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结构主义地理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是消费市场状况,如消费者的数量、收入、人口构成和生活方式等;二是购物空间的接近性,一般指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三是零售业间的竞争状况,即在市场区域中同行业竞争者是数量及发展水平等;四是地价,不同等级的零售商业中心,能够支付地价的能力也不同,地价是制约零售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美国学者弗里法曼把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1)前工业阶段。该阶段代表了工业化之前的时期,其基本特征是区域空间均质无序。(2)过渡阶段。该阶段是工业化的初期,随着区域经济中心的产生将打破区域空间结构的原始均衡状态。(3)工业化阶段。该阶段形成区域的经济中心体系,使出现若干规模不等的中心-外围结构。(4)后工业化阶段。区域内逐步形成功能上一体化的空间结构体系,并将最终走向空间一体化。
2、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①经济活动的内容 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和第四次产业。 ②经济活动区位 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发生,既包括单独研究也包括综合研究。③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和合作、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④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16、简述R&D的区位要求。
①接近科研机构(如大学、科研院所等)和贸易组织,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②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科学家、工程师、技工)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劳动力的需求。③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偏好提供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
20.简述库兹涅茨法则的内容。
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工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它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版)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5分)第一章绪论(5分)一、名词解释1.商业地理:2.史志描述3.货殖列传4.结构主义地理学5.经济地理的制度与文化转向二、简答题1.简述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答:文献描述,知识积累。
2.简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答:(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从企业到区域到全球化。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20世纪以前)、实证主义分析(60年代)、行为伦分析(60年代末)、结构主义分析3.简述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包括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10分)一、名词解释1.连接度2.供应商园: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3.R&D经费:R&D经费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4.知识与技术的溢出效应:通过技术交流等知识共享方式,可以使相关企业从新信息的生产价值中获得相当的利润,这可以理解为技术与知识的溢出效应。
5.知识与技术的“黏性”: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公共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正向的关系,私人净投资增长的直接原因是私有资本的增加,间接原因是生产活动的学习效应。
6.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
7.外部经济效果8、交通网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表示,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9、交通网分散度: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10、机场产业区:包括机场关联产业和与空运相关产业,空运相关产业包括空运型产业和信息关联产业。
二、填空1.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2.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
部门地理学继续了19世纪以来的科学分化大趋势,其发展到了前所未 有的高度。其中以自然地理学领域表现最为明显,发展最快、最成熟的是 地貌学、气候学,A.彭克以地貌为左证的第四纪冰期说,其贡献超出了地 理学、第四纪地质学的学科范畴;柯本的气候分类、戴维斯的侵蚀循环论 都是那个时代辉煌的学术成就。道库恰耶夫的自然地带学说为以后发展起 来的景观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接踵而来的景观学思想(贝尔格、卡列斯尼 克)、自然综合体思想(伊萨钦柯)、文化景观思想(索尔)、景观生态 学思想(特罗尔),体现了20世纪地理学与19世纪地理学的明显差异,孕 育了20世纪后半期地理学的综合研究趋势。 从方法论上讲,这一时期的地理学基本停留在对地理差异的认识和解
