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变色龙

合集下载

6 变色龙 课件 (共36张PPT)

6 变色龙  课件 (共36张PPT)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 场的广场。 分析:外貌描写,交代了他的身份。“军大衣” 是沙皇警官的标志,也是奥楚蔑洛夫装腔作势、用以 吓人的工具。
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
分析:动作描写,“咳”“拧”两个动作, 形象地刻画出奥楚蔑洛夫在百姓面前装腔作势、 官气十足的丑态。
“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 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 了……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会咬着你的?”
分析:语言描写,借脱大衣这个插曲,顺势把话 题转开,揭示了奥楚蔑洛夫知道狗主人身份后的心虚、 恐慌心理,也表现出他借此为自己“变色”争取时间 以便见风使舵的狡猾。
课文通过生动的语言、动作等描写 来表现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现在 请同学们以五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 读课文。
自由分组朗读
小组示范朗读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 善变的奥楚蔑洛夫,他的五次变化,就像 一只变色龙。但是,变的是狗主人的身份, 是他对小狗和赫留金的态度,不变的是他 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本性。
背景介绍
《变色龙》写于1884年,作家了亚历山大 二世,不仅没解决任何社会问题,反而促使新上台的亚 历山大三世采取了更加反动的高压政策:增强了宪兵警 察等专政机构,豢养了一批媚上欺下的走狗,为其镇压 人民服务。整个俄国笼罩在军警宪兵的白色恐怖之中。 沙皇专制制度下的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的 却是欺下媚上的勾当。
昧,也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病态。
赫留金 “血淋淋的手指头”表明赫留金是受害者,他把 “手指头”看作“一面胜利的旗帜”,想趁机捞一把, 足见其小市民的粗鄙庸俗;可是随着“形势”的发展, 他发现优势不在他这一边,便缩了回去,甚至当奥楚 蔑洛夫骂他“鬼东西”“混蛋”时,他也不曾吭一声。 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庸俗粗鄙又胆怯懦弱的小市民。

第6课《变色龙》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6课《变色龙》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6课《变色龙》一等奖创新教案《6 变色龙》教案【教学目标】1.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把握课文大意。

2.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把握其心理活动,分析其形象。

3.了解讽刺小说的特点,品析其主要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把握其心理活动,分析其形象。

【教学难点】了解讽刺小说的特点,品析其主要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导入一:出示一组蜥蜴图片,引出“变色龙”。

“变色龙”是蜥蜴类的一种,善于变换皮肤的颜色适应周围环境,以保护自己。

俄国作家契诃夫也写了“一条变色龙”,他的名字很有趣:奥楚蔑洛夫。

俄语中,这个词的本义是“疯癫的”。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就让我们一探究竟吧!导入二:同学们,你们看过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栏目吗?你们到动物园游玩过吗?你们见过变色龙这种动物吗?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有关变色龙的知识。

变色龙,爬行动物,躯干稍扁,皮肤粗糙,四肢稍长,运动极慢。

舌长,可舔食虫类。

表皮下有多种色素块,能随着环境变化而变成不同的颜色。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小说《变色龙》,请听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介绍。

(播放音频)二梳理情节整体感知文本,把握关键信息。

探究:请同学们通读课文,用一句话说说作者为何称奥楚蔑洛夫为“变色龙”。

【明确】因为奥楚蔑洛夫在处理案子中五次“变色”,在五次态度转变中,尽显沙皇走狗的丑态。

三分析“变色”经过1.了解“变色”过程,再现判案波折。

“狗咬人”本是街头巷尾平常小事,但奥楚蔑洛夫把它看作一件大事。

请同学们默读第6—27段,思考:奥楚蔑洛夫对案子的双方作出了怎样的判定?他每一次判定案子的依据是什么?请认真阅读文本并做相关标记。

【明确】不知狗主人——严判是将军家的狗——开脱不是将军家的狗——贬低是将军家的狗——称赞不是将军家的狗——判死是将军哥哥的狗——盛赞(判案依据——狗主人的身份)2.赏析“变色”细节。

