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黄埔系
黄埔军校简介
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史上非常重要的军事学院,其创建者是孙中山先生。
黄埔军校创建于1924年,位于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
黄埔军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新式革命军人,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埔军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4年,当时孙中山先生在日本东京创建了同盟会讲武堂,该讲武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有军事素质的革命干部。
讲武堂的学员有许多来自广东、福建等地的革命党人,其中包括日后成为中国共产党领袖的周恩来、朱德等人。
然而,由于革命的失败和金融危机等原因,讲武堂在1917年关闭。
1923年,孙中山先生和蒋介石发动了“广州起义”,推翻了北洋政府,建立了国民政府。
为了加强自己的力量,孙中山先生决定重建讲武堂,并更名为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的初步设想是在三年内培养10个军团的军官,以支援南北各地的起义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
黄埔军校的学制为三年,共分为三期,每期一年。
第一期主要进行基础军事训练,包括步兵、炮兵、骑兵等各个军种的基础训练。
第二期则进行军事专业训练,包括战术、战略、政治工作等方面的学习。
第三期则进行实战演练和实践教学,学员需要参加反对战争贩子、剿匪等实战行动,以检验他们的军事素质和政治信仰。
黄埔军校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以共产党员和革命党人居多。
黄埔军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将领和军事指挥员,包括朱德、彭德怀、林彪、陈毅、粟裕等。
这些将领在中国革命事业和抗日战争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黄埔军校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为中国现代化的军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干部,为中国近代革命和国家独立的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埔军校的历史和传统至今仍然被广泛地传颂和纪念。
黄埔军校的校歌是《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也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进行曲。
黄埔军校不仅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遗迹,也是中国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民党海军的派系之殇:从闽系的死气沉沉,到黄埔系任人唯亲91
国民党海军的派系之殇:从闽系的死气沉沉,到黄埔系任人唯亲抗战期间,国民党海军在与日寇的血拼中损失惨重,硕果仅存的几艘大型舰艇也在武汉会战期间自沉,以便堵塞长江航道,剩下的鱼雷艇等也屡遭日寇飞机轰炸,几乎消耗殆尽。
1945年8月日寇投降后,民国海军在接收日寇残余舰艇的同时,又接收了一批英美赠予的军舰,很快就重建起海防、江防舰队和多个巡逻炮艇队,实力反而较抗战前有了更显著地提高。
蒋介石着手打断闽系对海军的垄断随着实力的壮大,国民党海军内部的派系斗争也愈演愈烈。
早在辛亥革命时期,福建船政学堂、马尾海军学校毕业的军官就在海军中一家独大,此后这些闽系海军将校长期霸占要职,压制外省系军官的晋升,后来干脆连闽系出身的少壮派军官也遭到排挤,搞得内部不仅矛盾很深,还死气沉沉。
为了打破闽系对海军的垄断,蒋介石早在抗战前就精心选拔了一批校尉级的海军军官,主要是从不受重视的海军电雷学校和黄埔海军学校毕业人员,全部编入中央训练团受训,甚至送到欧美去受训。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又以汪伪海军旧址和青岛海军基地为基础,设立了统一的海军训练教育机构,为将来控制海军打下人才基础。
桂永清外行领导内行1946年10月16日,国民政府正式任命中国驻英国军事代表团团长桂永清为海军副总司令,代理总司令职;1948年又正式任命其担任海军总司令。
桂永清上任伊始,就对闽系海军将领展开了大规模的裁撤清洗,然后从陆军尤其是其嫡系教导总队中调来大批亲信军官,填补遗留的空缺。
眼看海军被陆军“接管”,长期不得意的“电雷系”“青岛系”军官纷纷投靠,令不熟悉海军业务的桂永清喜出望外,立即越级提拔,甚至将文职的中校科长空降为主力舰上校舰长,不久又提拔为舰队代理司令。
这种外行领导内行的行为很快酿成恶果:1947年3月9日深夜,海军刚从英国接回的炮舰“伏波号”,竟然在澎湖外海与招商局“海闽号”货轮相撞,最后“伏波号”百余官兵与军舰一起葬身大海。
海军内部离心离德、纷纷起义事故发生后,桂永清非但不吸取教训,反而一不做二不休,将海军中的闽籍高级将领全部清除干净,剩下的中下层军官也是一一甄别、人人过关,最后搞得全军上下人心惶惶,怨声载道。
黄埔军校1924:一所军校,一群学生和一个国家
黄埔军校1924:一所军校,一群学生和一个国家2014年6月16日是黄埔军校成立90周年的纪念日。
1922年6月16日的广州,陆军总长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被迫前往上海。
