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水资源数据安全采集系统数据传输测试大纲20140701

合集下载

03第三章 水文信息采集与处理

03第三章 水文信息采集与处理

第三章水文信息采集与处理水文信息采集与处理是:研究各种水文信息的测量、计算与数据处理的原理和方法的-门科学,是水文学与水资源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文信息的采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水文事件当时发生情况下实际观测的信息;另一种是对水文事件发生后进行调查.所得的信息。

获取水文信息的方法多种多样。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仪器的不断出现,更促进了获取水文信息手段不断更新。

第一节测站与站网一、测站测站:在流域内一定地点(或断面)按统一标准对所需要的水文要素作系统观测以获取信息并进行处理为即时观测信息。

这些指定的地点称为测站。

水文测站所观测的项目有:水位、流量、泥沙、降水、蒸发、水温、冰凌、水质、地下水位等。

只观测上述项目中的一项或少数几项的测站,则按其主要观测项目而分别称为水位站、流量站(也称水文站)、雨量站、蒸发站等。

根据测站的性质,河流水文测站又可分为基本站、专用站两大类。

基本站是水文主管部门为全国各地的水文情况而设立的,是为国民经济各方面的需要服务的。

专用站是为某种专门目的或用途由各部门自行设立的。

这两类测站是相辅相成的,专用站在面上辅助基本站,而基本站在时间系列上辅助了专用站。

.二、水文站网测站在地理上的分布网称为站网。

理由:因为单个测站观测到的水文要素其信息只代表了站址处的水文情况,而流域上的水文情况则须在流域内的一些适当地点布站观测。

广义的站网是指测站及其管理机构所组成的信息采集与处理体系。

布站的原则是通过所设站网采集到的水文信息经过整理分析后,达到可以内插流域内任何地点水文要素的特征值,这也就是水文站网的作用。

水文站网规划的任务:就是研究测站在地区上分布的科学性、合理性、最优化等问题。

按站网规划的原则布设测站,例如:河道流量站的布设,当流域面积超过3000--~5000km2,应考虑能够利用设站地点的资料,把干流上没有测站地点的径流特性插补出来。

预计将修建水利工程的地段,一般应布站观测。

水文水资源信息采集系统质量检测与评定标准

水文水资源信息采集系统质量检测与评定标准

水文水资源信息采集系统质量检测与评定标准水文水资源信息采集系统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水文水资源数据进行采集、传输、处理和分析的系统。

该系统对于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水文水资源信息采集系统的质量不仅关系到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且涉及到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因此,为了保证水文水资源信息采集系统的质量,需要制定相应的检测与评定标准。

二、检测内容(一)数据采集质量数据采集质量主要涉及到数据精度、数据完整性、数据时效性等方面。

对于数据采集质量的评定,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对比采集数据与实际情况的差异,评估数据采集设备的性能,检验数据采集人员的工作流程。

(二)数据传输质量数据传输质量主要涉及到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传输速率、传输安全等方面。

对于数据传输质量的评定,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评估数据传输设备的性能、检验传输通道的稳定性、检验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三)数据处理质量数据处理质量主要涉及到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等方面。

对于数据处理质量的评定,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比对处理结果与采集数据,评估数据处理算法的准确性,检验数据处理的流程。

(四)系统可靠性系统可靠性主要涉及到系统的稳定性、容错性、可维护性等方面。

对于系统可靠性的评定,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评估系统的稳定性、检验系统的容错性、评估系统的可维护性。

三、评定标准(一)数据采集质量1. 数据采集精度:数据采集误差不应超过1%。

2. 数据采集完整性:数据采集应满足全面、连续、实时的要求。

3. 数据采集时效性:数据采集应满足及时、准确的要求。

(二)数据传输质量1. 数据传输稳定性:数据传输应保持稳定,传输中断率不应超过0.01%。

2. 数据传输速率:数据传输速率应满足快速、稳定的要求。

3. 数据传输安全:数据传输应保证信息安全,确保数据传输过程中不受恶意攻击。

(三)数据处理质量1. 数据处理准确性:数据处理误差不应超过0.5%。

2. 数据处理完整性:数据处理结果应满足全面、连续、实时的要求。

水文信息系统综合实验指导书

水文信息系统综合实验指导书

水文信息系统综合实验指导书四川大学水电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系二OO六年十一月前言雨情、水情信息是防汛决策及水利调度的基础信息,及时、准确地采集、传输、处理江河、水库、水电厂及城市的雨情、水情信息,可保证预报决策、防汛安全、合理使用水资源,最终达到防汛减灾、合理调度、经济运行、兴利增效的目的。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应能够达到快速准确地掌握监测区域内水雨情的信息及其变化,并作出及时预报,为汛期洪水预报调度和常年的水利调度提供决策依据。

它是防洪工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此外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还将为国家水文资料整编提供完整可靠的水雨情资料。

本实验指导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整个现代水文信息系统的结构、功能、组成,让学生了解现代水雨情信息是如何采集、发送、接收,以及接收到的水雨情信息是如何处理分析并最终形成决策的;通过做实验,自己动手,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可从中了解到现代水文信息技术在防洪兴利中的作用。

实验指导书共包含6个实验,其中实验6为开放性实验:1.超短波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主要设备的系统组装实验2.移动短信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人工模拟降水量遥测实验3.移动短信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人工模拟水位遥测实验4.水库洪水预报调度系统软件实验(以南盘江上游为例)5.防汛会商系统实验6.预警雨量分析(开放性实验之一)本实验指导书可供四川大学水电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和相关老师使用。

