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学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00292 市政学最全笔记整理

00292 市政学最全笔记整理

绪论第一节城市的形成和发展1、城市的含义(1) 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行政区域。

(2) 理论学派:①最早对城市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是地理学②统计学把城市看作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聚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住的人数作为确立城市的主要方法。

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以城市人口作为确定城市和划分城市的标准。

③城市社会学认为,城市是占据某一特定地区的人口群体;城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特殊社区。

④城市经济学认为,城市是各种经济活动因素在地理上大规模集中的结果,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相互交织在一起并与域外相互联系的网状系统。

⑤城市政治学认为,城市不仅是市场中心的所在地和有法律规范的地域,更是不同团体确定政治关系的制度化共同体。

(3) 特征:高度聚集性、社会性、经济性、系统性、开放性、复杂性①城市区别于乡村的根本之点在于它的高度聚集性。

聚集是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其他各种特征都是由聚集衍生出来的。

②城市中聚集的人们不是由血统或宗族关系所组成的,而是构成一定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其次,城市分工和协作的发展导致了城市的社会性。

③经济性城市能够产生整体性的高效益。

首先,聚集为城市产生整体性的高效益创造了前提条件;其次,社会性也是产生整体高效益的重要因素;最后,城市是非农产业的聚集地。

④系统性城市是一个密集的空间地域社会经济系统。

从城市的组合和结构看,城市是个多维、多变量、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的大系统;其结构即包括社会结构和人工结构,又包括资源结构和环境结构,甚至外部结构。

⑤开放性城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象征,而且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严密细致,社会联系日益广泛,城市对外界的依赖越来越强。

⑥城市的复杂性首先源于城市构成上的异质性,这些具有很强异质性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城市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多样性,最终导致了城市的复杂性。

市政学知识点一

市政学知识点一

市政学知识点(一)市政,是指国家在城市区域设置的政权机关,特别是行政机关,为实现城市自身和国家整个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各种手段对城市有关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

市政学,是研究市政的科学,即研究城市国家政权机关,特别是城市政府机构对城市有关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科学。

市政学的含义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是城市政权机关,即市政主体。

2、是城市的有关公共事务,这是市政客体或对象。

3、是有效的管理对策和管理规律,即市政主体如何作用于市政客体。

市政学研究的框架:城市的政权机构城市的公共事务城市管理的规律与对策其中,研究的重点是城市政权机构,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则是有效的管理规律与对策。

城市是指以自组织纳人的群体为主体,以一定空间和自然环境为实践客体、以集聚经济社会效益为目的,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文化为特点,并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的空间地域开放的大系统;城市是一定空间地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核。

近代城市具体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革命,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人口极度增长,新产业的出现带动了新兴工业城市的出现。

二是近代城市出现了生产力的高度集中,社会财富的高度集中,规模企业的高度集中,人口消费的高度集中,城市建设规模的高度集中。

三是工厂的规模经济、城市的聚集经济与先进的生产手段和集约化的经营相结合,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城市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的中心。

四是城市的结构趋于合理化,功能趋于多样化,城市经济功能已成为城市结构的主体。

近代城市已成为工业生产中心、科技中心、商业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中心、交通中心、行政管理中心。

经济对行政的依附逐渐削弱,经济对政治、军事的影响和控制明显加强。

五是专业化分工协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工厂企业之间、城市行业之间、区域城市之间,国家之间经济联合得到加强。

专业化分工协作产生了新的生产力。

六是近代城向经济的发展,使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对立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时也激化看城乡之间的矛盾。

市政学复习重点

市政学复习重点

市政学1现代城市管理是指多元的城市管理主体依法管理或参与管理城市地区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属于公共管理范畴。

3、城市管理的特征(1)管理的综合性(2)管理的开放性(3)管理的动态性(4)管理的参与性现代城市管理的基本内容1、城市规划管理2、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3、城市交通管理4、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内容主要指对人类生存、生活及社交的环境,一方面要防治污染,不让自然环境变坏;另一方面通过绿化和美化,力求自然环境更好,创造一个健康、优美的高质量环境。

5、城市住房管理城市管理的一般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2、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即系统管理的原则3、可持续发展原则4、因市制宜的原则5、保护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6、法制化原则7、合理控制城市规模的原则城市管理的目标城市的发展急需有力的城市空间布局调控,合理的人口密度和疏导,有效的资源配置和使用,灵活的产业结构调整,持续的改善交通状况,不断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高。

因此,城市管理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实现城市整体的协调运转。

城市管理的手段调研、决策、计划、实施、协调、反馈等环节,在现代城市社会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其管理手段应该是综合的手段体系。

“以法制为规范”。

城市管理必须立法,同时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以行政为主导”。

城市的各级政府及基层组织等行政机构,是城市管理任务的承担者和执行者,“以社会自治为基础”,就是要培养、提高社会的自治能力,发挥社会的自我管理功能,科学界定政府、市场、社会在城市管理中所担负的职责。

从手段来说,就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是必然的趋势。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的改变,以及与之相应的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主体地位确立,并向农村扩散的动态发展过程。

1.以人口转移和集中为前提2.以经济活动的集聚为主要内容3.以社会经济结构转变为核心4.以农村和城市的互动为基本方式诺瑟姆S型曲线•初期: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也较慢,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农村生产力低下,剩余劳动力较少,城市工业化水平低下,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少)•中期:城市化加速阶段,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也导致了城市吸纳人口能力的增强,表现为大量人口向城市的集聚;•后期:城市化发展速度变缓,城市化成熟阶段。

