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观察蚯蚓
探究实验:观察蚯蚓的运动
![探究实验:观察蚯蚓的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8160b06d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c7.png)
探究实验:观察蚯蚓的运动
【分析】蚯蚓是环节动物,没有腿和脚,是通过身体的伸缩和刚毛的配合运动的,刚毛的形态和它的支撑作用是本项观察的重点。
通过本项观察,可以使学生了解蚯蚓的运动方式,并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能力。
【器材】蚯蚓、解剖盘、表面粗燥的硬纸板、玻璃、放大镜、针、镜子。
【步骤】
1把蚯蚓洗净,放在解剖盘上。
(蚯蚓一定要选择大的)
2 .用湿手指在蚯蚓身上轻轻来回抚摸,会感到有粗燥不平的东西,这就是刚毛。
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除了前后两个环节和环带外,每个环节上都有一圈刚毛。
3 .把蚯蚓放在表面粗燥的硬纸板上,观察它的运动。
如果蚯蚓不动,可以用针刺激它一下,蚯蚓运动时,可以观察到它的身体依次收缩和伸长的样子:当它把前部的刚毛支撑在纸上时,后部的身体收缩;当它把后部的刚毛支撑在纸上时,前部的身体伸长。
依靠这一伸一缩,蚯蚓的身体就能前进。
把耳朵凑近,可以听到它运动时刚毛和纸接触发出沙沙声。
4 .把蚯蚓移到玻璃上,刚毛在光滑的玻璃上支撑不住,运动很不方便。
把蚯蚓放回硬纸板上,它又能爬行。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075fe2a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93.png)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观察蚯蚓实验报告一、引言蚯蚓是一种常见的无脊椎动物,生活在土壤中。
它们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的结构和质地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次实验旨在观察蚯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行为和反应,以了解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活习性。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材料:- 蚯蚓:从附近的草地中采集,尽量选择身体完整、活跃的蚯蚓。
- 土壤:采集自不同地点的土壤样本,确保样本之间的差异性。
- 容器:透明的玻璃容器,便于观察蚯蚓的行为。
- 水:用于湿润土壤。
2. 方法:- 准备工作:将土壤样本分别放入不同的容器中,每个容器放入适量的蚯蚓。
- 观察行为:观察蚯蚓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的行为,如钻洞、觅食等。
- 测量活动范围:用尺子测量蚯蚓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的活动范围。
- 观察反应:在一定的刺激下,观察蚯蚓的反应,如光线、声音等。
- 记录数据:记录蚯蚓的行为和反应,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1. 蚯蚓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的行为观察:- 干燥土壤:在干燥的土壤中,观察到蚯蚓的活动减少,行动迟缓,甚至有些蚯蚓会钻入土壤深处休眠,以适应干旱的环境。
- 湿润土壤:在湿润的土壤中,蚯蚓的活动范围更广,行动更加迅速,钻洞的速度也更快。
这是因为湿润的土壤更容易穿透,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 酸性土壤:蚯蚓对酸性土壤的适应能力较弱,观察到蚯蚓在酸性土壤中的行动迟缓,甚至出现了死亡的情况。
这说明蚯蚓对土壤pH值的变化敏感。
2. 蚯蚓对刺激的反应观察:- 光线刺激:观察到蚯蚓在光线刺激下会迅速躲入土壤中,这是因为蚯蚓对光线敏感,光线会对它们造成伤害。
- 声音刺激:在声音刺激下,蚯蚓会停止活动,伸出触须,以感知周围的环境。
这表明蚯蚓对声音有一定的感知能力。
3. 实验结果分析:- 蚯蚓对土壤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强,能够根据土壤的湿度和酸碱度进行行动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 蚯蚓对光线敏感,这是因为它们生活在土壤中,光线对它们的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有一定的影响。
蚯蚓观察报告
![蚯蚓观察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8860268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bb.png)
蚯蚓观察报告
今天我们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观察蚯蚓,了解蚯蚓的生
活和习性。
我们将用手动挖掘的方法,寻找蚯蚓的生存环境,并
亲自观察它们的生活方式。
蚯蚓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蠕虫,一般生活在泥土中,喜欢潮湿的
环境。
在挖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泥土中有蚯蚓的身影。
蚯蚓有着柔软的身体,可以弯曲着身体在泥土中前进。
当我们将
它们取出来放在手心中观察时,可以发现它们身上有着很多细细
的环状肌肉,十分柔软。
我们还观察到了在制造蚯蚓陶土巢穴的过程中,它们具有非常
强的“吐土”的能力。
蚯蚓不断振动身躯,将泥土推出身体,形成
一个巢穴,保护自己的身体。
此外,蚯蚓还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它们可以促进土壤中的有
机物分解,增加土壤的肥力,提高植物生长效率。
因此,保护蚯
蚓的生存环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非常重要。
在实验中,我们还使用了放大镜等工具,观察了蚯蚓的特征。
