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识别技术应用课程标准-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标准.doc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一、专业名称与代码专业名称: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代码:590129二、入学要求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历)者。
三、修业年限基本修业年限3学年。
四、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与知识创新能力,具有从事物联网技术相关领域的专业应用知识、综合职业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面向物联网相关企业,从事物联网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护,物联网的组建、运行管理和维护,物联网项目的规划、施工管理、售后服务和维保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人才培养规格(1)知识结构1、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在校期间通过相应英语水平等级考试。
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
3、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熟练使用计算机网络。
4、掌握中小型企业局域网的管理与维护工作。
5、熟悉中小型企业网站的规划设计与维护工作。
6、掌握信息采集、处理和融合、通讯传输等基本理论和方法7、熟悉网络工程项目的设计、预算、施工、监理、维护和管理工作。
8、掌握基本物联网节点,网关,网络协议栈制,主要无线有线网络技术原理,自组织组网措施和主要无线有线网络拓扑和网络安全技术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
(2)能力要求1、具有一定的协调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职业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客户交流能力;2、具有专业英文资料的阅读能力;3、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发布信息和信息资源建设的能力;4、具有网络工程项目的设计、预算、施工、监理、维护和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物联网应用方案设计能力5、具有物联网应用方案设计能力具有物联网应用方案设计能力;6、具有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基本能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未来物联网发展的需求。
(3) 素质要求1)基本素质1、政治素质:具有合格证的政治素养,有理想,懂政策,有法律意识。
《物联网工程应用》课程标准(高职)
《物联网工程应用》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课程名称物联网工程应用标准简称物联网应用适用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修读学期第五制订时间2018 年8 月课程代码1343160 课程学时52+22 课程学分4+1课程类型 B 类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先修课程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通信原理后续课程无对应职业资格证或内容物联网安装调试员合作开发企业无执笔人合作者无审核人修定日期2019 年8 月1 日二、课程定位《物联网工程应用》是物联网应用技术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等关键技术和知识,熟练进行传感设备、RFID设备、网络、嵌入式系统的选型,能够进行物联网项目的需求分析和总体方案设计,能熟练进行系统集成和性能测试,并能承担一般的物联网工程项目。
本课程与前修课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通信原理、单片机技术等课程相衔接,是对在校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应用,学完此课程后即可开始毕业设计和实习。
三、设计思路本课程将以工作任务为逻辑主线,将完成工作任务必需的相关理论知识构建于项目之中,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锻炼职业能力,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
在教学中,根据校内外实训、实习资源情况贯彻模拟物联网工程项目(校内实训室)或承担真实的物联网工程(工程现场)的教学策略,并根据工程情况设计教学过程。
四、课程培养目标完成本课程学习后能够获得的理论知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402(一)知识目标和专业能力1.能够以智能家居为主要内容进行物联网项目的需求分析;2.能够撰写物联网项目的设计说明书;3.能够进行传感设备、RFID设备、网络、嵌入式系统的选型;4.能够组建和维护无线传感网;5.具备系统集成的能力;6.能够进行成本估算和效益分析;7.具备系统测试的能力;8.具备物联网项目的管理和维护的能力;9.能编制施工方案,对施工项目从人员、技术、安全、进度和质量等方面进行管理和监理。
《物联网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物联网应用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物联网应用技术》课程是是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技术平台课下的职业基础能力模块课程之一,是该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地认识物联网的基本理论、技术基础、EPC电子编码体系,认识物联网在精致农业、食品卫生、社会治安、智能楼宇、感知城市、智能交通、节能环保、旅游观光、生产监控、新型商务和医疗护理等众多重点生产与生活领域中的应用。
课程内容包括物联网概述、物联网感知层技术、物联网传输层技术、物联网网络层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前导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单片机》、《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Protel设计与应用实践》等课程。
后续课程:《物联网系统综合实训》、《传感器检测与应用》等课程。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1.专业能力目标(1)能描述物联网的概念;(2)能规划简单的物联网系统;(3)能解释物联网的技术架构及技术基础;(4)能描述研究物联网的需求及技术基础;2.方法能力目标(1)能描述物联网在移动商务中的应用情况;(2)能阐述物联网专业人才素质需求、养成方法,能规划职业生涯发展路线。
(3)能描述物联网在智能家居、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基础设施中的应用情况;3.社会能力目标(1)培养科学的创新精神,并在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方面均有所提高。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组织与协调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
