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一、沈从文的生平和背景:- 沈从文(1902年-1988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化研究家、文学评论家。
- 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深受湖南山水和湘乡风情的熏陶,对湖南文化充满热爱和研究。
- 擅长以湘乡方言为基础创作,注重表现人物心理,深入探讨社会问题,作品富有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怀。
- 发表了许多著名作品,如短篇小说《边城》、《豆腐点》等,被誉为“湘乡小说的集大成者”。
二、沈从文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沈从文的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见长,常常以平实的语言展现生活的真实和复杂性。
- 注重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多以个人的遭遇和成长为线索,描绘人物在社会压力和道德困境下的挣扎。
- 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尤为独到,刻画了许多具有深情和坚韧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和探索。
- 主题涉及民族文化认同、社会底层人民生活、人性的善与恶、传统与现代交融等。
三、沈从文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代表作之一是短篇小说集《边城》,以湘西山乡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草木的心路历程描写,体现了作者对家园、乡土情感的深挚表达。
- 另一著名作品是中篇小说《豆腐点》,通过讲述大观村农民黄世仁的生活经历,暗示了一个农村知识分子的成长痛苦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 沈从文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创了湘乡小说的新局面,充实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内涵,为后人提供了深入思考和借鉴。
四、沈从文的学术思想和影响:- 除了创作文学作品,沈从文还从事文化研究和文学评论工作,具有独到的学术思想。
- 他提出的“复自然”口号和对乡土文化的批判、重振等观点,为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启示。
- 沈从文的文学观、文化观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给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创作借鉴。
五、结语:-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沈从文通过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复杂、真实的社会画卷,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简介参考资料一: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透过描述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透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不仅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先生一生中,着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是他的代表作。
他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
参考资料二: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2023年最新的沈从文简介15篇
2023年最新的沈从文简介15篇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
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本为汉族,早年亦以汉族人自居,晚年时选择了苗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之一,不少人认为他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文学风格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它不仅在整体上与都市“现代文明”相对照,而且始终注目于湘西世界朝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规定的乡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迹及历史命运。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自杀的原因第一次沈从文自杀时,他选择的是触电,他将手放在电插头上企图让电流电死自己,幸运的是被儿子沈朱龙救了下来,待到身体再次好些的时候他又选择第二次自杀,这次他先是喝了家里照明用的煤油,然后又用刀片割自己的手腕,妻子张兆和和堂弟刚巧回家因此又救了沈从文以此,两次从鬼门关里逃生,沈从文的思想依然没有清醒,被送进精神病院休养了一段时间。
至于沈从文为什么要自杀这里的原因就有多方面的了,首先当然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曾经有记者在采访沈从文时,就听到了沈从文声泪俱下的控诉自己遭到的非人待遇,这是沈从文会三番两次的要自杀的一个原因。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县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现代中国文学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
代表作: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八骏图》《都市一妇人》,中篇小说《边城》《神巫之爱》,长篇小说《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
其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
他青年时投身行伍,后进行文学创作,到逝世时已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代表作有《边城》《长河》《从文赏玉》《唐宋铜镜》等。
1987年、1988年沈从文入围诺贝尔文学奖。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到武汉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5月因心脏病突发,在其北京寓所逝世。
他的大部分小说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创造了一个湘西世界,表达了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沈从文的主要成就在文学创作和文物研究两个方面。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乡土小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在其他领域也成就非凡,是名副其实的“大杂家”。
在创作界,沈从文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几位好作家之一;而学术上,他开启的名物研究,影响深远,至今追随者甚众。
沈从文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写出了《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丝绸图案》等文物著作。
1958年后,他专心致志撰写《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书稿,凭着不懈的努力,终于填补了我国服饰研究的空白。
沈从文简介及作品散文集
沈从文简介及作品散文集沈从文,字从简,号梅子涵,是中国现代作家中的文学巨匠。
他生于湖北省十堰市,祖籍江苏泰兴,故整个人品相与着江南文化之雅致。
沈从文继承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以独特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思想内涵,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散文集。
沈从文的散文作品多以历史和现实为题材,既有深邃的哲理思考,又有真切的生活感悟。
他的作品文笔优美动人,充满了诗意和哲思,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
他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如他的《边城》中写到的那片烟雨笼罩的南方小镇,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沈从文的散文集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如自然、乡村、人生、时光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湘行散记》。