时代,同时景观学在这个时期内也突飞猛进,因而这个时期又可以称
之为“三架马车”的时代。 区域地理学经过赫特纳和哈特向这两位学术巨擘在理论方面的塑 造。已成为这一时期的地理学的主流意识。赫特纳的区域因果描述体 系、哈特向的区域差异认识论,贯穿于地理教育、学术研究之中,基 本上得到地理科学家的认可,成为那个时代地理科学的主要范式。
2、地理科学的中心课题
吴传钧院士在1979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开的第四次地理学代表大会上作了学术报 告“地理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后以“地理学的特殊研究领域和今 后任务”为题发表在《经济地理》创刊号上。他在对地理分布、地理环 境和人地关系等基本概念的内涵进行阐述后,提出了地理科学特别是人 文地理学的研究的特殊领域“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的重要观点。 他在“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一文中,进一步阐述了地理科学的研究核 心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著名论断。如同其它学科一样,地理科学研究
地区经济综合发展而着手的经济区划研究。
20世纪60年代,在世界主要国家工业大发展的形势下,为进行生产力的
第七章 后现代主义地理学
第七章后现代主义地理学伴随六十年代初西方社会后工业阶段的来临,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思潮以其对现代主义理性的“反叛”(Revolt)和“承续”(Continuity)从众多理论对立与兼容中迅速崛起,引发了哲学、社会学、美学、文学、神学等诸领域的持续论争,后现代主义理论已已对人文地理学产生影响,尤其对学科内部各种对峙的理论、观点的反思与重新评价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一、后现代主义地理学渊源后现代主义这一名词首先被系统地用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建筑学领域。
建筑师以此来定义一种与现代主义截然不同的新建筑风格与时代,突出表现为:以大众艺术替代个人理念,以繁复多样的视觉美感取代简朴单一的功能要求。
但关于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根源由来,理论界观点不一。
文艺美学家从文学作品中追溯后现代主义词源。
哲学家将后现代主义视为后现代知识状态的集中体现,根本特征在于对“元叙事”(Metanarratives)的怀疑与否定(利奥塔尔,1979)。
社会学家认为后现代主义随后工业社会来临而兴起,是社会形态在文化领域的反映(贝尔,1973)。
而在激进主义者看来,后现代主义则是晚期资本主义即多国化资本主义的特征,表现为现代主义深度模式与历史意识的消逝(杰姆逊,1986)。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等)的产物,它孕育于现代主义母体之中,在二战之后与之分离,至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式出现,表现出与精英文化彻底决裂的禀赋,70-80年代期间真正震慑了思想界并更具综合性与包容性,90年代后由欧美地区扩播到亚洲地区。
后现代主义思潮发展轨迹显示了一定内在逻辑,如柯勒所说:“后现代主义并非一种特有的风格,而是旨在超越现代主义所进行的一系列尝试。
在某种情境中,这意味着复活那被现代主义摈弃的风格,而在另一种情境中,它又意味着反对客体艺术或包括你自己在内的东西。
”当整个思想文化领域经历着“颠覆性转折”之时,后现代主义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方式具有一定特殊性,两者的相互认同始于前者对后者的研究特性之一—空间要素的关注,而发展于后者对前者理论观念的借用与采纳。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人本主义、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人本主义认为人对环境或空间的感知受人的主观世界的 影响,地理科学应该把研究的主题对象放在主观的经验 世界上。提出“行为环境”、“行为/认知环境”等新 的学术概念。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追求规律、法则的共 性研究。
地理学在论述描述时代,即古代地理学 和近代地理学阶段多用归纳法,到现代 地理学阶段应用演绎法逐渐增加,从而 结论的严密性、预测性也随之增强。
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课题设想——调查分析——课题论证——实践 研究——假说没想——检验验证——理论法则
理论 思维
课题 设想
课题 论证
案设计 对能流、物流及 地表过程观察
找出问题的原因
模型建立
适宜模型建立
空间尺度转换
人工调控试验
区域分析与区域运用
实验运用
地理实验工作框图
1.地理数量方法简史
地理数量方法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
1930年,日本村田贞藏和吉村信吉应用统计方法和普 阿松分布探讨居民点人口与农田面积的关系和居民点 类型。
3S集成与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这一概念是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1月31日在加利 福尼亚科学中心所作的关于“数字地球——认识21世纪我们这颗 星球”演讲中首次提出的。
“数字地球”不仅仅是一个有关地球数据的综合信息系统,而且 是站在知识经济的高度,从更高层次,用系统的观点来组合与运 用已有的和正在发展的理论和技术建立起来的一个信息化的地球。 实现“将世界放在掌中,信息就在手头”的理想。
为了应对美国SA政策,提高定位精度,世界各国纷纷采用差分技 术。即利用多台接收机同时接受同一颗卫星信号,采用一次或多 次求差的方法,抵消同一颗卫星的各种人为干扰误差和大气误差, 从而提高定位精度。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的广域差分、实时差分 等定位技术,有效的减弱了SA和AS政策的影响。