第6课变色龙

第6课变色龙
第三段(第16节):写我们将变色龙放回了原始森林。
二、写作特点
本课主要介绍变色龙的特点,作者巧妙地通过叙事的形式将它展示出来,显得生动、有趣。
Hale Waihona Puke 篇章阅读感悟 一、课文简析
本课通过记叙我们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过程,展示了变色龙的特点,从而提醒人们保护动物。全文共16小节,可分为3个部分。
第一段(第1-8节):写我们发现变色龙,那是条长30厘米左右、似蛇的怪物。
第二段(第9-15节):写我们端详变色龙,了解变色龙的特点。
蹑手蹑脚:走路时轻手轻脚的,不敢惊动他人。
大步流星:形容迈着大步,走得很快。
句段理解赏析
一、句段讲解
变色龙如此迟钝,如何捕捉食物呢?
这一自然段虽然只有一句话,却承上启下,起过度作用,上承“如此迟钝”——“尽管我们大声叫喊,对着它指手画脚,它却依然动也不动”;下启“如何捕捉食物”,为捕食的迅速、准确埋下了伏笔设置了悬念。
名副其实:名声与实际像符合。
二、近义词
寂静(宁静) 端详(观察) 迟钝(迟缓)
三、成语天地
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
摩拳擦掌:形容性之前情绪高昂、跃跃欲试的样子。
抓耳挠腮:抓抓耳朵,挠挠腮帮。形容心思浮躁,焦急忙或苦闷生气的样子。
字词识记积累
一、新词释义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例:枪炮停止后,战场上弥漫着硝烟。
寂静:没有声音,很静。例:月光柔和地洒在田野上,大地一片寂静。
凶相毕露:凶恶的面目完全暴露。例:面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日本鬼子凶相毕露。
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例:面对他不熟悉的工作,他仍然指手画脚。

6、变色龙

6、变色龙
“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 一声,拧起眉头,“不错……这是谁家的狗?……”
“咳”“拧”等动作,形象地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在百 姓面前装腔作势、官气十足的丑态。
“拿得准,长官……”
未见过将军家的狗,就肯定狗 是“名贵”的,意在吹捧。
“我也知道。将军家里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的狗;这条了害,我
变色龙,蜥蜴的一种, 皮肤因环境因素(光线、 温度、情绪等)的变化而 改变,是一种生存的本能。
6、变色龙
契诃夫
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情节,把握主人公处理案件的过程。 2、认识奥楚蔑洛夫的“变色龙”形象。 3、体会语言、神态、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 作用。
知人论世
契诃夫(1860—1904),是 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是具有世界声誉的短篇小说大师, 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 大短篇小说大师。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俄国的契诃夫,代表作为《变色龙》; 法国的莫泊桑,代表作为《羊脂球》; 美国的欧·亨利,代表作为《警察与赞美诗》。
写作背景
《变色龙》写于1884年,作品发表前,正是俄国民意 党人刺杀亚历山大二世(1881年)之后,亚历山大三世一上 台,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 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1880年成立的治安 最高委员会头目洛雷斯·麦里可夫后来当上了内务大臣, 这是一个典型的两面派,人们称他为“狼嘴狐尾”。这时 的警察再不是果戈理时代随意用拳头揍人的警棍了,而是 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契诃夫刻画 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沙皇专制时期警察统治的化身。
主人公有 五 次变色。 2、奥楚蔑洛夫是穿着大衣出场的,文中有 四 次写
到军大衣。 3、断案子当然要用到法律,文中有 三 次提到法律。 4、狗咬人了,就必有人围观,文中 两 次写到围观

初中语文九下第二单元 6 变色龙 (2)

初中语文九下第二单元 6 变色龙 (2)