这本散文集描绘了他在湖南的旅行经历,通过细腻而凝重的叙述方式,展现了湘南地区的风土人情,传递了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他以自然景观为线索,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中折射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除了《湘行散记》,沈从文的另一部经典之作是《文心雕龙》。
这本散文集以中国古代文论为基础,对文学创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他在书中对散文与诗歌、小说的关系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能写乡村的就是文学家”的观点,强调了文学家对乡土文化的关注和保护。
这本作品不仅对当代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文艺理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可见,沈从文的散文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他通过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思熟虑的思想,创作出了一系列珍贵的作品,给我们的文学世界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散文集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传递了对人生、时间和乡土的思考,对读者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并研究沈从文的散文作品,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沈从文的作品不仅让我们更加热爱自然和乡土,也引导我们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独特的创作方式和深邃的思考让我们在阅读中获得心灵的满足,也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沈从文的散文集是我们在现代社会繁忙生活中回归内心、净化情感的良药,也是我们传承中华文化的宝库。
沈从文长河简介
沈从文长河简介
沈从文(1902-1988),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字崇文,号少荃(又号素书)、老渔,湖南凤凰人。
曾留学日本和美国。
1924年回国后开始文学创作。
主要作品有
短篇小说集《边城》《长河》,长篇小说《湘西》,散文集《湘行
散记》等。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湘西地方色彩,是
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写于1938年。
这部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湘鄂西边界的茶峒小镇为背景,通过对一名普通船夫与
一个少女之间故事的描写,展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
纯净。
小说以白描手法展示了湘西世界自然风光的美丽和人情风俗
的优美,其意境悠远恬淡,给人一种宁静和谐之感。
小说中人物
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是湘西世界美好人性与自然美
的艺术再现。
作品在表现形式上也具有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
用散文化形式叙事和描写自然风景与人情风俗相结合,使作品呈
现出清新优美而又深邃含蓄之美。
—— 1 —1 —。
边城作者简介
边城作者简介边城简介沈从文(1902-1988), 中国著名作家, 原名沈岳焕, 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假设等, 乳名茂林, 字崇文。
湖南凤凰县人, 祖母刘氏是苗族, 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 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因此, 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 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 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关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14岁时, 他投身行伍, 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 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
抗战突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 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
人物生平个人经历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 驻防辰州(沅陵)。
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 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 后正式参军。
1922年, 沈从文脱下军装, 来到北京, 他渴求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 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 就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3年去北京。
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 未被录取。
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4年, 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
1928年从北京到上海。
与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杂志和出版社。
1929年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 爱上女同学张兆和。
1930年后赴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执教, 到抗战前, 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 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1931年陪同丁玲营救胡也频未果, 护送丁玲母子回湖南。
1931年至1933年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文学院讲师;1933年9月9日, 与张兆和结婚。
同月23日, 与杨振声合编《大公报文艺副刊》。
1934年完成的《边城》, 是这类"牧歌'式小说的代表, 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
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十四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全国解放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这部大书给他的。
凤凰城墙外绕城而过的清澈河流,是他儿时的乐园,给予他无穷的享受。
他与小伙伴在这里游水嬉戏,也常常在河滩上看见被处决犯人的尸体。
这美与野蛮的奇异组合,都对沈从文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沈从文十五岁当兵,五年行旅生涯,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西沅水流域。
河水不但滋养了两岸的生命,也滋育了沈从文的性情。
所以,他的小说、散文,大都与水有关。
可以说,对水的生命体验,培养了沈从文特殊的审美心理,转化成他小说优美的诗意。
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采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只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的他,最终只能在北京大学旁听,后来一边在香山慈幼院打工,一边勤奋写作。
在他生活最绝望的时候,曾写信给郁达夫求助,郁达夫登门看望了这位衣衫蓝的湘西青年,慷慨解囊,并写下激愤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1924年,沈从文迎来命运的转机,他的作品陆续晨报》、《语丝》、《京报副刊》上发表。
四年以后,当他迁居上海,与丁玲、胡也频一起创办《红黑》杂志时,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