乡村地理学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流
乡村地理学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流一、乡村聚落研究综述聚落通常包括农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类。
作为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的中心,聚落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憩、劳动生产以及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
乡村聚落学是聚落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也是人文地理研究中较为薄弱的部分。
乡村聚落学是研究乡村聚落(狭义的聚落)的景观、形成、演变、分布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联的一门学科。
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开始于19世纪。
这一时间段内的乡村聚落研究多侧重于描述聚落的形态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980年以来,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地理学等影响,西方的乡村地理学研究逐步向人文和社会方向转型。
随着乡村聚落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方法也呈现出多样性,诸多学者运用GIS的方法开展对乡村聚落的研究。
2012年,李红波等通过研究大量的文献资料,发表《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研究及近今趋势》,提出乡村聚落的人文和社会化与乡村重构趋势。
2014年,吴江国等运用GIS的方法,结合土地调查数据在县域、镇域、村域三个尺度上分析了乡村聚落景观的分型特征。
2015年,宋晓英等学者发表《基于GIS的蔚县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与驱动机制分析》一文,引用GIS和密度估算方法,分析了蔚县商周时期至清朝3000多年间的乡村聚落演化,指出其演化受自然、军事、人口、经济等的影响。
二、乡村聚落研究相关理论(一)人地关系论人地关系论是在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产生的理论。
主要包括:地理环境决定论、或然论(人地相关论)、适应论、人类生态论、文化景观论、唯生产力论、非决定论、协调论等。
人地关系协调是人地关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所达到的最理想的状态。
其主要强调人地关系中各子系统(自然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人口子系统)内部及相互之间的协调,最终目的是人地系统的和谐发展。
人地协调的重要标志是,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不断得到改善,社会可接受性不断加强。
人文地理学哲学方法论
人文地理学哲学方法论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主要与四个哲学方法论流派有尖,即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
其中经验主义是人文地理学最古老的方法论,也是传统地理学的主流。
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方法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引入地理学的,是当代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方法论。
一、经验主义方法论大多数学科都起源于经验主义者的实践,人文地理学也不例外。
纵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从古典地理学发展时期包罗万象的“科学之母”地位,到近代科学知识的分化发展,地理学者们一直就在寻求尖于地球表面更多有用的知识和地理学的基本规律。
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研究内容的庞杂是地理学带有强烈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使其往往局限于对复杂现象的定性描述,建立的只是半科学、半文学的知识体系。
归纳法是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通过调查,收集各地区的基础资料,进行整理、归纳,采用地理学的研究思路进行表述,进而解释各地区的差异,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尖系。
经验注意方法的特征,一方面观察是重点,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论,得出结论。
人文地理学的区域研究最为典型,由于每个地方都具有独特性,因而区域研究的哲学基础是例外论的,区域分异论的代表人物哈特向就认为地理学解决独特事件。
另一方面,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
人文地理学家常常从观察人文现象的某个方面开始,通过分析研究资料,以求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
但是由于归纳是从个别推论一般,从已知推论未知,从过去推论未来,从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上看,它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把一个个有矢的肯定和否定的经验事实都搜集起来,很难提出假设,发展理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当代科学哲学中,第一个比较完备的形态或学派叫辑经验主义,它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面且至今仍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方法论,是西方科学哲学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哲学派别。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的两大支柱是观察和逻辑(或理性),换言之对任何事物合乎科学的理解必须有意义并且同实际观察相符,两者缺一不可。