【技法点睛】①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在文中找到已知信息所在的段落,确定作 答范围;②根据空格个数,确定需概括的事件数,再根据事件数将作答范围中 的内容做相应划分,并概括主要内容;③分析已给情节的表达句式、主要人物 和事件,结合题干要求作答。 【对点演练】见本课T5。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⑥“不行,亲爱的……我一个戈比也不出。一来我不需要狗,二来我也没 有钱。”
⑦“这话您早说不就好了。米尔卡,从这儿滚出去!”
⑧“行了,不要就不要……见您的鬼去!既不想买,也不想要……哎,您 去哪儿?再坐一会儿嘛!”
⑨克纳普斯伸个懒腰,站起来,拿起帽子。“该走了,再见吧……”他打 着哈欠说。
⑩“那您等一下,我来送送您。”杜博夫和克纳普斯穿上大衣,来到街 上,默默地走了一百来步。
(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本篇小说讲述了老中尉杜博夫向志愿兵克纳普斯推销所谓名贵狗而未成的故 事。 B.小说最后说明了杜博夫之所以要把米尔卡送给屠夫,是因为它其实不是纯种 狗。 C.老兵出身、年纪不轻的中尉杜博夫,既有令人同情、怜悯的一面,又有让人 憎恶、反感的一面。 D.这篇小说主要运用了对话描写,以杜博夫的语言描写为主,表现了他竭力想 把狗卖出去的心理。
⑭“您可知道本地的那些屠夫收不收狗呢?” ⑮“想必会收的……我也说不准。” ⑯“明天我就让瓦赫拉梅耶夫送了去……去它的!叫人剥了它的皮……这 该死的狗!可恶极了!不但弄脏了所有的房间,昨天还把厨房里的肉全偷吃光 了,下贱胚子……是纯种狗倒好了,鬼知道它是什么东西。晚安!” ⑰“再见!”克纳普斯说。 ⑱门关上了,中尉一人留在外面。
①杜博夫,一个老兵出身、年纪不轻的中尉和志愿入伍的克纳普斯正坐在 一起喝酒。

部编九下语文6 《变色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九下语文6 《变色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6 《变色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小说中,随着“狗的主人是谁”的猜测不断改变,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和裁断也左右摇摆。

阅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据此简要复述课文。

参考答案:二、变色龙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奥楚蔑洛夫“变色”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我们认识社会有什么意义?参考答案:奥楚蔑洛夫之所以几次变色,是因为他不敢得罪权贵,哪怕只是权贵家的一条狗。

塑造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在于,作者借助这一形象,批判的是腐朽专制的社会。

这样的一个小官僚,面对一般群众时,往往会摆出一副官架子。

如他一出场,穿着新的军大衣,在众人面前严肃、威风的派头,一个装腔作势、作威作福的小官僚形象毕现。

而面对权贵,他却是一副奴颜婢膝的样子。

这样的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

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经济落后,思想保守,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而作为这样一个国家机器上的小零件,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通过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

这样的人物虽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锋芒其实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

三、这是一篇讽刺小说。

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这篇小说是如何运用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表现出讽刺效果的。

参考答案:对比。

奥楚蔑洛夫面对狗主人的身份的变化,不停地改变着自己的态度,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婢膝,一会儿痛骂小狗是“疯狗”“下贱胚子”,一会儿又夸小狗“名贵”“伶俐”,前后矛盾,对比鲜明,使小说的喜剧效果更加突出。

夸张。

讽刺小说往往离不开夸张,本文也是如此。

在短短的时间里,随着狗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发生了五次“变色”。

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

这种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如果根据课文内容编演一个小品,由你做导演,你对警官奥楚蔑洛夫、巡警叶尔德林、首饰匠赫留金这三个人物的衣着、表情、语气、动作等,会进行怎样的设计?说说你的想法。

第6课《变色龙》课件(共48张PPT)