我们发现蚯蚓身体上有着许多细细的肉垂,这些肉垂可以帮助它们在泥土中前进的同时,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
通过观察,我们还了解到蚯蚓具有昼夜出现的习惯。
它们通常在夜间活动,而在白天则蜷缩在巢穴中休息。
这种习惯有利于它们的生存和繁殖。
我们可以根据这种习惯,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观察,以获取更丰富的信息。
总的来说,观察蚯蚓的实验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它们的生态和生活习性。
除了好奇和探索的快感外,它还让我们对生态环境和生态保护产生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观察实验:饲养和观察蚯蚓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观察实验:饲养和观察蚯蚓](https://img.taocdn.com/s3/m/defc5569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a7.png)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观察实验:饲养和观察蚯蚓实验目标:1.营造适合蚯蚓生长的环境,饲养蚯蚓。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3.观察蚯蚓的移动。
观察实验:实验材料和工具:活蚯蚓、玻璃板、糙纸、棉球、放大镜、制作饲养蚯蚓装置的材料用具。
实验探究过程: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1)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体形,观察它的身体是否分节。
数数从蚯蚓的头部到环带共有多少节?(2)用手触摸蚯蚓体壁,感觉体表是否有粘液?(3)用手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你有什么感觉?并用放大镜观察,你所看到地腹面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
(4)如何区分身体的前端和后端?2.对比观察蚯蚓的运动将蚯蚓放在粗糙纸上,观察它的运动,及其身体粗细、长短的变化,并注意与它在粗糙纸上的运动做比较。
查询流程设计:1.体形的观察:蚯蚓的身体呈红色、由许多环状的体节组成。
2.体表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蚯蚓腹部每个体节的中心。
用手触摸蚯蚓的体表。
蚯蚓的体表(干燥和潮湿)和感觉(光滑和粗糙)是由于(刚毛和纤毛)的存在。
3.环带的观察:环带位于身体的(前、后)部,颜色较(深、浅),质地(光滑、粗糙)。
从蚯蚓的前端到环带有环节体节。
4.将活蚯蚓放在一张粗糙的纸上,观察其运动。
当蚯蚓向前移动时,它的身体(前面和后面)是固定的,它的身体(前面和后面)变得(厚和薄),向前延伸,然后它的身体(前面和后面)是固定的,它的身体(前面和后面)变得(厚和薄),它的后面向前移动。
蚯蚓移动的速度是(快,慢),(有或没有)声音。
5.把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其运动情况。
蚯蚓(能、不能)向前运动,速度(较快、较慢)。
相关的初中生物知识点: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惯动物的数量及类群:生物圈中有很多种动物,大约150万种。
动物的生活方式:动物有各种各样的运动方式,主要包括飞行、游泳、爬行、行走等。
(1)陆生动物适应陆地生活,运动方式主要是行走、奔跑、跳跃和爬行、如蜥蜴的爬行、熊的行走;地面上有许多种动物,包括用牛奶喂养后代的哺乳动物、体表有角质鳞片并用四肢在地面爬行的爬行动物,以及生活在陆地上的各种动物油具有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e94ac24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72.png)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
实验材料:
蚯蚓、土壤、透明容器
实验步骤:
1. 准备透明容器,并在容器底部放入一层土壤。
2. 将蚯蚓放入容器中,并适当加入适量的水。
3. 观察蚯蚓的行为,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
1. 蚯蚓在土壤中呈现蜷曲的姿势,休息状态较长。
2. 蚯蚓感知到外界有震动或刺激后,迅速缩回土壤中。
3. 蚯蚓的运动方式主要是通过颤动身体传布到尾部,从而收缩身体前进。
4. 蚯蚓在土壤中做“蠕动”运动,帮助它们通过土壤。
实验结论:
蚯蚓是土壤中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它们通过“蠕动”运动在土壤中穿梭,促进土壤的通风、排水和肥力的提高。
蚯蚓的蜷曲行为有助于减少水分的蒸发和保护自身的安全。
通过观察蚯蚓的习性和行为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蚯蚓在土壤中的生活方式和对土壤生态系统的贡献。
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实验,我对蚯蚓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蚯蚓是土壤中的重要生物,它们通过“蠕动”运动和蜷曲的姿势来适应土壤环境,为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这次实验不仅加深了我对蚯蚓的认识,也让我对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观察蚯蚓再生实验报告(3篇)
![观察蚯蚓再生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960a54a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f7.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蚯蚓,作为土壤中重要的分解者,对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蚯蚓的再生能力是它们适应环境、繁衍生息的重要机制之一。
