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地区的新城发展战略及其空间形态

合集下载

长春市中心城区空间演变过程

长春市中心城区空间演变过程

长春市中心城区的空间发展——以人口结构.经济发展为重点10131711120 李春瑛关键词:长春市 .产业空间分布.人口分布●长春市空间结构现状长春市是在规划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基本形成了以南北中心轴线为构图中心.方格网兼放射状的组合格局.结构严谨并富于变化。

目前.长春市的空间形态总体呈紧密团状.同时在近些年经济迅速发展和区域影响不断强化的作用下.城市形态开始呈现沿对外联系通道指状延蔓的趋势。

同时.长春市的单中心结构仍然非常明显.跟其他的大城市不同.长春市的主要城区都在西南地区的六区.长春市的城市空间发展.不管是交通还是人口迁移.产业上的发展都是西南到东北地区的迁移。

这是总体的大趋势。

这也对城市空间的健康发展带来很多问题;首先.单中心的吸引使城市向心交通特征明显.城市中心地区的道路路网面临越来越大的交通压力. 局部地区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交通堵塞;其次.城市中心地区不断涌现的高层建筑逐渐开始破坏了用地的高效利用.还可能会严重浪费土地用地.对特色建筑和历史街道的保护越来越苦难;再者.由于中心区域一直保持着强大的吸引力.城市边缘地区公共设施的配建的动力不足.边缘地区土地价值很难提升.因此单中心的趋势不断强化。

长春市主要行政办公.文化和商业设施均分布在人民广场一带.城市中心区就业和居住人口高度密集.目前在中心地段2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中了长春市31%的就业岗位和40%的居住人口。

而且城市中心区仍呈现不断集聚的趋势。

用地功能布局呈现较为明显的圈层式的特点。

居住生活用地主要布局在建成区中部.工业用地相对集中地分布在城市外围。

●经济产业发展与分布1.工业产业布局空间特点和演变特征根据长春市中心城区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运用GIS空间分析和计量统计等方法.来研究分析长春市中心城区的空间演变过程.特征和规律。

长春市.吉林省省会.著名的汽车城.东北地区重要城市.政府对此的扶持也很多。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城市发展主要依靠工业发展.长春也不例外.城市建设在生产性建设为主.以工业先导。

论城市布局形态

论城市布局形态

论城市布局形态论城市布局形态摘要: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城市发展遇到了许多可变的和不稳定的因素。

这些因素作⽤在布局形态上,⼀⽅⾯导致了城市增量⼟地外延和内涵的变化,使城市平⾯空间得以拓展;另⼀⽅⾯⼜促使城市存量⼟地使⽤产⽣置换和转移,实现城市⽥地功能与结构重组,可见,这些因素作⽤的结果是引发了城市布局形态从量变到质变。

审视这种变化,对规划有⼗分重要的意义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发展和分散发展始终是两种重要的⼒量。

已有的各种理想城市形态也都可以回归到这两种基本模式。

有关城市布局形态出现过许多类型的研究,综合不同的研究成果,按照城市的⽤地形态和道路⾻架形式,可以⼤体上归纳出集中和分散两⼤类。

⼀、集中式布局的城市所谓集中式的城市布局,就是各项主要⽤地集中成⽚布置。

优点是便于设置较为完善的⽣活服务设施,城市各项⽤地紧凑、节约,有利于保证⽣活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便居民⽣活。

⼀般情况下,⿎励中⼩城市集中发展,此类城市在布局中需要近期和远期的关系,规划布局要有弹性,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避免虽然近期紧凑,但远期出现功能混杂和⼲扰的现象。

集中式的城市布局可进⼀步分为⽹格状、环形放射状等类型。

1.⽹格状⽹格状城市是最为常见和传统的空间布局模式,由相互垂直的道路⽹构成,城市形态规整,易于适应各类建筑物的布置,但如果处理得不够好,也易导致布局上的单调。

这种城市形态能够适应城市向各个⽅向上拓展,更适合于起床交通的发展。

由于路⽹具有均等性,各地区的可达性相似,因此不易于形成显著的集中的中⼼区。

主要案例城市如洛杉矶(Los Angeles)、弥尔顿恩斯(Milton-keynes)等。

华盛顿(Washington 图1)在⽹格状鲁王宫的基础上,增加了放射性道路,课视作这⼀形态的改进型。

图1 Washington城市布局形态(局部)2.环形放射状环形放射状是⼤中城市⽐较常见的城市形态,有放射形和环形的道路⽹组成,城市交通的通达性较好,有很强的向⼼紧凑发展的趋势,往往具有⾼密度的、展⽰型的、富有⽣命⼒的市中⼼。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二零一一年三月目录一、新城开发背景 (1)二、新城的定义 (3)三、新城的发展阶段 (4)四、新城的分类 (4)五、产业新城典型案例之一:筑波科学城 (6)(一)概况 (6)(二)背景 (6)(三)建设目标 (7)(四)规划 (8)(五)发展阶段及特征 (10)(六)城市发展 (13)(七)筑波科学城成功的要素 (16)(八)筑波科学城存在的问题 (19)六、产业新城案例之二:美国尔湾市 (22)(一)概况 (22)(二)发展背景 (22)(三)城市规划 (23)(四)尔湾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居住人口 (25)(五)有竞争力的工资水平和足够多的就业机会 (32)(六)尔湾成功的要素 (33)(七)筑波和尔湾发展要点对比分析 (37)七、产业新城案例之三:上海浦东新区 (38)(一)发展概况 (38)(二)发展历程 (38)(三)成功经验 (40)八、产业新城案例之四:天津滨海新区 (45)(一)发展概况 (45)(二)成功经验 (46)一、新城开发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以伦敦、巴黎为代表的大城市经济和人口急剧增长,市区人口和产业的聚集不断加强,导致市区用地不断向四周蔓延,形成了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形态,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很高。