第6课《变色龙》课件(共48张PPT)
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时,他 的态度发生了几次变化?是随着什么变 化的?他表面上变来变去,实质没变, 是什么?
态度发生了五次变化。
随着狗的主人是谁而变化。
不变的是: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 上欺下的本性。
合作探究
从警官的办案过程来看,你认为奥楚蔑 洛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是一个专横的沙皇警察,但同时也是 一个见风使舵的“变色龙”。他对下专制 蛮横、欺凌百姓,对上则趋炎附势、献媚 讨好,是一个厚颜无耻的两面派。
现在“变色龙”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 不可多得的人物形象,这一名词已成为见 风使舵的小人的代名词。
语言赏析
巡官奥楚蔑夫洛穿着新的军大衣,提 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 着一个火红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 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
外貌、动作描写,以人物的服装、 气派勾画了一个外表严肃、威风凛凛的 警官形象。拿着一大堆没收来的东西, 揭示了军警宪兵横行霸道,老百姓的财 产得不到保证的现实。
合作探究
而面对权贵,却是一副奴颜婢膝的样子。 这样的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像奥 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 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的空间。 这样的人物虽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锋芒 其实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 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透过这条 变色龙,我们看到了俄国社会中媚上欺下、 见风使舵的腐败风气,看到了俄国社会的 黑暗与腐朽,也看到了作者对这类社会现 象的深恶痛绝和辛辣的讽刺。
合作探究
“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 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 面对着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 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开头 的环境描写给人怎样的感受?作者描写 这样的环境有何作用?
开头的环境描写给人一种压抑的感 受。压抑的社会环境是军警宪兵当道的 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的写照,这里的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案子”发生的社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课文6《变色龙》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课文6《变色龙》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课文6《变色龙》知识点《变色龙》写于1884年,反映了19世纪80年代俄国生活中的一种应诅咒的现实。

当时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工人阶级革命运动刚刚兴起,革命浪潮冲击着沙皇的专制统治。

为了强化反动统治,他们豢养了一批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走狗,为其镇压革命运动服务。

本文中的警官奥楚蔑洛夫就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几个字词:胚子(pēi)戳(chuō)坎肩(kǎn)恐吓(hè)畜生(chù)前腿劈开(pǐ)一、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 本文写了怎样一件事?主要人物是谁?本文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指”案件的经过。

主要人物是奥楚蔑洛夫。

2 文章可分几部分?那几段最能表现奥楚蔑洛夫“变色龙”的本质?根据短篇小说的情节特点,本文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警官奥楚蔑洛夫遇到了一场乱子——狗咬伤人这一案子的发生。

(开端)第二部分(6—27段)是全文的重要部分。

作者以极其辛辣的讽刺手法对奥楚蔑洛夫处理案子时的声色变化作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他的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丑态。

(发展和高潮)第三部分(28—29段)写奥楚蔑洛夫审理案子结束,小狗被带走,赫留金受到讪笑和恐吓。

(结局)文章6—27段,最能揭示奥楚蔑洛夫“变色龙”的本质。

3 文章采用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文章运用对话刻画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性格特点的。

4 试从文中找出有关细节描写的部分,理解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文章的细节描写有警官的军大衣和赫留金的手指头。

军大衣:本文通过军大衣这一细节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主人公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以及卑劣的心理活动。

手指头:一开始它是赫留金用来要挟狗主人的资本,要求赔偿的本钱;但当有人说狗是将军家的时,手指头又成了冒犯名种狗的罪证。

这两处的细节描写,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主人公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本性跃然纸上。

二、归纳人物对话所表现的性格特征。

1、对老百姓的话,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大耍威风、欺下凌弱的性格特点。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上课说课稿《6变色龙》【第一课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上课说课稿《6变色龙》【第一课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上课说课稿《6 变色龙》【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变色龙》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教材中的一篇文章,本文是一篇讽刺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变色龙的描写,揭示了社会上一些人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丑恶嘴脸。