实验指导书编写人员:袁鹏、李渭新、常江、李彬、邵骏、安全第一部分 水情测报系统简介1.1 概述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是应用遥测、遥控、通信、计算机技术实时地完成流域、江河、湖泊、水库、水电站和灌区的固定或移动站点的降水量、水位、流量、水质、水资源监测、闸门开度等数据的实时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和报送等作业,必要时可实现对站点的部分要素进行遥控的信息系统。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应能够达到快速准确地掌握监测区域内水雨情的信息及其变化,并作出及时预报,为汛期洪水预报调度和常年的水利调度提供决策依据。

国家水文水资源科学数据平台操作手册

国家水文水资源科学数据平台操作手册

国家水文水资源科学数据平台共享平台用户操作手册技术文件名称:国家水文水资源科学数据平台共享平台用户操作手册技术文件编号:版本:V1.0拟制简小燕审核会签标准化批准中兴长天信息技术(南昌)有限公司不得用铅笔、圆珠笔填写;目录第一章系统概述1.1系统标识1.2手册目的1.3阅读对象1.4如何使用本手册1.5本书约定1.5系统适用范围1.6 环境配置1.7安全与许可1.8 技术支持第二章系统简介2.1 系统概述2.2 所需环境安装第三章 WEB界面及流程说明3.1国家水文水资源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系统使用流程第四章用户注册第五章用户登录第六章个人中心第七章实时数据第八章数据目录8.1 测站条件查询8.2 测站地图查询第九章数据申请第十章政策法规第十一章新闻公告第十二章用户指南12.1 打开帮助文档12.2 保存帮助文档附录A安装 SQL SERVER 2000安装附录B安装TOMCAT 6.0.26第一章系统概述1.1系统标识1.2手册目的《用户手册》将向用户介绍水文水资源系统,并帮助用户更加合理方便地使用该软件;通过本手册,您将学会如何使用该系统的各种功能,并为您提供系统使用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办法以及获得资源与帮助的渠道;1.3阅读对象员能1.4如何使用本手册您既可按顺序阅读每一章,也可根据文档结构图中的标题内容直接获得所需的信息;1.5本书约定介绍符号的约定、键盘操作约定、鼠标操作约定以及四类标志;1符号约定带尖括号“<>”表示键名、按钮名以及操作员从终端输入的信息;带方括号“[]”表示人机界面、菜单条、数据表和字段名等,多级菜单用“→”隔开;如[文件→新建→文件夹]多级菜单表示[文件]菜单下的[新建]子菜单下的[文件夹]菜单项;2.键盘操作约定格式意义加尖括号的字符表示键名、按钮名;如<Enter>、<Tab>、<Backspace>、<a>等分别表示回车、制表、退格、小写字母a<键1+键2>表示在键盘上同时按下几个键;如<Ctrl+Alt+A>表示同时按下“Ctrl”、“Alt”、“A”这三个键<键1,键2>表示先按第一键,释放,再按第二键;如<Alt,F>表示先按<Alt>键,释放后,紧接着再按<F>键3.鼠标操作约定格式意义单击快速按下并释放鼠标的左键双击连续两次快速按下并释放鼠标的左键右击快速按下并释放鼠标的右键拖动按住鼠标的左键不放,移动鼠标4.标志本书采用四个醒目标志来表示在操作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提醒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1.5系统适用范围水文水资源相关的工作人员;1.6 环境配置推荐配置:硬件环境:CPU: 3.0GHz内存:2G硬盘:120G软件环境:操作系统:Windows 2003 Server服务器:6.0.26以上版本JDK:5.0以上版本数据库:SQL Server 20001.7安全与许可本系统版权归中兴长天信息技术(南昌)有限公司所有,禁止其他非法拷贝;1.8 技术支持如遇系统故障或操作疑问,可联系中兴长天信息技术(南昌)有限公司;第二章系统简介2.1 系统概述水文水资源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是提供全国水文水资源资料共享的公益性平台,由一个主节点(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和分布在各流域机构水文局、各省水文局的若干个分节点网站组成。

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在线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RTU)检验测试实施办法

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在线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RTU)检验测试实施办法

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在线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检验测试实施办法(试行)1.总则为确保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采购在线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的质量,依据水利部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办公室(简称“部项目办”)“关于印发《水资源监测要素》等四项标准的通知”(水资源办[]号)有关要求,制定本实施办法(试行)。

本办法适用于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所选用的在线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的检验测试。

水利部水文仪器及岩土工程仪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简称“质检中心”)受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的委托,接受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业主单位的委托,对供货厂家即将出厂并现场安装的各批次在线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开展委托抽样检测。

2.受检产品要求一致性要求,即委托抽样检测的,其生产单位、产品名称、产品型号和技术指标应与业主招标和供应商投标文件(商务和技术部分)的相关条款相一致。

抽样检测的产品应与前期厂家规约符合性测试送检留样的产品在外观、电路板设计和软件功能相一致,否则对抽样产品做退回处理,并通报委托检测方及部项目办。

为确保安装联调过程的顺利进行,参检产品在抽检完成前,必须通过全部功能码验证的规约符合性检验测试,否则不予出具抽检报告。

受检产品必须为已经获得水文仪器产品生产或计量器具制造许可证的产品。

送交《产品抽样检测委托函》时,应出具被抽检产品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计量器具生产许可()证书复印件并加盖公章。