两年后,孙中山把那次兵变总结为“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
1924年,他亲自创立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国立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后者正是为给革命军提供薪火。
“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 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在那年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对来自全国的教官和学生共500余人致开学词,希望他们心怀革命精神,能为民族未来而奋斗,“我一生革命,便是担负这种责任。
诸君都到这个学校内来求学,我要求诸君,便从今天起,共同担负这种责任。
”黄埔生,自此成为了一个影响中国风云激荡几十年的群体。
他们从四面八方聚集一处,因革命理想并肩作战,因驱除外辱同仇敌忾,也因信仰不同兵戎相见。
在20世纪上半叶,他们主演的一幕幕悲喜剧,塑造了今天中国历史的沧桑面貌。
无论是彪炳史册的名将,还是饱经风霜的老兵,在他们身上,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民族所有过的苦难与彷徨,失落与梦想,绝望与希望。
“凡是想抗日就要进黄埔军校”96岁的张访朋身上,依然可以见到年轻时的军旅生涯留下的痕迹。
虽然年岁已高,但他依旧习惯保持标准的军人坐姿——脚同肩宽,手放膝上,面目端正,目视前方。
他的衬衫洗得洁白,笔直地扎进西装裤里,像是一座挺立的丰碑,记录着历史的刻度。
这位黄埔16期学生,家里的摆设时刻提示着人们那所军校曾经的追求——“天下为公”,这是孙中山的志愿;“亲爱精诚”,这是黄埔军校的校训。
1938年,抗日战争已经打响了一年。
此前一年,历经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在12月13日,南京失陷,已从广州迁到南京10年的黄埔军校,也正式迁到了成都。
张访朋还在揭西县,这一年正好20岁,血气方刚,眼见山河破碎,心绪难平。
离揭西县不远的兴宁县传来一个消息,黄埔军校正在当地招生。
抗日战争英雄张治中简介
抗日战争英雄张治中简介
张治中(1890年10月27日——1969年4月6日),男,原名本尧,字警魄,后改名治中,字文白,安徽巢县(今安徽巢湖)人,黄埔系骨干将领,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爱国主义人士。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任第五军军长,在上海抵抗侵华日军;1937年11月,任湖南省主席,因失误导致“11.13长沙大火”事件而被革职。
1945年,调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1949年,致电陶峙岳将军和新疆主席包尔汉,促成新疆和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职,对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
1969年在北京病逝。
张治中在国民党任职期间受到蒋介石的认可和重用;但是他坚持国共两党和平共处。
解放战争后,鉴于张治中对中国和平做出的贡献,被称为“和平将军”。
有张治中故居留作纪念。
著有《张治中回忆录》等。
有关抗日英雄杜聿明资料介绍
有关抗日英雄杜聿明资料介绍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字光亭,汉族,陕西米脂人。
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
1924年6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中初露头角,历任军校教导团副排长,武汉分校学兵团中尉连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队长,教导第2师营长、团长,第17军第25师旅长、副师长等职,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
1939年11月任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重创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
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委和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
[1]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中国革命发源地黄埔军校 学生牺牲率高达95%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革命发源地黄埔军校学生牺牲率高达95%导语:黄埔军校,全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
第一次国共合作黄埔军校,全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设于中国大陆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第六期有武汉分校),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成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黄埔军校于1927年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再改制为陆军军官学校,并于国民政府迁台时迁至台湾高雄凤山。