文章语言幽默诙谐,情节紧凑,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在教材中,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讽刺文学的理解和分析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讽刺手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课文中的关键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讽刺文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讽刺手法。

2.难点:深入分析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等教学手段,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变色龙的形象,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课文中的关键信息。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讽刺手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6.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7.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合作讨论等方面进行。

第6课《变色龙》课件(共45张PPT)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6课《变色龙》课件(共45张PPT)语文九年级下册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篇小说是怎样运用对比、夸张 等艺术手法来营造强烈的讽刺效果的。
夸张 人物性格鲜明突出
五次“变色”
时而威风凛凛 痛骂小狗
“疯狗”“下贱胚子”
对比
前后矛盾,讽刺 效果突出
时而奴颜婢膝 夸小狗
“名贵”“伶俐”
文中三次提到“法律”,找出来,并说说有何作用。
第7段:长官,就连法律上也没有那么一条,说是人受了畜生 的害就该忍着。
畏惧权贵。 极力附和警官,开口闭口“长官”,也是见风使
“独眼鬼” 舵、阿谀奉承之辈。
将军家厨师 说外人“瞎猜”,对于将军言必称“我们”,流
露出强烈的优越感,折射出对权贵的崇拜。
(续表)
人物
围观的人们
特点
嘲笑卑微的同伴,不敢质疑和挑战警官的权威, 奴性十足。
席加洛夫将军 和他的哥哥
没有正面出场,但在围观群众及厨师的口中却 又无处不在,通过奥楚蔑洛夫不断变化的态度 可以看出这两个人的霸道和权势熏天。
(真题模拟)第20段再次提到赫留金的手指头。文中一 共几次写到赫留金的手指头?这一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考点 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答题支架]
细节描写 的作用
推动情节的发展,促成情节的曲折和复杂 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展现环境、景物的独有特征,烘托氛围和气氛 揭示主题,增强主题的表现力
[参考答案]
变色龙是一种爬行动物,其体色会随着所处环 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小说以《变色龙》为题,会 写一个怎样的人物呢?
变的是反复无常的态度, 不变的是见风使舵的本性
6 变色龙
变色龙,蜥蜴的一种,其体色会随着所处 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在文中指在处理 狗咬人事件中态度变化无常的小说主人公 奥楚蔑洛夫,以此来讽刺其善变的性格。 题目简洁明了,具有象征意义和讽刺作用。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6 变色龙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6 变色龙

绘声绘色 名副其实
1.仔细地看。
端详
凶相毕露
2.凶恶的相貌完全暴露出来。
3.暗中或打听察看。
窥探
伺机 绘声绘色
4.窥伺时机。
5.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6.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名副其实
一(1-8)“我们”发现变色龙,那是条长30厘米左右、似蛇非蛇 的怪物。 二(9-15)“我们”端详变色龙,了解了变色龙的特点。
①(9)外形
②(10-12)捕食
③(13-15)变色
三(16)“我们”将变色龙放回了原始森林。
外形
椭圆形的头 全身翠绿
尾巴尖细 两眼凸起 酷似龟背的背部 三角形的嘴 四只短脚
长筒状的身躯
外形
捕食
本以为变色龙很迟钝,其实它________________。
我以为变色龙似睡非睡,其实它______________。
变色龙
学名避役,生活在热带丛 林中,是一群典型的树栖爬行 动物中的怪物,会根据环境情 况迅速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 以求得自身的安全。
8 9 1 2
3 4
5 6 7
10 11
12
15 16
13 14
震惊
豆藤
椭圆形
凶相毕露
长筒状
腹部
伺机 介绍
指手画脚
准确 刹那间
依然
判断 香蕉叶
迟钝
距离 棕色
连续
变色
假如放在枫树上,变色龙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放在枯草丛中,变色龙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之,变色龙的颜色会随着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而变化,使人和