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蚯蚓的再生现象,探讨蚯蚓再生能力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二、实验目的1. 观察蚯蚓的再生现象,了解蚯蚓再生能力的范围和特点。
2. 分析不同剪切部位、不同体节数对蚯蚓再生能力的影响。
3. 探讨影响蚯蚓再生能力的因素。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蚯蚓(品种:大平2号)、剪刀、培养皿、土壤、湿度计、温度计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电子天平、量筒、秒表等。
四、实验方法1. 蚯蚓剪切:将新鲜蚯蚓用剪刀按照有头无尾、无头无尾、无头有尾三种不同的体节段进行剪切。
2. 培养条件:将剪切后的蚯蚓分别放入培养皿中,放入适量土壤,保持土壤湿度在60%左右,温度控制在23~24℃。
3. 观察记录:每天观察蚯蚓的再生情况,记录再生时间、再生长度、存活率等数据。
4.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不同剪切部位、不同体节数对蚯蚓再生能力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再生现象:观察发现,蚯蚓具有再生能力,剪切部位不同,再生能力存在差异。
头部再生能力最差,中间体段次之,尾部再生能力最强。
2. 不同剪切部位对蚯蚓再生能力的影响: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蚯蚓头部再生能力最差,中间体段次之,尾部再生能力最强。
这可能是因为蚯蚓的再生能力与其组织结构、细胞分裂和生长速度等因素有关。
3. 不同体节数对蚯蚓再生能力的影响:观察发现,随着剪切后蚯蚓体节数的增加,蚯蚓的再生能力逐渐增强。
这可能是因为蚯蚓的再生能力与其体内营养物质、能量代谢等因素有关。
4. 影响蚯蚓再生能力的因素:影响蚯蚓再生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剪切部位:蚯蚓不同部位的再生能力存在差异,这与蚯蚓的组织结构、细胞分裂和生长速度等因素有关。
(2)体节数:随着体节数的增加,蚯蚓的再生能力逐渐增强,这与蚯蚓的体内营养物质、能量代谢等因素有关。
关于蚯蚓解剖实验报告(3篇)
![关于蚯蚓解剖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6117b7f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87.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蚯蚓的形态和内部结构,了解环节动物的基本特征。
2. 掌握解剖动物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 分析蚯蚓的运动方式及其生理机制。
二、实验材料与用具1. 实验材料:新鲜活体蚯蚓、解剖刀、镊子、解剖盘、显微镜、酒精、生理盐水、解剖显微镜等。
2. 实验用具:解剖剪、解剖针、解剖剪、解剖镊、解剖显微镜、解剖显微镜等。
三、实验步骤1. 蚯蚓外观观察(1)将活体蚯蚓放在解剖盘上,观察其整体形态,注意其身体颜色、环纹、环带等特征。
(2)用解剖显微镜观察蚯蚓的表皮细胞,了解其细胞结构和排列方式。
2. 蚯蚓解剖(1)将蚯蚓固定在解剖盘上,用解剖剪从蚯蚓的后端剪开,暴露出其内部结构。
(2)用解剖镊取出蚯蚓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3)观察蚯蚓的消化系统,了解其消化过程和消化器官的功能。
(4)用解剖剪剪开蚯蚓的体壁,暴露出其内部器官,包括心脏、血管、神经系统、生殖器官等。
(5)观察蚯蚓的内部器官,了解其生理功能。
3. 蚯蚓运动方式观察(1)将蚯蚓放在解剖盘上,观察其运动方式,记录其运动轨迹和速度。
(2)分析蚯蚓的运动方式,了解其运动生理机制。
4. 蚯蚓再生实验(1)将蚯蚓按不同部位切断,得到有头无尾、无头无尾、无头有尾三种不同的体节段。
(2)在室温有土条件下培养,观察其再生现象。
(3)分析蚯蚓的再生能力,了解其再生机制。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外观观察蚯蚓为圆柱形,体色呈深棕色,体表有明显的环纹,环带位于前端。
2. 蚯蚓解剖蚯蚓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内部器官包括心脏、血管、神经系统、生殖器官等。
3. 蚯蚓运动方式观察蚯蚓的运动方式为蠕动,通过身体各环节的收缩和舒张,以及刚毛与土壤之间的摩擦力实现。
4. 蚯蚓再生实验蚯蚓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切断后的体节段在适宜条件下可以再生。
五、实验结论1. 蚯蚓为环节动物,具有圆柱形身体、明显的环纹和环带,体表有刚毛。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单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单](https://img.taocdn.com/s3/m/d21e6c5b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ec.png)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单
实验目的:
观察蚯蚓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命活动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实验材料和方法:
材料:蚯蚓、土壤、沙土、水、试管、显微镜等。
方法:1、将蚯蚓分别放置于装满土壤、沙土和混合土的透明试管内,每组各3只蚯蚓。
2、观察蚯蚓的行为、活动和呼吸等生命活动。
3、根据观察结果,分析蚯蚓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实验结果:
1、在土壤中的蚯蚓,最活跃和健康,能够挖掘地道,适应性最强。
2、在沙土中的蚯蚓,行动迟缓,生活活力下降,但仍能维持生命活动,适应性较弱。
3、在混合土中的蚯蚓,生命活动正常,但观察时发现呼吸困难,适应能力介于前两者之间。
结论:
蚯蚓的适应能力与生活环境的习性相关,土壤结构对蚯蚓的生命活动影响较大,适应能力与土壤结构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实验分析: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了解蚯蚓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关注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
