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物联网识别技术-物联网识别技术及应用(第2版)-甘早斌-清华大学出版社

合集下载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习题答案完整版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习题答案完整版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第2版)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基本概念解释题1.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即物-物相联的互联网。

是指通过装置在物体上的各种信息感知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器等,按照约定的协议,并通过相应的接口,把物品与互联网相连,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从而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巨大网络。

2.RFID: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3.EPC:电子产品编码(Electronic product code)4.智慧地球:英文为Smarter Planet,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地球村的各种物理实体中,如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大坝、油气管道等等,并被普遍联接,形成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地球物理系统与虚拟系统的充分融合,使得地球具有智慧化。

5.E-社会:电子社会6.U-社会:泛在社会7.物联网的泛在性:物联网的泛在性表现在可以使人和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途径(或网络)和服务连接到一起,即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thing)8.物联网的三层结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9.物联网的关键技术:感知与识别技术、网络与传输技术、无线传感网技术、智能处理技术10.WSN: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11.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12.SCADA: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13.MCU: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 Unit)14.DSP: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15.IPC:工业控制计算机(Industrial Personal Computer)16.AIDS:自动识别系统(Auto Identification System)17.GPS: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18.移动互联网:是移动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继承了移动随时、随地、随身和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优势。

物联网识别技术

物联网识别技术

物联网识别技术摘要:随着人类社会步入信息时代,人们所获取和处理的信息量不断加大。

传统的信息采集输入是通过人工手段录入的的,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数据误码率高。

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自动识别技术,可以对信息自动识别,并可以工作在各种环境之下,使得人类得以对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

自动识别技术是物联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对每个物品进行标识和识别,并可以将数据实时更新,是构造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联网的基石。

关键词:物联网自动识别 RFID技术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自动识别、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让物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无需人的干预。

物联网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自动识别技术,自动识别技术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

1 自动识别技术的概念和分类1.1自动识别技术的概念自动识别技术是将数据自动采集和识读,并自动输入计算机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近二三十年来,自动识别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个涵盖条码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以及磁识别技术等的计算机、光、电、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一体的高技术学科。

自动识别技术的崛起,为计算机提供了快速、准确地进行数据采集和输入的有效手段,解决了计算机通过键盘手工输入数据速度慢、错误率高造成的“瓶颈”难题,因而自动识别技术作为一种先导性的高新技术,正迅速为人们所接受。

1.2自动识别技术的分类自动识别技术的分类方法很多,可以按照国际自动识别技术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也可以按照应用领域和具体特征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国际自动识别技术的分类标准,自动识别技术可以分为数据采集技术和特征提取技术两大类。

数据采集技术分为光识别技术、磁识别技术、电识别技术和无线识别技术等;特征提取技术分为静态特征识别技术、动态特征识别技术和属性特征识别技术等。

按照应用领域和具体特征的分类标准,自动识别技术可以分为条码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磁卡识别技术、IC卡识别技术、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等。

1.3物联网的感知(课件)-八年级信息科技上册(清华版2024)

1.3物联网的感知(课件)-八年级信息科技上册(清华版2024)
传感器是一种信息输人设备,能够检测、感受外界的信号、物理条件(如光、热、湿度)或化学组成(如烟雾)等。传感器是物联网设备感受外界环境的重要硬件,决定了设备与外界环境交互的能力。
传感器技术
1.认识传感器常见的传感器通过敏感元件获取外界信息并转换成电信号输出,比如光线传感器中的敏感元件为光敏电阻,当光线强弱发生变化时,输出的电压信号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土壤湿度传感器
可用于检测土壤的水分,当土壤缺水时传感器输出值将减少,反之将增大
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请同学们登录创客商城,输入关键词“传感器”,浏览感兴趣的传感器,并了解使用该传感器做出来的物联网作品。




传感器名称
传感器功能
常用于哪些物联网作品
传感器技术
2.传感器和智能终端的连接传感器与智能终端进行连接之前,需要认真查阅传感器的接口说明,了解传感器的信号类型和引脚功能,然后确定该传感器应该接在智能终端的哪个引脚。一般来说,传感器模块上面会标识其类型,“D”表示数字量传感器或者开关量传感器,“A”表示模拟量传感器。
条码和射频识别技术
谢谢观看!
物联感知技术
物联感知技术
物联网感知技术涉及很多方面,包括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定位技术、条码技术等。只要能够将外界环境或物品的状态信息转化为计算机能处理的数字信号的技术,都属于感知技术。
定位技术
条码技术
传感器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
1
2
3
4
第二部分 传感器技术
PART 02
02
传感器技术
第三部分 条码和射频识别技术
PART 03
03
条码和射频识别技术
我们经常使用手机“扫一扫”或者校园智慧卡完成购物支付。“扫一扫”付款的本质是通过摄像头获取二维码图片中的商家信息,而校园智慧卡则是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实现身份识别。作为物联网感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条码和射频识别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支持着各类信息的传输与感知。

物联网识别技术介绍课件

物联网识别技术介绍课件

物联网识别技术广泛应用于物流、交通、医疗、安防等领域。
物联网识别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物联网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
智能家居:智能家电、智能安防、智能照明等
智能交通:智能停车场、智能交通信号灯、智能公交等
智能医疗:远程医疗、电子病历、智能诊断等
智能物流:仓储管理、物流追踪、配送机器人等
物流自动化:通过物联网识别技术实现货物自动分拣和配送
智能电网:利用物联网识别技术进行电力系统的监控和管理
智能家居
智能照明:根据环境自动调节灯光亮度和色温
智能安防:实时监控家中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警
智能家电:通过手机远程控制家电,实现节能和便捷
智能语音助手:语音控制家中设备,实现家居智能化
智能交通
提高客户满意度:通过识别技术实现个性化定制和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
2
物联网识别技术的原理
识别技术的分类
射频识别(RFID):通过无线电波识别目标物体
二维码识别: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信息
光学字符识别(OCR):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识别文字
02
04
生物识别:通过指纹、面部、虹膜等生物特征识别个体
语音识别:通过语音识别技术识别语音内容
实时监控:通过物联网识别技术,实时监控道路交通状况,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智能导航:利用物联网识别技术,提供实时、准确的导航信息,帮助驾驶员避开拥堵路段
智能停车:通过物联网识别技术,实现停车场车位的智能管理,提高停车效率
智能公交:利用物联网识别技术,实现公交车辆的实时调度,提高公交运营效率
01
器学习算法识别目标物体
06
识别技术的工作原理
传感器:收集数据,如温度、湿度、压力等

