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河川径流形成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 河川径流形成的基本知识
式中,J ~ 河段的比降;
h1 h0 h J L L tgα
△h 0
h1
h0 L 0
h1, h0 ~ 河段二端河底高程;
L ~ 河段的长度
b. 当河段纵断面河底呈折线或曲线时,平均纵比降计算 式:
(h0 h1 )l 1 (h1 h2 )l 2 (hi hi 1 )l i (hn1 hn )l n 2h0 L J L2 li ln l1 l2 (h0 h1 ) (h1 h2 ) (hi hi 1 ) (hn1 hn ) 2h0 L L L 式中: L ~L 河段的长度; 河底线 相等 L h0, h1, … hn ~ 从下游到上 h hx n hi 游各转折点河底高程; h0 hl 0 ll l1, l2, … ln ~ 相邻各点间的 li ln L 距离。
闭合流域与非闭合流域 地面分水线和地下分水线相重合的流域为闭合流域;
地面与地下分水线不重合的流域为非闭合流域。 一般大中河流多按闭合流域考虑。
P19
地面分水线 地下分水线
地下分水线 地面分水线
闭合流域
非闭合流域
闭合流域与非闭合流域示意图
3) 闭合流域水量平衡方程
闭合流域:地表分水线和地下分水线重合,无水分从 地表和地下流入。 则 RsI = RgI= 0; 令流出水量 R = Rso + Rgo,再假设区域用水量小到可 以忽略,即 q = 0,则闭合流域水量平衡方程为: P - ( E + R )=±∆V 即 P = E + R ± ∆V
输入与输出的水量之差,必等于其蓄水量的变化量。
水量平衡原理(物理学中的质量平衡原理)是水文学中最重要 的原理之一,水量平衡法是分析研究水文现象、建立水文要素 之间定性或定量关系、了解其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等的主要方法 之一。
河川径流的基础知识
水循环过程图
3、水循环类型
根据其路径和规模分为:
大循环(又称外循环、海陆间循环)
小循环(又称内部循环,包括海洋小循环和陆地小循环)。
水汽输送
蒸 发
径流输送
大陆
海洋
海陆间循环:是指海洋水与陆地水之间通过
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换运动。这种循环 又称为大循环。
意义:使得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
第2章 河川径流形成的 基本知识
2.1
水循环及水量平衡
一、水循环
自然界中的水从形态上(固、液、 汽)、位臵上(地面、地下、空中)不 断地、周而复始地变化过程构成了水循 环。(图示)
1、概念
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重力等作用下,通 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
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称为水循环。地球
式中,∑L ~ 流域内干支流的总长 度(km) ;A ~ 流域面积(km2)
6、流域的长度和平均宽度
流域长度就是流域轴长。以流域出口为中心向河源方向 作一组不同半径的同心圆,在每个圆与流域分水线相交处 作割线,各割线中点的连线的长度即为流域的长度,以km 计。流域面积与流域长度之比称为流域平均宽度,以km计。
虚拟河底
式中h0 ,…, hn——自下游到上游沿程各点河底高程、 l1 ,…, ln——相邻两点间的距离。m; L ——河段的全长.m。 如果纵剖面呈曲线形,则用折线逼近。
4、河网密度: 流域内河流干支流总长度与流域面积的比值称 为河网密度,以km/km2计。即流域平均单位面积 上的河流长度。表示流域内河网疏密程度,反映 流域汇流能力。密,汇流强;疏,弱。 5、流域面积: 流域分水线包围区域的平面投影面积,称为流 域面积,记为F,以km2计。可在适当比例尺的地 形图上勾绘出流域分水线.量出其流域面积。反 映流域大小,是流域的主要几何特征。
第二章 水循环与河川径流的形成 工程水文学
2.下垫面因素