结构主义地理学
结构主义地理学结构主义地理学是一种重要的地理学理论,它强调地理现象背后的结构和规律。
结构主义地理学认为,地理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受到各种结构和规律的影响。
通过研究这些结构和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在结构主义地理学中,地理现象被看作是由各种结构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这些结构因素可以是自然的,如地形、气候、土壤等;也可以是人为的,如政治、经济、文化等。
结构主义地理学认为,这些结构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它们共同决定了地理现象的发展和演变。
结构主义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结构分析和结构模型。
结构分析是通过对地理现象中的各种结构因素进行分析,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
结构模型则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计算模型,模拟地理现象中结构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而预测地理现象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变化。
结构主义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涵盖了各个地理领域,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在自然地理方面,结构主义地理学可以用来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等;在人文地理方面,结构主义地理学可以用来研究人类社会的空间结构、城市发展、乡村变迁等。
结构主义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结构主义地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背后的规律和机制,为地理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同时,结构主义地理学也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地理现象的发展趋势,指导地理规划和管理工作的实施。
总的来说,结构主义地理学是一种重要的地理学理论,它强调地理现象背后的结构和规律。
通过研究地理现象中的结构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为地理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结构主义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促进地理学的发展和推动地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空间转向和“后现代”地理学的兴起
的 联 系 。但 是 , 目前 看 来 , 国 内在 引 介 国 外 空 问 理 论 的 时候 ,似 乎 存 在 着 一 些 理 论 接 收 方 式 上 的 偏 颇 。 国 内很 多 关 于 研 究 空 间 方 面 的 文 章 ,在 没 有 完 全 理 清 国外 “ 空 间 ” 概念 提 出的 背 景 以及
它 所 涉 及 的 一 些 基 本 性 或 前 提 性 问题 的情 况 下 ,就 以 一 步 迈 别 人 十 步 的 速 度 转 向 了 西 方 空 间 理 论 思 想 的 核 心 问 题 , 比 如 列 斐 伏 尔 的 “三 维 空 间 ”、索 亚 的 “第 三 空 间 ” 和 哈 维 的 “剥 夺 性 积 累 ”, 而 “ 空 间 ” 这 个 概 念 为 什 么 被 单 独 提 出 ? 空 间 为 什 么 不 再 具 备 纯 粹 的 含 义 ?传 统 的 时 空 观
份 等 主 题 的 思 考 ,但 是 它 对 文 学 或 文 化 与 地 理 、都 市 、 民族 、政 治 、经 济 等诸 多 关 系 的 思 考 都 提
出 了一 些 新 的 观 点 。 “ 通 过 性 别 、 阶 级 、种 族 三 个 具 体 领 域 , 空 间 理 论 表 现 出 鲜 明 的 理 论 气 质 :
作为后现代语境下重新焕发生机的学科当代地理学家也同样反对为这门学科设定各种研究的前提他们也像当代的文学理论一样企图打破一种学科的边界将地理学当作一个有争议的论辩领地看作是一系列与世界在知识上的并且核心是政治性的接触所以文化地理学是一种思想风格既不固定在时间中也不固定在空间中o73尽管文化地理学同样具备了后现代思想的风格就像利奥塔所说的对元叙事的怀疑油h它对本学科的以往的基本假设提出了质疑从而更新或者变革了人们对这一学科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的取得是建立在对现代和后现代建筑经验性批评基础上取得的暂时性成果可是这种暂时性似乎又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性或者前提性
结构主义地理学
马克思的理论在结构主义中的应用
斯克莱尔在20世纪英国社会学中分辨出的四种不同的马克思 主义。 第一种,即‘‘早期’’马克思主义,其重点是异化问 题和劳动分工; 第二种,“后期”马克思主义,它转向了斯克莱尔称谓 的“机械唯物主义”,或“认为经济最终是决定一切事物的 分析方法”;前两种与马克思自己的工作有关—大约以1857 年为分界线。 第三种,后列宁主义,涉及权利、意识和霸权主义问题; 最后是20世纪60年代的阿尔蒂塞结构主义,它是对经验 主义的批判,它声明其科学地位,集中关注生产方式的根本 性,并采取了一种整体论而不是个别的视角—拒斥了早期马 克思主义中的“人本主义”。最后这一种通常被放在与其他 马克思主义的许多内容相对立的地位。 对于人文地理学者来说,要清楚地分辨出马克思主义的这些 学派是很难的