(3)具有创新精神、自觉学习的态度和立业创业的意识,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就业观和人生观。
(4)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奋发进取;思路开阔、敏捷,善于处理突发问题。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五、课程教学设计六、实施建议(一)教材选用与编写(1)《物联网技术应用》刘海涛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5月;(2)《物联网》胡铮主编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3)《物联网技术及应用教程》贾坤、黄平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10月;(4)《物联网应用技术系列教材:物联网应用基础》彭力著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年7月(二)教学建议体现各课程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方法的差异性;强调“精化理论、强化实践、拓展应用”。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目录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2)《物联网工程》课程标准............................................................ . (18)《RFID与传感器》课程标准............................................................ .. (23)《服务器配置与管理》课程标准 (2)7《物联网应用系统项目设计与开发》课程标准 (36)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专业代码:590129 一、产业与职业岗位分析(一)产业背景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是信息产业领域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和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它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更是一个涉及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社会与生活各个领域的无所不包的庞大产业链。
2009年8月,温总理在视察的时候提出“感知中国”的理念,并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名》中明确提出,“今年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产业的关注和支持力度已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在未来几年,物联网将会实现跨越式蓬勃发展。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我院随着物联网新兴产业的发展,结合自身传统优势学科和行业基础而设立。
2012年在电子信息工程系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技术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并被确定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
首次招生100人。
(三)工作岗位1.物联网系统集成工程师2. 物联网产品开发工程师3. 物联网系统管理员4. IT产品制作技术员5. 物联网终端设备技术支持工程师6. 物联网产品销售工程师(四)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解二、招收对象及学制招收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学制:学分制,基本学制三年,实行弹性学制。
《物联网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物联网应用技术》课程标准一、适用范围本教学大纲适用于三年制物联网技术、自动化、电子信息、通信技术、机电一体化及相近专业。
二、总学时36学时,不需要实验等较难内容的可适当减少。
三、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要求本课程是电子信息类和自动化类专业中一门重要的职业技术基础课,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与实践操作,可获得有关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本课程的任务是介绍物联网技术综合应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联网应用中常用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能够根据工作需要选用合适的系统解决方案,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根据实际需要提出一定环境下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提高研发、系统集成等方面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一)物联网概念和体系结构介绍物联网概念和发展,描述物联网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
重点介绍物联网的起源、发展现状和趋势,并从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对物联网体系结构进行介绍,使读者对物联网技术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重点:物联网概念和体系结构。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分组讨论相结合。
(二)物联网感知技术感知技术是物联网技术的关键技术,对应于物联网体系结构的感知层。
感知层的主要功能是信息的自动采集与感知。
数据采集与感知主要用于采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包括各类物理量、标识、音频、视频数据,实现对物的全面感知。
感知技术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传感器、RFID、嵌入式、实时定位、多媒体信息采集和二维码等技术,本模块主要针对感知技术的基本知识进行入门教学,使读者对物联网感知技术有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1.传感器技术2.RFID技术3.嵌入式系统重点:传感器、RFID、嵌入式系统。
深度:主要讲述传感器的应用、RFID的先进性和嵌入式系统的关键作用。
教学方法、手段:课堂教学、实验训练、多媒体教学,强化实际操作。
(三)物联网通信技术通信技术是物联网技术的中枢,对应于物联网体系结构的网络层,其主要功能是信息的传输,它是物联网工作的基础。
《自动识别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自动识别技术应用》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1.课程性质《自动识别技术应用》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针对物联网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物联网系统应用软件开发等关键岗位,经过对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调研和分析后,归纳总结出来的为适应物联网系统管理、物联网系统故障分析、物联网系统故障维护、物联网系统运行过程测试、PC端应用软件开发、串口通讯程序开发等能力要求而设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2.课程任务《自动识别技术应用》课程通过对基于RFID技术和WPF平台的物联网应用系统的运行、调试和开发等实际项目学习,增强学生对RFID技术应用的认知,让他们熟练掌握RFID 系统组成、工作过程、设备特性、典型应用,熟悉WPF开发运行环境搭建、WPF典型应用程序开发、基于RFID技术简单应用系统开发,从而满足企业对相应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