下垫面因素:流域的地形、土壤、地质、植被、 湖泊等自然地理因素,称为下垫面因素。 流域的地理位置决定降雨量的多少,地形对降雨 、蒸发、蓄渗及汇流都有影响;土壤和地质因素 决定入渗和地下径流的状况;植被可以改造土壤 和气候;湖泊也有贮存水量、调节径流的作用。 3、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 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可从三方面体 现出来:农林牧措施、水土保持措施以及水利化 措施。 另一方面,人类的活动又极大地影响到水质的变 化,致使水体污染加剧。
两脚规法)
河流比降:单位长度河段的落差,分水面比降
和河底比降
H 2 , H1
H
(1)河流——山区与平原河流的一般特性
山区河流
流经地势高峻、地形复杂的山区。
受水流不断的纵向切割和横向拓宽,河谷断面形 成发育不完全的“V”字和“U”字形。大多为岩
石河床,复杂、无规律
洪水汇流快,暴涨暴 落,水位变副大,丰
三、地下径流与固体径流 1、地下径流 地下径流与地面径流相比,水量较小,水位变幅不大,在数
量和时间上相对稳定。同时,矿物质含量高、地下径流污染
较轻、水质条件较好 2、固体径流 1)悬移质泥沙:颗粒较小,重量较轻,悬浮于水中,随水流 运动的泥沙 2)推移质泥沙 :颗粒较大,重量较重,沉于河底,当水流速 度较大,沿河床滚动、跳动的泥沙
坡面漫流过程
汇流
是净雨经坡面、地下水库、 河槽调蓄,在时程上再分配 的过程
河槽集流过程
1/2
二、河川径流的影响因素
1、气象条件 气温、湿度、风等通过降水、蒸发对径流产生作 用,流域内的蒸发、降水直接决定了河川径流量的大 小。 流域地理位置在地球上的经度、纬度以及与海洋、 山脉的远近直接决定流域内的气象条件。
第二章 径流形成过程
2.2.3 流域蒸散发量计算
三、水面蒸发量估计
(三)空气动力学法
E0=f(ud)*(e0-ed) e0 :相应于近水面空气温度的饱和水汽压,英寸; ed :水面以上一定高度的水汽压,英寸; ud :水面以上一定高度的风速,英里/天。
2.1 径流形成过程描述
径流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连续的物理过程.它始于降 雨过程,终于流域出口流量过程。径流形成过程可以划 分为五个:
(1)无雨期。降水前的干旱期。流域上无径流产生, 河槽处于低水期,主要靠地下水补给。
(2)初雨期。其特征是除槽面降水产生微量径流外, 流域中的降水,主要耗于植物截留、下渗、填洼和蒸散 发等。
2.3 土壤水分运动
水力传导度与土壤含水量的经验关系式:
K a m1
经验公式:
K K sWsm2
式中 Ws为饱和度(土壤中含水的体积与孔隙体积之比)
K K0 exp( zi / Szm )
式中 zi 为饱和地下水面深度,Szm 非饱和区最大蓄水深度
2.3 土壤水分运动
非饱和土壤水流运动的基本微分方程:
三层蒸发模式的具体计算
1)当WU+P>=EP, EU=Ep, EL=0, ED=0;
2)当WU+P<EP, WL>=C.WLM, EU=WU+P, EL=(EP-EU)*WL/WLM, ED=0;
3)当WU+P<EP, C.(EP-EU)<=WL<C.WLM, EU=WU+P, EL=C*(EP-EU), ED=0;
第2章 河川径流
桥涵水文
第二章 河川径流
• 三、我国河流的水量补给
1、雨源类 秦岭、淮河以南直到台湾、海南岛、云南等 广大地区的河流,都属于雨源类。
长江汉口水文 站1954年和 1955年流量过 程线
汛期长 水量大
桥涵水文
第二章 河川径流
分水岭
桥涵水文
第二章 河川径流
分水岭
桥涵水文
第二章 河川径流
• 2、雨雪源类 华北、东北地区的河流,每年有两次汛期:34月间由于融雪形成春汛;入夏后降雨增多,6~9 月间形成夏汛或秋汛。
桥涵水文
第二章 河川径流
(2)河流长度:一般天然河流,从河源到河 口的距离。
• 测量方法:用曲线计、两脚规或其它方法,从地图上得到。 • 缺点:一般比实际距离要小,需要进行修正。
桥涵水文
第二章 河川径流
• (3)河流比降:任意河段两端(水面或河底)的高程差
与其河段长度之比称为比降,有水面比降和河底比降。以百 分数或小数表示。
水文资料的来源: 1、水文站观测资料 3、文献考证资料
2、洪水调查资料
桥涵水文
第二章 河川径流
• 一、水文站观测资料
一般搜集历年最大洪峰流量(同一洪水成因)及其相应 的洪峰水位、洪水比降、粗糙系数、流速、河段变化等 。 水文站观测资料由于天然或人为原因,会存在一些误差, 因此在使用时需要复核。 1、洪水水位资料的复核 2、洪峰流量资料的复核
特点:流域面积大,比降 小;汇流时间长、涨落平 缓、水位流量变幅小、河 床稳定性差、地势平坦易 冲淤。
桥涵水文
第二章 河川径流
• 平原河流按平面形态及演变过程可分为四种类型 的河段: • ①顺直微弯型(边滩平移型)河段:
第二章河川径流形成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河川径流形成的基本知识2.1水文循环及水量平衡一、水文循环1水文循环(水循环):存在于地球上各种水体中的水,在太阳辐射与地心引力的作用下,因蒸发成为水汽,经输送、上升、冷却、凝结,并在适当条件下,降落到地面,再经过入渗和径流等方式进行不断交替转移的现象。
2水文循环的要素:蒸发(E)、降水(P)、下渗量(I)、径流(R)3水文循环的分类:大循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分交换;小循环---海洋与大气之间、陆地与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
4水文循环的内外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内因---水的气、液、固三态在一定条件下彼此之间的转化。
5中国水分循环的途径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处于西伯利亚干冷气团和太平洋暖湿气团的交绥带。
——太平洋是水汽的主要来源,由东南季风和热带风暴降大量水汽输向内陆形成降水,雨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而相应的大多数河流则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如长江、黄河、珠江等;——其次是印度洋,水汽随西南季风进入我国西南、中南、华北以至河套地区,成为夏秋季降水的主要源泉之一,径流的一部分自西南一些河流注入印度洋,如雅鲁藏布江、怒江等;另一部分分流入太平洋;——北冰洋水汽借强盛的北风经西伯利亚和内蒙古进入我国西北地区,但水汽含量少,引起的降雨并不多,且大部分回归太平洋;——鄂霍茨克海和日本海的水汽随东北季风进入我国,对东北地区春夏季降水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径流注入太平洋;——大西洋的少量水汽随盛行的西风环流东移,也能参加我国内陆腹地的水分循环。
6水体更替周期:水体通过水循环得到更新,其更新时间称为“更新周期”。
计算公式为:t r= S/Q。
(式中,t r为更新所需时间;S为水体的储量;Q为流量)二、水量平衡1水量平衡:在任一区域给定时段内,输入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蓄水量变化2水量平衡方程——I –O = △S式中,I——给定时段内的输入水量;OO——给定时段内的输出水量;△S——给定时段内的蓄水量变化,可正可负。
第二章径流形成
,形成20mm净雨深,求在流域出口断面所形成的流量Q,径流总量W以 及流域的径流深R、径流模数M和径流系数α 。
二、某闭合流域的面积为1000km2,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050mm,
出口断面多年平均流量为12.5m3/s(一年以365日计),试求: 1、该流域出口断面的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2、该流域的多年平均蒸发量; 3、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径流系数。
解: 1、求该流域出口断面的多年平均径流总量W W=QT=(12.5 m3/s)×(365×24×3600s)=3.942×108 m3 2、求该流域的多年平均蒸发量E 多年平均径流深R=W/F=3.942×108 m3/(1000×106m2) =0.3942m=394.2mm 多年平均蒸发量E=多年平均降雨量P-多年平均径流深R =1050-394.2=655.8mm 3、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径流系数α α =R/P=394.2/1050=0.375
降水形成的水流,从它产生 的地点向流域出口断面的汇集过 程,称为流域汇流。汇流可分为 坡地汇流及河网汇流两个阶段。
产流过程 降水过程 流域蓄渗过程
汇流过程 坡地汇流 过程 河网汇流 过程
径流的影响因素
气候因素 降雨 蒸发 流域地形 流域的大小和形状 径流的 影响因素 地理因素 河道特性 土壤、岩石和地质构造 植被 湖泊和沼泽
降雨-径流过程(Rainfall-runoff process)
填洼 (Depression detention/ storage, ponding): 降雨被流域 上池塘、小沟等闭合 洼地 拦蓄的现象。
产流过程