市政学重点

市政学重点

市政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市政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市政是指城市的公共权力机关为了促进城市的发展,解决各种城市公共问题,有效地管理城市公共事务,实现城市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以及城市公民,利益群体等对公共政策的各种影响活动。

特点:①政治性:市政实质上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或者说它是国家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整体性:市政是一个由各系统,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

③综合性:市政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

现代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集中,开放,多元,有机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市政管理具有突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④动态性:市政不仅是组织制度体制等方面的静态结构,它更是一个有序的动态结构。

她具有灵敏,相关性强,民主程度高的特点。

⑤双重性:城市的行政建制是整个国家行政层级中的具体环节。

在我国,城市的市政既要坚决贯彻中央的大政方针,保证政令统一,坚决维护中央的权威;又要从本市实际情况出发,决定和实施辖区内的方针政策,维护本市的正当权益,代表或反映市民利益。

2.市领导县体制:我国地级以及地级以上城市都有领导县的权力,其领导的县也是该市的组成部分,市与其领导的县,县级市之间构成纵向的上下级关系,市对县,县级市拥有绝对的领导权。

这种体制被称为“市领导县体制”是市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市政体制的一大特点。

3.住房公积金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一种强制性的住房储蓄制度,由职工及其所在单位按照职工工资的一定比例向职工的公积金账户存款,以此增加单位职工的住房资金积累的制度。

单位和职工个人必须依法履行缴存住房公积金的义务,职工个人缴纳的住房公积金以及单位为其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实行专户存储,归职工个人所有。

这是为居民购买住房而筹集资金的一种政策性住房金融制度,属于法定的住房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强制性,互助性,保障性。

4.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指在城市管理中,由一个行政机关或得到授权的组织,依法综合行使多个行政机关或授权组织的相应职权的行政执法制度,现实中往往被称为“城管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

市政学重点

市政学重点

市政学考点:一、1、市政的含义:城市的政党组织、国家政权机关、各类非政府公共组织以及广大市民,为实现一定的价值目标和管理目标,依助一定的市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对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项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2、市政主体:广义:(1)城市中的政党组织(2)城市中的各种国家机构(3)非国家权力组织(4)广大市民狭义:城市政权机构中的行政机关。

在我国,市的行政机关包括市人民政府、市辖区人民政府,市、区人民政府的各种职能部门及不设区的市和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3、社会主义国家的市政目标:市政目标指一定价值观指导下的市政管理目标。

我国的市政目标,是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根本导向,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不断满足城镇居民对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市政体制含义:市政体制是市政主体实现市政目标所依助和运用的各种制度、规则、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包括市政组织的结构、市政主体的权利配置、市政运行机制等。

5、市政特征:1、政治性:市政具有国家管理的属性,体现国家的利益和意志。

市政是国家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活动是一种城市的政治活动。

2、历史性:市政是一个历史概念,有一个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

3、整体性:市政是由各系统、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

4、综合性:市政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涉及城市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5、动态性:市政运行是一个动态过程。

市政不仅是组织、制度、体制等方面的静态结构,而且也是一个有序运行的动态过程。

它有灵敏、相关性强、民主程度高的特点。

二、1、城市的形成条件:①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城市出现的生产力基础;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分工,是城市产生的根本性原因和决定性因素。

②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③自然条件、气候状况和地理位置也是城市产生的重要条件。

绝大多数城市是坐落在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特惠地点之上。

市政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市政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三一文库()*电大考试*第一章绪论1.研究当代中国的市政,应考虑的重要因素:(1)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2)从政治体制上说,中国不搞“三权分立”,而实行权力统一原则(3)当代中国正在全面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当代中国的“市”,比较复杂,具有很大的差别和特殊性(5)当代中国的“市”,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市政府2.市政的特征:(1)政治性(2)历史性(3)整体性(4)综合性(5)动态性3.市政学的研究对象:(1)市政主体(2)市政客体(3)市政管理规律4.市政学的研究范围:(1)专门分析城市(2)重点分析市政主体及其运行(3)对市政的主要内容分别进行阐述。

