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异常情况包括晕针

合集下载

针灸晕针应急预案

针灸晕针应急预案

针灸晕针应急预案一、背景和目的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个体差异和操作技巧等因素,针灸过程中偶尔会出现晕针现象。

为了保证针灸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应对晕针情况,制定针灸晕针应急预案是至关重要的。

二、晕针的定义和表现晕针是指在针灸过程中,患者出现一系列不适或不良反应的情况。

常见的晕针表现包括头晕、恶心、出汗、心悸、面色苍白等。

在一些严重情况下,患者还可能出现昏厥、呼吸困难或心脏骤停等症状。

三、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1. 针灸师的责任- 针灸师应该熟悉晕针的表现和处理方法,并具备相关急救知识和技能。

- 在进行针灸前,针灸师应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健康历史。

- 针灸师应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一旦出现晕针症状,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

2. 晕针应急处理步骤- 第一步:立即停止针灸操作,确保患者的安全。

- 第二步:将患者平放或半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

- 第三步: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脉搏、血压等。

- 第四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相应的急救处理,如按压患者的穴位、进行心肺复苏等。

- 第五步:及时与医疗机构联系,寻求进一步的医疗救治。

3. 晕针应急处理器材准备- 必备器材:一次性医用手套、消毒棉球、止血带、呼吸面罩、急救药品等。

- 额外器材:自动体外除颤器、氧气瓶、急救车等。

四、晕针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1. 针灸师的培训- 针灸师应定期参加相关的急救培训课程,提高应对晕针情况的能力。

- 培训内容包括晕针的识别、应急处理步骤、急救器材的使用等。

2. 应急演练- 针灸机构应定期组织晕针应急演练,以检验针灸师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 演练内容包括模拟晕针情况、实际操作急救器材、协调医疗资源等。

五、晕针应急记录和总结1. 应急记录- 针灸机构应建立晕针应急记录,详细记录每起晕针情况的时间、患者症状、应急处理过程和结果等信息。

- 这些记录有助于对晕针应急预案的改进和针灸师的培训评估。

针灸晕针应急预案

针灸晕针应急预案

针灸晕针应急预案针灸晕针应急预案(一)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自古以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然而,针灸治疗中的晕针现象却时有发生,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风险。

因此,制定针灸晕针应急预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晕针的定义和原因晕针,顾名思义就是在接受针灸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晕厥、不适等反应。

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应激反应:有些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时会出现情绪波动、紧张等心理压力,导致血管舒缩不协调,血液供应不足。

2. 针刺刺激:针刺时可能会强烈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神经反射性的血压下降,引起晕厥。

3. 针灸操作不当:如果针灸师在操作过程中刺激到重要的穴位或器官,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不适反应,包括晕针。

二、晕针应急处理流程针灸晕针应急处理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保护患者安全:首先要确保患者的安全,将其送至平稳、安静的地方,避免继续接受针灸治疗。

2. 检查生命体征: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检查,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方面,判断是否需要立即就医。

3. 维持通气道畅通: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如有需要,可以采取抬头低下或侧卧的姿势,有助于促进血流供应。

4. 保持患者清醒:轻拍患者的面颊或者揉搓其小腿,鼓励其保持清醒状态,加强意识。

5. 加强心理疏导: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稳定其情绪。

可以通过轻柔的语言安抚患者,缓解其紧张或恐惧。

6. 适当补充液体:如果患者出现低血压等症状,可以适当补充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以提高血压稳定。

7. 联系专业医护人员:如果患者症状加重或存在其他不适感,应及时联系医生或其他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处理。

三、预防晕针的措施为了预防针灸晕针的发生,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评估患者状况:在进行针灸治疗前,针灸师需要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了解其身体是否适合接受针灸治疗。

2. 针刺操作规范:针灸师在进行针刺操作时,要遵循规范,确保操作准确、稳定,避免刺激到重要的穴位或器官。

针灸情况的处理和应急预案

针灸情况的处理和应急预案

针灸异常情况的处理与应急预案1.晕针:初诊病员体质虚弱,精神过于紧张,或劳累、空腹、大泻、大出血后、或针刺手法过重,体位不当等均可引起晕针反应。

晕针时,病人突然出现头晕眼花、出冷汗、胸闷、恶心、心慌、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拥有晕厥、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细欲绝等症状。