第七章 RFID系统关键技术-物联网识别技术及应用(第2版)-甘早斌-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七章 RFID系统关键技术-物联网识别技术及应用(第2版)-甘早斌-清华大学出版社

7.1.2 RFID系统的攻击手段
针对RFID系统的安全攻击手段和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1、对RFID系统进行破坏、扰乱的攻击
通过干扰、阻塞无线信道或其它手段,产生异常环境,使RFID发 生故障,或进行拒绝服务的攻击等。
2、对通信数据的收集、复制和修改
主要包括欺骗伪造,重放,窃听,跟踪和浏览。欺骗伪造是指攻 击者获取标签的敏感信息(例如密钥或产品代码)后,可依此伪 造出相同的标签并欺骗读写器进行验证,以获取利益。
在后端通信链路中,系统面临着传统计算机网络普遍存在 的安全问题,主要是恶意代码和病毒的攻击,属于传统信 息安全的范畴。
3、读写器
当读写器将数据发送给主机系统之前,都会先将信息存储 在内存中,并用它来执行一些功能。在这些处理过程中, 读写器功能就像其他计算机一样存在传统的安全侵入问题。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读写器都是私有的,只提供用户业务 接口,一般不提供相应的扩展接口让用户自行增强读写器 安全性。因此读写器同样存在和其他计算机终端类似的安 全隐患。
Hale Waihona Puke 7.1 RFID系统的安全技术
互联网的安全问题主要涉及到读取控制、隐私保护、用户 认证、不可抵赖性、数据保密性、通信层安全、数据完整 性、随时可用性等方面。
而从物联网的体系结构来看,其应用层、传输层和感知层 的安全问题与这八个方面都紧密相关。但是,由于物联网 连接和处理的对象主要是人、物及其相关的数据,其“所 有权”特性导致物联网信息安全要求比以处理“文本”为主的 互联网更加复杂,对“隐私权 (Privacy) ”保护的要求更高。
4、真实性
电子标签的身份认证是验证通信双方真实性的主要方法。
5、隐私性
安全的RFID系统应当能够保护使用者的隐私信息或相关经济实体的 商业利益。