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中国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很不够,有人习惯于把黄埔军校罩上一层“蒋氏”的色彩,这是很片面和肤浅的认识。
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岂能是蒋介石的私产。
历史证明,也无可否认,黄埔军校是国民党军队的建军基点和源头;同时,黄埔军校也是中国共产党组织武装力量的发祥地。
在这里,曾崛起过国民党蒋介石派系赖以统治中国几十年的“黄埔系”,而同时也正是在这里,曾汇聚过众多出类拔萃的中国共产党人,可谓是“堂堂之阵,猎猎之旗”。
称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的发源地,一点都不为过。
黄埔军校在办学期间,有了很多知名校友,其中,在国民党队伍中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黄埔系,在抗战时期,“黄埔系”全面形成,其骨干纷纷当上了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乃至战区司令长官,从而完成了“黄埔系”在军界的接班部署。
而在红军中也是同样,很多黄埔军校的学生,慢慢成长为红军的骨干,其中不乏大家耳熟能详的林彪、陈赓等。
陈赓更是黄埔三杰。
生活常识分享。
戴安澜将军简介
戴安澜将军简介戴安澜,(1904~1942年),又名戴炳阳,原名衍功,自号海鸥。
汉族,安徽无为练溪乡旗杆戴村人。
著名民族英雄,抗日名将。
黄埔系骨干将领。
国民党陆军少将,抗战牺牲后追晋陆军中将。
1904年11月21日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
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
1924年3月,戴安澜参加国民革命军,当了二等兵,年底进入黄埔军校。
在黄埔期间,戴直接受到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熏陶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影响,以及周恩来,恽代英等共产党人的教育,先后参加了讨伐陈炯明叛乱的战斗和平定滇系军阀杨希闵,桂系军阀刘震寰叛乱的战斗。
1928年5月,随北伐军攻打济南,并参加当地驻军第一师对制造“济南惨案”的日军的反击战。
1930年,调任国民革命军教导第二师追击连连长,参加了蒋,冯,阎中原大战的陇海路之役。
在作战中右臂负伤,因功相继晋升为营长,中校副团长。
第二年又调任第四师补充团团长。
1933年1月,第四师扩编为第十七军,戴调任该军第二十五师一四五团团长。
1933年3月10日,戴安澜指挥本团,和第一四六团等部队一起,在古北口与敌人展开激战,连续击退敌人三次进攻,重创敌军,毙敌不下二千人。
在这次战斗中戴安澜英勇负伤。
战斗结束后,戴因功获五等云麾勋章。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戴安澜又率领部队奔赴华北抗日战场。
8月,被提升为第七十三旅长。
9月下旬至 10月上旬,七十三旅在保定地区和漳河以北同敌寇血战,大量杀伤了敌人。
1938年3月,戴安澜奉命率领第七十三旅,从华北战场转入第五战区,参加台儿庄会战,在向城,洪山镇一线担负阻击北面之敌的任务。
接着,戴指挥所部与进犯中条山的日军血战四昼夜,致使敌人猛扑数十次都没有得逞。
战后,戴获得了国民政府颁授的华胄荣誉奖章,被擢升为八十九师副师长,并兼任第三十一集团军总部干部训练班教育长。
是年夏天,戴安澜又率部投入保卫武汉的外围战。
战后,汤恩伯为戴补报记大功一次。
1939年1月,在湖南湘潭,戴安澜接替杜聿明升任第五军第二00师师长。
抗战中的黄埔精神
抗战中的黄埔精神-成功成仁!60年前,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在这场全民族的抗战中,中国国民党黄埔学子浴血奋战,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淞沪会战中,以黄埔学生为主的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投入大量精锐部队,损失惨重。
死守南京雨花台的黄埔将军华品章,率六千官兵与日寇血战5昼夜后全部壮志成仁;黄埔四期毕业生谢晋元率800壮士孤军奋战抵御日寇;平型关大捷中黄埔四期学生林彪率八路军115师歼灭日寇一千多人,使八路军威震天下;黄埔三期学生戴安澜在抗日战争中,率远征军赴缅甸作战,打通了中印公路;黄埔一期学生关麟征率部队在**主攻日寇,歼灭日军2万之众,是抗日史上最大胜利。
黄埔一期学生陈赓率八路军386旅奇袭长生口,救出被围的国民革命军曾万钟第三军,使骄横的日军损失惨重。
在东北领导抗日的黄埔六期同学赵一曼不幸被捕,生命最后时刻,这位巾帼勇士给儿子留下的家书中写道:“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前夕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来教育你。
历史上的黄埔系:有的人谁也打不赢 有的人谁也打不赢
历史上的黄埔系:有的人谁也打不赢有的人谁也打不赢黄埔军校是国民党与中共、苏联合作的产物,有着“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特殊背景。
它的辉煌也有着特殊的时期与地点,即时间特定为1924年6月至1927年4月;地点特定为广州长洲岛。
作为中国第一所培养新式革命军人的军校,黄埔军校走出了无数后来叱咤风云的高级将领,黄埔师生可以说构成了中国革命史的绝大部分。
性情各异的黄埔师生之间的碰撞,演绎出了无数的精彩剧目。
黄埔军校学习时的林彪林彪是个坏学生十大元帅之一,战神林彪是黄埔四期生,但是在军校他却不是个好学生。