发生晕针反应,应立即出针,让患者平卧,头部稍低,以温开水或糖水,一般静卧片刻即能恢复。

严重者刺人中。

涌泉、足三里、内关、灸百会、关元等穴,必要时配合其她应急措施。

为了预防晕针反应,医生对初诊病人要接触其顾虑,防止其精神过分紧张。

选穴不易过多,手法不宜过重,并尽量采取卧位针刺。

对劳累、体弱、病后患者,应先休息片刻再行针刺。

针刺过程中,医生应随时观察病人的表情及面色,发现晕针先兆,及时处理。

2.滞针:滞针常由病人精神过分紧张而致肌肉强烈收缩,行针时捻动幅度过大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

滞针表现为针体在体内捻转提插滞涩、困难,甚至不能出针。

医生用手指在滞针部位轻轻叩打,使紧张地皮肤与肌肉缓解,如因单向捻动幅度过大,可将针向相反方向捻转,待针体松动后即可出针。

对初诊病人针前做好解释工作,同时针刺手法要轻巧,捻动幅度不要太大,更不要单向捻转过紧。

3.弯针:弯针就是由于病人在留针过程中,突然变动体位,也可由于操作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所致。

因针身弯曲在病人体内,可风针柄改变了原来的刺入方向,捻动与出针均感到困难,病人感觉疼痛。

医生在处理弯针现象时,要顺着弯针方向,边捻转边将针取出,不可用力拔针。

若由于病人体位变动造成的弯针,令病人恢复原来的体位即可。

要让病人采取舒适的体位后再针刺;针刺时手法要轻,指力均匀;刺后告诉病人不要变动体位,这样就可有效地预防弯针。

4.折针:折针最易发生在根部。

如果针具质量欠佳,针体被腐蚀生锈,或针刺手法过重,病人因强刺激而肌肉突然收缩等,均可引起断针。

折针时,如果针身残端露于皮肤之外,应告诉病人不要变动体位,用镊子下压残针周围皮肤,使针体暴露,再用镊子夹出。

针灸出现晕针应急预案

针灸出现晕针应急预案

一、引言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晕针现象。

为保障患者的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特制定本预案。

二、晕针现象及原因晕针是指患者在针灸治疗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出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心跳加快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晕厥。

晕针的原因主要包括:1. 患者体质虚弱,对疼痛敏感;2. 患者心理紧张,恐惧;3. 针刺部位不当,刺激过强;4. 针刺操作不规范,手法过重;5. 针刺时间过长,患者疲劳;6. 饥饿、空腹、疲劳、劳累等因素。

三、预防措施1. 患者就诊前,医护人员应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体质、心理状况,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2. 针刺操作前,确保患者体位舒适,避免饥饿、空腹、疲劳、劳累等不利因素;3. 针刺部位应准确,手法轻柔,避免过度刺激;4. 针刺时间不宜过长,确保患者舒适;5. 针刺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不适,立即停止操作。

四、应急预案1. 晕针发生时,立即停止操作,保持冷静,安抚患者情绪;2. 将患者移至安静、通风良好处,平卧,头偏向一侧,松解衣扣,保暖;3. 给予患者温开水或葡萄糖水,轻拍背部,促进血液循环;4. 如患者出现晕厥,立即给予心肺复苏,同时通知其他医护人员;5. 如患者症状无缓解,可给予以下处理:a. 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1000),成人0.5-1.0ml,10岁以下儿童0.3-0.5ml;b. 吸氧,必要时给予吸氧面罩;c. 建立静脉通道,严密监测生命体征;d. 如病情严重,转诊至相关科室进行治疗。

五、总结本预案旨在提高针灸治疗过程中晕针应急处理能力,确保患者安全。

医护人员应熟悉预案内容,提高警惕,做好预防措施,确保患者接受安全、有效的针灸治疗。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一、晕针现象:患者在针刺过程中,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出冷汗、胸闷泛恶、精神萎倦、脉象沉细;严重者会发生四肢厥冷、甚至昏迷、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停止针刺,或将以刺之针起出,使患者平卧,头位稍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

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热茶后即可恢复。

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针刺人中、内关、涌泉、足三里等穴,并可温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既能苏醒。

必要时应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预防:首先应注意病人的体质、神志,以及对针刺反应的耐受性;对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尽量采取卧位,并正确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取穴不宜太多,手法不宜过重;对于饥饿、过度疲劳的病人,应待其进食、恢复体力后再进行针刺。