1.作为构成物的结构
作为构成物的结构中所表现出来的转换结构主义思想是 把被观察现象(标识者)看成是人类意识中打上遗传烙印的 深层结构的表现。 这种结构主义探究形式的起源一般可追溯到索热尔的 语言学工作,他在那里强调了标识者-某一特定语言中的所 用词汇和被标识者-该词汇所代表的概念之间的区别。他认 为标识者和被标识者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的、无限可变的。因 此,符号本身的性质完全是任意的。所以在语言研究中应将 适当的焦点放在关系特征和结构特征上。进一步的研究存在 于话语(日常生活中的话言行为)和语言(其规则被理解为 以使得话语活动能够被解释的语言系统)之间。话语是语言 的一种转换:结构语言学家分析话语,以求确定语言系统的 基本特性和控制着交流并被认为打上遗传学烙印的各种规则。
批判理论在其分析方面和对实践目标的承诺方面都是马 克思主义的。它力图揭示社会内部的过程是什么,并将结果 向各个人交流,以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到他们在社会中是如何 被操纵的,从而希望改变这种状况。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流派regional geography区域地理学派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源自19世纪德国的赫特纳。
观点: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在区域中自然和人文复合在一起。
cultural geography文化地理学派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卡尔·索尔观点: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人类的文化,人类文化的地理现象就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humanistic geography人文(人本)主义地理学派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段义孚(Yi-fu Tuan)观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其研究目的也是为了人,每个人各有不同,我们在研究时要注意这种不同。
quantitative and spatial geography计量-空间地理学派代表人物很多观点:利用数学、系统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研究人类空间活动,并建立人类活动的空间模型。
radical geography激进主义地理学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哈维(David Harvey)观点: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的理论为基础,分析不同阶层的人们活动的空间特点和规律。
feminist geography女性(女权)主义地理学观点:研究社会中女性群体行为(活动)的空间特点和空间规律。
(新旧女权主义有差别)女性主义地理学着眼于社会如何创造性别结构形式,怎样致力于通过社会变化结束性别不平等的一个项目中改变空间形式。
(旧)研究社会中女性群体行为(活动)的空间特点和空间规律。
(新)后现代地理学post-modernism geography代表人物:索哈(E. Soja)观点:反对传统的、规范的、普适的地理规律研究。
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地理学实证主义地理学注意两点:1)实证主义不是举实例2)实证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不是对经验的归纳或对理论的演绎,而是在经验基础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结构主义地理学表层结构(空间现象结构)——多样的深层结构(文化内具有共通性)——不变的人文主义地理学观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其研究目的也是为了人,每个人各有不同,我们在研究时要注意这种不同。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主要内容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主要内容第一章第1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1、人文地理学的概念:研究地球表面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与差距,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即研究人地关系、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形成、发展、变化与分布规律的科学。
2、地理学的发展阶段:一是古代地理学,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二是近代地理学,德国最早在1874年设置地理讲座,二战后,地理学形成了人地关系学派、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等。
三是现代地理学阶段,地理学进入“革命”时期,先后出现了计量革命、理论革命、行为革命等思潮,学术空前繁荣,学科流派纷呈,引入地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较多,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等。
3、人文地理学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于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并不研究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人文现象的所有方面,例如人文现象的时间序列、社会关系、组织机构等。
从作为一门区域科学的地理学的学科本质出发,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