此外,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需加强实验前的知识储备和实验操作细节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无。
8年级观察蚯蚓简短实验报告
![8年级观察蚯蚓简短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77da2b82b160b4e777fcf12.png)
8年级观察蚯蚓简短实验报告1.观察蚯蚓,完成观察小报告,300字左右,6号之前要六怕:怕光:蚯蚓为负趋光性,尤其是逃避强烈的阳光、蓝光和紫外线的照射,但不怕红光,趋向弱光。
•如阴湿的早晨有蚯蚓出穴活动就是这个道理。
阳光对蚯蚓的毒害作用,主要是阳光中含有紫外线。
具阳光照射试验,红色爱胜蚓阳光照射15分钟66%死亡,20分钟则•100%死亡。
怕震动:蚯蚓喜欢安静环境不仅要求噪音低,•而且不能震动。
靠近桥梁、公路、飞机场附近不宜建蚯蚓养殖场。
受震动后,蚯蚓表现不安,逃逸。
怕水浸泡:蚯蚓尽管喜欢潮湿环境,•甚至不少陆生蚯蚓能在完全被水浸没的环境中较长久地生存。
但它们从不选择和栖息于被水淹没的土壤中。
养殖床若被水淹没后,多数蚯蚓马上逃走,逃不走的,表现身体水肿状,生活力下降。
怕闷气:蚯蚓生活时需良好的通气,以便补充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对氨、烟气等特别敏感。
当氨超过百万分之十七时,就会引起蚯蚓粘液分泌增多,集群死亡。
烟气中主要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甲烷等有害气体。
人工养殖蚯蚓时,为了保温,舍内生炉,其管道一定不能漏烟气。
怕农药:据调查,使用农药尤其是剧毒农药的农田或果园蚯蚓数量少。
一般有机磷农药中的谷硫磷、二嗪农、杀螟松、马拉松、敌百虫等,在正常用量条件下,对蚯蚓没明显的毒害作用,•但有一些如氯丹、七氯、敌敌畏、甲基溴、氯化苦、西玛津、西维因、呋喃丹、涕灭威、硫酸铜、三九一一等对蚯蚓毒性很大。
大田养殖蚯蚓最好不用这些农药。
有些化肥如硫酸铵、碳酸氢铵、硝酸钾、氨水等在一定浓度下,对蚯蚓也有很大的杀伤。
如氨水按农业常用方法兑水25•倍施用,蚯蚓一旦接触这种4%氨水溶液水则几十秒,多则几分钟即死亡。
所以,养殖蚯蚓的农田,应尽量多施有机肥或尿素。
尿素浓度在1%以下,不仅不毒害蚯蚓,而且可以作为促进蚯蚓生长发育的氮源。
怕酸碱:蚯蚓对酸性物质很敏感。
当然,•不同种类对环境酸碱度忍耐限度不同。
八毛枝蚓、爱胜双胸蚓为耐酸种。
实验(一):观察蚯蚓
![实验(一):观察蚯蚓](https://img.taocdn.com/s3/m/ecfc81b2d1f34693daef3e2f.png)
实验(一):观察蚯蚓
时间班级组别
组长组员指导教师
一、实验目的: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及运动
二、实验材料:
活蚯蚓放大镜
三、实验步骤:
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①如何分辨蚯蚓的前、后端?
②如何分辨蚯蚓的背面和腹面?
③观察蚯蚓的身体是否分节?
2、观察蚯蚓的运动:
①用手触摸蚯蚓的体表,有什么感觉?
②用手触摸蚯蚓的腹面,有什么感觉?
③观察蚯蚓是怎样运动的?
四、讨论:
1、蚯蚓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为什么?
2、为什么大雨过后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
3、为什么蚯蚓要在潮湿的土壤深层穴居?
4、蚯蚓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
5、在观察过程中,应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察蚯蚓的体表,为什么?
五、注意事项:
1、在观察过程中,应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察蚯蚓的体表,使体表湿润。
2、实验后,将蚯蚓放归大自然。
对蚯蚓做实验报告
![对蚯蚓做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6432e5f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3e.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蚯蚓的基本生物学特征;2. 探究蚯蚓对不同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3. 观察蚯蚓在环境变化下的生理反应。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蚯蚓若干;2. 实验器材:培养皿、剪刀、尺子、放大镜、显微镜、温度计、湿度计、食物(如:树叶、水果、蔬菜等);3. 实验药品:生理盐水、碘液、酒精等。
三、实验方法1. 蚯蚓基本生物学特征观察(1)将蚯蚓置于培养皿中,用放大镜观察其外观特征,记录蚯蚓的颜色、体型、体节等;(2)用尺子测量蚯蚓的体长、体宽;(3)观察蚯蚓的运动方式,记录其运动速度、方向等。
2. 蚯蚓对不同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探究(1)将蚯蚓分成若干组,分别喂食树叶、水果、蔬菜等食物;(2)观察并记录蚯蚓的摄食量、消化时间、消化产物等;(3)对消化产物进行观察,记录其颜色、质地等特征。
3. 蚯蚓在环境变化下的生理反应观察(1)将蚯蚓置于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观察其生理反应;(2)记录蚯蚓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速度、呼吸频率等指标;(3)对蚯蚓的生理反应进行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基本生物学特征观察结果显示,蚯蚓为环节动物,体长一般为10-20厘米,体宽约0.5-1毫米,体节明显,呈环状排列。
蚯蚓的运动方式为蠕动,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以及刚毛的配合完成。