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

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

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案研究项目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大学中外大学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的相关问题研究曾德军漆玲玲;马杰;赵菊珊;柯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查先进严亚兰;寇继虹;安璐;张晋朝武汉大学“水文模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陈华吴云芳;熊立华;张翔;高仕春武汉大学大学体育教案内容与方法的创新(实证)研究陈慧孔军、王永志、秦子来、关倩武汉大学广告学专业实验教案项目创新与实验教案平台建设研究程明张金海;姚曦;周茂君;李小曼武汉大学古代文学“经典研读”系列课程的教案改革与研究程芸曹建国;谭新红;鲁小俊;钟书林武汉大学科学研究元素融入药理学教案实践丁虹李艳琴;项瑾;童静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拟态实践实习平台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洪杰文刘丽群;周茂君;刘建明;叶晓华武汉大学《数字地形测量学》课程建设的创新与实践花向红邹进贵;向东;张涛;汪志明武汉大学临床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黄从新林青;唐艳红;陈静;邹莉萍武汉大学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黄先蓉王晓光;姚永春;郝婷;刘章蓉武汉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案改革焦利民胡石元;张金亭;刘洋;唐旭武汉大学《高电压综合实验与实践》课程建设蓝磊陶劲松;田翠华;袁佳歆;关伟民武汉大学骨科临床教案资源库的建设雷军蔡林;王欣;王建平;罗涛武汉大学包装印刷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体系的构建黎厚斌马桃林;王玉龙;钱俊;柯贤文武汉大学基于模式的遥感实践教案改革研究李刚潘励;黄玉春;李振涛;孙朝辉武汉大学师生同创青春版——传统人文学科教改理念及实践李建中高文强;李松;刘春阳;李立- 1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大学基于数字图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生态建筑教案体系研究李鹍冯霞;谢波;相凤明武汉大学网络导学与个人化学习平台的建设研究李莉刘浩文;沈志东;范昊;桂浩武汉大学《病原生物学》教案方法改革刘东灜朱帆;明珍平;刘斌波;汤纪路武汉大学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与法律课程双语教案的实证研究以国家双语教案示范课程《国际知识产权法》的教案实践为例聂建强梁雯雯;冯洁菡;王予民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立体实践教案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牛晓光王丽娜;杜瑞颖;彭国军;余琍武汉大学《金融经济学》课程教案方案与教案内容优化研究潘敏胡昌生;罗琦;熊和平;马理武汉大学电力系统综合实验课程建设彭晓涛贺文涛;王耘;张艳杰;江波武汉大学虚拟仿真实验教案在《诊断学》课程教案和考试中的应用唐其柱沈涤非;卞洲艳;邓伟;周恒武汉大学“角色扮演”教案法在结构化学讨论课程中的应用王宝山侯华;胡慧;崔克新武汉大学工程地质野外实习立体化研究型教案模式研究王涛杨连生;李宏明;李杨;周炜波武汉大学基于网络和移动互联环境的《地磁学》课程教案系统的建设王正涛任翔;金涛勇;刘洋武汉大学能源动力工程与装备实验室的教案体系建设巫世晶石端伟;廖冬梅;李正刚;宋凤莲武汉大学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的平台建设和保障制度:以武汉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为例吴传清文建东;孙智君;肖利平武汉大学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传感器技术》课程体系建设吴琼水马志敏;胡耀垓;王宝龙;张铮武汉大学中外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比较与对策研究周叶中夏义堃;张莉;丁念;王鹏武汉大学语言文字类选修课程的设置与改革萧红肖圣中;张延成;王统尚- 2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大学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综合实验课程体系设计杨军龚庆武;吕艳萍;刘栋;丁涛武汉大学国家司法考试与法学本科教案对接研究——以民商法课程为视角杨巍温世扬;李承亮;彭小坤武汉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方法探讨叶燕青;陈小奇;雷红;范静怡武汉大学大学英语教育的人文性研究游长松汪火焰;桂敏武汉大学英语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语音教案改革与实践张妍岩邓鹂鸣;卢晓仙;刘庆荣武汉大学构建医学院系青年教师分层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赵怡芳姚玲亚;杨学文;何佳;孟柳燕武汉大学关于建立服务教育教案平台——“大学生体育信息研究中心”的研究郑策孔军;王晓娟;朱卫雄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专业卓越工程师班工程设计能力强化教案曹丹华吴裕斌;武树斌;王英;李经平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陈小丽闫俊懂;李军均;夏增民;黄讷敏华中科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程邦雄骆琳;黄仁瑄;肖万萍华中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互动教案研究杜志章黄长义;张德鹏;陈梅;尹倩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综合技能测试方法研究与方案设计冯占春乐虹;张兰;张治国;李小莲华中科技大学物联网识别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教案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研究甘早斌曹计昌;鲁宏伟;李开;赵贻竹华中科技大学中美新闻评论比较课程的建设与研究顾建明赵振宇;周婷婷;黄勤;张武德华中科技大学中德医学实验班药理学国际化课程建设与实践模式探讨郭莲军徐旭林;吕青;晏汉娇华中科技大学大学英语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郭燕刘泽华;徐锦芬;张焱;汤小川华中科技大学大数据系列课程的研究与实践黄晓涛康玲;王芬;秦磊华;吴驰华中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人才跨学科知识建构及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黄亚平任绍斌;彭翀;郭亮;赵守琼- 3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数学基础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黄永忠韩志斌;雷冬霞;刘艳红;尹慧华中科技大学伦理学系列课程案例教案研究与实践雷瑞鹏韩东屏;程新宇;王珏;邵华华中科技大学“篮球运动教案与训练”课程教案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李承维井玲;沈趺进;万来红;王永俊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课程与教案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李和孙军;王芳;尹丙姣;周新文华中科技大学斯特林引擎创新制作与实践李华飞李智勇;宋皎皎;唐东;张剑华中科技大学大学英语高级阶段口译课程建设研究李菁岳军;张易凡;刘琼;杨清华中科技大学结构力学教案团队建设与探索李黎龙晓鸿;江宜城;樊剑;戴萍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与设想刘劲松徐明生;任学梅;吴丰顺;谌玲华中科技大学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刘晓军陈良洲;赵斌;卢文龙;杨曙年华中科技大学微处理器与接口技术课程群的建设与研究罗杰左冬红;杨明;王红;姚晓东华中科技大学医学整合课程教案模式效果评价与优化研究吕家高谭飞;陈琢;舒涛;刘文励华中科技大学将转化医学引入八年制普通外科教案中的方法研究欧阳晨曦王剑;郑启昌;李毅清;杨超华中科技大学以软件工程技术见长的复合型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邱德红肖来元;方少红;薛志东;武剑洁华中科技大学虚拟样机技术在电机学教案中的应用研究孙剑波叶才勇;熊永前;杨凯;于克训华中科技大学科研与教案互动的开放式实验教案模式探究唐朝晖吴元喜;周爱文;刘静宇;刘木根华中科技大学以案例为基础的《环境卫生学》参与式教案的研究与实践王爱国杨克敌;吴志刚;陈军;夏涛华中科技大学全面提升岗位胜任能力——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模式探索及实践王朝晖彭雯;李云桥;戚本玲;黄芸华中科技大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生药学实验教案新体系构建王小刚高磊;陈家春;方进波;周群- 4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华中科技大学基于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建设王新云樊自田;廖敦明;罗云华;金俊松华中科技大学专题和案例研讨教案法在专业课程双语及全英语教案中的应用研究卫迎春许小平;刘海云;李昭华;孙焱林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熊蕊叶贤基;吴波;杨晓非;余龙江华中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国家理科基地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杨广笑谢青;陈明洁;蒋涛;何光源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中法班国际合作“”培养模式研究杨克成姜嘉乐;陈敏;夏珉;李微华中科技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传热学”课程教案方法研究与实践杨昆王嘉冰;许国良;王晓墨;方海生华中科技大学《内科学》教案平台的优化研究张惠兰史雯静;徐永健;汪道文;赵建平华中科技大学基于“参与式教案”的税务专业课程教案方法改革与创新张睿张克中;陈卫华;郑红霞;罗光华中科技大学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培养卓越法律人才为目标郑友德焦洪涛;李薇薇;范长军;伍春艳华中科技大学基于指导探索式学习的“国际企业管理学”教案方法改革与实践钟熙维卫平;韩民春;陈亚萍;杜萍华中科技大学行动学习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应用:基于能力本位理论周二华龙立荣;柯琼;青国霞;郑凤华中师范大学基于网络的小组协作学习模式探究龚少英刘思耘;李晔;熊俊梅华中师范大学我国高校与国际接轨、开放型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以中美比较为基础江满情刘伟;邢来顺;孙泽学;许小青华中师范大学高校混合式学习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蒋玲杨九民;黄磊;杨琳;李文昊华中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专业能力的培养研究雷江华孙玉梅;朱楠;彭兴蓬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研究李志明董俊敏;张舜;张军;郭邦俊华中师范大学基于试点学院建设目标的物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刘守印吴少平;唐一文;黄致新;黄光明- 5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华中师范大学思政专业基础课和非思政专业公共政治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研究龙静云李宏伟;张风华;梅萍;杨丽珍华中师范大学基于胜任力的研究生分层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马红宇唐汉瑛;王忠军;刘亚;谢员华中师范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研究宁国勤左明章;杨九民;陈迪;黄勃华中师范大学数学师范生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彭双阶何穗;朱长江;徐章韬;刘敏思华中师范大学创新型预科汉语教案模式的实证性研究及新教材编写万莹李汛;肖任飞;李孝娴;周毕吉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大学生水域安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检验王斌夏文;罗小兵;鲁长芬;罗时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信息管理及教改研究王长生曹东平;王敬华;于新;王一民华中师范大学高校文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翻转课堂”在文艺学课程中的运用徐敏胡亚敏;韩军;魏天无;万娜华中师范大学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师教育创新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张文华万坚;王后雄;王继新;郭能华中师范大学基于移动学习的研究生微课程教案模式研究郑世珏陈怡;杨青;赵尔敦;倪敏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背景下研究型教案模式的拓展与深化曹阳朱长江;郑伦楚;胡中波;程凯武汉理工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融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陈莉刘忆湘;胡启林;张伟;郭敏刚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协同创新和科教融合的自动化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陈伟苏义鑫;陈跃鹏;刘芙蓉;黄亮武汉理工大学人因工程课程“递进式立体化”双语教案的探索与实践丁国平王晓光;郑钧宜;张峰;龚文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试点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研究董丽杰卢少平;李瑶;周红;张乐媛武汉理工大学多层次多模态大学英语教案质量评估体系研究杜玲莉王达金;彭桂芝;杨继唐;于艳玲- 