九年级语文下册 6 变色龙(导学案)(学生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6  变色龙(导学案)(学生版)

第06课《变色龙》导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变色”的内容,透视变色的原因。

2.能通过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形象。

3.了解讽刺小说的特点,品析夸张对比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讽刺意味。

2.掌握本文的情节线索,理解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1.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2.理解本文独特的叙述方式和讽刺手法。

【学习过程】1.文题解读变色龙是一种蜥蜴类动物,以其能随环境改变体色而著名。

作者以“变色龙”为题目,强化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具有强烈的意味。

2.作者介绍契诃夫(1860—1904),作家、戏剧家,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与法国的、美国的齐名,被誉为“”。

代表作品:小说《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3.字词积累①读准字音坎.肩()魁梧..()筛.子()醋栗.()咳嗽.()洋溢.()赔偿.()伶俐..()②按拼音写汉字xiàzhìcǎi恐()旗()无精打()③理解词义:魁梧:洋溢:荒唐:伶俐:无精打采:异想天开:第一课时活动一:理清小说情节。

1.确定主人公,概括事件。

速读课文,回答问题。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语言概括)2.理情节,析结构。

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理清小说结构层次。

(用红笔在课文中标出层次结构)活动二:活动二:感受不变之变1.快速浏览全文,参考下面问题给文章批注,然后完成表格任务。

奥楚蔑洛夫对狗咬人的案件判了几次?每次的断案结果是怎样的?每一次他又是如何来称呼这只狗的?狗的主人对小猎狗的态度对赫留金的态度1234562.回头阅读你填写的表格,思考回答: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时,他的态度是随着什么变化的?明确:3.阅读表格回答: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态度多次发生变化,那么,始终不变的是什么呢?4.根据我们前面的梳理,你对主人公有了一定的认识,从奥楚蔑洛夫与众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课堂总结在现实生活中,有奥楚蔑洛夫这样的人吗?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我?布置作业1.请从课文中找出至少五个你认为重要的生词,并查出它们的准确意思,然后尝试用这些生词造句。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6课《变色龙》PPT课件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6课《变色龙》PPT课件

笑,挥笔写道: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老和尚看罢,顿感面
红耳赤,羞愧不已。
课堂结
契诃夫用漫画式的写法塑造了鲜活的变色龙形象,精短的篇幅中蕴涵 着深刻的思想和艺术内涵。反观现实,当社会上充斥着变色龙式的人物时, 人际交往就成了荒漠,所以真诚友善才应是我们处事待人的追求。
课堂作业
根据本节课所学,发挥你自己的想象力,续写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 发生的事,100字以上。
新课导入
变色龙是蜥蜴目避役科爬行动物的统称,学名避役。皮肤因环境因素(光 线、温度、情绪等)改变而变化,是一种生存的本能。
此外,它的头上有钝三角形突起,双眼各自独立,可以自由转向不同视角。 背部有嵴棱,四肢较长,前后肢均具5指、趾,分为相对2组,前肢内侧3指愈 合,外侧2指愈合在一起,可相互握持,后肢相反,内侧2趾和外侧3趾愈合, 并相对持。
老和尚见来客谈吐不俗,才气过人,就把他引入大殿,客气地说:“请坐。”
又对小和尚喊道:“敬茶。”继续闲聊,老和尚愈发感到来客才华横溢,不禁
问起姓名,才知道此人竟是名扬四海的苏大学士。老和尚赶紧起身、作揖,把
客人请进客厅,恭恭敬敬地说:“请上坐!”又对小和尚喊道:“敬香茶!”
最后,老和尚仰慕苏东坡的名望,请苏东坡题写对联留念。苏东坡淡然一
变色龙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积累“洋溢”“无精打采”“异想天开”等重点词语。 2.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把握课文大意。 3.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把握其心理活动,分析其形象。 4.了解讽刺小说的特点,品析其主要艺术手法。
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俄国伟大 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法国的莫泊桑、美 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 家”。他的短篇小说,采取批判现实主义的 创作方法,以犀利的笔锋直刺罪恶的社会, 揭露小市民的庸俗和丑恶,抨击反动统治, 批判黑暗的现实。