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城市环境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城市社会管理、城市公共事业管理5.市政学的研究方法:(1)系统的研究方法(2)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3)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5)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6.学习与研究市政学的意义:(1)加强市政学研究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提出的迫切要求(2)加强市政学研究,也是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的迫切需要(3)加强市政学研究,有助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现代市政管理人才(2004年4月考题)第二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1.城市的特点:(1)人口与物质的高聚集性(2)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3)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4)文化构成的异属性2.城市形成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经济基础:(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历史条件:(1)战争性质的变化(2)对自然地理条件认识的变化(3)制度向私有制的变化3.城市发展的阶段:(1)古代城市阶段(2)中世纪城市阶段(3)近代城市阶段(4)现代城市阶段4.现代城市发展的特征:(1)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2)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3)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网的基本结点(4)城市空间是区域形态的基本构成(5)城市生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更为重要5.城市化的特点:(1)增长迅速而持续(2)城市化发展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开始趋于下降(2005年4月考题)6.城市化的动力:(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3)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7.农业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表现在:(1)农业发展为城市经济提供资金积累(2)农业发展为人口向城市的聚集提供基本的物资生活条件(3)农业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4)农业发展为城市轻工业生产提供原料(5)农业发展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8.工业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表现在:(1)工业化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2)工业化冲破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3)工业化带动交通地理的大变化(4)工业化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9.市场化对城市化的推动表现在:(1)劳动力市场化使劳动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得以实现(2)土地资源市场化使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和新城镇的建设得以实现(3)产品市场化使城市化在更广阔地域的展开得以实现10.城市化的类型:(1)按城市化的实际进程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来考察,分为积极型的城市化和消极型的城市化(2)按城市为中心的人口流动发向来考察,分为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11.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分期:(1)城市化起步与正常发展阶级(1949-1957年)(2)城市化过度发展阶段(1958-1960年)(3)城市化的调整阶段(1961-1965年)(4)城市化的严重停滞阶段(1966-1976年)(5)城市化恢复正轨并健康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12.中国城市化的特点:(1)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以政府为主导(2)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乡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3)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5)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2005年4月考题)13.中国的政府主导型城市的内容:(1)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控制,形成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与行政中心三位一体的城市体系(2)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受政府控制(3)城市化初始阶段的资金积累以政府政策为保障(4)城市化速度受政府调控14.中国城市化的方针:(1)发挥大城市优势,形成区域发展的龙头(2)强化中等城市的功能,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中介优势(3)合理发展小城市,促进农村城市化(2003年4月考题)15.大城市的优势:(1)大城市能够节约成本,带来较高的经济效应(2)大城市的发展能带来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3)大城市发展可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4)少数特大城市向现代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在全球竞争中获得区域优势16.中等城市的优势:(1)有利于“发展中间促两头”,推动城市体系的协调发展(2)有利于加强城乡联系(3)有利于城市化两种方式的协调17.小城市对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积极作用:(1)便于农业剩余劳动人口的转移(2)利于农村社会转型(3)利于地方性城市网络系统的形成第三章城市功能和结构1.城市功能的特征:(1)整体性(2)结构性(3)层次性(4)开放性2.城市功能的类型:(1)共同功能(2)主导功能(3)特殊功能(4)综合功能3.影响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1)自然条件(2)城市的经济实力及其主导产业(3)行政区划4.城市功能的历史演进过程:(1)在前工业社会时期,城市功能已经出现叠加性发展的趋势(2)在工业社会时期,经济功能成为城市的主要功能(3)在后工业社会时期,第三产业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5.城市功能的具体发展规律:(1)城市功能叠加倍增效应规律(2)主导功能变异进化规律(3)功能升级增量规律6.城市功能结构合理化的基本途径:(1)实现以市场中心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2)因势利导地确定和发展城市的主导功能(3)增强城市外部功能,完善城市内部功能7.城市结构的主要内容:(1)经济结构(2)社会结构(3)空间结构8.城市经济结构的内容:(1)城市的产业结构(2)城市的企业结构(3)城市的所有制结构(4)城市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9.城市社会结构的内容:(1)城市的政治结构(2)城市的文化结构(3)城市人口的自然结构(4)城市人口的社会结构10.当代中国城市的政治结构主要包括:(1)各种城市政治组织的构成、相互关系以及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2)城市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政治关系11.城市空间结构的形式:(1)城市密度(2)城市布局(3)城市形态12.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化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2)有利于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3)有利于提高市政管理水平(2004年4月考题)13.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1)经济发展(2)企业行为(3)居民行为14.选择和建立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必须坚持的原则:(1)依据城市性质选择合理的城市总体形态(2)端正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3)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整城市空间结构15.实现城市总体结构的合理化应遵循的要求:(1)实现社会生产总过程四个基本环节的平衡(2)实现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平衡(3)实现社会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4)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5)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6)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主要功能和多种功能16.城市体系的特点:(1)整体性(2)动态性(3)开放性(4)层次性(5)重叠性17.城市空间作用能否发生的条件:(1互补性(2)中介性(3)可输性18.城市空间分布必须遵循的原则:(1)市场原则(2)交通原则(3)行政原则19.城市体系的类型:(1)金字塔型(2)多核型(3)网络型(4)带状型20.城市与区域密切联系的作用:(1)它是城市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2)它能促进城市内部的新陈代谢(3)它是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的前提(4)它是形成地区市场和全国市场的先决条件(5)它是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的基础21.经济区的基本结构的内容:(1)经济中心(2)便捷的交通条件和畅通的流通渠道(3)一定面积的地域范围(4)业已形成的经济网络22.经济区的运行必须坚持的原则:(1)经济开放、横向联合的原则(2)平等竞争、利益共享的原则(3)依托中心、统一规划的原则(4)生态独立、突出特色的原则(5)区域协调、优势互补的原则(2005年4月考题)23.中心城市的含义:(1)中心城市不是一般的中小城市,而是在地区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2)中心城市具有综合性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3)中心城市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4)中心城市与经济中心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24.中心城市可分为:(1)全国性中心城市(2)地区性中心城市(3)省区中心城市25.中心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原因:(1)中心城市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分工深化的产物(2)中心城市是国内外市场形成和扩大的结果(3)中心城市是城市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产物(4)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是中心城市形成的基础26.中心城市的作用:(1)中心城市是组织和发展专业化协作的枢纽(2)中心城市是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先导(3)中心城市是调节国民经济活动的枢纽27.影响中心城市作用强度的因素:(1)中心城市规模的大小和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2)城市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3)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第四章城市性质、规模和类型1.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城市性质是标明城市类属的概念,城市职能是标明城市功用的概念(2)在多职能的城市,并非所有的城市职能都能概括城市的性质(3)城市性质是相对稳定的,城市职能是多变的。