如20世纪50年代巴黎市区平均人口密度为26000人/平方公里。

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结构给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效率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带来了诸多城市问题。

如城市环境恶化、城市热岛等生态问题凸显;城市住房短缺,房屋价格飞涨,两极分化矛盾日益突出,交通拥挤、出行不便等。

在空间上,人口大量增加造成城市住宅的严重不足,使得许多设施不完善的住宅开始在郊区蔓延。

城市郊区用地急速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变,无序开发带来了开发效率偏低等一系列的问题。

为了维持城市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社会的稳定性,针对上述问题,各国政府集合大量的专家学者开展了许多研究,并逐步形成了“从城市区域的角度出发,通过开发城市远郊地区的新城分散大城市压力”的城市规划思想。

建设新城:宁波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选择

建设新城:宁波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选择

较小、 密度较低、 功能分工明确, 这个阶段
新城在功能、 形式等方面大体相似, 强调独 立和平衡, 具有代表性新城是斯蒂文内奇和 哈罗。进入 5 年代,英国人1与小汽车快 0 3 速增长, 人们对住房、 工作和休息要求拥有 更多的选择自由, 密尔顿 ・ 凯恩新城代表了 这种变化趋势。 英国 “ 新城运动”思想在世 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同一时期各国相继以这 规划思想来解决大城市的问 出现了像 题, 瑞典魏林比、芬兰塔皮奥拉、美国雷斯顿、 日本东京多摩等一大批环境优美、 宜于生活 的新城。 3 国内 . 新城建设 国内最早的经济特区深圳起初是以外向 型工业起步, 现在已发展成综合性很强的城
院、 公共交通等一切必要设施, 并有相当数 量的就业机会。 之后新城概念逐渐发展, 强 调新城充满机会和选择自F、 h 交通方便、 多 样化、吸引人且有充分的物质设施。 总之, 新城的思想是建立在通过建设小 城市来疏解大城市的基础之上。 新城的概念 强调相对独立性, 并对涌入大城市的人1起 3 到一定的截流作用。 2国 . 外新城建设 英国从4 年代初至7 年代末为了疏解 0 0 大都市人1、 3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先后发展 了三代新城。 值得借鉴的是英国创建新城 目 标之一是创造出既能生活又能工作的、 平衡 的和独立自 足的新城, 十分强调人1和就业 3 机会的平衡性是新城建设的必备・ ■● 02 9
建设新城 :
宁 波 城 市 空 问发 展 的 战 略 选 择
。 陈 蓉
从宁波的城市形态发展看, 三江片的建 设, 长期以来是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驱 动下, 以母城为中心向外蔓延。 虽然近两年 在旧城内也走了一些内涵式的发展道路, 但 总体上仍I是沿袭” E I 摊大饼” 的扩展模式。 随 着边际成本的不断提升, 这种建设模式已越 来越不适应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单纯依托 于母城的建设,即使是再高、再长期的投 入, 由于其成本的不断上升, 其产出是怎么 也高不上去的, 其结果必然是高投入、 低产 出。 而同样的投入, 如果是放在新区,由于 成本低, 产出则容易提高。 同时新城建设对 减轻老城建设的成本,能有所裨益。所以, 从某种程度上说, 宁波的城市要在未来的十 年里抢占城市之间综合实力竞争的制高点, 抑或是适应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就必须在 城市形态的战略布局上有所调整, 建设新城 将是宁波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 1 新城的概念 .

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扩张和土地利用控制

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扩张和土地利用控制

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扩张和土地利用控制1引言城镇化意味着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是一个长期积累和发展的渐进式过程。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城镇化进程大大加速。

1978~2009年,中国的城镇化率由%上升到%,年均提高个百分点,区域发展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1,2]。

然而,一些地区也出现了片面追求城镇化数量的不健康倾向[3],在大规模的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城镇化速度过快,加剧了对资源环境的消耗,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隐患突出[4~6]。

1997~2000年期间,平均每年各类城镇建设占用的耕地大约为18万h,2001~2005年期间,这一数值增加到大约万h[7],耕地面积的大幅缩减使粮食产量与消费量的缺口逐渐加大。

不仅如此,大规模圈占土地,盲目规划建设各类开发区、新城、大学城,严重地冲击和搅乱了正常的土地市场秩序,造成巨量的土地收益流失,农民利益受到严重侵害。

由于农民失地而带来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国土资源管理的突出矛盾,危及社会稳定[3,8]。

认识到“冒进式”城镇化的种种弊端,2006年以来,我国提出了健康城镇化的要求,对新增城镇土地利用实施了严格的管控,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城镇土地的空间扩张。

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造成东南沿海地区大量农民工返乡,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内陆地区城镇化进程有所减缓。

然而2008年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为了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减轻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国家提出了内需型增长战略,并以此为导向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

在新的形势下,城镇化成为应对外部形势变化、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和政策着力点,也成为调整城乡居民的一次收入差距、优化城乡经济结构的措施之一。

在此背景下,很多地方启动了新一轮的新区建设和造城运动,城镇空间扩张的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我国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我国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我国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城市居民的公共休闲活动少休闲、娱乐是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作为一个“聚落”,城市必然要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休闲空间,但是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感到公共休闲、户外休闲活动少。

首先,现有的休闲娱乐场所收费高拒绝了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使参与休闲娱乐活动的人数少;第二,日常的休闲娱乐服务单一,休闲活动项目少,使得人们可进行的休闲活动少;第三,周末的郊游在车程、可达性及景点线路组织等条件的限制下,使公众的出游受到约束,降低了公众休闲活动的机率。