当时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的聂荣臻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认识林彪最早是在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
他当时是第四期的学生,学习上比较平庸,政治上也不活跃。
我同他没有多少接触,印象不深。
”当时军校惯例是成绩好的都会留校任教,成绩差的进入部队,没想到学习平庸的林彪似乎天生适合战场,他带的连队肯定是全团最好的连,带的团肯定是全军最好的团,一直到成为红军干将,最终驰骋沙场成为元帅。
林彪几乎完全是不适合课堂适合战场的那种人,也就难怪后来蒋介石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一群一期生打不过一个四期生,这些教官都打不过学生了。
黄埔一期优等毕业生合影。
“吃顿好饭,穿件棉袄”1927年四一二之后,国共决裂,黄埔师生分成敌对,双方为主义生死相搏。
1934年末,一期生刘畴西率红十军团在浙赣边被一期生俞济时带兵“围剿”两个多月,最终刘畴西、方志敏被捕。
刘畴西和俞济时在校时通过老乡桂永清之间非常熟悉。
然而俞济时想都没想要给老同学开点后门。
俞济时烤着炭火,穿着将军大氅。
再看成了阶下囚的老同学衣衫褴褛,冻得发抖,满满的优越感。
连寒暄都不寒暄几句,直接让人把刘畴西押走了。
同为黄埔一期生的黄维后来听说此事,极其不满,当面损俞济时:“那么冷,你也该叫人吃顿好饭,穿件棉袄嘛!大家同学一场,你也太狠心了。
”同学情谊抵不过信仰的坚定。
蒋介石也曾多次派黄埔同学劝说刘畴西,无果。
抗日战争中牺牲国军将领
【大历史】抗日战争中牺牲国军将领8年抗日战争,不少国民党将领在正面战场壮烈殉国,其贡献不容抹杀。
9月1日,民政部公布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单,其中国军将士占1/3,但究竟有多少国军将领在抗战中牺牲,说法不一。
<各级将领伤亡惨重>根据历史学家茅海建主编的《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的记载,超过80位少将以上军衔的国军将领牺牲。
而另一位历史学家刘国铭则称有125名,阵亡高级将领多数来自杂牌军。
如,西北军司令员张自忠及四川军李家珏。
大家熟知的佟麟阁、赵登禹同是如此。
黄埔系军官因资历太浅,抗战初期担任要职者甚少,阵亡将领级低。
除高级将领外,中下级军官在抗战中伤亡惨重。
据国民党军委会军政部统计,抗战爆发时,国军中下级军官(上校至少尉)共13.4万人。
战时伤亡惨烈,中下级军官每年须补充4.5万人。
<优抚政策难以落实>1940年,国民党军委会曾制定《陆军抚恤暂行条例》,对将士按军衔给予不同金额的抚恤金,此后又相继出台了众多优待政策。
不过,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抗战8年,约有46万士兵获得抚恤,只占全部伤亡人数的9.2%。
1949年10月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民政部的前身)认为“国民党抗日阵亡官兵也不需要和不应该由我们再去抚恤”。
直到1978年文革结束,在邓小平的过问下,民政部才逐渐认可抗战国军的“革命烈士”身份,并给予优待,但也只是涉及一小部分军官士兵。
<老兵问题渐受关注>近几年,各地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国民党军队抗战将士纳入社保范围”提出议案建议。
2013年全国两会,人大代表王敏刚向民政部递交“关爱抗战老兵”议案,得到民政部的高度重视及回应。
2005年,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把抗战中阵亡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以及国民党军“八百壮士”,与共产党的抗日英雄一起并列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战的杰出代表”。
(凤凰网历史)。
抗日十大名将——戴安澜
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现洪巷乡)旗杆戴村。 1923年考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安徽公学高中部。 1924年投奔国民革命军。 1926年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历任国民党军队排长、连长、营长、团长。 1926年参加北伐。 1933年3月,率部参加长城古北口抗战,荣获五等云麾勋章。 1937年8月升任第25师73旅旅长。 1938年3月,在台儿庄战役中,戴旅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迫使台儿庄之敌后撤,得华胄勋章(一说宝鼎勋章)1枚。 1938年5月,在徐州会战中,曾率部在中艾山与日军激战4昼夜,因战功卓著,升任第89师副师长兼第31集团军总部干训班教育长。 1938年8月,率部投入武汉会战,被第31集团军记大功1次。 1939年1月5日升任第200师师长,接替杜聿明。该师是新建的第五军的主力师。 1939年5月,率部参加抗击日军进犯的随(县)枣(阳)之战。 1939年9月,参加长沙保卫战。 1939年11月,参加桂南昆仑关战役。 1940年1月,在坚守昆仑关的战斗中,戴部确保441高地,毙敌百余人,毁敌坦克2辆、炮4门,缴获枪械百余支。11日,戴安澜身负重伤。国民党政府颁授四等宝鼎勋章(一说青天白日勋章)1枚嘉奖之。 1941年12月16日,第200师开赴缅甸协同英军作战。 1942年3月,参加东瓜保卫战。在没有空军协同作战的情况下,同4倍于己、配备有步兵特种兵和空军的日军苦战12天,完全是以步兵对抗日军的立体进攻,戴师长立下遗嘱:如果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掩护了英军的安全撤退,并歼敌5000余人。