医生在治疗时,要随时观察病人的表情变化,一旦出现面色苍白、神呆、胸闷、泛恶等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措施。

二、滞针现象: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提插捻转则病人疼痛较剧。

处理: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扣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紧张。

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转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预防:对初诊病人及精神紧张者,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员的紧张和顾虑。

进针时应避开肌腱;行针时捻转角度不宜过大过快,更不能单相连续捻转。

三、弯针现象: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弯曲,改变了进针时针刺的方向和角度。

常伴有提插捻转及出针困难、或患者感到疼痛。

处理:如系针身轻微弯曲,不可再行提插捻转,可将针缓慢退出。

如针身弯曲角度较大,应轻微摇动针体,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

若由病人体位移动所致,应使患者先恢复原来体位,带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

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出现断针。

预防:医者针刺手法要娴熟,指力要轻巧;患者体位要舒适,留针期间不要移动体位;留针过程中避免外物碰撞或压迫针柄;如有滞针时应及时正确处理。

针刺时发生晕针如何处理

针刺时发生晕针如何处理

针刺时发生晕针如何处理随着针灸疗法的广泛应用,针刺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

但是,不少人在接受针刺时会出现晕针的情况,这对治疗效果和安全都会造成影响。

怎么样处理晕针,是每一个接受针刺治疗的人都需要了解的知识。

本文将从晕针的原因、预防措施和应对方法三个方面深入解析,为大家提供一份针刺晕针完整的指南。

一、晕针的原因1. 紧张和焦虑针刺治疗是一种需要放松全身的疗法,但是有些人接受针刺时会出现紧张和焦虑的情况,这种心理因素会导致晕针的发生。

2. 空腹或饥饿经常导致晕针的一个原因是由于身体缺少足够的营养和能量,造成血糖水平过低。

3. 动脉血压下降拆掉针头时,因为透出的组织液扩大了组织间隙,从而引起了血管内部的压力下降,从而引起晕针。

4. 过度疲劳或长时间保持一个特别的姿势在保持静止的姿势时,人体的血液循环会受到影响,这可能会导致血管收缩和血流减缓,从而增加晕针的风险。

5. 体位变化在位置改变时,身体必须重新适应新的血流量和动脉血压,这是晕针的另一个原因。

6. 没有休息好(睡眠质量不好)夜间和平时的睡眠很重要,睡眠不足或床铺硬度不够可能会导致疲劳和晕针。

7. 其他晕针有时也可能是由于某些疾病或药物引起的。

如低血压、心脏病、消化道溃疡以及降压和安眠药等药物。

二、预防措施1. 保证充分的营养和能量在接受针刺治疗之前,确保您已经摄入了足够的食物和饮料。

这将有助于维持血液中的动脉血压和血糖水平,降低发生晕针的风险。

2. 放松身心在接受针刺时,放松身心至关重要。

尽可能保持舒适的姿势和心态,避免紧张和焦虑。

3. 睡眠充足在治疗前,确保您得到了足够的睡眠,床铺应该舒适而合适。

4. 慢慢转换体位在接受针刺治疗时,任何体位的变化都应该平缓而轻柔。

这样,身体就可以适应新的血液循环,降低发生晕针的风险。

5. 避免过度疲劳和保持良好的姿势在针刺治疗完成后,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过度疲劳。

6. 不要忽略药物如果您正在使用药物,特别是存在低血压、心脏病或其他疾病的药物,请与医生沟通,以确保治疗方案的合理性。

针灸科异常处理应急预案

针灸科异常处理应急预案

异常情况处理流程图
01
02
03
图示名称
针灸科异常情况处理流程 图
图示内容
用图形化方式展示异常情 况的处理流程,包括判断 、报告、处理、记录等环 节
图示要求
流程图应清晰易懂,方便 工作人员参考执行
针灸科应急预案演练计划
计划名称
针灸科应急预案演练计划
演练内容
包括演练目的、组织机构 、参与人员、时间安排、 地点、物资准备、演练流 程等
针灸科异常处理应急预案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针灸科异常情况概述 • 针灸科异常情况的具体表现 • 针灸科异常情况的处理措施 • 针灸科异常情况预防及应急处理流程 • 针灸科异常情况处理相关表格
01
针灸科异常情况概述
什么是针灸科异常情况
• 针灸科异常情况是指在进行针灸治疗过程中,患者 可能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和并发症,包括但不限于 晕针、出血、感染等。这些异常情况不仅会影响患 者的治疗效果,还可能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 伤害,因此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在应急处理结束后,针灸科工作人员应对整 个过程进行记录和备案,以便后续的查询和 处理。
针灸科异常情况报告制度
报告内容
针灸科工作人员应将异常情况 的病人的情况、发生时间、地 点、原因等信息进行详细记录
和报告。
报告程序
针灸科工作人员应按照规定的 报告程序,及时向上级领导报 告异常情况,确保相关人员能 够及时掌握情况并采取相应措
针灸科异常情况的处理原则
01
02
03
04
对于针灸科异常情况的处理, 应遵循以下原则
预防为主:在进行针灸治疗前 ,应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 面了解,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 案。在针灸过程中,应严格遵 守无菌操作规程,以减少异常 情况的发生。

