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王国维孔子之美育主义中教育分三部

王国维孔子之美育主义中教育分三部

王国维孔子之美育主义中教育分三部王国维既是哲学家也是我国近代重要的教育家,哲学思想对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王国维在治学前期,以《教育世界》杂志为主要阵地,介绍了多位西方教育家、文学家和哲学家的教育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培养“完全之人物”的教育思想,塑造“完人”是其教育的目标。

基于西方教育思想,王国维认为教育认识机能可分为知、情、意三个要素,而其中精神能力的教育又可以分成德育、智育、美育三个维度。

王国维认为美育同德育与智育一样重要,可使人忘掉一己之利害而达到高尚纯洁的领域,获得最纯粹的快乐,而且,“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

也就是说,美育有超功利性,其价值就在于美之本身。

这种美育观来自康德的美育思想,康德认为,在美、善、快适三种愉快中,唯一无利害关系的愉快只有对美的欣赏,这是一种自由的愉快。

在对美的本质及其重要性有了分析后,王国维希望通过各种教育途径,比如音乐、文学、美术等方式来满足人的情感需求,达到培养高尚品格、净化心灵的目标。

从_无用之用_看王国维的美育观

从_无用之用_看王国维的美育观
历史哲学
从 “ 无用之用 ” 看王国维的美育观

摘 要: 在近现代的中国,王国维的美育思想是中国 近 现代 美 育 思 ,中西交 融, 特别 是 运 用 康 德 叔 本华等 西方 想的开端,他 “以外化内” 的哲学美学思想对中国的美育思想进行的理论阐释,为后 来 的 美 育 思 想 家开创了先河。他吸收西方美育的超功利的性质,重视 哲 学 美 学 对 于 培 养 “完全之人” 的独立价值,对中国国人的近现代独立与自由人格的培 育起到重要启 示, 称 之 “无用 之 用 ” 之 说, 其 “无用 之 用 ” 的 观 点 通 过与中国传统学说对比更能找出 “同中有异” 的独特性。 关键词: 无用之用; 美育; 王国维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外强入侵、 清朝 , “西学东渐 ” 势不 衰败,面对内忧外患,中国收起了天朝上国的愚昧 可挡。在中与西、 新与旧、 内与外的交困和碰撞中,保守、 维 新、 洋 务、革命都是有识之士旨在 “救亡图存” 的不同尝试。在对西方器物技 术、思想文化等的不同学习中,利用西方的思想文化对国民性进行近现 代的启蒙教育成为一种风气 。梁启超说 “无论新旧中人,无不以教育为 。在这喧嚣纷乱中,王国维看似兀自沉浸在中西学术的 救国第一要务” 探索中不问功名声色,却对国人人格培养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以培养 “知德美体” 四者 “完全之人物 ” 为教育方针,从当时社会上认 为 的 “无用” 之学— — —哲学美学挖掘出它的重要有用性,对以后中国近现代 教育的完备影响深远 。 、“无用之用” 的内涵 一 — — — “中国为什么积弱到这 西方的强势让近现代的中国人开始思考 种程度的呢? 不如人的地方在哪里呢? 政治上的耻辱应该什么人负责人 1]出现了许多西学者。 梁启超说 呢? 怎样才能打开一个新局面呢? ” [ 到一开始是 “其时所谓西学者,除测算天文,测绘地图外,最重要的便 。 。 。 。但江南制造总局成立之后,很有几位忠实的学者— — — 是制造大炮。 如李壬叔、华若汀等辈在里头,译出几十种教科书,此外国际法及其他 政治书也有几种 。自此中国人才知道西人还有藏在 “船坚炮利” 背后的 [2 ] 。 学问,对于 “西学的观念 ” 渐渐变了 ” 于是学习西方技术与西方思 想风起云涌。在这种形势紧逼 、情况危急、改变愿望迫切的现状下,很 多的学习者投向实用主义 。而王国维偏偏在这 “当务之急” 提出要完善 国人教育教学内容,并认为 “天下最神圣、 最尊贵而无与于当世之用 [3 ] 。 者,哲学与美学是已 ” 如果以当时的 “合当世之用 ” 来判断哲学美学的价值,无不冠之 “无用” 之名,但王国维在 《哲学辨惑 》 中却分述了 “哲学非有害之 ” 、“哲学非无益之学 ” 、“中国现时研究哲学之必要 ” 、 “哲学为中国 学 ” 、“研究西洋哲学之必要 ” 指出哲学美学教育的必要性,完 固有之学 善中高级教育科目 、 在小学兴起音乐等审美教育,指出 “一在养其感 [4 ] 。 情,一在强其意志 ” ,其教育宗旨是 “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 ” 王国维把人的能力分为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精神分为三部分: 知力、 , “美育者一面使人 感情及意志,而美育正是培养人的感情的重要途径 [5 ] 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 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 ” 这样对人 的 “德智体美” 的教育观念的完备受西方人格教育培养影响,特别是在 对康德叔本华席勒等人的西方哲学教育学的引进上,显示出西方近现代 人格培养的独立和自由精神 。 王国维的 “无 用 之 用 ” 的 美 育 思 想 的 哲 学 根 源 直 接 来 自 康 德 的 “审美无利害” 的观点。第一、王国维吸收康德思想把人的心理机能分 为 “知情意” 三个部分,并指出审美教育作为对人的感情的培养是架接 智识和意志的桥梁 。 康德在 《纯粹理性批判 》 中对区分了 “现象 ” 和 “物自体” 。现象就是在人自己理解范围之内的意识表象,对应人的感性 和知性的认识能力; 而物自体是一种存在于人们感觉和认识之外的客观 实体,是 “作为超感觉界” 的自由概念领域,需要人的属于信仰领域的 理性的意志。自然界和物自体决然对立,而情感作为中间环节进行调 。“在认识能力和欲求能力之间所包含的是愉快的情感,正如在知性 节 [6 ] 和理性之间包含判断力一样 ” 。在王国维吸收康德的思想,突出作为 情感对应的审美。第二、王国维吸收了康德 “审美判断无利害 ” 的观