受检产品具有相应检测资质的省级以上第三方专业检测(检定)机构出具的产品型式试验报告。

(型式试验,是指为了验证产品能否满足技术规范的全部要求所进行的试验。

)国外进口仪器设备,应经过国内具有相应检测资质的省级以上第三方专业检测(检定)机构出具的型式试验报告。

委托产品应处于包装状态,包装箱牢固,应有防潮、防振等防护措施。

标志应至少满足以下要求:)产品名称、型号、数量;)制造单位名称、地址;)样品编号;提交检测的产品应具有铭牌,应标志以下信息:)制造单位;)产品名称、型号;)出厂编号;)出厂日期。

水利监测数据传输的规定和要求

水利监测数据传输的规定和要求

水利监测数据传输的规定和要求标题:水利监测数据传输的规定和要求简介:水利监测数据是评估水资源管理和水灾预警的重要依据。

为了确保水利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及时地传输和应用,一系列规定和要求被制定出来。

本文将深入探讨水利监测数据传输的规定和要求,并提供对这一领域的观点和理解。

目录:1. 水利监测数据的重要性2. 数据传输的技术要求2.1 数据传输方式2.2 数据传输安全性和保密性2.3 数据传输速度和稳定性3. 数据传输的监管机制3.1 法律法规3.2 规定和标准4. 数据传输的应用案例4.1 水文监测数据传输4.2 水质监测数据传输4.3 水位监测数据传输5. 对水利监测数据传输的观点和理解5.1 数据共享与开放5.2 数据传输的挑战与解决方案5.3 未来发展趋势第1部分:水利监测数据的重要性水利监测数据是评估水资源管理和水灾预警的重要依据。

具有准确性和及时性的监测数据可以提供科学决策所需的信息,有助于优化水资源分配和响应灾害风险。

第2部分:数据传输的技术要求2.1 数据传输方式在选择数据传输方式时,需要考虑传输距离、传输速度和成本效益等因素。

目前常用的数据传输方式包括有线传输、无线传输和互联网传输等。

2.2 数据传输安全性和保密性保障水利监测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对于数据的可靠性和隐私保护至关重要。

采取加密技术、防火墙和访问控制等措施能够有效保护数据的安全性。

2.3 数据传输速度和稳定性为了实现及时响应和决策制定,数据传输需要具备足够的速度和稳定性。

通过优化网络拓扑结构、增加带宽和采用数据压缩等技术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速度和稳定性。

第3部分:数据传输的监管机制3.1 法律法规水利监测数据传输的规定和要求在法律法规中得到明确。

相关法规对于数据共享、存储和传输的权限、责任和义务进行了规范,旨在确保数据传输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3.2 规定和标准为了指导水利监测数据传输的实施,相关部门和组织发布了一系列规定和标准。

水文水资源信息采集系统质量检测与评定标准

水文水资源信息采集系统质量检测与评定标准

水文水资源信息采集系统质量检测与评定标准本标准旨在规范水文水资源信息采集系统的质量检测与评定,确保其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提高数据的可信度和可用性。

一、系统检测要求
1. 系统应能够实现水文水资源信息的自动采集、处理和存储,
并能够自动排除异常数据;
2. 系统应具备一定的容错能力和数据恢复能力,能够保证数据
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系统应能够满足国家有关水文水资源信息采集的标准和规定,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数据质量评定标准
1. 数据完整性:系统应能够实现对所有数据的采集和存储,确
保数据的完整性;
2. 数据准确性:系统应能够自动排除异常数据,并对数据进行
有效性检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3. 数据时效性:系统应能够及时采集和更新数据,确保数据的
时效性;
4. 数据可靠性:系统应能够保证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
数据的可信度和可用性。

三、评定方法
1. 对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和稳定性测试,评估系统的稳定性和可
靠性;
2. 对系统采集的数据进行有效性检验和数据质量评估,评估系统的数据质量;
3. 对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存储进行评估,评估系统的数据管理能力;
4. 对系统的安全性和可用性进行评估,评估系统的安全性和可用性。

四、评定结果
根据评定方法得出的评定结果,对系统的数据质量和系统性能进行评估和等级划分,确定系统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标准。

五、附则
本标准所述的水文水资源信息采集系统包括水文测站、水文传感器、水文数据采集器、水文数据传输设备、水文数据处理软件、水文数据存储设备等相关组成部分。

水资源监测数据传输规约示例

水资源监测数据传输规约示例

水资源监测数据传输规约示例引言: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有效地监测和管理水资源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实现准确和及时的水资源数据传输,制定和遵循规范化的数据传输规约变得必不可少。

本文将提供一种水资源监测数据传输规约示例,旨在帮助各方更好地进行数据传输和共享。

一、背景信息水资源监测数据是指通过各种设备和技术手段收集、记录和分析水资源相关的各项数据,包括水位、流量、水质等。

传统的数据收集方式主要通过人工采样和观测,效率低下且容易出现误差。

而现代化的水资源监测系统采用自动化的传感器和仪器设备,可以准确地获取和传输各类水资源数据。

二、技术演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水资源监测数据传输方式也逐渐实现了自动化和数字化。

从最初的手动记录和传输,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再到基于互联网的数据云端存储和实时传输,技术演进为水资源监测和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得到极大提高,同时也为数据的分析和决策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三、市场变化随着水资源管理意识的不断增强和水资源供求矛盾的加剧,水资源监测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各类技术设备和解决方案不断涌现,以满足用户对数据监测、传输和分析的需求。

传输规约作为水资源监测数据传输的关键环节之一,其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对于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和可靠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水资源监测数据传输规约示例下面是一种水资源监测数据传输规约的示例,供参考:1. 数据格式规定:采用标准的XML或JSON格式进行数据的编码和传输,确保数据的结构和语义一致性。