6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数学建模课程群建设何朗楚扬杰;刘扬;陈建业;方玺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协同创新和科教融合的轮机工程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贺玉海杨建国;钱作勤;陈劲松;余永华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科企业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胡华夏洪荭;王怡;白玉;闵剑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学分制和大类培养的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华林秦训鹏;杨波;张国方;颜伏伍武汉理工大学协同创新背景下多学科融合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黄解军崔巍;尹章才;张晓盼;詹云军武汉理工大学信管专业课程体系国内外比较研究和改革探索江长斌王虎;戴福祥;张浩;王斌武汉理工大学基于教材网站建设深化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的“热工设备”课程创新型教改研究姜洪舟朱明;文进;李娟娟;吴正刚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人才国际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康灿华王爱民;苏葵;戴福祥;苏芳武汉理工大学基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研究雷五明李静蓉;邵献平;何放勋;张利荣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造价核心课程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李英攀方俊;蔡黔芬;柴光文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学分制和大类培养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管理机制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刘岚刘泉;吕锋;刘可文;张家明武汉理工大学以能力素质为核心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刘平峰聂规划;陈冬林;傅魁;戚欣武汉理工大学微观经济学课程体系重构研究与实践刘树林周军;余谦;滕玉梅;唐艳艳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平台的船舶工程专业虚拟实习系统开发茅云生向祖权;袁萍;周永清;郭荣武汉理工大学基于“轮机工程”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钱作勤向阳;高岚;张本;毛小兵武汉理工大学财会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综合改革和实践研究石友蓉兰飞;洪荭;方明;沈俊- 7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理工大学面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实践教案体系的重构研究与实践苏杨刘泉;陈永泰;吴巍;曾刚武汉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标准与质量监控体系研究田燕王晓;陈铭;郭建;彭恺武汉理工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王卫华刘勇波;张凌云;张淼;高晓声武汉理工大学机自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教案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吴超群王三武;张和平;徐汉斌武汉理工大学生命哲学视野下普通高校体育健康课程体系构建熊娜邱芬;王林;阳艺武;张君梅武汉理工大学高校教案质量保障体系的优化路径与改革方略研究徐爱萍赵路;郭焕银;柴光文;丁小丽武汉理工大学基于自主学习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徐华中夏定元;郭永琪;周新民;刘荣英武汉理工大学高校思政课教案对网络舆情的引入与引导研究阎高程张光华;沈革武;潘晔;李莉武汉理工大学日语专业十年教案改革研究与实践杨俭瑞刘珍;万宏阳;谢伟平;朴英姬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科方法类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实践研究喻平王仁祥;石丹;刘华;郭沛然武汉理工大学基于虚拟现实和知识可视化的情景式教案模式研究及实践袁小玲吴业福;陈先桥;陈定方;程艳芬武汉理工大学学分制改革及大类培养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建设与实践袁艳斌张晓盼;崔巍;詹云军;尹章才武汉理工大学学分制实施背景下教、学、管三者协同共进的对策研究张丽琴李明;汪炜;何平;龚晓川武汉理工大学面向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教案体系及教案方法改革研究——以物流工程专业为例张庆英辜勇;张莹;王正国;陈焰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工程实践中心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赵章焰吴青;于蒙;钱尚溢;苗红武汉理工大学信息技术与经济数学合理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朱华平韩华;黄明芳;宗志雄;吕小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工程(地质环境调查方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柴波文章;谢杨;曾斌;李远耀- 8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研究与实践陈丹陈云亮;樊俊青;邓泽;陈小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贾洪彪吴立;马淑芝;王耀峰;潘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管理专业教案实习改革研究柯小玲王开明;付晓灵;孙涵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生自适应创新创业研究与实践李波蔡建平;殷蔚明;赵娟;张伟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于模块化理论的环境设计实践教案体系研究与实践廖启鹏曾征;池漪;彭静;程璜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信息技术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刘刚张冬梅;吴冲龙;戴光明;张夏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于身体素质提升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案内容配比研究刘良辉熊和平;黄江华;皮崴;郭珊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面向能力培养的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刘修国张唯;周琪;肖启芝;高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岩石学》实验教案体系的国际比较与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案的优化马昌前佘振兵;张宁;陈能松;李益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省高校户外运动实践教案基地群创新体系研究牛小洪王莉;董范;常虹;刘华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潘雄胡友健;吴北平;陈刚;黄海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精品教材建设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庞岚龚伍军;殷坤龙;余桂红;黎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软件研发类本科生创新实践团队培养模式研究尚建嘎武彦斌;周顺平;张剑波;郑贵洲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挥地学类高端人才在地学专业本科教育教案作用的机制研究王华周刚;龙涛;殷坤龙;赵宗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勘查地球化学》实践研究型教案模式探索谢淑云李方林;凌文黎;向武;闭向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勘查与开发类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实践姚光庆张晓军;谢丛姣;夏庆霖;周锋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全能型广播电视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喻继军张梅珍;王大员;孟霞- 9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信息安全专业教案改革方法研究—以美国大学,英国大学本科教案培养模式为参照章丽平唐善玉;马钊;康晓军;武进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宪法学实验课程教案方法研究陈新胡弘弘;江登琴;陈军;杨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管理策略研究:以某大学为例范丽萍袁文娜;廖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于政产学研“四位互动”的商务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黄漫宇郭守亭;张伟年;彭虎锋;张传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于立体化的研究型实验教案模式研究——以财经类专业为例金荣学金荣学;王金秀;潘常刚;周春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化背景下拔尖创新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李璐张龙平;康洪艳;陈波;彭小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探究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适应与二语习得梁小华李响林;蒋昌盛;彭兆霞;李锦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多元视角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刘昊周晓东;马蕲;贾海如;鄢正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英语专业学生“三位一体式”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基于行动研究理论刘萍陈立华;阮全友;曹竞;关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案例教案研究宋伟良曹亮;陈勇兵;田毕飞;徐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省高校优质教案资源共享机制构建与运行研究——以会计学本科为例王昌锐龚翔;胡曲应;胡伟;杨海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论文信息化指导平台建设王华吴德军;郑玲;吴龙庭;陈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治安学课程仿真实验体系建设研究——以软件为基础平台王均平方玉珍;章昌志;疏义红;焦俊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项目融入课堂的双主体互动教案法研究杨帆王征;詹雷;贺欣;彭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跨学科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基于武汉高校的实证周红云陈芳;熊卫;冯瑞香;鲁萌华中农业大学农林高校校史校情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陈贵华黄运丽;梁伟军;吴春梅;王娟华中农业大学昆虫学科前沿性理论融入实践教案的探索与研究陈利珍雷朝亮;王满囷;华红霞;王小平- 10 - / 29。