城市居民在紧张的工作或繁重的家庭事务后,往往选择看电视、上网等方式,公共休闲特别是户外休闲活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2.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少城市的不断发展要求有更多的土地来支持人们的生活、城市商贸等活动,但是当前大多城市都面临用地紧张,后备土地不足的问题。

紧张形势下活跃的房地产开发商并不是弱势,近年来写字搂、各种理念的小区等楼盘有增无减。

另一方面,人口规模扩大,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建设用地需求量更大,在新建公共用地中的比例也扩大。

而公共休闲用地不但相对来说比例小、增加量少,还时常成为减缓城市土地压力的对象。

在城市规划等指导性文件里,没有给出公共休闲用地的比例、面积等指标,致使有些城市的公共休闲空间少,休闲活动、项目难以落实。

居住小区中的绿地、休闲长廊可以一定程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但零散不连片,较大面积的比较集中的公共休闲空间少是当前尤为突出的问题。

3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规划设计的局限城市公共空间不仅用地紧缺,空间分布也不够合理。

如广州东站前广场、珠江新城广场属面积较大、标志性的公共休闲广场,却远离居民区,人流量不多,因而公共效应不明显;而百佳、好又多超市等门前的小广场人流量多,是附近人们休闲的场所,但又分布零散不连片,环境容量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人们休闲活动集中时会出现座椅等设施不足的问题。

其次,在设计上普遍存在缺乏地方特色、个性不突出。

我国大城市发展演进历程及重构探索

我国大城市发展演进历程及重构探索
社会文化与人口空间结构
大城市的政策导向对人口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政府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政策、拆迁安置政策等都会对人口分布、流动和社会空间结构产生影响
政策导向与人口空间结构
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人口空间结构产生影响。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这些设施的建设对人口的分布和流动产生影响
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空间结构
04
我国大城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空间布局
经济发展概况
经济增长
我国大城市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产业结构升级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城市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升级,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向以高端服务业为主转变。
03
广州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推动城市功能升级和产业转型,提高城市品质。
我国大城市空间重构的实践案例
01
北京
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02
上海
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我国大城市空间重构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社会分层
社区发展
城市更新与改造
社会空间结构
大城市的经济发展对人口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发生变化,导致人口分布和流动也发生变化
经济发展与人口空间结构
人口与社会空间结构的互动关系
大城市的社文化和价值观对人口空间结构产生影响。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导致人口流动和分布也存在差异
晚清时期
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业和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开始引入西方理念。
民国时期

“十四五”我国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的特征、原则及总体思路

“十四五”我国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的特征、原则及总体思路

“十四五”我国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的特征、原则及总体思路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促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

“十三五”中后期(2018年前后)开始,我国城镇化进程发生了诸多阶段性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出现新的特征,对“十四五”(2021-2025年)时期城镇化空间管理带来极大挑战,对城镇化空间优化提出新的要求。

一、“十四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将呈现“四化”互动特征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推进,城镇化率接近60%,“十三五”中后期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开始放缓,城镇化的“后工业化”特征也日趋显现。

如,一些地区城乡比较优势发生变化,城乡关系发生重大转变,人口加快向大都市集聚,一、二线城市及省会城市出现极化效应,都市圈加快形成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致使“十四五”时期空间布局出现新特征。

(一)空间布局形态多元化不同城市和区域的自然禀赋、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异质性决定了其空间需求的差异性,也决定了其当前和未来空间供给的多元化趋势。

不仅有宏观尺度上的“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层次性,也有微观地域或业态上的创新走廊、科学城、特色小镇、未来社区、共享空间等新载体。

“十四五”时期,随着产业、科技、人口等要素组合的新变化,空间布局形态更加多元的趋势性特征日益明显。

(二)空间布局结构协同化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产业转移、要素流动不断增强,“两横三纵”新型城镇化重点轴带相互间的经济联系也明显加强,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效应不断显现。

“两横三纵”城镇化轴带内的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大中小城市等不同层次和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日益扩大,多方向、多领域、多层次的耦合互动效应明显加强。

“两横三纵”城镇化轴带之外的其他大中小城市、县城、各类城镇等不同形态间的互促互动功能不断释放,同样呈现互相影响、互相支撑的空间互动效应。

“十四五”时期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加快发展,空间布局结构协同化的范围、水平、深度还将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上海大都市新城建设与城镇空间布局的对策与模式分析

上海大都市新城建设与城镇空间布局的对策与模式分析
[ 中图 分 类 号 ] 2 2 F 9 [ 献 标 识 码 ] 文 A [ 章 编 号 ] 0 8 7 7 ( 0 0 0 — 1 7 1 文 10— 6 2 2 1 )30 0— 0
在 大 都 市 的郊 区 化 过 中 , 口 、 业 岗位 、 人 就
辅 相成 、 互相 促 进 的城 市 群体 。在 整个 城 市群 中 ,
服 务 业 和 相 关 产 业 等 从 城 市 中 心 逐 渐 向原 农 业 生 产地 带—— 郊 区迁 移 ; 中心 城 区人 口和 职 能 逐 渐 向城 市郊 区 迁 移 , 城 市 的 发 展 逐 步 向郊 区 转 移 , 而 在 郊 区 出现 一 个 个 新 城 镇 , 成 一 个 相 从 形
[ 摘 要 ] 章从 上 海 郊 区化 过 程 中新 城 建 设 以及 城 镇 空 间 布局 的 现 状 、 在 的 问题 出发 , 文 存
分析 得 出上 海新 城 建 设要 从 人 口策 略 、 业 策略 、 产 交通 规 划 、 基础 设 施 建 设 、 展 战 略 模 式 、 发 政 府 作 用 、 资 策略 、 融 土地 政 策 等 等 方 面进 行 创 新 , 以长 江三 角 洲 区域 一 体 化 大视 野 规 划 上
指 出: 建 设具 备“ 房 舍 、 设 施 、 要 新 新 新环 境 、 新农
程, 也影 响 了上海 城市 经济 的和 谐发展 。 本文 试 图 从上海城 市体 系空 间布 局现 状 出发 ,分析 其存 在 的 问题 , 点对 2 世 纪 上海 大都 市郊 区化 过程 中 重 l 新 城发 展 的趋 势 、 设 的 体制 、 业 的空 间布 局 、 建 产 人 口的流 动 以及 上海 城 市规划 、城市 空 间形态 演 变与 战略模式进 行分 析 , 找其最佳 解决 的论径 。 寻