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特征,探讨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4、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1)社会性人文地理学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
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地理学的流派
地理学的流派二次大战后,尤其是从60年代起,西方人文地理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连续不断地朝多元化发展。
这些变化从基本上改变了西方人文地理学,尤其是区域地理研究的性质,使人文地理由战前孤独地在内部自行演化,转变为战后与其他社会科学的互动,并从经济学、社会学与政治学引进了一些新观念。
此一转变大大地丰富了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也相当程度地提高了其学术地位,基本上将人文地理学从以前侧重于区域描述,改变为现在的对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及人与地点或地方关系的诠释[1]。
英国的著名地理学家约翰斯顿(R.J.Johnston),从哲学角度曾将80 年代的西方地理思想流派归结为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结构主义,国际地理学界对人文主义地理学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2]。
标签:人文主义地理学;地理学学派;认识论一. 基本概念人文主义,顾名思义,也就是讨论个体的、个性的(人)与集体的人(文)发展变化的思想或学问。
段义孚认为:人文主义地理学是一种基于人文主义地理哲学的学派,它不属于系统地理学的任何学科分支,“它既非自然地理学、又非经济地理学或人文地理学”[3]。
二. 研究背景人类对人文内容及其精神选择的历史与人类对确定性的渴望有关,柏拉图是开启人类选择与放弃并行历史的先行者。
西方科学有一种称谓叫“视觉中心主义”(Ocularcentrism),其涵义是,人类的五官是认知的来源,但眼睛是最明亮的,这是古希腊哲人的意见。
柏拉图接受了这一意见,但他对眼睛作了区分:对应现实世界的肉体之眼和对应理念世界的心灵之眼,并将后者视为可靠知识的来源。
最终,人类的认知开始了选择与放弃并行的道路,(心灵的)眼睛成为了唯一可以依赖的认知工具,其他“四官”是不足为信的。
柏拉图的选择最终导致了人类这样那样的选择,最终缔造了“完美无缺”的科学理性主义——一种单一的却无可质疑的态度。
现代人文主义地理学兴起于于20世纪60年代末,此时欧美国家正值社会矛盾尖锐,亟待转型的关键时期,正如文艺复兴之于反对神学运动一样。
地理学思想史考试思考题复习题-完整版--
一、地理学、地理学史、地理学思想史的区别与联系?从概念来看: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综合学科。
地理学对人地关系的研究着重是空间关系。
地理学史是对地理知识的记录积累、地理知识表示形式、地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
地理学发展史是研究人类认识和利用地理环境的历史,以探讨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及其规律研究全人类认识地理环境的历史,是世界地理学史或称地理学发展史;研究各个地区、民族或国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是该地区、民族或国家的地理学史。
地理学发展史,可以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阶段。
地理学史具有地域性、综合性的地理学,其历史有自己的独特性。
地理学史有三个主要方面,它们可以结合研究,也可以分别研究。
1、地理发现史;2、地理图籍史;3、地理学思想史地理学思想史它是人类对其居住地球表面认识的历史,是地理学学说(包括假说和预测)的发展史。
探索和运用地理科学思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是地理学与“科学史学”中的“学科史”之间的边缘科学。
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
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
联系与区别:地理学史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自然科学史和社会科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地理学思想史则是地理学史的一部分,研究地理学研究中产生的相应思想及理论体系的思想发展历史,它不能说是一门科学,而是在地理学发展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相应思想。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
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地理学可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三个分支。
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貌、土壤等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土地利用与覆盖以及生态环境与地理之间的关系。
结构主义地理学_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_于涛方
第15卷 第1期2000年2月人 文 地 理HUMAN GEOGRAPH YV o l.15,N o.1 Feb.2000 文章编号:1003-2398(1999)04-0066-04结构主义地理学——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于涛方(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 210093)提 要:结构主义地理学在当代的西方人文地理学中,占有相当的地位并且为地理学做出了很突出的贡献。
