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河大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教案-《荔枝图》序
语文教案-《荔枝图》序教学目标:1. 理解《荔枝图》序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作者对荔枝的描绘和表达方式。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荔枝图》序的内容和结构。
2. 分析作者的描绘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荔枝图》序的原文和注释版本。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荔枝的图片,让学生对荔枝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提问学生对荔枝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荔枝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10分钟)1. 介绍作者苏轼的背景和文学成就。
2. 介绍《荔枝图》序的背景和创作意义。
三、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阅读《荔枝图》序的原文,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荔枝的描绘和表达方式,如形容词、比喻等。
四、文本分析(15分钟)1. 分析作者对荔枝的描绘手法和表达技巧,如顺序描写、对比描写等。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如赞美、讽刺等。
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总结学生在阅读和分析中得到的收获和体会。
2. 提出与荔枝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拓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荔枝图》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能够分析作者的描绘手法和表达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背景和文化内涵,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教师也应注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深入分析与讨论(15分钟)1. 让学生深入分析《荔枝图》序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理解其深层含义。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荔枝图》序中的描绘和表达方式,每组挑选一个重点进行分析。
3. 小组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大家共同讨论,深入理解文本。
七、文学鉴赏与欣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欣赏《荔枝图》序,如描绘手法、修辞技巧等。
河大版语文七下《荔枝图序》word教案
诗 课外阅读: 囚 过华清宫
吟 到 日 西 。 ” 过 分 的 诵 读 和 书 写 , 竟 到 了 口 舌 生 疮 、 手 指 成 胝 的 地 步 。 所 以 人 称 “ 诗 魔 ” 。
杜牧 长安回望 绣成堆, 山 顶千门次 第开。 一骑红尘 妃子笑, 无 人知是荔 枝来 【诗文解 释】 从长 安回望骊 山的景色 如锦绣一 般,山顶 上, 华清宫 的门一扇 接一扇地 打开。 一位 骑手飞奔 而来, 赢得 杨贵妃嫣 然一笑, 没 有人知道 这是从很 远的南方 运来的鲜 荔枝。
学 1.培养对文言文的语言感悟力,提高阅读能力。 习 2.把握文章语言简洁,说明生动、条理清楚的写作特点。 目 3.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 标
诗 魔 -白 居 易 一、课前预习(看谁迅速进入状态,静心自学) 1、 【作者】 《荔枝图序》 ,属于 文,选自 。作者是白居 易,字 ,晚年自号 , 代著名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 导者。作品有《长恨歌》 、 《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 2、 【你知道吗】 序是一种文体。那么什么是序言或序文呢? 教师点拨 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 写书宗旨和经过, 也有别人写的, 多介绍或评论本文内容。 《荔枝图序》 是作者为《荔枝图》作的序 3、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4、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 5、翻译课文 二、合作探究 (我努力、我进步、我成功、我快乐) 1. 文章的第一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2.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荔枝的?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3.举例说明文章在介绍荔枝时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效果呢?