杭州大都市城市空间形态的更新策略及其特点解析

杭州大都市城市空间形态的更新策略及其特点解析

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哈尔滨杭州大都市城市空间形态的更新策略及其特点解析注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of the Evolution of Urban Spatial Morphologyand Key Strategies in Hangzhou and Key Strategies in Hangzhou徐雷教授、博士生导师浙学建筑论究长XU LeiPROFESSOR•浙江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所所长•Director of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P .R.China zdjj@vip 163com•zdjj@ 注:演讲内容是由作者负责完成的杭州市重大研究课题《城市化挑战与杭州城市有机更新》的部分研究成果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网w w w .c i t y u p .o r g2001年3月,杭州行政区划实现重大调整。

之前20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上,杭州城市东、南受制于钱塘江,西部受制于西湖群山和西溪湿地,始终在江湖和山体的制约之下发展。

尽管形成了“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特色鲜明的城市空间形态,但背山、临湖、倚江、受制于自然山水形成的团块状城市空间格局,根本无法为杭州未来的发展创造必要的空间资源保障在改革开放后的头年间杭州全面杭州未来的发展创造必要的空间资源保障。

在改革开放后的头20年间,杭州全面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的结构性更新和功能性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发展的动力不断积蓄,并逐步具备了发展现代化大都市的综合实力和历史必然性。

于是,发展空间的严重不足对杭州城市发展的制约作用开始变得越来越显现。

在难得的发展际遇面前,城市发展面临举步维艰的窘迫局面。

隋唐五代南宋民国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w w w .c i t y u p .o r g2001月萧山余杭两地并入杭州杭州实现行政区划的重大调整城市年3月,萧山余杭两地并入杭州,杭州实现行政区划的重大调整,城市空间范围从683平方公里拓展到3068平方公里,城市空间局限的制约得到了彻底的释放,实现了历史性重大转变。

成都市国家中心城市——空间格局与产业策略

成都市国家中心城市——空间格局与产业策略

国际化经济、 交流中心
国际国内大型会展数量
入境国际旅游人数比重 国内500强企业落户数

% 家 % 万元 % 个 平方米 % 平方米 个 座 公里 万人 ——
300次及以上
20.0以上 20家及以上 6 25 25 30个及以上 36 95 10 2个以上 一个及以上 300-400 10000 国家级城市群
9
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进入全球视野
• 各类排行榜中中国城市数量不断扩容,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的数量均有所增长 • 北京、上海与香港进入排行榜中的顶层,代表中国城市的最高水平; • 一批新兴城市如南京、杭州、武汉、成都在各类排行中崭露头角。
香港 北京 上海 台北 广州 深圳 南京 天津 成都 武汉 大连 苏州 青岛 重庆 西安 杭州 哈尔滨 郑州 沈阳 东莞 泉州 2008年 5 12 20 34 52 54 — — — — — — — 59 — — — — — — — 2010年 5 15 21 39 57 62 — — — — — — — 65 — — — — — — — 2012年 5 14 21 40 60 65 — — — — — — — 66 — — — — — — —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5 5 5 15 9 9 26 21 20 45 44 43 75 71 71 96 84 83 92 86 86 — 102 94 — 96 96 — 104 107 — 110 108 — 105 109 — 112 110 115 114 113 — 115 114 — 113 115 — 117 117 — 122 121 — 123 122 — 124 124 —“AT Kearney”每隔两年发布全球城市指数( 125 125 美国智库 Global Cities

辽阳三大战略之城市化战略河东新城建设

辽阳三大战略之城市化战略河东新城建设

辽阳河东新城———沈阳地区的服务业次中心河东新城一河两岸滨水经济轴———以商业、娱乐、度假、休闲为核心功能的服务业次中心河东新城城市中心轴———以行政、商务、文化为核心功能的服务业次中心东京城———以休闲、旅游、遗产保护为核心功能的服务业次中心河东新城特色鲜明河东新城位于辽阳市城区东部,太子河沿岸,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

河东地区开发建设是实现辽阳人民20多年夙愿,足以影响辽阳200年历史的壮举。

山为体、水为魂、文化为根。

自然环境良好———山峦起伏,一水穿城,山青水秀,气候温润。

历史底蕴深厚———前清首建之都地,占地0.75平方公里,至今天佑门尚存。

阳鲁山曾是清王朝祖陵,皇室几位重要人物葬在此处。

太子岛一水中分,曾是燕太子丹避难之所。

地理位置优越———北距沈阳桃仙国际机场60公里;南距鞍山25公里、营口鲅鱼圈港150公里、大连港300公里。

沈大高速、本辽辽高速、长大铁路和即将建设的哈大专线近距离直通,交通十分便利。

开发建设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建设现代产业新城、生态宜居新城、文化魅力新城、文明和谐新城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现代服务业和化工新材料、铝型材工业园区、汽车用柴油机整机生产为产业支撑,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五年基本建成起步区,十年形成新城总体框架,经过不懈努力,建设一座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新城。