市政学精讲

市政学精讲

市政学精讲
市政学是研究城市及其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和管理的学科领域。

下面是市政学的一些重要内容和精讲:
1. 城市规划:市政学关注城市的规划和发展,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建筑设计、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

它研究如何合理利用城市资源、提高城市功能和质量,以及如何满足人们的居住、工作和生活需求。

2. 城市经济:市政学研究城市的经济特征、发展模式和经济政策。

它关注城市的产业结构、就业机会、经济增长等问题,探讨如何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3. 市政管理:市政学关注城市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

它研究城市的政府组织结构、决策过程、政策执行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满足市民的各种需求。

4. 城市社会问题:市政学关注城市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住房问题、社会不平等等。

它研究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改善城市社会环境和人民生活。

5. 城市治理:市政学研究城市的治理机制和公共参与。

它关注政府、市民社会组织和市场力量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城市治理体系,实现公共决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6. 可持续发展:市政学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即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保护环境、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未来世
代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

它关注城市的生态环境、能源利用、气候变化等问题,研究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市政学重点

市政学重点

1.城市化:指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转移,从而造成农村中具有城市特质的城镇增加,引起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规模扩大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提高的过程。

主要通过原城市扩大,非城市区向城市区转化,以及新建城市等实现。

2.城市的基本特征:(1)生产要素的集聚性。

(2)城市运行的高效性;(3)城市功能的综合性;(4)城市系统的开放性;(5)城市文化的异质性。

3.城市化的特点:(1)城市化的进程迅速而持续;(2)城市化发展主流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转移;(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开始减缓。

(5)政府主导城市化发展进程;(6)城市化进程落后与工业化进程;(7)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壁垒制度;(8)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迁徙;(9)农村人口就近城市化;(10)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城市化的发展的重要因素。

4.从国家整体城市化格局看,应当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龙头,中城市为重点,小城市为纽带,小城镇为基础的城市体系。

首先,应当发挥大城市的特殊优势,使其成为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龙头,大城市具有中小城市难以替代的优势,(1)大城市具有规模经济效益;城市规模越大,其生产要素的集聚程度就越高,就越易产生集聚效应;(2)大城市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3)大城市可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和带动效应;(4)特大城市向国际城市发展,有利于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

其次,需要强化中等城市的功能,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优势,中等城市为地区性经济社会中心,发展中等城市有利于推动城市体系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联系。

从城市网络上看,中等城市介于大城市和小城镇之间,没有这一层次,大城市的辐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最后,合理发展小城市,促进农村城市化,小城市是农村区域的资源和要素集聚中心,建制镇被称为“乡村之首”。

小城市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具有直接推动力。

市政学笔记重点

市政学笔记重点

市政学笔记重点一、名词解释1.市政:城市的公共权力机关为了促进城市发展、解决各种城市公共问题、有效地管理城市公共事务、实现城市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以及城市公民、利益群体等对公共政策的各种影响活动。

2.市政职能:所谓市政职能,是对狭义上的城市政府,即城市中的行政机关在城市管理过程中依法履行的各项职责和功能的总称。

3.城市:广义:可以理解为乡村以外的一切大型聚落,是指那些人口稠密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某一层级的中心地位的地理区域。

狭义:从市政学的角度看,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市区域才称为城市。

在此,“市”与国家的行政建制紧密联系在一起。

4.城市群: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城市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这种集合体可以称之为城市群。

5.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根据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地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功能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6.城市更新:城市更新是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以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综合解决城市发展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客观存在实体(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另一方面是对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心理定式、情感依恋等软件的延续与更新。

7.城市公共安全:是指城市运行以及城市市民、社会、设施的安全,式在城市构成要素、公众利益、社会秩序、社会价值、行为准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形成一种平衡协调、相对稳定的状态。

市政学重点

市政学重点

市政学重点一、市政管理不同模式的差异以及范式转换及其路径考察中外城市政府的定位与管理模式,总体而言,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官僚制政府与城市管制模式企业化政府与城市经营模式服务型政府与城市治理模式(一)官僚制政府与城市管制模式:政府管制就是政府出于公共利益诉求而对社会权利主体自主性空间和自主性安排的权威性限制。

城市管制,是市政管理中一种总体性管理模式,是对传统市政管理的一种理论概括,不同于微观经济学概念。

1、特点(1)管理主体单一:单一的官僚制组织,城市政府单独承担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

——科层制特点(2)管理职能泛化:无所不包,垄断城市事务的各种领域,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

(3)管理手段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行政审批制度,行政命令等(4)价值取向倒置:目标在于城市公共利益,但往往通过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关联性,将社会秩序作为首要价值目标。

强调控制,强调稳定,力求把一切纳入管理范围,使之固化。

2、合理性基础(1)城市政府旨在管理城市公共事物,维护城市公共利益而设立,是城市公共管理的责任主体;(2)城市政府掌握的城市信息资源也最为丰富,从而更有可能做出理性的决策,通过城市政府决策之下的管制行为最有可能调和城市各利益群体的利益,向着维护公共利益的方向发展。

(3)城市广泛存在的外部性及公共物品供给短缺等市场失灵问题、志愿失灵问题,印证了城市管制的重要性。

3、存在问题(1)组织膨胀、机构臃肿、人浮于事(2)分工过细,部门利益,缺乏协作(3)刚性过大,适应性差、回应性差(4)程序导向,规则繁琐,墨守成规忽视结果(5)层级节制过于集权,缺乏管理自主权(6)职能过宽,管不了也管不好4、思维方式线性思维:处理复杂巨系统:系统运行崩溃——系统消解并将控制手段异化为不良手段;主体—客体思维而非主体—主体思维,忽视“客体”也是能动的主体,是人而非工具和对象。