2. 蚯蚓对不同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实验结果显示,蚯蚓对树叶、水果、蔬菜等食物均有较好的消化吸收能力。
其中,树叶的消化速度较快,消化产物呈黑色,质地较硬;水果的消化速度较慢,消化产物呈红色,质地较软;蔬菜的消化速度适中,消化产物呈绿色,质地较脆。
3. 蚯蚓在环境变化下的生理反应实验结果显示,蚯蚓在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其生理反应存在一定差异。
在适宜的温度(20-25℃)和湿度(70%-80%)条件下,蚯蚓的运动速度较快,呼吸频率适中;在高温(30℃以上)或低温(10℃以下)条件下,蚯蚓的运动速度减慢,呼吸频率降低;在干燥或潮湿环境下,蚯蚓的生理反应较弱,可能出现死亡现象。
观察蚯蚓分组实验报告
![观察蚯蚓分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e09db5a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42.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蚯蚓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2. 探究蚯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蚯蚓、干燥土壤、潮湿土壤、黑色塑料盒、尺子、计时器、温度计。
2. 实验工具:镊子、记录纸、笔。
三、实验分组本次实验分为三个小组,每组四人,分别负责以下实验:1. 第一组:观察蚯蚓在干燥土壤中的行为。
2. 第二组:观察蚯蚓在潮湿土壤中的行为。
3. 第三组:观察蚯蚓在不同温度下的行为。
四、实验步骤1. 第一组实验:- 将干燥土壤均匀铺在黑色塑料盒中,厚度约5厘米。
- 将蚯蚓放入干燥土壤中,记录其行为。
- 每隔5分钟观察并记录蚯蚓的行为,持续30分钟。
2. 第二组实验:- 将潮湿土壤均匀铺在黑色塑料盒中,厚度约5厘米。
- 将蚯蚓放入潮湿土壤中,记录其行为。
- 每隔5分钟观察并记录蚯蚓的行为,持续30分钟。
3. 第三组实验:- 将蚯蚓放入黑色塑料盒中,记录其初始行为。
- 分别将塑料盒放置在室温(约25℃)、低温(约10℃)和高温(约35℃)环境中。
- 每隔5分钟观察并记录蚯蚓的行为,持续30分钟。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第一组实验结果:- 在干燥土壤中,蚯蚓表现为频繁爬行,身体局部干燥,有时出现卷曲现象。
- 经过30分钟后,蚯蚓逐渐适应干燥环境,但仍然保持较高的活动频率。
2. 第二组实验结果:- 在潮湿土壤中,蚯蚓表现为缓慢爬行,身体保持湿润,活动频率较低。
- 经过30分钟后,蚯蚓适应潮湿环境,活动频率逐渐降低。
3. 第三组实验结果:- 在室温下,蚯蚓表现为正常活动。
- 在低温环境中,蚯蚓活动频率降低,身体出现卷曲现象。
- 在高温环境中,蚯蚓活动频率降低,身体局部干燥。
六、实验结论1. 蚯蚓对干燥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但长时间处于干燥环境中会影响其正常生活。
2. 蚯蚓对潮湿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保持较低的活动频率。
3. 蚯蚓对温度变化敏感,低温和高温都会影响其活动。
《观察蚯蚓》实验教案
![《观察蚯蚓》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a1fc9e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99.png)
《观察蚯蚓》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蚯蚓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及其生态作用。
2. 教学难点:蚯蚓的呼吸过程、感觉器官的分布。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蚯蚓标本、观察蚯蚓的容器(如盒子)、放大镜、湿土等。
2. 学生准备:观察记录本、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蚯蚓的生活环境和特点。
2. 讲解蚯蚓的形态特征:展示蚯蚓标本,引导学生观察并讲解蚯蚓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其功能。
3. 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让学生分组观察蚯蚓在湿土中的活动,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4. 讲解蚯蚓的生态作用:分析蚯蚓在土壤中的作用,如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等。
5. 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思考蚯蚓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蚯蚓和生态环境。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4. 结合本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蚯蚓形态特征的掌握情况,包括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认识。
2. 评估学生在观察蚯蚓生活习性时的细致程度,以及能否记录下相关的重要信息。
3. 评价学生在理解蚯蚓生态作用时的深度,以及是否能联系实际生活。
4. 检查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否有所提高,是否能提出保护蚯蚓和生态环境的建议。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绘制一幅蚯蚓的形态结构图,包括主要的外部和内部特征。
2. 写一篇关于蚯蚓生态作用的小短文,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描述。
八、课程延伸:1. 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到公园或郊外观察土壤中的蚯蚓,记录它们的生活环境。