发展目标──建设现代产业新城。

培育以现代服务业和化工新材料业为主导的新城产业体系。

发展高水平的现代服务业,打造一流的商务区。

建设高标准的化工新材料工业园区,形成千亿产值的产业集群。

规划建设铝型材工业园区、汽车用柴油机整机生产工业园区。

──建设生态宜居新城。

形成以山水为主题的鲜明生态特色。

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良好,人居环境优美怡人。

节能环保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健全,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建设文化魅力新城。

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本市加快新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本市加快新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本市加快新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5.18•【字号】沪府发[2011]19号•【施行日期】2011.05.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本市加快新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沪府发〔2011〕19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现将《关于本市加快新城发展的若干意见》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二○一一年五月十八日关于本市加快新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充分发挥新城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的战略作用,进一步提高统筹城乡发展的水平,现就本市加快新城发展提出如下意见:一、认识加快新城发展的重大意义“十二五”时期上海城市建设的重心将向郊区转移,新城建设对郊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带动作用。

新城作为支撑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空间,是上海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载体,是实践世博理念、放大世博效应的重要抓手,是加强与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共同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途径。

(一)加快新城发展,有利于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促进人口、基础设施、社会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分布,在更高水平上统筹城乡发展,构建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构筑符合上海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二)加快新城发展,有利于将新城及周边地区建设成为本市主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重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打造支撑和引领转型发展的新增长极,促进本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能级提升。

(三)加快新城发展,有利于在中心城区和周边长三角地区城市中间地带形成郊区新城群,拓展中心城区的辐射功能,深入开展城市间互利共赢合作,积极融入长三角城市群,打造面向长三角地区集聚、辐射和服务的新高地,分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

从单中心城市到多中心城市--中国特大城市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

从单中心城市到多中心城市--中国特大城市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
时控制市中心区的工业规模,并注意协调好中心城区与
城市化,居所流动使居所走向商品化⑤。伴随特大城市
中心城区的更新改造,郊区城市化已蔚成风气;如中心
郊区卫星城镇的产业分工和协作。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的建设,带动了郊区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 在上海中心城区周围,形成了一批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构成的新型卫星城,成为具有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市区建立了良好的产业分工和协作关系,如新市镇以发
展工业为主,借以疏散老市区的工业,老市区则以发展 第三产业为主,从而完成了单中心城市形态向多核心城 市形态的转换。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世界上大多数卫星城已从最早 的“卧城”形式演化成为具有综合性功能、有充分的就业
机会、快捷顺畅的交通、良好的生活服务设施、独立性 较强的现代化新城。而且伴随世界大城市由单中心城市
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将达到400座,其中,500万以
上人口的超级城市将突破60座。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 来,我国政府虽然实施了“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 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从1979年至1994年,大城 市(5 o~loo万人口)由27座增加到4l座,特大城市(超过

多中心城市区域的崛起:世界特大城市空间演化的客
来,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及城市规划专家提出了多核心
城市区域发展模式,引导大都市区向多中心城市演进,
观规律 城市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它呈现出集中 型和分散型城市化两种形式并存或交错的格局。尽管世
形成了具有与中央核心区互补和竞争的郊区次中心的现
代多中心城市网络结构模式。主要的做法是:随着郊区
市人口与经济高度集聚的效益,着力于发展新市镇。由 于新市镇的建设规模较大,均为大、中城市,加之新老

新时期中国城市的空间重构与转型发展——以南京南部新城整体城市设计为例

新时期中国城市的空间重构与转型发展——以南京南部新城整体城市设计为例
s c pa e.
展理念 建构新的城市空间结构 与形 态。
KEYW O RDS:s a i l h r c e i tc n t p ta c a a t rs i s i he
n w e i d;s a i lr sr c u i g a d ta s t n e p ro p ta e tu t r n n r n ii ; o
设 达到 “ 生态 、文化 和谐 量质并进 彰显 特色 、提升文化成为新 的城市发展 目标 。本文通 过 南京南部新城整体城市设计在 南京城市 发展 中 从宏观 与微观所起 到的重要作 用,来探讨新时 期 城市空 间发展结构重组 的可能性 .它需要我们 面
对 以往 发 展 所 形 成 的现 实 问题 ,建 立 新 的城 市 发
T OUT W OW N OF N HE S H NE T ANJ NG I


DUAN i Jn
【 要 】 基 于 当代 中 国城 镇 发展 转 型 的趋 势 , 本 摘

向。在城 市空间的结构 、形 态和 环境 方面己经形
成 了 许 多 问题 。城 市 发 展 方 式 面 临转 型 ,那 么城
城 市繁荣 的同时 .问题 也 曰显突出。空间发展 无
序 资源枯竭 、环境恶化 、贫富差距 增大 城 市
用?
【 关键词】新时期 特 色;空间重构 与转型 ;整体
城 市 设 计
ABS TRAC Ba e nt e t n i o a e e o m e t s d o a st n l v l p n h r i d te d o i a S t wn , h s p p r a a y e h r n f Ch n ’ o s t i a e n l z s t e