4月25日,又率部克复棠吉。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甸北部茅邦村殉国。 1942年10月16日,国民党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29日,美国国会授权罗斯福总统追授戴安澜1枚懋绩勋章。 1943年4月1日,国民党政府在广西全州香山寺隆重举行有1万多人参加的国葬。国共两党领袖均亲撰挽词。毛泽东的挽诗《海鸥将军千古》是:“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殉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题写了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蒋介石的挽词是:“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 1948年5月3日,安葬于故乡安徽省芜湖市小赭山。 1956年9月21日,被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抗日名将--戴安澜
•
•
• 1942年,戴安澜率领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开赴缅甸, 紧急支援英军盟友,抗击日本,并在保卫同古、收复棠吉 等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写下这封家书时,他正和全师 将士孤军奋战、坚守同古城。在危急关头,他对全体将士 下达了这样的命令:
• “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 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 各级皆然”。
戴安澜的传奇故事
• 1942年初,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要求,中国政府组建中国远征军(援缅军)。同 年3月,戴安澜率所部万余人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扬威国 外,藉伸正义”。在东瓜战役中,他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表示了决一死战的坚 定信念:“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的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 东瓜。”在十多天激烈的东瓜保卫战中。戴安澜率部孤军奋战,击毙敌军5000余 人,掩护了英军的撤退,取得了出国参战的首次胜利。美国官方认为,东瓜保卫 战是“所有缅甸保卫战所坚持的最长的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他的指挥官赢得了 巨大的荣誉”。蒋介石对此的赞誉是:中国军队的黄浦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 精神。重庆的报纸称东瓜保卫战“无论在中国抗战史或世界大战史均有其不朽的 价值”。英国的《泰唔士报》称之:“东瓜之命运如何,姑且不论。但被围守军, 以寡敌众与其英勇作战之经过,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一新页。 4月24日,戴安澜所部在奉命收复棠吉的战斗中,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异常激 烈,随从副官受伤,一名卫士牺牲。战至午夜,棠吉被攻克。捷报传来,不仅使 中国远征军以极大的鼓舞,而且也使东线战局的转危为安有了希望。戴安澜的名 字再次出现在中国、美国和英国的各家报纸上。 由于日军迂回包抄,戴安澜所部陷入日军重围。同年5月16日在奉命撤退的途中, 突遭日军重兵伏击,戴安澜亲临前线指挥。激战两天后,全师伤亡惨重,戴安澜 胸腹两处中弹,还是突出重围。在多雨的山林中。戴安澜的伤口感染恶化,5月 26日行至孟关(即茅邦)时,以身殉国,终年38岁。
黄埔军校简介
黄埔军校简介1921年(辛酉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决议建立军官学校选址于广州黄埔。
关于校长人选,最初决定为程潜,而以蒋介石、李济深为副校长。
但是蒋介石不愿在程潜之下,跑到上海消极对抗。
并派张静江找孙中山说情,孙中山才在5月3日任命蒋介石为校长。
在此过程中,蒋介石曾辞去军校筹备委员长一职。
对其原因许多学者进行了探讨,除众所公认的财政问题外,蒋介石辞职的深层次原因是对广东政局的现状,尤其是对自己在国民党改组以后未能得到相当的地位和权力强烈不满。
“蒋对一些革命的根本问题,如联俄、联共等,思想上有保留,又不宜公开说出,便在行动上采取消极态度。
”蒋介石辞职“有不满意职位低微的原因,也有玩弄‘以退为进’的政治权术的意味。
军校成立后,以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
随后,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后为周恩来)、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
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1924年5月,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
5月5日开始入学。
6月16日,举行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孙中山还宣布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此训词其后成为国民党党歌及官校校歌,并由陈祖康谱曲,该校歌从黄埔五期开始传唱至今。