2. 开展一个关于蚯蚓保护的宣传活动,如制作海报、举办讲座等,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蚯蚓检查的实验报告(3篇)
![蚯蚓检查的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2fed112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0d.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蚯蚓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2. 掌握蚯蚓的检查方法,为蚯蚓养殖和疾病防治提供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活体蚯蚓、解剖刀、镊子、解剖盘、放大镜、显微镜、酒精、生理盐水、培养皿、滤纸等;2. 实验仪器:解剖镜、显微镜、培养箱、温度计、湿度计等。
三、实验步骤1. 观察蚯蚓的基本形态结构(1)观察蚯蚓的形态:将活体蚯蚓放在解剖盘上,用放大镜观察其外形、颜色、长度等;(2)观察蚯蚓的环节:用镊子轻轻拨动蚯蚓,观察其身体分节情况,计数蚯蚓的环节数;(3)观察蚯蚓的刚毛:用解剖镜观察蚯蚓体表刚毛的分布和形态。
2. 观察蚯蚓的生理特点(1)观察蚯蚓的呼吸:将活体蚯蚓放在培养皿中,观察其在空气中的呼吸情况;(2)观察蚯蚓的蠕动:用镊子轻轻拨动蚯蚓,观察其蠕动方式和速度;(3)观察蚯蚓的排泄:将活体蚯蚓放在培养皿中,观察其排泄物的颜色、形态和数量。
3. 解剖蚯蚓(1)解剖准备:将活体蚯蚓用解剖刀从中间剪开,观察其内部结构;(2)观察消化系统:观察蚯蚓的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部位;(3)观察生殖系统:观察蚯蚓的精巢、卵巢、受精囊等部位;(4)观察神经系统:观察蚯蚓的脑、神经节、神经等部位;(5)观察循环系统:观察蚯蚓的心脏、血管等部位。
4. 蚯蚓的生理实验(1)观察蚯蚓在不同温度下的蠕动速度:将活体蚯蚓放在不同温度的培养箱中,观察其蠕动速度;(2)观察蚯蚓在不同湿度下的蠕动速度:将活体蚯蚓放在不同湿度的环境中,观察其蠕动速度;(3)观察蚯蚓在不同光照下的蠕动速度:将活体蚯蚓放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观察其蠕动速度。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的基本形态结构(1)蚯蚓外形呈长圆柱形,颜色为红褐色;(2)蚯蚓身体分节,共有100多个环节;(3)蚯蚓体表刚毛分布均匀,呈棕色。
2. 蚯蚓的生理特点(1)蚯蚓在空气中的呼吸:蚯蚓通过体壁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2)蚯蚓的蠕动:蚯蚓通过环肌、纵肌和刚毛的配合运动,实现蠕动;(3)蚯蚓的排泄:蚯蚓的排泄物为棕色,呈条状。
蚯蚓的观察报告
![蚯蚓的观察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82c0625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c8.png)
蚯蚓的观察报告蚯蚓:环节动物门,寡毛纲,陆生动物,1800余种。
一、蚯蚓的形态蚯蚓体呈圆柱状,宽约1—2毫米左右,身体呈暗红色,腹部红色较浅,手感湿滑,环节状体节,身体可所有角度随意转动,随意拉长(一定限制),无脊椎骨。
二、蚯蚓的生活环境实验工具:放大镜实验过程:寻找蚯蚓生存的地方,观察并记录。
实验结论: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疏松的土壤中。
三、蚯蚓的生活习性(1)实验1:冷与热实验工具:吹风机一台、冰箱一台、蚯蚓三只、喷雾剂。
实验过程:1、将吹风机开到最热后吹蚯蚓甲(温度约75℃左右)、用喷雾剂保持湿度。
2、将吹风机开到冷风吹蚯蚓乙(温度25℃左右)、用喷雾剂保持湿度。
3、将蚯蚓丙放进冰箱,将冰箱温度调制到-5℃,并开启冷风,保持湿度。
实验结果:蚯蚓甲死亡,丙在冰箱中不动弹,取出10分钟后继续活动,蚯蚓乙继续存活。
实验结论:蚯蚓在高温下会死亡,低温下会休眠,适当温度保持在25℃—20℃左右。
(2)实验2:湿度实验工具:吹风机一台、一杯水、盘子一个、蚯蚓三只实验过程:1、把吹风机开到冷风吹蚯蚓甲,不控制湿度。
2、将蚯蚓乙放在盘子上,用手滴两滴水在上面。
3、将蚯蚓丙浸泡在水里。
实验结果:蚯蚓甲不活动小,蚯蚓乙无变化,蚯蚓丙死亡。
实验结论:蚯蚓喜湿怕浸和干燥。
(3)实验3:光与暗实验工具:手电筒一只、蚯蚓一只。
实验过程:1、将手电筒的光照到蚯蚓身上。
2、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蚯蚓向无灯光处去。
实验结论:蚯蚓喜欢阴暗而不喜欢光。
(4)实验4:蚯蚓的味觉实验工具:蚯蚓四只、盐水、糖水、醋水混合物、辣椒水、盘子四只。
实验过程:1、将4只蚯蚓分别放置在4只盘子中。
2、在蚯蚓甲头部处滴上盐水。
3、在蚯蚓乙头部处滴上糖水。
4、在蚯蚓丙头部处滴上醋水混合物。
5、在蚯蚓丁头部处滴上辣椒水。
6、观察并记录。
实验结果:蚯蚓甲蜷缩角落不动弹,30分钟后继续有生命迹象,蚯蚓乙存活,蚯蚓丙存活,蚯蚓丁死亡。
实验结论:蚯蚓有味觉,喜酸甜,怕辣咸。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3bbce79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af.png)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一、引言蚯蚓是一种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它们属于脊椎动物门中的节肢动物门,是一种环节动物。
蚯蚓都是机体有胚胎发育的,进一步的发育后就变为蚯蚓,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
蚯蚓通常生活在土壤中,对土壤的形成和改良有重要作用,并且能够分解土壤有机质。
蚯蚓还是生物环境污染指示生物之一,可以反映出环境污染的程度。
二、目的通过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行为表现,了解蚯蚓在土壤中的功能和作用,以及蚯蚓的饲养管理。
三、材料和方法1.材料:蚯蚓、土壤、水、透明容器、玻璃管。
2.方法:(1)实验准备:蚯蚓预先进行适应性饲养,准备好透明的容器,放入合适的土壤并加水湿润。
(2)实验操作:在透明容器中放入适量的土壤,并加水湿润,然后将蚯蚓放入容器中。
观察蚯蚓生活习性、行动特点、进食情况等,并记录。
(3)实验注意事项:在观察蚯蚓时,注意避免剧烈震动容器,以免损伤蚯蚓。