这样写有什么
6、本文虽 然短小, 但 却详略得 当, 请你结 合课文简 单分析一 下。
刘 禹 锡 诗 魔 白 居 易 诗 鬼 李 贺 诗 佛 王 维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1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清河县油坊初级中学于华星教学分析:本文是七年级下册河大版语文教材,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说明文。
一篇短小精悍,介绍荔枝知识的文章。
教学内容不太难,但最有特色的是运用大量的比喻修辞,使学生对荔枝有更直观的了解。
比如:“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
”更重要的是课文中还有一些式可帮记忆。
因此学起来难度不大。
课时就定为一课时。
教学理念设想:本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能用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借助已有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启示。
为此在设计中注重教材的广度,深度和难度的拓展。
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及其生平。
2、准确掌握文中文言词的音、形、义。
3、理解文章内容及写作目的,领略荔枝的鲜美。
4、把握文章语言简洁,层次清晰、详略得当、善用比喻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内容及写作目的。
2、把握文章语言简洁,层次清晰、详略得当、善用比喻的写作特点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咱们都是北方人,虽然很多人也曾吃过荔枝,但对荔枝都并不十分了解,今天就随着作者白居易的介绍来了解一下荔枝。
板题——《荔枝图序》二、揭示题目、简介作者1、揭题,介绍“序”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本文是作者为他身边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
2、简介作者作品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祖籍太原,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贞元十六年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
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
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
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
会昌六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三、整体感知,了解大意1、生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帷(wéi)缯(zēng)绡(xiāo)瓤(ráng)枇杷(pípa)醴酪(lǐ)(lào)2听录音范读,强调字音3、指名朗读4、结合注释和出示资料,自主了解文章大意。
语文教案-《荔枝图》序
语文教案-《荔枝图》序教学目标:1. 理解《荔枝图》序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
3.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荔枝图》序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古文中的特殊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分析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荔枝图》序的文本和注释。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3. 准备黑板和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荔枝的图片,让学生对荔枝有直观的认识。
2. 提问学生对荔枝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荔枝的特点和形象。
二、作者介绍(5分钟)1. 介绍《荔枝图》序的作者苏轼,包括他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强调苏轼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三、文本阅读(15分钟)1. 教师朗读《荔枝图》序,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韵律和节奏。
2.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僻字的读音和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要内容。
四、内容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比喻和描绘,解释其意义和效果。
2.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文中比喻和描绘的理解和感受。
五、文学鉴赏(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如对比、排比等。
2. 学生分析并评价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的效果和魅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荔枝图》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
教师也应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六、课堂互动(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对《荔枝图》序的理解和感受。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或修辞手法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1《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荔枝图序》是东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王羲之所写的一篇艺术评论文,通过对画家周昉的荔枝图进行评论,对绘画艺术进行了深入剖析。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将这篇文学经典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一、教材分析1、中学生熟悉程度:中等2、主题:艺术评论3、文体:议论文4、段落结构:设问-理论分析-例证说明5、知识点:绘画艺术,艺术鉴赏,评论文写作技巧等二、教学策略1、授课方式:讲授+分组讨论+展示2、教学目标:(1)了解《荔枝图序》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文学、艺术评论的文体特点。
