率来讲,位居榜首的应该是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即指介宾结构后置,即状语或介宾结构放在了谓语的后面。

其中尤以由“于”“以”构成的介宾结构居多。

由“于”构成的介宾结构一般多为“在……”的意思,例如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乎,相当于介词“于”)《赤壁赋》苏轼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鸿门宴》司马迁
有时也有“从……”、“对……”、“比……”等的意思,例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这里的“于”为“对“的意思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第一个“于“为”从……“的意思,第二个”于“为”比……“的意思。

由“以”构成的介宾结构多为“用……”的意思,例如: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二、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是对普通的非前置宾语而言的。

这种前置不属于起强调作用的临时倒装,它要受到一定的条件制约。

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种句式的条件有二:其一,必须是疑问句;其二,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

二者缺一不可。

这种句式的规矩比较严格,例外很少。

例如:
大王来何操?《史记》司马迁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苏轼
这两个宾语前置句都为疑问句,宾语分别为疑问代词“何“和”安“,正常的语序分别为”大王来操何“和”而今在安“。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一般也要置于介词之前。

例如: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苏轼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范仲淹
这两个句子中,“何”和“谁”都为疑问代词,都作了介词“为”和“与”的宾语,放在了介词的前面,构成了宾语前置句。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所谓否定句,就是指含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无指示代词“莫”的句子。

这种句式的条件也有二:其一,是否定句;其二,是代词作宾语。

例如:
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这两个宾语前置句分别为“莫”和“不”领导的否定句,宾语为代词“之”和“余”。

(三)用“唯……是”或“之”把宾语提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如: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左传·成公十三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韩愈
三、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的情况比较简单,主要有这样几种格式:
(一)中心词+之+形容词,例如: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离骚》屈原
这种格式中的形容词不能换成名词或代词等。

(二)中心词+“者”字结构
这种格式中的“者”字结构可分为带“有”和不带“有”两种。


如: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赤壁赋》苏轼
太子即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马之千里者。

《马说》韩愈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苏轼
(四)中心词+数词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这种格式中的后置定语可以单用数词,也可以带上量词。

四、主谓倒置
主谓倒置即将谓语前置,大都是为了突出谓语部分,适应表达的需
要。

主谓倒置句以感叹句、疑问句居多。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
准确地辨别和识认文言特殊句式,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文意,进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