(二)企业化政府与城市经营模式1、理论渊源——新公共管理运动三大危机:财政危机、效率危机、信任危机三大导向:市场导向、结果导向、顾客导向三个目标(3E):经济( Economy)、效率( Efficiency) 和效益( Effectiveness )理论基础:经济人假设、公共选择理论、管理主义2、城市经营把城市当做资产经营,城市管理中更加注重引入市场机制,采用市场手段。

00292市政学最全笔记整理

00292市政学最全笔记整理

00292市政学最全笔记整理绪论第一节城市的形成和发展1、城市的含义(1) 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行政区域。

(2) 理论学派:①最早对城市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是地理学②统计学把城市看作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聚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住的人数作为确立城市的主要方法。

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以城市人口作为确定城市和划分城市的标准。

③城市社会学认为,城市是占据某一特定地区的人口群体;城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特殊社区。

④城市经济学认为,城市是各种经济活动因素在地理上大规模集中的结果,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相互交织在一起并与域外相互联系的网状系统。

⑤城市政治学认为,城市不仅是市场中心的所在地和有法律规范的地域,更是不同团体确定政治关系的制度化共同体。

(3) 特征:高度聚集性、社会性、经济性、系统性、开放性、复杂性①城市区别于乡村的根本之点在于它的高度聚集性。

聚集是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其他各种特征都是由聚集衍生出来的。

②城市中聚集的人们不是由血统或宗族关系所组成的,而是构成一定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其次,城市分工和协作的发展导致了城市的社会性。

③经济性城市能够产生整体性的高效益。

首先,聚集为城市产生整体性的高效益创造了前提条件;其次,社会性也是产生整体高效益的重要因素;最后,城市是非农产业的聚集地。

④系统性城市是一个密集的空间地域社会经济系统。

从城市的组合和结构看,城市是个多维、多变量、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的大系统;其结构即包括社会结构和人工结构,又包括资源结构和环境结构,甚至外部结构。

⑤开放性城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象征,而且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严密细致,社会联系日益广泛,城市对外界的依赖越来越强。

⑥城市的复杂性首先源于城市构成上的异质性,这些具有很强异质性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城市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多样性,最终导致了城市的复杂性。

市政学重点

市政学重点

市政学重点1、市政:(1)广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为实现城市自身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而开展的各项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2)狭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对时下区域内的各类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所开展的各项管理活动及其过程(3)我国的市政,是指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的领导下,城市的国家权力机关通过其执行机关即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自市辖区域范围内实现其各项职能与目标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2、城市的含义:从广义的层次来说,在不严密的情况下,城市可以理解为乡村以外的一切大型聚落,是指那些人口稠密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某一个层级的中心地位的地理区域。

从市政学的角度看(狭义),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市区域才成为城市。

3、城市群: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城市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4、市政过程的含义:市政过程是指市政组织体系中的国家政权机关与政党组织、政治社团等多元主体围绕城市管理活动的运行过程,具体而言,就是围绕城市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等环节的活动过程,也是管理城市公共事务,解决城市问题和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的过程。

5、市政职能:指城市政府在城市公共管理过程中依法履行的各项职责和功能的总称。

是城市政府管理活动的基本方向。

6、市政体制:是国家政体在城市的延伸,即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它的本质是处理城市中的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包括市的建制设置及其地位、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和具体的管理体制。

7、城市规划的含义:就是根据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地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功能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市政学考试要点

市政学考试要点

市政学考试要点:1 市政及市政组织体系所谓市政是指城市公共权力机关为了促进城市发展、解决各类城市公共问题、有效的管理城市公共事务、实现城市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各总城市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以及城市公民、利益群体等对公共政策的各种影响活动。

市政的特征:政治性、整体性、动态性、综合性。

所谓市政组织体系是指参与市政活动的各种组织主体,这些市政组织主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国家政权机关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权力机关。

二是非国家政权机关,主要包括城市中的政党、政治社团等组织。

2 城市公共安全城市公共安全是指城市运行以及城市市民、社会、设施的安全,是在城市的构成要素、公众利益、社会秩序、社会价值、行为准则之间互相制约、互相依赖的一种平衡协调、相对稳定的状态3 土地储备制度土地储备制度是指由政府按照法定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的总体规划,通过收购、收回、换置和征用等方法取得土地,前期储备或进行前期开发后储备。

并以公开招标和拍卖的方式按需供应土地,调控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制度。

我国现行城市储备制度的特点:土地储备机构代表国家统一征用、统一并发、统一管理土地;采用招、拍、挂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土地收益上缴财政,除中央政府参与分层的部分外,其余留给城市政府。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运行方式:收购、储备、出让三个阶段。

实施土地制度的作用与成效:1、为政府提供调控市场土地的手段。

2、推进了存量土地的盘活和土地的节约利用。

3、实现了土地市场化运营,提高土地竞争市场的透明度,同时也为城市政府增加了财政收入,有力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城市快速发展。

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土地储备机构稳定土地市场调控职能和追求土地收益的经营目标之间的矛盾,土地储备制度在推出形式市场化的同时掩盖了土地市场化发育不足的问题,土地储备贷款可能导致金融风险,土地储备制度缺少国家层面统一的法律依据。