随着创作的渐入佳境地,他在社会上也渐渐有了令人羡慕的地位。
但是,他发现,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
边城沈从文简介
边城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笔名子龙、
强庵、超公等。
湖南凤凰县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和历史学家。
沈从文20岁时离开湘西家乡,开始了文学创
作之路,20多年来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
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龙凤》等,散文《从文自传》等,以及评论、游记等多部,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边城》《长河》和《中国古代服
饰研究》等。
1934年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和著述工作。
1957年后创作出版了剧本《龙须沟》、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沈从文自幼即显露出文学才华,在文学上的主要活动是: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先后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前往重庆与周恩来、郭沫若等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并
参加了周恩来主持的南方局文化界抗战活动。
抗战胜利后到北京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同时开始小说创作。
—— 1 —1 —。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简介参考资料一: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透过描述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透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不仅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先生一生中,着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是他的代表作。
他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
参考资料二: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生平简介
《沈从文》生平简介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湖南凤凰人,苗族。
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
1923年到北京。
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7年到上海,曾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了新月社。
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
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
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
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
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集子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
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
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思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沈从文生平
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沈从文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
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生平:祖父沈宏富为汉族,生身祖母刘氏为苗族,母亲黄素英为土家族[1],沈从文本为汉族,早年亦以汉族人自居,晚年时为家庭利益选择了苗族。
[2][3][4]1917年高小毕业后,进入当地土著部队办理杂事,后任书记。
1923年进入北京大学旁听,同时练习写作。
沈从文只有小学学历。
西南联大要提升沈从文为教授时,刘文典一直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
一次,在西南联大的教务会议上,他提出质疑:“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400块钱,我该拿40块钱,朱自清该拿4块钱,可我不会给沈从文4毛钱。
沈从文要是教授,那我是什么?”美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则对“沈从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性”予以充分的肯定,在评点沈的《静》时他说,“三十年代的中国作家,再没有别人能在相同的篇幅内,写出一篇如此有象征意味如此感情丰富的小说来。
”在中国公学教书时,沈从文爱上他的女学生张兆和,写了不少的情书追求她,并引发校长胡适的同情,施以援手。
最后,据说因沈从文的情书“写得太好了”,张兆和终于同意嫁给沈从文。
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并结识郁达夫、徐志摩、林宰平等人。
1925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福生》,1926年出版第一个创作文集《鸭子》。
同年底,沈从文在上海与胡也频等自筹资金,创办《人间》、《红黑》杂志,终因资金不足而停刊。
沈从文20年代起蜚声文坛,与诗人徐志摩、散文家周作人、杂文家鲁迅齐名。
沈从文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 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等。湖南凤凰 (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
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 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 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 生活。 1923闯入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至 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 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任 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8》等 文艺副刊主编; 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 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 学国文教科书; 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任教授; 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 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 馆任文物研究员; 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 究所任研究员。
1922
1902年12月28日,我国著名作 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 文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 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 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曾任清朝 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 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 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 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 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 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房 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 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马头墙 装饰的鳌头,镂花的门窗,小 巧别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筑 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