1925年1月25日,黄埔军校成立“青年军人社”廖仲恺任社长,2月1日该社刊物《青年军人》第一期出版。
黄埔军校最初有许多从苏联来的教员,但在北伐战争期间蒋中正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破裂,所以这些苏联教员离开了。
十大元帅中,哪几位出身于黄埔军校?
⼗⼤元帅中,哪⼏位出⾝于黄埔军校?在中国近代史上,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和黄埔军校是最负盛名的两所军校。
其中,作为后起之秀的黄埔军校,更是在名⽓上超越了前辈,为国共两党培养了⼤批的军事⼈才。
国民党⾃然不必说了,黄埔系将领在⾼级将领中占了⼤部分;即便在以“泥腿⼦”将领著称的共产党中,也有很多⾼级将领毕业于黄埔军校。
开国⼗⼤元帅中,有两位是黄埔军校毕业⽣。
第⼀位,⾃然是黄埔⼀期的⼤师兄,徐向前元帅。
徐帅为⼈⽐较朴实,外表看起来不显⼭不露⽔,其实⾮常能打。
红军时期,他的⼈⽣顶峰是担任红四⽅⾯军的总指挥,打了很多胜仗,把整个红四⽅⾯军带得兵强马壮。
后来的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各种原因,徐帅没有得到太多的表现机会,所以略显暗淡。
徐向前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曾得到校长蒋介⽯的接见。
但由于徐向前外表朴实,不善⾔辞,被以貌取⼈的蒋介⽯当成了没出息的⼈。
后来,蒋介⽯看到⾃⼰的得意门⽣们屡屡败在徐向前⼿下,这才追悔莫及,为⾃⼰当初的有眼⽆珠懊恼不已。
徐帅为⼈清醒、低调。
当初,在长征途中,张国焘分裂红军,命红四⽅⾯军追击中央红军。
眼看着就要发⽣冲突,徐向前说了⼀句掷地有声的话:“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这才避免了兄弟间⾃相残杀的悲剧发⽣。
在这⼀点上,徐帅居功甚伟。
除了徐帅这个⼤师兄,⼗⼤元帅中还有⼀位黄埔四期的⼩师弟,他就是林彪元帅。
林彪是湖北黄冈⼈,原名林育容,林彪这个名字,正是他报考黄埔军校时所改的。
林彪的战绩,在⼗⼤元帅中应该是排在第⼀位。
除了抗战时期指挥的“平型关⼤捷”外,林彪的主要战功建⽴在解放战争时期。
在东北战场上,林彪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步步为营,硬是打败了杜⾀明等诸位黄埔⼤师兄,将整个东北收⼊囊中,改变了整个解放战争的⾛势。
之后,他⼜率领百万⼤军出关南下,⼀路打到了海南岛。
可以说,林彪元帅率领着四野将⼠,⼏乎解放了⼤半个中国。
蒋介⽯在东北战场上被林彪打疼了的时候,曾经在⾼级将领会议上⽆可奈何地感叹道:黄埔四期的捣蛋⿁最多。
黄埔军校学生中他占五个第一,被称“天子门生第一人”
黄埔军校学生中他占五个第一,被称“天子门生第一人”胡宗南,1898年出生,浙江人,蒋介石的老乡,黄埔军校一期生,被称为“天子门生第一人”,是最受蒋介石信任和重用的学生,没有之一。
胡宗南参与了国民党从黄埔建军到败退台湾的所有战争,尤其是在1947年攻占延安后,其威望和名声达到了人生顶峰。
胡宗南被称为“天子门生第一人”,并不是全靠蒋介石的提拔,他自己本身也是很有本事的,在所有从军的黄埔学生中,他有五个第一,被国民党内的所有黄埔同仁所仰视。
黄埔学生中第一个将军黄埔学生毕业后进入军中,一般被授予少尉军衔,优秀者可被授予中尉军衔。
胡宗南在1924年11月于黄埔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在军校教导第1团第3营第8连任少尉见习,1925年2月调任机枪连中尉排长;3月参加第一次东征陈炯明的棉湖战役,因功升机枪连上尉连长;1926年初升任第1军(何应钦)教导师第2团第2营营长;7月升任教导师第2团上校团长,同月参加北伐战争。
10月,胡宗南在南昌城郊使用火攻计,以1个团的兵力打败孙传芳1个精锐师,俘虏军长李彦春等;1927年3月20日率军攻克上海,5月升任第1军第1师少将副师长兼第2团团长,成为国民党黄埔系学生的第一个将军。
从少尉到少将,胡宗南花了仅仅两年半的时间,一是得益于当时的战事频繁,二是他本人作战能力确实很强,一步一个脚印,权势凭自己的本事升上来的。
黄埔学生中第一个军长1927年5月,胡宗南成为少将副师长后,10月26日,升任第1军(刘峙)第22师师长,11月击毁直鲁联军张宗昌麾下的白俄铁甲兵团。
1928年4月,胡宗南参加二次北伐,22师被缩编为第1师第2旅,任旅长,11月所部在蒋介石校阅中因训练成绩突出,被评为“模范旅”,其第3团受阅成绩列全国陆军第一。
之后又陆续参加了蒋桂战争、中原大战等,升任第1师中将师长。
1932年3月,胡宗南、贺衷寒、戴笠等组织“力行社”和“复兴社”,胡宗南居蒋介石“十三太保”之首,以“黄埔系太子”自居。
抗战中的黄埔系
策有问题 。 此时的杜鲁门可 谓是 “ 两线 ”作战 : 一方面 ,共和党无 时无刻不在设法从他 的手 中夺 回白宫,中国问题就顺理成章
8 月 ,参 议员布鲁斯特获 悉,前 白宫助理 克拉 克 ・ 克利福德 和前海军部长约瑟夫 ・ 沙利文 曾以法律顾 问的名义 ,分别从 台湾的 国民政府得 到 7 . 5万美元和 5万美元的酬劳 。因此 , 布鲁斯特认为美国政府不会催促 国会对“ 中国院外活动集团”
人物与历史
日后在 国民党军中任兵 团司令 的长沙分校 学生廖耀湘,只是 个 中校参谋 主任 ; 后在解放军 中官拜上将 的黄埔 一期学生周
抗战中的 黄埔系
Hale Waihona Puke 士第 ,只是个 师参谋。 张治 中的话在年轻人头脑中嗡 响,不亚于 目军炮 火的一
次次 叩击。 他说 : “ 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 , 一是到后方扩 军,
从而帮助蒋介石逃脱了濒于覆灭的命运。
( 环 球 )
兰台内外 2 0 1 5 . 1
有被 国会采纳。 杜 鲁门总统 也对宋美龄等人的活动极为反感 。根据 国内