针灸意外情况应急处理预案

针灸意外情况应急处理预案

完善应急预案
制定详细的应急 预案,包括应急
1 组织架构、应急 响应流程、应急 物资准备等
定期进行应急预
3 案演练,提高针 灸师的应急处理 能力
对针灸师进行应
2 急预案培训,提 高应急处理能力
加强针灸场所的 安全管理,消除
4 安全隐患,降低 意外发生的可能 性
DESIGN WORKS KEEP
谢谢
进一步损伤
及时就医,寻求专
04
业医生的帮助
02
检查患者身体状况, 评估损伤程度
03
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 如止血、包扎等
针灸意外情
况预防措施
3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 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 终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 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提高针灸技术水平
01
学习针灸基本知识,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02
晕灸:患者在灸 法过程中出现头 晕、恶心、呕吐 等症状
04
感染:灸法操作 不当,导致皮肤 感染,出现红肿、 疼痛等症状
穴位错误
穴位选择错误: 选错穴位,导 致治疗效果不 佳或产生不良 反应
穴位定位错误: 穴位定位不准 确,导致治疗 效果不佳或产 生不良反应
穴位刺激过度: 刺激穴位过度, 导致患者不适 或产生不良反 应
针灸意外情况应急处理预案
演讲人
目录
01
02
03
针灸意外情况 分类
针灸意外情况 处理方法
针灸意外情况 预防措施
针灸意外情
1
况分类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 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 终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 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针刺意外
01
晕针:患者在针 灸过程中出现头 晕、目眩、面色

针灸异常情况处理

针灸异常情况处理

相信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小伙伴“闻针色变”,不仅仅是对打针输液的惧怕,对针灸更甚。

紧闭眼睛刻意不去观看,但是“针”刺入皮肤的那一刻,还是能掉一身鸡皮疙瘩;胆大者,眼瞅着针尖一点点刺入,却伴随着恶心、心慌、甚至晕厥……首先,我们来说一下最最常见的晕针吧。

晕针就是病人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发生了晕厥。

遇到这种情况,第一点就是立刻停止针灸,迅速把所有已经刺入的针灸针取出来。

第二点把病人扶到空气流通的地方,让他保持头低脚高位平卧,松开他的衣带,以便接收新鲜空气,同时,要注意病人的保暖问题。

第三点要分情况说明。

症状轻的人静卧休息片刻,喝点温开水或者糖水,很快就能恢复。

还可以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等穴,或者温灸百会、气海、关元等。

尤其是艾灸百会,效果明显,可用艾条在百会穴上悬灸,直到知觉恢复,症状消退。

接下来是症状重的人,经过以上的处理,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要及时运用人工呼吸等现代的急救处理措施。

其次是滞针。

那么什么情况下会导致滞针现象的发生呢?大家都知道,身体放松,针灸针才好刺入,相反精神过于紧张,会导致局部肌肉紧绷,进针反而困难,医生感觉针下涩滞,提插捻转、出针特别困难,病人觉得疼痛剧烈。

这种情况下,应当适当的延长留针的时间,也可以在滞针的穴位附近运用循按法或者弹柄法,或者在附近再刺一针。

前面说的是病人的原因,那么在医生方面又有什么原因会导致滞针呢?倘若医生的行针手法不当,或者过于朝向一边捻转,这个时候要向相反的方向把针捻出来,配合循按法等促使肌纤维放松,以便出针。