“新城建”背景下城市规划发展特点与趋势分析

“新城建”背景下城市规划发展特点与趋势分析

“新城建”背景下城市规划发展特点与趋势分析摘要:当前形势下的新城区建设致力于以中心城区为重要枢纽,建立起城市—郊区结合的城市链。

最好由政府进行主导来达到施行多方面的优惠政策的目的,从而完善新城区基础设施,吸引多方多元化投资,促进企业和公共机构从中心城迁往新城区的迁移。

在此基础上稳健发展经济,实现高效的立体经营。

通过增加产业的结构模式和工作岗位的方式,实现人口的转移。

关键词:新城建;中心城区;政策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不断涌现的发展背景下,我国多处的老城区因为高速发展出现了发展压力大、发展动力不足、发展空间较小的局面。

我国总体城市化率由原本的30%迅速上升到惊人的70%,已经处于最高速发展阶段。

而由于增长的人口与经济社会活动的扩大,将会给城市的运行带来巨大的压力。

因此在这样的大规模城市化背景下,积极发展并创新建设新城区成了目前大城市规划中的重中之重。

在全国高速发展城市建设阶段中,新城建发展模式能实现人口的转移,为中心城区减去重压,有效地增大城市的新空间。

一、新城镇发展特点研究新城镇的发展首先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基础来选择相应的发展方式,把握好自身的发展特色。

结合国际其他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大城市发展往往具有其独有的特色。

以“大城市,大郊区”为主要发展方向规划新城市的建设,这样的发展方式往往更事半功倍。

城市的两大发展作用机制分别是集中与疏解,大城市的病因并不在于其大,而是他固有的形态结构和投资结构过于单一。

究其根本是因为当一个企业活动的地址与另一个企业活动地址过于相近时,将会产生经济活动成本的节约,此时城市的所有的经济总产出增加时,其生产的成本会快速下滑,不利于经济的增长。

因而在做大城市的新城区建设时,要做好结合乡村和城市的发展优势,构建一个一个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结构,致力于城乡协调发展。

小城镇的建设尤其需要合理规划布局,规模的发展的适度和设施设备的实效。

优先将基础的条件设施完善改进,结合潜力大的建制镇达到功能的完善。

大连城市形态及演变

大连城市形态及演变
从上述城市形态演变的历史分析可以清楚看出, 随着城市由小到大,功能由简单到复杂,其形态的变 化则具有向外扩展和内部重新组织的双重过程,并遵 循一定的规律。
大连地区拥有良好的生存环境和独特的地形地貌,6000 年前就已有人类居住,生产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由
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这一地区是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
主城区内旧工业区传统产业需要更新,通过城市整体 产业的调整,实现产业的优化,同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进而完善城市核心 区的综合功能。
新城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大量劳动 力不断涌入。一定的集聚客观上表明,新城区有条件逐步 演化成为主城区外围的另一核心区。
把旅顺作为海军要塞;同时为适
应当时世界贸易,采用海运的方
式,在大连湾选址开辟自由商港,
多 揭开了大连城市建设的历史,奠
多中 定了大连主城区发展的基础。
中心
此时由金州、旅顺、大连构
心发 发展 展时 时期
成的大连城市出现多中心模式, 各组团均在各自的影响范围内聚 集经济规模,相互间联系十分紧 密。在对外交通方面,大连的城
潜 的大窑湾港正在建设中。

新城区依托港口,将成为东北地区对外联系的主
巨 要口岸之一,腹地范围以东北中部地区为主,东、西
大 部地区为辅,发展口岸经济潜力巨大 。
大连主城区和新市区是大连市的两个发展节
“ 两
点。为使他们保持成为两个相互依赖的单元,中 间由绿地来分隔,要避免“两城”的发展在绿地 内连结。
主导了大连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其演化
通常认为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体包括政府、经济组织、 社会组织和市民。在大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史中政府始终 处于强势地位,通过制度及政策、城市功能的定位、规划方 案的实施来表达自己的意志。

成都市城市空间形态结构与特色

成都市城市空间形态结构与特色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 (论文)题目:成都市城市空间形态结构和特点教学单位 _姓名 _年级 ____ ________专业 ____ _____ _指导教师 ___成都市城市空间形态结构和特点摘要21世纪以来,成都进入了城市化发展快速阶段,成都城市化进程十分艰巨,城市化过程面临的矛盾也十分复杂,城市空间形态结构也随着城市快速发展而改变,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结构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查阅相关资料,收集大量数据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成都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从空间结构角度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特点。

成都城市空间形态演化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差异,通过对成都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分析,本文提出成都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合理性和特点。

关键字:成都市城市化城市空间形态结构成都实景图城市概况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境内地势平坦,总面积12390平方公里,东界龙泉山脉,西靠邛崃山。

西部为纵贯南北的龙门山脉,成都市,简称“蓉”,别称“锦城”,位于四川省中部,素有“天府之国”美誉。

美食之都,文化之都,选秀之都,中国第四城市,现系四川省行政中心、西南科技中心、西南商贸中心、西南金融中心、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中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点城市、金融对外开放城市。

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成都综合实力名列第九(西部第一)。

成都常住人口14000000人,名列副省级城市第一位,占四川人口数量的17.7%,十年间净增加294万人,年均人口增长比例2.4%,呈平稳持续增长态势。

成都辖区面积12119平方公里。

2012年成都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是515平方公里,2012年成都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有670万人。

2013年成都总人口已达1635万人,户籍人口1170万,外来流动人口465万。

历史沿革成都历史悠久,拥有3000年左右的建城史,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将都城从广都樊乡迁往成都,构筑城池。

专题城与城化考点一城内部空间结构城形态城形态

专题城与城化考点一城内部空间结构城形态城形态

专题城市与城市化考点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1、城市形态的概念和类型概念:每个城市总是占据一定的空间,并有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等2、城市形态形成的因素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平原地区城市用地规整,形成集中发 展的城市形态;而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城市用地比较破碎,往往形成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