降雨
地面径流
壤中流 下渗 地下水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浅层地下径流
不透水层
第二章 径流及径流形成过程
2、径流总量——W 指一段时间内通过流域出口断面的总水量,单位为m3、万 m3 、亿m3 。
t2 计算公式为: W t Q( t )dt 1 Q
Q ( t 2 t 1 ) QT
Q
——时段T内的平均流量
W
t1
T
t2
t
日径流总量、月径流总量、年径流总量通过上式都可以获 得。
3、径流深——R 把径流总量W平铺在流域面积F上所得到的水深,称为径流 深,单位mm。 R=W/(1000F)
1、概念
在流域中,从降水到达地面至水流汇集于流域出口断面的 物理过程。 用简图可以表示如下。
P
Q
t
t
径流形成分两个阶段:产流阶段和汇流阶段。如下图所示。
P 产流 t 降雨过程 净雨过程 t R 汇流 t 流域出口断面流量过程 Q
图中,R=P-P损。 P损 包括植物截留、填洼、 下渗、蒸发等损失水 量。 即:径流量(净雨 量)=降雨量-损 失量
地下净雨→地下径流
总径流过程
3、
汇流阶段
净雨通过坡地、河网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的过程,可细分 为坡地汇流和河网汇流。 a.坡地汇流 坡面漫流,流程历时较短,大雨时是构成河流流量的主 要来源; 表层流径流,由土壤孔隙流入河网,流程历时较坡面漫 流长,对历时较长的暴雨,也是构成河流流量的主要来源。 坡地地下汇流,地下水补给河流,构成河流的基流。
作
业
1 某水文站多年平均流量Q0=830m3/s。其 控制的流域面积F=120000km2,多年平均流 域面雨量P0=770mm。试求该水文站控制流 域的年平均径流总量、多年平均径流深、 多年平均流量模数和多年平均径流系数。 一场降雨的净雨和径流在数量上相等,但 有何区别?
工程水文学 第二章 河川水文基础知识
指定时段内的平均流量,如日平均流量、 指定时段内的平均流量,如日平均流量、月平 W 均流量、年平均流量、多年平均流量等。 均流量、年平均流量、多年平均流量等。Q = T
(2) 径流量 W
指一定的时段内T(=t2 - t1)通过的某一河流断面 指一定的时段内 通过的某一河流断面 的总水量, 单位 单位: 的总水量,(单位:m3)
河流按不同的级别划分为: 干流: 干流:
河系中取长度最大或水量最多的河流为干流。 河系中取长度最大或水量最多的河流为干流。
支流 :
汇入干流的河流均称为一级支流, 汇入干流的河流均称为一级支流,而汇入一级 支流的河流则称为二级支流,以此类推。 支流的河流则称为二级支流,以此类推。 依据水流的流动方向从上至下分为五段: 依据水流的流动方向从上至下分为五段: 河源 上游 中游 下游 河口
流域渗蓄及汇流过程示意图
蒸发E 蒸发 植物截流I 植物截流 s 降雨P 降雨 S 填洼量V 填洼量 d 土壤蓄水 坡面漫流R 坡面漫流 s 壤中流R 壤中流 in
(2) 汇流过程:
坡地汇流: 坡地汇流:
坡面汇流 壤中流 地下径流
河网汇流: 河网汇流:
小沟 小溪 小河 大 河
流域 出流
坡地汇流:指水流沿坡面和地下向河网的流 坡地汇流:
b. 地下径流 Rg包括: 包括:
当下渗水流到达地下水面后, 当下渗水流到达地下水面后,则形成地下 径流它包括: 径流它包括:
· 浅层地下径流 Rgs
指潜水面以下和第一个不透水层以上的含 水层中的水流,亦称作无压地下水。 水层中的水流,亦称作无压地下水。
· 深层地下径流 Rgd
指第一不透水层以下的深含水层中的水流, 指第一不透水层以下的深含水层中的水流, 亦称作有压地下水或承压水。 亦称作有压地下水或承压水。 以上统称为地下径流,其特点是: 以上统称为地下径流,其特点是: 流量稳定; 流量稳定; 地下水运动缓慢, 地下水运动缓慢,补给河流滞后于地表 径流,故往往成为河流枯水期的重要来源。 径流,故往往成为河流枯水期的重要来源。
2第二章 河川水文基础知识
地面分水线和地下分水线示意图
3、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 流域的地理位置:一般以流域所处的经纬度来表示 • 流域的气候特征:包括降水、蒸发、湿度、气温、气压、 风等要素 • 流域的下垫面条件:流域的地形、地质构造、土壤和岩石 性质、植被、湖泊、沼泽情况等
第二节 径流形成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地 下 面
水
入渗
面
水
不
透
水
层
4) 河槽集流过程 坡面漫流的雨水汇入河槽后,顺着河道由小沟到支 流,由支流到干流,最后达到流域出口断面,这个过程 称为河槽集流。