他是《人间词话》作者王国维,也是中国教育史上明确提出德智美三育主张的第一人

他是《人间词话》作者王国维,也是中国教育史上明确提出德智美三育主张的第一人

他是《人间词话》作者王国维,也是中国教育史上明确提出德、智、美三育主张的第一人人生有三境界,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

第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011923年初冬,鼎鼎大名的胡适之博士,在北京见到了他心心念念的前辈学者王国维。

那几年,正是胡适在文化界的影响如日中天之时,他却对王国维情有独钟,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现今的中国学术界果真凋敝零落极了。

旧式学者只剩王国维、罗振玉、叶德辉、章炳麟四人;其次则半新半旧的过渡学者,也只有梁启超和我们几个人。

内中章炳麟是学术上已半僵化了,罗与叶没有条理系统,只有王国维最有希望了。

不过,见到王国维的时候,胡适的第一印象并不太好,直到晚年,胡适还跟身边人说起,这位王先生“人很丑,小辫子,样子真难看”。

两年以后,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恭恭敬敬地前往清华园拜访王国维。

门开了,当一个只有一米五几的小个子出现在他面前时,青木正儿吓了一跳,怎么也不相信这个龅牙微须,面色苍黄,相貌丑陋、垂着辫子、看上去邋里邋遢,声音喑哑而且口吃得厉害的“乡下人”,就是他慕名已久的大学者。

王国维早年在清华的学生、日后的汉语研究一代宗师王力,印象最深的,也是老师的辫子:(王国维老师)留着辫子,戴着白色棉布瓜皮小帽,穿长袍,勒一条粗布腰带,一个典型的冬烘先生的模样。

据说,民国初年的北京城,有两条最著名的两条辫子:北大的辜鸿铭,清华的王国维。

然而,就是这么一副“极其平庸乃至有些丑陋”的相貌之下,就是这么一个寡言少语、沉静内敛,被鲁迅称作“老实得像火腿一样”的学者,却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先驱。

从他的同辈友朋,到百年后的晚辈后学,几乎没有人不承认,他是划过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星空的那一颗最耀眼的流星。

王国维像02王国维只活了五十岁,就是在这短暂的一生里,他的学问就一颗璀璨的宝石,每个切面都发出耀人的光芒:他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学者。

作为教育学家的王国维:永恒的燃灯者

作为教育学家的王国维:永恒的燃灯者

作为教育学家的王国维:永恒的燃灯者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王国维,世人对其之于教育学贡献的评价,与其在文艺学、美学、史学与考古学等领域的卓著功勋相比,似乎有失客观公允。

他的教育思想似被尘封,纵使博学之士,亦难闻其音。

然他执笔《教育世界》,译著《教育学》等多项教育论著,其思想冷峻深邃,光明澄澈,之于历史与当代都是宿命的“叛逆”。

他开创了我国现代教育思想之先河,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不朽的启蒙者与燃灯者。

一、教育信仰者(一)教育之信仰乃成就完人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拥有其对教育的坚定信仰,即对教育有自己坚定的信念或理想,有深刻持久的热爱,并努力去理解它,诊释它,践行它。

对于王国维而言,“完人之教育”是他之于教育宗旨的解读,亦是其一生追求的教育信仰。

其《论教育之宗旨》一文,是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史、美学思想史上一篇最杰出的、最重要的论文。

其文开篇提出: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

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

对此三者而有真、善、美之理想。

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

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

王国维的“完人教育”信仰极具历史穿透力,其在时代的迷茫中已看到关涉教育价值的问题与缺陷,堪称为一种完善,一种创新。

一方而,“完全之人物”,表达了王国维先生致力于将人的精神与身体的发展调和至“一”。

要达到这一目的,体育之重要,不言而喻;而更以精神之中“知力、感情及意志”的内核—“真、善、美”三德为其理想。

寓于精神、体魄与美感的并融之中。

另一方而,“完人”与“修、齐、治、平”为教育之两翼。

“完人”教育,是对中国“修、齐、治、平”的培养“君子”的教育价值取向的补充。

“修、齐、治、平”意在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把教育价值取向定位于国家与社会等价值领域上。

王国维的教育思想概论

王国维的教育思想概论

王国维的教育思想概论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史学家。

他的教育思想倡导仁、慈、乐感,提倡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进行知行合一的教育。

他认为,让学生思想更加丰富、宽广,兼顾理性与感性,以实际行动改变状况,以自己的仁、慈、乐理念,学会真诚的人生哲学。

王国维认为,“学问和智慧共同构成人类教育的完整”,因此他重视大量的无私精神和实践经验。

他坚持“教师要让学生以理解和实践为本”、“以心除邪”,教育需要建立一种理性、乐观和动态的心态。

他主张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善、宽容、忍耐、才德俱全”与“布衣经书”,坚持理性、实践、实践和思想统一的理念,倡导实事求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以便学生在随时变化的社会背景中,以明智,勇敢和灵敏的态度处理突发状况。