2. 数据传输方式:采用HTTP或MQTT协议进行数据的传输,使数据传输简单、高效并具备实时性。

3. 数据加密与安全性:传输过程中使用SSL/TLS等加密手段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防止数据被篡改或泄露。

4. 数据验证与校验:传输结束后,通过校验和等方式对数据的完整性进行校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水资源监控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送审稿)

水资源监控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送审稿)

ICS XX.XX.XXXM XX备案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TXXX-XXXX水资源监控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Data transmission protocol for water resourcesmonitoring management system(送审稿)XXXX - XX - XX 发布 XXXX - XX - XX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发布前言本规约是根据我国水资源监控管理系统的需要,按照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和《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2002)的要求,认真总结各地水资源监控管理系统实践经验、广泛调查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本规约共7章 16节99 条和1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数据报文传输规约;——数据传输报文及数据结构;——通信方式和误码率;——仪表设备数据传输规约;——数据传输的考核。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水资源司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资源司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本标准参编单位:水利部水文水资源监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利部水文仪器及岩土工程仪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目次1 总则┄┄┄┄┄┄┄┄┄┄┄┄┄┄┄┄┄┄┄┄┄┄┄┄┄┄┄┄┄┄┄┄┄┄┄┄┄12 术语、符号和代号┄┄┄┄┄┄┄┄┄┄┄┄┄┄┄┄┄┄┄┄┄┄┄┄┄┄┄┄┄┄┄22.1 术语┄┄┄┄┄┄┄┄┄┄┄┄┄┄┄┄┄┄┄┄┄┄┄┄┄┄┄┄┄┄┄┄┄┄┄2 2.2 符号和代号┄┄┄┄┄┄┄┄┄┄┄┄┄┄┄┄┄┄┄┄┄┄┄┄┄┄┄┄┄┄┄┄┄2 3 数据报文传输规约┄┄┄┄┄┄┄┄┄┄┄┄┄┄┄┄┄┄┄┄┄┄┄┄┄┄┄┄┄┄┄43.1 帧结构┄┄┄┄┄┄┄┄┄┄┄┄┄┄┄┄┄┄┄┄┄┄┄┄┄┄┄┄┄┄┄┄┄┄4 3.2 链路传输┄┄┄┄┄┄┄┄┄┄┄┄┄┄┄┄┄┄┄┄┄┄┄┄┄┄┄┄┄┄┄┄┄11 3.3 物理层规约┄┄┄┄┄┄┄┄┄┄┄┄┄┄┄┄┄┄┄┄┄┄┄┄┄┄┄┄┄┄┄┄11 4 数据传输报文及数据结构┄┄┄┄┄┄┄┄┄┄┄┄┄┄┄┄┄┄┄┄┄┄┄┄┄┄┄134.1 确认/否认┄┄┄┄┄┄┄┄┄┄┄┄┄┄┄┄┄┄┄┄┄┄┄┄┄┄┄┄┄┄┄┄13 4.2链路检测┄┄┄┄┄┄┄┄┄┄┄┄┄┄┄┄┄┄┄┄┄┄┄┄┄┄┄┄┄┄┄┄┄13 4.3参数设置及查询┄┄┄┄┄┄┄┄┄┄┄┄┄┄┄┄┄┄┄┄┄┄┄┄┄┄┄┄┄┄13 4.4控制命令┄┄┄┄┄┄┄┄┄┄┄┄┄┄┄┄┄┄┄┄┄┄┄┄┄┄┄┄┄┄┄┄┄31 4.5自报数据┄┄┄┄┄┄┄┄┄┄┄┄┄┄┄┄┄┄┄┄┄┄┄┄┄┄┄┄┄┄┄┄┄36 5 通信方式和误码率┄┄┄┄┄┄┄┄┄┄┄┄┄┄┄┄┄┄┄┄┄┄┄┄┄┄┄┄┄┄┄405.1 通讯方式┄┄┄┄┄┄┄┄┄┄┄┄┄┄┄┄┄┄┄┄┄┄┄┄┄┄┄┄┄┄┄┄┄40 5.2 误码率┄┄┄┄┄┄┄┄┄┄┄┄┄┄┄┄┄┄┄┄┄┄┄┄┄┄┄┄┄┄┄┄┄┄41 6仪表设备数据传输规约┄┄┄┄┄┄┄┄┄┄┄┄┄┄┄┄┄┄┄┄┄┄┄┄┄┄┄┄┄42 6.1 仪表数据传输规约┄┄┄┄┄┄┄┄┄┄┄┄┄┄┄┄┄┄┄┄┄┄┄┄┄┄┄┄┄┄42 6.2 设备数据传输规约┄┄┄┄┄┄┄┄┄┄┄┄┄┄┄┄┄┄┄┄┄┄┄┄┄┄┄┄┄┄42 7数据传输的考核┄┄┄┄┄┄┄┄┄┄┄┄┄┄┄┄┄┄┄┄┄┄┄┄┄┄┄┄┄┄┄┄43 7.1 考核内容和指标┄┄┄┄┄┄┄┄┄┄┄┄┄┄┄┄┄┄┄┄┄┄┄┄┄┄┄┄┄┄┄43 7.2 考核方法┄┄┄┄┄┄┄┄┄┄┄┄┄┄┄┄┄┄┄┄┄┄┄┄┄┄┄┄┄┄┄┄┄43附录事件记录┄┄┄┄┄┄┄┄┄┄┄┄┄┄┄┄┄┄┄┄┄┄┄┄┄┄┄┄┄┄┄┄┄441 总则1.0.1为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满足精细化的要求,规范水资源监控管理系统的设计、建设、管理,以适应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和传输规约,形成科学合理,相互兼容,资源共享的信息管理体制,制定本规约。