3.课程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物联网系统运行环境搭建、物联网系统故障进行定位分析、物联网系统故障排除、PC端应用软件的安装与调试、PC端程序开发、串口通信程序开发等方面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毕业设计与答辩》等后续课程学习及对口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RFID相关概念;(2)熟悉RFID相关技术方案;(3)熟悉RFID应用;(4)熟悉WPF基本控件;(5)熟悉WPF事件处理方式;(6)掌握SQLServer数据库创建方法;(7)掌握SQL脚本中表和记录操作相关命令;(8)掌握WPF访问、操作数据库的方法;(9)掌握WPF中串口相关类;(10)掌握WPF进行RFID寻卡、读卡、写卡的方法。
2.能力目标(1)会设计基于RFID的物联网应用系统;(2)会搭建WPF物联网应用程序开发运行环境;(3)会基于SQLServer创建数据库、管理表、管理记录、实现查询;(4)会应用WPF实现串口助手基本功能;(5)会应用WPF进行RFID的寻卡、读卡、写卡;(6)会应用WPF访问、操作SQLServer;(7)会进行PC端物联网应用系统管理、故障分析与故障处理。
《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标准
《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是高职物联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联网的起源,物联网的概念,掌握物联网相关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了解支撑物联网的技术,熟知受到业界普遍认同的物联网体系架构,认识物联网在的工业、农业、军事、医疗、家居等领域的作用。
学习课程有助于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和了解物联网相关知识,为深入学习本专业有关后续课程和从事有关物联网方面的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二、基本要求1.素质要求:(1)热爱物联网专业,对物联网学科的性质和发展具有正确的认知和责任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和科研工程献身精神。
(2)具有创新精神和主动获取新知识,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推动物联网发展的态度。
(3)具有良好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2.能力要求:(1)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能准确传递物联网知识等信息的能力。
(2)掌握物联网基础的关键技术(3)具有物联网应用方案设计能力。
(4)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基本能力,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物联网未来发展的需求。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的基本方法,有效获取、评价和利用物物相连信息的基本技能。
3.知识结构要求:(1)掌握与物联网学科相关的理工知识和基本理论和方法。
(2)掌握物联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物联网科技发展动态。
(3)掌握物联网必需的传感器、RFID、EPC、通信技术等知识和专业技能。
(4)掌握物联网各层的关键技术。
(5)掌握物联网工程应用的基本知识。
(6)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四、教学方法建议1.宏观教学法本课程在多媒体教室和实训室上课,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建议以讲授教学方法为主,兼以实际训练、现场参观、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教师、内容三者通过相互作用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
2.微观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贯彻任务引领的教学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潜力,增强学生掌握技能的实效性。
物联网系统安装与维护课程标准-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
物联网系统安装与维护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物联网系统安装与维护【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物联网技术应用1.前言1. 1 课程性质物联网系统安装与维护是中等职业学校物联网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本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其功能是使学生掌握安装、配置操作系统、物联网应用软件,能安装调试各类传感器,能对物联网系统进行安装调试升级,能对常见故障进行分析,培养能够初步从事物联网系统安装、调试与维护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
1. 2设计思路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遵循任务引领、做学一体的原则,根据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物联网系统运行与维护的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为依据设置本课程。
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物联网系统安装调试岗位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同时充分考虑本专业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选用相关理论知识,并适当融入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相关要求。
课程内容的组织遵循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以安装调试各类传感器、执行器,安装、配置操作系统,及典型的物联网系统安装与测试工作项目为主线,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包括物联网系统图纸识读与绘制、物联网系统的安装、物联网系统的调试和物联网系统的维护等4个学习任务。