成名非常快
1923年学习写作,
1924年发表文章, 1928年则成为上 海的中国公学的 讲师,兼《大公 报》等报的文艺 副刊的副主编。
小说的成就很短时间内就得到众多前辈
的肯定。 鲁迅可说是体裁家,沈从文则是文体家。
著名作家沈从文的简介
著名作家沈从文的简介作为京派的代表人物,沈从文属于高产作家,他写了那么多的作品,塑造了无数个人物形象,最终凭借着才华打动了许多大作家,之后成为了一代著名人士。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著名作家沈从文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沈从文,湖南凤凰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作家。
沈从文属于高产作家,作品众多,他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语言朴素,单纯却有情,字里行间透露出浓郁的地方色彩。
沈从文的代表作是湘西小说。
他出生在湘西,对故土有着深厚的情感,因此他写出的乡村题材的小说都集中体现了湘西地区人性特有的风韵和神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边城》。
沈从文因写具有乡土风情的小说而出名,但他并不是山药蛋派,那么沈从文是什么派的作家呢?在近现代的文学流派中还有一个派别,就是“京派”,沈从文就是京派的代表人物。
京派的作家一般都是北大清华等高校的著名学者或教授,作品大多数发表在《现代评论》、《骆驼草》等几大刊物上,而沈从文就是借着《现代评论》名扬全国。
京派的艺术特征包括梦幻乡土、悲悯人生、诗意抒写等。
沈从文的《边城》,既有现实的忧伤,也有纯朴的浪漫,诗意满满,沈从文用“诗的抒情”方式写出来的这篇小说成为了京派的最有名的代表作。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沈从文出生于1902年,是中国近代非常著名的国家。
沈从文是多民族的混血儿,不过他本人更加的喜欢苗族,所以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有有关苗族风土人情的描述。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非常高,一生创造了很多作品,其中以《边城》最为著名。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巅峰,在二十世纪的时候,《边城》这部作品在中文小说的文学榜上排名第二,而排名第一的则是鲁迅先生的《呐喊》。
由此可见沈从文先生这部作品的成就有多么高。
《边城》这部作品还曾被拍成了电影,讲述的是湘西的风土人情,用女主翠翠的爱情故事,来展现人性的真善美。
这部电影播放的时候,在中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直至今日依旧是一部经典佳作。
当然沈从文的文学成就除了《边城》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沈从文在不同的时期创作出来的。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湖南凤凰县人,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
14岁高小毕业后投身行伍。
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
从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
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假设等,乳名茂林,字崇文。
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婚姻家庭1930年7月张兆和沈从文在胡适的办公室第一次见面,刚见面时,胡校长大夸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
张兆和却不以为然,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恋来得默然,却是一发不可收拾,写给她的情书一封接一封,延绵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倾慕。
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以做张兆和的奴隶为已任。
他说,多数人愿意仆伏在君王的脚下做奴隶,但他只愿做张兆和的奴隶。
最终打动了张兆和,于1933年9月9日在北京中央公园成婚。
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土凤凰探望。
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方案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打击着沈从文,使他陷入了迷狂状态,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地面对此情此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
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他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
沈从文祖居下寨,是著名的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祖居。
沈从文的曾祖父的父亲沈文科的坟墓,就在这寨外的小山包旁。
据说沈从文先生一直到谢世前,都有一个未能实现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能把自己的家世搞清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
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婚姻家庭
1930年7月张兆和沈从文在胡适的办公室第一次见面,刚见面时,胡校长大夸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
张兆和却不以为然,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恋来得默然,却是一发不可收拾,写给她的情书一封接一封,延绵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倾慕。
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以做张兆和的奴隶为已任。
他说,多数人愿意仆伏在君王的脚下做奴隶,但他只愿做张兆和的奴隶。
最终打动了张兆和,于1933
年9月9日在北京中央公园成婚。
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
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打击着沈从文,使他陷入了迷狂状态,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地面对此情此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
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他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
沈从文祖居
下寨,是著名的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祖居。
沈从文的曾祖父的父亲沈文科的坟墓,就在这寨外的小山包旁。
据说沈从文先生一直到谢世前,都有一个未能实现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能把自己的家世搞清楚。
美国有个叫金介甫的学者,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曾花了十年的功夫,“多次到过中国,到过湘西,多次访问了沈(从文)先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卡片,写下了28万字的《凤凰之子·沈从文传》。
但对于沈从文的家世,
作者却同样没有搞清楚。
他在书中说:“沈家在当地算是世家大族,所以对其先世很引以为豪,虽然他们发家历史并不久远。
沈从文说过,在镇筸城西边有个沈家庄,居民是汉人。
村民靠开采朱砂为生,他们可能是被发配到边疆的犯人,对此现已无法考证。
沈追溯祖先历史只到上面两代,不像中国某些出身高贵的家族动不动就将0家谱上溯到一千年之久。
这一点也足以说明,沈家确实是寒素之家。
再说,像湘西这样开发历史本来就较短的地方,像沈家这样祖、父两代都有功名的家庭,也足
够称为‘世家’。
”
其实,沈从文的祖先既不是“被发配到边疆的犯人”,也不是“寒素之家”。
金介甫“花了很长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之所以得出这样一个不甚准确的结论,其原因是,他没有寻找到沈从文的“根”。
沈从文的“根”在哪里呢?