再次是弯针。

出现这种情况,切记不能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

如果针柄微微弯曲,就慢慢将针取出来。

弯曲角度过大,轻微摇动针体,顺着针柄倾斜的方向出针。

发生多个弯曲,那就顺着针柄的倾斜方向分段慢慢出针。

因体位改变导致的原因,嘱患者慢慢恢复到原来的体位,肌肉放松后再出针。

从次是断针。

断针现象发生后,要保持原有体位,不然的话,断掉的部分会向肌肉深层陷入。

针体残端如果有部分暴露在体外,只要用镊子夹出来就可以了。

晕针名词解释针灸学

晕针名词解释针灸学

晕针名词解释针灸学
晕针是指在进行针灸治疗时,患者出现的一种不良反应,表现为头晕、眼花、出汗等症状。

晕针是针灸临床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初次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或对针刺敏感的人群。

导致晕针的原因可能有多种,如针刺位点选择不当、饮食过饱、情绪紧张等。

此外,个体差异也会影响晕针的发生率。

一般来说,发生晕针时,应该立即停止针灸治疗,让患者平躺休息,并给予适当的护理措施,如按摩颈部、点压合谷穴等。

同时,针灸医师也应该加强对患者的询问和观察,以及加强对针灸治疗的操作技巧和安全防范意识,以尽量避免晕针的发生。

总之,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注意风险防范和安全管理,以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中医针灸治疗时晕针该如何处理呢

中医针灸治疗时晕针该如何处理呢

分析本次晕针事件原因
患者因素
患者可能存在晕针史、体质虚弱 、精神过度紧张等情况,导致在
针灸治疗过程中发生晕针。
治疗因素
针灸刺激过强、穴位选择不当、 留针时间过长等,也可能引发晕
针现象。
环境因素
治疗室内环境不佳,如空气不流 通、温度过高或过低等,也可能 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晕针

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
THANKS
感谢观看
01
当患者在针灸过程中出现晕针现 象,医生应立即停止针灸操作, 迅速将激患者。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将患者平卧,头部放低,解开衣扣,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果患者呕吐,应将头偏向一侧,防 止呕吐物阻塞呼吸道。
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01
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 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 变化。
选择合适的针具
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择适 当的针具,避免使用过于粗大或
刺激性强的针具。
熟练掌握技术
针灸医师应熟练掌握针灸技术,准 确掌握进针的角度、深度和刺激强 度,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不适。
注意治疗环境
保持治疗环境的安静、舒适,避免 嘈杂和干扰,有助于患者放松身心 。
心理干预与辅导
心理疏导
转移注意力
02
CATALOGUE
预防措施与建议
了解患者情况
询问病史
在针灸治疗前,详细询问 患者是否有晕针史、过敏 史等相关病史。
评估身体状况
了解患者的体质、病情、 精神状态等,判断是否适 合接受针灸治疗。
观察患者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 患者的面色、呼吸、心跳 等变化,及时发现晕针的 迹象。
针灸操作规范
表现
轻度晕针表现为头晕目眩、精神疲倦、恶心欲吐、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出汗 等;重度晕针则会出现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象细微甚至晕厥等症状。

针灸异常情况处理能力

针灸异常情况处理能力

【针灸异常情况处理能力】(1)晕针①原因:病人体质虚弱,精神过度紧张;或过度劳累、饥饿、大汗出、大泻、大吐、大出血后针刺;或因体位不当以及针刺时手法过重等原因而导致。

②症状:病人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胸闷,心慌气急,脉象沉细。

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症状,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③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已刺入的针取出,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服带,注意保暖。

轻者静卧片刻,给予热茶或温开水饮用,糖水也可;重者在行上述处理后,可选取水沟、素寥、内关、合谷、太冲、涌泉、足三里等穴指压或针刺之。

亦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即可恢复。

若仍人事不醒、呼吸低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取急救措施。

④预防:对于晕针应注重预防。

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

选穴宜少,手法要轻。

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少时再予针刺。

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

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2)滞针①原因:病人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腧穴后,病人局部肌肉强烈收缩;行针时手法用力过猛,或向单一方向捻转太过,以致肌纤维缠绕针体而成滞针。

②现象:针在体内,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病人痛不可忍。

③处理:若患者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

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至滞针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④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顾虑。

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单向捻针,若用搓法时,应主要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

针灸异常情况处理

针灸异常情况处理

针灸异常情况处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针灸异常情况的术语和定义、不良现象、处理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针灸异常情况的处理操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S299-2008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针灸异常情况acupuncture abnormal condition在针灸治疗过程中,由于术者操作不当或患者自身原因,发生的与治疗目的不相符合的不良现象。