本课程建议72学时。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安装与配置操作系统、物联网应用软件,能安装调试各类传感器,能对物联网系统进行安装调试升级,能对常见故障进行分析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养成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安全操作等素养,并达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目标:职业素养目标:逐渐养成认真负责、细致严谨、静心专注、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养成良好的法规意识,自觉遵守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泄露企业和他人信息;增强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严格执行物联网系统安装与运维的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规范操作和安全文明操作的习惯;能够根据系统测试结果,客观填写测试数据;养成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乐于听取顾客与用户意见,服务周到,恪尽职守;培养积极向上、乐于进取、勇于创新的意识,能够不断关注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在学习过程中勇于提出新建议;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服从团队分工,乐于听同伴的意见和建议,能主动协助同伴完成学习任务。
物联网操作系统基础课程标准-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
物联网操作系统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物联网操作系统基础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1.前言1.1课程性质物联网操作系统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本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其功能是使学生掌握安装、配置物联网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具有物联网系统安装、调试的基本职业能力,为后续物联网系统安装与维护课程奠定基础。
1.2设计思路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遵循任务引领、做学一体的原则,根据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物联网操作系统安装及配置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为依据设置本课程。
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物联网岗位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同时充分考虑本专业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选用相关理论知识,并融入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相关要求。
课程内容的组织遵循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以物联网操作系统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包括初识物联网操作系统、安装基础开源操作系统、开源操作系统的常用配置、物联网操作系统集成开发环境的配置及基础系统维护等5个学习任务。
本课程建议学时数为72学时。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物联网操作系统的下载、安装及配置,能运用物联网操作系统搭建集成开发环境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并达成以下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目标:职业素养目标:逐渐养成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职业态度;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仔细观察、深入分析、精心配置的职业行为习惯;培养专注、执着、精益求精、团队合作的职业精神;在工作任务中树立爱岗敬业、乐观奉献的职业信念。
职业能力目标:⚫能熟练下载并安装物联网操作系统⚫能熟练使用物联网操作系统命令配置系统参数⚫能熟练配置互联网及移动通信网络⚫能熟练分配和管理用户、用户组权限⚫能熟练配置文件系统参数⚫能熟练搭建物联网集成开发环境⚫能熟练对系统进行维护3.课程内容与要求1.配置操作系统基本参数⚫能根据项目要求使用命令行配置操作系统启动参数⚫能根据项目要求使用图形界面配置桌面参数⚫能使用系统命令行对目录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能使用系统命令行对文件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能使用系统命令行修改文件和目录的存取权限2.配置操作系统网络模块⚫能使用系统命令正确启用网卡⚫能使用系统命令正确配置TCP/IP协议⚫能使用系统命令正确配置常用网络服务⚫能使用系统命令配置网络安全策略3.配置操作系统远程管理模块⚫能使用系统命令正确安装远程登陆服务⚫能使用系统命令正确设置远程用户权限⚫能使用系统命令正确设置远程管理端口⚫能使用系统命令正确设置无线通信模块4.教学活动设计参考5.实施建议5.1教材编选用建议(1)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自动识别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M1
2
讲授
1
自学
9
第9章
第9章RFID工作原理
RFID的频率标准,通信协议标准,电子标签工作原理,读写器工作原理,阅读器和标签之间的处理过程。
RFID的天线基础,低频和高频RFID天线技术,微波RFID天线技术。
0
课外学时
56
适用专业
物联网工程
授课语言
中文
先修课程
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传感器原理及检测技术
课程简介
(限选)
《自动识别技术与应用》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包括: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前景,条码技术的研究对象与特点,条码的基础知识和应用领域,商品条码和EAN/UPC系统,二维码的特点、分类及应用,条码符号的生成和检测设备,RFID技术,RFID的工作原理,物联网RFID系统架构,应用系统的设计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条码技术的理论知识,了解条码技术发展与应用情况,能够根据条码的基础知识识别各类码制,依照国家现有标准,完成常用条码的编码工作;了解RFID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从事物联网物流管理及信息管理的水平,开阔学生对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视野。
二维码概念与原理,二维码的组成、类型、特征。
QR二维码的编码原则与算法,二位码应用系统实例等。
M1,M3
4
讲授/讨论
4
自学/作业
6
第6章
第6章制造业生产线条码应用
追溯系统:质量追溯系统的结构,作用。追溯系统中的编码技术:追溯对象编码,条码信息,零部件标识技术。
自动识别技术课程标准
《自动识别技术应用》课程标准1.课程性质1.1、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自动识别技术及应用》是物联网应用技术的专业课程,课程涵盖了自动识别技术的基础知识、自动识别技术的种类及特点、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三大方面,是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理论,自动识别系统的结构组成和设计方法,以及各种识别技术在实践领域的应用和最新进展。