(2)理解荔枝图的内涵,学会用正确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艺术鉴赏和评论。
(3)掌握评论文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段落结构,提高综合素养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导入:通过让学生看一组荔枝图,引导学生各自发表自己对图中表现的感受和看法。
2、教学讲解:(1)了解《荔枝图序》的作者王羲之和荔枝图的作者周昉。
(2)分析文中第一句“昉之荔枝,栩栩如生”的设问,展开艺术鉴赏,让学生了解艺术家如何通过细节表现形态特点。
(3)分析文中“方寸之间”,“衣裳之外”的评论语,探讨艺术家如何靠精确的表现和渲染营造出完整的意境。
(4)分析文中“首尾寒温不同”和“意境清新恍然,如荔之甘美”的表达方式,让学生了解艺术评论的写作技巧和段落结构。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幅画进行讨论和评论。
引导学生通过对画面细节的描述,对画中形态、气氛、主题等进行分析和解读。
4、分享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现场分享,让学生听取其他小组的观点,并自行评价和总结。
5、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艺术评论,重点表现自己对画作的理解和评论,并根据段落结构先后阐述自己的思路和论述。
四、教学评价本教学设计主要运用了分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既能让学生自由表达感受和观点,又能听取其他小组的看法,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荔枝图序教案 冀教河大版
教学课题:荔枝图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学习文章中精美的语言描写培养观察能力,领略荔枝的鲜美。
2、学习文章中精美的语言描写,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及学习其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3、学习说明静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4、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理解课文,再体会领悟其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推己及人的情怀。
教学重点:目标2、4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方法:课前通过预习、自学,了解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法,兼以讨论、提问、启发、诱导等方法,使学生能明白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利用仿写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课前布置预习作业教学设想:文章结构简单,但南方的水果我们不常见,文中的喻体对学生而言多数是陌生的,可在让学生预习、自学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实录(一)组织教学: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打开课件首页,播放《梁祝》这一音。
师:同学们请静听音乐,第一、感受音乐美。
第二,利用其谐音,表达我良好祝愿,祝同学们学到更多的知识,祝本节课圆满成功。
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二)导入新课:师多媒体展示杜牧的《过华清宫》生1读:“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生2谈理解:应该是贵妃看到荔枝喜笑颜开了?师:对,历史上,杨贵妃为了吃到新鲜的荔枝,不远千里从广东快马加鞭运送荔枝杜牧的《过华清宫》中就是讽刺这一现象,但从另一个侧面,让我们好奇,荔枝有什么诱人之处,能深的杨贵妃的喜爱呢?今天我们一起揭开荔枝的神秘面纱。
(出示课题)(三)学习新课1、师:解题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本文用以说明荔枝图的,作者白居易特地把一幅荔枝图介绍给大家。
2、师(出示作者简介多媒体投影有关文字材料及图像):白居易为何如此有心?同学们对他了解多少?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20课《荔枝图序》教案 河大版
《荔枝图序》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序、认识荔枝2、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3、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教学重点:1、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2、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教学难点:学习运用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引入有家里开水果店的吗?有喜欢吃荔枝的吗?请一位吃过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介绍好不好?其实很多的诗文里都写过荔枝?(杨朔的《荔枝蜜》赞道“荔枝也许是世界上最鲜美的水果”;苏轼的《惠州一绝》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流露出对荔枝的的喜爱;杜牧《过华清宫》中嘲讽“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是唐明皇为了取悦杨贵妃,不惜国力民力特快专运鲜荔枝进宫,却也可见鲜荔枝的的难得)2、激发兴趣出示新鲜的荔枝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天,鲜荔枝已不只是皇室贡品,我们蓬安也可以买到,跟我们那位同学的介绍的一样,红色、圆形、味道鲜美同学们想尝一尝这果中珍品吗?不过老师有个条件,要求大家认真学习完成的学习目标后再请大家吃,好吗?大家有信心吗?3、引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板书课题)少写一个“序”字让学生发现并且强调不可少这是一种文体(一)、介绍白居易及二、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演示幻灯一]基本目标:1、了解序认识荔枝2、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3、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提高目标:背诵课文三、围绕目标学习(二)、朗读一遍范读(字词)弄清字词[演示幻灯三] 在书上划出重点注释来二遍自读(翻译)结合注释和实物疏通文意,小组内交流,教师答疑,找一位同学到展示台给大家剥荔枝并加以介绍。