总之,王国维的教育思想不仅体现了乐观进取的精神,也关注了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着力于发展学生智慧与心智。

他所主张的人文精神,使其教育思想有着非凡的哲学意义,为当今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和思路。

王国维译教育学教科书

王国维译教育学教科书

王国维译教育学教科书王国维译教育学教科书:传承与创新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中,王国维的教育学教科书无疑是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著作。

他以独特的翻译和创作方式,将西方教育思想引入中国,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思想和理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王国维译教育学教科书”为中心,探讨他的教育观点以及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首先,王国维的教育学教科书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完整性和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强调了人的内在价值和人性的独特性,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人文素养。

他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强调了教育的个性化和多元化。

其次,王国维的教育学教科书注重了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他认为教育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方式,强调了教育与文化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

他提出了“教育即文化”的观点,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他强调了教育的价值观和人文关怀,提倡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王国维的教育学教科书还注重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教育应该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强调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责任。

他提出了“教育为国计民生”的观点,强调了教育与社会、政治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具有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努力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

王国维译教育学教科书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他的教育观点和理念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弥补了中国教育的不足,为中国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王国维译教育学教科书的翻译和创作方式也是其独特之处。

他以自身深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将西方教育思想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翻译和创作。

他对西方教育思想的理解和传达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更重要的是进行了适应和创新,使其能够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教育实践。

总之,王国维译教育学教科书以其独特的教育观点和创作方式,为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国维美育思想简论

王国维美育思想简论

读写频道王国维美育思想简论□陈晨摘要:在我国美育思想早已有之,但是真正将西方先进美育思想引进中国的是王国维,他从审美心理和社会需要出发,研究了美育的目的、功能、途径、理想以及美育与智育、德育的关系等,独创性地建立了自己的美育思想体系。

梳理王国维的美育思想,对我国当前的美育理论的完善和实践上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王国维;美育;审美境界王国维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美学启蒙的第一人,他开启了美学学科进入中国的大门,陆续将叔本华、康德、尼采和席勒等人的美学思想介绍到中国,并尝试运用西方美学的理论与方法来解释中国艺术理论与实践,对美的基本性质以及美育问题都有自己的阐释与发挥,从而为20世纪中国美学树立了第一座里程碑。

本文拟对王国维美育思想作简要论析。

一、美育的功能:“无用之用”王国维接受了康德审美超功利性的思想,认为审美是无功利的活动,他说:“美之为物,不关于吾人之利害也。

吾人观美时,亦不知有一己之利害。

”[1]因此他十分重视艺术美的特殊作用,即“无用之用”。

与“无用之用”相对应的是“有用之用”,所谓“有用之用”指的是官能欲望上的满足,是实现功利目的的用处,而“无用之用”指的是精神上的满足,是对灵魂的净化,它是无功利不计较利害得失的。

“无用之用”是作用于人的精神方面,因此它是无形的,但是它的作用是长久而深远的。

“有用之用”即满足于当下的需求,常常是感官所能知觉到的,它是有形的但也是短暂的。

目光短浅的人只知道“有用之用”,而不知道“无用之用”的妙处所在。

正是由于缺乏这样一种无功利的审美观,国民缺乏高尚的精神生活,没有适宜的消遣活动,因此会染上“感情上之疾病”。

王国维在《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一文中认为当时国人远离纯粹的哲学和艺术,热衷于政治和社会思潮,是中国社会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

他说:“天下有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于当世之用者,哲学与美术是已。

”[2]他认为哲学和艺术是一种最神圣的事业,哲学和艺术所追问的,是关于宇宙、人生等具有终极目的的问题,这些都是真理,与政治无关。

简述王国维的美育观

简述王国维的美育观

简述王国维的美育观摘要:一、王国维的美育观简介二、王国维美育观的理论基础三、王国维美育观的核心内容四、王国维美育观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五、总结与启示正文:王国维(1877-1927)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美学家、教育家,他的美育观在我国美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王国维的美育观以西方美学和哲学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的理论体系。

一、王国维的美育观简介王国维的美育观强调审美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认为美育是一种全面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塑造完美人格的途径。

在他看来,美育不仅关乎个人的修养,还关乎国家的繁荣与民族的振兴。

二、王国维美育观的理论基础王国维美育观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康德、席勒、尼采等西方美学家的思想。

他认同康德的“审美无功利”观点,认为艺术创作和欣赏应超越功利目的,追求纯粹的审美价值。

同时,王国维深受席勒美育思想的影响,提倡通过艺术教育和审美体验,实现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王国维美育观的核心内容王国维美育观的核心内容包括: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审美教育的目标、审美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他认为,美育应旨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个体在心灵上达到和谐与自由。

此外,王国维强调美育应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倡导通过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实施美育。

四、王国维美育观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在教育实践中,王国维的美育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艺术教育的普及,提倡全民参与艺术创作和欣赏;二是强调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创造美;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使他们具备独立审美能力。

五、总结与启示王国维的美育观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继续发扬王国维美育观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新型美育模式,将美育融入教育各领域,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审美修养的人才贡献力量。

王国维哲学思想研究论述

王国维哲学思想研究论述

王国维哲学思想研究论述王国维(1877-1927)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哲学思想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近代哲学先驱”。