沈从文的“根”就在铜仁!
倘若金介甫先生能跨入铜仁,那他就不难了解到,沈从文的0家谱不仅可以上溯到一千年之久,甚至还可以上溯到两三千年之久,而且其祖先既不“可能是被发配到边疆的犯人”,也不是“寒素之家”。
根据在滑石发现的《沈氏家谱》记载,沈从文的祖先原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的周文王之后,封地于沈,以国为姓。
其出身则不仅只是“高贵”,而且还应是很显赫了。
沈从文的祖先是因为做官而“宦留黔、楚”,定居在湘黔边境一带的,而且后来还“银钱有半乡之誉”,所以既不是“被发配到边疆的犯人”,当时也不是“寒素之家”。
沈从文的九世祖沈思远,先是在江西瑞州府高安县任过知县,而后才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改迁铜仁府。
当时因
为道路不安全,任满难以回老家,于是就在铜仁定居下来了,先是落业在城郊的熊家屯,不久又移居城郊的沈家滩,再后就从沈家滩又移滑石乡。
沈家在滑石买下的田地东至亭子关、西至大兴场、南至马斜溪(今马岩的马仙溪)、北至黄慧营(今凤
凰县的乡黄合营)。
“银钱有半乡之誉,至今族大枝繁。
”滑
石的谷坳、杨柳坪、小田、野鸭塘、举屯、梗竹林、乱岩塘等村寨,都是沈家后人族居的寨子。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湘黔边境爆发了石柳邓领
导的苗族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地方封建势力。
这场风暴卷走了沈氏家族的兴盛,使世代荣耀的沈氏家族境况急转直下,昔日的辉煌门庭已荡然无存,化为断壁残垣,一派狼藉,沈家人丁从此一贫如洗,经受着苦难的磨砺。
嘉庆六年(1801年),
沈光汉之子、沈从文的第十八世祖沈文科,家境依然贫寒,只有占地约一百来平方米的三间破旧木板房。
沈文科死后,草草安葬,至道光十三年(1833年)才立了一块高二尺,宽不过一
尺五寸的粗墓碑。
至今碑文还隐约可辨:“沈公文科之墓,立于道光十三年”。
沈文科生有五子,分家立业,各自谋生。
四子沈歧山因难于在下寨故里生存下去,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带着儿子沈宏富,沈宏芳背井离乡,在凤凰境内的黄罗寨(今林峰中寨村)找到一块立足之地安身立命。
自沈从文的第十九世祖、曾祖父沈歧山迁居凤凰后,居住于贵州铜仁的沈家族,便分出一支落籍湘西了。
这一分支虽然已离开祖先故园,但仍与故土保持关系,经常探亲,祭祖,联系密切。
沈从文的祖父沈宏富做了贵州总兵的大官,26岁还署理过贵州提督。
他也
常回铜仁下寨探望,父亲沈宗嗣在军中学了医术后,经常回到下寨一带行医,在当地留有美名。
直到1941年,沈从文的胞弟云麓返回下寨,才将这里祖产房屋变卖。
因为沈从文青少年离家后便很少回来,所以他在追溯祖先历史时才只能到上面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