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观察
[摘要]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特点以及预后。方法分析该院收住的112例结肠癌、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病理检查,比较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症状、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组织、病理类型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研究发现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血清 cea水平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无关,而肿瘤的分期以及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分化程度越低,患者淋巴结转移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5 μg/l。
1.2 诊断标准
肿瘤分期标准:采用美国癌症联合会的第7版tmn分期标准[1]:t1期:肿瘤侵到达到黏膜下层;t2期:肿瘤侵犯到达肌层;t3肌层被肿瘤穿透并侵袭肠周组织;t4期:肿瘤穿透脏层腹膜,直接侵袭器官。淋巴结转移诊断:淋巴结转移阳性病例:至少有1枚淋巴结检查结果提示阳性;淋巴结转移阴性病例:检测12枚以上的淋巴结,未发现阳性结果。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处理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血清 cea水平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
①年龄:为了方便进行统计分析,将患者按年龄分成3个小组,统计淋巴结转移率。60岁40.48%(17/42)。3组数据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性别:其中男性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1.94%(26/62),女性患者为48%(24/50)。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肿瘤大小:>5 cm者淋巴结转移率45%(27/60),0.05)。④血清 cea水平:5 μg/l的37例则为45.95%(17/37),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淋巴结转移与肿瘤t分期以及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
①肿瘤t分期:根据分期标准,t1~t4患者分布为8例、13例、44例、47例。淋巴结转移率为t1:12.5%(1/8),t2:15.38%(2/13),t3:43.18 %(19/44),t4:59.57%(28/47)。淋巴结的转移率随着肿瘤浸润程度的变深而发生提高。组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t分期以及分化程度却对淋巴结的转移有着直接的相关[4],研究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符合一致。肿瘤的浸润程度越高,之所以会增加淋巴结的转移,其机理主要被认为是黏膜层没有淋巴管,所以淋巴道转移的可能性极低。随着肿瘤侵袭程度的加深,肿瘤组织与淋巴管接触的面积变大,肿瘤细胞进入淋巴道的几率也越大,出现淋巴道转移的可能性也相应提高。特别是肿瘤细胞突破浆膜层后,淋巴道的转移几率更是极大的提高[5]。但是,仍有相当多的研究表明,即使在同一分化度或同一分期的患者,实际预后仍会有这较大的不同。因此,对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需要从病理、临床、生物等多个方
向进行综合评估。
如今,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很多研究已经涉及分子生物学方向,如蛋白激酶pkci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目前都证实和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目前对早期非手术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分期时,主要依靠超声、ct等检查设备。有研究显示,国外一些国家通过早期检查以及肿瘤防治宣传等方面的努力,结直肠癌患者的死亡率正出现下降的趋势。因此,对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诊断以及干预仍然需要临床注意。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多见排便习惯的改变以及便血,而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多见乏力、厌食、体重持续减轻、贫血、低热等全身症状,并出现腹痛以及腹部的肿块,大便性状的改变。
综上所述,肿瘤的分期以及分化程度决定了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可以作为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首要标志。在临床工作中,加强结直肠癌的健康宣教,建立起合理、完善的诊察制度,实现结直肠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近期治疗疗效,并有效降低临床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the ajcc cancer staging manual[m].7th ed.new york: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llc,2010:143-159.
[2] 曾伟,张辉襄,何慧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表达与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
(19):190-191.
[3] 刘世宇,温世春.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的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9):40-41.
[4] 王灏,傅传刚,柴锐,等.t1、t2期直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3):968-971.
[5] 包向东,程恒金,周慧洁,等.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多因素回归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6):965-967.
(收稿日期:2013-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