四、结果和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可以得出以下结果和分析:1.生活习性:蚯蚓喜欢生活在湿润的土壤中,对于干燥的环境并不适应。
他们喜欢作地下穴居生活,会挖掘土壤并形成通道和巢穴。
蚯蚓的通道和巢穴对于土壤的透气、排水和改良有着重要的作用。
2.行动特点:蚯蚓的行动缓慢,喜欢在土壤中蠕动。
当蚯蚓触碰到光线时,会迅速躲到土中。
当外界环境条件不适宜时,蚯蚓会通过进食来调整自身的体内环境。
3.进食情况:蚯蚓主要以有机物为食,在土壤中寻找营养物质。
观察中发现,在给蚯蚓提供适量的腐烂植物和腐烂食物时,蚯蚓能够迅速将其食用并分解成细碎的颗粒。
进食过程中,蚯蚓的嘴部会不断伸出和收回,帮助其进食。
五、讨论和结论通过观察蚯蚓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讨论和结论:1.蚯蚓在土壤中挖掘通道和巢穴,对土壤的透气、排水和改良有重要作用,对地下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结构有积极的影响。
2.蚯蚓的行动缓慢,喜欢湿润的环境,当触碰到光线时会迅速躲到土中,这是它们自身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
3.蚯蚓通过吞食有机物来获取营养,并将其分解成细小的颗粒,促进有机物的分解和土壤肥力的提高。
8年级观察蚯蚓简短实验报告
![8年级观察蚯蚓简短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13b2e41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e5.png)
8年级观察蚯蚓简短实验报告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观察蚯蚓的生活行为和身体特征。
实验材料:蚯蚓、容器、土壤、叶子、水。
实验步骤:
1. 准备一个透明容器,加入一定量的湿润土壤。
2. 在土壤上放入几片湿润的叶子,使土壤表面保持湿润。
3. 将几条蚯蚓放入容器中,盖上盖子。
4. 观察蚯蚓的生活行为和身体特征,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
1. 生活行为观察:蚯蚓会在土壤中钻洞,挖掘和摄食。
观察中可以看到蚯蚓的身体在土中蠕动,不断前进和后退。
蚯蚓还会伸出触角感知周围环境,特别是湿度的变化。
2. 身体特征观察:蚯蚓的身体大部分呈圆筒状,呈淡粉红色。
蚯蚓的身体由一系列环节组成,每个环节上都有一对细小的毛刺,可以辅助蚯蚓在土壤中蠕动。
观察中还可以看到蚯蚓的口器位于头部,蚯蚓没有明显的眼睛,但有光敏感受器。
实验结论:通过观察蚯蚓的生活行为和身体特征,我们可以了解到蚯蚓是土壤中的腐食者,通过摄食和挖掘帮助土壤保持松散,并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长。
蚯蚓适应湿润环境,通过感知周围环境的湿度变化来调整自身的活动。
蚯蚓身体的结构也与其在土壤中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e8f26b8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51.png)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蚯蚓是一种常见的环境指示生物,它们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常被用来作为生物指示剂来观察环境的污染程度。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观察蚯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行为和生理反应,以便更好地了解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环境质量的影响。
首先,我们在实验室中准备了三组不同的环境条件,一组是正常的土壤环境,一组是受到轻微污染的土壤环境,另一组是受到严重污染的土壤环境。
然后,我们在每组环境中放入相同数量的蚯蚓,并观察它们的行为和生理反应。
在正常的土壤环境中,蚯蚓表现出活泼的行为,它们在土壤中蠕动,寻找食物并挖掘通道。
而在受到轻微污染的土壤环境中,蚯蚓的行为明显减少,它们的蠕动速度变慢,有些甚至停止了蠕动。
在受到严重污染的土壤环境中,蚯蚓的生理反应更加明显,它们不仅停止了蠕动,还出现了明显的痉挛和死亡现象。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蚯蚓对不同环境条件的敏感程度。
正常的土壤环境能够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蚯蚓在其中表现活泼;而受到轻微污染的土壤环境已经对蚯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它们的行为和生理反应减弱;而受到严重污染的土壤环境则对蚯蚓产生了严重的伤害,甚至导致它们的死亡。
这些观察结果表明,蚯蚓可以作为环境指示生物来评估环境质量。
通过观察蚯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行为和生理反应,我们可以及时发现环境污染的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总结而言,本次实验结果表明蚯蚓对环境的敏感性,以及它们对环境质量的反应。
通过这些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环境和生态系统。
希望这些观察结果能够为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八年级实验观察蚯蚓
![八年级实验观察蚯蚓](https://img.taocdn.com/s3/m/ef184bd358f5f61fb6366602.png)
3.在观察过程中,应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 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玻璃板和糙纸表面 保持湿润。进行关爱小生命教育。 4.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介绍饲养和观察的经验, 将观察变为探究,来了解蚯蚓的生活、外形和运 动特点。课后可让学生继续探究新的问题,如 “蚯蚓分段后的生存”等。
蚯蚓被切断后的存活情况?