2、课程的基本任务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了解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前景、射频识别技术的研究对象与特点,以及应用领域。
掌握射频识别技术的基础知识,熟悉RFID射频识别工作原理及其关键设备。
了解射频识别技术的特点、分类及应用。
了解条码的识读、符号的生成和检测设备的原理与系统应用的基本要求。
同时了解射频识别技术、涉及的协议、实现的标准、应用系统等内容。
三.教学目标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注意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自动识别原理、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能够达到以下职业能力目标:(一)知识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RFID的概念。
2.要求学生掌握RFID系统的组成。
3.要求学生掌握信号的编码与调制、传输的安全。
4.要求学生掌握低频、高频、微波的天线技术及天线制造工艺。
5.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器、应答器的天线的技术。
6.要求学生掌握串联、并联回路。
7.要求学生掌握电子标签的芯片电路、存储功能。
8.要求学生掌握低频、高频、微波的读写器。
9.要求学生了解RFID的标准体系中的ISO/IEC18000-6、ISO/IEC15693、ISO/IEC14443。
10.要求学生掌握射频识别的系统安全。
11.要求学生掌握EPC系统的构成和特点、EPC编码。
12.要求学生了解RFID的应用实例的架构。
(二)能力目标1)能正确使用各类条码工具软件制作、读取条码;2)能正常操作工具读写电子标签信息;3)能对电子标签类型特点做分析并结合项目应用正确选型;4)能正确安装、使用各类磁卡、IC卡识别系统;5)能正确掌握条码技术的原理,包括一维条码和二维条码的原理和识别方法,掌握条码技术应用的设计方法;6)能根据项目掌握射频识别技术的原理、系统组成、应用和设计方法;7)能正确使用条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的各种标准规范;(三)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分析的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点,培养科学的工作作风;2. 培养学生工程质量意识和工作规范意识以及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认识物联网课程标准-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
认识物联网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认识物联网【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物联网技术应用1.前言1. 1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本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其功能是使学生掌握物联网所涉及相关应用领域的基本工作原理、工作过程以及常用基本操作技能,它是后续物联网相关核心课程的前期基础课程。
1. 2设计思路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遵循任务引领、做学一体的原则,根据物联网应用技术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岗位需求,以常见物联网传感器和执行机构技术应用的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为依据设置本课程。
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物联网技术应用岗位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同时充分考虑本专业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选用相关理论知识,并融入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要求。
课程内容的组织以物联网典型工作项目为主线,遵循学生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内容主要包括认识物联网、物联网数据感知、物联网数据传输、物联网数据处理以及物联网技术应用5个学习任务。
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物联网传感器采集和执行机构控制技术。
本课程建议36学时。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物联网传感器数据采集和控制应用操作能力,并能通过物联网可视化开发平台掌握一定应用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
能对常见物联网技术故障进行分析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养成人际沟通与团队协作、安全操作等素养,并达成以下(具体)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目标:职业素养目标:逐渐养成认真负责、严谨细致、静心专注、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养成良好的法规意识,自觉遵守网络与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不泄露企业和他人信息;增强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严格执行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规范操作和安全文明操作习惯;养成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乐于听取顾客与用户意见,服务周到,忠于职守,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养成积极向上、乐于进取、敢于创新的意识,不断关注物联网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在学习过程中勇于提出新建议;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服从团队分工,乐于倾听同伴意见和建议,主动协助同伴完成学习任务。
《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课程标准
《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36983〕承担单位〔计算机信息学院〕制定〔〕制定日期〔2022年11月16日〕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2022年11月20日〕批准〔二级学院(部)院长〕批准日期〔2022年11月28日〕(1)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必修课,以物联网感知层信息智能化采集的主要技术为基础,融入典型应用案例使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掌握Android技术的应用是物联网相关专业核心能。
不同于现有的传统电子信息类自动检测技术相关课程强调各种物理量方法技能,物联网相关专业要求培养学生掌握 Android技术的基本原理,并能完成项目解决方案的设计、系统集成、系统测试与维护,从而具备项目实施的能力。
(2)课程任务:本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基于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的典型的B/S结构的物联网的系统设计、开发、调试能力。