4 市政的外部监督1、政党监督。

一方面是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通过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市政机关内部的党组进行监督,另一方面是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通过各级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府参事会进行监督。

市政学知识点笔记总结

市政学知识点笔记总结

市政学知识点笔记总结市政学是一门研究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市政工程等诸多方面的学科。

在现代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市政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

以下是市政学的一些知识点的笔记总结:一、城市发展1.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和经济社会活动占总人口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比重持续增加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化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2. 城市发展阶段城市发展一般经历从乡村到城镇、从小城镇到中等城市、再到大城市的发展阶段。

这一过程中,城市规模、发展水平和功能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3. 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发展模式是指城市发展的路径和方式,包括规划驱动型城市发展、产业驱动型城市发展、市场驱动型城市发展等。

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对城市的发展轨迹和发展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二、城市规划1.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设施、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安排和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总体指导和规划蓝图。

2. 城市地区规划城市地区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是对城市区域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交通通达、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是城市发展的具体实施工具。

3. 城市更新规划城市更新规划是对城市老旧区、城市功能滞后区、城市环境恶劣区等进行改造和更新的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城市管理1. 城市治理城市治理是指城市社会组织、政府机构、市民自治组织等各方面对城市事务进行管理和治理的过程。

城市治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稳定。

2. 城市管理体制城市管理体制是指城市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程序,包括城市政府、市政府、市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

3. 城市服务管理城市服务管理是指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城市交通设施、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管理和提供,是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支撑。

四、城市市政工程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城市供水系统、供电系统、供热系统、供气系统、污水处理系统、道路交通系统等,是城市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

市政重点汇总28页

市政重点汇总28页

一、城市道路的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二、城市道路的分级:又分为Ⅰ、Ⅱ、Ⅲ级。

三、城市道路路面分类:按结构强度分类:1、高级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30年,沥青混凝土、沥青碎石、天然石材15年)2、次高级路面(沥青贯入式碎石12年,沥青表面处治)。

按力学特性分类:1、柔性路面(破坏:极限垂直变形和弯拉应变,沥青路面)2、刚性路面(破坏:极限弯拉强度,混凝土路面)1、路基的性能要求:性能指标;①整体稳定性②变形量2、路面的使用要求:①平整度②承载能力③温度稳定性④抗滑能力⑤透水性⑥噪声量二、城市道路沥青路面的结构组成1、路基。

填方路基、挖出路基、半填半挖路基;土路基、石路基、土石路基。

2、路面。

分别铺设垫层、基层、面层等结构层。

面层:承受行车荷载引起的竖向力、水平力、冲击力的作用,因此面层应具有较高的强度、刚度、耐磨、不透水、高低温稳定性,并且具有良好的平整度和粗糙度。

分为上、中、下面层。

热拌热铺的沥青碎石可用作双层式沥青面层的下层或单层式面层。

作单层式面层时,为了达到防水和平整度的要求,应加铺沥青封层或磨耗层。

沥青碎石的常用厚度为50-70mm. 沥青灌入式碎石可做面层或混凝土路面的下层。

作面层时,应加铺沥青封层或磨耗层,厚度为50-80mm. 沥青表面处治主要起防水层、磨耗层、防滑层或改善砾石路面的作用,常用厚度为:15-30mm。

基层:承重层,车辆荷载的竖向力,应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水稳定性。

用于基层的材料:①整体性材料.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石灰粉煤灰稳定砂粒、石灰稳定砂粒、石灰煤渣、水泥稳定碎砾石等,强度高、整体性好。

适用交通量大、承载重的道路。

②嵌锁型和级配型材料。

级配碎(砾)石——应达到密实稳定。

为防止冻涨和湿软应控制小于0.5Mm颗粒的含量和塑性指数。

潮湿路段应掺石灰。

泥灰结碎(砾)石——适用中湿和潮湿路段,掺灰量为其含土量的8%-12%,骨料的宜小于或等于40mm,并不大于层后的0.7倍。

自考市政学章节考试重点1

自考市政学章节考试重点1

自考市政学章节考试重点一第一章第一节市政的含义和特征一、市政的含义1.市政概念主要有:城市政权说、城市行政说、城市政治说、城市事务说、城市政策说等。

2.对市政主体和客体解释1)市政主体:(1)广义的市政主体为城市的全部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包括城市中的政党组织、各种国家机构和现代城市中广泛存在的非国家权力组织,特别是各类社区组织,如我国城市中的居民委员会、工会、妇联等。

(2)狭义的市政主体仅指城市中的行政机关,包括人民政府,市辖区人民政府,市、区人民政府的各职能部门(文化局、司法局、教育局)及不设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2)市政客体:(1)广义上的市政客体包括市辖区域内的各种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事务的规划、管理和建设,还包括城市的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管理等各项专门的管理活动。

(2)狭义上的市政管理的客体主要是城市各级各类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

3.市政的含义:1)市政是市政主体作用于市政客体及其过程,广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为实现城市自身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管理活动及其过程,狭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对市辖区内的各类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4.当代中国市政的特色:1)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的劳动地位和作用问题,要坚持、加强和完善共产党的领导。

2)政治体制上看,中国实行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市人民政府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必须服从国务院,城市的大量公共事务主要由人民政府进行管理。

3)当代中国正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一过程中市政职能要转变,万能政府要转变为有限政府。