物联网工程专业系列教材:物联网导论

物联网工程专业系列教材:物联网导论
述 第1章物联网概述 1.1起源与发展 1.2核心技术 1.3主要特点 1.4发展趋势 1.5应用前景 第二篇感知识别 第2章自动识别技术与RFID 2.1自动识别技术 2.1.1光符号识别技术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刘云浩,清华大学信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ACM中国理事会主席。本科毕 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获硕士与博士学位。历任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副教 授、研究生部主任。2008年因传感网创新应用被香港政府授予最佳创新与研究特等奖(Grand Prize)。2010年 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 奖。2013年被TCP/IP发明人之一、图灵奖获得者文顿·瑟夫(Vinton Cerf)授予ACM主席奖(ACM Presidential Award)。是该奖设立以来首位获奖的中国人。担任国际一流学术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的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s—in—Chief),《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和《ACM Transactions on Sensor Networks》的编委(Associate Editor)。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单篇论文最高国际他引超过1000次,论文累计他引超过8000次。
图书目录
图书目录
前言 第1章物联网概述 1.1物联网的概念 1.1.1物联网发展背景 1.1.2物联网的定义 1.1.3物联网的特征 1.1.4物联网应用范围 1.2物联网体系结构 1.2.1感知层 1.2.2网络层 1.2.3应用层

第一章物联网感知识别技术及应用概论讲课文档

第一章物联网感知识别技术及应用概论讲课文档

健康数据存储及分析云 Internet
物联网感知识别关键技术
• 通过感知识别技术,让物品“开口说话、发布信息”是融合 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重要一环,是物联网区别于其他网络 的最独特的部分。
• 物联网的“触手”是位于感知识别层的大量信息生成设备, 既包括采用自动生成方式的RFID、传感器、定位系统等,也 包括采用人工生成方式的各种智能设备,例如智能手机、 PDA、多媒体播放器、上网本、笔记本电脑等等。
1.2 自动识别技术
➢ 条形码技术
一维条形码 二维条形码
➢ 技术
条形码技术
条形码技术是在计算机应用和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 种广泛应用于商业、邮政、图书管理、仓储、工业生产过程控 制、交通等领域的自动识别技术,具有输入速度快、准确度高、 成本低、可靠性强等优点,在当今的自动识别技术中占有重要 的地位。
(3) 左侧数据符 位于起始符右侧,表示6位数字信息的一组条形码字符,每个 数字由7个模块组成 (4) 中间分隔符 是平分条形码字符的特殊符号,由01010这5个模块组成 (5) 右侧数据符
位于中间分隔符的右侧,表示5位数字信息的一组条形码 字符,每个数字由7个模块组成 (6) 校验符
位于右侧数据符的右侧,表示校验码的条形码字符,由7 个模块组成
1 条形码概念
条形码是一种可供电子仪器自动别的标准符号,是 由一组黑白相间、粗细不同的条、空符号按一定编码规则 排列组成的标记,用以表示一定的信息,确认某个物体, 能正确快速地为产、供、销各环节在采集、处理和交换信 息时提供标识。在条形码下方的一组数据是代码,它所表 达的内容和条形码是一样的。
2 条形码分类 按码制分类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 网》,引用了“物联网”的概念。

第八章 RFID技术标准体系-物联网识别技术及应用(第2版)-甘早斌-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八章 RFID技术标准体系-物联网识别技术及应用(第2版)-甘早斌-清华大学出版社
(2)RFID 应用标准
RFID 应用标准主要涉及到特定领域或环境中 RFID应用系统的构 建规则。
(3) RFID 数据内容标准
RFID 数据内容标准主要涉及数据协议、数据编码规则及语法,包 括编码格式、语法标准、数据符号、数据对象、数据结构和数据 安全等。
(4) RFID 性能标准
RFID 性能标准主要涉及设备性能及一致性测试方法,尤其是数据 结构和数据内容(即编码格式及其内存分配)。
适用于超高频段860~960MHz,规定了读写器与标签之间的物理 接口、协议和命令以及防碰撞方法。
(6) ISO/IEC 18000-7
适用于超高频段433.92 MHz,属于有源电子标签。规定了读写器 与标签之间的物理接口、协议和命令以及防碰撞方法。有源标签 识读范围大,适用于大型固定资产的跟踪。
第八章 RFID技术标准体 系
8.1 RFID标准化概述
8.1.1 RFID标准的社会影响因素 (1) 无线通信管理 (2)人类健康 (3) 个人隐私 (4) 数据安全
8.1.2 RFID标准化组织
目前,国际上形成了五大标准组织,分别代表了国际上不 同团体或者国家的利益。这五大标准化组织是:
(1)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SO/IEC) (2) EPC Global (3) 泛在识别中心(Ubiquitous ID Center) (4) AIMgloble (5) IP-X
8.1.3 RFID标准体系结构
射频识别技术标准化的目标在于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 准、解决编码、通信、空中接口和数据共享等问题,最大 程度地促进RFID技术及相关系统的应用。
(3) ISO/IEC 18000-3
适用于高频段13.56MHz,规定了读写器与标签之间的物理接口、 协议和命令以及防碰撞方法。