平原地区河谷地带丘陵山区3、城市形态比较团块状 条带状 片状 成都、合肥、华盛顿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重庆、武汉二、城市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1、城市用地的土地利用方式(类型)有: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

2、城市功能分区: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相同,这就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因此城市往往会形成一下功能分区: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地、交通与仓储区、特殊功能区等。

城市中最重要的功能区是(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集聚效应:方便的服务设施回吸引更多的人和服务集聚在一定地域上。

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在一些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市中心,因商业功能非常强,所以往往形成中心商务区,又称CBD。

它不仅是商业活动的中心还是(服务中心)。

如北京朝阳区的三里屯附近,广州的天河城附近。

分布原则:市场最优:城市几何中心交通最优:交通干线附近或环路附近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大多数城市住宅区占城市空间的40——60%。

工业区:城市内部工业集聚形成的,专业化程度较高,企业间往往有很强的协作性。

运输需求决定了工业企业需要寻求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的地带。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由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和组合所构成。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形成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城市地区的新城发展战略及其空间形态3Ξ张尚武 王雅娟提要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众多小城镇的崛起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

但在经历了早期的快速发展之后,如何在新经济背景下获得第二次的自我超越已经成为共同的难题。

笔者借鉴国外新城发展的经验,提出在我国大城市地区培育大城市地区中等规模新城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大城市地区 新城 上海市文章编号 1000-3363(2000)06-0039-04 中国分类号 T U984 文献标识码 A 大城市的功能和空间发展需要与周围的区域发展结合,这一点虽然早已被人们认识到,但具体的空间关系和职能关系却一直处于探索和争论中。

包括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西方战后新城建设,卫星城建设以及对新城的最新阐释,各个时期,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探索。

1 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评析111城乡整体建设的理想工业革命开始后,城市空前迅速地发展,城市的环境和效率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

城乡整体建设思想把城乡作为对等和平衡的力量,使之在区域范围内得到平等的分工和协调,充分发挥城乡双方的优势。

这一思想试图把城市中的工业疏散出去,并围绕这些疏散的工厂建设新的城镇,具有城市所能提供的设施服务和职业机遇条件。

在兼有两者之利的同时,避免两者的不利。

霍华德把这种多中心的居民点称为“社会城市”(s ocial city)。

并从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作了深层次的思考,提出的是从区域角度对整个城市的结构性改造,以形成环境舒适、社会经济运行良好的城乡空间结构。

这是针对早期工业化城市的拥挤和混乱,出于对随之逝去的宁静平和的乡村生活秩序的留恋而提出工业城市建设的理想。

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巨大浪潮中,这一思想一直是一种理想。

112大城市地区新城建设的实践大城市不断地向外扩张,人们开始把城市的交通系统组织、社会环境改善和区域性自然环境的影响结合起来。

斯科特和斯坦普(L1Scott&L1D1S tam p)提出一种新的规划体制,包括市郊在内,为土地划分不同的等级,把保护农业用地作为首要职责①。

开始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审视城市的发展和人类行为。

西方战后最有影响的艾伯克隆比(Abercrombie,1944)的大伦敦规划即是这一思想的贯彻和发展,明确了在大城市建成区以外发展新居住地,即新城的思想。

在规划绿带以外形成新的居住发展区,并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

事实证明在战后的大规模建设中,新城成为解决郊区蔓延(suburb sprawl)的有效引导手段。

新城诞生在英国和美国,进而在整个欧洲和世界范围都有广泛的理论和实践影响,但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巴黎的新城与大城市有更多的联系,是作为中心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使城市成为多中心组合的整体;英国的新城更强调自身的独立性;在日本又有所不同,尽管从空间形态上呈现多中心的新城形式,但在功能上仍然是单一中心的,即新城多是作为居住的地方,就业并未相应分散,这在日本城市化发展迅速的早期表现尤为明显。

我国在北京、上海两市也曾进行过卫星城建设的实践。

但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条件限制,在1990年代以前,卫星城的建设未取得明显效果,与主城难以建立紧密的关系,因而也带来对卫星城建设的怀疑。

113新社会经济背景下的新城模式在经历了70年代的经济危机之后,西方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满足居住需求和有足够的环境意识成为规划目标的焦点。

人们对生活空间数量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同时对空间和环境的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

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发对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sustainable urban form)的探讨。

在新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欧文等人(S1OwensΠD1 BanisterΠM1Breheny)建议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应该以发展小居住地为主,如霍华德所提出的2~3万人口的规模,具有步行的尺度。

但其中有一些大的居民点能够达到20万人口以上,形成霍华德所提出的社会城市②。

认为这是从能源有效利用的角度是理想的形态,能够满足具有足够的多种城市活动的门槛,但不是高度聚集和高密度。

而P1霍尔(P1Hall)在分析伦敦的实际情况中,提出了建设持续发展的“社会城市”的概念(sustainable s ocial city,or sustainable city region)③,认为新居住地的建设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城市改造;二是建设新城。

但传统城市改造形式和新城建设形式都难以适应发展需要。

从城市改造的角度,由于城市建成区用地有限,大规模改造是不现实的;从新城建设的角度,传统新城或田园城市是“在乡村建设城镇”,达到人口居住和就业从城市中疏解的目的,但这一目的在任何地方都从未真正实现过。

作为最早的新城之一的S tevenage是自我平衡程度最高的一个,大约有Ξ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专题成果(项目批准号OOB JL030)44 城市规划汇刊2000[6]61%的人口是在本地居住和就业的,在其他新城,这一比例一般都在35%左右④。