王国维的思想以“格物致知”、“格物”为核心,主张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达到对天地万物的全面把握,从而使人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和修养。

本文将从王国维的生平、思想核心和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论述。

一、王国维生平王国维出生于浙江绍兴,自幼聪颖,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

后来考入清华学校学习,展现出过人的才华。

他先后赴日本、法国、德国等国留学,深入研究东西方文化和哲学,形成了其独特的思想体系。

回国后,王国维曾担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等职务,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和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种种复杂的社会和政治原因,王国维的一生饱受挫折和磨难,最终于1927年在北京逝世。

二、王国维哲学思想核心1. 格物致知王国维的哲学思想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对事物的深入观察和思考,以求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真正理解。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事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才能获得真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这一思想源自王国维对于中国传统经典如《易经》、《孟子》等的深刻阐释和理解,他在研究这些经典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这一独特的思想理论。

2. 文化自信王国维主张中华文化的自信,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力量,具有开阔的世界眼光和博大的胸怀。

他特别推崇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认为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智慧,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王国维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和发扬光大,希望能够为中国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觉醒做出贡献。

3. 文化整合王国维主张将东方和西方文化融合起来,形成新的文化体系。

他希望通过研究和借鉴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他认为,只有通过把中西文化整合起来,才能真正推动世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对中国近现代文化和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格物致知”思想启发了一批思想家和学者,引领了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走向,为中国现代化进程贡献了独特的哲学智慧。

王国维美育思想的意义

王国维美育思想的意义

王国维美育思想的意义美育自然成为教育的组成部分,那么必然要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意义,能够对社会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

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人的各项能力及品德修养,并且使之相互配合,成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

王国维在1903年刊行的《教育世界》的杂志上已发表过《论教育之宗旨》,具体地阐述教育的宗旨以及教育的三部分:智育、德育、美育。

王国维作为现代美学的开创者和现代教育的提倡者,他第一个从西方引进“美育”概念。

王国维学贯中西,在中西文化的融汇的基础上,本着严谨治学的态度,运用一些更为科学、理性的方法去研究美学和美育以及诸多学术问题。

他提出的科学而又注重实效的研究方法,他自身所具有的学者修养为后代学者提供了话语和思维方式上的启迪,他这种治学精神不但对于“美育”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深深影响了中国学术发展。

王国维学术著作颇有成就,美育的提出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构成了审美教育的多种实现途径,而艺术由于“凝聚和物化了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而成为美育的最主要手段,因此,对艺术和审美本性的研究也就成了王国维美育理论的起点。

王国维的“无用之用”学说首先把美育和智育、德育、体育等其他教育区分开来,从而确立了美育的独立地位。

他认为中国一直以来不承认艺术的独立价值,多将审美服务于政教伦理,“无怪历代诗人,多托于忠君爱国之意,以自解免,而纯粹美术上之著述,往往受世迫害而无人为之昭雪也”。

美育一旦丧失自己的独立品格而无条件地服务于社会政治、伦理规范,其祛除现实功利、完成自由人格塑造的功能自然无法实现,培养“完全之人物”的教育宗旨也就落空了。

这一点和蔡元培“纯粹之美育”的观点几乎如出一辙,美育只有完全独立,才能保有自身地位。

但与此同时,王国维等近代哲学家们又心怀着现代性审美启蒙的重任,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和复兴民族的历史使命感,促使王国维在强调美育独立性的同时,突出审美对于道德人格塑造的意义,认为美育可以作为德育的手段,培养既有丰富情感又有良好道德约束的“完人”。

胡适的大学德育思想及启示

胡适的大学德育思想及启示

胡适的大学德育思想及启示1 王国维和胡适王国维和胡适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两位杰出的维新分子。

他们深入研究近代史,强调文化的维护,发展和传播,深受国人的尊敬。

王国维和胡适的大学德育思想,不仅对近代中国大学教育有重大影响,而且仍在影响着许多学校走向了新的层次。

2 王国维的大学德育思想王国维最重要的大学德育思想有三个:全面教育、国家重视大学和教育责任。

一是要给民众全面教育,以培养有用之才,坚持“书上无偏义,非书亦无定义”,用教育改变社会习俗。

二是国家应该把大学当成中央谋划的重要发展计划,重视它在现代化中的作用,在大学教育的学术自由上展开激烈的斗争,形成一种开放的教育思想氛围和新的学术活动。

三是教育责任,大学专家应负起教育民众的重任,在传播文明知识、发扬正确观点等方面发挥卓越的作用。

3 胡适的大学德育思想胡适也有一套独特的大学德育思想。

他注重以个人为本的思想,强调崇尚知识的教育,崇尚新的教育思想,注重自我修养。

他认为,大学必须坚持“尊崇实践、尊重自由”的原则,追求有效的教育,尊重学术独立性和理论的自由,强调学术自主,重视育人方式的改革,教导以新知识替代旧知识,鼓励学生独立学习,鼓励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发展社会主义精神。

4 胡适和王国维大学德育思想的启示胡适和王国维的大学德育思想启发了以下几个重要的思想:一是发扬学术自主,引导大学生追求自我修养;二是重视教育实践,加强学术学习时的实践性要求;三是把教育责任定为主要教育目的;四是重视大学的社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从思想、精神、风貌以及人文修养等多方面建设自己。

他们的大学德育思想与当今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当代的大学管理和教育改革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论王国维“完全之人物”教育思想