能够实现移动终端、Web端、网关三端各系统功能并实现三端的信息通讯。
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为《毕业设计》等后续课程和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3)课程衔接:前序课程有:《智能终端应用开发》、《射频识别技术及应用》;后续课程有:《毕业设计》、《物联网工程系统集成》。
二、学习目标(一)总目标本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Android、ZigBee、数据库、Web开发技术等关键技术;基于相关物联网综合实训平台设计、开发、调试综合物联网系统的能力。
(二)分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1) 了解物联网网关平台的构建及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2) 了解相关传感器原理及功能;3) 掌握无线通信协议相关基础知识;4) 掌握Web开发相关基础知识;5) 掌握Android应用程序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1) 掌握物联网网关平台的构建及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2) 掌握GPRS、条形扫描码、指纹识别等接口的应用;3) 掌握ZigBee短距离通讯的协议,并能够编程应用;4) 掌握Web开发技术;5) 掌握Android手机应用程序的开发;6) 能够实现Android终端、Web端及物联网网关三方的通讯。
物联网程序设计课程标准-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
物联网程序设计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物联网程序设计【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物联网技术应用1.前言1. 1 课程性质物联网程序设计是中等职业学校物联网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本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物联网系统功能实现、网站建设技术等专门化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
其功能是让学生熟悉VSNET集成开发环境,重点掌握C#语言的语法,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ADO、NET 数据库访问技术等,能编写简单的服务程序,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开发相应的应用程序,为将来从事软件开发及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1. 2设计思路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遵循任务引领、做学一体的原则,根据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物联网软件测试、安装及调试人员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为依据设置本课程。
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物联网软件测试、安装及调试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同时充分考虑本专业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选用相关理论知识,融入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要求。
课程内容的组织遵循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以工作项目为主线,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设计有简单的C#程序设计、程序运行和调试、C#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应用系统开发4个学习任务。
本课程建议72学时。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和方法;熟悉.Net集成开发环境,能用C#语言设计控制台应用程序,用C#语言和.Net框架类库设计简单的Windows应用程序,具备开发和调试应用程序的能力,为从事软件测试、安装及调试开发打下基础。
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并达成以下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目标。
职业素养目标: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自学能力、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信息搜索能力、独立的决策能力、善于总结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程序设计思想和软件规划和设计能力。
良好的自我表现、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勇于创新、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诚实、守信、坚忍不拔的性格、自主、开放的学习能力。
《物联网技术》课程标准
《物联网技术应用》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物联网技术应用[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课时安排]160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计算机网络(物联网)核心课程,是由物联网硬件设备安装典型的职业活动直接转化的课程和物联网开发软件的支持课程,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备物联网网络设备、终端设备的识别、安装和测试能力,借助技术资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安全、合作意识和沟通、协调、应变能力,提高嵌入式编程能力,解决物联网软件实际需要。
使学生初步具有物联网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本课程是计算机网络(物联网)核心课程,是由物联网硬件设备安装典型的职业活动直接转化的课程,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
本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国内数百所中高职院校物联类专业都要开设物联网基础相关课程,还要包括开设“物联网设备安装与测试”和“智能家居”等课程,开设上述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物联设备安装与测试的实践能力,这是计算机网络(物联网)课程最基本、最普通的知识技能。
其作用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物联网设备安装与测试职业岗位群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熟悉物联网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等相关的工作过程与劳动组织,具有安全意识、沟通能力、团队精神,能从事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域的设备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等技术工作,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物联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掌握设备的安装与测试,具有正确运用物联网设备安装与应用的知识。