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SL651-2014

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SL651-2014

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符号和代号 (1)3.1 术语 (1)3.2 符号和代号 (2)4 总则 (3)5 数据采集通信规约 (4)5.1 一般规定 (4)5.2 智能传感器通信协议 (4)6 报文传输规约 (6)6.1 一般规定 (6)6.2 报文帧结构框架 (6)6.3 链路传输规约 (9)6.4 ASCII字符编码传输报文帧结构 (12)6.5 HEX/BCD编码传输报文帧结构 (14)6.6 报文正文结构 (16)附录 A (规范性附录)遥测站分类码 (39)附录 B (规范性附录)功能码定义 (40)附录 C (规范性附录)遥测信息编码要素及标识符汇总表 (41)附录 D (规范性附录)遥测站参数配置表定义 (47)附录 E (规范性附录)水文信息报文编码格式 (54)附录 F (资料性附录)蒲福氏风力等级表 (69)附录G (资料性附录)人工置数编码要素及标识符 (70)附录H (资料性附录)条文说明 (76)前言本标准根据水利部水利技术标准编制计划,依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主管。

本标准由水利部水文局提出。

本标准由水利部水文局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北京大学、浙江省水文局、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水利部水文仪器及岩土工程仪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蔡阳、倪伟新、吴恒清、高繁民、林灿尧、陆云扬、陈智、何青、牛睿平、陈卫、丁强、祝明、孙春鹏、陈祖华、徐海峰、张建刚、王志毅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本标准技术审查人: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文监测系统中智能传感器与遥测终端的接口及数据通信协议、测站与中心站之间的数据通信协议。

本标准适用于江河、湖泊、水库、近海、水电站、灌区及输水工程等各类水文监测系统和水资源监测(控)系统,亦适用于其他水利监测系统。

《水资源监测数据传输规约》V1.1版20121009

《水资源监测数据传输规约》V1.1版20121009
5
符号、代号和缩略语 内容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CS DIR DIV DIVS ERC GPRS HEX IP 地址 L MODBUS Pc PSTN PW SMS SDI-12 Tp VPN
帧校验码 传输方向位 拆分标志位 拆分计数 事件记录代码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是 GSM 系统的 通用无线分组业务。 十六进制编码 “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规定计算机在网络上的标识 用户数据区长度 应用于可以将不同厂商生产的控制设备可以连成网络进行集中监 控的通用协议和工业标准。国家标准号 GB/T19582 — 2008 校验位 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公用电话交换网 密码 移动通信中的短消息业务 欧美国家监测传感器串行数据通讯接口协议。该协议支持一对多 点总线远距离连接和传送 时间标签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虚拟专用网。
4
总则
4.1 为规范水资源、水文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建设和管理,统一数据采集和传输规约,形成科学合 理、相互兼容、资源共享的信息管理体制,以适应水利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制定本标准。 4.2 本标准中的涉及的仪器设备等产品应符合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 4.3 数据采集和传输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5 5.1 5.1.1 数据报文传输规约 帧结构 帧结构的制定
6
数据传输报文及数据结构 ........................................................... 12 6.1 6.2 6.3 6.4 链路检测 ..................................................................... 参数设置及查询 ............................................................... 控制命令 ..................................................................... 自报数据 ..................................................................... 12 13 43 47

水文实时在线监测云平台系统

水文实时在线监测云平台系统

第 1 页 共 7 页水文实时在线监测云平台系统水文监测点分布的区域广等原因,实现现场监测管理难度很大,将各个监测点采集到的水情信息按水利部 SL51-2014《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的规范传输到监测中心,实时监测水情数据,对监测点按需设置管理权限,实现上下级水务部门的分级控制,实现相应的数据处理、水情信息监测及管理,为有效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发挥重要作用。

建设方案的目标是提供一个包括前端采集和传输一体的RTU 设备、支持远程设参数的配置软件、大数据云平台水情监控系统,该系统可实时监测各个监测点河道、水库等的水文数据和图片,前端设备包括工业照相机、雨量计、水位计等。

水情信息、图片信息等通过NB-IOT 或GPRS 无线传输发送;大数据云平台提供设备权限管理、用户权限管理、信息查询统计等功能,为合理利用水资源提供数据参考。

一、 体系架构前端由Lanpu-1802遥测终端RTU 和水位计、雨量计、工业照相机组成;遥测终端RTU 将水位计或雨量计的监测数据通过NB-IOT 或GPRS 网络无线传输发送至蓝普大数据监测云平台,监测人员通过pc 或手机可以访问云平台查询水情信息和管理设备。

如下图所示:二、技术架构系统从逻辑上主要包括2个部分:水文遥测终端RTU、蓝普大数据监测云平台:1.水文遥测终端RTU水文遥测终端蓝普科技Lanpu-1802 RTU采用了基于NB-IOT和GPRS 无线网络研发数据通信产品,安装于监测点,实现监测点与监控中心云服务器之间的远程通信。

设备采用32位处理系统,以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作为软件支撑平台,用于水情遥测,具备数据采集、存储、远程上报,管理功能。

设备采用了低功耗设计,具有多路传感器接口、产品支持多种工作模式,包括自报模式、查询应答模式;支持多中心站;大容量数据存储;可以连接各种通信接口的传感器,包括脉冲、4-20mA、0-5V、RS485、RS232等,具体有采集工业相机图片数据,支持抓拍、定时拍照功能;采集水位计和雨量计、流量计、脉冲水表数据;采集设备供电状态和井盖门或箱门开关状态。