论王国维“完全之人物”教育思想

的教育思想, 其中塑造 “ 完 ’ 是教育的目标。 基于西方教育思 受 和 感悟 。 因此, 他 指 出, 概 念 知识 只为 传 达 知识 的 记忆 , 并不
想, 王 国维认 为 教 育认识 机 能可 以划 分为 知 、 情、 意三 个要 素 ,
能得出新 的知识, 而直观知识才是最确实的知识。 真正的新知
《 教育 世界 》杂志为 主 要 阵地 , 推介 了西 方 许 多教 育家 、 文 学家 为 人 的 理性 思 维 能 够 把 直 观 知 识 提 升 到概 念 知 识 , 并对 概 念 和 哲 学 家 的教 育 思想 , 并在 此基 础 上 形成 了其 “ 完 全 之 人物 ” 进 行整 合 构 建 , 但 概 念 知 识源 自在 实践 中对 具体 事 物 的 亲 身感
关于智育
识的根本 。 他指出, 从知识发展 的先后顺序来看, 理论知识在
后, 实 践知 识 在 先 。 实 践 知 识 是 理 论知 识 的前 提 和 基 础 。当理
王 国维认 为智育是一种 重要的理论知识教育, 对 实践知 论知识发展后, 又成为实践知识的根本, 成为我们获得新知识 识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王国维在 《 论教育之宗 旨》一文 中指 出: 的动力和方 向指导。 实践知识不仅是维持人们生活之所需, 而 “ 故今之世者, 不可无今世之知识 。 ” 知识 的广度应因时间和 且是社会 的发展和生产之所需。 王国维认为, 理论知识与实践
对 意志的培养 ,“ 美育” 是对情感的培养 , “ 四育” 不可或缺 。 王国维在中国教育史上提 出了开创性的教育思想, 对中国 近代教育产生了 深远影响。
【 关键词 】 王国维 “ 完全之人物” 教育思想
王国维是我 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 在治学前期以其主持的 所 以 , 知 识 应 为 人 类 社 会 所共 享 , 不应 有 内外 之分 。 王 国维 认

“培养完全之人,发达感性之心灵”——王国维美育思想对素质教育的启示

“培养完全之人,发达感性之心灵”——王国维美育思想对素质教育的启示
不 同的阶级 具有 不 同的道德观 念 。 而 “ ” 意识 对立 的 ,就不具有 合理 性 。在人类 活动 的一
形 态 ” 马克 思那里 的主 导含义 是 : 指维 护 切方 向上—— 政治 、法律 、经 济 、文化 、学 在 “ 现 行统 治 的虚 假 的思想 体系 ,是阶 级社会 中 术 、教育都应 贯彻 这种人 本观 念 。这不仅 为
第 3 卷 第 2期 2 2 1 年 。 月 00 6


师 专


Vo . N O. 132, 2
J n. u 20l O
J u n l o Jn n Te c r ,Cole o r a f i i g a he s l ge
‘ ‘ 培养完 全之 人,发达感性之心灵 "
发的 《 关于 当前积 极推进 中小学 实施 素质 教 力 ,追求 真 ,穷尽 物我 之关 系 :德育 ,追求 育 的若干 意见 》的说法 是 : 以提 高 民族 素质 善 ,融洽 人 人之关 系 ;美育 ,培养 感情 之发 “
为宗 旨的教育 。它 是依 据 《 教育 法 》规定 的 达 ,以达 完 美之域 。 。 教育 通力 合作 , ” 四种 国家 教育 方针 ,着 眼于受 教育 者及 社会 长远 不 可分 离, 并行 而施达 到真 善美 的理想 ’ “ 。 发展 的要 求 , 以面 向全体 学生 、全 面提 高 学 基于 王 国维美 学思 想和 当下素 质教 育有 生 的基本 素质 为根本 宗 旨, 以注 重 培养 受教 着共 同的对 人 的全 面发展 的价 值追 求 ,我们 育者 的态 度 、能力 、促进他 们 在德 智体 等方 通过 对王 国维 思想 的梳 理 ,从 中得 出对 当下
王 国维美 学包含 着 “ 人 为本 ”的现 代 立 教 育理 念 。他 把 发展人 、完 善人 、培养人 、

王国维美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意义

王国维美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意义

王国维美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意义一、王国维美育思想的提出及其历史背景19世纪中期以来,救亡图存的意识在一些人心中高涨,随着新建工厂、派遣留学生、开办新式学校等措施的推进,功利主义文化价值观也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

人们只学对自己有用的,只注重传授实业技术理论。

这样忽视了国民自身的全面发展。

在此种情势下,王国维有感于培养国民独立人格和精神趣味之重要性,果敢地提出教育之宗旨,亦不外造就真善美之人物的观点,主动强调以美育人的意义。

二、王国维的美育思想王国维在对美育的研究中,关注提高国民精神和人自身发展,他以美育有其独立的地位并兼具育德的功能为理论前提,提出培养完全之人物也即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美育具有独立的地位王国维重视美育的独立地位,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美育思想。

因为中国古代的乐并不是作为艺术而存在,而是作为礼的一种仪式而存在。

它附于礼之上而没有独立地位是不容怀疑的。

王国维在其《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中慨叹道:呜呼,美术之无独立之价值也久矣!词无怪历代诗人,多托于忠君爱国之意,以自解免,而纯粹美术上之著述,往往受世之迫。