【注意事项】 1.玻璃缸、陶罐、木箱等均可饲养蚯蚓。若采 用一大一小两个塑料杯套叠饲养,可将套叠好的 内杯中放入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外圈杯中 放入湿润的沙壤土并压实。将蚯蚓放在内杯中饲 养并撒少许菜叶等食物,定期添换食物,遮光, 保持湿度。观察时将内杯抽出即可观察,观察完 毕将内杯放回即可。饲养和观察过程中尽量减少 对蚯蚓生活的影响。 2.在靠近蚯蚓身体前端有一个粗大的,像指环 状的结构,叫环带,一般是蚯蚓14~16体节愈合 而成。环带是识别蚯蚓前后端的最简洁方法。
切几节? 每节大小? 不同部位成活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实验: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运动
生活环境
穴居在土壤中
观 察 触摸身体 顺 序 探究运动
其他特征
观察外形
注意:在观察过程中,应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 使它的体表保持湿润。
实验: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运动
观察外形:
蚯蚓身体呈 形,呈对称。 怎样区别蚯蚓的前端和后端、背面和腹面、左侧和 右侧? 蚯蚓身体是否分节?对运动有什么意义? 辨认蚯蚓前端,数数蚯蚓从前端到环带共有 节。
实验没有失败 失败也是探索 不拘泥于教材 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材料不同,实验也可不同 基础的改变,从实验材料的改变 开始… …
实验 观察蚯蚓
活蚯蚓、玻璃板、糙纸(报 纸、卷子纸)、棉球、放大镜、 制作饲养蚯蚓装置的材料用具 培养皿、镊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端有一个宽大且光滑的节,称为
环。带用手触摸蚯蚓
身体腹部,感觉
粗。糙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腹部有
许多小突起,这就是
刚。毛
2、蚯蚓在玻璃上运动比在纸上运动的速度要 慢 ,这是
因为蚯蚓运动过的地方,留有潮湿的痕迹,这说明它的体表
有
。黏液
4、在实验的过程中,应经常用浸水的湿棉花球,轻轻地檫蚯
蚓体表,这是因为蚯蚓是靠 湿润的体壁 呼吸的。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 C〕
7.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陆地生活的动物体温恒定。
(× )
(2)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都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
种呼吸器官, 比如气管、鳃和肺。
(× )
(3)为了对多变的陆地环境及时做出反应,陆地生活的动物还普遍具有
小笑话:
蚯蚓一家这天很无聊, 小蚯蚓就把自己切成两段去打羽毛球了; 蚯蚓妈妈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就把自己切 成了四段去打麻将了; 蚯蚓爸爸想了想,就把自己切成了肉末。 蚯蚓妈妈哭着说:“你怎么这么傻?
切这么碎会死的!” 蚯蚓爸爸虚弱的说:“……突然想踢足球 了……”?
目的要求:1、设置一个适于蚯蚓生存的环境。
刚毛与环肌、纵肌协调作用完成运动。
5.蚯蚓的呼吸: 蚯蚓是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
氧气 粘液
体壁中的 二氧化碳 毛细血管
二氧化碳 粘液
空气
6.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是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观察与思考
取一条活的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并思考:
1、蚯蚓的身体呈 圆筒 状,由许多
体构节成,靠近身体
5.小雪同学在做完观察蚯蚓的实验后,忘记将一只蚯蚓放回土中,而是将它
留在了干燥的环境中。不久就发现蚯蚓死去了。造成这只蚯蚓死亡的最重要
的原因是:
〔C 〕
A.蚯蚓饥饿而死;
B.是地下穴居动物,怕光;
C.无法呼吸,窒息而死; D.蚯蚓干渴而死。
6.下列都属于环节动物的是: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从蚯蚓头部到环带共13节; 环带,与生殖有关
★用手触摸蚯蚓的体节腹面处,你有什么感觉? 用放大镜观察,所看到的腹面突起是什么?
环带 体节
感觉粗糙; 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突起是:刚毛。 2)观察蚯蚓的运动,注意其身体粗细及长短的变化?
刚毛和肌肉配合使蚯蚓蠕动。
3)用手触摸蚯蚓的体壁,感觉体表是否有黏液?
因为蚯蚓靠湿润的料用具:
活蚯蚓、糙纸、 棉花(棉球)、 放大镜、培养皿 玻璃板、镊子。
2、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精讲点拨
★观察蚯蚓的体型,怎样区别它的前后、背腹和左右?
身体是否分节?从蚯蚓的头部到环带共有多少体节?
蚯蚓身体呈圆筒状。由许多体节构成;因此蚯蚓叫环节动物。
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 )
(4)身体分节是环节动物特有的特点。
( ×)
(5)大熊猫是世界闻名的“活化石”。现在大熊猫的栖息地急剧减少,
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的活动对其栖息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
知识梳理:
1、蚯蚓适于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蚯蚓适于生活在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 温差变化不大、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穴居生活。
2.生活习性怎样? 一般昼伏夜出。
3.说出蚯蚓的形态结构。
呈圆筒形。身体是由许多体节构成。
4.蚯蚓的运动:
蚯蚓刚毛的末端,可与周围环境粗糙的
环带
表面相接触,使蚯蚓的身体有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