水文测验与资料整编:第3章 水文数据传输

水文测验与资料整编:第3章  水文数据传输
Lb Pt Gt Gr L ft L fr Pr
L ft 、L fr ——分别为连接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馈线损耗;
Gt 、 Gr ——分别为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增益。
(1)自由空间损耗计算 超短波在传播过程中与大气条件、地形地物有密切关系。在
进行信道传播路径损耗估算时,必须要考虑大气条件、使用 频率、地形条件、传播距离等因素。
测站4
程控电话交换网(PSTN)
优点: 成熟,传输费用低廉(市内),带宽较宽,数据量
大。 缺点: 国内符合工业级标准的设备很少,需考虑雷害影响
,农村电话线质量差,需和邮局配合安装电话线, 施工麻烦。
3.3.4 遥测站的设备结构图
12V蓄电池
充电保护器
太阳能电池板
蒸发器
遥 测
雨量计
电话线

Pth :接收机灵敏度所要求的输入电平。
6、关于dB
(1)表示两种电或声的功率之比的一种单位,它等 于功率比的常用对数的10倍。
(2)表示两种电压或电流值之比的一种单位,它等 于电压比或电流比的常用对数的20倍。
(3)表示单个值的常用对数的10或20倍。
例题:为了保证超短波系统站点在点与点之间信 号传输的稳定可靠,必须进行无线电路组网中的 无线信道测试,其主要任务是测定电波传播的路 径损耗。通过测试,测得发射功率为35W、接收 功率为52W,发射和接收天线增益共为18dB,馈 线总损耗为6.38dB,试计算其路径损耗?
外套
--优缺点: 成本低 组装密度高、节省空间 安装容易(综合布线系统) 平衡传输(高速率) 抗干扰性一般 连接距离短
应用领域:电话网络、计算机局域网
屏蔽双绞线
以铝箔屏蔽以减少干 扰和串音,应用较少

水文信息采集数据处理

水文信息采集数据处理

• •
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成功者的最基本要素 5、
。20.1 0.2520. 10.250 9:04:28 09:04:2 8Octobe r 25, 2020
生活总会给你谢另一个谢机会,大这个机家会叫明天 6、
。2 020年1 0月25 日星期 日上午9 时4分2 8秒09:0 4:2820. 10.25
成功源于不懈的努力,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怯懦

2、
。0 9:04:28 09:04:2 809:041 0/25/2 020 9:04:28 AM
每天只看目标,别老想障碍

3、
。20.1 0.2509: 04:280 9:04Oct-2025-Oct-20
宁愿辛苦一阵子,不要辛苦一辈子

4、
。09:0 4:2809: 04:280 9:04Sunday, October 25, 2020
第三章 水文信息采集处理
• 测站与站网
• 流量测验 • 水文数据处理 • 其他(略):降水,蒸发,泥沙,水质,水
温,冰凌,地下水位等
测站与站网
• 测站:水位站、流量站、雨量站、蒸发站 基本站、专用站 • 站网:站网规划要考虑插补、工程位置、
下垫面代表性、优化 • 测站布置: 断面控制:曲线转折形成临界流 河槽控制:断面、低坡、糙率
人生就像骑单车,想保持平衡就得往前走

7、
。202 0年10 月上午9 时4分2 0.10.25 09:04October 25, 2020

8、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 20年10 月25日 星期日 9时4分 28秒09 :04:282 5 October 2020
我们必须在失败中寻找胜利,在绝望中寻求希望

水库水文数据采集和水资源监测管理制度

水库水文数据采集和水资源监测管理制度

水库水文数据采集和水资源监测管理制度作为水库水文数据采集和水资源监测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科学、准确的数据采集和监测管理对于保障水库安全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水库水文数据采集以及水资源监测管理制度进行探讨。

一、水库水文数据采集水库水文数据采集是指通过对水库水文要素的监测和数据收集,来了解水库的水文变化情况,以及对水库的运行和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水库水文数据采集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重点监测指标水库水文数据采集的重点监测指标包括水位、流量、水质等要素。

水位的监测可采用浮子式或者压力式水位仪进行,流量的监测可通过流速仪、流量计等设备进行,水质的监测则需根据实际需要监测不同的参数,如溶解氧、氨氮、总磷等。

2. 数据采集频率水库水文数据的采集频率应根据水库的特点和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

对于大型水库,可采用每小时或每日进行数据采集,而对于小型水库,则可适当降低采集频率,如每日或每周。

3. 数据采集方法水库水文数据的采集方法包括人工监测和自动监测两种方式。

人工监测需由专业人员进行,通过现场观测和记录的方式获取数据;自动监测则可借助传感器、监测仪器等设备,对水文要素进行实时、连续监测。

二、水资源监测管理制度水资源监测管理制度是指通过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措施和操作流程,保障水资源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连续性,以及数据的安全和可靠。

具体要求如下:1. 监测站点设置根据水库的规模和分布情况,合理设置水文监测站点。

监测站点的选择应具备代表性,能够全面反映水库所在区域的水文状况,并考虑到水库调度的需要。

2. 数据质量管理建立水资源监测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等环节的质量要求和控制措施。

定期进行数据校核和验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数据共享与应用水资源监测数据应与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进行共享,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为水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

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促进数据的开放和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殊区域水文、水资源数据安全采集系统RTU追加测试大纲水利部水文仪器及岩土工程仪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14年6月目录1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 (3)2依据标准 (3)3产品类型 (3)4检测环境条件 (4)5检测仪器与设备 (4)6硬件测试内容与方法 (5)7通信测试内容与方法 (10)8测试地点及工作安排 (26)9测试成果文件 (26)10 费用测算 (26)1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测试大纲针对的测试范围为已经全项通过《水资源监控数据传输规约》或《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的遥测终端机(以下简称:RTU)。