在中国历代美育一直服务于政治,这受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利性思想的影响。

因此王国维提倡讲美育政治伦理分离出来。

培养人的独立人格,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这对我们当代中国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2,美育使人得到精神方面的满足王国维认为,人为了满足个体生存的需要,必须满足各种欲望。

但是人的欲望往往得不到满足,于是,人就通过种种活动来减少自身的痛苦。

在这个过程中,人会形成低劣的嗜好,或者高尚的嗜好。

低劣的嗜好会使人沉沦,而高尚的嗜好可以充实和丰富人生。

那么能够让人们培养成高尚的嗜好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美育去实现它的作用,用美育教育来满足人精神层次的需求。

因此,王国维大力倡导在学校中设置美术、音乐课,以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树立高尚审美标准,丰富人的感情生活,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3,美育是培养完全之人物的必要条件1903年,王国维提出教育之宗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

王国维的教育思想

王国维的教育思想

王国维的教育思想王国维是清末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文艺评论家,他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留下了较为重要的一笔。

他提出了“教育要以立德为本,以做人为原则,以学习为手段”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对王国维的教育思想进行探究。

一、以立德为本,构建卓越人格王国维认为,立德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道德、有良好人品、有人文情怀的高素质人才。

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价值和智力水平相等,只有品德伟大的人才是真正的高质量人才。

王国维主张把教育的任务定位于培养高素质、高质量、高道德的人才,使人才成为社会主流。

二、以做人为原则,打造完美人生王国维还提出教育要以做人为原则,强调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学习,更在于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性格、修养、文化造诣等方面的内容都应该成为教育的范畴。

他认为要教育学生做人的意义,让学生们全面发展,发掘自己的潜力,建立完善的内心世界,成就一个卓越、完美的人生。

三、以学习为手段,重视精神熔铸王国维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学习,但是学习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方法,是为了实现立德和做人两个目标。

他强调精神熔铸,认为教育应该是精神启迪,这种启迪不仅是知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他主张教育的方法要针对学生个性,发掘和调动他们的兴趣和天赋。

通过有深度,有内涵,有意义的教育,让学生的精神得到熔铸与升华,从而提升个人修养、文化素养和艺术品位。

四、渗透文化内涵,提高综合素质王国维主张教育中必须渗透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他提出要“教人于正义,使之感于有人之道;教人于和平,使之感于有国之道;教人于美,使之感于有天之道。

”这就要求教育不光注重知识的传承和技能的培养,更注重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

以上就是王国维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一思想深刻阐述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表达了对高素质的人才的追求和需求。

王国维用账立品德,以做人为原则,以学习为手段,体现了教育的“立、本、原、质、神”五个方面,对于今后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

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

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论教育之宗旨》,中国近代著名教育文献,作者王国维,撰写于1906年(光绪32年),发表于同年《教育世界》杂志第56卷上,后曾被收入郑振铎主编的《晚清文选》及舒新城编辑的《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等书。

王国维(1877—1927),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教育家。

字静安,又字伯隅、永观,浙江海宁人。

早年因屡试不中,遂放弃科名。

曾就学于杭州崇文书院。

1897年一度担任私塾教师,开始了教育活动。

1898年就学于罗振玉筹办的私立东文学社。

1901年任武昌农务学堂译授。

同年秋留学日本,入东京物理学校,次年因病回国,任罗振玉主持的上海南洋公学虹口分校执事,兼《教育世界》杂志主笔。

1903—1904年,先后任通州、苏州师范学堂等校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逻辑学等。

1906年后随罗振玉入京,先在清廷学部总务司行走,后任学部图书局编译名词馆协修,开始从事中国小说、戏曲、词曲的研究,以所著《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而名世。

1911年辛亥革命后,他以清朝遗老自居,转而研究甲骨文、简牍、古器物等古代文化史料,成就卓著。

1916年在上海主编《学术丛刊》。

1918年兼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

1921年受聘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通信导师。

1923年4月入清官任废帝溥仪的“文学侍从”,为五品南书房行走。

1925年受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专任教授,为清华著名的“四大导师”之一。

1927年自沉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

生平著作甚丰,有60余种,经后人整理以42种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在近代中国,王国维是比较早地积极译介外国哲学,美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著名学者之一。

《教育世界》发表的第一部教育学就是他从日本移译的。

他还主张教育学、心理学都应列为经学等科大学所必修科目,1907年他曾重译了丹麦学者H·赫夫丁所著《心理学概论》作为师范学堂课本。

主要教育论著除《论教育之宗旨》外,还有《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教学小言》、《教育小言》、《教育普及之根本办法》、《论小学校歌唱科之教材》、《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论平凡之教育主义》、《崇正讲舍碑记略》等等。