强调朵(展示葡萄串)大略如彼,其实过之,图、书盖为不识者及识而不及一二三者云[演示幻灯四]学生齐读译文三遍抽读(想象)其余同学闭上眼睛想象有关荔枝的画面同学们听得认真,想得出神同桌交流一下闭上眼睛出现的画面。
老师的脑子里也有幅画,请看[演示幻灯五]以后大家要多进行这种训练。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河大版七年级下册)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河大版七年级下册)《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河大版七年级下册)树行中学李霞一、教学目标:了解序、认识荔枝。
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二、教学重点: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三教学难点:学习运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你们见过荔枝吗?说说你们见过的荔枝是什么样的?谈谈你们对荔枝的了解。
(板书“荔枝“)(课件出示荔枝图片)荔枝由于其色香味俱佳而被公认为果中的珍品,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和赞美。
杜牧的《过华清宫》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课件出示古诗,生齐读)这里“骑”是什么词?(名词,骑马的人)一骑快马从山下跑上山来,山上行宫的大门一个接一个地翻开,大家以为紧急军事情报到了,结果呢?(送荔枝的到了)杨贵妃特别喜欢吃鲜荔枝,可是荔枝的产地在南方,唐玄宗李隆基为了博她一笑,便诏令产地官员,动用传递紧急军情的驿使,一路翻山越岭,马不停蹄,疾驰入京,将荔枝送到骊山的华清宫里,由于杨贵妃的偏好,使荔枝身价百倍,成为一种极具神秘色彩的果中珍品,荔枝在唐代大约可以称为“国果”,。
生于杨贵妃死后14年的白居易从小就知道荔枝的故事,但由于他生长在北方,却无缘一饱口福。
(插入:白居易何许人也?)机缘巧合,白居易49岁那年(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从九江到忠州(今忠县)任刺史,喜出望外地见到了生平未曾见过的荔枝,品尝之余乘兴赋诗:“早岁曾闻说,今朝始摘尝。
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
润胜莲生水,鲜逾桔得霜。
胭脂掌中颗,甘露舌头浆……赞美之词溢于言表。
所以才有了我们今天学习的《荔枝图序》。
(板书“图序”)二、解题:何为“序”?谁能通过你课下的预习给大家介绍一下。
“序”一般是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文内容。
语文教案-《荔枝图》序
语文教案-《荔枝图》序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荔枝图》序。
(2)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如“荔枝”、“丹青”、“南枝”、“北枝”等。
(3)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文中的描述,运用想象力描绘出荔枝的形态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荔枝图》序。
(2)理解文中描述的荔枝的形态和特点。
(3)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和运用。
(2)对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对《荔枝图》序的背景和作者进行了解和研究。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
2. 学生准备:(1)预习《荔枝图》序,对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进行查找和理解。
(2)观察荔枝的图片或实物,对荔枝的形态和特点有所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荔枝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对荔枝的形态和特点有所了解。
(2)简要介绍《荔枝图》序的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荔枝图》序,对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进行查找和理解。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对文中的描述进行解读和分析。
3. 课堂讲解:(1)教师对《荔枝图》序进行逐句讲解,解释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2)教师对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4.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对文言文的朗读能力。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查找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资料,进一步了解和欣赏荔枝的美。
教学设计2:荔枝图序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序、认识荔枝。
2.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3.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1.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2.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荔枝吗?说说你们见过的荔枝是什么样的?(课件出示荔枝图片)荔枝由于其色香味俱佳而被公认为果中的珍品,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和赞美。
例如:苏轼的《惠州一绝》,(课件出示古诗)(学生齐读)“啖“是什么意思?(吃)“不辞”呢?(不推辞)意思是:为了每天能吃到荔枝,情愿永远作岭南人。
岭南可是诗人被贬的地方啊,为了每天吃到荔枝,他情愿永远呆在被贬的地方,可见荔枝多么诱人啊。
历史上,杨贵妃为了吃到新鲜的荔枝,不远千里从广东快马加鞭运送荔枝。
杜牧的《过华清宫》讽刺的就是这一现象。
(课件出示古诗,生齐读)这里“骑”是什么词?(名词,骑马的人)一骑快马从山下跑上山来,山上行宫的大门一个接一个地打开,大家以为紧急军事情报到了,结果呢?(送荔枝的到了)充满了讽刺意味。