第二章 条码识别技术-物联网识别技术及应用(第2版)-甘早斌-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二章 条码识别技术-物联网识别技术及应用(第2版)-甘早斌-清华大学出版社
在二维平面码的人高度的概念,利用色彩或灰度(或称黑 密度)表示不同的数据并进行编码,将条码的维度从二维 增加到三维(如图2-5所基础上引示)。
三维条码(3D Barcode )又称多维条码、万维条码或数字信 息全息图,能够表示任何计算机的数字信息,包括:音频、 图像、视频、全世界各国文字。这种条形码实际由24层颜 色组成,能够承载的信息是 0.6MB 到 1.8MB,从而使编 码容量大幅提高。目前关于三维码识别技术正处于研究和 发展之中。
(Davide·Allair)博士研制出39码,很快被美国国 防部所采纳,作为军用条形码码制。39码是第一
个字母、数字式的条码,后来广泛应用于工业领
域。
1976年在美国和加拿大超级市场上,UPC码的成 功应用给人们以很大的鼓舞,尤其是欧洲人对此 产生了极大兴趣。1977年,欧洲共同体在UPC-A 码基础上制定出欧洲物品编码EAN-13和EAN-8码, 签署了“欧洲物品编码”协议备忘录,并正式成立 了欧洲物品编码协会(简称EAN)。
目前,国际上条码技术的发展呈如下特点:
1.条码技术产业迅猛发展 2. 条码技术与其他识别技术趋于集成 3.条码技术标准体系逐渐完善 4.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应用向纵深发展
2.2 条码技术概述
2.2.1条码基本概念 条码是一种信息代码,用特殊的图形来标示数字、字母信
息和某些符号。 条码由一组宽度、反射率不同的条和空按照一定的编码规
则组合起来,用以标示一个完整数据的符号。通常,将人 可以识别的字符注在条码符号的下面。
2.2.2 条码的分类
条码的分类方法有许多种,主要依据条码的编码结构和条 码的性质来决定。
例如,就一维条码来说,按条码的长度可分为定长和非定 长条码;按排列方式可分为连续型和非连续型条码;从校 验方式又可分为自校验型和非自校验型条码等。按维数可 分为一维条码、二维条码和三维条码

物联网识别技术 1.1 物联网识别技术

物联网识别技术 1.1 物联网识别技术

虹膜识别技术 人脸识别技术 指纹识别技术
条形码技术 磁卡技术 I别技术
指纹识别技术利用人指纹唯一性和稳定性,通过将当前采集的指纹和预 先采样的指纹进行对比,来验证用户的身份。
指纹识别流程
图像 采集
图像 预处理
特征值 提取
指纹库
特征点 匹配
显示 结果
指纹识别技术
物联网识别技术
1.1 物联网识别技术
目录 Contents
物联网的概念与架构层次 指纹、人脸、语音识别技术 一维码、二维码识别技术 RFID射频识别技术
Education Solutions
Internet+
项目场景
物联网起源于射频识别领域,1999年美国麻 省理工学院首先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构想 为全球所有物品都提供电子产品编码,目标 是实现对全球任何物理对象进行唯一有效的 标识。
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指利用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对物品信息 进行感知、采集,通过网络的可靠传输技术,将信息汇入互联网,进行 智能决策、安全保障及管理技术与服务的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物联网架构
常见物联网识别技术
物品识别
人工识别 自动识别
有生命 识 别技术
无生命 识 别技术
声音和图片等信息。 纠错能力强,二维码在50%污损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可以识别。 支持加密,具有多重防伪特性。
RFID射频识别技术
RFID技术
• RFID是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 简称。
RFID系统
• RFID系统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 统,只有两个基本器件,一个是 读写器,另一个是标签。

ch1-物联网概论(第2版)-崔艳荣-清华大学出版社

ch1-物联网概论(第2版)-崔艳荣-清华大学出版社
➢ 是通过二维码识读设备、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 、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 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 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 管理的一种网络。
1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 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但物联 网绝不同于互联网
•日韩基于物联网的“U社会”战略、欧洲“ 物联网行动计划”
•美国“智能电网”、“智慧地球”等计划相 继实施
•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也在加紧部署物联网 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的 建设步伐。
IBM提出“智慧的地球”概念
物联网示意图
1.3.3 物联网国内发展概况
➢起步较早,在上世纪90年代 ➢科技部“863”计划第二批专项课题 ➢“感知中国”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因为互联网并没有考虑到物与物连接的问题。
• 物到物(Things to Things,T2T),顾名 思义就是物与物的连接。
1.5.4 网络的泛化
• 1.下一代互联网
➢更大的地址空间 ➢更快 ➢更安全 ➢更及时 ➢更方便 ➢更可管理 ➢更有效
1.5.4 网络的泛化
• 2.三网融合
➢三网融合又叫三网合一,意指电信网络、有线 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 、并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 ,其中互联网是其核心部分。
1.4.3 泛在网络
•泛在网络来源于拉丁语的Ubiquitous,
➢是指无所不在的网络,又称U网络。
•含义:
➢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将是由智能网络、最先进 的计算技术以及其他领先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 组成的技术社会形态。
互联网示意图
1.5 互联网与物联网
• 互联网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 •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和

第五章 电子标签-物联网识别技术及应用(第2版)-甘早斌-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五章 电子标签-物联网识别技术及应用(第2版)-甘早斌-清华大学出版社
在实际应用中,电子标签通常安装在被识别对象表面,标 签存储器中的信息可由读写器进行非接触式读写,被称为 是目前使用的条形码的无线版本。
5.2电子标签种类
针对标签所附对象的材料属性以及特定的应用不同,标签 具有不同的设计、形状、大小和工作频率;标签读取的范 围也因工作频率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标签内存作为一种 电子设备,需要能量才能工作;另一方面,标签的内存是 一种受限资源,取决于标签数据写入的频率,即多长时间 写一次。有些标签考虑到安全因素,数据一旦写入,就不 能被改变。
因此,根据能量获取方式、数据调制方式、工作频率、可 读写性和数据存储特性的不同,电子标签可分为不同的种 类。
5.2.1按能量来源分类
尽管电子标签的电能消耗是非常低的(一般是1/100 mW 级别),但在实际应用中,电子标签的IC芯片和天线必须 在有足够的电能供应条件下才能正常工作。
按照标签获取电能的方式不同,标签可分为有源标签和无 源标签;根据使用电能的方式不同,则标签又可分成被动 式标签、半被动式标签和主动式标签。
第五章 电子标签
5.1电子标签概述
5.1.1 条码的局限性
条形码虽然在提高商品流通效率方面功不可没,但自身也 有一些不可克服的缺陷。例如:
(1)条形码只有在可视范围内才能被扫描仪读取,因而工作人员必 须亲手扫描每件商品,这不仅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容易出 现差错。
(2) 如果条形码撕裂、污损或丢失,扫描仪将无法扫描进而无法识 别产品。
经过研究Ashton发现,用电子标签标识零售商品能够变化 出千百种应用与管理方式,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透明化和 自动化。这就是用电子标签标识物品的来源
5.1.3 电子标签的概念
电子标签是射频识别的信息载体,即RFID系统中存储可 识别数据的电子装置,由IC芯片和通信天线组成,又称应 答器(电子标签、Transponder ,Responder)、射频卡、 数据载体等,简称标签(Tag)。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最新版课件引言第1章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最新版课件引言第1章