本测试大纲规定了用于特殊区域水文、水资源数据安全采集系统的RTU追加检测的测试方法和测试成果。

2依据标准◆产品技术与质量规范:SZY 203-2012《水资源监测设备技术要求》;SZY 205-2012《水资源监测设备质量检验》。

◆产品通过的数据通信规约:SZY 206-2012《水资源监控数据传输规约》;SL 651-2013《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

◆本次追加测试规约:《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特殊区域水文、水资源数据安全采集系统接口规范》V1.18;《加密传输规约》V1.2。

3产品类型适用于已经全项通过《水资源监控数据传输规约》或《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规约符合性测试的RTU。

RTU的检测样品应采用在《水资源监控数据传输规约》和《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检测时在水利部水文仪器及岩土工程仪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以下简称:质检中心)留样的RTU,RTU厂家无需另外提供检测样品。

申请进行特殊区域水文、水资源数据安全采集系统追加测试的RTU生产厂家应出具保密协议或证明文件(由涉及特殊区域的相关省水资源项目办签署)、检测委托函。

4检测环境条件硬件测试环境:——温度:18℃~22℃;——相对湿度:60%~80%;——大气压力:86kPa~ 106kPa。

通信测试环境:水文水资源数据安全采集系统。

5检测仪器与设备(1)雨量传感器及雨量滴定试验装置;(2)水位传感器;(3)流量传感器或模拟流量传感器;(4)标准信号发生器;(5)可调直流稳压电源;(6)恒温恒湿试验箱;(7)数字万用表;(8)工频磁场发生器;(9)雷击浪涌发生器;(10)示波器;(11)计算机;(12)专用TSM模块;(13)已通过规约符合性测试的数据采集软件平台。

6硬件测试内容与方法6.1 测试内容根据《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特殊区域水文、水资源数据安全采集系统接口规范》,在特殊区域水文水资源数据安全采集系统中RTU为TSM供电,并作为组合体共同在野外环境下工作。

参考SZY 203-2012《水资源监测设备技术要求》,对RTU与TSM组合体的功耗、气候环境适应性、电磁抗扰度等性能均与单纯RTU情况不同。

因此需对组合体进行电压拉偏测试、静态功耗测试、工作功耗测试、气候环境适应性测试、电磁抗扰度性能测试。

6.2测试系统硬件测试中被测RTU与终端安全模块(TSM)、RTU(RTU-MS)管理系统共同组成试验数据采集系统。

测试中判读RTU本地报文、RTU-MS上行报文结构、数据域及校验值是否符合相应标准。

此部分测试工作拟在质检中心完成。

图6-1测试系统结构图6.3 测试方法6.3.1 电压拉偏测试用可调直流稳压电源将电压分别调至上、下限值,改变受试RTU所连接传感器数据,RTU采集数据传输到中心站,在中心站检查接收报文是否准确。

上、下限电压分别取标准规定值。

电压拉偏记录见表6-1。

6.2.2值守功耗测试用直流稳压电源给RTU供电。

RTU与TSM组合体待机状态下(包括TSM,但不包括通信模块、有源传感器),在直流稳压电源和RTU电源端之间串接一个标准电阻(电阻不能大,要保证电路能提供远大于RTU所需的工作电流),调整直流稳压电源使RTU电源端电压为标称电压(12VDC)。

用示波器测量该标准电阻两端电压波形,待图形稳定后(可以保留此图形,待查),取其电压大小及时间的加权平均值,此数据除以电阻值即为值守电流。

必要时,也可采用万用表测量。

此电流值乘以电压值为RTU值守功耗。

值守功耗记录表见表6-2。

RTU分别工作在自报式、兼容式。

检测结果也可以用值守电流表示。

表6-2 值守功耗测试记录表6.2.3工作功耗测试用直流稳压电源给RTU供电,RTU与TSM组合体待机状态下(包括TSM、但不包括通信模块,接无源传感器,例如翻斗雨量计等),在直流稳压电源和RTU 电源端之间串接数字万用表(电流档),在通信模块供电线路中串接数字万用表(电流档)。

通过改变传感器数据触发RTU工作,并发送数据,读出RTU电源电流值和通信模块电源电流值。

用前者减去后者,即为RTU与TSM组合体的工作电流值(不含通信模块),用此工作电流值乘以标称电压(12V),即为RTU工作功耗。

以上检测应不少于3次,结果取其平均值。

检测结果也可以用工作电流表示。

工作功耗记录见表6-3。

表6-3 工作功耗测试记录表6.2.4 气候环境适应性测试将处于通电工作状态下的被测RTU与TSM组合体放置于恒温恒湿试验箱内,在规定的低温、高温高湿、高温三种工作环境中,恒温时间不少于4h。

在各个工作环境保持超过4h后,RTU采集数据传输到中心站,在中心站检查接收报文是否准确。

气候环境适应性试验记录见表6-4。

表6-4 气候环境适应性试验记录表6.2.5电磁抗扰度测试a)工频磁场用工频磁场发生器对被测RTU与TSM组合体进行测试,选择试验等级为3级。

在工作状态下,将被测终端机放置于绝缘支座上,将感应线圈旋转至水平,使被测终端机暴露在不同方向的试验磁场中,用工频磁场发生器对被测终端机进行磁场抗干扰试验,同时改变传感器数据,检查被测终端机是否能正常工作,采集到的传感器数值经加密后传至上位机,经解密后是否与原数据一致。