本文较为详细的介绍了结构主义地理学的形成演变过程、方法论,最后简述了与其它主要人文地理学派的关系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关键词:结构主义地理学;方法论;人文地理学中图分类号:K90-06 文献标识码:A ST RUCTURALIS M GEOGRAPHY-An Im po rta nt Schoo l in Western Human Geog raphyYU Tao-fang(Department of urban and resources sciences,N anjing University,N anjing210093,China)AbstractStructuralism geog ra phy is o ne of the m ost impor tant schools and play s a sig nificant role in huma n g eo graphy.Co ntrasting to the po sitivism geog raphy and humanistic g eo graphy, structuralism g eog raphy pays much mo re attentio n to the dominant“deep structure”of geo-g raphica l objects.This article mak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 f the development of structuralism g eo graphy, then describes in details the methodolog y o f this school.Here places together the three mo st po pular g eo graphical thoug hts o n philosophical base and com pares the structuralism g eo gra-phy with the o ther tw o thoughts.Key words:structuralism g eog ra phy;m ethodo log y;hum an geog raphy1 前言 英国著名的地理学家约翰斯顿[16]在其《哲学与人文地理学》(《Philoso phy and huma n g eo g raphy》)一书中,将80年代的西方人文地理学派从哲学角度归结为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及其结构主义三大思想流派[16]。
汇报--结构主义地理学
• 1970年代,随着计量革命的衰落,地理学中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受到广泛的批判,同时 学者们对回归到经验主义和倡导人本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也普遍感到不满,而要求以新的 观点和方法代替它。
• 与此同时,西方社会的经济等状况都使人文地理学进入连续不断的多元化发展时期。在 这种历史机遇中,结构主义地理学逐渐发展起来。
2 发展过程
2.2 结构主义地理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结构主义哲学思潮的大融合-1950年代至1980年代中期
• 人文地理学主要直接接受来自结构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如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乔姆 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以阿尔图塞的结构马克思主义。
• 这一阶段是结构主义各思潮观点和体系与人文地理学的融合阶段,但每个思潮和体系所 产生的影响又具有很大独立性。此时单纯的结构主义对地理学影响非常有限。
结构主义地理学
王美艳 2200902019
学
结 构
01. 概述
——
主
目 录
义 地 理
02. 研究方法
03. 发展过程
04. 评价
目 01. 概述 录 02. 发展过程
03. 研究方法 04. 评价
05. 案例分析
1 概述
• 结构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源于语言学。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雅各布迩等在语言研究中 提出了“结构”理论。结构主义哲学的核心是“结构”的概念,拉丁文原意是“部分构 成整体的方法”。
人文地理学
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区域性——任何地理现象都有特定的空间和区域;综合性——地理现象的多样性、整体性(涵盖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
2.人文地理学几大核心概念(研究主题)空间(space):物体和事件具有相对位置和方向的无限三维空间。
地方(place):空间中具有特定人文和自然特征的某一部分地方感:对地方赋予的意义和情感地方感知: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方式(书籍、电影、图片、网络)建立地方感的过程。
区位(location):人和事物在地球表面的位置,其分布形成的原因,以及对地理事件和过程产生的影响。
绝对区位:地理事物在地球上的几何位置,经纬度相对区位:地理事物相对于某种地理事物的位置区位理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增长及理论地域(territory):被一个人或一部分人或一个机构所占领的一部分地理空间。
(有边界)流动/运动(flow/movement):人、商品、思想在空间的移动。
尺度(scale):事物/现象的空间范围。
区域(region):某些现象集聚而形成的内部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地域。
地理学第一定律:任何事物都相关,只是相近的事物关联更紧密。
3.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人类活动叠加在自然景观之上所创造的形态,包括建筑、饮食、服饰、美术等,按照时间顺序层层叠加。
4.文化区的概念,三种文化区的区别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不受外部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状态。