王国维的教育观

王国维的教育观

– 在1905年至1907年的三年间,他就教育 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一个 独 具特色的 教育价值观体系。针对的是当 时晚清政府的西学东用的那套价值理论.
中西合璧
擅长中国”政治 及实践伦 理学” 重新确立民族文化基 础,冀求文化的发展
还要外国 “惟重实用, 不究虚理” 建立文化自身的 独立价值,学者独立的 文化人格为前提
中西合璧擅长中国政治及实践伦理学还要外国惟重实用重新确立民族文化基础冀求文化的发展建立文化自身的独立价值学者独立的文化人格为前提王国维的西学修养可爱而不可信的伟大之形而上学伦理学纯粹之美学可信而不可爱的知识论上之实证论伦理学上之快乐论美学上之经一切学问一切职业无往而不需特别之技能特别之教育因而是功利的有用的
王国维的教育观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 断天涯路” “衣带渐宽้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 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 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 王国维的人文教育思想,是本世纪初束缚 在文化传统之上的神圣“道统”光环消褪 之后,以理性智慧和人 性之美重建精神家 园的一次教育学尝试,是其学贯中西的人 文学养在教育学上的一次厚积薄发的梳理 和展示, 是其特立独行的文化人格在教育 领域内的挥洒和彰显,也是他以生命深情 地拥抱教育而结出的文化硕果。
王国维的西学修养
“可爱而不可信”的 “伟大之形而上学
”、“高严之 伦 理学”
“纯粹之美学
可信而不 可爱”的“知识 论上之实证论”、“
”、“伦理学上 之快乐论”
“美学上之经 •验论” 。
• “一切学问,一切职业无往而不需特别之技能,特 别之教育”,因而是功 利的,有用的。包括科学 在内的“抽象知识”教育,尽管“皆直接间接以 厚生利用为旨”,培养出来的“教员 、医生、政 治家、法律家、工学家”,解决的是人类适应环 境的生存性需求,故而其社会效益与“政治及社 会 上之兴味”趋于一致 ,但是如果把教育视为获 取“实利”的手段而 不把教育本身视为目的,就 会使“抽象知识”本身丧失“独立之价值”,使 学者“于学问固无固有之兴味”而 “以筌蹄视 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国维的教育思想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浅析王国维的教育思想??摘要:本文对王国维的生平做简单的介绍,论述他在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解放教育思想、教育宗旨、培养大批合格教师、哲学为首的课程观、兴高等教育和提倡学无新旧、无中西、无有用无用之别。

本文对其教育思想进行介绍,并提出他的教育思想对现在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王国维;教育思想;启示一、王国维个人简介王国维生于1877年卒于1927年。

青年时代既接受封建传统教育又受到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

戊戌变法前夕(1898年初)他来到上海,进入当时变法运动的喉舌《时务报》工作,业余时间到罗振玉主办的东文学社学习。

(时务报)因变法的失败而被封闭后,王国维转到东文学社当职员,同时学习哲学、外语和自然科学。

1901年东渡日本留学,学习英文和数学,数月后因病返国。

回国后,广泛学习西方哲学。

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师范学校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及伦理学等。

在师范学校任教期间,王国维撰写了大量的有关教育学的论着,这批论着充分展示了当时王国维对教育的认识与见解,同时也确立了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应有地位。

二、王国维的教育观点(一)解放思想清政府所实行的学制,以封建礼教为宗旨,束缚人们的思想。

张白熙、荣庆、张之洞会奏《重订学堂章程》折说:“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伸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

”《学务纲要》强调:“中国之经书,即是中国之宗教。

若学堂不读经书,则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谓三纲五常者尽行废绝,中国必不能立国.无论学生将来所执何业,即由小学改业者,必须曾诵经书之要言,略闻圣教之要义,以定其心性,正其本源。

”王国维认为当时的教育阻碍人们的思想发展,不能够给人们精神上的寄托,他意识到中国原有的伦理纲常已经不足以维系中国人民的精神,不能再用教育学生,必须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充实人们的思想,他认为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用新的东西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获得精神的慰藉。

使之有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王国维强调教育在思想上的作用,重视精神文明。

王国维反对因循守旧,以极大的热忱了解和引进西方文化,他以其独具的眼光看到了中西学之间的沟通问题,他认识到一味拒斥西方的学术思想,将会阻碍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近代化;但如果完全无视传统文化,西学也将因缺乏必要的结合点和移植的土壤而难以立足生根。

(二)确立教育宗旨王国维在清末教育制度发生巨大变革的历史转折时期,最先提出了比较科学、相对完整的教育宗旨,即培养身心和谐,德、智、美、体全面发展的“完全之人物”。

既吸收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家和教育家的有关思想,又融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以适应中国当时急需摈弃科举旧制,重新确立与新式教育相统一的教育宗旨这一时代要求。

1.德育王国维与古今中外教育家一样,也视德育为整个教育的核心。

他说:“然有知识而无道德,则无以得一生之福祉而保社会之安宁,未得为完全之人物也。

”即是说,不重视道德教育,即使培养出具有丰富的知识而没有道德的人也不是完全的人。

因此,对学生不仅要传授其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他对道德规范的观点有肯定人欲和主张正义、博爱、平等、自由。

他说人的本质是生活之欲。

而这种肯定人欲的观点,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一种否定。

主张正义、博爱、平等、自由是王国维道德规范的核心所在,他说:“主张其生活之欲而不相侵害,于是有正义之德,更进而以他人之快乐为己之快乐,他人之苦痛为己之苦痛,于是有博爱之德。