二、这节课我们学习《荔枝图序》看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荔枝的哪些知识什么是序?作者是?字?号?还知道白居易的哪些资料?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篇文章?(汇报预习)这是一篇题画的文章,属说明文。
三、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谁愿意读课文1.他读得怎么样?(评价)2.你们在读课文的时候,觉得哪些字容易读错?(讲解生字)3.你们还遇到难读的句子了吗?(课件出示句子)(指导朗读)4.解决了难读的词句,同学们再来练读课文。
(课件出示课文)5.谁愿意读?(指读课文)读文言文讲究节奏停顿,连而不断。
同学们一起读。
6.下面同学们借助书中注释,也可以同桌之间讨论,看看你们能不能自己读懂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四、再看课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荔枝的哪些知识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比较美?(课件出示句子,指读)如果我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这两个句子背下来,有什么窍门吗?(指导背诵,积累优美词句)作者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按从外到内的顺序把荔枝描写得生动、具体、形象。
荔枝图序
项目完成、交流展示 激励评价 1.指定读——自读练习 1.老师评价, —— 小组读——全班读 进行朗读指 设计意图 2.1 )学生默读,结合预 导。 1.培养诵读的习惯。 习和补充,再次疏通, 2.观察个人 2.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 并勾划不解之处。2)小 自学、小组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组交流, 先互相解疑答 群学的表现 2.合作探究 的能力。 惑,再逐句翻译,记录 ,并及时提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 组内的未解疑问。 3)全 醒,深入具 ,疏通文 3. 意 班交流,1人代表小组提 体指导。 提出问题的能力。 3.解答学生 出疑问,组组合作共同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的意识。 解决问题。4)指定学生 的疑问。 4.对知识总 逐句通译全文。 结提升。 项目设置 二:朗读 课文疏通 文意。 1.多形式诵 读课文
项目设置
项目完成、交流展示
激励评价
三: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1.课堂巡视, 设计意图: 并及时提醒, 1.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 项目:在产品展销会上 深入具体指 力。让学生在头脑中对荔 向别人介绍荔枝。 1.学生自读 导,及时评 枝形成清晰的表象。 要求:1.抓住事物的特 思考、动笔。价。 2.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征 2.全班交流 —介绍事物要抓主要特征, 2.按照一定的顺序 展示 层次清楚的表达。 3.语言生动形象 3.引出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对本 文的朗读及背诵便水到渠 成。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合 作自主学习的意识。
作业 板书
1.搜集有关荔枝的诗文典故。 2.以便条的形式归纳整理文中的重点文言知识。 3.背诵课文
项目设置
项目完成 交流展示
激励评价
四:学以致用总结全文
1.抓住事物 特征 仿效课文采用由整 2.按一定顺 体到局部或由外到内的 当堂完成, 序 顺序,运用打比方的说明 个人展示 设计意图: 3.语言生动 方法,写一种你熟悉的水 让学生运用所学习的方法写一篇简短的说明 形象 果。字数150字左右。 文,了解本篇课文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及简 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说明语言,为今后介绍事 物打下基础。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一〕胜利目标1.了解和文体。
2.掌控生字词并精确翻译文言文。
3.探究本文的说明内容、方法和顺次。
〔二〕胜利自学1.借助课下说明、工具书,筛选重要信息并牢记,解决目标1。
2.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借助课下说明、工具书和以往学过的知识,疏通文意,画出不熟识的`生字词和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同桌沟通,小组争论,解决目标2。
3.独立思索: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荔枝的?在介绍荔枝的时候,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想想本文的说明顺次是怎样的?然后同桌沟通,小组争论,解决目标3。
〔三〕胜利量学1.我来介绍和“序”这种文体以及本文写作缘由。
(缘由用原文回答〕2.这些字词我来读缯瓤绡醴酪枇杷帷盖3.这些词句我会译1这些字词我来讲小组抽题展示4.本文围绕荔枝介绍了哪些知识?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的顺次是怎样的?请你当设计师,为本文设计一份板书。
小组为单位展示。
二、胜利展示三、胜利检测〔一〕基础题1、《荔枝图序》的是,字,号,代诗人。
2、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帷盖〔〕枇杷〔〕〔〕红缯〔〕瓤肉〔〕紫绡〔〕橘〔〕醴酪〔〕〔〕3、翻译以下句子。
浆液甘酸如醴酪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二〕综合题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假设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1.本段文字说明荔枝的特点采纳的说明顺次是〔〕A.整体——部分B.概括——详细C.外——内D.主要——次要E.结果——缘由文中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文段可以分为两层,请概括每层的意思。
〔三〕拓展题同学们都喜爱吃水果,你给大家介绍一种你喜欢的水果吧。
四、胜利思学我的优点——我发扬:。
我的不足——我改正:。
初中语文优质课《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课标分析】初中《语文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课标》提倡:“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