6《变色龙》课件

6《变色龙》课件

这时,一只色彩缤纷的蝴蝶飞过来,离 变色龙还有相当的距离。似睡非睡的变色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 “刷‛ 伸出它 龙, 地 那长得惊人的舌头——舌头的长度超过它身 长的一倍,刹那间 ,那只彩蝶已被卷入它 的口中,成为美餐。我们被它吓了一跳。
舌头
捕食
朋加沙抓起变色龙,先把它放在 香蕉叶上,它的皮肤变成了香蕉叶色。 接着,又把变色龙放在棕色的泥土 上,我们慢慢地从绿色变为棕色。再 把它放在水泥板上,又从棕色变成浅
பைடு நூலகம்灰色。
变色
变色龙,果然名副其实。
朋加沙告诉我们,变色龙 数量不多,难得碰到。于是我 们将它放回了原始森林。
我细细端详着:这条变色龙全身翠绿。椭圆 形的头上长着三角形的嘴,两眼凸起,凶相毕露。 身躯呈长筒状,隆起的背部酷似龟背,腹部两侧 长着四只短脚,尾巴尖细。尽管我们大声叫喊, 对着它指手画脚,它却依然一动也不动。 这时,一只色彩缤纷的蝴蝶飞过来,离变色 龙还有相当的距离,似睡非睡的变色龙,以迅雷 不及掩耳之势,‚刷‛地伸出它那长得惊人的舌 头——舌头的长度超过它身长的一倍,刹那间, 那只彩蝶已被卷入它的口中,成为美餐。我们被 它吓了一跳。
连续
准确
绘声绘色 名副其实 判断
依然
距离
介绍 香蕉
指手画脚
凶相毕露
一模一样










十 一
十 二 欣赏
十 三
十 四
十 五
十 六
收获 拓展
一天清早,大雾弥漫,我们 正和几个中非工人在紧张地采摘 四季豆。
“啊呀!‛小李的叫声震惊 了寂静的田野。大家以为他碰 上了毒蛇,急忙赶了过去。

6变色龙(契诃夫)ppt课件

6变色龙(契诃夫)ppt课件
两次描写使小说的社会意义更为深广。
第一次在第七段,赫留金提出法律根据
反映了底层人民机敏的一面,是作者讽喻沙皇 的“法律”对人民的压迫。
第二次在第十二段,赫留金引用法律为自己辩护, 接着抬出“当宪兵”的兄弟 通过人物语言揭露沙皇法律的实质是:宪兵就是 法律,对沙皇法律的又一次尖锐讽刺。
第三次在第十七段
• 结局:(28--29)奥楚蔑洛夫审理案 子结束,小狗被带走,赫留金受到讪 笑和恐吓。
狗的主人
对小猎狗的态度 对赫留金的态度
1
不知狗的主人是谁
野畜生,疯狗把它弄 死好了
2
有人说好象是将军家的 它是那么小,它怎么会

咬着你的?
肯定赫是被狗咬了
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 钉子弄破的。鬼东西
3 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 下贱胚子
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获得胜利, 成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进入苏俄时代,1922年苏联成立后苏俄成 为历史。
资料链接
苏联(1922年—1991年)
1922年俄罗斯、乌克兰等15个加盟共和国一起正 式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1991 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散文诗 《海燕》。 ➢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小说 《蜡烛》。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著名教 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致女儿的信》。
品味语言
1、“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 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 饿的嘴巴一样”。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环境,反映了当时 经济萧条。“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是用 比喻的修辞手法,暗示了俄国人民饥饿贫困 的生活,整个社会死气沉沉,作者用寥寥几 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