4)当代中国的“市”,具有很大的差别和特殊性。

5)当代中国的“市”,都管辖着一定的农村地区,因此并不是个严格意义的城市政府。

二、市政的特征1.政治性,市政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国家管理的性质决定着市政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市政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简答题1. “田园城市”理论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田园城市理论是一种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倡议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2. 信息不对称及其不良影响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对称。

能产生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的不公平或者市场效率降低问题。

信息不对称的普遍性: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信息不对称是广泛存在的。

信息不对称的基本特征是,有关信息在交易者之间的分布是不均衡的,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一方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

信息不对称的不良影响①逆向选择问题所谓“逆向选择”应该定义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

②道德风险问题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3. 权力系统有哪些及其特征特征:1、政治性,市政的主体,主要是城市的城市行政机关,市政的过程,同国家的政治权力体系及其运行紧密相联2、系统性,市政是个大系统,是一个由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

(构成)3、综合性,市政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

(对象)4、动态性,市政不仅是组织、制度、体制等方面的静态结构,而且也是一个有序运行的动态过程。

4. 城市基础设施应用模式有哪些(1)完全市场化运营模式。

(2)半市场化运营模式。

(3)完全依靠财政投入模式。

5. “用脚投票”理论“用脚投票”,是指资本、人才、技术流向能够提供更加优越的公共服务的行政区域。

核心思想是,只要生产要素在空间上可以自由流动,城市之间的竞争就难以避免。

形象地说,居民们通过“用脚投票”,在选择能满足其偏好的公共产品与税负的组合时,展现了其偏好并作出了选择哪个政府的决定。

各个城市为了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必须加强与民间力量的合作,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参与城市建设,以更好地解决城市问题。

二、论述题(40)1.中国房价高的原因一、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完全市场化的期望值过高,给予房地产市场极大地扶持。

房改以来,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完全市场化寄予了厚望,希望房子也能像其他商品一样通过市场化来满足民众的需求。

于是乎,政府对房地产业极尽所能进行大力扶持:商品房预售、房地产开发及销售期间给予房产商贷款、个人购房贷款、土地使用金延期支付、给予房地产项目极低的资本金比例等。

所有这些扶持政策令房产商得以顺利地以小博大,得以快速的发展并聚拢超额财富,与此同时,中国房价也被数度推高。

二、地方政府与房产商结成利益共同体,成为维护畸高房价的主力军。

一直以来,地方政府在房产利益链条中占重要一环已成业内外共识。

这一点,从地方政府的种种表现可见一斑:对中央政府的诸多宏观调控政策执行不到位、对中央的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不到位、在去年房价刚步入下行通道时迫不及待地救市等。

地方政府及相关官员看重GDP、政府收益及个人收益,对房产商给予大力扶持,对房产商的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眼开眼闭甚至大开方便之门,近年来,各地都有地产领域腐败官员东窗事发即为明证。

可以说,地方政府与房产商结成利益共同体,成为维护畸高房价的主力军,是导致中国房价畸高且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

三、银行因一己之利对房地产市场给予了大力支持,成为维护高房价的主要力量。

在房价处上升时期,无论是面向房产商还是面向个人的贷款,其收益都是客观的,故此,房贷一直被银行视为优质产品。

于是乎,不正当贷款竞争、假按揭、违规放贷等丑行便充斥楼市。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银行对开发商在拿地及房产开发阶段发放贷款,对个人购房发放贷款都是在为房产市场的疯狂及房价的上涨起推波助澜作用,是导致中国房价畸高且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

四、新闻媒体的非理性新闻导向,令购房者失去理性,是房价疯狂上涨的润滑剂。

前几年,老百姓每天所看到的新闻资讯都是房价要大涨、投资房产获利空间最大、再不买就买不到了等等,这些讯息会令本身就处在非理性消费状态下的老百姓更加变得冲动。

而那些希望房产市场回归理性,期望房价下跌的观点能见诸媒体的却显得少许多。

对于这一点,本无可厚非,房产市场火暴了,房产业者投的广告才会多起来,媒体的收入也就会多起来。

可这样的新闻导向在令消费者、投资者更加盲目的同时也推高了房价。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闻媒体的非理性新闻导向,令购房者失去理性,是房价疯狂上涨的润滑剂,是导致中国房价畸高且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

五、部分专家、学者因一己之利为房产商摇旗呐喊,成为高房价的帮凶。

在房产火暴时期,很多专家学者撰文或发表言论抛出房价将大涨、持续上涨、绝不会跌的观点。

这几年,总有一些专家、学者在为房产既得利益者摇旗呐喊,说什么“房价跌一分钱,将在报纸登整版向当地人民道歉。

”、“春节后房价将剧烈反弹。

”、“房价将持续上涨。

”等等。

表面看来,他们的说法在过去几年的时间段内似乎得到了印证。

事实上,这些专家的言论恰恰是导致房价疯涨的重要因素之一:专家的房价上涨论令消费者、投资者变得盲目、失去理智;专家的房价上涨论令政府的决策偏向于稳定房价;专家的房价上涨论令房产开发商有了捂盘囤地、哄抬房价的勇气和信心。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专家的房价上涨论令中国房价处畸高状态。

六、开发商追求超高利润的心态,令中国房价数度被推高。

一直以来,开发商、恣意定价、日提一价、捂盘囤房等行为随处可见。

之所以出现诸多令民众不满的恶行,是与开发商暴利心态是分不开的,开发商在政府的扶持下,过分地追求利益最大化,过度追求利润率,在很大程度上推高了房价。

正是由于开发商的暴利心态,中国房价才数度被推高。

我们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开发商的暴利心态是导致中国房价畸高且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