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本课内容简单,短小精悍,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提前预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疏通文意,重点理解文章内容。
而对于语法知识只是简单提及,未做过多的要求。
【教材分析】《荔枝图序》是河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课文,人们常说动植物也是地球孕育的生命,他们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这个单元的主体就聚焦在这个生命的群体上“以人类的朋友”为核心来选编和安排教学内容,本单元五篇课文主要是事物说明文,其中四篇现代文是写动物的,一篇文言文《荔枝图序》是写植物的。
《荔枝图序》以说明为主,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准确的介绍了荔枝,“写作实践”的主体是“可爱的动植物”,《荔枝图序》和写作教学结合的非常紧密,对学生准确把握的说明对象,写好实物的特点起到了重点作用。
《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为一幅荔枝写的序,图和序的目的正如白居易所说“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而作,含有宣传荔枝的意思。
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但在当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
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二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
序文生动的介绍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色。
为我们展示了小品说明文独特的风采。
【学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这个班级的学生比较死板,学生上课发言不积极,女生的思维要比男生的活跃。
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不仔细,所以在写作训练中常常无话可写,需要再教学中加强其观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培养;运用音频,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兴趣,以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河大版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了解序、认识荔枝。
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二、教学重点:
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三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荔枝吗?说说你们见过的荔枝是什么样的?谈谈你们对荔枝的了解。
(板书“荔枝“)
(课件出示荔枝图片)荔枝由于其色香味俱佳而被公认为果中的珍品,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和赞美。
杜牧的《过华清宫》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课件出示古诗,生齐读)这里“骑”是什么词?(名词,骑马的人)一骑快马从山下跑上山来,山上行宫的大门一个接一个地打开,大家以为紧急军事情报到了,结果呢?(送荔枝的到了)杨贵妃特别喜欢吃鲜荔枝,可是荔枝的产地在南方,唐玄宗李隆基为了博她一笑,便诏令产地官员,动用传递紧急军情的驿使,一路翻山越岭,马不停蹄,疾驰入京,将荔枝送到骊山的华清宫里,由于杨贵妃的偏好,使荔枝身价百倍,成为一种极具神秘色彩的果中珍品,荔枝在唐代大约可以称为“国果”,。
生于杨贵妃死后14年的白居易从小就知道荔枝的故事,但由于他生长在北方,却无缘一饱口福。
(插入:白居易何许人也?)机缘巧合,白居易49岁那年(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从九江到忠州(今忠县)任刺史,喜出望外地见到了生平未曾见过的荔枝,品尝之余乘兴赋诗:“早岁曾闻说,今朝始摘尝。
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
润胜莲生水,鲜逾桔得霜。
胭脂掌中颗,甘露舌头浆……赞美之词溢于言表。
所以才有了我们今天学习的《荔枝图序》。
(板书“图序”)
二、解题:
何为“序”?谁能通过你课下的预习给大家介绍一下。
“序”一般是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文内容。
而本文是白居易为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
课下通过查阅资料你认为大诗人白居易为官如何?(预设:勤政爱民,关心农桑)从我们现代的角度,在那个“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一个父母官为当地特产荔枝作广告,让天下人知荔枝,真是首屈一指,敢为人先。
《荔枝图序》受历代文人推崇,明代状元杨慎称此文“可歌可咏,可图可画”。
这节课我们学习《荔枝图序》看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荔枝的哪些知识。
三、诵读感知:
1.初读。
读书的要求是:读通、读懂、读好。
学习古文首先要学会断句,准确掌握句子中的停顿。
古人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听读:听读录音,评头论足,客观地指出其优缺点。
3.速读。
结合注释快速阅读课文,用白话文讲述课文大意,理解课文内容。
在对荔枝进行介绍时,作者运用高超了摄影技术:首先是一个远镜头从群山起作一片葱茏,这就是荔枝的产地,即荔枝的生长环境;镜头推进枝繁叶茂的荔枝树,先介绍树形,再介绍叶、花、果(同时按冬春秋的时间顺序);然后一个特写镜头定格在果实上,按照从内到外的顺序,层层剥开荔枝依次介绍果实的朵、核、壳、膜、瓤肉、浆液的形状、颜色、味道。
最后花絮:介绍荔枝离开本枝以后的变化。
四、探究质疑,赏析内容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荔枝的,请同学们动手设计内容板书,并板演。
2.你认为白居易介绍的好吗?好在何处?
第一,层次清晰。
文章先从大处落笔,介绍荔枝的产地。
接着描绘树形,给人一个总体印象。
然后分别介绍它的叶色、开花和结果季节、果的形状,颜色,外壳及果肉,味道特点和它离开树枝后不易保鲜的特性,最后交代写此序的缘由及目的。
文章在介绍荔枝时采用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外观到内部的顺序,一一写来,层次清晰,形象具体。
质疑:既然是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那“核如枇杷”的位置放得对吗?