面向物联网行业、企业及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域,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掌握物联网设备安装与应用职业岗位群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熟悉物联网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等相关的工作过程与劳动组织,具有安全意识、沟通能力、团队精神,能从事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域的设备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等技术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物联网技术创新应用》课程标准
《物联网技术创新应用》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一)课程定位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析《物联网技术创新应用》是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联网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现状及行业应用,掌握物联网技术的相关知识,具备运用物联网理论与实践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在冷链物流类企业从事相关技术岗位打下基础。
2.创新创业与课程融合情况分析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物联网技术创新和提高冷链物流管理水平,提高冷链物流企业运作效率,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培育创业意识,提升创业技能。
3.课程思政、思政课程融合情况分析课程通过引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爱岗敬业精神,激发学生技术技能报国的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安全用电意识,践行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课程教学目标1.素质目标(1)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分析能力;(2)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3)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4)具备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5)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2.知识目标(1)掌握物联网的发展与现状;(2)掌握物联网的体系结构;(3)掌握物联网的主要技术;(4)了解物联网在冷链物流、交通、农业、医疗等行业的典型应用。
3.能力目标(1)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物联网技术在冷链物流行业的典型应用;(2)能运用所学知识提出物联网应用方案,解决冷链物流企业遇到的问题;(3)能根据物联网应用标准进行物联网日常管理;(4)能根据网络标准进行物联网网络测试。
(三)参考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
自动识别技术应用课程标准-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
自动识别技术应用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自动识别技术应用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物联网技术应用1.前言1.1课程性质自动识别技术应用是中等职业学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本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课程涵盖了自动识别技术的基础知识、自动识别技术的种类及特点、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三大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联网自动识别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物联网自动识别技术的种类及典型应用,能从事各类企事业单位物联网系统自动识别模块的安装、集成、维护的基本职业能力。
1.2设计思路本课程总体设计遵循任务引领、做学一体的原则,根据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成果,以物联网系统安装与维护的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为依据设置本课程。
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物联网自动识别技术岗位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同时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选用相关知识,并适当融入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要求。
课程内容的组织遵循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以自动识别技术的类别为层次,安排了初识自动识别技术、条码的制作与使用、射频识别系统的安装与操作、生物识别系统安装与信息采集、语音识别系统安装与应用、图像、文字识别系统安装与使用和卡识别技术应用等七个学习任务。
本课程建议72学时。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动识别技术的基础知识,理解并掌握条码的制作与使用、射频识别系统的安装与操作、生物识别系统安装与信息采集、语音识别系统安装与应用、图像、文字识别系统安装与使用和卡识别技术应用等,掌握信息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等基本方法,并结合经典项目与实训掌握物联网应用系统自动识别项目的管理、维护、调试的技能,养成良好的人际沟通、团队合作意识,注重遵守安全操作规范的素质,并达成以下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目标:职业素养目标:养成认真负责、严谨细致、静心专注、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树立沟通良好、团队协作、爱岗敬业、乐观奉献的职业信念;增强遵守行业规范、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的意识,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职业操守;养成积极向上、勤于进取、勇于创新的意识,乐于学习,关注信息技术发展动态,不断提升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识别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自动识别技术应用
适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物联网技术应用
1.前言
1.1课程性质