七、消费者非理性房屋消费观、房屋投资观令中国房价达到畸高状态。

有人说居者有其屋是我们民族的传统问题,在我看来这是非理性的想法,本人一直认为,购房要量力而行。

大多数买房子的人都是有条件要买房,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买房。

向亲戚朋友借钱,特别是有的年轻人刚刚工作两三年凭什么买房子,首付老人给,节衣缩食还贷款。

另外一个就是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前一阵子房产市场上,很多人尽管不懂房产,可看到别人买房子赚钱,自己也就进行房产投资。

可以说,盲目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推升了房价。

八、投资渠道较窄激发房产投资热潮,导致房价非理性上涨。

一直以来,中国的投资渠道过窄、投资品种单一、投资市场部规范、相关制度不健全,导致大量民间资本涌向楼市,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推高房价。

大名鼎鼎的“温州炒房团”、声名显赫的“山西煤老板”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中国房价,与此同时,这两个民间团体已经成了房产商炒作的筹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投资渠道较窄激发了房产投资热潮,是导致中国畸高的重要因素。

:一,炒民生.商品房是人的基本生活用品,无论是买还是租,没人离得开住房.人类生存越重要的东西越是廉价,比如生命离不开的阳光、空气、水,甚至是不需要钱的,粮食、蔬菜等都相对便宜。

倒是与人的生存无关紧要的古董、字画才价值连城。

二,百姓恐惧房价。

住房是耐用消费品,一般情况下,一个家庭只要一套。

现在之所以许多家庭拥有多套住房,一是因为恐惧,恐惧房价越来越高,怕儿女买不起。

现在买了,为子孙后代备着.几代人的房子集中在一个时期购买,房价怎能不高;二是投机,许多人一有钱就购买住房,靠房价上涨获取丰厚利润。

在所有投机品中,商品房是唯一的人的生活必需品,所以价格坚挺。

要是炒大米,一定还要恐怖。

三,住房价格由富人决定。

没有住房的都是穷人和年青人,在不违背价格规律的前提下,房价理应由没有住房的人决定。

就算靠贷款买房,他们也要付得起首付,承受得起月供。

如果有钱人操控房价,穷人和年轻人永远买不起住房。

富人炒来炒去,穷人和年轻人无疑跟着受罪。

这不是进步,而是倒退。

四,地王抬高房价。

本来房价是与地价是紧密相连的,地价高,房价自然高;地价低,房价也跟着降低。

但,我们的楼市不是这样的,地王推高了房价,地价不高的土地上盖出的房子,价格照样惊人,地王更像一个媒子。

目前的楼市,房价几乎与地价没有关系,政府就是白送一块土地给开发商,建起来房子价格一样不会低。

2.中国城市治理创新1、树立城市治理意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2、引进企业理念和方法,实行多中心治理3、重新定位政府职能,推进有限政府进程4、培养城市个性特色,增强城市竞争力5、扩大市民参与,推进城市治理民主化6、完善法律体系,推进依法治市7、运用现代治理技术,创新城市治理手段三、分析题(20)你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持赞同还是反对意见?有什么好的建议?赞同;因为计划生育有如下益处:(1)有利于国家加速资金积累。

实行计划生育,使国家用于新增人口的消费减少,从而加速资金积累。

(2)有利于劳动就业。

实行计划生育,可以使每年进入劳动适龄人口减少,从而有利于劳动就业。

(3)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人口质量。

实行计划生育,国家可以把积累下来的资金用于教育,使更多的人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和技术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全民族的人口质量的目的。

(4)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人均资源水平。

实行计划生育,可以缓解人地矛盾,提高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人均占有粮食的水平。

(5)有利于农民少生快富。

实行计划生育使每个家庭的人口减少,不仅可以减少家庭消费,而且使家庭主要成员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发展家庭经济和健康娱乐中,从而保证家庭幸福、社会稳定。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建议1. 调整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建议是: “奖一, 放二,禁三”。

“奖一”, 即对只生一孩的父母进行奖励。

对于有生育多孩能力和意愿的人来说, 响应党的号召,自愿只生一孩, 本身就是牺牲了自己的利益, 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就应该受到奖励。

“放二”, 就是放开生育二孩, 允许愿意生育二孩的家庭生育二孩, 取消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对生育二孩的限制, 同时以立法的形式保护生育二孩父母的合法权益, 使生育二孩合法化。

“禁三”, 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严格禁止生育三孩。

应当通过立法依法“禁三”, 建议先以行政法规的形式立法, 设定生育三孩的严格许可制度, 以法律的形式筑就一堵高墙, 使其不能突破。

2.考虑夫妻双方中有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二胎。

非独生子女家庭更有利于小孩成长,有利于提高小孩的竞争意识和适应能力。

3.对于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夫妻,考虑更加人性化的惩罚政策。

目前在国营单位工作的人员,一旦违反,就要开除公职,大大影响到个人职业发展。

在中国面临老龄化的今天,在多元化的世界里,在鼓励创新提高发展的这个时代,没必要采取如此严厉的行政处罚政策。

4. 对于确实违反了计划生育政策,生育二胎的夫妇,我建议国家本着提高人口素质,优生优育的原则,仍然要提供健全的医疗保障服务,不应该对“计划外”的小孩,采取不一样的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