分水岭
出口断面
图 7-10
产流过程
流域出口
河网汇流
坡面汇流
流域汇流过程
二、影响径流的主要因素 • 1)气象气候因素
一、径流形成过程
•地面水流和地下水流汇集到河网并沿河槽流出
流域的出口断面称为河川径流。
•由降水开始到水流流经流域出口断面的全部物
理过程,称为径流形成过程。可将其概化为四个
阶段:降水过程、流域蓄渗过程、坡面漫流过程
和河槽集流过程。降水和流域蓄渗过程统称产流
过程;坡面漫流和河槽集流过程统称汇流过程。
降雨过程→ 扣除损失→ 净雨过程→流域汇流→流量过程 ⑴产流过程:降雨扣除损失后形成净雨。 ⑵汇流过程:净雨沿坡面和地下汇入河网,经河道汇集形成流 域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
M
Q F
10
3
a
y x
例:已知某流域F=100km2,多年平均年降水量 =1200mm,多年平均年径流深=600mm。 试求:多年平均流量、多年平均年蒸发量、多 年平均年径流系数、多年平均年径流模数M。
Q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游
下游 河口
海洋
上游:直接连着河源 河口:河流的终点
河源
上游断面
洪水位
上游特点:河道坡度大,水流急,流量小,水情变化大,河谷 窄,多急滩瀑布,河槽多为基岩或砾石,冲刷下切占优势
中游断面
洪水位
中游特点:河道坡度变缓,流速减小,流量增大,河道冲淤都不 严重,河床比较稳定,下切力减弱,但侧蚀力量增强,河槽逐 渐拓宽和曲折,两岸出现滩地
Pc R Ec
Po R Eo
则全球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为:
P c P o Ec Eo
全球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多年平均蒸发量相等,
即P14 :
PE
§2.2 河流和流域 一 河流
降水除去下渗、蒸发等 损失后,在重力作用下
沿一定方向和路径流动,
称为地面径流。地面径
流长期侵蚀地面,冲成
沟壑,形成溪流,最后 汇集成河流
海洋
1、相关概念
直接发源于河源的小河流为一
级河流;
两条同级别的河流汇合而成的
河流比原来高一级;
两条不同级别的河流汇合而成
的河流的级别为两条河流中
较高者;依此类推
干流指水系中最高级别的河流
流入一较大河流的河流称为支流 一级支流指注入干流的支流;二级支流指注入一级支 流的支流;依此类推 由河流的干流和各级支流、流域内湖泊、沼泽或地下 暗河构成的脉络相通的系统称为河系或水系 河流流经的谷地称为河谷,包括河槽、滩地和坡地; 河谷中水流经过的部分称为河槽 注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补给外流河的流域范围 称为外流流域 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与沙漠的河流称为内流河,补给 内流河的流域范围称为内流流域
全球水文循环系统
大气圈
陆地
海洋
是空间尺度最大的水文循 环,也是最完整的水文循 环,是水文学研究的核心
流域或区域水文循环
降水
截留、填洼、 下渗
地表径流
蒸散 发
土壤系统 壤中流 河川径流
含水层系统
地下径流
是流域水文学 或径流形成学 研究的核心
水—土—植物系统
降水 截留、蒸散发
植被 下渗 土壤 下渗 地表径流
多年平均情况下,∆S→0
则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为: P - ( E + R )=0
4) 全球水量平衡方程 大陆的水量平衡方程: 海洋的水量平衡方程:
Pc R Ec Sc
C指大陆
Po R Eo So
O指海洋
多年平均情况下:∆S→0
大陆多年平均水量平 衡方程为:
海洋的多年平均水量平 衡方程为:
空分布变化规律等的主要方法之一
2、水量平衡方程
1) 基本形式
据定义,对任意区域,在任一时段内,有
I – O =△S
式中 I 、 O 分别为给定时段内输入、输出该区域的总
水量;
△S为时段内区域蓄水量的变化量,可正可负
2) 通用方程
对于任一区域,I 和 O 可细化为: I = P + RsI + RgI ; O = E + RsO + RgO + q 则有: ( P + RsI + RgI ) - ( E + RsO + RgO + q )=∆S 其中P 为时段内降水量;E 为时段内蒸发量; q 为时段内用水量; RsI 和 RgI 分别为时段内从地表和地下流入的水量; RsO 和 RgO 分别为时段内从地表和地下流出的水量
蒸发
…….