(中国汉语方言图)功能文化区: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功能影响,内部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并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
(湖北政区图)乡土文化区:居住在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地缘意识、归属感)。
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别: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五、 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后现 代转向” 对用理性、逻辑及依靠所谓的客观事实及证据来 说话的科学思维方式提出了质疑,反对做高度概 括性的、以偏概全的、一概而论的大言论、大理 论。 注重小范围空间内的地方文化情况,考虑问题的 特殊性。 强调非传统、异样化事物 女性地理、公司地理、乡村地理等
3、 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
感知经验
实 证 主 义 研 究 模 式
真实世界结构的映像
一种先期模式(映像的正式表现)
负 反 馈 假设 正 反 馈
实验设计(定义、分类、量度)
数据 检验程序(统计检验等) 法则和理论的建立 解释与应用
实证主义的典型
计量地理学 区位分析 区域科学(空间分析) 空间相互作用研究 特点是:定量化、模式化、模型化
第2节
哲学方法论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经验主义方法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 人文主义方法论 结构主义方法论
科学研究 具体方法
观察、归纳方法
空间模型方法
社会行为方法
系统结构方法
区 域 考 察
社 会 调 查
文 献 查 阅 研 究
地 理 模 型
空 间 分 析
现 象 学 方 法
时 间 地 理 学 方 法
地 理 相 关 法
的联系和人对地方的看法等。
2、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 研究个人所形成的环境感应以及由这种感应产生的映像和 意境地图等。
三、 人本主义方法论
评价:人本主义地理学弥补了实证主义研究的 不足,但最大的弱点则在于它的唯心主义倾向,把 一切客观存在看作为人的心理构造,事实上构成人 的感应行为的基础是客观环境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后结构主义的地理学方法论
20世纪科学的发展已经突破了绝对存在的防御,而进入到不决定论、知识局限、理性可疑等禁区,并由此引发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后结构主义思潮,其特点是解构人的理性的优越地位,反对中心权威和一元解释。
后结构主义强调对结构进行建构和结构,他们认为,一切知识都是通过描述而得到的,是经过中介及被组织在话语中而得到领悟的,只通过“字”才同“物”连结起来的知识。
结构不存在着终极意义,解释的任务不是去寻找意义,不存在关注它的普遍结构,而在于事物本身的阐读过程,现实必须作为一个文本来解读。
因此,建构主义者认为,不存在唯一的真实或者任何客观的事实,认识者只有在依靠自己的经验建构真实或者是在解释真实的过程中,才能在心中拥有较多的真实。
德里达是被公认的后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将能指者与所指者和意义区分开来。
原先所指者是客观对象或现实事物,所指者与意义相统一。
但是,德里达认为,所指者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在许多场合与前后关系中,它再次变成了单纯的符号,其意义完全由使用者的目的、动机和使用的具体情境所决定。
这种差异或延异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被德里达称为“印迹”。
既然语言本质上只是一种“书写笔迹”,一种书写体系,一种具有外在性质的文本,那么久必然在它与所谓对象和意义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
这条鸿沟也就意味着文本可以没有确切的意义,在其阐释或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可以把一个接一个的所谓对象带出来,但却无法获得其“终极意义”。
因此,文本或语言符号的结构本身只具有一种比喻性质,类似隐喻、换喻、影射、烘托、联想等都是“文本间性”的例子。
它只是一种在永无止境的复归中从一个层次指向另一个层次,接着再向下一个层次推移的无穷运动。
语言系统与所指者之间不是一种直接的、现实关系,符号就是符号,不代表任何确定的事物,更不代表一个真实的世界。
后结构主义一方面肯定结构主义关于人移心化(即否定人的主体性)的观点,同时又反对结构的客观化和绝对化,主张从不同的程度去消解这种客观且绝对的结构,这也就是从结构主义转向了后结构主义了。
在人文地理学中,与文本源头更为紧密的后结构主义思想是倡导将空间的讨论与当代文学评论、女权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的特定语言联系起来。
通过运用空间隐喻的方法,如位置、区位、中心、边缘、地方、全球、间隙、边际等进行讨论。
而位置、中心/边缘等空间的隐喻以及空间概念的运用是为了表示崭新的、更为开放的主体特征,并以此来创造新地点,有时被称为“第三空间”。
虽然后结构主义也受到了各种异议和反对,但毫无疑问的是在这些讨论中,提出了有关权力体制、身份特征的代表及政治的重大问题。
但是这些散漫的、隐喻的空间与社会及物质空间到底关联到何种程度还处在模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边缘。
后结构主义方法论在当今人文地理学中有很广泛的应用,具有很强烈的“语言”、“性别”和“殖民”的特点。
西方人文地理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共同受到“后现代语言革命”的影响,它已经在前所未有的水平上使人文地理学家反思语言形成思想的方式,通过对话,人文地理学与人文科学接待近了很多,特别是文学评论、现代哲学和各流派的心理学等。