舆论的要求 ,杜鲁门 曾下令对宋 氏家族在美财产进行调查 。 为 了阻止国会凋查,蒋介石 夫妇又使用起金钱手段 。1 9 5 1 年
的一个 主要论点披挂上阵 。他坚持说,美国的远 东政 策是 由
共产党人制定的 。由于调查后证据不足 ,多数人并不相信 。
响美国政 策, 揭露杜威州长和秘书被 国民党政府收买的 内 幕。
此时 ,宋美龄的外甥 孔令桀不无炫耀地对 台湾驻美的顾
大使说 ,他有效地对付 了参议 员麦 克马洪和泰 r 斯把他牵连 到 “ 中国院外活动集 团”的调 查中去的企图。其实,手段 不 过是他先设法探听到两个议员的一些隐私, 然后 以此警告他们。 如 果说宋美龄 1 9 4 8年赴美 乞援 ,在与美 国官方交涉 中 没有收获,那么客观地说, 她在私下的 “ 交 易”中收获不小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中的黄埔系左权和戴安澜这两位黄埔高材生饮恨疆场,也是抗战中牺牲的数以十万计的黄埔师生缩影。
据日本投降后的统计资料显示,黄埔毕业生在战后幸存者仅一万一千多人,相比之抗战期间入校受训的20万学生,“黄埔系”在抗战中的牺牲率高达95%。
记者_黄修毅站在“陆军军官学校”的仿古牌坊下,仰头瞻望那句耳熟能详的题词“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九十高龄的张学韬两手不自觉贴住裤缝。
1941年,20岁那年,他刚从黄埔军校西安七分校毕业。
如今70多年过去,这位老黄埔第一次重新迈入母校的门槛。
“黄埔”联结着中国近代战史上绝大部分军功显赫的名字,除国民党军中的三千多员将领外,也为共产党培养了53位将军。
这所在因陋就简的条件下草成的军事学府,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等并称“世界四大军校”。
抗战八年,有200多名黄埔教官学生担任师长以上职务,指挥全国三分之二的抗日之师;抗战胜利前毕业的前十九期黄埔学生约20万人,更充实着各级部队的基层干部岗位,“黄埔系”挺起了中国军队抗战的脊梁。
“黄埔部队多已打完,其余当然望风而溃”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初开之时,一班年轻军官冒着炮火聚集上海江湾某隐蔽所,站在台前训示的,正是被委任为淞沪警备司令的前黄埔总教官张治中。
当日听众中,职衔最高的桂永清,也不过是上校副师长。
日后在国民党军中任兵团司令的长沙分校学生廖耀湘,还只是个中校参谋主任;后在解放军中官拜上将的黄埔一期学生周士第,此时远远落在了同期生胡宗南、宋希濂等人后头,别人都当上了军长、师长,他还只是个师参谋。
张治中的话在年轻人头脑中嗡响,不亚于日军炮火的一次次叩击。
他说:“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到后方扩军,大家升官,我升集团军总司令,你们营长升团长,团长升师长,师长升军长;另一条是到前方作战牺牲。
两条路走哪一条,请各位自决!”淞沪血战三月,为达成“赶敌下海”的战略目标,投入战场的黄埔军为作战最得力之部队。
1934年以来,国民政府即着手以“中央军校教导队”扩充而成三个全德式装备“示范师”为样板,整训陆军60个师之计划,于此时已完成大半。
美国记者斯诺曾记述道,“1937年的中国陆军是该国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一支。
”在杨行、罗店等抗战初期争夺最激烈的战场,统军者正是黄埔系大佬级人物胡宗南。
与蒋同为浙江老乡,报考黄埔时因身高不足被破格录取的胡宗南,此后在军中的节节蹿升却是高度惊人。
抗战爆发时,他已是纯黄埔血统的蒋介石嫡系部队国民革命第一军军长;待到武汉会战失利,蒋非但并未追究其罪责,反嘉许其为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胡宗南遂以43岁之龄,成为黄埔毕业生中担任上将第一人。
胡宗南“老大哥”身份的奠定,还要上溯到1927年8月蒋介石第一次下野,他当时正以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副师长身份,率部驻防杭州。
彼时桂系欲趁机施压,遣散驻扎江浙的国民革命军七个主力团,甚至设计迫使黄埔军北上独拒孙传芳,而由桂系军队接防江南,以断其后路。
世故老到的胡宗南,凭借在“黄埔同学会”中施展手腕,联合七个团的将领拒不从命,从而保存了“黄埔系”实力,博取了蒋的信任。
此后其所在的第一军不断扩编,在抗战初期成为蒋最为依恃的部队。
1937年9月,胡宗南受命驰援淞沪战场,在杨行初接敌,即展开血战。
淞沪警备司令部作战科长到第一军训视,留下了如此记录:“该军已补充兵员四次,接防换防五次,总算能顶住。
第一师旅长先后伤了三个,团长先后死伤五个,全师连长除通信连长外,余均伤亡换人。
”胡宗南率部白天隐蔽在竹林村庄,任敌机投弹扫射,不轻易出击,如此“守多攻少,反可持久”,硬是死守阵地逾一周。
直到战区副司令顾祝同接通第一军军部电话,告胡宗南当晚派部接防时,他才吭气:“再不换防,明天我也要拔枪上火线顶替了。
”淞沪抗战功亏一篑,全国各地的部队蜂拥在撤出上海的道路上,相互挤踏,狼狈不堪。
胡宗南实在看不过去,于11月20日致函密友戴笠(黄埔六期),“弟刻又在无锡进入阵地,此前前方撤退各军,秩序纪律毫无……黄埔部队多已打完,无人支撑,其余当然望风而溃。
第二期革命已失败,吾人必须努力,培养第三期革命干部,来完成未来之使命也。
”“无坚守阵地之羁绊,反觉海阔天空”(1932年1月,第五军军长张治中(黄埔军校入伍生总队长)率领中央陆军军官教导总队赴沪参战,抗击日军。
翻拍_孙海)武汉失陷后,蒋介石在南岳主持召开了有第三、九战区各部队指挥人员参加的“第一次南岳会议”,这抗战以来首度召开的军事检讨会,阵容相当整齐,每位与会代表均按号次入座,并佩挂识别证。
会上,蒋介石首次提出了把中日战争划分为第一、第二两个时期的理论,宣布中国抗战转入战略防御阶段,“以时间换取空间”以期最后的胜利。