空间尺度最小,不仅是流域水文学的重要基础,而且是生态 水文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三 水量平衡
1、概念:在水文循环过程中,任意区域、任一时段内
输入与输出的水量之差,必等于其蓄水量的变化量 水量平衡原理(物理学中的质量平衡原理)是水文 学中最重要的原理之一,水量平衡法是分析研究水文
现象、建立水文要素之间定性或定量关系、了解其时
第二章
河川径流形成的基本知识
内 容: 2.1 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 2.2 河流和流域 2.3 降水 2.4 蒸发 2.5 下渗 2.6 径流及其形成过程
重 点: 水量平衡; 河流与流域基本特征; 河川径流及其表示方法 河川径流的形成过程 难 点: 径流的形成
§2.1 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 一 水文循环
2、河流的分段
河流通常分为河源、上游、 河源 中游、下游、河口五段 上游 河源:河流的发源地。正源 确定“唯远唯丰”
河源可以是溪涧、泉水、冰川、沼 泽或湖泊。如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 彦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地下水出露 的泉眼);长江发源于青海省格拉丹 东雪山的现代冰川;松花江发源于 长白山的天池
河源
水文循环:水在太阳辐射与地心引力的作用下,以
蒸发、降水、下渗和径流方式进行的往复循环的运动
过程
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最重要、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
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小循环(内陆小循环和海洋 小循环)
水汽输送 水文循环: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不断从水面、陆面 云 和植物表面蒸发,化为水汽上升到高空,然后被气流带到其 云 他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面。 到达地面的水,一部分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一部分形成地 蒸发 降水 蒸发 蒸发 面径流流入江河归入海洋,还有一部分又重新回到空气中。 降水 降水 植物蒸腾 其中,渗入到地面的水,一部分被蒸发、一部分最终也流入 海洋 小循环
湖
下渗 地下径流
地表径流
小循环
海洋
降雨、下渗、径流、蒸发是水文循环的四个重要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节。水文循环的强度、规律和路径因下垫面的不同
而不同
形成水文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态(固、液、气)在 常温下可以相互转化,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文循环的存在是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可再生的根
本原因
二 水文循环的尺度
水文循环具有全球水文循环、流域或区域水文循 环和水—土壤—植物系统水文循环三种不同尺度
闭合流域与非闭合流域 地面分水线和地下分水线相重合的流域为闭合流域;
地面与地下分水线不重合的流域为非闭合流域 一般大中河流多按闭合流域考虑
P19
地面分水线 地下分水线
地下分水线 地面分水线
闭合流域
非闭合流域
闭合流域与非闭合流域示意图
3) 闭合流域水量平衡方程
闭合流域:地表分水线和地下分水线重合,无水分从 地表和地下流入 则 RsI = RgI = 0; 令出流水量 R = RsO + Rg,再假设区域用水量小到 可以忽略,即 q = 0,则闭合流域水量平衡方程为: P - ( E + R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