3.2晕针fainting during acupuncture在针刺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倦怠乏力、恶心欲呕、身出冷汗,甚至晕厥的现象。

3.3滞针sticking of needle在行针或留针过程中,医者感觉针下滞涩,提插、捻转、出针均感因难,患者感觉疼痛的现象。

3.4弯针bending of needle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

3.5折针breaking of needle在针刺过程中针身折断在肌体内的现象。

3.6后遗感lingering after acupuncture出针后,针刺局部仍遗留酸、胀、疼痛、麻木等不适的感觉。

3.7气胸Pneumothorax针刺时刺破胸膜壁层或脏层,导致气体进入胸膜腔,引起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4 不良现象4.1常见的针灸不良现象包括:晕针,滞针,弯针,折针,后遗感,气胸、烫伤,感染,过敏,针灸致神经、血管及脏器损伤等。

引起针灸异常情况的原因参见附录A。

4.2晕针根据症状出现的时间可分为即时晕针和延迟晕针。

即时晕针发生在针刺治疗过程中;延迟晕针发生在针刺治疗结束后,其症状可出现在取针后数分钟乃至更长时间。

4.3晕针程度可分为轻度晕针和重度晕针。

轻度晕针是指患者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恶心欲呕、身出冷汗,脉象沉细;重度晕针在轻度晕针的基础上出现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不省人事、脉微欲绝等。

针灸异常情况包括晕针课稿

针灸异常情况包括晕针课稿

针灸异样状况包含晕针、滞针、弯针等 , 希望大家好勤学习 ,能帮助您考试成功.一、血肿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而惹起的肿痛。

原由针尖曲折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

现象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痛苦,继则皮肤体现青紫色。

办理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用办理,能够自行减退。

若局部肿胀痛苦较剧,青紫面积大并且影响活动功能时,可先做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进局部瘀血消失汲取。

预防认真检查针具,熟习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刻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二、皮肤灼伤(起泡)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办理。

如因施灸过度,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需注意不擦破,可放任自流汲取。

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针抽出水液,再涂以烫伤油等,并以纱布包敷。

如用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时期,要注意适合歇息,增强营养,保持局部洁净,并可用敷料保护灸疮,以防污染,待其自然愈合。

如办理不妥,灸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者,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

三、滞针滞针是指内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剧痛的现象。

原由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腧穴后,病人局部肌肉激烈缩短;或行针手法不妥,向单调方向捻针太甚,致使肌肉组织环绕针体而成滞针。

若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

现象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牵强捻转、提插时,则病人痛不行忍。

办理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分缩短时,可稍延伸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邻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邻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

若行针不妥,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环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除去滞针。

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说工作,除去患者的顾忌。

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防止单向捻转,若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可防止肌纤维环绕针身而防备滞针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异常情况包括晕针、滞针、弯针等,考试大医师实践技能站搜集整理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晕针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这是可以避免的,医者应该注意防止。

原因
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此现象。

现象
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

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

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
对于晕针应注重预防。

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

选穴宜少,手法要轻。

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少时再予针刺。

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

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二、滞针
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剧痛的现象。

原因
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腧穴后,病人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而成滞针。

若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

现象
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病人痛不可忍。

处理
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

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预防
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顾虑。

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若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

三、弯针
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

原因
(医生与患者两方面的原因)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的组织器官,或病人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

现象
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

处理
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

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

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

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

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体折断,留在体内。

预防
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并要避免进针过速、过猛。

选择适当体位,在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更动体位。

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硬碰和压迫。

四、断针
断针又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

若能术前做好针具的检修和施术时加以应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原因
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正确处理等,均可造成断针。

现象
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尚露于皮肤外,或断端全部没入皮肤之下。

处理
医者态度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变更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

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

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

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

手术取出。

预防
为了防止折针,应仔细地检查针具,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出不用;避免过猛、过强地行针;在行针或留针时,应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

针刺时更不宜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折断时取针。

在进针、行针过程中,如发现弯针时,应立即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行针。

对于滞针等亦应及时正确地处理,不可强行硬拔。

五、血肿
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

原因
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

现象
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处理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

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活动功能时,可先做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预防
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六、皮肤灼伤(起泡)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

如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

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针抽出水液,再涂以烫伤油等,并以纱布包敷。

如用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局部清洁,并可用敷料保护灸疮,以防污染,待其自然愈合。

如处理不当,灸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者,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