因此,很难提出建设就业和居住平衡的新城建设目标,新城建设的结果往往都带来更长的通勤距离。

霍尔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持续发展的社会城市”区别于早期新城的主要特点在于利用大容量快速公共轨道交通线,在线路主要站点发展新的城镇。

如伦敦郊区轨道交通设计时速达到200kmΠh,距离城市130km的空间范围都可以有效地利用轨道交通。

在这一前提下,依靠轨道公共交通手段的新城比依靠汽车的传统新城有很多改进。

沿线居民点的开发仍是多种功能的混合开发,围绕站点集中约1~115万的居住人口,以此为中心建设20~30万人的新城。

利用快速公共轨道交通线可以满足方便快捷而又较为节省能源的长距离通勤需求,而且随着就业岗位的外迁,存在更大的居民就地工作可能性。

2 新时期上海大城市地区的城镇空间发展211 大城市的功能和空间拓展上海市正在经历城市功能的重大调整,恢复其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制度创新基地,逐步发挥国际、国内窗口的作用。

从大背景来看,这种功能转型是适应未来竞争环境的关键,反映在社会经济结构及空间结构等方面。

这种转型的特点反映在就业结构、居住环境、新经济活动和城市中心区演化等方面。

城市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转移或转产大部分原来的工业企业,同时需要引进新型的高科技产业,因而需要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上海城市工业发展开始摆脱城市边缘的圈层式蔓延,把远离市区的各区县作为工业发展新基地。

自1992年起,在9个郊区分别设立市级工业区,规划面积157km2,作为城市引进新产业和转移城市工业的基地。

这些工业区是城市工业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乡村经济的增长点,至1998年上半年,引进各类投资490亿元,世界500强企业有46个在这些开发区中有投资项目⑤。

中心城区的空间和功能拓展需要与周围区域空间发展相结合。

虽然这一问题已经有了很好的开始,但目前上海市中心城区空间进一步扩张的强大趋势仍然存在,外围还未有效地参与中心城区功能调整和空间扩散。

上海市历史上的几次规划都借鉴了有机疏散和新城建设的思想,但这种规划形态在巨大的开发压力和缺少足够的控制条件下较难实现。

新时期的规划已经体现多心、多轴与多组团结合的发展模式,通过对各个组团规模的控制和功能的塑造实现整体布局和功能的优化。

而这种功能关系和空间关系调整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中心城区和周边城镇新型关系的确立。

212 小城镇发展模式的超越在上海大城市地区的市域范围内有8个市级区和4个县镇,下辖210个乡镇,市级区和县镇的镇区人口规模一般在10万人左右,众多乡镇的总人口规模一般在1~2万人之间,镇区人口一般才几千人。

这些城镇的特点是规模小,职能单一,具有乡村小城镇的普遍特点,与上海中心城市的有机结合还不够。

从深层次看,主要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限制城乡人口和其他要素流动的体制的影响,加上在1980年代鼓励小城镇发展的战略,分散化、小规模化已经成为普遍的问题。

在上海大城市地区,这些几千人、几万人的小城镇要真正参与到具有近千万人口的中心城市的结构调整,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中心城区的结构转型过程中,小城镇并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在经历了早期的乡镇工业化起步阶段之后,小规模、低技术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

小城镇的发展模式需要第二次的自我超越,这是整个地区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要求。

213 已经形成的发展趋势需要适时的战略引导在最近的十几年中,上海中心城市发展已经开始深入到周围地区,为新型结构关系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和居住空间结构上。

21311 新型乡镇工业结构与空间构成新型乡镇工业不再与早期的低水平、低技术含量存在必然联系,而是越来越与城市工业融为一体,在经济形式、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上的突出变化在逐渐淡化着曾经存在于城乡产业之间的主要分异。

上海大城市地区的乡镇工业正步入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自身素质为特征的新时期。

外向型经济已成为强大推动力量,外资的分布也从早期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及大城市周边地区逐步转向更以外的地区,特别是交通区位好、投资政策优惠的地区。

目前,乡镇一级居民点成为外资投资的主要区位。

在一些地区的乡镇企业中外资和私营企业占主导地位,不再以地方乡镇和村集体企业为主要构成形式。

表1是上海市郊县乡村工业经济形式的构成,虽然集体经济类型的企业仍然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但各种新经济形式正在形成和发展,联营经济、各种股份制企业和合资企业已经在乡村工业中占有比较大的比例。

从产业构成上看,具有与城市工业的协作和关联性,而且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后者,城乡之间的工业产品结构已经不成为主要差别。

上海市郊县乡村工业的产业构成,不仅有传统的纺织、金属加工工业和机械制造等,而电气设备、化学工业以及交通设备制造等也成为乡村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2是松江区乡镇工业产业和空间发展的主要方向,从其空间布局规划中,明确了产业在空间上集中的政策导向。

产业构成与城市工业密切联系,开始脱离传统乡镇工业的概念,脱离地方集体属性,逐渐具有区域性影响, 21312 城乡居住空间发展的联系传统城市空间发展模式通常以向心集聚为主,对外围乡村地区的影响主要在周边地区。

对居住活动空间发展而言,新的居住用地一般都随着大工厂、企业、校园等建设,再进而带动一般居住区和公共设施的建设。

在城乡具有相互影响的趋势中,乡村地区已经能够比较主动和积极地利用城市居住空间扩展所带来的影响,形成新型居住空间。

在松江区靠近闵行莘庄地铁站的一些乡镇,面向城市的住宅开发已经成形成新的产业。

表3中列出松江区一些城市规划汇刊2000[6]45镇房地产开发量⑥。

从1996年的开发量构成看,主要是集中在松江城区周围的镇;但1997年城区外围的镇成为新的增长点,已经占总量的34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