第1版内容及特点
➢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第1版)教材2012年8月由机械工业 出版社出版发行,是一本普通高等学校教材,迄今已有八年多 的使用时间。当时,物联网概念刚刚兴起,本教材用通俗易懂 的语言和图片,展示了物联网技术和业务应用的巨大魅力,涵 盖了物联网领域的各种新技术及典型应用。
➢ 第1版共7章内容,包括:物联网概述、感知与识别技术、无 线传感网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智能处理技术、物联网应用 系统设计和物联网的典型应用。
物理世界
图1-5 物联网的泛在性 —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互联互通
物联网的泛在性将使人类由Internet进入IoT,由“E社会”进入“U社会”。
➢ E社会—电子社会(Electronic Society) 。自从Internet诞生特别是电子商务和电子金融出现后,传统 社会便转型为电子社会。特点是可实现“三A通信 (Anyone,Anytime,Anywhere)” 。

服务连接 Internet of Services
物体定位 目标跟踪 环境感知 智能家居 虚拟现实 智能计算

物体连接 Internet of Things
物体定位 目标跟踪 环境感知 智能家居 虚拟现实 智能计算 人工智能

物体连接 Internet of Things
1998
2006
时间
2009
数据、边缘计算、人工智能以及智能制造等 ✓ 配套资料在原有多媒体课件的基础上,增加了复习思考题
及参考答案的内容
第2版教材内容及特点
主要内容:共分8章
第1章 物联网概述
➢ 物联网的概念及属性 ➢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 国内外物联网的发展研

1.1从互联网到物联网(课件)-八年级信息科技上册(清华版2024)

1.1从互联网到物联网(课件)-八年级信息科技上册(清华版2024)

物联网的应用
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可以接入物联网,比如当电饭煲接入物联网后我们就能远程操作电饭煲,并精准地掌握电饭煲的状态。那么,当电冰箱接入物联网后,我们除了可以了解电冰箱的温度状态外,还希望实现怎样的功能呢?请大家展开想象,交流一下吧!




物联网的应用
谢谢观看!
从互联网到物联网
第一单元 物联网入门
1
物联网的定义与起源
2
物联网背后的技术分析
3
物联网的应用
目录
CONTENTS
第一部分 物联网的定义与起源
01
导入新课
共享单车
我国的很多城市已经普及了公共自行车服务。人们出行很少骑自己购买的自行车,通常是用手机扫码的方式临时“租赁”。到达目的地后,人们会将自行车停放在规定区域内,为车上锁后手机会提示用户付费,这样就完成了一次租车出行的“交易”。这种用于临时租赁的自行车,一般叫作共享单车。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共享充电宝
共享汽车
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Intemmet ofThings,IoT ),指各类事物通过传感和控制设备,根据约定的标准或开放协议与互联网连接,实现信息的传递与交流。简单地说,物联网可以理解为“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目标是让万物沟通对话。
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是互联网。
农业自动化: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工业自动化: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工业设备的远程监控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智慧物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实现系统感知、全面分析,从源头开始跟踪、管理商品,实现信息流快于实物流,从而达到货物配送智能化。

第四章 射频识别技术概述-物联网识别技术及应用(第2版)-甘早斌-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四章 射频识别技术概述-物联网识别技术及应用(第2版)-甘早斌-清华大学出版社

(2) 辐射近场区
在辐射近场区中,场区中辐射场占优势,并且辐射场的角度分布 与距离天线口径的距离有关,天线各单元对观察点辐射场的贡献, 其相对相位和相对幅度是天线距离的函数。对于通常的天线,此 区域也被称为菲涅尔区。
由于大型天线的远场测试距离很难满足,因此研究该区域中场的 角度分布对于大型天线的测试非常重要。
4.3 RFID技术的理论基础
RFID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其数据通 信基础就是读写器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无线载波通信技术, 而读写器与上位机通信功能则大多数是采用有线通信,都 比较成熟,此部分不再介绍,本节将主要介绍读写器与电 子标签之间通信所涉及到的一些物理学以及通信方面基础 理论。
(4) 进入21世纪,RFID标准已经初步形成,有源电子标签、无源 电子标签及半有源电子标签均得到发展。
4.2 RFID系统组成及特点
4.2.1 RFID系统组成 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
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 到识别目的的技术。图 4-1给出了RFID系统的示意图。下 面分别加以说明。
(1) 无功近场区
无功近场区也被称为电抗近场区,它是天线辐射场中紧邻天线口 径的一个近场区域。在该区域中,电抗性储能场占支配地位。通 常,该区域的界限取为距天线口径表面 处。
从物理概念上讲,无功近场区是一个储能场,其中的电场与磁场 的转换类似于变压器中的电磁场之间的转换。
在该区域中束缚于天线的电磁场没有做功(只是进行相互转换), 因而将该区域称为无功近场区。
式4-1
式4-1中,D 为天线直径, 为天线波长,