这一战略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曾担任黄埔军校军事顾问团长德国将军塞克特的影响,其在1938年五月德、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之前,就得出了“只有时间才能救中国”的结论。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兹后制定的《第二期作战指导方针》,把“策应敌后之游击队,加强敌方控制区之扰袭”列入了指导方针,明确了将“三分之一的部队留在敌后作游击战”的布置。
故而在华北、东南沿海沦陷地区,不仅活跃着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更盘踞着大量游击化的国民党正规军。
黄埔一期生李默庵后来被誉为“国军中的游击战干才”,在晋南多次发动对日军马车站、运输队的扰袭,予敌以重创,由14军军长升任33军团军团长。
1937年9至11月间发动的忻口会战,以黄埔四期生林彪指挥的“平型关大捷”最为耳熟能详。
彼时参战的部队主力实系李默庵的14军,在其所镇守的左翼战场上,中国军队以散兵战壕阻击对日军之坦克。
晚年的李默庵曾回忆:“对中国守军威胁最大的是坦克车,第10师28旅57团的一个连,遭敌坦克攻击,横碾该连的临时战壕。
官兵被碾埋一半,无一退避。
”在这场歼敌两万余的大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两倍于敌伤亡的代价。
给这批黄埔系军官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日军训练精良,射击准确,其战术法则,全照步兵操典,按部就班”。
硬碰硬之下难为对手,李默庵所部此后留在中条山区,开始了对敌游击战。
李默庵与中共军队合作无隙,收获了“土岭大捷”等一系列游击战成功战例。
李默庵的部将、黄埔三期的石觉曾在作战总结中写道,“我各级官兵,对于敌后之游记战术,较抗战初期—晋西蒲县游击时,大有进步。
无坚守阵地之羁绊,反觉海阔天空”。
1938年春节,李默庵专程跑到洪洞县牧马村八路军总部拜年,与他的老乡、黄埔一期同学,时任八路军副参谋长的左权交流游击战经验。
而那位在忻口会战中立下奇功的黄埔四期师弟林彪,因赴苏联疗伤,从此在抗日战场上缺席。
“中国军队有能力独自发动攻势”(1937年8月,淞沪会战,中国军队在平原与日军作战。
) 随着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形成,和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形势扭转,中国军队开始了大规模主动出击,精锐部队则被推向了国门以外的滇缅战场,这支部队吸收了大量知识青年入伍,当时的国人“为百年来首次出境作战”而鼓舞。
第一次远征缅甸的统帅杜聿明,是黄埔一期出身,但比起胡宗南等同期老大哥,他因与长年的顶头上司关麟征(黄埔一期)相处不睦,而在黄埔系中一度处于边缘状态。
但是,他当年赌气之下随徐庭瑶去创建的“快速机械部队”,到了上世纪40年代却已然上升为国军中的精锐。
事实上,早在台儿庄战役时,杜聿明就曾率所部驰援过外围战斗,但因苏联支援的战车(5吨级炮战车87辆)与从意大利购买的战车(3吨级枪战车200辆)尚未运到,可供他实际调配的仅一个战防炮团,中国战场上的“装甲大战”终未发生,但日军在台儿庄抛下的几具战车残骸,亦打破了此前的作战常态,“日军未有遗装备予敌的陈迹,因弹尽油绝,而弃车战场,足见其溃退之狼狈。
”入缅之时,杜聿明一手建立的二百师已扩充至第五军,配备了炮战车59辆,枪战车55辆,各型汽车一千辆;而他手下的得力战将也都是一律黄埔系出身,荣誉第一师的郑洞国(黄埔一期)、第22师的廖耀湘(黄埔六期),和接过他两百师衣钵的戴安澜(黄埔三期)。
担任史迪威联络参谋的王楚英,初见杜聿明,即留下了这般印象,“看起来好像不像一个将军,没什么大的威严,像个教书先生一样,讲话慢条斯理,分析问题很中肯。
”杜聿明和未来的上司的初次见面,即给史迪威留下了良好观感。
他一走进作战室,发现墙上挂有二十万分之一和百万分之一的缅甸全图,系英军于1941年航测而制,十分详细新颖,顿时眼睛为之一亮。
还未落座,他就转身对史迪威发难:“地图对战地指挥官何等重要!我们军中却还在用三十年代中期英军测制的老图,这种过了时的军用地形图早就应当销毁了,岂能发给作战部队使用?”不想,史迪威非但不尴尬,立时迎面握住他的手,主动历数起此前杜聿明在古北口与昆仑关作战中树立的声威。
杜聿明的实干作风,让史迪威一反常态地放下了轻视国军将领而不假辞色的常态。
此后的作战中,杜聿明敢于放言“能以一师兵力抵挡日军一师团(相当于两师兵力)”,颇得性喜“攻势作战”的盟军指挥部赞赏。
直至制定曼德勒会战计划时,盟军参战各方的战略目标分歧,导致杜当场与指挥过诺曼底撤退的英军名将亚历山大翻脸,“贵军既然决心放弃现阵地,继续撤退,那就请你们自便吧!中国军队有能力独自发动攻势。
”结果到了战场上,英国人临阵却退,终致使杜聿明手下戴安澜之二百师虽在同古作战英勇,但几遭覆灭之灾;廖耀湘之新22师在曼德拉以东孤军难支。
1942年5月26日,戴安澜殒命缅北之日,与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血洒太行,只隔了一天。
而与左权同为黄埔一期的共产党将领徐向前与陈庚,在1949年建制之后,分别被授予元帅和大将之衔。
两位黄埔高材生饮恨疆场,也是抗战中牺牲的数以十万计的黄埔师生缩影。
据日本投降后的统计资料显示,黄埔毕业生在战后幸存者仅一万一千多人,相比之抗战期间入校受训的二十万学生,“黄埔系”在抗战中的牺牲率高达95%。
到了1945年末,杜聿明部被从滇缅调往东北战场,可谓二战末期最远程的跨纬度军事转运。
此时他要面对的对手,不是别人,正是那位在抗战中闪亮登场,此后却几乎被外界遗忘的师弟—林彪。
(参考资料:贾忠伟/著《黄埔军校史》,马振犊/著《惨胜——抗日正面战场大写意》,肜新春/编《国民党参战将士口述全纪录》,李立/编《滇印缅参战将士口述全纪录》、薛岳等《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全八卷),杜聿明、胡宗南、郑洞国、李默庵等人回忆录)本文选自第811期《南都周刊》封面报道,逢星期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