第二,详略得当。
本文着墨较多的是荔枝开花及果熟季节,果核的形状,壳膜的颜色,果肉的颜色及味道等,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因为这既是人们关注的东西,又是画上传达不出来的。
而对作画的时间、作者、及作序的目的次写之,简单交代就收笔。
第三,善用比喻。
文章介绍荔枝的特质颇具特色。
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
他采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10种物体作比,由树形到树叶、花朵、果实;再具体详尽地重点介绍果实的内核、外壳,果实壳内的薄膜,果熟的肉质,果实的浆液等。
读者完全可以借助帷盖、桂、橘、丹、葡萄、楷杷、红缯、紫绡、冰雪、醴酪这10种熟悉可感的东西,对荔枝获得具体而形象的感受。
比喻贴切形象,对比鲜明生动,使人如睹其害、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闻其香、如品其味,可触可感。
质疑:贾祖章在《南州六月荔枝丹》中评论道:“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
”作者的言下之意,“壳如红缯”的比喻是不够恰当的,“粗糙”的荔枝壳和“滑润”的丝织物怎能放在一起作比呢?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这并非白居易的错喻,而是课文的作者对这个比喻句的误解。
“荔枝壳”和“红缯”的相似点不在于两者的形状,而是针对两者的颜色。
白居易所描绘的是新鲜红色荔枝,因此,写时才有“实如丹”、“壳如红缯”之说。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迎春的肖像时用了一个比喻叫“腮凝新荔”,这显然是指迎春的腮像新熟的荔枝那样鲜红,而决不能认为迎春的腮像荔枝壳那样粗糙吧。
3.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特别好?
对偶句、比喻句、排比句,读来生机盎然、情趣洋溢、空灵活泼、寓庄于谐。
4.也许正是因为这篇《荔枝图序》也让苏轼爱上荔枝,要不怎么他在《惠州一绝》中写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呢?为了每天能吃到荔枝,情愿永远作岭南人。
岭南可是诗人被贬的地方啊,为了每天吃到荔枝,他情愿永远呆在被贬的地方,可见荔枝多么诱人啊。
质疑:文章一开始就说“荔枝生巴峡间”,你们知道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吗?(四川东部,湖北西部)现在巴峡间已经没有荔枝了。
同学们很吃惊,对吗?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的研究结论是:唐代气候温暖,四川可产荔枝;后来气候变冷,荔枝就灭绝了。
这一结论,另外国科学家非常吃惊,气象学研究不过100多年的历史,而竺可桢却知道1300多年前唐代的气候。
他们不知道竺可桢根据白居易
的《荔枝图序》《种荔枝》知道唐代四川可产荔枝,从而推出唐代气候温暖。
由此可见,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生动简练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它更是一座科学研究的宝库,在地震学、气象学、天文学、军事学、医药学、哲学等诸多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例如我国中医药学著作中有治疗癌症的方法,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世界上最早的UFO的记载……学好文言文,能够读懂文言文,就掌握了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
因此,老师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叫做《古文观止》,相信大家读了以后,会有所收获的。
五、拓展训练:假使我们真把本文作为一篇介绍荔枝的广告,要想让它更有感召力和影响力,你认为还应该加入什么内容?(提示:对比今天的广告。
如;名人效应,营养价值,药用价值等)
1.白居易与荔枝很有渊源:白居易与荔枝核
荔枝核,就是吃荔枝剩下的果核,多数人都把它当作废物扔掉了,至于它如何成为一味中药,还有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相传有一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正在家中修改诗稿,有位南方的诗友来看望他,还带来一些刚成熟的荔枝。
于是两人一边研究诗稿,一边品尝鲜美可口的荔枝,吃着吃着,白居易不由得诗兴大发,挥笔写了一首赞美荔枝的诗句:“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润胜莲生水,鲜逾橘得霜。
”这时,他的妻子春兰进来,看见桌子上摆着许多荔枝核,就包在一起,随手放在桌子的抽屉里,时间一长,就忘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