自动识别技术应用是中等职业学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本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课程涵盖了自动识别技术的基础知识、自动识别技术的种类及特点、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三大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联网自动识别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物联网自动识别技术的种类及典型应用,能从事各类企事业单位物联网系统自动识别模块的安装、集成、维护的基本职业能力。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总体设计遵循任务引领、做学一体的原则,根据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成果,以物联网系统安装与维护的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为依据设置本课程。
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物联网自动识别技术岗位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同时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选用相关知识,并适当融入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要求。
课程内容的组织遵循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以自动识别技术的类别为层次,安排了初识自动识别技术、条码的制作与使用、射频识别系统的安装与操作、生物识别系统安装与信息采集、语音识别系统安装与应用、图像、文字识别系统安装与使用和卡识别技术应用等七个学习任务。
本课程建议72学时。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动识别技术的基础知识,理解并掌握条码的制作与使用、射频识别系统的安装与操作、生物识别系统安装与信息采集、语音识别系统安装与应用、图像、文字识别系统安装与使用和卡识别技术应用等,掌握信息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等基本方法,并结合经典项目与实训掌握物联网应用系统自动识别项目的管理、维护、调试的
技能,养成良好的人际沟通、团队合作意识,注重遵守安全操作规范的素质,并达成以下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目标:
职业素养目标:
养成认真负责、严谨细致、静心专注、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树立沟通良好、团队协作、爱岗敬业、乐观奉献的职业信念;增强遵守行业规范、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的意识,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职业操守;养成积极向上、勤于进取、勇于创新的意识,乐于学习,关注信息技术发展动态,不断提升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职业能力目标:
⚫能正确使用各类条码工具软件制作、读取条码;
⚫能正确操作工具读写电子标签信息;
⚫能对电子标签类型特点做分析并结合项目应用正确选型;
⚫能运用生物识别技术采集生物特征数据;
⚫能正确安装生物行为特征识别系统;
⚫能运用语音识别软件实现项目功能;
⚫能使用图像、文字识别软件实现项目功能;
⚫能正确安装、使用各类磁卡、IC卡识别系统;
⚫能根据项目需求完成自动识别系统的方案设计。
3.课程内容与要求
4.教学活动设计参考
5.实施建议
5.1教材编写或选用建议
(1)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或选用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2)以“工作任务”为主线来设计教材,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要求,以岗位需要即“必需、够用”为原则来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完成专业教学任务的需要来组织教材内容。
(3)教材应体现通用性、实用性、先进性,要反映物联网的新技术、新知识、新趋势,教学活动的选择和设计要科学、具体、可操作。
(4)教材文字表述要精练、准确,体现物联网技术专业与行业特征,内容展现应做到图文并茂,力求易学、易懂。
5.2教学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任务引领、项目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和学生分组操作训练、学生提问和教师解答有机结合,通过“教”与“学”的师生互动,使学生能配置常用RFID设备、以及在选择、连网、服务等方面知识与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工作情境,加强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物联网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实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直观演示教学内容。
(5)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关注物联网的发展趋势,贴近企业生产现场,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5.3 教学评价建议
教学评价贯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思想。
(1)本门课程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知识模块、职业素养模块以及操作技能模块。
(2)理论知识模块主要采用笔试方式。
职业素养模块评价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客观记录学生遵章守纪、学习态度、规范意识、安全与环保意识、合作意识等。
操作技能模块采用现场实际操作考核的方式,评价学生计算机网络组件与互联的相关操作技能。
(3)关注评价的多元化,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本门课程学生的学习成绩建议按理论知识模块20%、职业素养模块15%以及操作技能模块65%综合评定。
总成绩达60分及以上者为合格。
(4)教学评价中,要重视并加强对职业素养的评价,以评价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本课程重点关注学生认真负责、严谨细致、静心专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关注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及应变能力。
硬件设备、管理工具、应用软件所提供的直接功能往往是有限的,而网络需求却是无限的。
利用有限的功能满足无限的需要,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利用现有的工具、方法和技术,创造性地实现各种复杂的功能,满足用户各种需求。
5.4资源利用建议
(1)注重实训指导手册、课堂配套练习册和实训教材的开发和应用。
(2)注重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多媒体仿真软件等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3)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络信息资源。
(4)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训设施设备,将教学与实训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