对于天线而言,满足天线的最大尺寸 L小于波长 时,
天线周围只存在无功近场区与辐射远场区,没有辐射

第十章 RFID应用系统的构建-物联网识别技术及应用(第2版)-甘早斌-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十章 RFID应用系统的构建-物联网识别技术及应用(第2版)-甘早斌-清华大学出版社
(2) 箱内零件密度低的地方:例如,有些零件是交错摆放的,在靠 近它们的间隙附近的物品表面是粘贴标签较理想的位置。
(3) 粘贴标签时,要尽可能远离有金属和水的地方。
(4) 对于具有导电性质的物品,务必与之保持一定距离。
预想的操作中并非总是粘贴标签的面朝向着读写器的天线 方向。因此,在测量标签灵敏度的大小时,必须考虑从正 面以外的方向投射电波的情况。
在此,只针对特定的业务来介绍实践检验的要点。
10.3.2试验计划
关于项目的操作大体如上文所述,但是实践检验之前制订 一个计划很重要。在制订计划的时候,需要考虑以下几个 方面:
1.试验示例
(1)在试验台上检验要具有类似于现场那样的运行环境; (2)根据参数变更,预测结果后,选择不同的试验模型,直至发现
(1)人工操作能够变成自动的吗? (2)自动的批量读取能够提高速度吗? (3)能够减少记录的遗漏和错误吗? (4)能够实时地采集信息吗? (5)能够通过比过去更少的手续进行单品识别吗? (6)能够在比过去更多的场所进行读取吗?
10.3项目实施前的试验
10.3.1试验环境分析
通过前面RFID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影响标签读取率的主 要原因有:
实践检验:为了检验RFID系统实施成功的实际可能性,通过使用 实际的电子标签和读写器读取来进行试验,并从经济效益和社会 效益以及投资预算等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和论证。
阶段2
项目试点:通过引入部分设备,开发试验项目系统后,通过试验 项目的实际运营,实践检验反映能够得到的结果,并研究系统的 运行和运营情况。
如何准确无误地记录试验情况并分析产生其结果原因是值得深入 研究的。在实验分析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仅仅记录是否能够读取就可以了吗?有定量表示读取灵敏度的 方法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的自动识别计算机管理系统包括自动识别系统 (Automation Identification System,AIDS)、应用接口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简称API)或中间 件(Middleware )、应用软件(Application Software)系统。
网络层是物联网的神经中枢和大脑信息传递和处理。网络层包 括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网络、网络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和智能 处理中心等。网络层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传递和处理,类 似于人体结构中的神经中枢和大脑。
应用层是物联网的”社会分工”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广泛智能 化。应用层是物联网与行业专业技术的深度融合,与行业需求 结合,实现行业智能化,这类似于人的社会分工,最终构成人 类社会。
第一章 物联网识别技术
1.1 物联网的起源与发展
1991年Kevin Ashton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 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也曾提及物联网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自动识别中心(Auto-ID)”,
提出“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 网》报告中提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 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可以通过一些关键技术(包括通信技 术、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传感器技术、机器人技术、嵌入式技术和纳米技术等), 用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世界万物都可以上网。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感知层被认为是物联网的皮肤和五官,与人体结构中皮肤和五 官的作用相似。主要任量、标识、音 频、视频数据。物联网的数据采集涉及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 RFID标签和读写器、传感器、多媒体信息采集、实时定位、传 感器网络等技术。
2009年欧盟执委会发表了欧洲物联网行动计划,描绘了物 联网技术的应用前景,提出欧盟政府要加强对物联网的管 理,促进物联网的发展。
2009年美国政府出台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复苏和再投 资法》,鼓励物联网发展的政策主要体现在推动能源、宽 带通信与医疗三大领域实施物联网应用。
2009年2月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大群在2009 IBM论 坛上发布了”智慧地球“发展策略;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多次 表示物联网将会是中国移动未来的发展重点。
磁卡技术是以液体磁性材料或磁条为信息载体,将液体磁 性材料涂覆在卡片上(如存折)或将宽约6-14mm的磁条 压贴在卡片上(如常见的银联卡)。磁条卡是一种磁记录 介质卡片,磁条卡根据其矫顽磁力可分为:低亢磁条卡和 高密磁条卡.
由于磁卡的信息读写相对简单容易,使用方便,成本低, 从而较早地获得了发展,并进入了多个应用领域,如金融、 财务、邮电、通信、交通、旅游、医疗、教育、宾馆等。
2009年8月温总理“感知中国”的讲话把我国物联网领域的 研究和应用开发推向了高潮,无锡市率先建立了“感知中 国”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运营商、多所大学在无锡建 立了物联网研究院。
1.2 物联网基本概念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目标是将所有物体联 系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络。
2、国家传感网标准工作组定义的物联网就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 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 网络设施实现信息获取、传输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 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
3、 国际电信联盟( ITU) 发布的ITU 互联网报告,对物联网做了如 下定义: 通过二维码识读设备、射频识别(RFID) 装置、红外感应 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 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自动识别技术是将信息数据自动识读、自动输入计算机的 重要方法和手段,它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 综合性科学技术。
它是一个包括磁条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 术、图像识别技术、光学字符识别技术、条码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位置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集计算 机、光、机电、通信技术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学科。
有两层含义:
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 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 交换和通信。
几种典型的定义如下:
1、物联网最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和条码等信息传感 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功能的网络。
自动识别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准确性——自动数据采集,彻底消除人为错误; 高效性——信息交换实时进行; 兼容性——自动识别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可与信息管理系
统无缝联结。
1.4.1 磁卡(条)技术
磁卡是一种磁记录介质卡片。它由高强度、耐高温的塑料 或纸质涂覆塑料制成,能防潮、耐磨且有一定的柔韧性, 携带方便、使用较为稳定可靠。通常,磁卡的一面印刷有 说明提示性信息,如插卡方向;另一面则有磁层或磁条, 具有2-3个磁道以记录有关信息数据。
1.3 物联网识别技术
为了让物联网中的“物”能够“ 开口说话”,该“物”必须要满 足以下9个条件:
(1) 要有相应的接收器 (2)要有数据传输通路 (3) 要有一定的存储功能 (4) 要有中央处理器 (5) 要有操作系统 (6) 要有专门的应用程序 (7) 要有数据发送器 (8) 遵循物联网的各种协议 (9) 在世界网络中有可被识别的唯一编号
物联网识别技术是对连接到物联网中的物体进行编码、定 位、识别与跟踪了一门技术,它主要包括:磁识别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图象识别技术、光学字符识别技术 (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OCR)、条码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位置识别技术等。
1.4 传统自动识别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