6 变色龙-要点梳理

6 变色龙-要点梳理

6 变色龙【基础须知】弥漫(mí màn):(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本课指雾气充满整个田野。

(例句)夜色深沉,大雾弥漫了整个江面。

震惊(zhèn jīng):使大吃一惊。

寂静(jì jìng):没有声音,很静。

一模一样(yīmú yí yàng):形容完全相同,没有什么两样。

本课指变色龙的皮肤和豆叶颜色相同。

端详(duān xiáng):仔细地看。

(例句)他一面说,一面端详着这位陌生人。

凶相毕露(xiōng xiàng bì lù):凶恶的相貌完全暴露出来。

指手画脚(zhǐshǒu huà jiǎo):说话时兼用手脚比划帮助理解示意。

形容说话得意忘形;也形容随意、轻率地指责或发号施令。

窥探(kuī tàn):暗中探听。

(例句)关上房门,他还要从锁孔里看外边有没有人窥探。

绘声绘色(huì shēng huì sè):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迅雷不及掩耳(xùn léi bù jí yǎněr):比喻动作和事件突然而来,使人来不及防备。

【重点梳理】一、教材简析在世界文学长廊里,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已为人们所熟知,成为现实生活中某些善于察颜观色,投机钻营的人的代名词。

而这篇《变色龙》的作者是刘梦熊,长期从事农业科技工作,曾经率领一个农业专家组,前往中非共和国执行援外任务。

中非地处非洲大陆腹地。

这里,没有风和日丽的春光,没有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也没有银装素裹的冬景,长年如夏。

还有那莽莽的原始森林,没有污染,非常适宜动物的生长、繁衍。

二、文章主旨这篇文章用叙事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变色龙的三个特点:一眼睛能独立活动;二捕捉食物的速度惊人;三能根据环境变化改变自己的体色。

激发学生对动物、大自然的喜爱,从而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变色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爱护小动物。

4.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准备:
1.变色龙的图片。

2.变色龙的资料。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是五彩的百科全书。

它有许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揭开。

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都有特异功能,你知道吗?
指名说。

2.尺蠖可以模拟竹枝的形态;枯叶蝶几乎可以乱真。

而变色龙可以根据周围的环境改变自身的颜色。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新朋友。

(出示变色龙的图片)
二.初读感知
1.让我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变色龙。

2.出示生字词。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齐读。

3.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通过读课文,你对变色龙这位朋友了解了多少?指名说。

5.出示:“(1)我们发现变色龙。

(2)我们端详变色龙。

(3)我们放回变色龙。

”请你按照课文的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细读第一部分
小组学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读完第一部分,你了解了什么?
相机出示:“豆藤上真的……似蛇非蛇的怪物。

”指导朗读。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2.指读。

3.观察字形,指名说写字时的注意点。

4.描红临写。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搜集变色龙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

2.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

交流收集的变色龙的资料。

二.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说一说哪一部分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深,为什么?
2.第二部分“我们”细细端详着变色龙。

什么叫“端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端详”变色龙的?
相机板书:外形特点捕捉食物会变色
3.小组学习:读读9-15自然段,把你最感兴趣的一方面读好。

①出示第9自然段,指名读,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向大家介绍变色龙的外形的。

②出示11-12自然段,自读,说说你的感受。

③出示14自然段,变色龙真的会变色吗?齐读14自然段。

用“名副其实”造句。

4.学习了课文第二部分,对我们观察小动物有什么启发?
总结描写动物的方法:仔细观察,抓住其特点来写,注意按一定顺序来写。

5.老师送给大家一句格言:“观察,观察,再观察。

——巴浦洛夫”
6.齐读课文第三部分:放回变色龙,你想到了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搜集你喜欢的小动物的资料。

2.小练笔:仔细观察你喜欢的小动物,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写。

板书设计:
发现外形特点
端详变色龙捕捉食物
放回会变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