”2.智育人苟欲为完全之人物,不可无内界及外界之知识,而知识之程度之广狭,应时地不同。

古代之知识至近代而觉其不足,闭关自守时之知识,至万国交通时而觉其不足。

故居今之世者,不可无今世之知识。

知识又分为理论与实际二种;溯其发达之次序,则实际之知识常先于理论之知识,然理论之知识发达后,又为实际之知识之根本也。

一科学如数学、物理学、化学、博物学等,皆所谓理论之知识。

至应用物理、化学于农工学,应用生理学于医学,应用数学于测绘等,谓之实际之知识。

理论之知识乃人人天性上所要求者,实际之知识则所以供社会之要求,而维持一生之生活。

故知识之教育,实必不可缺者也。

智育即文化知识的教育。

他主张学校应教授中外古今的一切知识,特别是最新的思想文化科技方面的知识。

对外国政治学术思想,只要是“世界最进步之学问”,均应拿来为我所用。

这种认识与当时只主张学习西方科技而视西方人文为洪水猛兽的观念完全不同。

王国维认为精神文明可以影响千百世,对拯救世风,振奋民族精神作用巨大,所以教育的改革,就不仅在于学习西方的科技,而学习、研究西方的精神文明也应该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3.美育从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历程来看,王国维是近代中国主张学校进行美育的第一人。

他认为,一切只重德育、智育的教育,“皆非完全之教育也”学校教育必须在德育、智育等之外,再加上美育,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这是一种十分深刻、精辟、清醒的教育观。

(三)培养大批合格的教师学校办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一个称职的教员,特别是高等学校的教员应该是学术知识丰富且掌握先进有效教学方法的人。

所以,要普及教育不但要求教员的数量多,更要求教员的质量。

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专门人才,从全国中学生中选拔智力优胜且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和外语水平者,经过一两年严格训练,授以专门知识。

在时间短、质量好的情况下解决初、中等教育严重缺乏教员而“国家待用之亟”的矛盾。

其次是在大学教师也缺乏的情况下先聘用一些外国人做高等教育的教师,然后,选取专门人才中优异者“使之留学外国,以备他日大学教授之选”,那么十年以后,聘请的外国人就可以辞退了。

(四)哲学为首的课程观直到20世纪初,由学识丰硕的张之洞主持起草的《奏定学堂章程》中,仍把孔、孟之道提升到独尊的地位,规定在新式学堂中,只设经、学二科,根本没有现代哲学的席位。

对此,王国维首先澄清了张之洞之流对哲学的种种误解,继而提出了他的以哲学“裒然居首”的课程体系构想。

首先他认为哲学对人生具有重大意义,因为“人于生活之欲外,有知识焉,有感情焉。

感情之最高之满足,必求之文学、美学,知识之最高之满足,必求诸哲学。

”即哲学是知识之源,是人之为人的精神食粮。

其次,王国维涉足多领域的研究,各门科学的交叉融合,使他得以高瞻远瞩,用现代教育的眼光,把哲学置于统摄所有学科的制高点上。

哲学,这门“科学的科学”,对所有的学科都起着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五)兴高等教育在王国维看来,高等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根柢,而高等教育则是“显示学术之发达者”。

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亟兴高等教育”,培养出“英雄”、“天才”以“供驱策之用”。

他曾说过:“若论学问之根柢,则初等教育之根柢存于中等教育,中等教育之根柢存于高等教育……”按照当时我国的实际国情而言,要办好初等和中等教育,就一定要办好高等教育。

另外,王国维呼吁,发展高等教育还有当务之急是要解决高等教育师资匮乏问题。

王国维认为,必须控制官费留学的名额,挑选分科大学毕业生中的精英,“以备他日大学教授之选”。

王国维还主张,在我国还没有充分的师资的前提下,对于国内一些新兴学科,应大胆起用外国专家为权宜之计,“非用外人不可”。

(六)提倡学无新旧、无中西、五有用无用之别王国维认为我们要客观地、真实地反映事物本来面貌,不能盲目、盲信古人。

所以为了尽事物之真,求道理之是,判断事物真伪、是非时是不能以圣贤的言行为标准的。

王国维认为虽然科学和史学有差异,但“治科学者,必有待于史学上之材料,而治史学者,亦不可无科学上之知识。

”科学和史学是可以相通的,所以学无新旧。

何以言学无中西也?王国维说:“世界学问,不出科学、史学、文学。

故中国之学,西国类皆有之,西国之学,我国亦类皆有之;所异者,广狭疏密耳。

”他认为虽然有中学、西学之称,但担心西学会妨碍中学以及中学会妨碍西学都是没有道理的。

况且当时中国“实无学之患,而非中学、西学偏重之患。

”他指出:“今即不论西洋哲学自身之价值,而欲完全知此土之哲学,势不可不研究彼土之哲学,异日发明光大我国之学术者,必在兼通世界学术之人,而不在一孔之陋儒。

”中国的学术研究要打破中学、西学之间的界线,把中国学术纳入世界学术的范围内进行研究。

王国维对西学的积极态度,以及世界学问相通的思想,是同时代人中最有远见的见解,对中国学术研究起了积极、进步的推动作用。

至于学无有用、无用之说,王国维认为“凡学皆无用也,皆有用也。

”有的东西在这个方面有用,在另一个方面未必有用,反之亦然。

所以要从曲和全,即从个别与一般、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来把握事物。

三、王国维教育思想的启示王国维的教育思想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而且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启发当政者应当根据国情制定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

虽然他有些观点在今天看来已经过时甚至是错误的,但我们应当客观评价大师的学术成就,重新审视大师的学术理念、治学风范,我们会发现王国维的教育见解对当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对认清当今学术的发展方向,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仍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1] 鲁西奇,罗毅刚.王国维教育思想浅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张雪红.王国维教育思想研究三十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 聂振斌.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 魏会茹,何俊华.王国维的教育思想概论[J].兰台世界,2013.[5] 彭林.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王国维卷[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4.[6] 方麟选. 王国维文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