此检测为3组。

抗电磁干扰试验记录见表6-5。

b)雷击\浪涌在待机状态下,选择试验等级为3级,用雷击浪涌发生器在被测终端机电源线和地线间,施加2.0kV电压,测试次数为5次。

试验结束后,将被测RTU与TSM组合体与传感器重新联机测试,检查被测终端机采集数据是否准确无误,RTU 采集数据传输到中心站,在中心站检查接收报文是否准确。

防雷击功能检测记录见表6-6。

表6-6 防雷击功能检测记录表7通信测试内容与方法7.1概述特殊区域水文水资源数据安全采集系统的通信和结构框架,如图7-1所示。

过程A、B、C中的通信方式和报文格式在《特殊区域水文水资源数据安全采集系统接口技术规范》中已规定;过程D中的报文格式在《加密数据传输规约》中已规定;过程E、F为加密、解密内部过程,报文结构已约定,不对外公开。

本测试大纲的测试内容是在对图1中涉及到的系统设备(除RTU以外)及软件平台均被测试通过并认可的基础上,针对RTU进行的通信测试。

图7-1 特殊区域水文水资源数据安全采集系统示意图TSM与RTU之间的处理包括本地控制报文、数据报文及TSM与TSM-MS间的远程控制报文。

TSM与TSM-MS之间的远程控制报文只需由RTU转发,无需RTU 进行任何处理;本地控制报文包括:RTU唤醒TSM、RTU向TSM授时、RTU查询TSM状态、RTU通知TSM转发开始、TSM通知RTU转发结束、RTU通知TSM休眠等;数据报文包括RTU发送给TSM的明文数据报文和TSM返回给RTU的加密数据报文。

RTU与TSM之间的本地控制报文及数据报文的交互流程如图7-2所示:1.2.3.4.5.6.7.会话建立远程控制数据加密图7-2 TSM 与RTU 之间交互流程TSM 与RTU 的交互分为三个阶段:◆ 会话建立阶段:RTU 串口唤醒TSM 后,TSM 在1s 内返回唤醒响应报文,RTU 收到报文后需要进行授时和状态查询的操作;◆ 远程控制阶段:TSM 初始化和每天第一次唤醒时需要与TSM-MS 进行远程交互,RTU 负责转发远程控制报文; ◆ 数据加密阶段:TSM 可为RTU 加密数据。

TSM 与RTU 之间的具体交互步骤:1. 唤醒:TSM 处于休眠状态时,RTU 通过串口唤醒TSM ;2. 授时:RTU 在每次唤醒TSM 或者重新上电时,RTU 应发送授时报文;3. 状态查询:RTU 向TSM 发送数据报文前,应查询TSM 状态,如果TSM 返回有任务:RTU 准备转发TSM 与TSM-MS 远程控制报文;如果TSM 返回无任务,RTU可向TSM发送数据报文;4.转发开始:RTU若查询到TSM有远程任务,则向TSM发送转发开始报文;5.转发结束:TSM与TSM-MS间的远程控制结束后,TSM向RTU发送转发结束报文,若转发结束报文中返回的状态码为0x00,则RTU可向TSM发送数据报文进行数据加密;如果转发结束报文中返回的状态码为0x01,说明TSM与TSM-MS的连续7天以上交互不成功,TSM此时不可加密,RTU 应等待通信链路正常后再次向TSM提供远程转发功能;6.数据报文:RTU向TSM发送明文数据报文,TSM向RTU返回加密数据报文;7.休眠:数据加密结束后,RTU可以向TSM发送休眠报文,让TSM处于休眠状态。

根据系统流程和特殊区域水文水资源数据安全采集系统RTU的功能,拟进行如下测试:本地控制报文测试、数据报文测试、通用控制指令报文测试、故障通信测试、全系统联调测试。

7.2本地控制报文测试7.2.1 测试内容本地控制报文测试主要包括:TSM唤醒测试、RTU向TSM授时测试、RTU查询TSM状态测试、RTU通知TSM转发开始、TSM通知RTU转发结束、RTU通知TSM 休眠测试等。

7.2.2 测试方法7.2.2.1 TSM唤醒测试TSM处于休眠状态时可使用串口唤醒。

RTU串口发送0x5A,TSM在一定时间内返回响应报文0x4F 0x4B(OK),说明唤醒成功;当使用串口唤醒TSM处于休眠状态时,通过改变传感器数据和通过上位机下发指令,令被测RTU改变通信状态,测试其通信控制能力。

TSM唤醒测试用例记录见表7-1。

表7-1 TSM唤醒测试记录表7.2.2.2 授时测试RTU在每次唤醒TSM或者重新上电时,RTU应发送授时报文。

RTU向TSM授时测试用例记录见表7-2。

表7-2 TSM授时测试记录表7.2.2.3 RTU查询TSM状态测试RTU查询TSM的任务状态,如果TSM返回无远程任务,则RTU可以发送数据报文进行加密;如果TSM有远程任务,则TSM返回有远程任务报文,RTU准备发送转发开始报文。

RTU查询TSM状态测试用例记录见表7-3。

表7-3 查询TSM状态测试记录表7.2.2.4 TSM转发开始与转发结束测试当RTU查询到TSM有远程任务时,RTU向TSM发送转发开始报文;TSM与TSM-MS远程控制结束时,TSM向RTU发送转发结束报文,如果返回状态码为0x00,则TSM可进行数据加密,RTU准备向TSM发送数据报文;如果返回状态码为0x01,说明TSM与TSM-MS交互未成功,RTU应等待通信链路正常后再次向TSM提供远程转发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